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急性心包炎
急性心包炎针刺疗法与耳穴疗法
急性心包炎针刺疗法与耳穴疗法
1.针刺疗法 ①取心俞、巨厥、肾俞、脾俞、丰隆、气海为主穴,取委阳、三焦俞为配穴,补法行针,留针15分钟,中间捻针2~3次;每日1次。
适用于痰饮停留、咳逆喘息者。
7日为1疗程。
②选穴心俞、巨厥、膈俞、内关、郄门、尺泽、天地、大陵、神门、曲泽、复溜、水泉、阴陵泉、水道等,每次选用6~7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平补平泻法行针,得气后留针15分钟,中间捻针2~3次。
适用于饮邪停留严重、兼有表证未得尽解者。
③取穴大椎、曲池,用于发热明显者。
每日1次,泻法行针,得气后捻转3次,共留针20分钟。
5日为1疗程。
④取穴厥阴俞、心俞、膻中、内关等,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其间捻转3~5次。
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适用于热伤阴津而以心阴虚为主的患者。
⑤取穴天突、心俞、巨厥、内关、列缺、丰隆、膻中、气海等,每次4~6穴,泻法行针,得气后留针20分钟,其间捻转5次。
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适用于痰热互结型患者。
2.耳穴疗法 ①取皮质下、内分泌、神门、交感、肾等穴,或取压痛敏感点,采用埋针或胶布固定王不留行子,每天按压3~4次,每次5分钟,保留3天换药;或用点刺法。
1
适用于痰饮停聚、心包积液明显者。
②取肺、心、神门、肾上腺等穴,埋针,或胶布固定王不留行子,每天按压2~3次,每次5分钟,保留3~5天。
适用于咳逆喘息、呼吸困难为主症者。
③取交感、神门、胸、内分泌等穴,使用方法同上,适用于心前区疼痛为主症的患者。
以上各组配穴均为双侧交替取穴。
2。
心包炎中医辨证论治
心包炎中医辨证论治
心包炎是指心包因细菌、病毒、自身免疫物理、化学等因素而发生急性炎性反应和渗液病变,以及心包黏连、增厚、缩窄、钙化等慢性病变。
临床上主要有急性心包炎和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除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心包炎外,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本病属中医的心痛、咳喘、胸痹、悬饮、痰饮等范畴。
中医临床通过辨治,可获得良好疗效。
1.外邪犯肺证:证见发热,胸痛胸闷,喘促干咳,全身骨节酸痛,烦躁汗出,舌苔黄腻或白腻,脉骨数或结代。
此型见于急性心包炎。
治宜清热宣肺,化瘀活血。
方用银翘散加减。
2.痰热互结证:证见胸中憋闷而痛,喘咳痰多而黄,不能平卧,烦躁不安,心悸气短,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数或沉滑。
此型见于急心包炎。
治宜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方用小陷汤合导痰汤加减。
3.瘀血内阻证:证见胸闷憋气,心前区或右肋下疼痛,痛有定处或心悸气短,舌质暗或有瘀点,舌下脉络怒张,脉弦涩或结代。
此型见于慢性心包炎。
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4.痰饮内停证:证见喘促咳嗽痰多,清稀色白,胸膈不快,肢体浮胂,舌体胖有齿印,舌苔白滑,脉弦滑。
此型见于慢性心包炎。
治宜温阳化饮。
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
5.阴虚内热证:证见午后低热,五心烦热,自汗或盗汗,身倦懒言,心悸气短、动则加剧,舌质淡少津、脉细或结代。
此型见于慢性心包炎。
治宜养阴清热。
方用青蒿鳖甲汤合生脉散加减。
(张勤)。
『心包炎集』怎么治疗心包炎3个治疗心包炎的中药方剂
『心包炎集』怎么治疗心包炎3个治疗心包炎的中药方剂心包炎是一种常见的心胸外科疾病。
那么,怎么治疗心包炎?3个治疗心包炎的中药方剂验方一:中药四味治疗心包炎林某,男,43岁。
出现心悸、盗汗、乏力、食欲不振的症状有半个月,出现此症状之前曾患过感冒,服用感冒药之后,体温仍偏高。
针对他的这种情况,医生诊断为心包炎,并为其开了一药方,就是用茯苓12克,桂枝、白术各9克,甘草6克,用水煎服。
每天1次,7天为一疗程。
林某服用了2个疗程,病症减轻,心电图也恢复了正常。
验方二:治疗心包炎试试三味煎白某,女,44岁。
前段时间感冒了,咽痛发热,还觉得心慌、气短、乏力、手脚冰冷、下肢浮肿。
到医院检查后诊断为急性心包炎。
经一熟人推荐一妙方,方子十分简单,但是她服用后,效果却很明显。
就是用板蓝根10克,芦根20克,甘草5克共同煎汤服用。
每天1次,连服7天。
她的那些症状都减轻了不少,心电图也基本恢复了正常。
验方三:黄豆、丹参治疗心包炎有奇效近来总听姑姑说,身体不舒服,老是觉得心跳异常、乏力、没有食欲,还有手脚冰冷的现象。
我就非让她先到医院瞧瞧再说。
结果,一到医院检查,诊断为心包炎,这可急坏了姑姑。
这老人家,不病则已,弄不好就是一病不起啊。
我就赶紧帮忙打听一些治这种病的小偏方。
后经老中医推荐了一种简单的方子让我回去试试。
用丹参500克,黄豆1000克,蜂蜜250克,冰糖30克,黄酒1小勺,煎汁服用,每日1次,1个月为一疗程。
姑姑最开始怎么也不肯吃,好在她还是听从了姑父的话,坚持吃了半个月,没想到,她的病还真有了起色,人也精神多了。
急性心包炎2.
