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新一代数字地球》
《信息技术基础与应用》全套试题及答案刘志镜

《信息技术基础与应用》试题及答案(刘志镜)一、单选。
1。
下列对软件配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A。
软件配置独立于硬件 B。
软件配置影响系统功能C. 软件配置影响系统性能 D。
软件配置受硬件的制约2.数字地球的建立首先是(C)A.得到数据中包含的信息 B.使数据可视化C.收集数据D.对数据进行分类。
运算处理3.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目的是(D)A。
共享计算机软件 B. 共享计算机硬件 C。
共享计算机数据 D. 共享资源(硬件、软件、数据)4。
下列不是移动通信的发展方向的是(B)A. 数字化 B。
微型化 C. 标准化 D。
信息化5。
虚拟现实技术融合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
多媒体技术(D)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 A.传感器技术 B.网络技术 C.通信技术D.三维动画技术6.下面的字节数量换算(B)是对的。
A. 1KB=1000B B。
1B=8Bit C。
1MB=1000KB D. 1GB=1000MB7.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信息的产生. 存储。
处理和(B),微电子技术出色地承担了这些角色的转换,而集成电路就是微电子技术最基础. 最重要的产品之一.A。
交换 B. 传输 C。
消失 D. 发展8。
下面哪种生物芯片不属于微阵列芯片(C)A。
基因芯片 B. 蛋白芯片 C。
PCR反应芯片 D. 芯片实验室9.以下(C)是不正确的。
A。
多媒体数据经过量化处理后,提高了压缩比B。
多媒体数据经过量化处理后,产生了不可逆的信息损失C。
多媒体数据经过量化处理后,可无失真恢复原始数据D. 多媒体数据经过量化处理后,产生了图像的失真10。
下列不是云计算层次的选项是(C)A。
平台即服务层(PaaS) B. 基础架构即服务层(Iaas) C. 存储即服务层(SaaS) D. 软件即服务层(SaaS)11。
云计算的最大受益者是(C)A。
跨国集团 B。
个体用户 C. 中小企业 D。
政府机构12。
数字地球实现以后,科学家们可以(A)A。
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

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李德仁龚健雅邵振峰*摘要:本⽂分析了数字地球的发展及其取得的成就,探讨了伴随着IT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出现的传感器⽹络和物联⽹这⼀新的基础设施,设计了基于全IP架构的物联⽹的平台框架和典型应⽤,并展望了从数字地球发展到智慧地球的趋势和美好前景。
关键词:数字地球传感器⽹络物联⽹智慧地球数据服务功能服务⼀数字地球及其取得的成就前美国副总统阿尔·⼽尔在1998年提出数字地球时,为我们勾勒出⼀个诱⼈的虚拟地球景象,使真实地球作为⼀个虚拟地球进⼊了互联⽹,使普通⽼百姓,甚⾄⼀个⼩孩⼦都能⽅便地运⽤⼀定的科学⼿段了解⾃⼰所想了解的有关地球的现状和历史,既能获得⾃然⽅⾯的信息,如地形、地貌、地质构造、⼭脉河流、矿藏分布、⽓候⽓象等,也能获得⼈⽂⽅⾯的信息,如经济、⽂化、⾦融、⼈⼝、交通、风⼟⼈情等,真可谓“全部地球尽收眼底”。
这个虚拟的数字地球以空间位置为关联点整合相关资源(以地理信息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集成各类数据资源),实现了“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See everything on Web)。
*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中国⼯程院院⼠,国际欧亚科学院院⼠,武汉⼤学教授、博⼠⽣导师,主要从事以遥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NS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其集成为代表的空间信息科学的科研和教学⼯作。
龚健雅,博⼠,武汉⼤学教授,博⼠⽣导师,测绘遥感信息⼯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邵振峰,博⼠,武汉⼤学测绘遥感信息⼯程国家重点实验室3S集成研究室。
图1真实地球和数字地球的关系数字地球是⼀个⽆缝的覆盖全球的地球信息模型,把分散在地球各地的从各种不同渠道获取到的信息,按地球的地理坐标组织起来,既能体现出地球上各种信息(⾃然的、⼈⽂的、社会的)的内在有机联系,⼜便于按地理坐标进⾏检索和利⽤。
数字地球是信息化的地球,它包括全部地球资料的数字化、⽹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过程在内]8[。
关于新一代数字地球的思考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和地球观测组织(GEO)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和地球观测组织(GEO)
2009年11月17日 2009年11月17日,在美 国华盛顿召开的第六届地球 观测组织全会上, 观测组织全会上,国际数字 地球学会被吸纳为地球观测 组织的58 58个参加国际组织之 组织的58个参加国际组织之 一。
会议开幕式
二、第七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
学会创始主席路甬祥教授发表贺辞 , John Richards教授颁发了学会 创始主席特别贡献奖。 John Richards教授对创始主席的贡 献表示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表示会 继续努力带领学会不断推动数字地球 的发展。
