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监管的论文
中国保险监管法律制度变迁发展论文
论中国保险监管法律制度的变迁与发展摘要: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保险监管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我国保险监管法律制度的历史较短。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接管保险业,改造旧保险市场,建立新中国保险业开始算起,到2009年我国新《保险法》的修订仅仅60年,并且中间保险业发展和保险立法道路较为曲折,直到1979年恢复保险业经营以来,我国保险监管法律制度建设才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保险监管理念、保险监管体制及保险监管内容等方面都有所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保险监管法律制度;变迁;发展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为停办近二十年的国内保险业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在这一大好历史背景之下, 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全国行长会议及时作出了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重大决定。
自此,中国保险业翻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进入全面恢复和快速发展时期。
三十年风雨兼程,中国保险业完成了一系列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创新,走过了从封闭到局部开放,再到全面对外开放的漫漫征程。
在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中国保险业抓住机遇提升整体实力,在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推动保险资金运用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同时,中国保险业在提供风险保障、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服务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保险监管法律制度的建设进程,我国保险监管法律制度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逐步形成较为健全的保险监管法律体系。
一、保险监管体制方面,逐步建立专门的政府保险监管机构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关于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和加强保险机构的通知》,具体部署了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和设置保险机构。
到1980年底,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各地的分支机构基本恢复,其接受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双重领导。
1983年9月,根据国务院批转的《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中有关改革保险监管体制的规定,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升格为国务院直属的局级经济实体。
保险方面的论文
随着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保险会计日益受到保险界乃至其他有关方面的关注。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汽车保险理赔中存在的问题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在不断得到提高,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以及汽车需求量的上升,现如今汽车行业得到迅猛的发展。
汽车数量的增多、行业的发展就涉及到汽车的保险问题。
目前在我国相关法律的不健全、保险理赔人员的不够专业、投保人员对保险条款的不重视以及保险业务现在所面临的欺诈风险等情况下汽车的保险理赔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汽车保险理赔的问题,帮助购买汽车的用户更好地维护自己的保险权益,作为保险理赔人员需要更为透彻地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1.汽车保险理赔的意义以及现状汽车保险行业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与发展应运而生的行业,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多其保险理赔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大。
汽车保险理赔的存在保障了用户的自身权益,为用户在购买车辆后的后续事故处理提供了保障。
但是我国目前汽车保险理赔仍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汽车的数量猛增导致了汽车保险理赔的需求量突然加大;此外,我国关于汽车保险理赔的制度并不完善,保险公司对于车险的管理水平难以提升。
这些现状均造成了我国购车用户出现买保险容易而理赔难的状况,为我国保险行业中对于车险的理赔带来了巨大阻碍。
2.汽车保险理赔中存在的问题3.1汽车保险理赔制度的不完善我国对于保险这一行业极为重视,在《保险法》中也明确要求投保人员以及理赔中心应当如何采取措施保证投保人与保险公司的共同利益。
即便如此我国在相关方面的法律制度仍然不够健全,制度的不健全就会导致在相关法律漏洞之处出现问题无人能够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样一来便会为投保人带来巨大的损失,容易加剧保险公司与投保人之间的矛盾。
针对这一状况,我国对《保险法》进行修订,其中修改增删的条款数目较多,为我国关于汽车保险理赔提供了法律保护[1]。
但是,在法律之外存在的问题依旧需要引起重视,保险公司自身内部的相关制度的不健全也是造成投保人员难以理赔的重要因素。
保险论文(9篇)
保险论文(9篇)保险论文第1篇1、信用保险下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以山西省煤炭企业为例2、互联网金融时代吉林省保险业发展探析3、互联网保险使消费金融更透明4、基于溢出指数下的我国金融系统风险溢出效应研究5、依托精准扶贫建立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互动机制的对策6、保险公司发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市场环境分析--以湖南省为例7、我国金融控股集团治理结构研究8、基于碳排放约束的金融支持、技术进步与能源效率分析9、我国城镇家庭资产对其消费行为影响的经验研究10、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法律规制探究11、金融科技现状与发展趋势12、保险产业政府规制的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13、金融资本化与资本金融化亟需遏制--基于马克思主义产融关系理论的思考14、偿付能力监管制度改变与保险公司成本效率--基于中国财险市场的经验数据15、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保险营销16、银行代理保险销售风险的法律规制研究17、制约我国反向抵押贷款的瓶颈分析18、保险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中大有可为19、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赔偿模式选择20、基于金融消费者保护视角的存款保险制度研究21、普惠金融时代的互联网保险走势22、国外科技金融风险救助法律经验及借鉴23、基于普惠金融视角下重庆农产品保险发展现状分析24、金融精准扶贫对策研究25、普惠金融体系下的互联网保险创新26、银行业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形势、挑战及策略27、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保险企业经营的影响28、国际大型保险金融集团前瞻演变及启示--基于AIG的分析研究29、浅谈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30、后危机时代的金融安全网31、基于国外经验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路径与对策分析32、我国农业保险立法模式重构困境及其突破路径33、消费者权益保护视角下的互联网保险营商自由34、关于商业银行进驻保险业务的思考35、供给侧结构性改变的金融支持研究--基于居民金融资产配置的视角36、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基础、过程与逻辑37、中国家庭商业人身保险需