病例资料(三)
既往史: 2013年11月在当地疾控诊断为肺结核, 20余年前有慢性乙肝病史。 个人史: 生于原籍,吸烟50余年,吸自制烟草,量不确定。 饮酒50余年,每日1斤自制米酒。
病例资料(四)
体格检查: T36.4℃,P104次/分,R25次/分,BP129mmHg/87mmHg,神志清楚,急 性病容,坐位,唇发绀,颈静脉怒张。桶状胸,双中下肺叩诊偏浊音 ,双肺呼吸音低,双肺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脏向左下扩大,心脏 搏动弥散。心率 104次/分,律齐,心音低钝,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及心 包摩擦音。未见毛细血管搏动症,无枪击音或杜氏双重音。双足背轻 度凹陷性浮肿。
急性心包炎为心包脏层和壁层的急性炎症,可由细菌、病毒、肿瘤、自 身免疫、物理、化学等因素引起。心包炎常是某种疾病表现的一部分 或为其并发症,故常被原发疾病所掩盖,但也可以单独存在。
病因
1、急性非特异性 2、感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体、立克次体 3、肿瘤:原发性、继发性 4、自身免疫:风湿热及其他结缔组织疾病 5、代谢疾病:尿毒症、痛风 6、物理因素:外伤、放射性 7、邻近器官疾病:急性心肌梗死、胸膜炎、主动脉夹层、肺梗死
护理措施
1、体位 : 患者取半卧位,抬高双下肢15~20°,以减轻水肿,同时注意局部皮肤护理,防 止破溃。 2、休息 :可增加肾血流量,提高肾小球滤过率,使尿量增加,改善心脏功能,使心、肾负 担减轻至最低限度。 3、合理饮食:给予高热量、低盐、多维生素饮食,避免进食腌制、罐头食品。 4、皮肤护理: (1)保护皮肤免受损伤:衣着要宽松、柔软,床单位应清洁、平整、干燥,避免水肿部位 及瘀斑处皮肤受摩擦而破损,沐浴或清洗时避免水温过高和用力擦洗皮肤。 (2)防止皮肤感染:保持患处皮肤清洁,穿刺处皮肤无菌敷料覆盖,敷料及时更换,保持 清洁干燥。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计算和记录出入液体量,了解每日液体平衡状况。特别是认真观察和记录心包引流液 的量、颜色和性状。 (2)注意水肿的分布及程度变化,认真观察皮肤瘀斑的范围有无增减,及颜色和液波感有 无减轻。
中医如何治疗心包炎?
中医如何治疗心包炎?中西文化的不断碰撞、交流、融合,特别是在医学上,两者是各有特点。
今天我们来了解中医是如何治疗心包炎的? 心包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前者常伴有心包渗液,后者常引起心包缩窄。
如果采用西医来治疗免不了要手术,但任何手术都是有风险的,所以有不少人会选择中医来医治自己。
1. 急性心包炎痰热互结:治法: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方药:小陷胸汤合导痰汤加减。
药用瓜蒌、黄连、黄芩、半夏、橘红、胆南星、枳实、茯苓、甘草。
方中瓜蒌、胆南星清热化痰、散胸膈之痞;黄芩、黄连清热降火、除心下之痞;半夏、枳实降逆消痞、除心下之结;半夏与黄连合用,辛开苦降,得瓜蒌则清热涤痰、宣痹散结之力益著;橘红、茯苓理气化痰,使湿去脾旺、痰无由生。
诸药共奏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效。
胸中刺痛明显、唇舌色暗者,加丹参、茜草以活血化瘀;寒热往来者加柴胡以和解少阳;大便秘结加大黄以通腑泻热,本药并有活血作用。
2.慢性心包炎瘀血内阻: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用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柴胡、枳壳、牛膝、郁金、丹参、元胡、桔梗。
方中桃红四物汤加丹参、元胡活血化瘀止痛,兼以养血;四逆散舒肝行气活血;桔梗开肺气、载药上行;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
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舒肝理气止痛之效。
痰饮内停:治法:温阳化饮。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
药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附子、党参、黄芪、大枣。
大家现在对心包炎有了一个的大概的了解了吧!如果这些还满足不了你的话,我们可以选择去医院进行具体询问,毕竟我不是专业的,但是我会全力为大家服务的。
心包炎在医学上已经找到了治疗方法,所以说患有心包炎的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巧用中药治心包炎并发症
助 治疗 冠 心 病 、 糖 尿 病 、 关节炎 、 肩
周 炎 等 。 新 近 出炉 的第七 代新 品— —
塔 能 “
”
, 在 第 六 代 Ⅱ型 、
Ⅲ 型 魔 “
塔 ” 的基 础上 进行 了多 方 面的技术革
新 , 除保持原有 的金 字塔能量 波 、 药
疗 、 磁疗 、 远 红 外 、 微量元 素离子 流
专题讲座 心 脑 血 管病防治
维普资讯
巧 用 中药治心 包 炎并发症
口 本刊 资料库
心 包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治疗 以急则治其标 , 缓则治其本 , 或标本兼治为基本原 则 。 根 据 心 包 炎 的不 同病 因 、 不 同 临床表现 , 可 分为 以下3 型 :
● 风 热束肺 临床表现 : 发热微恶风 寒 , 汗 出 口 渴 , 胸 闷胸痛 , 咳嗽气促 , 全 身酸 痛 , 舌质淡 红 , 苔薄黄或黄腻 。 方 药 : 桑 叶 、 桑 自皮 、 陈皮 、 杏 仁 、 薄荷 、 桔 梗 、 薤 白各 1 0 克 , 瓜蒌3 0 克 , 连翘 、 金银花各15 克 , 鱼 腥 草2 0 克 。 用法 : 每 日1剂 , 水煎服。 功效 : 清热肃肺 。 加减 : 发热 、 头身困重者 , 加 薏苡仁 、 竹 叶各 10 克 , 防己 、 黄芩各
中老 年 心 脑 血 管 防 治 的一 个新时代 ,
标 志 着 重 庆 三 正 医 疗 在塑 造 “ 中国脑
健康 第 一 品牌 ” 的征程 中又 上 了一 个
新 的台阶 。
第七 代
魔 “
塔”
的 问世 ,
必 将成 为中老年健康事业 的发展史中
的一 个里程碑 !
