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2.极化:细胞静息时的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分极状态。

3.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4.阈电位:能触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5.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后,血液从小血管内流出引起出血,数分钟后自行停止的现象。

6.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胶冻状态的过程。

7.血型:血细胞上存在的特异抗原类型,是人类血液的主要特征之一。

8.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9.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10.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与每分钟肺血流量(Q)之间的比值(VA/Q)。

11.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12.视野: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13.应激反应:当机体受到各种伤害性刺激时,血液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浓度急剧升高,产生一系列非特异性全身性反应。

14.应急反应:当机体遭遇紧急情况,受到伤害性刺激时,机体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的E和NE急剧增加产生的一种全身性反应。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属于实验科学的范畴。

新陈代谢:机体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破坏和清除已衰老的结构,重新构筑新结构的吐故纳新的生物过程。

适应性: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和相互关系的功能特征。

自身调节:指细胞和组织器官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一种调节方式,它是由于细胞和组织器官自身特性而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跨细胞膜转运的过程。

易化扩散: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小分子亲水性物质经载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的;经通道的易化扩散:各种带电离子经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提供能量而实现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转运的过程;继发性主动转运: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建立的离子浓度差,在离子顺浓度差扩散的同时将其他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入胞:细胞外大分子或团块状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

出胞:细胞内大分子物质或物质颗粒被排出细胞的过程。

静息电位:静息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指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迅速、可逆、可向远距离传播的电位波动。

阈电位:这个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等长收缩:是在阻力负荷较大,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不足以克服后负荷所产生的一种收缩形式。

(表现为只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保持不变。

)等张收缩:是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或大于后负荷时出现的肌肉收缩形式。

(表现为肌肉开始发生缩短时,张力保持不变。

)强直收缩:当骨骼肌受到叫高频率的连续刺激时,一个刺激引起的收缩还未结束,下一个刺激就已经到来,这就使新的收缩和上次尚未结束的收缩发生总和,这种单收缩的复合称为强直收缩。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绝对不应期:在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兴奋后的一个较短时间内,无论给予多么强大的刺激,都不能产生新的兴奋的时期。此期组织细胞兴奋性为零。
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后,组织的兴奋性逐渐恢复,用较强的刺激,组织细胞可能产生新的兴奋,这一时期称相对不应期,此期兴奋性小于正常。
局部兴奋:阈下刺激也能引起膜去极化,但这种去极微弱,达不到阈电位水平,只局限于受刺激的部位称为局部兴奋。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肌肉张力增加而无肌肉长度缩短的一种形式。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肌肉长度缩短而无肌肉张力变化的一种形式。
单收缩:实验条件下,给予肌肉单个刺激,先是产生一次动作电位,接着出现一次迅速而短暂的肌肉收缩,这种形式的肌肉收缩称为单收缩。
强直收缩:实验条件下,给予肌肉的刺激频率达到一定数值时,可是各个单收缩发生融合;这种收缩形式称强直收缩,包括不完全和完全强直收缩。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凝过程的物质。
溶血:红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逸出,失去其正常功能,称为溶血。
4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流动。
工作细胞:具有收缩功能的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
自律细胞:心内特殊传导组织中具有自动节律性兴奋的细胞。
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的产生节律性兴奋和收缩的特性。
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反馈调节:由受控部分发生信息而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
神经—体液调节:人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成为神经调节的一个传出环节,使反射传出道路的延伸,这种调节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属于实验科学的范畴。

新陈代谢:机体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破坏和清除已衰老的结构,重新构筑新结构的吐故纳新的生物过程。

适应性: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和相互关系的功能特征。

自身调节:指细胞和组织器官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一种调节方式,它是由于细胞和组织器官自身特性而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跨细胞膜转运的过程。

易化扩散: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小分子亲水性物质经载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的;经通道的易化扩散:各种带电离子经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提供能量而实现逆电一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转运的过程;继发性主动转运: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建立的离子浓度差,在离子顺浓度差扩散的同时将其他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入胞:细胞外大分子或团块状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

出胞:细胞内大分子物质或物质颗粒被排出细胞的过程。

静息电位:静息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指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迅速、可逆、可向远距离传播的电位波动。

阈电位:这个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等长收缩:是在阻力负荷较大,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不足以克服后负荷所产生的一种收缩形式。

(表现为只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保持不变。

)等张收缩:是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或大于后负荷时出现的肌肉收缩形式。

(表现为肌肉开始发生缩短时,张力保持不变。

)强直收缩:当骨骼肌受到叫高频率的连续刺激时,一个刺激引起的收缩还未结束,下一个刺激就已经到来,这就使新的收缩和上次尚未结束的收缩发生总和,这种单收缩的复合称为强直收缩。