二、第七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
24日澳大利亚Nearmap公司拍摄了由参会代表摆成ISDE7形状的1厘米 分辨率航拍影像;当日晚,举行了隆重的会议欢迎晚宴,学报主编郭 华东在晚宴上发言并颁发了2010年度学报最佳文章奖。晚宴中新西兰 inDpipeline公司介绍了其在三维模拟、动画创意等方面的成果。该公司 将设计制作阐释数字地球理念的产品。
1.453
Scopus
Excellence in Research for Australia (ERA) 2010
《地理信息系统与科学》收录 地理信息系统与科学》
《地理信息系统与科学》:国际数字地球学会是空间数据基 地理信息系统与科学》 础设施领域的重要国际学术组织。 础设施领域的重要国际学术组织。
创始主席 路甬祥教授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主席
John Richards教授 教授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副主席
Mike Goodchild 教授 (美国加州大学 美国加州大学) 美国加州大学 Milan Konecny 教授 (捷克 捷克Masaryk 大学 大学) 捷克
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项目名称数字地球科学平台公布名数字

一、项目基本情况二、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地球科学领域。
项目面向国际数字地球科学前沿以及国家对空间信息的重大需求,通过承担国家863、中科院等科研项目,创建了国际第一个数字地球科学平台。
该平台将数据密集型高性能计算与地球空间信息高精度反演进行集成创新,突破了多源长时序遥感数据不确定性分析及归一化处理、分布式异构空间数据高效汇聚、地学模型自动匹配调度、PB级空间信息管理与服务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以遥感数据为核心的地球科学数据一体化综合分析与多领域应用,引领了数字地球科学及其在全球变化空间观测、重大地震灾害遥感应急监测等方面的发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要科技创新内容如下:1.数据密集型高性能地学计算关键技术突破了网络环境下PB级数据的存储与按需服务、分布式异构空间数据高效汇聚、网格节点自动构建、地学模型自动匹配调度等关键技术,建立了数据“存储-计算-服务”一体化集成平台,为各要素数据的快速汇集、模拟、分析和服务提供计算环境。
2.空间数据综合分析与可视化模拟关键技术突破了卫星遥感成像组网规划与快速处理、长时序遥感数据不确定性分析及归一化、多源信息融合与数据同化、空间数据共享与信息发布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信息反演-多维呈现-网络发布的技术集成,为数字地球科学平台的多领域应用提供了模型方法和运行环境。
3.全球环境变化的空间观测方法体系与应用系统依托数字地球科学平台,实现了多尺度、全谱段、长时序、异构大数据的互联互通和高效计算,建立了地表要素高精度遥感反演与环境信息模拟模型,揭示了典型全球变化敏感因子的时空特性,支撑了以青藏高原、环渤海地区为重点的全球变化研究。
4.重大地震灾害遥感监测与灾情评估应用系统依托数字地球科学平台,突破了灾情遥感动态监测、精确模拟、快速评估与预测预警等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海量灾情遥感数据产品的准实时共享和灾情信息的快速通报,在汶川、玉树、芦山等重大地震灾害中为国家抗震救灾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盘点气候风险机遇,展望健康繁荣未来

盘点气候风险机遇,展望健康繁荣未来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背景介绍 (3)1.2 气候风险与机遇的重要性 (3)二、气候变化现状与趋势 (4)2.1 全球气温变化概况 (5)2.2 极端气候事件频发 (5)2.3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7)三、气候风险管理 (8)3.1 气候风险识别与评估 (9)3.2 气候风险减缓措施 (10)3.3 气候风险应对策略 (11)四、气候资源利用与机遇挖掘 (12)4.1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13)4.2 能源效率提升 (15)4.3 碳捕获与存储技术应用 (16)五、气候适应与健康发展 (17)5.1 城市气候变化适应策略 (18)5.2 农业气候适应技术 (19)5.3 健康生活方式推广 (21)六、气候繁荣未来展望 (22)6.1 气候经济转型与创新 (23)6.2 国际合作与政策支持 (24)6.3 公众参与与社会行动 (25)七、结论与建议 (27)7.1 主要研究发现总结 (28)7.2 对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29)7.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0)一、内容综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气候风险已经成为了影响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这个背景下,各国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本文档将对气候风险进行盘点,分析其中的机遇,并展望健康繁荣的未来发展。
我们将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进行梳理,包括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破坏等。