全 国健 康咨询 热 线 :
麻黄汤,五苓散,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急性心包炎的体会
麻黄汤,五苓散,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急性心包炎的体会发表时间:2015-10-20T15:04:43.220Z 来源:《中医学报》2015年9月第30卷供稿作者:王振民[导读] 北京市延庆县中医院及时,果断的运用中医理法方药,发挥中医药特色,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王振民北京市延庆县中医院北京 102100【中图分类号】R256.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9-0516-01中医中药对急危重症能否有作用,面对急危重症,我们是否敢于应用中药,一直困扰着中医工作者,近日我科收治一例急性心包炎患者,初来时诊断不明确,根据他的临床表现,用伤寒论的理论指导治疗,收效颇佳,结合临床,重读经典,感触颇深。
现汇报如下:马瑞生,男,46岁,主因“阵发性胸部隐痛进行性加重1年,呼吸困难并发热4天”于2009年2月23日门诊以“胸水待查”收入院。
患者首诊于北医三院,因经济困难转来我院住院治疗。
患者既往体健,此次有明确受凉史,出现发热,体温39。
C,咳嗽,少许黄痰,伴见持续性胸闷,胸痛,查体:体温39。
C,呼吸30次/分,心率120次/分,BP140/100mmHg。
端坐体位,颈静脉怒张,呼吸急促,双下肺无罗音,呼吸音低,心律齐,心界向两侧扩大,各瓣膜听诊区无病理性杂音,低垂部位无水肿。
北医三院床边胸片:双侧肋膈角钝,纵膈宽,心影大。
血常规:WBC16.62×109/L,GR92.61%,LY3.12%。
胸水B超,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左侧液深2.6cm,右侧液深1.4cm。
初步中医诊断为悬饮,饮停胸胁,西医诊断为胸腔积液原因待查,心衰,扩张性心肌病,心界扩大,心律齐,心功能4级,纵隔肿瘤?肺部感染。
西医治疗给与抗炎,化痰止咳,扩管利尿治疗。
入院后经进一步检查,确诊为心包积液,考虑病毒感染所致急性心包炎,因自身免疫应答出现多浆膜腔积液。
首次查房时见患者半卧位,仍发热,恶寒,无汗,呼吸粗促,胸部隐痛,咳嗽,少许黄痰,口渴频饮,饮不解渴,排尿欠畅,舌淡红,苔黄白间腻,脉滑数,问诊过程中,患者手持矿泉水瓶仍不断饮水。
名老中医辩证治疗急性心包炎良方
名老中医辩证治疗急性心包炎良方因为急性心包炎多在出现心包渗液后方确诊、治疗,故大多数医家均以水饮治之。
罗次星将本病分为2型:外寒内饮型,治以温散水饮,药用小青龙汤加味;麻黄、干姜各4g,白芍、桂枝、瓜蒌仁、法夏、白芥子、尖贝母各5g,细辛、五味子、甘草各3g;以此法随症加减治疗1例2岁女患,主诉发热气促,经超声显像仪发现心包积液,查血白细胞16.3×109L,N82%,L18%,服药9剂即告病愈,超声显像仪示心包积液消失;随访1年未发病。
肾阳衰微型,治以温肾纳气,药投《金匮要略》肾气丸:熟地15g,附子、肉桂、枣皮、茯苓、丹皮、淮山药、泽泻各10g;治1老年男患者,症见胸膈胀闷、心悸怔忡、咳逆喘息、不能平卧、双下肢水肿等,超声显像仪提示大量心包积液,连续心包穿刺抽液3天罔效,服此方15剂即告痊愈,随访3年未复发。
高肇基诊治1胸闷胸痛、高热不退之心包积液患者,辨证为湿热蕴结,治以芳香宣化,苦寒胜湿,药用藿佩梗、川黄连、黄芩、苍术、厚朴、半夏、陈皮、猪苓、茯苓、薏苡仁等而收效。
