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分数除法》单元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法单元教学反思
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根底上进行教学的。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同学理解一个数除以的意义及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使同学理解一个数除以的意义和根本算理。

以下是我整理的除法单元教学反思,供您阅读,参考。

除法单元教学反思1
在上一次倒数的生疏的教学中,吸取各位老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对这节课的设计及讲解过程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力求让同学成为学习的仆人,让同学更多的参与到课程中来,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

因此,这一节课,我做出了如下的调整:
1、能让同学说的问题,就削减我说的时机,比方在分析这道题的时候,先让同学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一说自己在这道题中找到的有效信息有哪些,在请同学们和大家共享自己找到的信息。

这一环节,孩子们能在分析条件的根底上,将问题所求的内容也作为猎取的信息,这个举动对我的鼓舞很大,也更有了放手让同学去做的信念。

2、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与沟通。

本节课中,除了让同学同桌之间相互争辩外,还设计了两次让同学小组合作沟通的时机,让他们相互说一说自己的见解,说的过程其实也是听的过程,孩子们相互争辩,相互说自己的思路和见解,发觉自己的思路的优点以及自己思路的弊端,这样让同学们在沟通中进步。

这种方式也是在老老师的提示下开
头进行转变的,不仅对我是提升,对于同学更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3、一题多解,启发孩子们不要思维定势。

这个问题的解决中,我转变了以前一道题只讲一种思路的方式,而是在课堂说,让同学说自己的思路,从而将一题多解以及数形结合的思路渗透给同学。

4、课堂引入不再是直接以复习的方式,而是听取老老师意见,将生动好玩的小故事穿插在其中,这样不仅能吸引孩子们的留意力,还能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爱好,让孩子们的留意力随着小故事的引入而进入课堂。

5、放慢语速,让孩子们紧随我的思路。

6、板书适量,过多的文字并不能得到同学的认可,反而会使得课程显得冗长而累赘。

在以上调整的根底上,本节课相对于上次课而言,有了更好的效果,但是,仍存在很多缺乏以及需要改良的地方:
1、课堂引入过于生硬,没有很好的完成故事以及课堂的连接。

2、没有重点强调出单位“一〞,对后面的课程讲解会有肯定的影响。

3、放手不够,应当让同学有更多的自己说的时机。

4、线段图应多讲解多运用,这样更有利于对问题的理解。

以上便是我对这堂课的教学反思,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不断的向各位老师学习,不断的反思自己,也期望在以后的道路上,自己不断的进步。

除法单元教学反思2
学习目标:
1.借助实际操作和图形语言,理解一个数除以的意义和根本算理。

2 .把握一个数除以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学习重点:理解一个数除以的意义和根本算理。

学习难点:运用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
一、分一分
有4张同样的圆形纸片。

(1)每2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画一画:
列示:
(2)每1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画一画:
列示:
(3)每1/2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画一画:
列示:
(4)每1/3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画一画:
列示:
(5)每1/4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画一画:
列示:
二、画一画
1.有1根2米长的绳子。

(1)截成每段长1/3米,可以截成几段
画一画:
列示:
(2)截成每段长2/3米,可以截成几段
画一画:
列示:
2.3/4里面有几个1/8
画一画:
列示:
三、填一填,想一想
在〇里填上“〞“〞或“=〞。

4÷1/2〇4×2 4÷1/3〇4×3 4÷1/4〇4×4
2÷1/3〇2×3 2÷2/3〇2×3/2 3/4÷1/8〇×8
你发觉了什么( )
四、试一试
8÷6/7 5/12÷3
你能把“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和“除以一个,等于乘这个的倒数。

〞这两句画合并成一句话吗
( )
除法单元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理解除以整数的意义,把握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实践活动和自主探究,培育同学动手力量及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3、通过一系列“自主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体验其中的成就感,增加同学学习数学的自信念。

教学重点:
理解除法的意义,把握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除以整数计算法那么的推导过程。

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复习时我支配了两道练习,引发同学记忆的再现,为同学选择原有学问中的有效的信息做好铺垫。

1、呈现问题:
(1)什么是倒数
(2)你能举出几对倒数的例子吗
(3)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
2、呈现多媒体:笑笑和顽皮去买白糖。

问题1:他们每人买了两袋白糖,一共买了多少袋白糖
问题2:这些白糖一共重2千克,每袋白糖有多重
问题3:假如笑笑家15天吃完一袋白糖,那么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
二、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呈现多媒体: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利用预备好的纸,先把纸平均分成7份,再涂出其中的4份,然后再将这4份平均分成2份,将其中1份涂色,最终看看涂上色的这局部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

2、汇报
三、大胆猜想
同学通过操作,明白2/7是怎样得到的。

那么到底应当怎样计算除法呢让同学大胆猜想除法的计算方法。

同学依据刚刚的推理,很简洁得出“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计算方法。

四、再次探究
1、同学很快发觉有些算式是无法用以上结论计算出来的,如4/7÷3,分子4除以3是除不尽的。

2、让同学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小组沟通。

3、得出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板书:除法(二)
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除法单元教学反思4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28页的内容及练习。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操作和图形语言,理解一个数除以的意义和根本算理。

2.把握一个数除以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培育同学解决简洁实际问题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1.把握一个数除以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整数除以的计算法那么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1.猜一猜:有4个苹果,每人得到2个,1个,1/2个,你知道这三次分别是几个人分苹果吗
2.引入并板书课题:除法(二)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