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实证研究38、保险业会计处理之革新39、存款保险制度对商业银行的影响40、试析交叉性金融业务存在的风险与对策41、基于国际视角的中国存款保险制度探究42、企业社保经办部门如何针对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进行风险控制4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金融结构优化研究44、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比较分析45、存款保险制度下大型商业银行应对之策46、分数布朗环境下带随机利率的保险商偿债率模型研究47、从存款保险评级谈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思路48、金融保险行业廉洁风险隐患防控建议49、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及防范措施50、社会保险与家庭金融风险资产投资51、营改增背景下我国保险业流转税改变研究52、我国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早期纠正权问题探析53、金融包容框架下欠发达地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分析--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为例54、互联网金融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模式的研究--以阿里“娱乐宝”为例55、金融科技发展对保险行业的影响研究56、以绿色金融手段治理生态环境问题保险论文第2篇1、西部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和运作的优化措施分析2、中外国家保险业效率比较研究3、我国保险网络营销渠道策略研究4、中国平安人寿理赔服务满意度提升方案5、保险人代位求偿权问题分析6、我国银行保险发展问题探析7、关于团险渠道业务发展困境的思考8、从政府机构的视角构建我国海洋与渔业灾害风险防范体系9、中国财产保险公司经营效率实证研究10、互联网保险的前景分析及模式预测11、我国淡水养殖保险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12、中国保险业成熟度的测量与实证13、人寿保险信托及其在我国推行的意义14、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巨灾保险立法探析15、基层农机保险现状及对策建议16、关于中国邮政保险未来发展的思考17、电商时代下邮政保险业务创新发展策略18、我国保险销售渠道改变创新的方向与措施19、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0、《社会保险法》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1、我国老年护理保险的法律探析22、我国保险监管模式的现实思考23、浅析我国电子商务保险发展24、我国保险业中若干问题的统计分析25、车险创新销售模式26、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意愿影响因素分析27、陕西地区快递保险调查与分析28、从保险学的角度探析近代哈尔滨保险业特点29、我国保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30、移动保险渠道市场营销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31、养老保险双轨制的影响及未来路径探讨32、基于洪水数值模拟的溃堤保险定价研究33、论雇主责任保险34、浅析新形势下我国保险欺诈现状和对策35、浅谈货物运输保险及发生事故的赔偿责任36、论保险合同格式条款被认定无效的情形、原因及对策37、我国保险营销现状及对策38、我国财险保险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39、农业互助保险制度的优势与创设构想40、保险市场消费行为心理因素分析保险论文第3篇。
我国保险业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保险业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保险业作为重要的金融服务行业也在逐步壮大。
作为保险业的监管机构,我国保险监管总局目前正在出台一系列,从而更好地推动保险业的发展。
然而,在保险业的监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采取一些对策来进一步完善保险业的监管机制,让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一、保险业监管中存在的问题1.公司治理结构需完善保险业的公司制度现状很难满足监管的要求。
部分中小保险企业的治理结构比较混乱,缺少专业化的董事会结构与高效的决策机制,很难全面把握业务运营的风险控制,未来的发展难以有保障。
2.监管体系需要健全我国的保险监管体系与成熟市场化的国家相比,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监管模式、监管手段、监管资源配置、监管责任认定等方面还需要健全和完善。
现行机构设置不足以满足社会、市场和业务的发展需要。
3.监管数据方面存在短板保险监管部门在数据采集、整理和分析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
现有的统计方法、统计内容和统计手段都面临一些明显的不足,很难全面、准确地把握保险业发展的趋势。
4.业务创新缺乏保险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都相当大,但是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业务创新的力度有些薄弱。
部分保险公司只是走集束化的路线,缺少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探索,难以推动保险业的创新和升级。
5.市场竞争环境有待优化保险市场的竞争环境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例如重资本、重规模的市场格局相对单一,新兴渠道尤其是互联网渠道进入缺乏足够的竞争力,未来的市场活力尚未被充分挖掘。
二、对策与建议1.公司治理结构需要完善在治理结构上,保险公司要加强聘用外部独立董事、监事委员等制度,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从而保证保险公司的良性发展。
2.监管体系需要健全从监管体系方面,可以考虑从监管机构与监管方法两个方向进行改革。
监管机构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保险监管机构;监管方法可以多样化,采用信息技术、大数据等方式来保障监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我国保险监管论文
我国保险监管论文摘要:近年来,中国保险业飞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保险制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了保证保险事业顺利进行,这就对中国的保险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监管工作应随着保险事业的发展而应该更加完善。
法律监管无疑是保险监管重要而有效的常规武器,但必须充分估计到在中国现行法律制度环境和社会公众对保险法律认同程度甚低的客观背景,制定的法律必须符合我国国情。
关键词:保险业;监管;保险产品保险业是经营保险商品的特殊行业。
保险业作为经济损失补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世界各国对保险业都进行监管是必然的。
一、保险业的特点保险业作为社会经济系统中专门处理风险的行业,具有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特点。
这种特点具体体现在保险商品的特殊形态和保险经营方式的特殊性。
1.保险商品的特点保险是一种提供风险保障的经济活动,保险商品是无形的商品。
一般商品有具体的价值与使用价值,而保险商品不具备感官性特征,其价值与使用价值很难直接被人感知,又因为是无形的商品,看不见摸不着,很难刺激人们的感官,因此很难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
人们对风险及其后果的畏惧与对保险的必要性的理解往往局限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在这之前容易存在侥幸心理。
然而,安全观念上的保险消费则需要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发生。
保险商品的这种需求严重滞后于消费的特点对保险经营具有重大的影响。
保险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的另一方面是:商品功能的迟滞性。
它虽然是服务形态的商品,但不同于旅游、文化之类的服务形态的商品,因为旅游等形成的商品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几乎是同步进行的,生产过程的完成往往就是消费过程的结束;而保险商品则不是这样;消费者购买的是一个对未来不确定事件的承诺(提供赔偿或保障),人们购买的保险商品不能获得现时的利益,这种承诺是一种信用,被保险人交纳保费在前,遭受风险损失后能否得到赔偿则取决于保险人履行合同的愿望和能力。