封枫治愈1冠脉搭桥术后心包中量积液患者,辨证为痰瘀痹阻、饮停心包,治拟活血化瘀、宣痹逐饮,药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瓜蒌、茯苓皮各30g,薤白、降香、丹参、猪苓各15g,法夏、红花、山甲珠、泽兰、檀香各12g,路路通10g,车前子、车前草各20g,三七面(冲服)3g。
服用此方33剂后症状消失,心包积液减少;前方加减,继服20剂后超声心动图报告心包积液消失。
封枫因此认为,冠脉搭桥术后出现心包积液,首先考虑免疫系统较活跃,加之修复过程中粘连所致;而中药对免疫系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特别是活血化瘀药物在这方面作用尤为突出;本例治疗有效,可能是活血化瘀药抑制了免疫反应,减少了组织非炎性渗出,加速了渗出液体的吸收所致。
吴涛等治疗1老年女患者,X线提示心包炎合并胸腔积液,主诉发热、劳累后加重,辨证为气虚发热,治拟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党参、茯苓各12g,白术、柴胡、地骨皮、陈皮各10g,当归、甘草各6g;随症加味,共服药14剂,症状消失,胸片复查心脏位置、大小、轮廓、形态均恢复正常,随访年余未复发。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包炎经验良方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包炎经验良方沈丕安等治疗22例狼疮性心包炎,原均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拟治则养阴清热,蠲饮利水,中药基本方为自拟红三方:生地、玄参、生薏仁、虎杖、羊蹄根、忍冬藤、苦参、黄芩各30g,知母9g,麦冬12g;或自拟红一方:生石膏(先煎)、寒水石、滑石、生地、生薏仁各30g,知母9g;并以红三方或红一方为基本方加利水方:葶苈子、桑白皮各30~60g,茯苓、猪苓、泽泻各15g,车前子(包煎)30g。
加减:热甚者重用石膏60g;蛋白尿加六月雪、接骨木、猫爪草各30g;瘀血经闭加益母草、丹参各30g。
日1剂,水煎服,病重者日2剂。
疗程3周~5月不等。
22例中,单纯中药治疗或减激素者12例,激素维持原量者7例,加用或加大激素量者3例。
结果显效15例,进步3例,无效4例,其中1例死于狼疮性肾炎后尿毒症感染;显效中有12例完全吸收。
10例大量积液者有效8例,其中吸收、减少为少量、中量积液者各2例;6例中量积液者5例吸收,1例减少为少量积液;6例少量积液者吸收4例,无变化及病情恶化各1例。
总有效率81.8%。
沈丕安等从中体会到,狼疮性心包炎并心包积液者;急性病例常表现为气营两燔,慢性病例表现为阴虚内热;有全身热象者,非甘寒清热不可;中药能有效促使心包积液吸收,如有必要,可维持或加用激素;但激素副作用大,尤其是使血脂升高,诱发或加剧冠脉硬化,进而加重了心脏病变,因而病情一控制,就应减激素直至停用,改为服中药治疗。
姚远林治疗心包积液28例,分为两组:①单纯中药复方组,计11例,全程未抽液,治予温化浊阴,分消饮邪,药用苓桂术甘汤合己椒苈黄丸化裁:茯苓20g,桂枝、白术、防己、葶苈子、椒目各12g,大黄(后下)、泽兰、生姜各15g,红参10g。
7天为1疗程,一般应用3~4个疗程,可用支持疗法。
②穿刺组,计17例,此组织液量多在250ml以上,其中因心包穿刺效不佳再加用中药复方者15例。
结果:单纯复方组11例中5例痊愈,3例显效,2例有效。
『心包炎集』5个中药偏方治疗心包炎
『心包炎集』5个中药偏方治疗心包炎
生活中,心包炎是指心包因细菌、病毒、自身免疫、物理、化学等因素而发生急性炎性反应和渗液;那么大家知道心包炎怎么治疗吗?