我们将探讨这些气候风险对各个领域的影响,如农业、水资源、能源、基础设施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国际合作的进展。
我们还将关注气候风险带来的机遇,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低碳技术的创新、绿色建筑的推广等。
这些机遇将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我们还将关注气候风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如极端高温天气导致的中暑、空气污染引发的呼吸道疾病等。
数字地球

去年此时,美国副总统戈尔率先在公开场合喊出了一个全新的名词:“数字地球”。
随后,“数字地球”就像一块巨石激起千层浪,震撼了全球;同样也激起了我国科学家的万分感慨:要建立“数字地球”的中国发展战略。
近期,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邀请12位院士和有关专家,专门讨论了《关于我国“数字地球”发展战略的建议》。
《建议》明确表明:我们应该积极慎重地制订针对“数字地球”的中国战略。
“数字地球”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引起我国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这得从它的“出笼”说起。
戈尔“数字地球”的基本点现年55岁,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政治专业的美国副总统戈尔,1998年1月31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的一篇《数字地球:21世纪理解人类星球的方式》演讲,掷地有声。
他开宗明义地说:“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正在使我们获取、存储、处理和显示信息的方法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它使得我们对有关我们所处的星球以及周围环境、文化现象等史无前例的海量数据的处理成为可能,而它们中的大量信息是有关地球的———即与地表位置有关的信息。
”戈尔的讲话,是在美国结束了星球大战计划,积极推动着全球对地观测计划(ceos)和推出新一代因特网(internet-Ⅱ)之后的国家发展战略。
1998年3月13日,戈尔还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讲演中,建议发射一颗能在电视和因特网上实时反映台风、森林火灾、云图以及其他地球现象的卫星。
而这项建议被认为是对“数字地球”创意的补充。
专家们分析认为,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概念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数字地球”是对三维地球的多分辨率数字表达,在其上可以集成与地球有关的海量空间数据及相关信息,构成人们认识、改造和保护地球的重要信息源。
二、构建“数字地球”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共同努力,既要充分整合现有的数字化地理空间数据,也要发展新一代高分辨率遥感数字地图、高速图形图像宽带网络、海量空间数据存储能力、基于因特网的空间数据互操作和虚拟现实模拟技术等。
农艺师职称评定论文【精品范文】

农艺师职称评定论文“精细农业”的实践与农业科技创新21世纪,人类将逐步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迅速发展与普及的信息技术将推动人们在科学利用资源潜力,发展节本增效生产方式,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基于信息和知识的生产过程管理决策方面,突破许多传统的模式和观念,开拓出一批具有创新意义的技术体系,以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践当今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九十年代初以来在一些发达国家开展的“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就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技术思想,已经引起一些国家政府和科技决策部门的重视。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为此曾专门立项组织了一批多学科著名专家对有关发展研究进行了评估,研究报告经过由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科学院院士组成的评估组进行审议后,于1997年发表了“Precision Agricu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Geospatial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Crop Management” 研究专著,全面分析了美国农业面临的压力、信息技术为改善作物生产管理决策和改善经济效益提供的巨大潜力,阐明了“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研究的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其支持技术产业化开发研究的机遇。
近两年来,我国科技界在研究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对国外这一技术体系的发展趋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新闻媒体陆续有了一些报导,有的单位已开展了有关研究和试验示范工程准备工作, 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联系开始活跃,国外有关产业界开始向我国推荐其技术产品,密切关注中国走向21世纪实现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中这一巨大的潜在技术市场。
