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农业生产结构与粮食问题
粮食安全的概念
生态农业一般具有8个原则:
• ⑤协调性:注重林、田、水、草等与经济、技术、 生态环境有机配合; • ⑥ 层次性:利用生物界的食物链关系来设计农业 生产模式,由此获得多方面收益; • ⑦ 高效性:重视提高植物中储存的太阳能的转换 率,充分合理利用其它自然资源;
• “只有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有能够在物质上 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 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膳食需要和食物喜 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二)粮食安全的含义
• 1 、要有效供给 ( 有充足的粮 食); • 2 、是要有效需求 ( 有充分获 得粮食的能力); • 3 、是要保证此二者的可靠性。 • 已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多个 国际机构和、科研人员所普遍 认同和采用。
第六章 生命科学与农业一来自 粮食危机挑战社会文明•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
• 粮食安全是国际社会永恒关 注的焦点之一。 • 能源危机、人口增长、环境 污染严重和自然灾害等一系 列复杂问题的负面影响波及 到全球各个角落。
(一)粮食安全的概念
• 1996 年 11 月,第二次世界粮食大会通过的 《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又对“粮食安全” 的作了表述:
(五)我国粮食和食品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
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
耕地数量逐年减少 水资源短缺矛盾凸现
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 品种结构性矛盾加剧 种粮比较效益偏低 全球粮食供求偏紧
二、粮食安全呼唤农业革命
• 1、人类农业活动的三大 发展阶段: • 2、发展现代农业甚至后 现代农业
• 3、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 发展的制高点
• 但是由于以人畜力为主,劳动生产低效;对自然的依附状 态不能得到改善;难以在较大规模上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 源以及进行林、牧、农、渔的综合生产。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 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教案
第三节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课题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分步导学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导入课堂多媒体展示东北平原收割小麦和鞍山钢铁公司生产车间的视频画面。
通过视频,在新课开始之初让学生感知本区发达的农业和工业。
农产品生产基地一、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问:我国三大平原中,面积最大的是哪一个?以什么土壤为主?学生:东北平原,以黑土为主。
教师:东北平原由哪三部分组成?学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课件展示:东北地区主要粮食分布图和东北地区主要经济作物分布图。
学生活动:1.组织学生完成教材P36“活动”第1题和第2题第1小问。
如导入时涉及了此内容,则可以省略这个环节。
2.出示“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东北地区地形分布”图,回答:(1)读图,说一说东北地区有哪些主要粮食作物。
(2)归纳图中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规律。
(3)图中小麦属于冬小麦,还是春小麦?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导入,步步设疑,层层展开,让他们学会分析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通过读图活动,提高学生读图总结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题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分步导学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农产品生产基地3.出示“东北地区主要经济作物分布”“东北地区地形分布”图,回答:(1)读图,说一说东北地区有哪些主要经济作物。
(2)归纳图中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规律。
4.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黑土地”材料,了解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讲述时,应强调东北地区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要密切关注黑土流失的问题,注重保持水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走出一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介绍新中国成立前后农作物种植品种的变化情况:历史上东北地区以盛产大豆、高粱、谷子著称,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改善,高粱和谷子逐渐被玉米、水稻、春小麦所取代。
5.联系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归纳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农业生产条件较好。
这里耕地广阔,有利于实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能够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六章农业产业结构
• 一、农村产业的结构的概念 • 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农村经济中各个产 业部门和各产业内部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组合形 式。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在一定的农村区域中,农 村经济是由哪些产业部门组成的;二是这些产业部门 是按什么方式组合在一起的;三是各个产业部门在总 体中的地位,即各占多少比例。 • 农村产业机构是一个历史的动态概念,是一定的生产 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形态影响的产物 • 。从农村经济的发展历史过程看,与自然经济相适应 的必然是封闭性的单一产业结构。随着农村生产力水 平的提高,于日益发展的上平经济相适应的必然是开 放性的多元的产业结构。在发达国家中,现代农村的 产业结构则是一个综合性的繁体和多元化、多层次的 立体网络结构。
• •
• •
• •
•
4、劳动力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 产业结构发展的工程离不开劳动过程的三要素: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 动对象。其中劳动力因素起主导地位,没有人的参与,没有劳动力素质 的提高,就没有产业层次的提高。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对第二、三产 业的发展规模和结构有重要意义。劳动力的合理比例、劳动力利用率的 提高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有重要作用;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也可以说 是劳动力在分工基础上的协作及其发展。协作的规模越大,项目越多, 形式越高级,则产业结构发展的类型月会多种多样,水平会越来越高。 5、资金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产业结构的更新、完善和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各种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 过程。只有有了一定数量的资金,才能使各种生产要素增加活性,促进 分工和专业化,形成新的成产新的生产力,改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 发展规模和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的分配规律和增长速度。 6、科学技术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条件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首先,科学技术为提高各产业长 产要素的功能和协作程度提供了一句和保证。劳动者的劳动生产能力与 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成正比。劳动工具的不断更新,也是因为科学技术 的不断进步。劳动对象规模和效能的扩大,同样离不开科技进步。其次, 科学技术进步加快了旧产业部门的改造和新产业部门的建立。再次,科 技进步促使产业新格局的实现。产业结构要经常保持优化,必须随科学 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 结合,有了很大进展,科学技术正越来越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可以预 见,科学技术作为独立的知识产业,对产业结构的介入程度越深越快, 产业新格局实现得越早。 除上述条件外,经济政策诸如金融政策、财政政策、价格政策、劳动政 策等,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六章粮食
第六章粮食汉寿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其中粮食作物是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110万亩左右,总产约45万吨。
我县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之一。
第一节水稻汉寿水稻种植面积最广,占粮食播种面积的95%以上。
水稻生产以北部湖平区为主,占全县粮食生产总量的59.37%;其次是中部平岗区,占31.73%;南部低山丘陵区占8.9%。
一、播种面积1990~2004年,汉寿水稻播种面积126.46~89.29万亩,15年年均播种面积106.47万亩,其中1990--1992年水稻播种面积年均117.8万亩;1993~1996年水稻播种面积年平均105.73万亩; 1997~2000年水稻播种面积年均109.86万亩;2001~2003年,由于大南湖、青山湖、新兴乡桔林垸、围堤湖大面积退田还湖,加之退耕还林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等,水稻播种面积平均为89.44万亩;2004年,由于中央1号文件的颁布和党的富民政策的落实,水稻生产得到了恢复性发展,统计部门上报其播种面积达113.18万亩,而实际种植面积达119.17万亩、较上年增29.97万亩。
二、产量水稻播种面积波动较大,稻谷总产也呈相应变化。
15年年均稻谷总产40.49万吨,其中以1997年的46.76万吨为最高,2003年的31.16万吨为最低;其单产主要受气候条件的影响,15年年均单产380公斤/亩,其中以2001年的424公斤/亩为最高,1999年的332.1公斤/亩为最低。
表6-1 1990-2004年汉寿县水稻生产情况统计表单位:万亩、公斤/亩、万吨三、水稻复种指数1990~2004年水稻复种指数平均为167.8%。
其中1990-1994平均为171.4%,分别为188.2%、171.4%、169.2%、161.5%、166.5%;1995-1999年平均为173.8%,分别为、167.3%、173.3%、177.8%、171.9%、178.5%;2000-2004年平均为158.4%,分别为、164.0%、147.1%、148.1%、144.6%、188.1%。
第六章 农业产业结构
2005年 种植业比重 林业比重 44.9% 1.2%
畜牧业比重
渔业比重 农林牧渔服务业 比重
22.6%
1.2% 20.9%
20.1%
1.1% 25.0%
24.8%
0.8% 26.7%
30.6%
1.0% 16.5%
31.3%
1.1% 15.7%
“十一五”期间农业各产业产值所占比重
50.0% 40.0%
四、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新阶段的任务: 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世纪之交,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 新阶段。2000年1月,党中央提出农业和农 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 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为什么是“战略性结构调整”?