5个中药偏方治疗心包炎:
【偏方一:人参白虎汤】
原料:人参6克(单煎),碎石膏30克(包煎),知母12克,甘草5克。
制法:将上述原料用水煮汤,去渣取汁。
用法:每天1剂,连服5天。
功效:清热解毒。
对治疗心包炎有一定的疗效。
【偏方二:银翘散】
原料:金银花、连翘、芦根、鱼腥草、紫花地丁各15克,桑叶12克,杏仁、桔梗、甘草各10克。
制法:煎汁服用。
用法:每天1剂。
功效:对治疗心包炎有一定的疗效。
【偏方三:茅根赤豆汤】
原料:白茅根50克,赤小豆100克。
制法:将白茅根和赤小豆共煮煎汤取汁。
用法:每天1剂,连服5天。
功效:活血化瘀、利尿消肿。
对治疗心包炎有一定的疗效。
【偏方四:敷贴疗法】
用丹参、红花煎汁,浓缩成膏体,贴敷于心前区,24小时更换1次。
【偏方五:艾灸疗法】
取穴心俞、内关、神门、巨阙,用艾条悬灸15分钟,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
可以温经通络、行气活血、减轻病症。
心内科心包炎疾病中医诊疗思维
心内科心包炎疾病中医诊疗思维一、急性心包炎急性心包炎是一种以心包膜急性炎症病变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
(一)病因(1)急性非特异性。
(2)感染:细菌(包括结核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立克次体。
(3)肿瘤:原发性、继发性。
(4)自身免疫和结缔组织病:风湿热及其他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心脏损伤后(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心包切开后综合征)、血清病。
(5)内分泌、代谢异常:尿毒症、黏液性水肿、胆固醇性、痛风。
(6)邻近器官疾病:急性心肌梗死、胸膜炎。
(7)先天性异常:心包缺损、心包囊肿。
(8)其他:外伤、放射治疗、药物等。
(二)病理急性心包炎根据病理变化可分为纤维蛋白性和渗液性心包炎。
心包渗出液体无明显增加时为急性纤维蛋白性心包炎,渗出液增多时称渗液性心包炎。
渗液可分为浆液纤维蛋白性、浆液血性、化脓性和出血性几种,多为浆液纤维蛋白性。
液体量为100~500mL,也可多达2~3L。
心包渗液一般在数周至数月内吸收,但也可发生脏层和壁层的粘连、增厚而逐渐形成慢性心包炎。
(三)诊断1.症状(1)胸痛:心前区呈锐痛或钝痛,随体位改变、深呼吸、吞咽而加剧,常放射到左肩、背部或上腹部。
病毒性者多伴胸膜炎,心前区疼痛剧烈。
(2)呼吸困难:是心包渗液时最突出的症状。
在心脏压塞时,可有端坐呼吸、呼吸浅而快、身躯前倾、发绀等。
(3)全身症状:随病变而异。
结核性者起病缓慢,低热、乏力、食欲缺乏等。
化脓性者起病急,高热及中毒症状严重。
病毒性者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及其他病毒感染的表现。
2.体征(1)心包摩擦音:是纤维蛋白性心包炎的重要体征,呈抓刮样音调,粗糙,以胸骨左缘3、4肋间及剑突下最显著,前倾坐位较易听到。
心包摩擦音是一种由心房、心室收缩和心室舒张早期3个成分所组成的三相摩擦音,也可仅有心室收缩早期所组成的双相摩擦音。
心包渗液增多时消失,但如心包两层之间仍有摩擦,则仍可听到摩擦音。
(2)心包积液引起的相应体征:心包积液在300mL以上者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且随体位而改变。
急性心包炎中西医结合诊疗
急性心包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急性心包炎是细菌、病毒、自身免疫、物理、化学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心包脏层和壁层的急性炎症。
结核是国内心包炎的首位病因,男性多于女性。
1 临床表现主要为心前区疼痛,以急性非特异性和感染性心包炎疼痛最明显,结核性和肿瘤性心包炎则不明显。
疼痛尖锐或呈压榨性,与呼吸运动有关,常因咳嗽、深呼吸、吞咽或变换体位时加重。
疼痛可放射至颈部、左肩、左臂、左肩胛骨、上腹部等。
心包摩擦音为纤维蛋白性心包炎的典型体征。
多位于心前区,以胸骨左缘第3、4肋间最明显,坐位前倾、深吸气或将听诊器胸件加压时更容易听到。
心包摩擦音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周;当积液增多时摩擦音反而消失,但如有部分心包粘连则仍可闻及摩擦音。
2 辅助检查2.1血液检查:感染性心包炎有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增快等。
心肌酶学检查正常或稍增高。
2.2心电图:除aVR外的所有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下抬高,以及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最多见,化脓性次之。
T波增高;ST段回到基线,T波低平或倒置,持续数周至数月后T波逐步恢复正常;心包积液时QRs波群低电压,可有电交替;无病理性Q波。
2.3超声心动图:有确诊价值。
可见心包内液性暗区,动态观察心包积液量变化。
2.4X线:心包渗液大于300ml时,心影向两侧增大、心影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透视下心脏搏动减弱或消失。
3 诊断及鉴别诊断3.1 西医诊断及鉴别诊断3.1.1 诊断要点(1)有心前区疼痛、呼吸困难、心尖搏动减弱、心音低而遥远、颈静脉怒张、奇脉等症状。
(2)心前区闻及心包摩擦音。
(3)在可能并发心包炎的疾病过程中,如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和原因不明的体循环静脉淤血或心影扩大,应考虑渗出性心包炎。
