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理解
现代性与现代主义
现代性与现代主义【摘要】现代性与现代主义是当今社会中备受关注的概念。
本文首先从概念定义和历史背景入手,探讨现代性与现代主义的本质含义及起源背景。
在分析了现代性与现代主义之间的理论联系,以及现代性对现代主义的影响,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反思,以及在艺术领域中的表现和哲学思考。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分析,展现了现代性与现代主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现代性与现代主义之间的互动与发展,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现代性与现代主义这两个重要概念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现代性、现代主义、概念定义、历史背景、理论联系、影响、反思、艺术领域、哲学思考、互动发展、未来展望1. 引言1.1 现代性与现代主义的概念定义现代性与现代主义是当代社会中常被提及的两个概念,它们在文化、哲学、艺术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来定义一下这两个概念。
现代性,指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状态,是指现代社会的特征和精神风貌。
现代性的核心特征包括理性主义、个人主义、社会变革、技术进步、官僚机构等。
现代性的产生伴随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现代主义,则是一种艺术和文化运动,是对传统价值观和形式的颠覆和批判。
现代主义的核心特征包括形式实验、审美突破、反传统、颠覆传统观念等。
现代主义在文学、建筑、绘画、音乐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是20世纪初至中期最重要的艺术运动之一。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态,而现代主义是一种对传统的批判和颠覆。
它们在当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理解当代文化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2 现代性与现代主义的历史背景现代性和现代主义是当代思想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要深刻理解现代性和现代主义的内涵,首先需要了解其历史背景。
现代性的概念起源于欧洲18世纪中期,被认为是由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等一系列历史事件所推动和影响的。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宗教、道德、伦理等观念出现了变化,人类社会也迎来了以理性为中心的新时代。
02现代性的含义及其实质问题
李佑新:现代性的含义及其实质问题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博导李佑新“现代性”概念无疑是思想学术界高度一致的主题词和关键词,然而,它也是一个歧义百出的概念:不同学科、不同思想派别、具有不同问题意识的不同思想家,对现代性有着不同的理解。
这里不能具体地展现有关现代性概念的诸多论说,而只拟探讨现代性概念指涉的社会实存要素及其实质性问题究竟是什么。
一“现代性”无疑与时间意义上的“现代”密切相关。
但是,由于时间性的“现代”是一个恒久地发生着的事情,每个历史时代相对于该时代的人来说都是“现代”,如果仅仅从时间维度去把握现代性概念,就失去了它的特定内涵。
正如舍勒所表明的,必须探问现代性的特定内涵——现代社会的性质和质态,这才是更具有意义的问题。
在描述性意义上,现代性概念有其特定的指涉范围,表征的是自启蒙运动以来所形成的现代社会整体结构的特征和性质。
社会整体结构可以从各个方面进行考察和描述,但从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外在的社会结构和内在的文化心理两个方面。
现代性概念所指称的社会实存要素也因此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外在社会结构的现代性质和内在文化心理的现代性质。
相应地,现代性概念也就具有双重意蕴,即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和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
在现当代文献中,前者被称之为启蒙现代性、理性主义的现代性等等,而后者则被冠以浪漫的现代性、审美现代性、文化现代性等名称。
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主要是指现代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等因素。
绝大多数的社会理论家所关注和考察的主要就是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从上一代人开始,‘现代性’逐渐被广泛地运用于表述那些在技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诸方面处于最先进水平的国家所共有的特征。
”(布莱克,第5页)这个意义上的现代性,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但是,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说,我们将它概括为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科学技术、独立的个体等几个方面,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现代社会结构的性质,就表现为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知识科学化、人的个体化,而与古代社会的自然经济、专制政治、宗教文化、传统共同体等恰成对照。
马克思对于现代性两重批判
马克思对于现代性两重批判一、马克思学说对于现代性的有原则高度的批判关键词:现代性、有原则高度、批判1、现代性:modernity,有137种定义,可见理解其含义的角度之多,但是马克思揭示的现代性是指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原则和纲领,也就是是现代世界称之为现代世界的某种东西。
具体来讲主要是两点:(1)资本(物质动因):重商主义时代进行大量的货币累积,但是单纯的货币累积并不是资本,只有当货币投入流通,并且产生超出其自身价值之上的价值,才能称之为资本,可见资本要求增殖,因此在此现代性的作用下,现代社会不断进步、增长,并且对于增长高度敏感。