首先,农产品供求关系不同。
其次,结构调整的目标不同。
第三,宏观经济背景不同。
(一)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含义 是指通过对农业结构的调整,使一 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 从而使农业产业结构的效益,水平不断 提高的过程。
(二)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
1)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农业资源,不断提高经 济效益。 2)能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 3)能最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4)农业各部门能协调发展 结论:农业结构是否合理是相对的,过去合理的 农业结构现在会变得不合理,因此,农业结构调 整是一个不断的动态过程。
百分比
30.0% 20.0% 10.0% 0.0% 2005 2006 2007 年份 2008 2009
种植业产值比重 林业产值比重 畜牧业产值比重 渔业产值比重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比重
表3 克拉玛依市“十一五”期间农作物种植面积统计 表 单位:公顷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 生态学基础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 城市生态系统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 人口的增长与控制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 粮食问题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7.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能源与环境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8.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 未来的能源供应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9.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我国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问题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1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 水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1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 海洋污染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1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 大气的污染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1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4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1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5章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1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6章 噪声公害与微波污染16.1 复习笔记16.2 课后习题详解1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7章 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的污染及控制对策17.1 复习笔记17.2 课后习题详解17.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8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8.1 复习笔记18.2 课后习题详解18.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9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19.1 复习笔记19.2 课后习题详解19.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0章 环境经济学概论20.1 复习笔记20.2 课后习题详解2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环境及其组成1.人类的环境(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农业政策学
重点:农业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第三、四、五章)粮食安全问题(补充)农村人力资源政策(第八章)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政策(第十三章)浴盆模型和史密斯模型任选其一;粮食问题考简答或案例;综合这几章的内容考论述题;题型:单选10*2=20分:简答8*5=40分;论述1*20=20分;案例1*20=20分时间:100分钟自己总结的重点:第三章:农业政策的制定一、思想粮食补贴政策:1.粮食直补:全称粮食直接补贴,是为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增加农民收入,国家财政按一定的补贴标准和粮食实际种植面积,对农户直接给予的补贴。
2.农资综合补贴:指在现行粮食直补制度基础上,对种粮农民因柴油、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增支实行的综合性直接补贴政策。
3.良种补贴:指对一地区优势区域内种植主要优质粮食作物的农户,根据品种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
目的是支持农民积极使用优良作物种子,提高良种覆盖率,增加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产量,改善产品品质,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
4.农机具补贴:指国家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的部分补贴。
5.农业政策问题的内涵及其特征?内涵:农业政策问题指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来加以解决的一些特定的问题,是一些通过公共行为可能追求得到的需求、价值或改进的机会。
概括来讲,农业政策问题的内涵有:a.农业政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b.农业政策问题能够被多数人觉察、认同并受其影响。
c.农业政策问题必须依赖于政府加以解决。
特点:a.相互依赖性——许多相关的农业政策问题构成了一个体系,不同领域、层次的农业政策问题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b.客观性——是农业经济实践中的问题,客观存在c.人为性——农业政策问题的存在源于人们改造社会行为状态的需要d.动态性——任何农业政策问题,及涉及环境因素,又与前提条件、相关人群密切联系e.历史性——农业政策问题不是突发产生的,而是逐渐形成的,例,农民负担6.构建农业政策问题的基本方法有哪些?(课件上没列出这道题)a.边界分析法——划定研究对象的边界,找出与其他事物严格区别的本质及其属性,使之与外界相对隔离,在边界内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第六章-农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PPT课件
33
土地保护案例
.·农学院 2021年4月8日
34
案例之一 破坏耕地建砖窑被治罪
【案情介绍】 2003年2月,某县平南镇村民杨某在其居住村筹建砖厂,
在未经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情况下,私自与农户签订租用 土地合同,非法占用耕地 0.55 公顷,并进行平整场 地, 挖基搭棚等,造成大量耕地被毁坏。 【案情介绍】 2003年2月,某县平南镇村民杨某在其居住村筹建砖厂, 在未经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情况下,私自与农户签订租用 土地合同,非法占用耕地 0.55 公顷,并进行平整场 地, 挖基搭棚等,造成大量耕地被毁坏。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2020年4月26日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关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一项内容并由上级人民政府监督实施的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建立以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主要内容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每年进行考核
.·农学院 2021年4月8日
26
.·农学院 2021年4月8日
27
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关于“县级 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基本农田保 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 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一项内容, 并由上级人民政府监督实施”的规定,各 级政府应当建立以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总 量动态平衡为主要内容的耕地保护目标责 任制,每年进行考核。
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
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
实行特殊保护。”
.·农学院 2021年4月8日
16
农用地转用审批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条规定: ➢ “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
第6章 粮食问题及粮食安全政策
1.2 哪些植物是粮食作物?
粮食作物是以收获成熟果实(种子) 为目的,经去壳、碾磨等加工程序而成 为人类基本食粮的一类作物,主要分为 谷类作物、薯类作物和豆类作物。 粮食作物 包括小麦、水稻、玉米、 燕麦、黑麦、大麦、谷子、高粱和青稞 等, 但是,其中三种作物(小麦、水稻 和玉米)占世界上食物的一半以上。粮 食作物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
–1995年的政策目标是要在2000年达到人均占有粮食400 公斤 –但在1996年达到这一目标后,很快出现严重的粮食积 压与价格大幅度下降,随之采取了限产减产政策 –直到2004年,才重新鼓励增产
•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 2010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不低于389公斤、到2020年 不低于395公斤 • 什么是粮食安全?
