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蜡烛》课文原文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蜡烛》阅读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蜡烛》阅读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蜡烛》阅读附答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蜡烛》阅读附答案篇1蜡烛一盏台灯摆在整洁的书桌上,它头上有一顶粉红的纱罩,腰干健美,亭亭玉立,非常引人注目。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它便发出银白色的光辉,照亮了它自己,也照亮了整个房间。

台灯觉得世界上什么东西都比不上它,就高傲地向被放在墙角的小蜡烛炫耀自己说:“你看我多么了不起,不但长得漂亮,而且很有用。

可你呢?土里土气,在桌上也占地方,简直是废物,有什么用?”蜡烛看了一眼趾高气扬的台灯,谦虚地说:“朋友,我承认你很漂亮,也很有用,可你应好好想一想,你也有短处,怎么能这样高傲呢?”台灯早就不耐烦了,大声喊道;“行了,有什么好想的,我本来就比你强嘛!”一天晚上,台灯又要炫耀自己,忽然闪了三下,就再也不发光了。

刹那间,整个房间被黑暗笼罩了──原来线路出了问题。

这时,人们多么需要光啊!哪怕是一点点,也是珍贵的。

主人把默默无闻的蜡烛拿了出来,点燃它,立刻照亮了房间,也照亮了自命不凡的台灯。

但是,蜡烛没有为此而卖弄自己,还是谦虚地对台灯说:“我发出的光太暗淡了,的确没有你明亮,我很惭愧,我没有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

”蜡烛说完,便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一直到生命之火熄灭,才悄悄离开人间。

台灯很受感动,心想:“我要学习蜡烛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炫耀、不骄傲,不计较个人得失,踏踏实实为人类做出贡献。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4分)谦虚── 黑暗──2.在文中找出三个反映台灯很骄傲的词语,再找出三个蜡烛很谦虚的词语。

(6分)台灯_____________________蜡烛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句子写完整。

(6分)蜡烛具备的精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把短文分成两段,并写出段意。

(4分+6分《蜡烛》答案1.骄傲;明亮;2.(2);(1)。

3.高傲;炫耀;趾高气扬;谦虚;惭愧,默默无闻。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课文原文及赏析《蜡烛》课文原文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的母亲将珍藏了四十五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青年士兵的坟头。

让我们穿越那炮火,去目睹那幕感人的场景,去感悟那份超越国界的人性光辉。

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

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

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

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那第五个已经死了,躺在方场上。

关于这位战士的死,没有人知道更多的细节,但毫无疑问,他是为了保卫祖国,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宁而牺牲的。

他的死重如泰山,他的精神将永存于人们心中。

红军的偷袭企图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连长得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拂晓攻占那座桥。

这意味着战士们要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去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

这任务不仅是对战士们的考验,也是对他们的磨砺。

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用无畏的勇气展示了红军战士的英勇和坚韧。

《蜡烛》一文以“蜡烛”为线索,通过描写南斯拉夫母亲在战场上点燃花烛的场景,展现了人性中最真挚的情感和超越国界的关爱。

花烛的点燃,不仅是对逝者的哀悼,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仰。

同时,文章也通过描绘战场上的场景和战士们的英勇表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整篇文章情感真挚,语言流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使读者感受到了战争与和平、生命与死亡、人性与爱的沉重话题。

它不仅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战争题材作品,更是一首对人性光辉的赞歌。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蜡烛》全文解读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蜡烛》全文解读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蜡烛》全文解读《蜡烛》是八年级上册课本里的一篇小说,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蜡烛》全文解读,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即第7段)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

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地点是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的一块方场。

起因是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结果其中一个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方场上了。

连长准备第二天再去进攻时,再埋葬这位战士。

在第一部分的叙述中,有环境描写如第2段中“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下一人高的下半截”,从这句描写中可以看出战争的残酷,侧面反映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

第5段和第7段又交代了德国人的炮火“整整一天”“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再次交代了战场上环境的危险,这也是为下文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从“方场的一边”,即第8段至“回到地窖里去了”,即第31段)写老妇人埋葬红军战士。