海德格尔说现代社会处于一种“进步强制”的状态,当人们有一天认为增长可有可无,那意味着现代社会行将崩溃。
正是资本增殖的根本属性使得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必须把增长和进步作为自己的基本法则。
(2)现代形而上学(实现手段):即现代哲学以及以现代哲学为基础的现代科学和技术。
简而言之,即资本以何种方式增殖。
人们可以通过延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获取绝对剩余,但是这是一种传统的、非现代的方式。
而现代方式即一种现代形而上学——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这要通过提高生产率来实现,提高生产率则是使生产变成科学的生产性应用的过程。
2、有原则高度:马克思并不是批判现代性的第一人,对现代性的批判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产生和发展的。
重农主义就对现代世界进行了批判,认为积累货币是罪恶的根源,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在于健康的农村居民,而不是像老鼠一样在地洞里钻来钻去的城市居民。
而卢梭作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更是对于现代性批判的后盾式人物,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一书中,卢梭就认为现代世界的原则使人文明起来,使人类没落下去,使人类没落的并非金和银,而是铁和谷物——工业和商业、科学和技术。
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批判。
海涅曾对浪漫主义者进行过定义:他们设想一个黄金时代,即原始的自然状态,认为那是最优越的,而人类的每一个进步都是没落的。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于20世纪初,从“新文学运动”开始,持续进行到今日,逐步形成丰富多样的现代文学体系,体现出了不同时期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现代性特征。
现代性,是当今文学发展的主旋律,影响着文学的实践和诠释,也是指导甚至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从社会实践角度把思想、文学表达、情感体验三个层面对现代性的内涵进行浅析。
首先,从文学的社会实践角度来看,现代性彰显就是一种解放思想、批判价值观以及关注社会关怀的精神,以新颖、开拓的文学表达形式,来回应、关注大社会背景下的浮躁与动荡,给出激发思想、抒发情感的文本以及适应社会制度变迁的正态化辩证思维,这种社会实践令中国现代文学体系更具有时代性和古代思想的拓展性,为了帮助民众获得真正的社会发展,也不断给予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解放人们的思想活动的批判性。
其次,从文学表达角度来看,中国现代文学在其表达形式上体现出现代性,包括尝试适用不同技巧应用于具体情况,比如在新古典主义时期,主流作家带领读者把这种思想应用于文学表达,以反映工业时期的中国史诗抑或现代当代主题;在多元文学流派的作品中,文学创作者追求多样性具有属于当代中国的审美;甚至可以采取多种谐调的方式来表达新的艺术效果,以展示对现代主题的关注,只有把文字的表现形式、思想内涵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在抽象文本中体现现代性。
最后,从情感体验角度来看,中国现代文学表现出批判和理性思维的一致性,它有助于塑造让具体读者能够识别和理解的情感内涵。
作品中对于累累篇叙的叙事技巧,对着细微和复杂的思想变化以及隐喻的表现,无不具有强烈的现实情感,能够引人共鸣,多种文体中体现的生活细节,也能够使读者沉浸其中参与于分析释析,激发情感和参与意识,从而增进现代性的理解。
因此,现代性是一种积极和动态的性质,是人们对现实的思考、反思和实践的指引,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背景下,现代性意味着以普遍性作为读者行动准则,以持续性作为读者探索目标,以全新性作为现代性文本诠释方法,而以传承性作为深化现代性诠释的手段;综上所述,现代性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现代性文学的发展是有效把握历史走向的不变法则,更加深层次地体会实践中的解放思想、批判价值观和社会关怀,使中国可以有更大的国际影响力。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1.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1) 内容多元化:在文学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包括新闻报导、社会调查、宇宙思想在内的多种新元素将增加到作品中,使作品的内容更具
多元性。
(2) 形式多样性:中国文学写作从传统的诗文、小说、儿童文学、散文、剧本等形式发展出新的电子文学、表演文学、语言文学等形式,
越来越多的具有现代观感的形式出现。
(3) 语言改革:对传统文学语言也进行现代化改革,让作品更容易被
读者接受,而不会因为文学语言过于生硬而使读者感到厌烦。
(4) 结构改变:现代作品不仅仅有层层叙述与精致的细节描写,还采
用更加具有现代精神的结构,悬疑、谜团等结构使作品更具现代性。
(5) 文学创作无所畏惧:中国文学创作者拒绝对时代的虚伪装模作样,勇于揭示社会问题,勇于探索社会问题,挑战时代和社会常规,探索
出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语言,书写出现代文学作品。
2. 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代表人物:
(1) 作家:鲁迅、郭沫若、老舍、茅盾、朱自清、费孝通、石庆禄等;
(2) 诗人:毛泽东、袁钢、贤梅、徐志摩、钱钟书、季羡林等;
(3) 小说家:周作人、林海音、巴金、金庸、陈忠实、钱钟书等;
(4) 儿童文学家:胡适、冰心、余光中、冯文礼、张爱玲、兰欣等。
3.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的意义: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不仅体现在整体写作技巧上,更多的是体现在特
定的文化创意中,在文学写作过程中,作者使用当下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现象进行传播,让该作品更加丰满完整。
它不仅反映出中国文学发展的趋势,更引发普遍关注,提升大众文化素养,它可以表现出社会历史质变,深入开发人性情感,这就是文学永恒的价值。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启示危机应对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对资本主 义经济危机的分析和批判, 为西方国家应对经济危机提 供了重要启示。