粮食是指烹饪食品中 作为主食的各种植物种子 总称,也可概括称为“谷 物”。粮食主要是禾本科 植 物,所含营养物质主用的植物 种子,广义的粮食也包括马铃薯等植物可 食的根或茎部,而狭义的粮食单指禾本科 植物。粮食所含营养物质主要为糖类(淀 粉为主),其次是蛋白质。联合国粮农组 织对粮食的定义包括三种谷物,包括麦类、 粗粮类(又称杂粮,即经常被用作动物饲料 的植物)和稻谷类三大类。 (维基百科)
– “粮食安全”的内涵包括粮食数量安全、粮食质量安 全、粮食可持续安全 –学术界和国际组织又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粮食安 全”又包括粮食生产安全、粮食加工安全、粮食储备 安全、粮食流通安全、粮食消费安全和粮食卫生安全 等内容 – 粮食安全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世界粮食安全、国家 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和个人营养安全
稻
麦
玉米
大 豆
马铃薯
1.3世界哪里盛产粮食?
东亚:中国水稻、小麦,日本、朝鲜水稻 ; 东南亚:菲律宾、越南、印尼水稻 ; 东欧:俄罗斯、乌克兰小麦、燕麦 ; 西欧:法国小麦 ; 北非:埃及水稻; 澳洲:澳大利亚小麦 ; 北美:美国、加拿大小麦、玉米; 拉美:墨西哥玉米 ,巴西水稻、小麦。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优化策略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优化策略第1章绪论 (3)1.1 种植业发展概述 (3)1.2 种植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必要性 (4)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4)第2章农业种植结构现状分析 (4)2.1 我国农业种植结构概况 (4)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5)2.3 影响因素分析 (5)第3章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理论 (5)3.1 种植结构调整的原则与目标 (5)3.1.1 种植结构调整的原则 (5)3.1.2 种植结构调整的目标 (6)3.2 种植结构优化模型 (6)3.2.1 线性规划模型 (6)3.2.2 多目标规划模型 (6)3.2.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6)3.3 种植结构优化方法 (6)3.3.1 模型求解方法 (7)3.3.2 动态调整方法 (7)3.3.3 政策引导与激励机制 (7)3.3.4 农业信息化技术 (7)第4章农业资源利用与种植结构优化 (7)4.1 土地资源利用优化 (7)4.1.1 土地资源现状分析 (7)4.1.2 土地资源优化策略 (7)4.2 水资源利用优化 (7)4.2.1 水资源现状分析 (7)4.2.2 水资源利用优化策略 (7)4.3 农业气候资源利用优化 (8)4.3.1 农业气候资源现状分析 (8)4.3.2 农业气候资源利用优化策略 (8)第5章农业科技创新与种植结构优化 (8)5.1 农业科技创新概述 (8)5.2 农业新品种选育与推广 (8)5.2.1 品种选育技术创新 (8)5.2.2 抗逆性品种选育 (8)5.2.3 优质专用品种选育 (9)5.2.4 推广体系优化 (9)5.3 农业新技术研发与应用 (9)5.3.1 节水灌溉技术 (9)5.3.2 抗病抗虫技术 (9)5.3.3 转基因技术 (9)5.3.4 生态农业技术 (9)5.3.5 农业信息化技术 (9)5.3.6 农业机械化技术 (9)第6章产业结构调整与种植结构优化 (10)6.1 产业结构调整对种植结构的影响 (10)6.1.1 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与意义 (10)6.1.2 产业结构调整对种植结构的影响机制 (10)6.1.3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种植结构的影响实例分析 (10)6.2 种植业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10)6.2.1 种植业与畜牧业协同发展 (10)6.2.2 种植业与林业协同发展 (10)6.2.3 种植业与渔业协同发展 (10)6.3 产业链延伸与种植结构优化 (10)6.3.1 产业链延伸的意义与作用 (10)6.3.2 产业链延伸与种植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 (10)6.3.3 案例分析:产业链延伸与种植结构优化的成功实践 (10)第7章政策制度与种植结构优化 (11)7.1 政策制度对种植结构的影响 (11)7.1.1 政策背景与演变 (11)7.1.2 政策制度对种植结构的影响机制 (11)7.2 种植业支持政策分析 (11)7.2.1 现行种植业支持政策概述 (11)7.2.2 政策效果评估 (11)7.2.3 政策实施中的问题与挑战 (11)7.3 政策制度优化建议 (11)7.3.1 完善政策制度体系 (11)7.3.2 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11)7.3.3 调整政策导向 (11)7.3.4 优化政策执行与监督机制 (11)7.3.5 加强政策宣传与培训 (12)第8章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 (12)8.1 生态环境对种植结构的影响 (12)8.1.1 气候变化对种植结构的影响 (12)8.1.2 土壤质量与种植结构的关系 (12)8.1.3 水资源对种植结构的影响 (12)8.2 种植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 (12)8.2.1 种植结构调整的原则与方法 (12)8.2.2 生态环境保护在种植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12)8.2.3 种植结构调整与生态补偿机制 (12)8.3 生态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 (12)8.3.1 生态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12)8.3.2 主要生态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 (13)8.3.3 生态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的推广与应用 (13)8.3.4 种植结构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13)第9章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市场分析 (13)9.1 市场需求与种植结构关系 (13)9.1.1 市场需求概述 (13)9.1.2 种植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13)9.1.3 市场需求对种植结构的影响 (13)9.1.4 基于市场需求的种植结构调整方向 (13)9.2 种植业市场风险分析 (13)9.2.1 种植业市场风险类型 (13)9.2.2 自然风险分析 (13)9.2.3 市场风险分析 (13)9.2.4 技术风险分析 (13)9.3 种植业市场适应性调整策略 (14)9.3.1 优化种植区域布局 (14)9.3.2 发展多元化种植模式 (14)9.3.3 提高农产品品质与附加值 (14)9.3.4 加强农业产业链建设 (14)9.3.5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 (14)9.3.6 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应用 (14)9.3.7 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 (14)第10章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优化实践案例 (14)10.1 国内外种植结构调整与优化实践 (14)10.1.1 国际实践 (14)10.1.2 国内实践 (14)10.2 成功案例分析 (14)10.2.1 案例一:山东省小麦、玉米种植结构调整 (14)10.2.2 案例二:江西省特色农产品种植 (15)10.3 对我国种植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启示 (15)10.3.1 坚持市场需求导向 (15)10.3.2 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15)10.3.3 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15)10.3.4 强化农业产业链建设 (15)10.3.5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5)第1章绪论1.1 种植业发展概述我国是农业大国,种植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人教版教材中“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内容解析
资源概念、 资源属性
根据以上各条课程标准内容的侧重点,可以将其
62 f
教 学 参 考 @ 教走廊
2021年 第6 期•上
分为三个方面,如 表 2 所示。
调通过对内制定并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对外加强国际
表 2 粮食安全课标内容分类
合作两个层面使国家安全免受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威
分类 课标内容
分类依据
胁 。教材内容结构及章节之间的关系如图1 所示。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 学 、评估和考试命 题的依据[2],《普 通 高 中 地 理 课 程 标 准 (2 0 1 7 年版 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 课 标 ”)在选择性必修 课程中设置“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模 块 ,并在其内 容要求“3.3 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 明 其 开 发 利 用 现 状 ,以 及 耕 地 保 护 与 粮 食 安 全 的 关 系[3]15”,强 调 了 耕 地 保护与粮食安全。根据课程标 准 相 关 内 容 要 求 ,人 教 版 教 材 高 中 地 理 选 择 性 必 修 3 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将粮食 安全教育纳人教材,体现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及其对 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除课程标准3. 3 外 ,地理课程标准的其他模块中 也涉及与“中 国 耕 地 资 源 与 粮 食 安 全 ”有关的内容 (如 表 1 所示),这些内容可以作为学习本部分内容的 基础。