可以预言:“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试验示范及其相关技术产品的开发研究,将在世纪之交成为推进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信息技术革命为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在开拓新的前沿科技应用研究领域中,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起跑线拉近了距离,时间上的差距在缩小。
数字地球简介

• 加拿大的拉瓦尔(Laval)大学、卡尔加里(Calgary)大学将其与测绘有关 的系名改为地球信息技术工程学系;同时加拿大矿产资源能源部的测 绘局也于1994年6月改名为加拿大地球信息技术工程署(Geomatics Canada)。荷兰国际航测与地学院(ITC)于1989年成立了地球信息专 业,包括航天航空数据获取与摄影测量、数字遥感、地图制图和数据 库与计算机图形技术等部分。
法,以便容纳和操作海量的真3维数据; 4.制定数据标准,适应多部门数据采集和共享。
数字地球基础理论
• 地球系统的信息理论 • 地球系统的系统理论 • 地球系统的非线性与复杂性特征
数字地球的技术体系
基础设施 • 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 • 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NSDI) • 对地观测系统(EOS) • 全球观测信息网络(GOIN) • METADATA • 标准与规范、法规 • 系统安全
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是信息技术发展与建设到一定阶 段而提出来的前瞻性的信息化概念,它涉 及到的大部分理论、技术、数据和应用都 与现有的直接相关,更为重要的是,“数 字地球”与现有的相关工作的根本区别在 于,它是从更高的层次、系统论和一体化 的角度来组合和应用已有和正在发展的理 论、技术、数据和能力(含人员、软件、 硬件),从而更广泛地、更深入地、更有 效地、更经济地为社会提供服务。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人们对其的认识又有多 重含义,并出现了许多相类似但又不相同的科学 名词,如地球信息科学(Geo-Information Science) 、地球信息机理(Geo-Informatics)、图 像测量学(Iconicmetry)、图像信息(IconicInformatics)、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地球信息科学(GeoInformation Science)等。
数字地球概述

数字地球概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
“数字地球”的提出,是地球科学和信息技术等许多学科综合发展的一个自然结果。
美国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是要继续把持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至高点的一个战略举动,是为它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全球战略服务的。
但是,数字地球这样一个概念同时又是我们解决全球资源、环境、人口、灾害等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所需要的。
因此,数字地球本身也是实现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
数字地球目前只是一个系统的概念,需要许多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的支持,包括空间数据库、虚拟现实、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图像自动解译和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等等,几乎涵盖了现代信息科技的所有最新发展,是对人类科技水平的一次全面检验。
信息高速公路是建设数字地球的基础。
作为电子信息传输平台,我国已经建成了完善的四大计算机网络。
截至1999年,我国光缆总长度已经突破了100万公里,计算机的社会拥有量达到1200万台,国际互联网站点近一万个,用户超过900万户,国家公用信息网络已经覆盖了全国近三百个城市,可谓基础稳固。
数字地球的主要资源是全球各方面的综合资料,包括各种立体数字化地理图、资源、人文、地物等专题图和城市地图。
20年来,我国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积累了大量原始数字化资料,正在进行各种基本地形图的数字化工作。
在农业、资源环境、灾害、人口、可持续发展决策、城市建设和全球变化等许多方面,也为数字地球的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数字地球的内容是动态的,它的另一个基础是空间技术和空间数据基础设施。
我国的空间技术实力雄厚,已经发射了试验宇宙飞船和许多颗各种类型的卫星,建立了多个遥感卫星和气象卫星地面接收台站,配合中低空机载对地观测平台和地面观测台,能够接收和处理多种标准的卫星图像数据,取得了大量高分辨率的全景摄影图像。
1999年12月,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表明了我国对数字地球项目的关注。
数字地球不是一个单纯的科技项目或技术目标,而是一个战略性的系统工程。
美国建成数字化地球 我们抓紧也能赶上