对发展中国家影响与启示
要点一
指导现代化进程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为发展中国家实现 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借鉴,有助 于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要点二
揭示全球化陷阱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对全球化进程中的 资本主义扩张和剥削进行了深刻批判 ,为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化陷阱提供 了重要启示。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马克思指出,现代性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 然结果,具有客观性和规律性。
现代性的进步性
马克思肯定了现代性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促 进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揭示 了其内在的矛盾和危机。
共产主义与现代性超越
扬弃私有制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扬弃私有 制、实现共产主义,才能从根本 上解决现代性的困境,实现人的 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逻辑下的现 代性困境,即资本追求无限增 殖的本性导致了对自然、社会 和人的全面异化。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 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 的阶级斗争是现代性的主要矛 盾,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 能实现现代性的超越。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现代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马克思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现代性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由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所决定的。
形成过程与发展阶段
0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初步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 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本质,为其现代性思想的形成 奠定了基础。
02 03
《德意志意识形态》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 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为 其现代性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哲学基础。
现代化.现代性.现代主义
20世纪中国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 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 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 Democracy与赛先生Science),批判传统 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 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 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 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 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法国历史学家费.布罗代尔则赋予工业革命决 定性的作用,并把世界的时间划分为两个阶段: 即18世纪前和18世纪后,18世纪被认为是资 本主义真正诞生的标志。 由于资本主义起源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就 不能把现代性起源与之简单等同起来。现代性 的起源应该是一个更广泛更深远的政治、经济 和思想文化的历史变迁过程。 以此看来,把18世纪启蒙主义运动兴起看成现 代性缘起的时期比较合理。
所谓建设性(建构性)的后现代性,就是试图在批判和 反思现代性的同时,重建超越现代性的价值观,以“无 根基”的后现代性完全取代现代性。也就是说,要摆脱 现代性普遍模式,通过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 人的新型关系,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所谓虚假(迪斯尼式)的后现代性,主要是要摧毁现代 性的过程中种种理性和普遍性力量对人的控制与压抑, 寻求思想和生活上的自由的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释 放出被现代性所压抑的创造性。 概而言之,尽管后现代性思想的发展呈现出各种各样的 形式、内容和色彩等,但总的来说,后现代思想家一致 认为,他们的理论或学说“终结”了包括现代性在内的 所有传统,以寻求“不拘泥于形式和不追求确定结果的 自我突破的创造性”的态度和方式面向未来。
文学流派知识:解读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现代性”概念
文学流派知识:解读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现代性”概念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至中期的一种文学流派,它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了颠覆和挑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和实验性。
现代主义文学对“现代性”的理解和表达是其核心特征之一。