表 1 新课标中与粮食安全相关的内容
模块名称
课标内容
相关核 心概念
必 修 课 程 地 l .i i 运 用 资 料 ,说 明 常 见 自 然 灾
读 ,为相关教学乃至国家安全教育、国情国策教育提 供参考。
一 、 课程标准中粮食安全相关内容解读 新 课 标 进 一 步 精 选 了 学 科 内 容 ,凝练 了 学 科 核 心素养。人 地协调观、综 合 思 维 、区域认知和地理实 践力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各个 部 分 ,统领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统整地理核心 概 念 ,进 而 指 导 具 体 地 理 课 程 内 容 的 确 定 。 四大核 心 素 养 是 一 个 整 体 ,在 培 养 过 程 中 不 可 割 裂 ,但 在 不 同 阶 段 的 课 堂 教 学 中 应 各 有 侧 重 。“资 源 、环境与 国 家 安 全 ”是 根 据 发 展 需 要 及 社 会 要 求 新 加 的 模 块 , 是 在 国 家 尺 度 上 探 讨 自 然 环 境 与 人 的 关 系 ,强调 综 合 运 用 所 学 地 理 学 知 识 、方 法 、规 律 等 解 释 资 源 、 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对立统一,并落实 国 家 安 全 教 育 , 阐释以自然环境为约束条件的人地和谐机制是此模 块的核心[4]。相 对 于 其 他 模 块 ,本 模 块 更 侧 重 通 过 影 响 机 制 分 析 、综合分析等过程培养学生人地协调 观素养。 在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八条 课程标准要求中,前 四 条 强 调 资 源 与 国 家 安 全 的 关 系 ,后四条强调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中国的耕 地 资 源 与 粮 食 安 全 ”一 节 内 容 对 应 的 课 程 标 准 是 “运
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实施指南
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实施指南第1章引言 (3)1.1 农业可持续发展背景 (3)1.2 规划与实施指南的目的和意义 (3)第2章农业现状分析 (3)2.1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3)2.2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4)第3章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原则 (4)3.1 可持续发展理念 (4)3.1.1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5)3.1.2 公平性与包容性 (5)3.1.3 长期性与动态性 (5)3.2 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则 (5)3.2.1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5)3.2.2 优化资源配置 (5)3.2.3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 (5)3.2.4 提高农民素质 (5)3.2.5 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6)3.2.6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6)第4章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 (6)4.1 农业资源现状与评价 (6)4.1.1 土地资源 (6)4.1.2 水资源 (6)4.1.3 生物资源 (6)4.1.4 气候资源 (6)4.2 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措施 (6)4.2.1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6)4.2.2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7)4.2.3 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 (7)4.2.4 应对气候变化 (7)4.2.5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7)4.2.6 增强农业资源监测与评价能力 (7)第5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7)5.1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与成因 (7)5.1.1 土壤退化与污染 (7)5.1.2 水资源紧缺与污染 (7)5.1.3 生物多样性减少 (8)5.1.4 农业面源污染 (8)5.2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措施 (8)5.2.1 土壤保护与修复 (8)5.2.2 水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 (8)5.2.3 生物多样性保护 (8)5.2.4 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8)5.2.5 生态农业发展 (9)第6章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9)6.1 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9)6.1.1 农业产业区域布局 (9)6.1.2 农业产业产值结构 (9)6.1.3 农业产业技术结构 (9)6.2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策略 (9)6.2.1 优化区域布局 (9)6.2.2 调整产值结构 (9)6.2.3 提升技术结构 (10)6.2.4 促进产业融合 (10)第7章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10)7.1 农业科技创新现状与需求 (10)7.1.1 现状概述 (10)7.1.2 需求分析 (10)7.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10)7.2.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10)7.2.2 农业技术推广 (11)第8章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 (11)8.1 农业社会化服务现状分析 (11)8.1.1 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概况 (11)8.1.2 农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11)8.2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策略 (12)8.2.1 完善政策体系 (12)8.2.2 构建多元化服务主体 (12)8.2.3 优化服务内容 (12)8.2.4 健全服务机制 (12)第9章农业政策与法规保障 (12)9.1 农业政策与法规现状分析 (12)9.1.1 政策支持现状 (12)9.1.2 法规保障现状 (13)9.2 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法规建议 (13)9.2.1 完善农业政策体系 (13)9.2.2 加强农业法律法规建设 (14)9.2.3 强化农业政策与法规的执行与监督 (14)第10章农业可持续发展实施与评估 (14)10.1 实施策略与措施 (14)10.1.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14)10.1.2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4)10.1.3 保障农业生态环境 (14)10.1.4 加强农业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 (14)10.2 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与监测 (15)10.2.1 评估指标体系 (15)10.2.2 评估方法 (15)10.2.3 监测与预警 (15)10.3 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与政策建议 (15)10.3.1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15)10.3.2 加强组织协调 (15)10.3.3 深化农业改革 (15)10.3.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15)第1章引言1.1 农业可持续发展背景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乡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