2.保险经营的特点保险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保险经营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经营的特点。
保险行业监管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保险行业监管政策的变化与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保险行业监管政策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改变。
这些变化对保险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一些挑战。
本文将就保险行业监管政策的变化与其带来的影响展开论述。
一、监管政策的变化保险行业监管政策是为了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以及防范金融风险而不断调整和完善的。
近年来,随着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保险监管政策也面临着较大压力和挑战,因此呈现出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监管政策从传统的审慎监管转向更加开放和市场化。
在过去,保险行业主要受到严格的审慎监管,以规范经营行为和防范金融风险为重点。
而现在,监管政策开始注重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创新力,鼓励保险公司推出新产品、运用科技手段等,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监管政策的变化在于强化风险管理和监督。
随着金融风险的日益复杂和多样化,保险监管部门加大了对保险公司的监管力度,要求其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升资本充足率和资金稳定性,以保证保险公司能够承担风险并保持良好的运营状况。
最后,监管政策的变化还表现为加强消费者保护和信息公开。
近年来,保险行业的一些乱象和消费者权益受损的事件频频发生,监管部门意识到保护消费者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加大了对保险公司销售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并要求保险公司提供充分透明的产品信息,以确保消费者能够获得真实有效的保险保障。
二、影响保险行业监管政策的变化对保险行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政策的变化推动了保险行业的创新发展。
以往的监管政策限制了保险公司的发展思路和产品创新,而如今的政策变化鼓励了保险公司推陈出新,提供更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以更好地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其次,政策的变化促使了保险行业的竞争加剧。
开放的监管政策使得更多的保险机构进入市场,竞争程度不断加大。
这对行业内的保险公司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迫使它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另外,政策的变化对保险公司的经营模式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保险监管论文
我国保险监管论文摘要:近年来,中国保险业飞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保险制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了保证保险事业顺利进行,这就对中国的保险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监管工作应随着保险事业的发展而应该更加完善。
法律监管无疑是保险监管重要而有效的常规武器,但必须充分估计到在中国现行法律制度环境和社会公众对保险法律认同程度甚低的客观背景,制定的法律必须符合我国国情。
关键词:保险业;监管;保险产品保险业是经营保险商品的特殊行业。
保险业作为经济损失补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世界各国对保险业都进行监管是必然的。
一、保险业的特点保险业作为社会经济系统中专门处理风险的行业,具有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特点。
这种特点具体体现在保险商品的特殊形态和保险经营方式的特殊性。
1.保险商品的特点保险是一种提供风险保障的经济活动,保险商品是无形的商品。
一般商品有具体的价值与使用价值,而保险商品不具备感官性特征,其价值与使用价值很难直接被人感知,又因为是无形的商品,看不见摸不着,很难刺激人们的感官,因此很难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
人们对风险及其后果的畏惧与对保险的必要性的理解往往局限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在这之前容易存在侥幸心理。
然而,安全观念上的保险消费则需要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发生。
保险商品的这种需求严重滞后于消费的特点对保险经营具有重大的影响。
保险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的另一方面是:商品功能的迟滞性。
它虽然是服务形态的商品,但不同于旅游、文化之类的服务形态的商品,因为旅游等形成的商品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几乎是同步进行的,生产过程的完成往往就是消费过程的结束;而保险商品则不是这样;消费者购买的是一个对未来不确定事件的承诺(提供赔偿或保障),人们购买的保险商品不能获得现时的利益,这种承诺是一种信用,被保险人交纳保费在前,遭受风险损失后能否得到赔偿则取决于保险人履行合同的愿望和能力。
2.保险经营的特点保险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保险经营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经营的特点。
保险风险管理论文(5篇)
保险风险管理论文(5篇)保险风险管理论文(5篇)保险风险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1.从总体上看,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水平较低,风险管理理念不强。
第一,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职能还基本上没有被融于保险企业管理中,保险经营基本上还是财务型掌握被动经营。
其次,保险业进展总体决策和保险公司决策在相当程度上缺乏风险管理理念,保险的粗放型经营、以保费收入作为经营业绩的硬招标的决策思路对目前的保险进展仍起着打算性作用。
第三,保险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低,风险评估、保险信用等级评定缺乏有效的评定标准,风险掌握和风险融资的方式相当有限。
很多保险公司根本就没有防灾防损部门,在有防灾防损部门的企业中,其人力与财力的配备不足。
第四,在保险风险掌握过程中,事后掌握为主要掌握方法,对风险的事前掌握重视不够。
第五,在保险监管方面,主要还处于事后监管阶段,监管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监管重点仍在费率等问题上,对关系到保险公司偿付力量、风险资本比率、再保险支配、资产配置等内容监管力度不够。
2.较为注意显性风险管理,对隐性风险管理重视不够。
第一,在业务进展导向上,注意规模和速度,强调业务增长量,忽视保险进展的质。
由于我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立主要是依据保费收入增加额为依据的,保险法规和保俭监管部门对保险费地位的过份强调在肯定程度上导致商业保险公司把保费的追赶作为主要经营目标。
保险公司在实际展业中,重保费,轻理赔;在保险市场竞争中,以保险价格进行恶性竞争,盲目承保、劣质承保并存;在保险险种开发上,以占取市场份额作为主要手段,对保险产品风险的管理掌握重视不足。
其次,在保险进展导向上,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保险决策和保险经营中的短期行为,对保险业进展及保险公司进展战略长远性讨论不够;在公众对保险的信任度方面,保险业未能充分重视恶性竞争、保险中介制度混乱、保险哄骗对社会公众产生不度影响;在制度法律建设方面,对保险进展的制度环境和法律基础建设重视不够,一方面表现在保险法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另一方面保险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开放条件下保险业的进展,一个有效的保险法律体系还未基本形成;在保险文化建设方面,保险公司文化建设滞后,保险文化传播缺乏创新,保险公司的形象度和美誉度构建急需加强。
保险毕业论文范文
保险毕业论文范文保险毕业论文范文在当今社会,保险作为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保险业的发展也为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探讨保险的定义、功能、发展趋势以及对个人和企业的影响。