生理学 名词解释

生理学 名词解释

1、(内环境)稳态: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较膜外负,呈极化状态。

3、极化:细胞在安静时膜外呈正电位,膜内成负电位的状态。

4、阈电位:细胞去极化达到刚刚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称阈电位。

5、微终板电位:由一个突触囊泡中的Ach分子作用于终板膜引起的电位变化,称为微终板电位。

6、横桥周期: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扭动、复位的过程称为横桥周期。

7、第二信使:是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较重要的第二信使有cAMP、IP3、DG、cGMP和Ca2+等。

8、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9、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维持正常形态和体积的溶液称为等张溶液,其实质是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构成的等渗溶液。

10、造血微环境:指造血干细胞定居、存活、增殖、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造血器官中的基质细胞、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和各种造血调节因子。

11、红细胞沉降率:将抗凝处理后的血液放入有刻度的试管中垂直静置,观察第一小时末红细胞下沉的距离,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用于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

12、血小板聚集: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互相粘着。

13、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14、血型:是指存在于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15、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心搏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16、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正常55%~65%.17、心指数:以单位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18、心室功能曲线:反映心室舒张末期压力与心室搏出量或搏功之间关系的曲线。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一)诸论1.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刺激:能使细胞或机体发生反应的一些环境因素的变化称为刺激。

3.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4.抑制:细胞功能变化由强变弱的过程称为抑制。

5.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6.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7.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8.反应:活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改变。

9.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10.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11.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12.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13.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4.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5.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16.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7.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8.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馈。

(二)细胞基本功能1.通道: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

2.载体:是介导小分子物质转运的另一类膜蛋白,它具有特异性。

3.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膜电位。

4.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1.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它以生物机体的功能为研究对象。

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以及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结功能的影响,从而掌握各种生理变化的规律。

2.内环境:是指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3.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4.单纯扩散:在生物体系中,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都是水溶液,溶于其中的各种溶质分子,只要是脂溶性的,就可能按扩散原理作跨膜运动或转运,称为单纯扩散。

5.易化扩散:有很多物质虽然不溶于脂质,或溶解度甚上,但它们也能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较容易地移动。

这种有悖于单纯扩散基本原则的物质转运,是在膜结构中一些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协助”下完成的,因而被称为易化扩散。

6.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

7.继发性主动转运:钠泵活动形成的势能贮备,还可用来完成一些其他物质的逆浓度差的跨膜转运,为此把这种类型的转运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8.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9.阈值:使所用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某一数值;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刺激,简称阈值。

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10.兴奋性:为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1.动作电位:各种可兴奋细胞处于兴奋状态时,受刺激处的细胞膜两侧出现一个特殊形式的电变化,这就是动作电位。

12.兴奋-收缩耦联:在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的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性过程把两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13.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14.血液凝固: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生理学第一章1、反射(reflex):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P5)《2、homeostasis:是指动态平衡,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P4)《3、internal environment :是内环境,生理学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4、生物节律:生物体内各种功能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各种变化能按一定时间规律周而复始的出现叫做节律,性变化,而变化的节律叫做生物节律。

《5、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周期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P7)《6、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过特性。

(百度百科)第二章1、易化扩散:又协助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物质,如氨基酸、糖、金属离子等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着浓度梯度或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不消耗A 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2、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成为细胞的兴奋性。

(P34)《3、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前负荷决定了肌肉收缩前的长度。

(P41)《4、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是指生物体内在载体介导下消耗能量,将某些物质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的一种运输方式称为主动转运。

(13)《5、阈电位(threshold membrane potential):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必须是使膜发生去极化的刺激,而且还要有足够的强度是膜去极化到膜电位的一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P33)《6、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P22)《7、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可兴奋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名词解释记在前面的话:教研室新编名解共180个,期末考出5题,每题2分,共计10分,是生理考试必得之分。

因为我是在期末考当天早上才拿出来名解并作简单记忆的,深感时间不足,故特意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望大家在平日里或期末考前较长时间内就能做好准备。

此处所有的解释基本上源于课本和郭老师编著的《生理学课堂笔记及自测题》,并有本人的稍稍改动以及少数创新。

因时间匆忙,定有错误,请学弟学妹们不断更新修改并加以补充。

第一临床医学院2013级临床(8)班程长第一章·绪论1.稳态(homeostasis)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温度、pH、渗透压)及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现也指机体所有生理活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旁分泌(paracrine)指组织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不经血液运输,而是在组织液间扩散,作用于邻旁细胞的分泌方式。

3.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而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4.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有“滞后性”和“波动性”的特点,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方式。

)5.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使某一生理过程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最大效应。

)6.前馈(feed-forward)在自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到达前已接受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

(快速且具有预见性,但可能引起失误。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7.经载体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arrier)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载体蛋白介导下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属于载体介导的被动转运。

8.经通道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hannel)带电离子在通道蛋白(离子通道)介导下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9.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 channel)由膜电位控制开闭的离子通道。

10.化学门控通道(chemical-gated channel)由化学物质(激素、递质等)控制开闭的离子通道。

11.机械门控通道(mechanically-gated channel)由机械因素控制开闭的离子通道。

12.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离子泵直接利用ATP分解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