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第1章引言 (3)1.1 农业生产环境问题概述 (3)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第2章农业生产环境现状分析 (4)2.1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4)2.2 水资源利用现状 (4)2.3 农药、化肥使用现状 (4)2.4 农业废弃物处理现状 (4)第3章农业生产环境污染源识别 (4)3.1 农业生产活动污染源 (4)3.1.1 化学污染 (4)3.1.2 物理污染 (5)3.1.3 生物污染 (5)3.2 农业生态系统污染源 (5)3.2.1 水体污染 (5)3.2.2 土壤污染 (5)3.2.3 空气污染 (5)3.3 农业环境风险评估 (5)第4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6)4.1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6)4.1.1 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立法 (6)4.1.2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 (6)4.1.3 建立农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6)4.2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 (6)4.2.1 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6)4.2.2 落实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 (6)4.2.3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 (6)4.2.4 推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6)4.3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创新 (7)4.3.1 生物技术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7)4.3.2 生态农业技术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7)4.3.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创新 (7)4.3.4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信息技术创新 (7)第5章农业生产环境治理技术 (7)5.1 农药、化肥减施技术 (7)5.1.1 生物农药应用技术 (7)5.1.2 精准施肥技术 (7)5.1.3 农药化肥减施集成技术 (7)5.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7)5.2.1 秸秆还田技术 (7)5.2.2 秸秆生物降解技术 (8)5.3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8)5.3.1 物理修复技术 (8)5.3.2 化学修复技术 (8)5.3.3 生物修复技术 (8)5.4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技术 (8)5.4.1 生态农业技术 (8)5.4.2 水土保持技术 (8)5.4.3 生态恢复技术 (8)第6章农业生产环境治理工程 (8)6.1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 (8)6.1.1 农药、化肥污染控制 (8)6.1.2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9)6.2 农田水利工程 (9)6.2.1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9)6.2.2 农田水土保持 (9)6.3 生态农业工程 (9)6.3.1 生态农业模式推广 (9)6.3.2 生态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 (9)6.3.3 生态农业政策支持与推广 (10)第7章农业生产环境监测与管理 (10)7.1 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10)7.1.1 监测体系概述 (10)7.1.2 监测网络布局 (10)7.1.3 监测能力提升 (10)7.2 农业环境监测技术 (10)7.2.1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 (10)7.2.2 水环境监测技术 (10)7.2.3 空气质量监测技术 (11)7.2.4 生态系统监测技术 (11)7.3 农业环境管理策略 (11)7.3.1 农业环境立法与政策 (11)7.3.2 农业环境监测与评估 (11)7.3.3 农业污染源防控 (11)7.3.4 农业生态补偿机制 (11)7.3.5 农业环境宣传教育与培训 (11)第8章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与治理政策建议 (11)8.1 政策体系构建 (11)8.1.1 完善立法框架 (11)8.1.2 制定政策目标 (12)8.1.3 创新政策手段 (12)8.2 政策实施与评估 (12)8.2.1 加强组织协调 (12)8.2.2 完善政策实施机制 (12)8.3 政策推广与普及 (13)8.3.1 推广典型经验 (13)8.3.2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13)8.3.3 建立多元化参与机制 (13)第9章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与治理案例研究 (13)9.1 国内外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与治理案例 (13)9.1.1 国内案例 (13)9.1.2 国外案例 (13)9.2 案例分析与启示 (14)第10章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与治理前景展望 (14)10.1 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与治理趋势 (14)10.2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5)10.3 发展方向与建议 (15)第1章引言1.1 农业生产环境问题概述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农业资源配置优化指南
农业资源配置优化指南第1章引言 (3)1.1 农业资源配置概述 (3)1.2 农业资源配置优化的意义与目的 (3)第2章农业资源类型与特点 (4)2.1 土地资源 (4)2.2 水资源 (4)2.3 生物资源 (5)2.4 农业气候资源 (5)第3章农业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5)3.1 我国农业资源配置现状 (5)3.1.1 土地资源 (5)3.1.2 水资源 (6)3.1.3 农业劳动力资源 (6)3.1.4 农业资本资源 (6)3.1.5 农业科技资源 (6)3.2 存在问题与不足 (6)3.2.1 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 (6)3.2.2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6)3.2.3 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 (6)3.2.4 农业资本投入不足 (7)3.2.5 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不均衡 (7)3.2.6 农业政策体系不完善 (7)第4章农业资源配置优化原则与目标 (7)4.1 优化原则 (7)4.1.1 效率原则 (7)4.1.2 公平原则 (7)4.1.3 可持续原则 (7)4.2 优化目标 (8)4.2.1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8)4.2.2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8)4.2.3 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8)4.2.4 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安全 (8)4.2.5 促进农民增收 (8)第5章农业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8)5.1 土地资源评价与分类 (8)5.1.1 土地资源评价 (8)5.1.2 土地资源分类 (9)5.2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 (9)5.2.1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9)5.2.2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9)5.3 土地整理与改良 (9)5.3.1 土地整理 (9)5.3.2 土地改良 (10)第6章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 (10)6.1 水资源评价与预测 (10)6.1.1 水资源评价方法 (10)6.1.2 水资源预测技术 (10)6.2 水资源合理调配 (10)6.2.1 水资源调配原则 (10)6.2.2 水资源调配方法 (10)6.2.3 水资源调配方案设计 (11)6.3 节水技术与措施 (11)6.3.1 农业节水技术 (11)6.3.2 农业节水措施 (11)6.3.3 节水工程与管理 (11)第7章农业生物资源优化配置 (11)7.1 生物资源评价与利用 (11)7.1.1 生物资源概述 (11)7.1.2 生物资源评价方法 (11)7.1.3 生物资源利用策略 (11)7.2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12)7.2.1 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 (12)7.2.2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2)7.2.3 生物多样性利用 (12)7.3 农业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 (12)7.3.1 农业遗传资源保护意义 (12)7.3.2 农业遗传资源保护措施 (12)7.3.3 农业遗传资源利用 (12)第8章农业气候资源优化配置 (13)8.1 气候资源评价 (13)8.1.1 气候条件评价 (13)8.1.2 气候资源特点评价 (13)8.2 气候变化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影响 (13)8.2.1 气候变暖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影响 (13)8.2.2 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影响 (14)8.3 适应气候变化策略 (14)第9章农业资源配置优化技术方法 (14)9.1 农业资源配置优化模型 (14)9.1.1 系统动力学模型 (14)9.1.2 线性规划模型 (14)9.1.3 非线性规划模型 (15)9.2 农业资源配置优化算法 (15)9.2.1 遗传算法 (15)9.2.2 粒子群优化算法 (15)9.2.3 蚁群算法 (15)9.3 农业资源配置优化软件 (15)9.3.1 农业资源管理系统 (15)9.3.2 农业决策支持系统 (15)9.3.3 农业智能优化软件 (15)第10章农业资源配置优化政策与措施 (16)10.1 政策体系构建 (16)10.1.1 政策目标设定 (16)10.1.2 政策手段选择 (16)10.1.3 政策配套措施 (16)10.1.4 政策协调与整合 (16)10.2 政策实施与监管 (16)10.2.1 政策实施 (16)10.2.2 政策评估与调整 (16)10.2.3 政策监管 (16)10.3 农业资源配置优化案例与启示 (16)10.3.1 案例一:某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7)10.3.2 案例二:某地区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17)10.3.3 案例三:某地区农业产业链整合 (17)第1章引言1.1 农业资源配置概述农业资源作为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配置效果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供给和农业生态环境。