尹卓委员:美国建成数字化地球我们抓紧也能赶上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8日19:54 |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人民网全国政协委员、海军少将尹卓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海军少将尹卓在接受中广军事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应该建造自己的航母。
同时,尹卓也强调,中国海军是否发展航母,都是一支防御性的军队。
尹卓委员表示,虽然中国海军发展正逐步由近岸走向近海,但是中国最关注的还是近海,不是进攻性部署。
尹卓说:“现在有的国家天天在我国家门口转,从山东半岛一直到海南岛,每年飞行几百次。
在我们专属禁区,应该得到我们允许,按联合国海洋法的规定,但他们从来不向我们申报,谁威胁谁,这个看得很清楚了。
”当记者就外媒热炒中国将建造航母这一话题采访尹卓时,他说,我是主张建航母的,但具体建不建,由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
尹卓指出,中国海军不管发展不发展航母,都是一个防御性的海军。
我军在索马里护航,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利益向远海拓展了,远海有部分利益,所以相应也要有一部分军事力量。
而且在索马里航线上,大家面对的是共同的威胁,美国、法国、欧盟、日本、韩国各个国家商船都在索马里遭劫。
中国参加护航,完全是一种防御性的部署。
大家有共同的利益,航线大家都用,面对共同的威胁,理应采取共同的行动。
尹卓告诉记者,现在网上流传的新型飞机歼-20,作战半径达到一千公里,也就是在我们近岸附近活动,它不可能越洋跨海,这完全是防御性部署。
尹卓说:“美国的F-22战机远远离本土,部署到夏威夷、关岛、冲绳,往亚太方向,而且在朝鲜半岛发生危机的时候,美国飞机多次参加大规模演习,就在别国临近海域飞行。
谁是进攻性的部署,谁是防御性的部署,一清二楚。
”尹卓说:“我们跟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
比如战略武器,我们需要战略预警、战略通信等一整套系统。
另外,我们卫星的分辨率不够高,对目标的分辨率也不行。
美国全球数字化地球已经形成了,基本上正在建设数字化海洋,也很快就形成,而我们离数字化地球,数字化海洋还很远,也就是说整个战场的数字化,我们还差得很远。
基于地学大数据的科研模式思考

基于地学大数据的科研模式思考文/张耀南人类在认识自然规律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一是实验科学范式,即观测、实验、试验发现现象,总结规律,数据量小;二是理论科学范式,形成假说、通过观测、实验、试验数据,验证理论,数据量小;三是计算科学范式,依据理论模型,进行计算模拟,利用实验数据验证计算,数据量大;四是数据密集型范式,也就是人们经常谈论的大数据。
数据科学发展历程进入到大数据时代之后,地学研究要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呢?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数据科学的体制,数据科学包含了什么,以及数学科学家应该做什么。
1947年,Turkey提出了“bit"这个术语。
1962年他又提出数据是一门学科,数据分析是计算机的一次飞跃。
1968年,图灵奖获得者彼得·诺尔首次对数据科学进行定义,他认为数据科学是处理数据的科学。
1977年他又提出,将传统统计方法学、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领域内专家知识联系起来以完成将数据转换为信息和知识。
1989年,数据分析与挖掘专家GreorPiatetsky-Shapiro提出了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他组织并领导了第一个Knowledge Discoveryin Databases (KDD)研讨会。
1994年9月,BusinessWeek刊登了关于“Database Marketing”的封面故事:很多公司正在收集关于你的海量信息,将这些信息处理后来预测你对一个产品的购买需求,并用那些知识来制定精确适合你的营销策略。
这也孕育着大数据的出现。
1996年,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assification Societies (IFCS)成员在他们两年一次的会议中于日本神户会面,“数据科学(data science)”首次被用于会议题目中。
Usama Fayyad强调知识发现过程也是有步骤和程序的,比如数据的准备、筛选、清理、整合等过程。
1997年,C.F.Jeff Wu教授呼吁将统计学更名为数据科学,将统计学家更名为数据科学家。
《数字地球》提升训练

《数字地球》提升训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美国政府首先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这一计划被形象地称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材料二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概念,一般认为“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的数字化和信息化,以空间数据为依托,以虚拟现实技术为特征,具有三维界面和多种分辨率浏览器的面向公众开放的系统。
材料三现代战争是数字技术之间的较量,谁占据信息,谁就更富有和安全,谁失去信息,谁就会贫穷挨打。
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向中东地区所投的炸弹中精确制导炸弹占全部炸弹的7.6%,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精确制导炸弹比重达到了80%~90%。
(1)美军精确制导炸弹的关键技术是_______________。
(2)简述数字地球产生的科学技术背景。