本文将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现代性”概念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表现,以及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
1.现代性的多重内涵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涵盖了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对现代性的理解呈现出多重内涵。
首先,现代性意味着对传统的批判和颠覆。
现代主义文学家对传统的文学形式和价值观提出挑战,试图打破固有的文学规则和结构,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价值取向。
其次,现代性还表示对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试图揭示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探讨个体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处境和困境。
此外,现代性还包含着对个体主体性和自我认知的探索,以及对时代精神和文化认同的反思。
总体而言,现代性在现代主义文学中表现为对传统的颠覆,对现实的反思,以及对自我和时代的探索。
2.现代性的文学表现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现代性通过多种文学形式和技巧进行表达。
首先,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和模糊的时空边界,以展现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错位和迷茫。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就采用了多重叙事视角和错综复杂的时间结构,展现了都柏林市民在一天之中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流转。
其次,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还常常使用了内心流的手法,以展现人物内心的断裂和混乱。
例如,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灯下》即以内心流的形式呈现了主人公克拉丽莎·唐斯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
此外,现代主义文学还注重对语言和文字的实验,以突破常规的表达方式和传统的文学结构。
总的来说,现代主义文学通过多元化的文学形式和语言技巧,表达了对现代性的多重理解和反思。
3.现代性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现代主义文学中对现代性的表达与20世纪初至中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困境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困境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当代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现代性的兴起标志着人类从传统主义中解放出来,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理性、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时代。
然而,随着后现代性的到来,许多原本被认为理所当然的观点受到挑战,引发了深刻的哲学困境。
本文将探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内涵及其之间的哲学对立,并分析这些对立所引发的困境。
现代性的内涵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通常被视为自17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它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变革,还反映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这一思维方式强调理性、科学和个体自主性。
1. 理性与科学现代性的一个核心特征是对理性和科学的高度推崇。
从启蒙运动开始,理性成为了解释世界和塑造社会的重要工具。
科学方法的盛行使人们能够通过实验与观察来获取知识。
这种对理性的强调,使得传统信仰和迷信遭到严重质疑,推动了社会变革。
2. 个人主义在现代性背景下,个体被重新定义为自主的、有理性的选择者。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权利与自由,倡导每个人应当追求自身的幸福与成功。
这种观念不仅影响了伦理学和政治理论,还深刻影响了经济生活。
3. 社会关系的变化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大规模推进,传统的家庭模式与社区关系发生了改变。
现代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人们通过法律和制度保障自己的权利。
后现代性的兴起后现代性作为一种文化与思想潮流,主要出现于20世纪中叶。
它被认为是对现代性的反叛,揭示了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局限与矛盾。
后现代主义者对权威、真理概念以及普遍叙事进行了质疑。
1. 对理性的反思后现代主义试图解构现代性所推崇的绝对理性观念,强调知识的相对性。
德里达、福柯等思想家提出“文本即一切”的理念,认为意义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我们不能单靠理性理解所有现象。
这一论断直接挑战了科学与真理之间的传统联系。
2. 多元性与差异性后现代性主张接纳多样化的观点和文化表现形式。
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融、碰撞,这种多元性的理念使得“霸权文化”受到质疑。
现代性:短暂性与永恒性的辩证法——阿多诺的审美现代性观念
现代性:短暂性与永恒性的辩证法——阿多诺的审美现代性观念王晓升【摘要】现代性是艺术中的短暂性和过渡性.阿多诺从艺术既服从于资本主义又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的矛盾关系来说明,艺术既具有真理性又具有意识形态性的特点.由于艺术的独立性使艺术类似于单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但是这个实体又是人为建构的.这又使艺术既具有动态性又具有静态性,既具有过程性又具有实体的那种稳定性.正是由于艺术与现代社会的这种关系也使艺术具有短暂性和永恒性这种矛盾关系,它表达了艺术的表象性与对这种表象性的超越.它是无表象的表象.由于艺术用一种形式的方法把不可和解的东西加以和解,因此艺术必然是有局限性的,艺术自身必须超越这种局限性.【期刊名称】《学习与探索》【年(卷),期】2017(000)009【总页数】7页(P1-7)【关键词】艺术;审美现代性;阿多诺;短暂性与永恒性的辩证法【作者】王晓升【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1波德莱尔指出:“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