乡村农业经营管理指南
乡村农业经营管理指南第1章乡村农业概述 (3)1.1 农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3)1.1.1 古代农业 (3)1.1.2 近现代农业 (4)1.2 农业产业政策与环境 (4)1.2.1 农业产业政策 (4)1.2.2 农业环境 (4)第2章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 (5)2.1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5)2.1.1 结构调整原则 (5)2.1.2 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5)2.1.3 产业结构优化措施 (5)2.2 农业区域布局与规划 (5)2.2.1 区域布局原则 (5)2.2.2 区域布局规划 (6)2.2.3 区域布局措施 (6)2.3 产业链延伸与价值链提升 (6)2.3.1 产业链延伸 (6)2.3.2 价值链提升 (6)第3章农业生产管理 (6)3.1 土地利用与整理 (6)3.1.1 土地评估与规划 (6)3.1.2 土地整理 (7)3.2 农业生产资料选用 (7)3.2.1 种子选择 (7)3.2.2 农药、化肥使用 (7)3.2.3 农业机械装备 (7)3.3 农业生产技术指导 (7)3.3.1 栽培技术 (7)3.3.2 病虫害防治 (7)3.3.3 收获与储藏 (7)3.3.4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7)第4章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监管 (8)4.1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8)4.1.1 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 (8)4.1.2 农业投入品管理 (8)4.1.3 生产过程管理 (8)4.1.4 风险评估与预警 (8)4.2 农产品检测与监管 (8)4.2.1 农产品检测技术 (8)4.2.2 监管体系与机制 (8)4.3.1 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9)4.3.2 农产品召回制度 (9)4.3.3 追溯与召回的实施 (9)第5章农业市场营销与推广 (9)5.1 农产品市场分析与预测 (9)5.1.1 市场分析 (9)5.1.2 市场预测 (9)5.2 农业品牌建设与推广 (9)5.2.1 品牌定位 (9)5.2.2 品牌形象设计 (10)5.2.3 品牌推广 (10)5.3 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展 (10)5.3.1 传统渠道拓展 (10)5.3.2 新型渠道摸索 (10)5.3.3 跨界合作 (10)第6章农业项目投资与管理 (10)6.1 农业项目策划与申报 (10)6.1.1 项目策划 (10)6.1.2 项目申报 (11)6.2 农业项目投资风险分析 (11)6.2.1 政策风险 (11)6.2.2 市场风险 (11)6.2.3 技术风险 (11)6.2.4 财务风险 (11)6.2.5 自然风险 (11)6.3 农业项目管理与效益评价 (11)6.3.1 项目管理 (11)6.3.2 效益评价 (11)第7章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 (12)7.1 农业科技发展趋势 (12)7.1.1 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12)7.1.2 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迅速发展 (12)7.1.3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成为研究热点 (12)7.2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2)7.2.1 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 (12)7.2.2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12)7.2.3 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12)7.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13)7.3.1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13)7.3.2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队伍建设 (13)7.3.3 创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 (13)第8章农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3)8.1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13)8.1.2 对策 (13)8.2 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 (13)8.2.1 资源利用 (13)8.2.2 资源保护 (13)8.3 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与实践 (14)8.3.1 生态农业 (14)8.3.2 精准农业 (14)8.3.3 绿色农业 (14)8.3.4 循环农业 (14)第9章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 (14)9.1 农业信息化技术与应用 (14)9.1.1 信息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14)9.1.2 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 (14)9.2 农业大数据与云计算 (15)9.2.1 农业大数据的概念与价值 (15)9.2.2 农业大数据的应用场景 (15)9.2.3 云计算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15)9.3 农业智能化与无人机技术 (15)9.3.1 农业智能化技术概述 (15)9.3.2 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15)9.3.3 农业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15)第10章农业政策与法规 (16)10.1 农业政策体系与改革 (16)10.1.1 农业政策概述 (16)10.1.2 农业政策改革 (16)10.2 农业法律法规与标准 (16)10.2.1 农业法律法规 (16)10.2.2 农业标准 (17)10.3 农业执法与监管实践 (17)10.3.1 农业执法 (17)10.3.2 农业监管实践 (17)第1章乡村农业概述1.1 农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生产体系和丰富的农业文化。
农民培训实用手册
农民培训实用手册第1章农业基础知识 (4)1.1 土壤的类型与改良 (4)1.1.1 土壤类型 (4)1.1.2 土壤改良 (4)1.2 气候与农作物生长 (5)1.2.1 光照 (5)1.2.2 温度 (5)1.2.3 降水 (5)1.2.4 风 (5)1.3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 (5)1.3.1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5)1.3.2 农田水利设施管理 (5)第2章作物栽培技术 (6)2.1 粮食作物栽培技术 (6)2.1.1 选择适宜品种: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具有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
(6)2.1.2 整地与施肥:深翻土地,增加土壤肥力,施足底肥,以满足作物生长需求。
(6)2.1.3 播种技术:掌握适宜的播种期、播种深度和密度,保证全苗、壮苗。
(6)2.1.4 田间管理:合理灌溉、施肥,加强病虫害防治,促进作物生长。
(6)2.1.5 收获与储藏:适时收获,降低损失,注意粮食的晾晒和储存,防止霉变。
(6)2.2 经济作物栽培技术 (6)2.2.1 品种选择: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经济作物品种。
62.2.2 土壤改良:通过深翻、施肥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满足经济作物生长需求。
62.2.3 播种与育苗:掌握播种时间、方法和密度,培育健壮苗。
(6)2.2.4 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灌溉,加强病虫害防治,保证作物高产、优质。
(6)2.2.5 收获与加工:根据作物成熟度及时收获,进行合理的加工处理,提高产品附加值。
(6)2.3 蔬菜作物栽培技术 (6)2.3.1 品种选择: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蔬菜品种。
(7)2.3.2 土壤准备:深翻、施肥,提高土壤肥力,为蔬菜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7)2.3.3 播种与育苗:掌握播种时间、方法和密度,培育壮苗。
(7)2.3.4 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灌溉,加强病虫害防治,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