这一部分叙述的地点发生了转变,以老妇人的住处为中心进行交代。

首先文章交代了老妇人居住的房屋——“一堆瓦砾”“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老妇人就住在这地窖里。

是战争使她无容身之地,可以想像得出老妇人对战争是无比的憎恨。

接着以老妇人所看到的情景来交代19日早晨发生的事情。

当她发现有一位红军战士已经牺牲在方场时,她决定去埋葬这位红军烈士。

从她“爬出地窖”到后文的为烈士埋葬,这是全文的重点内容,具体而且感人。

老人不忍看到红军战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

于是她置生死于度外,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不顾体衰,不顾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并捧土堆成坟堆。

最后老妇人为了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上。

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蜡烛》全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蜡烛》全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蜡烛》全文解读《蜡烛》是八年级上册课本里的一篇小说,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蜡烛》全文解读,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即第7段)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

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地点是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的一块方场。

起因是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结果其中一个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方场上了。

连长准备第二天再去进攻时,再埋葬这位战士。

在第一部分的叙述中,有环境描写如第2段中“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下一人高的下半截”,从这句描写中可以看出战争的残酷,侧面反映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

第5段和第7段又交代了德国人的炮火“整整一天”“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再次交代了战场上环境的危险,这也是为下文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从“方场的一边”,即第8段至“回到地窖里去了”,即第31段)写老妇人埋葬红军战士。

这一部分叙述的地点发生了转变,以老妇人的住处为中心进行交代。

首先文章交代了老妇人居住的房屋——“一堆瓦砾”“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老妇人就住在这地窖里。

是战争使她无容身之地,可以想像得出老妇人对战争是无比的憎恨。

接着以老妇人所看到的情景来交代19日早晨发生的事情。

当她发现有一位红军战士已经牺牲在方场时,她决定去埋葬这位红军烈士。

从她“爬出地窖”到后文的为烈士埋葬,这是全文的重点内容,具体而且感人。

老人不忍看到红军战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

于是她置生死于度外,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不顾体衰,不顾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并捧土堆成坟堆。

最后老妇人为了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上。

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笔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笔记

蜡烛燃尽的瞬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是《蜡烛》,以下是这篇课文的笔记:一、生字生词蜡烛(là zhú):照明用的蜡烛。

寂静(jì jìng):没有声音;安静。

擦拭(cā shì):擦抹;擦拭干净。

企盼(qǐ pàn):盼望;期待。

渴望(kěng wàng):迫切地希望。

憧憬(chōng jǐng):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和向往。

吹响(chuī xiǎng):发出声响。

召唤(zhào huàn):呼唤;召唤。

战地(zhàn dì):战场。

鞠躬(jū gōng):表示敬意的礼节。

垂危(c huí wēi):临近死亡。

匍匐(pú fú):爬行。

珍藏(zhēn cáng):珍视并收藏。

永垂不朽(yǒng chuí bù xiǔ):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

二、重点句子她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双手发抖,不知道该做什么。

她看着那些战死的士兵,心中充满了敬意和感激之情。

她把蜡烛点燃,放在了床头的桌子上。

当她在心中默念那些期盼和感激的话语时,眼泪不停地流淌下来。

她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她相信这个国家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这个垂危的时刻,她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用微弱的声音向自己的祖国发出召唤。

她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了,但她仍然坚持着,匍匐前行,寻找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她用自己微不足道的生命之火点燃了别人的希望和信念,她的行为将永远被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八年级语文上册 3 蜡烛课件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3 蜡烛课件 新人教版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读出下列字词,注意黑体字的读音:
zhuó
bǎo
jiào
烧 灼 桥头堡 地 窖
pú fú yè