13.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某些离子的浓度梯度(Na+或H+),在这些离子顺浓度梯度扩散的同时使其他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

14.同向转运(symport)被转运的物质都向同一个方向运动的继发性主动转运。

15.反向转运(antiport)被转运的物质向相反方向运动的继发性主动转运。

16.兴奋性(excitability)指可兴奋细胞(神经细胞、肌细胞、部分腺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7.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固定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引起可兴奋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强度称为阈强度,又称阈值。

18.极化(polarization)安静时(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处于外正内负的状态。

19.去极化(de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

20.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

21.复极化(repolarization)指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22.内向电流(inward current)正离子由膜外向膜内或负离子由膜内向膜外转运时,造成的膜外正电荷流入膜内的电流,可使膜发生去极化。

23.外向电流(outward current)负离子由膜外向膜内或正离子由膜内向膜外转运时,造成的膜内正电荷流出膜外的电流,可使膜发生复极化或超极化。

24.电化学驱动力(electrochemical driving force)影响离子跨膜扩散的浓度差和电位差的代数和。

25.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在安静情况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稳定的电位差。

26.平衡电位(equilibrium potential,AP)当电位差和浓度差代数和为零即电化学驱动力为零时,离子净扩散为零,此时的跨膜电位差称为该离子的平衡电位。

27.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指可兴奋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28.“全或无”现象(“all or none” phenomenon)指可兴奋细胞只有接受的刺激足够大时才能产生动作电位,且动作电位的幅度不随刺激的强度增大而增大。

29.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TP)能使电压门控钠通道或钙通道突然大量开放并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30.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指刺激使膜上少量离子通道活动发生改变从而产生的电位变化。

31.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将肌细胞的电兴奋过程与其机械收缩过程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或过程。

32.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形式。

33.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肌肉收缩时,张力不变而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34.钙触发钙释放(calcium induced calcium release,CICR)在心肌细胞中,肌膜去极化引起L型钙通道开放出现少量Ca2+内流,入胞的Ca2+与JSR上的钙结合位点结合引起JSR的钙释放通道开放,从而引起SR中的Ca2+大量内流的过程。

35.前负荷(preload)指肌肉在收缩以前所承受的符合,可决定肌肉的初长度。

36.后负荷(afterload)指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符合,可阻碍肌肉的收缩。

37.肌肉收缩能力(contractility)指与肌肉前、后负荷无关的能影响肌肉收缩效能的肌肉内在特性。

38.运动单位(motor unit)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第三章·血液39.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40.血浆晶体渗透压(plasma crystal osmotic pressure)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形成的渗透压。

可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以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容积。

41.血浆胶体渗透压(plasma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由血浆中的胶体物质(主要是白蛋白)形成的渗透压。

可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以维持正常的血浆量。

42.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指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在血浆中的特性。

(可用血沉来判断悬浮稳定性的大小)43.红细胞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指红细胞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新成熟的红细胞抵抗能力强,即脆性低;老红细胞抵抗能力弱,即脆性高。

44.血小板聚集(platelet aggregation)血小板之间相互黏着的过程,需纤维蛋白原、Ca2+、和血小板膜上的GPⅡb/Ⅲa的参与。

45.生理性止血(hemostasis)指小血管损伤后引起的出血在数分钟后自行停止的现象。

46.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指用小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流出后出血延续的时间。

47.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指血液离体后到完全自然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48.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指血流由流动的液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是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催化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可溶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49.血清(serum)血液凝固1-2h后,因血凝块中血小板被激活而收缩,释出的淡黄色液体。

较血浆少了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多了血小板激活过程中所释放的物质。

50.凝血因子(clotting factor or coagulation factor)指存在于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51.内源性凝血途径(intrinsic pathway)指完全依赖存在于血浆中的凝血因子逐步使血液凝固的途径。

52.外源性凝血途径(extrinsic pathway)指由存在于组织中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途径。

53.纤维蛋白溶解(fibrinolysis)指纤维蛋白被水解液化的过程。

54.血型(blood group)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55.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指同型抗原、抗体相遇引起的红细胞聚集成簇的现象。

56.交叉配血试验(cross-match test)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主侧;再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次侧,是用以观察有无红细胞凝集从而判断是否可以进行输血的试验。

第四章·血液循环57.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指心脏的一次收缩与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58.等容收缩期(period of isovolumic contraction)从房室瓣关闭到动脉瓣开放前,心室收缩而容积不发生改变的时段。

59.等容舒张期(period of isovolumic relaxation)从动脉瓣关闭到房室瓣开放前,心室舒张而容积不发生改变的时段。

60.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一侧心室一次心脏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

61.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正常人为55%-65%)62.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63.心指数(cardiac index)指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64.异长自身调节(heterometric autoregulation)心肌初长度改变而引起心肌收缩力改变的调节。

65.心室功能曲线(ventricular function curve)指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和心室博功或心室搏出量之间关系的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