农业政策解读与实操指南
农业政策解读与实操指南第1章农业政策概述 (2)1.1 农业政策的发展历程 (3)1.2 农业政策的分类与作用 (3)1.3 我国农业政策现状分析 (3)第2章农业政策扶持体系 (4)2.1 农业补贴政策 (4)2.2 农业信贷与保险政策 (4)2.3 农业科技支持政策 (5)第3章农村土地政策 (5)3.1 土地承包与流转政策 (5)3.1.1 土地承包政策概述 (5)3.1.2 土地流转政策概述 (5)3.1.3 土地承包与流转政策的实操指南 (5)3.2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政策 (6)3.2.1 耕地保护政策概述 (6)3.2.2 耕地质量提升政策概述 (6)3.2.3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政策的实操指南 (6)3.3 农村宅基地政策 (6)3.3.1 宅基地政策概述 (6)3.3.2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政策概述 (6)3.3.3 农村宅基地政策的实操指南 (6)第4章粮食安全政策 (7)4.1 粮食生产支持政策 (7)4.1.1 农业补贴政策 (7)4.1.2 农业科技支持政策 (7)4.1.3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政策 (7)4.2 粮食储备与调控政策 (7)4.2.1 粮食储备政策 (7)4.2.2 粮食市场调控政策 (7)4.2.3 粮食应急预案 (7)4.3 粮食流通与贸易政策 (7)4.3.1 粮食流通政策 (8)4.3.2 粮食贸易政策 (8)4.3.3 粮食市场准入与监管政策 (8)4.3.4 农业国际合作与交流 (8)第5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8)5.1 农业产业结构现状与问题 (8)5.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与政策 (9)5.3 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政策 (9)第6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政策 (9)6.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与趋势 (9)6.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支持 (10)6.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案例解析 (10)第7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10)7.1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与挑战 (10)7.1.1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11)7.1.2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挑战 (11)7.2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体系 (11)7.2.1 法律法规政策 (11)7.2.2 经济政策 (11)7.2.3 技术政策 (11)7.3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实施与监管 (11)7.3.1 政策宣传与培训 (12)7.3.2 政策实施与评估 (12)7.3.3 政策监管与执法 (12)第8章农村扶贫开发政策 (12)8.1 农村扶贫开发觉状与目标 (12)8.1.1 现状概述 (12)8.1.2 目标定位 (12)8.2 农村扶贫开发政策体系 (12)8.2.1 政策框架 (12)8.2.2 政策措施 (12)8.3 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实施与评估 (13)8.3.1 政策实施 (13)8.3.2 政策评估 (13)第9章农业国际合作与贸易政策 (13)9.1 农业国际合作现状与趋势 (13)9.2 农业贸易政策与措施 (14)9.3 农业国际合作与贸易政策展望 (14)第10章农业政策实操指南 (15)10.1 农业政策申报与审批流程 (15)10.1.1 政策申报准备 (15)10.1.2 政策申报途径 (15)10.1.3 政策审批流程 (15)10.2 农业政策实施与监管要点 (15)10.2.1 政策实施计划 (15)10.2.2 政策实施监管 (15)10.2.3 政策评估与调整 (16)10.3 农业政策利用与创新发展策略 (16)10.3.1 政策利用策略 (16)10.3.2 政策创新发展策略 (16)第1章农业政策概述1.1 农业政策的发展历程农业政策是国家对农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农业产业链环境治理指南
农业产业链环境治理指南第1章引言 (3)1.1 农业产业链环境治理背景 (3)1.2 指南目的与意义 (3)第2章农业产业链概述 (3)2.1 农业产业链定义与特点 (4)2.2 我国农业产业链发展现状 (4)2.3 农业产业链与环境治理的关系 (4)第3章农业生产环节环境治理 (5)3.1 土壤环境治理 (5)3.1.1 土壤污染监测与评估 (5)3.1.2 土壤污染治理措施 (5)3.1.3 土壤质量提升 (5)3.1.4 防止土壤侵蚀 (5)3.2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5)3.2.1 水资源合理配置 (5)3.2.2 农业节水技术 (5)3.2.3 非点源污染控制 (5)3.2.4 水环境监测与保护 (6)3.3 农药、化肥施用管理 (6)3.3.1 农药、化肥施用规范 (6)3.3.2 农药、化肥减量措施 (6)3.3.3 农药、化肥残留检测 (6)3.3.4 农药、化肥包装废弃物处理 (6)第四章农产品加工环节环境治理 (6)4.1 农产品加工污染源分析 (6)4.1.1 水污染源 (6)4.1.2 大气污染源 (6)4.1.3 固体废物污染源 (6)4.2 加工过程环境治理措施 (7)4.2.1 水污染防治措施 (7)4.2.2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7)4.2.3 固体废物处理措施 (7)4.3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7)4.3.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7)4.3.2 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7)第5章农产品流通环节环境治理 (7)5.1 农产品流通现状与问题 (8)5.2 绿色物流体系建设 (8)5.3 农产品包装废弃物处理 (8)第6章农业产业链环境监测与评价 (8)6.1 环境监测技术与方法 (8)6.1.2 监测方法 (9)6.2 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9)6.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9)6.2.2 指标体系构成 (9)6.3 农业产业链环境绩效评估 (9)6.3.1 评估方法 (10)6.3.2 评估流程 (10)第7章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 (10)7.1 环境治理政策法规概述 (10)7.1.1 农业产业链环境治理的政策背景 (10)7.1.2 农业产业链环境治理政策法规的主要内容 (10)7.2 农业产业链环境标准体系 (10)7.2.1 农业产业链环境标准体系构建原则 (10)7.2.2 农业产业链环境标准体系框架 (10)7.2.3 农业产业链环境标准体系建设 (11)7.3 政策法规与标准实施与监督 (11)7.3.1 政策法规与标准的宣传与培训 (11)7.3.2 政策法规与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 (11)7.3.3 政策法规与标准实施的评估与改进 (11)7.3.4 政策法规与标准实施的激励机制 (11)7.3.5 政策法规与标准实施的协同治理 (11)第8章农业产业链环境治理技术 (11)8.1 生物技术与环境治理 (11)8.1.1 生物技术在农业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11)8.1.2 生物技术在农业产业链中的应用 (11)8.2 物联网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12)8.2.1 物联网技术概述 (12)8.2.2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12)8.3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12)8.3.1 清洁生产概述 (12)8.3.2 清洁生产在农业产业链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12)8.3.3 循环经济在农业产业链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12)第9章农业产业链环境治理案例解析 (13)9.1 国内外农业产业链环境治理案例分析 (13)9.1.1 国内案例分析 (13)9.1.2 国外案例分析 (13)9.2 成功经验与启示 (13)9.3 存在问题与挑战 (14)第10章农业产业链环境治理前景与展望 (14)10.1 农业产业链环境治理发展趋势 (14)10.1.1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14)10.1.2 技术创新推动环境治理 (14)10.1.3 农业产业链协同治理成为主流 (15)10.2.1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15)10.2.2 技术创新与应用不断拓展 (15)10.2.3 市场需求日益扩大 (15)10.3 农业产业链环境治理未来研究方向 (15)10.3.1 农业产业链环境治理政策体系研究 (15)10.3.2 农业产业链环境治理技术创新研究 (15)10.3.3 农业产业链环境治理模式研究 (15)10.3.4 农业产业链环境治理协同机制研究 (15)第1章引言1.1 农业产业链环境治理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农业产业链在满足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
农业生产安全手册