保险是一种经济活动,通过合同方式,保险人承担被保险人在特定风险发生时所遭受的经济损失。
保险的基本原理是大数法则和互助原则。
大数法则指出,只有在大量风险中,保险公司才能通过统计分析来预测和控制风险,实现风险的分散。
互助原则则是指保险是基于共同利益和相互帮助的原则,保险公司通过收取保费来为被保险人提供风险保障。
保险的功能主要包括风险转移、风险分担和资金积累。
风险转移是指被保险人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通过支付保费来获得保险保障。
风险分担是指保险公司通过收集大量保费,将风险分散到众多被保险人之间,减轻了个体承担风险的压力。
资金积累则是指保险公司通过收集保费,形成一定规模的资金池,用于支付理赔、投资等。
保险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趋势。
多元化体现在保险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化,涵盖了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医疗保险等多个领域。
专业化则是指保险公司在风险评估、产品设计、理赔处理等方面越来越专业化,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
国际化体现在保险市场的开放和跨国保险公司的崛起,保险业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产业。
保险对个人和企业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对于个人而言,保险提供了一种安全感,可以在不确定的风险面前提供保障。
例如,人寿保险可以为家庭提供经济支持,医疗保险可以为个人提供医疗费用的保障。
对于企业而言,保险可以帮助企业管理和控制风险,保护企业的财产和利益。
例如,财产保险可以为企业提供财产损失的赔偿,责任保险可以为企业提供第三方责任的保障。
然而,保险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信息不对称问题,保险公司在风险评估和定价时往往缺乏客观的数据支持,导致保费定价不准确。
其次是保险欺诈问题,一些人通过故意制造事故或提供虚假信息来获得不当的理赔。
保险业的监管趋势与政策变化
保险业的监管趋势与政策变化从古至今,保险业一直扮演着风险的转移和防范角色,为个人和企业提供经济保障。
然而,由于保险涉及大量的资金流动和风险管理,对其进行监管和制定相关政策是至关重要的。
在当前经济环境中,保险业的监管趋势和政策变化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探讨保险业的监管趋势和政策变化,并对其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监管趋势1. 加强监管合规性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保险行业的风险也愈发复杂和多样化。
监管机构越发重视保险公司的合规性,并采取措施以保证其经营活动和产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监管合规性不仅能够减少行业风险,还能够建立和维护市场信任,保护投保人和受益人的权益。
2. 强化风险管理与评估保险公司的核心业务是管理和承担风险,因此风险管理和评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监管机构要求保险公司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框架,包括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等方面。
同时,要求保险公司定期进行风险报告和自查自纠,确保风险得到全面有效的管理。
3. 推动科技创新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保险行业也迎来了一波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浪潮。
监管机构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提升业务效率和客户体验。
同时,监管机构还要求保险公司加强对科技创新的监管,确保科技应用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二、政策变化1. 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投保人和受益人的利益,政府在保险业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
政策变化的主要方向是加强对保险产品和销售行为的监管,并推动合理有效的保险合同。
此外,政府还鼓励保险公司开展透明度的公众宣传,提高消费者对保险的认知和理解。
2. 打破垄断,激发市场竞争保险业的市场垄断程度较高,为了激发市场竞争,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变化。
例如,允许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境内市场,打破原有的行业壁垒,推动保险业的发展和创新。
此外,政府还加大对互联网保险等新型保险模式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发展。
3. 加强跨境合作与监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保险业也面临着跨境业务和风险的挑战。
保险行业监管政策解读与应对
保险行业监管政策解读与应对一、引言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保险行业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风险保障和资金配置功能。
然而,由于保险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各国都会出台相应的监管政策来规范和引导其发展。
本文将深入解读保险行业监管政策,并探讨企业应对的策略。
二、保险行业监管政策解读1. 国家对于保险行业的监管政策•国家对于保险行业的监管政策主要包括审批制度、准入标准、资本准备金要求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旨在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保险市场的稳定发展。
2. 监管政策的背景和依据•监管政策的出台往往受到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普遍加大对金融行业的监管力度,保险行业也不例外。
3. 保险监管机构的职责和作用•保险监管机构是负责监督和管理保险市场的机构,其职责包括制定监管政策、监督市场运行、处罚违规行为等。
三、应对监管政策的策略1. 加强内部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运作流程,提高经营风险把控能力,确保遵守监管政策。
2. 提升服务水平•企业应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满足消费者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获得监管机构的认可和支持。
3. 投资优化•企业应合理配置资金,降低风险,提高盈利水平,增强资本实力,以便更好地应对监管政策的要求。
四、结论保险行业是一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行业,其发展需要在监管政策的框架下合规运营。
企业应审时度势,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服务水平,优化投资,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监管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上就是对保险行业监管政策的解读和应对策略,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中国保险监管体制的创新与完善研究
中国保险监管体制的创新与完善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险业在金融行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作为金融市场中的风险管理者,保险公司的安全稳定运营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保障保险市场的稳定运营,我国建立了完善的保险监管体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与完善。
一、保险监管体制的建立保险监管体制是指国家对保险业进行监督、管理和监察的体系。
我国保险监管体制的建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国家保监局开始成立。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保险监管体制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2003年,国务院成立了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保监会”),并颁布了相关的《保险法》等法规。
设立保监会的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对保险业的监管,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营。