(3)美国提出建设数字地球这一战略举措有何重大意义?(4)我国目前正在积极建设“数字中国”。
“数字中国”对我国国土整治有何重要意义?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船“雪龙”号于当地时间2012年2月2日19时57分,穿越0度经线,从西半球返回东半球,目前正全速向东航行,于8日左右抵达中国南极中山站附近,并按计划展开第二阶段作业。
此次作业执行“一船三站”的考察任务,在昆仑站进行冰川、天文、测绘等科学研究项目。
此次科考将大大促进“数字南极”的建设。
材料二数字南极是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将南极数据纳入互联网,将南极研究的各类数据和信息进行存储、分析、更新,为科学家研究南极的气候、地壳、冰川、海洋等的动态变化过程提供一个在线的共享基础平台。
(1)2009年1月27日,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顺利建成,该考察站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选址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__________;考察队要监测南极冰川和海岸线变化要利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为____________。
(2)“数字南极”的构建是我国南极科考的重要任务。
【高中说明文阅读】《“数字地球”之战》阅读答案

【高中说明文阅读】《“数字地球”之战》阅读答案数字地球之战数字地球这个概念的内涵在不断地变化。
目前,美国宇航局的一个说法比较能为普通人理解,数字地球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数字表达,也就是用虚拟现实的方式组织全球各种“数字地球”之战“数字地球”概念的内涵在不断变化。
目前,美国宇航局的一份声明可以被普通人理解。
“数字地球”是现实世界的数字表达,即以虚拟现实的方式组织各种全球信息。
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核心思想有两点:一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处理地球问题;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数字地球由以下系统组成:数据采集与更新系统、数据处理与存储系统、信息提取与分析系统、数据与信息发布系统、数据库体、网络系统、专用软件系统等。
数字地球可包含80个%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是未来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车”和“货”。
专家指出,数字地球的概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一个自然发展。
无论是否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地球信息集成和整体化工作都是当前地球科学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数字地球并非一个孤立的科技项目或技术目标,而是以信息高速公路和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为依托的具有整体性、导向性的战略思想。
“数字地球”将如何实用?北京大学数字地球工作室李琦这位教授说,从最近的科索沃战争可以看出,美国在军事高科技应用方面变得更加极端。
这场被美国人称为“按下按钮”的战争实际上是一场“数字战争”。
“数字战争”是美国“数字地球”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计划在军事实战中的首次具体应用。
中国的“数字地球”研究起步并不晚。
美国在1998一月提出后,中国迅速作出反应,当56月,北京大学成立了“数字地球工作室”,致力于数字地球的研究和“中国数字地球计划”的讨论。
但“数字地球”的研究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反映。
美国提出这项计划,是其技术发展和需求所决定的,到了这个层次,可以说是呼之欲出。
数字流域综述

数字流域综述第1章概述1998年1月31日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做的题为“数字地球:展望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的长篇演讲中首次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并纷纷制定出本国相应的对策。
我国政府对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视,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接见中国科学院第九届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部分院士和外籍院士时讲话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巨大变化,前几年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随后又提出知识经济,最近美国又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真可谓日新月异。
”但科技界至今尚未有关于“数字地球”的确切学术定义。
戈尔在他的文章里指出:“‘数字地球'是一种关于地球的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的、多分辨率的三维表示”。
我国大部分学者认为:“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它包括构成体系的数字形式的所有空间数据和与此相关的所有的文本数据,及其涉及到的把数据转换成可理解的信息并可方便地获得它的一切相应的理论和技术。