农业生产安全手册第1章农业生产安全基础知识 (3)1.1 农业生产安全概述 (3)1.2 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安全隐患 (3)1.3 农业生产安全管理体系 (3)第2章农药安全使用 (4)2.1 农药种类与选择 (4)2.2 农药正确使用方法 (4)2.3 农药安全储存与运输 (5)第3章农业机械操作安全 (5)3.1 农业机械操作基本要求 (5)3.1.1 操作人员要求 (5)3.1.2 操作前准备 (6)3.1.3 安全防护设施 (6)3.2 常见农业机械操作规范 (6)3.2.1 耕作机械 (6)3.2.2 播种机械 (6)3.2.3 收获机械 (6)3.3 农业机械维护保养与故障排除 (6)3.3.1 日常维护保养 (6)3.3.2 故障排除 (6)第4章农田水利安全 (7)4.1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 (7)4.1.1 设施建设 (7)4.1.2 设施维护 (7)4.2 灌溉排水安全操作 (7)4.2.1 灌溉安全操作 (7)4.2.2 排水安全操作 (7)4.3 防洪排涝与抗旱措施 (7)4.3.1 防洪排涝 (7)4.3.2 抗旱措施 (8)第5章农田土壤健康管理 (8)5.1 土壤质量与农业生产安全 (8)5.1.1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 (8)5.1.2 土壤质量监测与评估 (8)5.2 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8)5.2.1 农药污染防治 (8)5.2.2 化肥污染防治 (8)5.2.3 农膜污染防治 (8)5.2.4 重金属污染防治 (9)5.3 土壤改良与培肥技术 (9)5.3.1 土壤物理改良 (9)5.3.3 有机物料施用 (9)5.3.4 生物肥施用 (9)5.3.5 土壤调理剂应用 (9)第6章农作物种植安全 (9)6.1 作物种植规划与布局 (9)6.1.1 合理规划作物种植结构 (9)6.1.2 做好种植布局 (9)6.1.3 轮作与间作 (9)6.2 栽培技术与安全生产 (9)6.2.1 品种选择 (10)6.2.2 种子处理 (10)6.2.3 栽培管理 (10)6.2.4 灌溉与排水 (10)6.3 病虫害防治与农药安全使用 (10)6.3.1 病虫害监测 (10)6.3.2 生物防治 (10)6.3.3 化学防治 (10)6.3.4 农药安全使用 (10)6.3.5 农药废弃物处理 (10)第7章畜禽养殖安全 (10)7.1 畜禽养殖环境要求 (10)7.1.1 场地选择 (10)7.1.2 养殖场布局 (11)7.1.3 环境卫生 (11)7.2 饲养管理与疫病防控 (11)7.2.1 饲养管理 (11)7.2.2 疫病防控 (11)7.3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11)7.3.1 严格遵守饲料、兽药使用规定,禁止使用违禁药物和添加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农业生产结构的概念
理解概念须把握3个方面:
农业生产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体系,可以划分 为若干层次。基于不同层次的描述所传达的信息是不 同的。必须在同一层次上描述,必须使用并列的概念 。 农业生产结构是就一定地域而言。描述农业生产结 构必须界定区域。不同地域,农业生产结构具有不同 的特色。 农业生产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社会、经 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第6章 农业生产结构与粮食问题
一、农村与农业生产结构的概念 二、农业生产结构的描述和衡量 三、农业生产结构形成与变动的影响因素 四、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变和调整 五、战略性结构调整中的粮食问题
一、农村与农业生产结构的概念
(一)农村生产结构的概念
农村生产结构:又叫农村产业结构,是指一定时 期农村地域内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各产业内部之 间的比例关系及相互关系。包括农村三次产业之 间、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各项目之间、 项目中各产品之间的关系。
三、农业生产结构形成与变动的影响因素
1、生产力水平(主要条件) 2、农业资源禀赋及其结构(农区、牧区和林区) 3、产品市场需求(动力;市场拉动力度不同) 4、政策因素(粮食直补;林权改革) 5、技术进步(“绿色革命”;BT棉等转基因技术) 6、农业生产传统(山东寿光蔬菜生产) 7、交通、运输、加工、商业等社会经济因素
种植业
其他作物:蔬菜、果用瓜
果、桑、茶
大农业
林业: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特种用途林 牧业:家畜和家禽养殖业
渔业:养殖业和捕捞业
农业各部门的划分及其各部门内部的组成
二、农业生产结构的描述和衡量
1、产值指标 2、播面指标 3、其他指标:土地利用结构、劳动力利用结 构、资金利用结构等。
• 产值指标是最常用的描述方法,以产值指标表示的农业生产 结构称之为“产值结构”。 • 比如,2014年,河南省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58.82亿元 。其中,农业总产值487.33亿元,占64%;林业总产值30.45 亿元,占4%;畜牧业总产值188.11亿元,占25%;渔业总产 值35.52亿元。占5%.——相对量指标更直观,从结构角度讲 ,更具可比性。
•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耕地、林地、草地、水面等各种
农业用地所占面积占当地农业用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 劳动力利用结构,是指农林牧渔各业所占用劳动力数 量之间的百分比。 • 资金利用结构,也称为资金投入结构。
二、农业生产结构的描述和衡量
几点认识: (1)农业生产结构的差异,首先意味着产品结构的不同,可 见,“农产品结构性矛盾”的解决有赖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2)农业生产结构差异的背后,反映的是投入结构的差异。 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意味着资源投入方向的调整。 (3)关于对农业生产结构的评判:没有普遍适用的标准。评 判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结构是否合理,应该具体结合当地的自然 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特点等情况,综合考虑农业经 济效益的高低、农产品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对当地生态环境 的保护和改善状况等。
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不是一个意义上 的概念,农村产业结构强调的是产业在农村这 个地域,是个区域性概念,而农业产业结构强 调的是产业结构中的行业构成,从组成内容上 看,农业产业主要指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 业等,而农村产业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 三产业组成。
粮食物:谷物、豆类和薯类
农作物 经济作物:纤维、油料、芳香、药用、烟叶、糖料
第6章 农业生产结构与粮食问题
• 1979年9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要 有计划地逐步改变我国目前农业的结构”。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 点”。
➢ 2003年颁布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 “双低”油菜、“双高”甘蔗、柑橘、苹果、肉牛肉羊、 牛奶、水产品等11个大类产品进入规划。 ➢ 2008年9月颁布了《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08-2015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 、油菜、甘蔗、苹果、柑橘、生猪、奶牛、肉牛、肉羊、 出口水产品、马铃薯、天然橡胶等16个农产品进入规划。
亿元 16000
我国农林渔业总产值变化情况
140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年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农业 林业 牧业 渔业
1993-2003年间我国农、林、牧、渔业产值变化情况
二、农业生产结构的描述和衡量
1、产值指标 2、播面指标 3、其他指标:土地利用结构、劳动力利用结 构、资金利用结构等。
• 用播种面积指标反映的农业生产结构,又称作“播 面结构”。 • “播面结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用来反映种 植业的生产结构特征。
二、农业生产结构的描述和衡量
1、产值指标 2、播面指标 3、其他指标:土地利用结构、劳动力利用结 构、资金利用结构等。
第三层次: 是指种植业内部结构,即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 物等之间的比例关系。
第四层次: 农作物内部的品种、品质结构。
(二)农业生产结构的概念
农业生产结构,也叫农业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 区或一个农业企业的农业产业各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 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包括四个层次: ➢ 农业内部各生产部门的组成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 某一农业生产部门内部的各类农产品之间的关系 (如种植业中的粮经比等)。 ➢ 某一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结构(如粮食作物内部)。 ➢ 区域之间农业生产的差异(地区分工)。
农村产业结构的层次
第一层次: 即农村的三次产业,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种 植业、渔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等; 第二产业是指农村的制造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农村的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 商业、饮食服务、金融、文教、旅游等。
农村产业结构的层次
第二层次: 是指农业内部结构,即种植业、渔业、畜牧业、林业、 水产业的比例关系。事实上也就是农业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