[1]现代性所凸显的是艺术的短暂性和过渡性。
而现代艺术中永恒性和短暂性是联系在一起的。
这两者究竟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波德莱尔对此却语焉不详。
作为一位哲学家,阿多诺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马克思在描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时指出:“生产中经常不断的变革,一切社会关系的接连不断的震荡,恒久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各个时代的地方。
一切陈旧生锈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见解和观点,都垮了;而一切新产生的关系,也都等不到固定下来就变为陈旧了。
[2]这是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的描述。
它表明,现代社会本身就像现代艺术一样具有短暂和过渡的特性。
艺术中的现代性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是密切相关的。
艺术中的现代性是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艺术上的把握。
现代性的两面性
现代性的两面性摘要:现代性是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点,对于现代性概念的界定一直众说纷纭。
但现代性的内涵却是有多个方面的,在文学领域,现代性不仅表现在作者和主人公对未来的希望,也表现在对今日的彷徨和昨日的回望,这些都是现代生活带给他们的感受。
本文主要通过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来分析现代生活给新女性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扰和希望。
关键词:现代性;矛盾心理;两面性刘小枫在《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中说:“无论欧美还是汉语知识界,一百年来关注的实质性问题是现代现象。
百年来的学术思想为了辩清这个现象,动员了各种日益分化的知识性力量,积累了前所未有的人文—社会理论的研究成果。
”但是,现代性概念的界定是个难题。
詹明信在《对现代性的重新反思》中说:“‘现代性’本身就是现代性的一个符号。
”;波德莱尔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中说,“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哈贝马斯则把现代性理解为一个未竟的方案。
而“主体的自由”的是这个现代性方案的标志;作为时间观念来说,现代性是指一种时间观念,一种直线向前、不可重复的历史时间意识。
“现代性”的概念众说纷纭,综合各家,它主要强调时间的直线性,个人主体性和理性,事物的进步和解放性。
但是,现代性除了这一方面,就没有其他特性吗?李欧梵在他的《现代性的追求》中认为,鲁迅人格及作品中的幽暗面,那些从时间上是倒退的,思想上彷徨的部分,也是鲁迅先生现代性的一个方面。
这就对现代性的内涵有了更大的拓宽。
自晚清以来,中国文学中便有了现代的因子,作家们开始发现了自我,并在文学中表现为很强的“主观主义”倾向。
但是,中国文学中的现代性果真是只有坚定不移地向前看而没有怀疑彷徨吗?本文将选取女作家丁玲反映五四时期青年女性的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进行分析。
《莎菲女士的日记》采用日记体,细腻的展示了莎菲这个经历了五四运动思想解放思潮的姑娘,在病患中追求友情和爱情的心理历程。
莎菲代表了当时很大一批接受了新思想的女性,她们大胆地离开家庭,追寻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说是很有现代意义的。
何谓现代性
“现代性” 指社会的一种类型、模式或阶段。
最初,它限于指西欧国家从文艺复兴到大众传媒的崛起的这段历史;其特征是,先前处于封闭、孤立状态的区域群落(local communities)被大规划地整合,从而告别传统和宗教,走向个体主义、理性化或科学的社会组织、平等主义等。
处在现代性状态的社会被称作现代社会(modern society)。
一个社会演变成为现代社会的过程就叫现代化(modernization)。
最能用来定义现代阶段的事件包括:民族国家(nation state)的兴起;工业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代议民主制的崛起;科学与技术发挥的作用愈益增大;城市化;大众传媒的增生和扩散(proliferation)。
西欧历史较为具体地体现在: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法国革命;美国革命;工业革命;人们通常认为,正是上述的这些事件或其中的部分事件,使得现代社会在欧洲得到了较为完整的实现。
现代性的主要特征人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从在社会学的角度,以期弄清楚究竟什么是现代性这一问题。
许许多多的名词和术语被用以描述社会、社会生活、驱动力、思想病症,以及现代性的许多其它层面。
这些名词和术语分别是:科层制、世界的除魅、理性化(工具理性)、世俗化、异化、商品化、非文本化、个体主义、主体主义、线性发展、客观主义、普世主义、还原论、混沌、工业社会、同质化、一体化、异类杂成、多样化、民主化、集中化、位阶组织、机械化、极权主义等。
人们通常通过对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或现代社会与后现代社会的比较,来透视和反衬现代性的特征。
而对那些非现代社会状况的认识也远未取得一致。
每个社会都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尤其是欧洲以外的社会,更不用说从前现代性的社会形态演化到后现代性社会形态所走过的三个阶段了,因此,从一定意义讲,要想找到一个能够充分描述各类社会所具有的不同现实(realities)的词,其可能性值得人们怀疑。
费希特美学的现代性理解
费希特美学的现代性理解Ξ张政文摘 要:费希特的同一自我理论表明一个重要的飞跃,如果说古希腊的哲学是在智慧中实现自我的存在,包括康德在内的启蒙哲学在知识中确立自我的存在,那么费希特已洞察到行动与自我存在的内在关系,为现代哲学的存在观设计了实践的真实元素。