也有的学者认为:“数字地球”是指信息化的地球,或者说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
伴随着“数字地球”的提出,数字流域也随之产生,数字流域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流域的建设是对流域的开发与管理的必要途径,是“数字地球”流域数字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数字流域是建立在流域尺度上以水为纽带的复杂系统。
李纪人指出:数字流域可以理解为在数字模拟环境下的表达和再现,它以空间坐标为框架,以空间技术为主要手段,是流域信息资源采集整合、管理更新、共享服务和开发利用的支撑平台。
国外发达国家数字流域研究与应用起步较早,数字流域与流域管理紧密结合随着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数字化、建模、系统仿真到虚拟现实,历经30多年时间,现代科学技术在传统水利的应用得到充分体现,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以西欧发达国家在流域自然管理、现代工程管理上,数字流域技术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数字地球”的综述

“数字地球”的综述
仝培杰
【期刊名称】《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年(卷),期】1998(0)Z1
【摘要】“数字地球”——一个崭新的名词,把正在沉溺于迎接新世纪到来的人类惊醒。
她就像跨世纪的警钟乍响,在人类感到无比震撼的同时,惊醒人类:你知道21世纪的人类星球将会是什么样子?人类能否适应空间时代和信息社会?人类又该以何种姿态去应对自己赖以生存的星球变化? 毕业于美国哈福大学政治专业的美国副总统戈尔,1998年1月31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的一篇《数字地球:对21世纪人类星球的理解》演讲掷地有声。
他开宗明义地说:“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正在使我们获取、存储。
【总页数】4页(P67-70)
【关键词】“数字地球”;地理空间数据;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信息技术;美国副总统;应用模型;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海量空间数据;信息高速
【作者】仝培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08;P228.4
【相关文献】
1.共建数字地球造福人类社会——第六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综述 [J],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2.数字地球综述 [J], 孙卫红
3.迎接21世纪信息社会,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服务--'99数字地球国际会议(ISDE)综述 [J], 张燕燕
4.数字地球关键技术综述 [J], 杨秋霞
5.煤炭地质单位建设"数字地球"综述 [J], 谢志清; 彭桂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新一代数字地球》
2012年6月1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Mike Goodchild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共同撰写的文章,《新一代数字地球》,文章在回顾数字地球科学领域取得的进展,剖析了数字地球内涵的同时,还对数字地球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1. 现状与展望
根据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1998年提出的“数字地球”理念,第一代的虚拟地球实现了地图的基本操作、具备带有高程属性的地球数据,并采用API、KML等技术手段满足用户需求,产生了许多实际应用。
彼时提出的数字地球设想,已有80%变成了现实。
目前,以Google Earth、WorldWind、DEPS/CAS、GeoGlobe为代表的众多数字地球系统充分诠释并发展了戈尔的理念,特别是互联网和3D技术的深度普及,遥感、地理信息技术和对地观测技术的高速发展,大数据(Big Data)和数据密集型科学(Data Intensive Science)的问世,都加速了数字地球进程。
如今,数字地理信息领域已发生了深刻变化,技术进步使得数字地球可视化及可操作化成为可能,但同时对数据的高效利用、信息的准确表达、预测模型的发展、多种“可视”技术的应用等等都提出新的要求,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比如,数据精度不尽如人意,还存在不确定性、不可复制性;大部分数据属于政府和企业,不被其他机构或个人所掌握,且信息再利用也十分受限。
因此,新一代数字地球的功能需要改进,如利用历史数据对未来进行预测;对地球相关信息的存储、检索实现共享;“可视”技术如何交流不可视信息等。
此外,还要继续推动数据开放、共享等政策法规的制定,确立科学的数据标准以保证数据质量,开发和使用带有地理要素的物联网、云服务和云数据管理、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智能手段、移动互联设备等新技术,使其能被政府、科学家、公众所用。
为此,数字地球需要更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更便捷地获取地理位置及其周边信息,其研究也不应再局限于自然科学研究工作者,而要更紧密联合社会科学工作者,谋求共同发展。
