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急性心包炎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痰饮病论治、治愈急性心包炎验案

病案:郑某,女,59岁,农民。

主诉:心痛,心悸数日。

病史:该患十余日前咽痛,发热恶寒,服消炎退热药后稍有缓解,隔日即出现心前区

刺痛、痛引肩背、痛无休止,深吸气时加重,同时尚伴有心悸气短、气促不得卧、卧

则气逆、右肋胀痛、恶心泛呕、倦怠乏力,病势日趋严重,终日呻吟不止,夜不能寐。在当地卫生院曾静脉给予青霉素等药物治疗,未见奏效,后来我院治疗。

查体:体温37.6℃,脉搏每分钟88次,血压高压16.5kPa、低压12.5kPa。急性痛苦病容,顔面虚浮苍白、呼吸浅速、颈静脉轻度怒张,心尖搏动减弱,心界向两侧明显

扩大,心音遥远;三、四肋间可闻及舒张早期杂音,左腋前线第二、三肋间闻及湿啰音,肝在剑突下3cm,质软,触痛明显。

血常规:WBC 19200/mm3;S 82%,L 18%。

血沉:第一小时93mm H2O。

超声心动图:左室前壁之前及左室后壁之后探及液性暗区。

心电图:窦性心律不齐,完全性RBBB。

胸透:双肺纹理增强、紊乱,心脏向两侧弥漫性增大,呈烧杯状,心搏动减弱。

脉象:浮滑,舌质淡红发暗、舌苔白腻、舌边有瘀点。

西医诊断:急性渗出性心膜炎

中医诊断:饮证(含悬饮、支饮、胸痹)

辨证审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心阳不振,脉络瘀阻,加之中阳素虚,脾失健运,

水湿不得输化,聚湿成饮,饮邪上凌心肺,阻遏胸阳。

治法:以温阳化饮为本,兼宣阳痛痹,活血化瘀。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味

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术20克瓜蒌20克薤白20克干姜10克黄芪25克

丹参20克桔梗15克半夏15克甘草10克。

服药五剂后心前区疼痛略减,但胸闷气短如故,余症不减,伴肢凉,脉仍浮滑,舌色

淡红发暗,舌边有瘀点。根据脉症分析可知,饮邪未去、心阳未复,脉络未通。故在

上方基础上去半夏、加入辛温通阳之品。

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术20克瓜蒌20克薤白20克干姜10克黄芪25克

丹参20克桔梗15克附子20克肉桂5克桃仁15克甘草10克。

服用五剂后胸闷、气促等症均减,恶心消失,咳嗽也见好转。继续守前方,丹参增至35克。

所以然者,丹参色赤、味苦入心包络,能破宿血、生新血,有活血通脉作用,又能消

肋下痞块。待服药第七剂时,诸症悉减,白细胞降至4700/mm3。

继服十四剂后,患者诸症悉除,呼吸平稳,转侧自如,夜寐转安,舌质瘀点消失,脉

象弦缓。超声心动图报告,未探及心包液性暗区,胸透见心影搏动。此例病案以苓桂

术甘汤加味治疗,前后共服药三十余剂,基本治愈。

按语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特点是发病急、易出现心包填塞症候,常危及生命。此病可归于祖国医学的广义痰饮病范畴,如《删补名医方论》所记载“《灵枢》谓心包络之

脉动则痛……谓痰饮积于心包,其病则必苦是也……《金匮要略》云,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此记载证实了饮停心包的病因病机的所在。“病痰饮者,当以温药

和之”,这是治疗痰饮的大法,其代表方剂是苓桂术甘汤。方中茯苓淡渗逐饮出下窍

因利而去,故为君药;桂枝通阳化气,温化水饮为臣药;白术健脾燥湿为佐药;甘草

补中佐桂枝健土以制水,兼调和诸药为使药。四药合用,温阳蠲饮,健脾利水。另外,由于本案临床表现为饮邪较盛及兼证诸多之故,又在此方基础上加味,加入干姜助桂

枝温中化饮以振中阳。《珍珠囊》记载此品又有“通心助阳”之功;胸痛甚加瓜蒌、

薤白二味宣阳痛痹,与此方同用如舟楫之剂,相得益彰。半夏温燥化湿,下气降逆,

用于咳嗽气逆,胃逆泛恶;黄芪益气健脾扶其正,对于本虚邪实之证尤为适宜;桔梗

为舟药,载药上升,直达病所,又能宣通肺气利胸膈,止咳化痰,如《药证本草》记

载“主胸肋痛如刀割”。加入附子一味上助心阳以通脉,中运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

以益火;肉桂既能温补肾阳,又能引火归元、温通心脉;以上诸药合用共起温阳化饮、宣阳痛痹之效。

摘自《黑龙江省名中医医案精选》王宜增医案 (P31-32)

苓桂术甘汤

为祛湿剂,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效。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

性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梅尼埃病、神经官能症等属水饮停于中焦者。

歌诀

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组成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用量

茯苓12g,桂枝(去皮)9g,白术、甘草(炙)各6g。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

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方义

本方所治痰饮乃中阳素虚,脾失健运,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盖脾主中州,职司气化,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而痰饮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停于胸胁,则见胸胁支满;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目眩;上凌心肺,

则致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沉滑或沉紧皆为痰饮内停之征。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故治当温阳化饮,健脾利水。本方重用甘淡之茯苓为君,

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桂枝为臣,功能温阳化气,平冲降逆。苓、桂相合为温阳化气,利水平冲之常用组合。白术为佐,功能健脾燥湿,苓、术相须,为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在此体现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桂、术同用,

也是温阳健脾的常用组合。炙甘草用于本方,其用有三:一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阳,以襄助

温补中阳之力;二可合白术益气健脾,崇土以利制水;三可调和诸药,功兼佐使之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