费希特是一个关怀社会生活的哲学家,他的美学思想正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关怀,突显了艺术在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在场性。
在现代性的视域和范式中理解费希特,费希特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原创性美学思想,他关于美与文化的关系、艺术与技艺的关系、艺术与公共生活的关系、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艺术与哲学的关系、艺术与道德的关系、艺术与爱的关系、艺术的自律、艺术的神性、艺术与人类进步等审美现代性的重要原理和命题具有独创的思想深刻性,并对当代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审美现代性 同一自我 艺术作者张政文,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哈尔滨 150080)。
雅柯布斯在其《费希特》一书中给予费希特的思想高度赞誉,他将费希特称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深刻思想家”,①其实,黑格尔就曾说过“费希特的哲学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开辟了新时代”。
②19世纪德国浪漫派领袖弗・施莱格尔在描述当时欧洲的文化形势时,将法国大革命、费希特和歌德的《威廉・迈斯特》并举为三个最伟大的时代事件。
可见,当时的费希特在思想文化领域有着非凡的影响。
然而,黑格尔之后,费希特的思想逐渐沉默,被西方的思想界边缘化了。
黑格尔就认为费希特同一哲学只是康德哲学与他的哲学之间的过渡。
R.克朗纳将费希特思想完全置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把费希特思想定位为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从主观唯心论转向客观唯心论的一个环节。
之后,埃尔德曼、费舍、文德尔班、罗维特、卢卡奇等这些对欧洲思想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因袭了对费希特思想的这种误解。
直到今天,国内许多学者或将费希特哲学视为康德哲学的补充,或将费希特哲学解读为黑格尔哲学的先声,仍囿于这种思维定式。
虽然20世纪50年代,德国解释学家R.劳特对费希特哲学的解释学研究改变了费希特哲学的当代命运,费希特哲学在西方当代哲学语境中已成为一个完全独创、自成一家并有着与黑格尔哲学同样重要性的哲Ξ 本文为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专项项目“德国古典美学的现代性视域”(批准号06JD720001)阶段性成果。
如何理解中国道路的现代性
时既作为管理者 又作为被管理 的对象 ?换言之 ,人 民
如何 自己管理 自己?直到今天 ,也还有很多 民主政治
的研究者认为 ,实际上没有哪个 国家实现了直接的人 民管理 ,实际都是通过诸如议会一类的形式 ,以间接
民主的方式来实现 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或治理的。直
欧走的都是不同道路 。所以 ,我们必须从哲学 的角度
面临 的巨大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民主政治
的理解就是 人 民当家 作主 。以人 民定 义 民主 的选举 权 。现在 国内,学者很少谈论意识形态 ,但是意识形
态借助现代世俗化的文化表达 出来 。意识形态是每一
个社会和 国家都有的社会 意识现象 ,但现代社会本身
有一套 自己完整独立的意识形态 系统 ,从文艺复兴开
中国道路是仅仅在现代性的意义上讲 ,还是仅 仅
义 ,本 质是南人 民管理公共事务 。但是 ,“ 民管理” 人
的概 念实 际内含着难 以消除的矛盾 ,即 :人 民如何 同
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上讲 ,抑或 是在两 种
意义之 间来谈?我们必须认识 到中国道路是在社会 主 义 意义上 谈 的 。也就 是说 ,还 可能有 另外 一种 现代 性 。在东亚 ,存在着一 种独特 的现代化道路 ,在西方 也有不 同类型的现代化 道路 ,法 国 、德 国、 F本 、北 I
的,市场经济是手段 ,社会主义是 目标 。另外一个是
民主政治 的问题 ,国外认为我们是 “ 党专政” 。那么民
主政治与党专政是什么关系呢 ?民主政治是个差异性
人们对于 “ 现代性 ”中的民主政治要素 的看法分歧 比
较大 。第 四个就是 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 。这种意识形
中国美学的现代性问题
中国美学的现代性问题邹华与后现代美学理解现代性的角度不同,中国美学的现代性主要是指它从古代转入现代的发展问题。
现代性范畴的运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这个范畴所特有的历史贯通感和明确的价值意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中国美学的研究;另一方面,对现代性的片面理解也有可能对中国美学产生全局性的误导。
实际上,在启蒙理想、审美对峙和审美特性等重大问题上,后一方面的影响已经出现,这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
中国美学的现代性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古代美学终结后中国美学出现新的审美要求和历史动向等问题。
现代性是一个具有高度统领性和宏观历史感的范畴,尽管贯通地思考古代美学转入现代后的历史发展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课题,但是,将现代性运用于中国美学研究,却意味着美学历史意识的进一步强化和理论研究的更新、深入。
在现代性的聚焦中,中国现代美学不同于古代的特点及一系列重大问题将更加明显地凸显出来。
然而现代性同时又是一个蕴含着复杂矛盾关系的范畴,如果对现代性的理解出现偏差,其统领性和历史感的特点又将对中国美学研究产生全局性的误导。
就目前的状态看,这种负面效应已经出现,将现代性分解为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并以此解说西方现代艺术的审美特点和发展轨迹,这种理论正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阐释模式对中国当代美学和艺术产生影响。
一、启蒙理性的感性基础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都存在着现代性的开端问题。
尽管中西美学各有不同的历史文化条件和发展趋向,在现代性开端的问题上,两者之间却具有相互参照的意义。
从历史基础的一致性上看,文艺复兴应当既是社会历史现代性的起点,也是美学发展现代性的开端。
