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青云中学2024_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3月信息反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苏州市青云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3月信息反
馈卷
第一部分(21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6分)
走进课文,众多杰出人物光辉绚丽。
有功xūn泽人间的邓稼先,有锲而不舍做学问,不断 A (追随/追求)zhuó越的闻一多先生,还有写出《黄河颂》来 B (表达/表示)我们民族气pò的诗人光未然,以及爱国爱家为土地发出shì言的端木蕻良。
(1)依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功xūn( ) zhuó( )越气pò( ) shì( )言
(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2分)
A B
2、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或篇名(10分)
①立刻相逢无纸笔,。
《逢入京使》
②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
③,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④草树知春不久归,。
韩愈《晚春》
⑤,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
⑥,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⑦朔气传金柝,。
《木兰诗》
⑧,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
3、综合运用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 (3分)
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开放犹如破茧成蝶,虽会经验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
“一带一路”建设要以开放为导向,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
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气。
“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举,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也要向创新要动力。
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设成文明之路,以文明沟通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推动各国相互理解、想相互敬重、相互信任。
4、选出与“沧海月明珠有泪”形成对偶的一项()(2分)
A、望帝春心托杜鹃
B、蓝田日暖玉生烟
C、竹坞无尘水槛清
D、秋阳不散霜飞晚
其次部分(4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8分)
折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5、全诗写了哪些意象
..(即事物)?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4分)
6、诗歌的最终两句用了拟人和比方的修辞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阅读《孙权劝学》,完成7--9题(7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行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7、文章中隐含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 ,_______。
(2分)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运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知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相互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9、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索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
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3分)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10--12题(7分)
邴①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②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③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①邴(bǐng):姓。
邴原,三国时北海朱虚人。
②恻(cè):心中哀痛。
③苟:假如。
10、选出下列加点的字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邴原少孤.孤:失去父亲
B.一则羡.其不孤羡:艳羡
C.二则羡其.得学其:代词,自己
D.师恻然.曰然:……的样子。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邴原泣学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2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15题(9分)
人工智能2.0
①“人工智能AI”2024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心态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
②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应用专家潘云鹤说,AI当前正处在转折之际,其技术会升级换代。
它将通过跨媒体和各种无人技术更紧密的融入人类生活;通过人机会和混合增加智
能,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通过大数据和群体智能,拓展、管理和重组人类的学问,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供应建议,在越来越多特地领域的博弈、识别、限制和预料中达到甚至超过人类的实力。
“因此,我们将这样的人工智能成为AI2.0。
③“30年后的AI2.0必将成为巨人,但是它会在哪些方面展示它别出心裁的威力呢?”
④在潘云鹤的构想中,到那个时候,大数据智能的研,已经可以为经济智能化运行供应强大的工具,帮助政府和企业从宏观、中观、微观等角度预料经济和市场的走向,前瞻性的创建新产品,进行新投资,确定新政策,从而避开如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等全球性风险,以及产能过剩、库存畸高等问题。
市场经济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科学基础,使人类经济的运行进入更高水平。
⑤对于人类最关切的话题之一——AI2.0对人类健康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潘云鹤料想,“AI用于预防医药,已进入发力阶段”。
⑥近年来涌现的各种大型医疗仪器、小型穿戴式设备、大量生理传感器和海量的数字化病力,源源不断地生成人体健康的大数据。
将这些大数据汇和分析、学习和提取,就可以预料人体健康的走向和生病的可能。
在将来,借助人工智能,高血压、糖尿病、癌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或许能得到预防或者阻断。
⑦另一个关于AI的幻想是:人脑和电脑联通。
⑧潘云鹤说,人脑和电脑如能干脆联合工作,就会形成“脑机混合”增加智能。
假如一个学生能轻而易举的记住《新华字典》、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四书五经、中
国通史、英汉词典、世界地理、中外法律……可以想象,我们的教化,会因此产生怎么样的变更。
⑨AI的实力好像无可估量。
可以想象人类将来与AI共存的种种图景:
⑩当你在街上遇到生疏人时,系统会产生并处理数据,通过AI程序就能知道你和他的印象如何。
⑪在医院里,AI分析X光片的水准,比人类医生还要棒,这些智能机器还可以用于癌症等疾病的到期检查,甚至你上不知晓的状况下实行防治措施。
⑫一场彻头彻尾的人工智能革命,真实的出现在我们面前。
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做出预料:将来,大量的工作岗位将被智能机器取代,数十亿人将成为“无用阶层”,社会被少数精英阶层掌控。
⑬于是一个关于AI的终极恐惊,进入人类的集体思想——AI会限制人类吗?
(节选自《读者》有删减)
13、在潘云鹤的构想中,30年后的AI2.0将在哪些方面展示他的实力?(3分)
14、第④段中加点词“到那个时候” 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5、第⑥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6---20题(19分)
艾叶香中寻玉佩
邹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
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
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迎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
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
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
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
老屋还是熟识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
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
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
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
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
随着石磨一圈圈转
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
奶奶在面粉里加入焯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
生起红红的灶火,渐渐地煎。
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
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楚。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簇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袱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
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
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受连续的自然灾难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
清明节前几天,我望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
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
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都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
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
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像远处隐隐传来的竹笛声。
我瞧见奶奶脸上出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摩挲奶奶的脸。
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
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
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哺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
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
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抓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
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
”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芳香。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6、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
(4分)
①→教“我”磨面做饼→给“我”压岁钱→②→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佩的去向
17、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5分)
(1)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
(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
(2)老屋还是熟识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3分)
18、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⑦段划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
(4分)
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19、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③段作者运用细微环节描写,再现了奶奶教“我”磨面做饼的情景,表达了“我”
对奶奶的思念之情。
B.老旧的木箱子装着奶奶最宝贵的物品,承载着奶奶最美妙的情感。
C.奶奶不说玉心佩的去向是因为玉心佩很值钱,担忧家里后辈指责她。
D.文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勤劳、和善、慈祥、坚韧、痴情的奶奶形象。
20、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4分)
第三部分(60分)
21、作文(60分)
请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切身体验,以“是人生必修课”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