匍匐 腋 下 拂 晓

wēi

瓦 砾 颤巍巍 育乞西
qì kē yē
yǎo jū gōng
契柯拉耶夫 舀 鞠 躬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竭:尽。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 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 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 (时效性),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 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
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 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 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 意义。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 (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 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 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 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
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 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4、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火遍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及大洋 洲五大洲;交战双方同时也在太平洋、大西 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开战斗。
尽管在1939年9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 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反法西斯的抵抗已 经开始,但一般认为战争从1939年9月1日 德国入侵波兰开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 向盟国投降而告结束。
西 蒙 诺 夫
题蜡烛的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干。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蜡烛有心啼别夜,布帆无恙到南州。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八年级上册《蜡烛》课文-word

八年级上册《蜡烛》课文-word

八年级上册《蜡烛》课文蜡烛那个早晨,五个红军决定要偷袭这座桥。

他们必须先爬过一块不很大的方场。

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

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

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

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那第五个已经死了,躺在方场上。

关于这位死者,我们在连部的花名册上知道他叫契柯拉耶夫,19日早上战死于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红军的偷袭企图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连长得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拂晓攻占那座桥。

因此他说,这时候不必去搬回契柯拉耶夫的尸首,等明天攻下桥后再埋葬他吧。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方场的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

谁也不会想到,这里还有人住着。

然而,在这堆瓦砾下边的地窖里,有一个叫做玛利·育乞西的老妇人住在那里。

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

老妇人育乞西本来住在那座房屋的第二层,这是她的死了的男人守桥的更夫留给她的。

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

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19日是她住进地窖去的第四天。

这天早上,她明明白白看见五个红军爬到了方场上,方场和她之间只隔着一道扭曲了的铁栏杆。

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五个红军,炮弹纷纷在他们周围爆炸。

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失去了知觉。

她醒来的时候再朝那边看,五个红军只有一个留在方场上。

这个红军侧着身子躺着,一只手臂张开,另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好像想躺得舒服一点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_蜡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_蜡烛

• 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 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 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 的象征。


1、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 2、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3、细节的描写——蜡烛。
4、感情的基调——“敬爱”与“哀痛” 5、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 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 厚感情。


wēi

拂 晓

瓦 砾
qì kē
2015/11/23
颤巍巍
yē yǎo
育乞西
jū gōng
契柯拉耶夫 舀
鞠 躬
二、记一记
永垂不朽: (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名副其实: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颤 巍 巍: 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 动作。
事件
结果: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
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2015/11/23
一、认真阅读
探究内容
1.文中老妇人的哪些行为让你感动?请把相关语句 标画出来。 2.一系列的行为显示出老妇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
写?分类品析对这些内容反复描写有什么效果。
2015/11/23
2015/11/23
三、寻找感动
我被
明确主题

所感动,原因是
一是环境危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
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 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感 动
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 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的最爱,悼念红军战士

八年级语文上册 1.3 蜡烛 西蒙诺夫《蜡烛》课文解析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1.3 蜡烛 西蒙诺夫《蜡烛》课文解析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

西蒙诺夫《蜡烛》课文解析1944年9月19日,贝尔格莱德实际上已经拿下来了。

只有萨伐河上的一座桥和那个小小的桥头堡还在德国人手里。

【段析】开篇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为故事的展开埋下伏笔。

【品味】“只有……还……”一句,强调了夺取萨伐河上的桥和桥头堡对全面解放贝尔格莱德的重要性。

那个早晨,五个红军决定要偷袭这座桥。

他们必须先爬过一块不很大的方场。

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

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①这段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段析】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方场周围的环境。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

【品味】“烧毁”,说明敌人的炮火很猛烈。

画线句对“树”的描写,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这里的战斗残酷激烈,也象征着南斯拉夫人民决心与敌人血战到底的精神。

在放场中央,我们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

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

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那第五个已经死了,躺在方场上。

【段析】写过方场时,在敌人追击炮的轰击下五个红军战士四伤一死。

【品味】“半小时之久”,说明敌人轰击时间长。

“稀了一点儿”,说明敌人的炮火非常密集,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一个“爬”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四个人回程的艰难,一方面刻画人物,另一方面也反衬了战斗的无情、惨烈。

关于这位死者,我们在连部的花名册上知道他叫契柯拉耶夫,19日早上战死..于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段析】交代牺牲的战士的名字、牺牲的时间。

