认位置 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认位置(上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的方位。

2、能按上下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用上下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在分组学习中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认识物体之间上下的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检查课堂常规:请你整理好书本:请你把与数学课无关的东西放到抽屉里,把课堂作业本放在最下面,数学书放在课堂作业本的上面,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

小朋友,你都按老师的要求做到了吗?(很好,你真棒!)(巡视一遍)
师:大部分小朋友都做的很好,能够按老师的课前准备要求去做了,能够把课堂作业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把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

小朋友,你有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呢?谁在最下面?谁在最上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本领——上下。

(板书:上下)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获得新知的初步感知,把课堂的组织和新知的学习融入在一起,一举两得。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课前做出做出飞机,汽车,大桥,轮船主题图,让后贴在黑板上
飞机
汽车
大桥
轮船
2.观察黑板,体会上、下的含义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大家好吗?
(2)大家发现了这么多东西,真了不起!谁能说出:汽车下面有什么?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吗?
3.出示课件,练说:
( ) 在 ( ) 的上面 ( ) 在( ) 的下面 ( )的下面是( ) ( ) 的下面有()()的上面是()()的上面有()设计意图:本情境的设置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新知,重在练习说,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目的性的说一说不同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4. 举生活实例,加深学生对“上下”位置关系相对性的理解。

看来,同学们对“上下”的位置关系理解得不错,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其实咱们身边有许多关于“上下”位置关系的问题。

请小朋友们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一说你看到了到了什么(黑板、讲台、课桌等)
设疑: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如:黑板与讲台有有什么位置关系?)
(1)请同桌互相说一说。

(2)谁愿意说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说)
(3)学生观察反馈
(在学生充分运用“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正确描述生活中物体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肯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再创造的愿望。

)
设计意图:该片段的设计力图体现“数学知识的教学要与学生现实密切联系”的理念。

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进行“再创造”,既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又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学会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情境探究,体会领悟
师导入:小朋友真厉害,知道了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了,姜老师这次还带来了动物园里的小动物(小鸟,小兔子,小松鼠,小青蛙,小老虎)
1先把小鸟和小兔子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初步体验上下(先不让中间的小松鼠出现)。

师:看,黑板上有什么?(小兔子和小鸟)它们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一说。

(小鸟在小兔子的上面,小兔子在小鸟的下面。


出示松鼠,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突破教学难点。

师:瞧!又跳过来一只可爱的小松鼠,把它贴在中间,它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
(松鼠在小兔的上面,松鼠在小鸟的下面。

)
议一议。

师:出示挂图分别为
小青蛙子说松鼠在下面,
小老虎说松鼠在上面
这是怎么回事,谁说得对呢?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由先出现两只动物到出现三只小动物,它们的位置关系就相对发生了变化,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
教师小结。

师:哦,小青蛙和小老虎说得都对,只是因为小青蛙子是把松鼠与小鸟比,小老虎是把松鼠与小松鼠比,所以说法不一样,但是说得都是对的。

那么小朋友你知道吗?
(在位置不变时,对于两个物体,上下的位置关系是绝对的;但对于三个物体,参照物不同,上下的位置关系也会不同,是相对的)
设计意图:“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对学生而言,在理解认识和语言描述上都是一个难点。

因此,在此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初步理解认识的环节,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和自己的体验描述小动物的位置
关系,初步感悟“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5.放松小游戏:(说反话)
根据老师的口令,请你用手指出来,(口令:鼻子上面、鼻子下面、眼睛下面、嘴巴上面……)
师:刚才大家都做的很好,下面要增加一点难度了,听老师口令,请你做与老师口令相反的动作。

教师与一学生示范——教师与全体学生——同桌之间玩说反话游戏。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与学习内容紧密练习的小游戏,每个学生参与游戏活动中,让数学变枯燥为乐趣,放松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让学生“玩中学,学中悟”。

教学反思:这节课是让学生认识“上下”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上下完整地表达事物的位置关系,体会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中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正是通过经验,学生才能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

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我就抓住这一点去思考:学生对“上下”并不陌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学生在理解“上下”时根据自己生活的经验,他们只是了解到谁在“上”,谁在“下”,也就是只是表面地理解到“上下”的位置关系,但要从我们的数学上去理解,那就不是简单的位置“上下”,而是要理解到“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对“上下”的认识学生能理解意思但表达不完整、不清楚。

因此,我以学生的“说”来贯穿始终。

让每个孩子都有“说”的机会。

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从课堂的反馈来看,学生对游戏、活动、操作等等比较感兴趣,参与性强,有强烈的参与欲望;情感体验积极,都想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与小朋友和老师分享自己的感受,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