二、保险监管体制的创新与完善1. 强化监管责任为了更加有效地管理保险市场,我国不断强化保险监管的责任。
首先,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保险公司的日常监管和紧急处置。
其次,加强对保险公司内部治理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保险企业正常运营。
同时,也要求保险公司加强信息披露,确保投保人和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 创新监管方法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变化,我国保险监管体制也在不断创新。
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如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对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进行自动化监管,实现对保险市场的实时监测。
另一方面,也在主动发现监管隐患和风险,及时采取措施,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
3. 加强合作与交流与此同时,我国保险监管体制也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参与国际监管合作,不仅可提高我国的保险监管水平和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保险业与国际标准接轨,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保险监管体制的未来展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保险市场需求日益旺盛,保险监管社会责任也随之提升。
保险监管体制的建设以及创新和完善,将是未来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点。
尤其是在国家加大金融监管压力的情况下,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险监管体制,将更好地维护我国保险市场的稳定运行和监管责任。
我国保险业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保险业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保险业是国家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福利和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在我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监管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部门职责不清等,对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对我国保险业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促进保险业的发展。
一、保险业监管存在的问题1.监管体系不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管体系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保险监管部门之间在监管职责和法律依据的界定方面存在困难,导致监管效果不理想。
其次,保险监管部门之间协作不畅,影响了监管工作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2.监管部门职责不清我国保险业监管部门的职责界定不够明确,在监管中常常存在互相牵扯和协调不良等问题,导致监管不够严格、有效。
例如,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保监会”)和人民银行监管资管产品的界定不够清晰,导致部分金融机构滥用保险资金进行投资,引发风险。
3.监管手段不足我国保险业监管手段不够灵活,监管部门在监管中经常存在监管工具不够丰富、现代化的问题,导致监管效果不佳。
例如,在2015年保险业暴跌事件中,保监会未能及时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措施,导致市场信心受到极大的打击。
4.监管资源不足目前,我国保险业监管部门面临着人力、物力等方面的不足,导致监管效果不佳。
例如,在保险销售方面,监管部门的人力资源不足,无法对保险公司的销售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会导致不合理销售行为的发生。
二、保险业监管的对策1.完善监管体系为了提高监管效果,保险业监管部门可以在监管体系方面进行改革,强化监管职能,促进监管部门间的协作。
建议建立监管委员会,并统一规划和分配监管职责、加强跨部门协同和信息共享。
长期来看,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可能是最有利于实现监管的方式。
2.明确监管部门职责为了使监管部门间更加有效地开展监管工作,应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职责,避免错位监管和重叠监管。
保险行业的监管与规范
保险行业的监管与规范近年来,我国的保险行业发展迅猛,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然而,在保险行业的迅速蓬勃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诸如虚假宣传、不当营销等不良现象,给广大投保人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针对这种情况,保险行业的监管与规范变得尤为重要。
保险监管从来都是国家重视的方向之一。
我国的保险监管主要有两个部门,一个是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一个是保险公司的股东大会。
中国保监会作为保险监管的管理机构,对保险公司的监管职责非常重要,在保障经济运行的稳健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保险监管的意义保险监管的意义在于通过监督、检查、管理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避免保险机构和从业人员出现违规行为,从而保障投保人的利益和维护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保险行业是市场性质很强的行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保险公司秉承商业行为,按照市场化的表现和评价标准进行运营。
保险监管作为一种有利的手段,确保了市场运行的规范性和健康性,通过规范市场行为,达到稳定经济和社会的目的。
二、保险监管的主要内容保险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保险公司、保险产品、保险销售、保险理赔等各个方面,其中最核心也最重要的是保险公司的监管。
保险公司是保险市场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保险监管主要围绕保险公司展开。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保险公司的准入审查:保险公司的准入审查措施包括公司资质考核、风险执行能力评估、监管机构的审查等。
这些措施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防范保险公司的违规行为和不当经营行为。
2、对保险公司的监管: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实施登记管理和监管,包括风险监测和对风险预警的及时响应,在发现问题时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市场正常运作。
3、对保险产品的监管:保险产品的监管主要是针对保险公司设计的不当保险产品。
如果保险产品存在虚假宣传、欺诈还款等问题,监管机构可以制止。
4、对保险销售的监管:保险销售是保险市场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保险监管可以规范保险销售行为,通过审核销售人员的注册和资质等来保证销售行为合法、合规。
保险业面临的法律与监管挑战
保险业面临的法律与监管挑战保险业作为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如今的保险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法律与监管挑战。
本文将从市场监管、合规风险以及科技创新等方面来探讨保险业所面对的这些挑战。
1. 市场监管作为金融服务行业,保险业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
然而,随着保险业务的多元化和创新,监管部门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对新业务模式和新技术的监管缺失等问题。
因此,加强保险市场的监管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监管部门需要积极主动地跟踪和调整监管政策,确保其与时俱进,并能够应对保险市场中日益复杂的挑战。