然而近些年来,在西方社会批判理论和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启蒙运动取文艺复兴而代之,这个变化不仅将西方美学的现代进程截短了至少两百年,而且关键词也从人道主义转为理性主义。
与此同时,对文艺复兴的肯定也转为对启蒙运动的否定。
在当前启蒙与审美两分的现代性理论中,启蒙现代性基本上处在被批判位置。
这个理论直26中国美学的现代性问题接涉及对启蒙运动的理解,尽管还保留了一些正面的评价,但总体来说启蒙运动与启蒙理性几乎被等同起来。
什么是现代性现代性的历程
什么是现代性现代性的历程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
那么你对现代性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现代性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现代性的概念后现代性(或者较贬抑的称呼为“后现代情境”)通常是指出现于现代性“之后”的人类社会之经济和/或文化的状态或情境。
某些思想学派认为现代性结束于20世纪末,并由后现代性所取代;而其他学派则认为现代性一直延续至现在,并囊括了后现代性的所代表的发展内容。
后现代性的特色包括了全球化、消费主义、权威的瓦解以及知识的商品化。
现代性的历程第一阶段在西方的思想史研究中,现代(modern)一词最早可追溯至中世纪的经院神学,其拉丁词形式是“modernus”。
德国解释学家姚斯在《美学标准及对古代与现代之争的历史反思》一书中对“现代”一词的来历进行了权威性的考证,他认为它于十世纪末期首次被使用,它用于指称古罗马帝国向基督教世界过渡的时期,目的在于把古代与现代区别。
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种面具》中,追究现代性观念起源于基督教的末世教义的世界观。
历史学家汤因比在1947年出版的《历史研究》一书中,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黑暗时代(675-1075),中世纪(1075-1475),现代时代(1475-1875),后现代时期(1875-至今)。
他划分的“现代时期”是指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
而他所认为的后现代时期,即是指1875年以来,理性主义和启蒙精神崩溃为特征的“动乱年代”。
按照“现代性”最权威的理论家哈贝马斯的说法,“现代”一词为了将其自身看作古往今来变化的结果,也随着内容的更迭变化而反复再三地表达了一种与古代性的过去息息相关的时代意识。
哈贝马斯指出:“人的现代观随着信念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
此信念由科学促成,它相信知识无限进步、社会和改良无限发展。
”第二阶段很显然,我们现在理解的“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
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一)思想内容的变革
1. 自由主义思想的涌现:自由主义思想的涌现,一些小说的作品刻画出革命时期的思考,阐述与传统观念相左的理念;
2. 社会参与的深化:作品更加真实细腻地反映了社会的生活独特的时空背景;
3. 审美视角的转变:从传统的审美视角发展到更多的理性主义审美;
(二)写作技法的变化
1. 前景性写作:在传统写作技巧中注重细节描写,开展前景性写作;
2. 情感体现更丰富:现代文学更注重运用现代文学手法和现代情感体现在文学之中;
3. 人物刻画更深入:现代文学对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刻画更深入,用词更精彩;
(三)新形态的出现
1. 电影、电视剧的流行:电影和电视剧的流行伴随着新媒介的到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学的内容;
2. 数字文学的发展:新时代人们更加习惯于通过数字文学和多媒体结合的方式来阅读和观看;
3. 创新型文学形态的出现:如文字游戏、短篇小说、故事童话、选择你想要的故事等;
综上所述,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体现在思想内容的变革,写作技法的变化,以及新形态的出现,为中国文学的追求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为丰富中国文化创造一抹精彩。
对现代性的理解
浅谈对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理解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是当代西方与哈贝马斯、布迪厄齐名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著名社会学理论家之一。
他的社会学思想内容丰富,“一直处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社会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前沿”。
一)现代性的内涵《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认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
”[2]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中,他指出,现代性“首先意指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
‘现代性’大略地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从时空视角入手,“现代性”有着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范围。
现代性产生的时间是“17世纪”、“后封建”时期,地理位置是在“欧洲”,现代性最开始是从欧洲产生发展的,后来波及到全世界,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现象;其次,就其具体表现来说,现代性指的是社会生活、组织模(形)式以及行为和制度等,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具有全球意涵的社会组织形式。
应该说,这是吉登斯在其现代性分析中融入纷繁复杂的内容的基本前提;再次,就其实质来说,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它大略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这就说明现代性大致等同于工业文明的世界,与前面所说的现代性起源于欧洲相联系,带有很强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6];最后,现代性的后果是全球化。
“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了所有类型的社会秩序的轨道,从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态。