(4)X线检查显示心脏正常轮廓消失、搏动减弱;心电图示低电压、电交替、ST-T的改变等均有利于本病的诊断。
3.1.2 鉴别诊断(1)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年龄较大,常有冠心病心绞痛等病史;心包摩擦音出现于起病后3~4天;心电图有异常Q波、SlT段弓背向上抬高;心肌酶显著升高。
治疗急性心包炎验方
治疗急性心包炎验方1.五皮散 桑白皮、陈皮、生姜皮、大腹皮、赤茯苓皮各等分,共为粗末,每服9g,每日2~3次;或上5药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
适用于饮食伤中、痰饮停聚的患者。
2.控涎丹 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份,蜜糊为丸,每丸3g,每服2~4丸,日2次以姜汤送服。
适用于外感风湿之邪、痰饮内盛的患者。
3.二牛一车散 牵牛子、牛蒡子各9g,车前子、赤茯苓各15g,共研细末,每服4g,每天2~3次;或水煎服,每日1剂。
适用于小至中量心包积液伴腹水或全身水肿者。
4.黄连阿胶汤 黄连12g,黄芩,白芍各5g,阿胶15g,(烊化,冲),生鸡子黄2枚。
用法:黄连、黄芩、白芍水煎、去滓,纳阿胶烊尽,再纳鸡子黄搅合,分3次服,每日1剂。
此为基本方,适用于热伤阴津型患者。
如胸痛明显者,加薤白20g,郁金12g;挟痰者加胆南星、炙远志各10g;盗汗者加丹皮12g,浮小麦15g;兼气虚者加西洋参6g,五味子10g;心悸惕惕然严重加朱茯苓12g,莲米15g,生牡蛎30g先煎。
5.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4g,连翘12g,杏仁15g,赤小豆30g,大枣12枚,生梓白皮6g,生姜、炙甘草各10g。
热重者加芦根、淡竹叶各15g。
适用于风湿热邪袭表未解、肺气不宣、水饮停聚的患者。
6.瓜蒌薤白半夏汤 瓜蒌皮30g,薤白20g,法半夏15g,白酒10g。
水煎服,日1剂。
适用于痰热互结、饮停胸中、以痰为主的患者。
如痰浊闭肺,且有心脉瘀阻证者可加丹参20g,郁金12g,檀香6g。
7.地龙薤白泻心饼 地龙、甘遂各9g,薤白15g,黄连、猪苓各12克,细辛5g,共研为末,再以葱白20~30g捣乱,和药末调敷脐部。
适用于心肾阳虚,痰饮凌心者。
8.温脾吴萸汤 熟附子12g,党参、茯苓皮各15g,吴茱萸、法半夏、大黄、泽泻、木通、桂枝各10g,生姜6g。
水煎服,每日1剂。
适用于尿毒症性心包炎辨症属肾阳衰微、尿毒上攻、心脉痹阻者。
治疗急性心包炎专方
治疗急性心包炎专方1.苓桂术甘汤 茯苓、白术各15g,桂枝10g,甘草6g。
包高文治1例急性心包炎并积液,原有肺结核史,辨证为阳虚饮停,药以本方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茯苓、白术各15g,桂枝、炙甘草、瓜蒌皮、川贝、檀香、砂仁各10g,半夏、薤白各12g,附片9g,百合20g,服9剂诸症均减,复以香砂六君子汤、丹参饮善后而愈。
萧光永治1例大量心包积液,用此方加味:茯苓、薏苡仁、赤小豆各30g,桂枝、制半夏各9g,白术15g,麻黄4g,车前子10g,远志、甘草各6g,随症加减,服用12剂亦获愈。
2.远志杏仁化痰汤 远志、杏仁、葶苈子、车前子、郁金、枳壳各10g,冬瓜子、芦根各30g,丹参、银花各15g。
应志华以此方加减治疗1例急性心包炎、心包积液患者,诸症消失,复查心脏正常。
3.血府逐瘀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当归、川芎、半夏各10g,赤芍、瓜蒌、薤白各20g,牛膝、橘络各6g,桃仁12g,红花、枳壳各9g,生黄芪30g。
杨昌宁治1例胸水并心包积液,辨为饮瘀互结,以瘀为主,药用本方煎取汁300ml,白酒15g兑药和服,共服50剂而愈。
其间间服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一防攻邪太过,二杜生痰(饮)之源。
4.化痰逐水汤 茯苓20g,葶苈子、杏仁、陈皮各10g,薏苡仁30g,甘草6g,肉桂3g(冲末分3次吞服)。
邓朝纲治疗1例右胸腔积液伴心包积液之9岁患儿,以此方随证加味,服用58剂后胸透报告“心肺未见异常”,遂以八珍汤加味善后而愈。
5.葶苈大枣泻肺汤 以此方加味治疗急性心包炎并心包积液具有较好疗效。
如纪秀兰治1例结核性心包积液,超声心动图提示大量积液;舌质嫩红无苔,脉弦细数,处方:葶苈子、茯苓、功劳叶、百部、椒目、生地、鸡内金各10g,大枣5枚,麦冬12g,玄参、地骨皮、连翘各15g,五味子6g,薏苡仁、鲜芦根各30g,三七3g (冲服),牛黄0.2g (冲服);随症加减,服药49剂后心包积液消失,复以滋阴清热善后而病愈。
经方加味治疗急性心包炎合并心包液1例
经方加味治疗急性心包炎合并心包液1例
彭建中
【期刊名称】《国医论坛》
【年(卷),期】1997(12)3
【总页数】1页(P15-15)
【关键词】急性;心包炎;心包积液;葶苈大枣泻肺汤
【作者】彭建中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421;R289.5
【相关文献】
1.寿胎丸加味方治疗先兆流产合并宫腔积血的临床研究 [J], 李淑慧
2.寿胎丸加味方治疗先兆流产合并宫腔积血的临床研究 [J], 耿再芳
3.寿胎丸加味方治疗先兆流产合并宫腔积血的临床研究 [J], 耿再芳
4.头孢呋辛钠联合三拗汤加味方治疗肺气肿合并感染的临床有效性分析 [J], 黄克伟;刘涛;黄荣;陈吉匡
5.血府逐瘀汤加味方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治疗效果研究 [J], 张海榆;娄会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辨证论治急性心包炎
辨证论治急性心包炎1.风湿热型 发热汗出,午后为甚,心悸胸痛,咳嗽气短,或伴周身发痒,目胀头昏,舌红苔黄腻,脉浮数或滑数或结代。