新一代数字地球的实现需要与领域内重要的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并开展合作研究计划。
同时,也需要紧密联系行业内公司、开源组织、基金会等团体,为数字地球的发展提供创新思维,从而获得政府关注并争取更多支持。
其应用和服务将会在注重功能的科学性和注重实际需求的方便性上找到一个折中的解决方案,以利于对地球的未来进行科学预测。
此外,公民科学(Citizen Science)的新形式将鼓励公
众参与到环境、灾害和气象等许多地球相关现象的数据采集中,形成所谓“新地理”(neogeography)。
这一概念即下一代数字地球未来的发展方向。
其中,定位系统、基于网络的服务和手机通讯等技术,将衍生出新的数字地球技术与应用,使得专业用户和普通用户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普通用户也能制作和使用符合自身要求的地理产品和服务。
所以,在新一代数字地球中,公众不仅要扮演地理信息使用者的角色,还会是地理信息的提供者、科学的受益者,也是数字地球未来的实现者。
按照预期,数字地球将从9个方面进一步改善生活:具有及时性、精确性与交互性;无论何时何地,能够提供综合的三维数据,并通过移动终端访问;重视用户需求,参考周边环境,提供决策支持;具有预测和回顾功能的数据处理能力,并可以有效进行真实且精确的可视化;综合了数据库、建模、模拟、游戏、智能、可视化等先进技术;集成了视频、声音、文字等多种展示手段;拥有强大的数据集成和易用的数据访问能力;可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具有强大的数据共享能力。
2. 实现途径
戈尔对数字地球的展望刺激了第一代虚拟地球的发展。
不过,即使是作为其中典型示例的Google地球,也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目标。
通过大规模公共投资来自上而下地实现数字地球的方式在戈尔2000年竞选总统失败后很快停滞。
按照目前的投资风向,新一代数字地球不太可能采取这种方式。
不过,其推动因素与第一代类似,主要包括:对地观测的发展,宽带与3D可视化的适时演变(其中,后者部分归功于电子游戏产业),政府资金的适当刺激,美国副总统的推动,Google与微软等大型公司的商业嗅觉,以及开源团体的兴趣与热情。
新一代数字地球不会是一个单一系统,而是基于开放获取的多重链接基础设施,由多个技术平台参与并负责解决用户需求。
可以将其看作是地球数字化神经系统,通过传感器网络和环境感知系统来收集地表附近的信息。
目前,在地理信息共享方面,软件与资料格式的兼容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语义学方面仍然存在较大问题。
欧共体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等部门正在解决绘图方式、陆地分类形式、资料重要性归类这几方面的统筹问题。
虽然遥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致,但其它地理信息源或多或少都会反应一些各团体的不同标准与惯例。
比如,不同国家对一些地区的边界划分基本上不可能统一。
新一代数字地球需要一个新的管理模式。
除了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Digital Earth,ISDE),包括全球空间数据基础设
施协会(Global Spatial Data Infrastructure Association)、国际科学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及其下属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Committee on Data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地球观测组织(Group on Earth Observations)及其所建全球网站GEO System of Systems、联合国全球地理空间信息管理专家委员会(UN Committee of Experts on Global Geospati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在内的众多国家机构都将参与建设,帮助构思,支持其发展,并确保其在科学严谨性方面达到最高标准,尤其对不确定的事务需要仔细处理、详细记录,可能还会涉及一些道德规范方面的问题需要协同处理。
在现今的经济体制中,新产品很可能会来自于私营部门,出自以开源工具为核心的志愿行动。
私营部门成为竞争主力,而开放地理空间联盟等组织可能会与其进行深层次协同合作。
同时,私营部门、学术界、非政府组织和政府也将围绕数字地球展开类似合作。
这样有利于解决高分辨率地理信息存取带来的隐私和道德规范问题。
毕竟,各地的隐私保护现状各不相同:例如,有些国家要求Google 街景视图模糊人脸和拍照;美国的移动服务供应商被限制使用定位信息;要通过FourSquare或Google纵横等服务公布某人的位置,则需先取得其允许。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隐私保护方面的准则在全面获取和全面保护这两个极端之间得到一致认同。
届时,可能会让每个人自主决定是否公开自己的位置。
总之,第一代数字地球作用大但受到限制;技术正在迅速发展,数年时间即可更新换代,变不可能为可能;我们需要用更好的方法将科学界及其对地球运转方式的相关发现联系起来;要组织好普通大众并安抚他们对地球未来的不断增长的焦虑情绪。
此外,我们还需要确定访问与地球未来相关的、有科学依据的信息是否属于基本人权;以及是否应该独立于国家政策与战略之外,以一种容易理解且吸引人的形式将其展示给所有人。
阮梅花 检索 许 婧 编译自
/content/early/2012/06/20/1202383109.full.pdf+html
/sbhtmlnews/2012/6/259539.shtm
/htmlpaper/201262711335792025016.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