【品味】“战死”,准确、简洁地交代出死因。

红军的偷袭企图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段析】写红军的偷袭使敌人加强了警戒,炮火更猛烈了。

【品味】“吓坏”,写出敌人的胆怯。

短的几次间歇。

“整整一天”“短短的几次”,写出敌人炮火的猛烈,也说明敌人在用炮火仗胆及红军的英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_蜡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_蜡烛
2020/6/12
不好。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 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 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 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的非常来历, 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 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 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 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 情深的境界。
2020/6/12
1.文中老妇人的哪些行为让你感动?请把相关语句标画 出来。
a.炮火 连天, 环境险 恶。
德国人又开炮了……“老妇人想了半天……慢 慢地爬出了地窖。”(13、14段)
“她不会匍匐前进……她太衰老了……走进 了方场。”(15段)
b.年老 体弱, 掩埋吃 力
老妇人“把他拖走……路并不远……休息了三 次。”(23段)
“几小时的工夫,她一捧又一捧……的坟 堆。”(26段)
2020/6/12
c.视若亲 人,沉 痛哀悼
d.点燃 婚烛, 真情祭 悼
“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她在他旁边坐 了下来。”(17段)
“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嘴唇和前额。” (25段)
“做好了坟堆后……摸出……怀里的东 西”“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 起来”“老妇人对着这烛光……那黑色的大 围巾。”(28、29段)
2020/6/12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 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 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 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2020/6/12
3.“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 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唯一珍爱的 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 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 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 坟头”好不好,为什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课 蜡烛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课 蜡烛

窖 (jiào) 地窖 窑 (yáo) 窑洞 窟 (kū) 窟窿
揣 (chuăi) 揣测 踹 (chuài) 踹开 喘 (chuăn) 喘气 湍 (tuān) 湍急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通讯也是新闻(广义)的一种,又叫新闻报道。包括 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通讯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 性。
语文第三课
蜡烛
------西蒙诺夫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占领南斯拉夫 。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达成协议,参 加南斯拉夫对德军的作战计划。并且帮助南斯拉 夫人民获得解放和独立。
生字生词
烧 灼 zhuó 桥头堡 bǎo 拂 晓 fú 地 窖 jiào 更 夫 gēng
萨伐河 sàfá 契柯拉耶夫 qìkē yē 瓦 砾 lì 育乞西 qǐ 匍 匐 pú fú
答: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以及烛光的背景,再次 点出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喜烛,表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 红军战士பைடு நூலகம்高无上的感情。并且文中没说出真名,目的在于揭示 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而这种感情又达到 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谢 谢 观看
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
课文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7段),写苏联红军要偷袭桥头堡时,有一位红 军战士牺牲了。 第二部分(8-13段),写老妇人育乞西亲眼目睹了战士牺 牲的经过。
第三部分(14-31段),详细写老妇人安葬红军,并在坟头 点上了45年的结婚喜烛。
第四部分(32-44段),写苏联红军寻找战士遗体时,发现了 老妇人、坟堆和烛光。
答: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 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
蜡烛
序言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 课件、地理课件、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 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给下列字词注音:
zhuó
bǎo
烧 灼 桥头堡
pú fú yè
jiào
地窖
fú匍Biblioteka 腋 下lìwēi
瓦 砾 颤巍巍
qì kē yē
yǎo
契柯拉耶夫 舀
拂晓

育乞西
jū gōng
鞠躬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词语积累
烧灼:烧,烫,使受伤。 精疲力竭:形尽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竭: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 颤巍巍:抖的动某摇些晃 动。 作多 。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 肃穆: 恭敬庄严地站立着。 永垂不朽:永腐远烂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 瓦砾: 破碎的砖头瓦片。

苏版初二上册:《蜡烛》课文原文

苏版初二上册:《蜡烛》课文原文

苏版初二上册:《蜡烛》课文原文那个早晨,五个红军决定要偷袭这座桥。

他们必须先爬过一块不专门大的方场。

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

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看起来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