此外,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也是重要的工作之一。
2. 合规风险随着保险业务的创新和发展,合规风险也日益凸显。
保险公司需要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包括市场准入、产品设计、销售渠道等方面的要求。
同时,保险公司还需要关注潜在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以避免因违规而导致的法律诉讼和声誉损害。
为了管理合规风险,保险公司应建立健全的内部合规制度,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监管。
此外,监管部门也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合规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3.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对于保险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然而,保险业的科技创新也带来了新的法律与监管挑战。
保险科技企业的兴起,如互联网保险、智能保险等,不仅给传统保险公司带来竞争压力,同时也给监管部门带来了新的监管难题。
传统保险公司需要与科技创新企业合作,共同推动保险业的数字化转型。
同时,监管部门也需要加强对保险科技企业的监管,以确保其合规经营,并保护保险消费者的权益。
在面对这些挑战的同时,有必要加强保险业的自律和行业协会的建设。
通过行业协会的规范和自律,可以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并推动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结论保险业作为金融服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法律与监管挑战。
市场监管、合规风险以及科技创新等方面都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如何应对保险市场的监管挑战
如何应对保险市场的监管挑战保险市场的监管挑战及应对策略导言:保险行业作为金融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风险转移和保障功能,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监管要求的提升,保险公司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监管挑战。
本文将探讨当前保险市场的监管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合规管理的重要性保险市场的监管挑战主要体现在合规管理方面。
合规管理是保险公司稳定经营、防范风险的基础,也是保护消费者权益和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
面对监管挑战,保险公司应重视合规管理,确保业务操作符合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
二、加强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保险公司应对监管挑战的重要手段。
保险公司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风险管理、合规审查、内部审计等方面。
通过加强内部控制,保险公司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合规风险,提高经营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
三、加强信息披露信息披露是保险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提升透明度的重要方式。
保险公司应主动披露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以及风险管理情况等信息,提高市场透明度,增强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信任。
同时,保险公司还应加强对消费者的信息披露,提供清晰、准确的产品说明和保险条款,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四、加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保险公司应对监管挑战的核心任务。
保险公司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包括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监测等方面。
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保险公司能够有效应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保持良好的资本充足率和偿付能力,确保保险责任的履行。
五、加强人才培养人才是保险公司应对监管挑战的重要保障。
保险公司应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
通过培养专业人才,保险公司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监管要求,提升合规管理水平,保持竞争优势。
结语:保险市场的监管挑战是保险公司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的问题。
面对挑战,保险公司应重视合规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加强信息披露,加强风险管理,加强人才培养。
只有通过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保险公司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保险监管研究论文
保险监管研究论文保险监管是指政府或其他相关机构对保险行业进行的监督管理工作,以维护保险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利益。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保险业是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其稳定健康的运作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证保险市场的服务质量和消费者权益,保险监管显得愈加重要。
保险监管研究是指通过对保险监管政策、制度及其实施效果等进行系统研究,来提高保险监管能力和效率的学科领域。
保险监管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和解决保险监管面临的问题,推动行业自律和发展,同时保护投保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
在保险监管研究中,论文是评估保险监管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
保险监管研究论文研究的重点通常包括:保险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保险产品开发、销售和营销管理,投资和资产负债管理,客户服务和风险管理。
为了更好地论证,保险监管研究论文通常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以详细说明不同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监管政策的实施效果和未来挑战。
保险监管研究论文需要遵循科学研究的规范,包括问题意识的确立、研究设计的合理性、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样本的选择等。
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包括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案例分析等,以更好地完成研究目的。
文章需要系统评估保险监管的成功度,同时指出其不足之处,以便制定更有效的保险监管措施。
一些典型的保险监管研究论文包括:《中国保险监管政策的创新研究》、《基于增量和存量双角度中国保险监管政策评价》、《我国保险市场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研究》等。
这些经典保险监管研究论文以其良好的研究方法和推理逻辑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成为其他学术研究者的参考标杆。
保险监管研究对于促进保险业实现稳健高质量的发展,更好地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保险监管研究一方面需要坚持学术原则,另一方面,也要符合实际需求和政策导向,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热点,及时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总之,保险监管研究论文作为一种重要的保险监管工具,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方法,分析保险市场现状和监管实践,探索保险监管的创新之路,遵循以客观、严谨的态度,为推动保险行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对保险合同的监管