明确目标。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分一分,引导感知一个数除以的意义。

2.画一画:引导完成27页的画一画,理解除以的计算方法。

3.引导完成28页的填一填,想一想,你发觉了什么
4.引导归纳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理解一个数除以的意义。

总结归纳计算法那么。

三、反应矫正
出示P28的试一试。

1.统一除法的计算法那么。

2.指导完成P28练一练的1~4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预习:P29 除法(三)
板书设计:除法(二)
4÷1/2=4×2=8 ;4÷1/4=4×4=16
一个数除以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一个数除以,等于乘
这个的倒数。

除法单元教学反思5
本单元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在同学把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性质、加减法以及约分等学问的根底上进行学习的,又是同学学习除法、比、四那么混合运算及百学问的重要根底。

于是,我教学时就从同学的已有学问根底和生活阅历动身,引导同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理解乘整数的意义。

一、敬重同学的“数学现实〞。

开头依据学问的迁移,进行很必要的铺垫,利用学问间的联系,细心设置复习题,为教学重点效劳,使同学顺当把握“乘整数的意义与
整数乘法意义相同〞。

同时复习相同加法,为推导计算方法进行铺垫。

在第一次教学乘整数之后,其实班里已经有很多同学知道了乘整数
的计算方法。

假如再依据一般的教学程序(呈现问题——探讨争辩——得出结论)进行教学,同学就会觉得“这些学问我早就知道了,没什么可学的了。

〞,从而失去探究的爱好。

老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恰当的教学形式,调动不同层次的同学的学习爱好。

于是在教学时,我成心将乘整数的结论“灌输〞给同学,省去了猎取结论的争辩过程,意
在让同学问“为什么〞。

这时同学抓住这一质疑点,提出:“为什么只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10不和3相乘〞接下来的教学就引导同学
带着“为什么〞去探究。

将例1进一步作为验证计算方法的题材。


质疑开头的探究是同学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主动探究,因此同学在课堂上迫不及待地,乐观主动地进行争辩,从不同的角度解决疑问。

二、实现教学学习的共性化。

每个同学都有各自的生活阅历和学问根底,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都是从自己特有的数学现实动身来构建学问的,这就打算了不同的孩子在解决同一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视角。

在本节课中,老师放手让同学用自己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同学自主地构建学问,充分表达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有的同学通过
对乘整数的意义的理解,将乘整数与加法的计算方法联系起来思考;
有的同学通过计算单位的个数来理解;有的同学讲清了分母不能与整
数相乘,只能将分子与整数相乘的道理;还有的同学将转换为小数,
同样得到了正确的结果;也有的同学通过生动的数学实例进行了分析。

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包或老师在内的任何人,都不能要求同学依据我们成人的或者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那些单一的、
刻板的要求只会阻碍同学的思维开展。

三、反思缺乏,提炼阅历。

本节课的重点是得出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约分时,只能将分母与整数约分。

我还没有完全放手让同学自己总结出计算方法,没时间多练。

对同学还是不放心,老师讲得太多,强调的主题太多,一些考前须知没有变成同学的语言,让同学去发觉,去解决,从而记忆不是很深刻。

我觉得补充的内容较多,各种题型的练习,让课堂显得时间太紧急,其实我太留意题海战术,没有让同学充分把握好,跑得太快。

只顾及到了好的同学,从这一点,我深深体会到什么是“备教材〞,“备同学〞。

课前要把学问点吃透把握住重点、难点,哪些要补充,哪些地方要制造性使用教材。

同学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更简洁接受,老师哪些地方该讲不该讲,都需要我们深思熟虑。

除法单元教学反思6
“数学教学要从同学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学问背景动身,使同学感
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

使同学生疏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爱好〞.与除法,对于学校生来说,是一个比
拟抽象的内容。

而在学校阶段数学学问之所以能被同学理解和把握,绝不仅仅是学问演绎的结果,而是具体的模型、图形、情景等学问相互作用的结果。

所以我在设计与除法这一课时,从以下两方面考虑:1.以解决问题入手,感受的价值。

从分饼的问题开头引入,让同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当商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用来表示商。

本课主要从两个层面开放,一是
借助同学原有的学问,用的意义来解决把1个饼平均分成假设干份,商用来表示;二是借助实物操作,理解几个饼平均分成假设干份,也可以用来表示商。

而这两个层面开放,均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设计的。

2.意义的拓展与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步。

当用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

反过来,一个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

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

也就是说,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

教学之后,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发觉就学校阶段的数学学问存储于同学脑海里的状态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应当是抽象与具体可以转换的数学学问。

整节课教学有以下特点:
1.供应丰富的素材,经受“数学化〞过程。

与除法关系的理解,是以具体可感的实物、图片为媒介,用动手操作为方式,在丰富的表象的支撑下生成数学学问,是一个不断丰富感性积累,并逐步抽象、建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供应丰富数学学习材料,二是在充分使用这些材料的根底上,同学逐步完善自己发觉的结论,从文字表达、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经受从简单到简洁,从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的过程,也是经受了一个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2.问题寓于方法,内容承载思想。

数学学习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方法自然就寓于其中;学习内容
那么承载着数学思想。

也就是说,数学学问本身仅仅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以学问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就与除法而言,笔者以为假如仅仅为得出一个关系式而进行教学,仅仅是抓住了冰山一角而已。

实际上,借助于这个学问载体,我们还要关注隐藏其中的归纳、比拟等思想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已有学问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同学的数学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