风湿热毒之邪乘虚侵袭人体,郁于肺卫,则发热汗出,咳嗽;热毒伤阴,故午后为甚。
肺卫不宣,胸阳不展,则心悸胸痛,呼吸短促。
湿热留恋,故伴周身发痒,目胀头昏。
舌红苔黄腻、脉浮数或滑数乃风湿热之象。
湿热壅遏气血,血脉不畅,可见脉结代。
治当祛风除湿,宣肺开胸,清热养阴,方用银翘散化裁:金银花、芦根各30g,连翘、淡竹叶各15g,桔梗、茯苓、麦冬各12g,杏仁、琥珀粉各10g。
风热偏盛者加桑叶、菊花各12g,湿邪过重者加防己15g,薏苡仁30g;痰热亢盛者加黄芩、瓜蒌、法夏各15g。
伤阴明显者重用淡竹叶、麦冬至各20g,并加百合30g。
2.热伤阴津 午后发热,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胸痛心悸,或咳嗽气短,舌红无苔,脉细数。
外感温邪,或热毒壅盛,日久伤阴,水亏火旺,虚热内灼,故午后发热,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舌红无苔,脉细数。
热邪灼津为痰,痰饮停聚心包,则胸痛心悸。
治则清热化痰,滋阴宁心,方以增液汤加味:生地、玄参、麦冬、茯苓、生.牡蛎(先煎)各30g。
丹皮、赤芍、沙参各15g,桔梗、枳壳各12g,黄连、胆星、炙远志各10g。
兼气虚者加人参或西洋参10g另煎兑汁服;兼痰滞脉络、血瘀气滞者加桃仁、泽兰各15g,红花12g;身热明显者加银花、淡竹叶各15g。
痰饮壅盛、咳嗽剧烈者加瓜蒌皮15g。
劳倦、久病后,或身热以劳累后加重为特点,为气虚偏盛,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3.痰热互结 身热面赤,胸闷胸痛,呼吸急促,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燥,脉滑数。
痰热内蕴,互结胸中,阻遏胸阳,故胸闷胸痛,呼吸急促;痰火上炎,则身热面赤。
热邪伤阴,大肠失濡,故便秘。
治拟清热化痰逐饮,开胸通阳散结,方用小陷胸汤加昧:黄连、竹茹、大黄各10g,法夏、丹皮、柴胡各12g,瓜蒌、薤白各30g,赤芍、麦冬、银花各15g。
痰火过盛,兼见口干烦燥、夜寐不安、喉间痰鸣者加生石膏30g,鲜竹沥30ml兑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痰饮病论治、治愈急性心包炎验案
病案:郑某,女,59岁,农民。
主诉:心痛,心悸数日。
病史:该患十余日前咽痛,发热恶寒,服消炎退热药后稍有缓解,隔日即出现心前区
刺痛、痛引肩背、痛无休止,深吸气时加重,同时尚伴有心悸气短、气促不得卧、卧
则气逆、右肋胀痛、恶心泛呕、倦怠乏力,病势日趋严重,终日呻吟不止,夜不能寐。
在当地卫生院曾静脉给予青霉素等药物治疗,未见奏效,后来我院治疗。
查体:体温37.6℃,脉搏每分钟88次,血压高压16.5kPa、低压12.5kPa。
急性痛苦病容,顔面虚浮苍白、呼吸浅速、颈静脉轻度怒张,心尖搏动减弱,心界向两侧明显
扩大,心音遥远;三、四肋间可闻及舒张早期杂音,左腋前线第二、三肋间闻及湿啰音,肝在剑突下3cm,质软,触痛明显。
血常规:WBC 19200/mm3;S 82%,L 18%。
血沉:第一小时93mm H2O。
超声心动图:左室前壁之前及左室后壁之后探及液性暗区。
心电图:窦性心律不齐,完全性RBBB。
胸透:双肺纹理增强、紊乱,心脏向两侧弥漫性增大,呈烧杯状,心搏动减弱。
脉象:浮滑,舌质淡红发暗、舌苔白腻、舌边有瘀点。
西医诊断:急性渗出性心膜炎
中医诊断:饮证(含悬饮、支饮、胸痹)
辨证审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心阳不振,脉络瘀阻,加之中阳素虚,脾失健运,
水湿不得输化,聚湿成饮,饮邪上凌心肺,阻遏胸阳。
治法:以温阳化饮为本,兼宣阳痛痹,活血化瘀。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味
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术20克瓜蒌20克薤白20克干姜10克黄芪25克
丹参20克桔梗15克半夏15克甘草10克。
服药五剂后心前区疼痛略减,但胸闷气短如故,余症不减,伴肢凉,脉仍浮滑,舌色
淡红发暗,舌边有瘀点。
根据脉症分析可知,饮邪未去、心阳未复,脉络未通。
故在
上方基础上去半夏、加入辛温通阳之品。
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术20克瓜蒌20克薤白20克干姜10克黄芪25克
丹参20克桔梗15克附子20克肉桂5克桃仁15克甘草10克。
服用五剂后胸闷、气促等症均减,恶心消失,咳嗽也见好转。
继续守前方,丹参增至35克。
所以然者,丹参色赤、味苦入心包络,能破宿血、生新血,有活血通脉作用,又能消
肋下痞块。
待服药第七剂时,诸症悉减,白细胞降至4700/mm3。
继服十四剂后,患者诸症悉除,呼吸平稳,转侧自如,夜寐转安,舌质瘀点消失,脉
象弦缓。
超声心动图报告,未探及心包液性暗区,胸透见心影搏动。
此例病案以苓桂
术甘汤加味治疗,前后共服药三十余剂,基本治愈。
按语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特点是发病急、易出现心包填塞症候,常危及生命。
此病可归于祖国医学的广义痰饮病范畴,如《删补名医方论》所记载“《灵枢》谓心包络之
脉动则痛……谓痰饮积于心包,其病则必苦是也……《金匮要略》云,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
此记载证实了饮停心包的病因病机的所在。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
和之”,这是治疗痰饮的大法,其代表方剂是苓桂术甘汤。
方中茯苓淡渗逐饮出下窍
因利而去,故为君药;桂枝通阳化气,温化水饮为臣药;白术健脾燥湿为佐药;甘草
补中佐桂枝健土以制水,兼调和诸药为使药。
四药合用,温阳蠲饮,健脾利水。
另外,由于本案临床表现为饮邪较盛及兼证诸多之故,又在此方基础上加味,加入干姜助桂