对保险合同的监管保险合同是一种约定双方责任与权益的法律文件,用于规范保险业务的进行和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然而,由于保险合同的复杂性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保险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因此对保险合同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保险合同监管的必要性、监管机构和监管措施等方面展开,旨在探讨如何加强对保险合同的监管,以保护消费者利益和维护市场秩序。
一、保险合同监管的必要性保险合同可以看作是一种金融契约,双方在此约定了保险责任、保险费用、赔偿条件等关键内容。
然而,由于保险市场的特殊性,保险公司在信息获取和处理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而消费者相对处于劣势地位。
这就容易导致信息不对称,使得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无法获得充分的信息或被误导,导致其权益受损。
因此,对保险合同的监管是必要的。
其次,保险合同作为一种约定,不仅涉及个人和家庭的财产安全,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一旦发生保险事故,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管措施,保险公司可能会以各种方式搪塞赔偿甚至拒绝赔偿,进而对消费者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危及其生活安全。
因此,对保险合同的监管不仅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需要。
二、保险合同的监管机构在中国,监管保险合同的主要机构是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保监会”)。
作为国家金融监管机构,保监会负责监管和管理保险市场,包括对保险合同的审核、监督和处罚等。
保监会通过发布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了保险公司的行为规范和责任要求。
同时,保监会还指导和监督保险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风险管理和评估体系,确保保险公司根据法律法规、合同约定和商业道德开展业务,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三、保险合同监管的措施为了加强对保险合同的监管,保监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合同信息披露: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保监会要求保险公司在销售保险产品时向消费者提供必要的合同信息,包括产品特点、保险责任、免赔额等关键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保险业监管的研究一、引言近年来,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功能的保险业在我国已获得长足发展。
保费收入明显增长,且增长速度逐渐加快,2010年达到了14527.97亿元。
保险深度有2005年的2.7%增长到2010年的3.65%,增长了近1.35倍(根据我国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和2010年全国年度统计公报数据计算得出)。
在保险业发展良好的形势下,要更好地发挥保险业对社会经济进步的支持作用,需要进一步借助市场的力量,并在保险监管制度的规范引导下实施。
二、我国保险业监管的发展概况根据保险监管目标和原则的不同,以及保险业自身发展进程,新中国保险监管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保险监管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也在不断调整、发展和完善。
(一)直接领导监管阶段(1949至1965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分别对保险业行使领导和管理职能。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保险业监管职能更多被涵盖在领导职能之中。
根据政务院批准的《中国人民银行试行组织条例》规定,保险业归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和主管。
1952年6月,在苏联经济发展模式影响下,保险业划归财政部领导,成为国家财政体系中的独立核算单位。
1959年,受制于国内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国内保险业务停办,仅保留涉外保险业务,保险业重新划归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行政上隶属于中国人民银行国外局下属保险处。
1965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恢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建制,保险处升格为局级机构。
(二)保险监管调整恢复阶段(1966至1995年)。
在先后经历国内农业保险停办、国内保险业务陆续停办之后,受极“左”思潮影响,中国保险业在十年动乱时期彻底停办。
经过十年浩劫,1980年全国保费收入2.8亿元,规模仅与1957年2.23亿元的保费收入大致相当。
经过23年艰难历程,中国保险业几乎回到原点,保险业重又走上恢复发展之路。
1979年4月,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行长会议纪要》,作出“逐步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重大决策。
1983年,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专职行使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职能要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分设成为国务院直属局级经济实体,中国人民银行对保险业由直接领导职能向监管职能逐步转型。
1985年3月3日,国务院颁布《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国家保险管理机关为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负责监督保险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国家计委行使制定国家保险业发展规划职能,初步实现政企分开。
监管内容上,以拟定保险事业方针政策、指导监督保险企业业务活动为核心,以市场准入、审定基本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为重点,对市场行为和偿付能力实施严格监管。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别下发《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强金融监管并实施分业经营。
根据文件精神,1994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在非银行金融机构管理司单独没立保险处,负责保险业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
客观上讲,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在以政府主导的垄断经营为主、寡头竞争的市场格局下,保险监管实质上以严格市场审批作为主要内容,国家法律层面也并未对“保险”明确界定,现代保险监管体系尚未形成。
(三)市场行为监管阶段(1995至1998年)。
199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专门行使保险监管职能的保险司,同年10月1日,新中国第一部《保险法》正式颁行。
伴随《保险法》的颁布实施,一批股份制保险公司、外资保险分公司和中外合资保险公司相继成立,保险产品和销售方式不断创新,保险业进入高速增长时期。
但由于市场主体尚不成熟,市场竞争中出现大量违法违规行为,比如,非法设立机构、擅自开办新业务、擅自降低费率或抬高手续费等,导致保险市场秩序比较混乱。
为维护保险市场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切实贯彻实施好《保险法》,保护被保险人合法权益,中国人民银行于1996年、1997年、1998年先后发布了《保险管理暂行规定》、《保险代理人管理规定(试行)》、《保险经纪人暂行规定(试行)》等一系列配套部门规章,对保险市场行为进行规范,开展包括航意险、机动车辆保险、保险中介市场、寿险误导、资金运用在内的专项清理整顿工作,综合运用审批保险机构设立变更、审批条款费率、规范保险机构和中介机构市场行为、监督检查保险业务经营活动等市场行为监管手段,加强保险监管。
同时,制定《保险业监管指标》,设立较为简单的保险偿付能力监管规则,初步探索建立保险风险检测指标体系,颁布《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1990-1993)》,建立人身保险准备金评估报告制度等,尝试运用风险指标监管调控保险市场。