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

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那第五个差不多死了,躺在方场上。

关于这位死者,我们在连部的花名册上明白他叫契柯拉耶夫,19日早上战死于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红军的偷袭妄图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邻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连长得到命令,要他在翌日拂晓攻占那座桥。

因此他说,这时候不必去搬回契柯拉耶夫的尸首,等改日攻下桥后再埋葬他吧。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方场的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点,高高地高耸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

谁也可不能想到,那个地点还有人住着。

然而,在这堆瓦砾下边的地窖里,有一个叫做玛利·育乞西的老妇人住在那儿。

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确实是那地窖的入口。

老妇人育乞西本来住在那座房屋的第二层,这是她的死了的男人守桥的更夫留给她的。

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

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19日是她住进地窖去的第四天。

这天早上,她明明白白看见五个红军爬到了方场上,方场和她之间只隔着一道扭曲了的铁栏杆。

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五个红军,炮弹纷纷在他们周围爆炸。

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儿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失去了知觉。

她醒来的时候再朝那边看,五个红军只有一个留在方场上。

那个红军侧着身子躺着,一只手臂张开,另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看起来想躺得舒服一点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蜡烛》课文原文
那个早晨,五个红军决定要偷袭这座桥。

他们必须先爬过一块不很大的方场。

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

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

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

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那第五个已经死了,躺在方场上。

关于这位死者,我们在连部的花名册上知道他叫契柯拉耶夫,19日早上战死于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红军的偷袭企图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连长得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拂晓攻占那座桥。

因此他说,这时候不必去搬回契柯拉耶夫的尸首,等明天攻下桥后再埋葬他吧。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方场的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

谁也不会想到,这里还有人住着。

然而,在这堆瓦砾下边的地窖里,有一个叫做玛利·育乞西的老妇人住在那里。

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

老妇人育乞西本来住在那座房屋的第二层,这是她的死了的男人守桥的更夫留给她的。

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

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19日是她住进地窖去的第四天。

这天早上,她明明白白看见五个红军爬到了方场上,方场和她之间只隔着一道扭曲了的铁栏杆。

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五个红军,炮弹纷纷在他们周围爆炸。

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失去了知觉。

她醒来的时候再朝那边看,五个红军只有一个留在方场上。

这个红军侧着身子躺着,一只手臂张开,另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好像想躺得舒服一点儿。

老妇人叫了他几次都没有回答,才知道他已经死了。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

那个苏联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炸焦了的树
木。

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

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

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

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

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过去。

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

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

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地覆在他的胸前。

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她终于站了起来,离开了那死者。

走了不多几步,她马上找到她要的东西了:一个大的炮弹坑。

这是几天之前炸出来的,现在,那坑里已经积了些水。

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

到底,她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

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抄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

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

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然后,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浮土有这么多),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

不久死者已经完全被泥土盖住了。

老妇人还没有满意。

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

又休息了一会,她又捧起土来继续盖上去。

几小时的工夫,她一捧又一捧,竟然堆起了一个小小的坟堆。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
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
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

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

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天快要亮了。

蜡烛也快要燃尽了。

老妇人在地上到处找,终于找到了一小片带锈的洋铁。

她用瘦弱的手指使劲把这片洋铁弯成了半圆,插在蜡烛旁边的泥土中,作为挡风的屏障。

布置好了,她站起身来,仍旧慢慢地穿过方场,绕过那一段没有倒下的铁栏杆,回到地窖里去了。

拂晓前,契柯拉耶夫所属的那一连红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直奔方场,占领了那座桥。

隔了一两个小时,天色已经大亮。

红军的坦克紧跟着步兵过桥去了。

战斗在河的对岸进行着,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这时候,连长派了几个士兵去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打算把他和今天早上战死的战士一同埋葬。

那几个士兵到处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可是找不着。

突然,有
一个士兵吃惊地大声叫了起来。

“看呀!”那红军说。

大家都朝他指点的方向看。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

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

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站在坟旁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

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

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

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

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
投入战斗。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