枝温中化饮以振中阳。
《珍珠囊》记载此品又有“通心助阳”之功;胸痛甚加瓜蒌、
薤白二味宣阳痛痹,与此方同用如舟楫之剂,相得益彰。
半夏温燥化湿,下气降逆,
用于咳嗽气逆,胃逆泛恶;黄芪益气健脾扶其正,对于本虚邪实之证尤为适宜;桔梗
为舟药,载药上升,直达病所,又能宣通肺气利胸膈,止咳化痰,如《药证本草》记
载“主胸肋痛如刀割”。
加入附子一味上助心阳以通脉,中运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
以益火;肉桂既能温补肾阳,又能引火归元、温通心脉;以上诸药合用共起温阳化饮、宣阳痛痹之效。
摘自《黑龙江省名中医医案精选》王宜增医案 (P31-32)
苓桂术甘汤
为祛湿剂,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效。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
性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梅尼埃病、神经官能症等属水饮停于中焦者。
歌诀
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组成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用量
茯苓12g,桂枝(去皮)9g,白术、甘草(炙)各6g。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
中阳不足之痰饮。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方义
本方所治痰饮乃中阳素虚,脾失健运,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
盖脾主中州,职司气化,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
而痰饮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停于胸胁,则见胸胁支满;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目眩;上凌心肺,
则致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沉滑或沉紧皆为痰饮内停之征。
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金匮要略》)故治当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本方重用甘淡之茯苓为君,
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
桂枝为臣,功能温阳化气,平冲降逆。
苓、桂相合为温阳化气,利水平冲之常用组合。
白术为佐,功能健脾燥湿,苓、术相须,为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在此体现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桂、术同用,
也是温阳健脾的常用组合。
炙甘草用于本方,其用有三:一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阳,以襄助
温补中阳之力;二可合白术益气健脾,崇土以利制水;三可调和诸药,功兼佐使之用。
配伍特点
四药合用,温阳健脾以助化饮,淡渗利湿以平冲逆,全方温而不燥,利而不峻,标本兼顾,配伍严谨,为治疗痰饮病之和剂。
运用
本方为治疗中阳不足痰饮病之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咳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心下痞或腹中有水声者,可加枳实、生姜以消痰散水。
禁忌
若饮邪化热,咳痰粘稠者,非本方所宜。
附注
附方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肾著汤)
组成
甘草、白术各6g,干姜、茯苓各12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功用
温脾胜湿。
主治
寒湿下侵之肾著。
腰部冷痛沉重,但饮食如故,口不渴,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缓。
出处
《金匮要略》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本方与苓桂术甘汤在组成上仅一味之差。
苓桂术甘汤以茯苓配桂枝一利一温,成温阳化饮之剂,以祛水饮为主,主治中阳不足,饮停心下之痰饮病,症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本方以干姜温中祛寒,伍以茯苓、白术除湿健脾,重在温中散寒祛湿,以祛寒湿为要,主
治寒湿下侵所致之肾著病,症见腰重冷痛。
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
桂术甘汤主之。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
2.方论选录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5录赵良:“《灵枢》谓心胞络之
脉动则病胸胁支满者,谓痰饮积于心胞,其病则必若是也。
目眩者,痰饮阻其胸中之阳,
不能布津于上也。
茯苓淡渗,遂饮出下窍,因利而去,故用以为君。
桂枝通阳输水走皮毛,从汗而解,故以为臣。
白术燥湿,佐茯苓消痰以除支满。
甘草补中,佐桂枝建土以制水邪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