(四)保险分业监管阶段(1998至2005年)。
1993年,为贯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更好发挥金融宏观调控经济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务院做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抓紧拟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等法律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同时明确提出对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和银行业实行分业经营。
随着金融分业经营改革目标的确立,以及保险业自身较快发展,1998年11月18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保监会”)正式成立,保险业进入分业监管新时期。
保险业监管主体也由一般性政府行政机构监管,改由兼具专业性、技术性和法律性的独立机构承担。
保监会设立之初的主要职责为拟定有关商业保险的政策法规和行业发展规划;依法对保险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维护保险市场秩序;依法查处保险企业违法违规行为,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培育和发展保险市场,推进保险业改革,完善保险市场体系,促进保险企业公平竞争;建立保险业风险评价和预警系统,防范化解保险业风险,促进保险企业稳健经营和业务的健康发展。
保监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保险监管迈入专业化、规范化的新阶段,有利于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保险监管体系,有利于加强保险监管和防范化解保险经营风险,有利于促进保险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保监会成立后,依据1995年《保险法》和《公司法》等法律规范,于2000年制定出台《保险公司管理规定》,明晚提出“市场行为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并重”的监管目标;同时借鉴国际保险监管先进经验,引入“实际偿付能力”、“法定最低偿付能力”概念,规定当保险公司实际偿付能力额度低于法定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时,须根据不同情况确定处罚原则,并尝试从审计监管角度衡量评估偿付能力风险。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决定》,保险偿付能力监管被提到更加重要的地位,一是保险监管机构须对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实施监控,建立健全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体系,完善保险责任准备金提取和结转办法。
二是强化偿付能力监管手段,赋予保险监管机构查询保险公司在金融机构存款的权力。
三是保险公司须聘用保险监管机构批准的精算专业人员,建立精算报告制度,且不得提供虚假财务和业务报告等。
四.是对保险资金运用的禁止性规定作适当调整,除禁止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和非保险企业外,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经国务院批准,允许利用其他投资方式。
(五)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保险监管新阶段(2005年至今)。
2001年10月,时任中国保监会副主席的吴小平在“中国的保险监管与精算实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明确提出,“随着保险公司自律能力增强和市场秩序好转,中国保险监管将由目前的市场行为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并重,逐步向国际上通行的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监管过渡。
”2002年,时任中国保监会主席的马永伟在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为适应保险市场扩大开放和保险业加快发展的需要,保险监管将转变思路和方式,突出监管重点,在继续坚持市场行为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并重的前提下,逐步向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过渡”。
2005年10月,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2005年年会上正式宣布,“要参照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的三支柱监管框架——即偿付能力监管、公司治理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险监管体系。
努力构筑以公司内控和治理结构监管为基础,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以现场检查为重要手段,以资金运用监管为关键环节,以保险保障基金为屏障的防范保险业风险的‘五道防线’,促进中国保险业稳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至此,我国保险监管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审批到监管”,“从市场行为监管到偿付能力监管”的复杂制度变迁。
此后,2008年7月1日公布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和2009年10月1日颁布了新《保险法》(以下简称“现行保险法”),对保险偿付能力监管进行了更为全面系统的诠释,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保险监管体系逐步确立完善。
三、我国保险业监管存在的问题(一)保险立法滞后和执法不严并存我国的保险立法尚处于初级阶段,《保险法》颁布于1995年,是在我国保险市场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制定的,虽然针对我国加入WTO的具体情况,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2年对保险法做了一次修订,但修订的幅度不大。
目前,保险法的一些法律条款已不能适应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状况,在许多方面、许多环节上都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或实施细则。
不少现有的法规在日常监管中又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例如保险法中有关资本金和自留保费的比例的规定,保险代理人应当持证上岗的规定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保险经营中假保费、假赔案、假数据、假报表屡禁不止。
(二)保险监管尚未从以合规性监管为核心向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过渡保险经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高度负债性,保险人实际上是保单持有人资产的管理者,其资产的绝大部分是准备未来赔偿或给付的负债,这就对保险人的偿付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从保险监管的角度看,保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是保险监管的重要目的,而要保护保险人的合法权益,最根本的就是要保证保险公司具有充足的偿付能力,保证被保险事故发生时能获得及时的保险赔偿或给付。
偿付能力监管紧紧抓住了风险管理的最根本防线,使得监管者能够更好地在监管与维持市场竞争之间保持平衡。
但由于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的不规范竞争,对保险监管部门的精力牵制过多,以及保险监管部门受自身人力、监管技术、监管手段限制等原因,使现阶段保险监管的主要精力仍然集中在合规性监管方面,仍没有转移到“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监管模式上来。
(三)保险市场准入的门槛高,对保险经营实行分业严格监管在开业资本方面,《保险法规定》内资保险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2亿人民币,且必须为实缴货币资本。
该项规定不仅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的相关要求(如日本国内保险公司为3000万日元,美国寿险股份有限公司为300万美元),也远远超出了我国对一般股份有限公司开业资本1000万人民币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