……现代性卷入的变革比过往时代的绝大多数变迁特性都更加意义深远。
”[9]“现代性正在内在地经历着全球化的过程。
”[ 二)现代性的特征和动力机制吉登斯认为现代性动力机制派生于时间和空间的分离和它们在形式上的重新组合,在这种形势下所产生的社会生活有着精确的时间—空间,而时空的分离导致了社会体系的抽离(disembedding),通过旧有知识和新知识的不断输入,产生持续影响的个人和群体行动对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反思性调整。
韦伯在社会学中的贡献及其思想
韦伯在社会学中的贡献及其思想从现代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韦伯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通过其广泛的研究和著作,捕捉了对现代性关键议题的洞察力,成为了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韦伯在其著作中强调了个人和群体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和影响,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了现代社会的种种现象。
在此文中,本文将探讨韦伯在社会学中的贡献及其思想。
韦伯的研究主题非常广泛,涉及伦理学、政治学、宗教学、经济学以及其他一些领域。
他的思想在现代社会学中深入影响了人们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
一、韦伯对现代性的理解韦伯对现代性是非常感性的。
他认为现代性就是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排斥和质疑”,通过这一过程,人们才能探索新的真理。
这种“加速力”推动历史不断前进,历史进程在这一加速力作用下不断发展。
韦伯同时也指出了现代性面对的挑战,包括经济市场化、行政规范状态化、权力官僚化等现象。
二、韦伯对社会科学的方法论贡献在韦伯看来,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建立一种精确化的方法论。
他强调,研究者在研究社会动态时,需要通过对价值取向和实证性的科学方法进行分析和解释。
他认为,社会科学应该追求“客观,分析和理性”的理念,避免缺乏逻辑和证据的主观分析。
因此,他在《社会科学的意义和方法》一书中阐述了“理想类型”的概念,提出了在研究社会现象时,需要建立一个理想类型框架,以便分类、分析和比较。
三、韦伯对职业的研究理解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是韦伯社会学思想的一个关键焦点。
他认为,职业作为社会阶层和文化特征之一,对社会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在他的《经济与社会:就一些社会性阶层,划分的种类和意义的基础问题》这本书中,他阐述了“阶层”这个概念,强调了职业对人们的唯一性认同和社会地位的影响。
韦伯强调,职业需要被理解为一种文化特征,而不是一种单一的工作形式或职业定义。
四、韦伯对政治权力的研究韦伯是一位非常重视政治权力和权威力的研究者。
他的《权力与社会》这本书为社会科学提供了一种政治权力的理论基础。
对现代性问题的理解
对现代性问题的理解现代性问题,是近期最吸引我的主题。
了解现代性的问题,提供社会学视角,解读时代困境,缓解焦虑。
第二,许多杰出的导演和作家都把现代性作为他们的创作母题,并终生解决它。
理解现代性问题,有助于与这些作品进行更好的对话。
社会学视角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向我展开社会学的极大魅力。
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和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蚂蚱捉不过乡下孩子,在意义上是相同的。
乡下孩子不像教授的孩子到处可见书籍,这不是他们熟悉的环境,教授们的孩子并不见得遗传上有善于识字的能力,显而易见的是有着易于识字的环境。
不能说乡下人愚,至多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及城里人多。
声明:以下内容,大部分来自李厚辰老师的「翻转电台」、刘擎老师的《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我只是总结和梳理,叠加自己的思考。
社会学意识看待问题时,不仅仅从直觉出发,解释个体感受,而是能够看到:社会现实背后运作的权力及经济组织行为;制度与文化的冲突;个体对矛盾和冲突的反应,不仅仅是第一层感受。
我们为什么要理解现代性?社会文化与制度根植在每个人的内里,有一些时代假设与前提,看起来自然无比,熟视无睹,实际上非常深刻地影响我们所有的观念、思考与看法。
很多看法带来焦虑,矛盾与冲突。
这些焦虑和矛盾,并非亘古不变,理所应当。
理解现代性,帮助看清社会演化过程,解释现象背后的原因,理解矛盾从何而来,将去向何处。
1.科学科学带来除魅。
前现代占据西欧社会的核心是宗教,除魅带来宗教的衰落。
科学导致的无神论,是我们国家认为先进之所在,因为我们能看到宗教的愚昧性。
教育使得我们想到宗教,便想到哥白尼、伽利略由于发展科学,受到教廷迫害。
科学在除魅之后,带来价值多元化,也带来困惑和迷茫,即韦伯所说的“诸神之争”。
科学无法回答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意义。
前现代社会,经验很重要,年长者很重要。
现代性意味着对传统的否定甚至决裂,却没有建立起新的价值标准。
人们各自信奉一套价值观,政治分裂和派系对立越来越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性的理解
1,马克思和波德莱尔对现代性的理解。
在列斐伏尔看来,马克思经常用“现代”这个词语来“表示资产阶级的兴起、经济的成长、资本主义的确立、他们政治上的表达以及后来——但不是最终——对作为一个整体的这些历史事实的批判”。
列斐伏尔的这句话包含两个领域的话题:政治、经济。
这两个领域关系密切,但也可以作为两个独立的对象进行阐述。
列斐伏尔接着引用了马克思的两段话,这两段画主要讲述的是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如何抽象出了形式上的普遍利益,个人(私人生活)也被抽象为个人利益(个人的权利和义务?);而对国家、个人进行抽象的资产阶级时代是分离、分裂和两重性的。
(8页对这三个词语的表述是“分离、分化和多重两分”,是一个意思,“革命性的实践起步于跨越鸿沟:私人与公共、专门与普遍、自然与人……”,这一句话应该是对“两重性”的具体表述)列斐伏尔在这样一个角度下具体讲述了马克思观察到的被称为现代性的一些分离的状况:私人生活与社会-政治实践的分离,理性与非理性的分离,表面的理性统一的背后是普遍的“非现实”。
最后的结论是:只有通过革命性的实践才能改变这些分离状况,重建真正的统一。
(马克思的现代性具有更多的政治内涵,而波德莱尔的现代性则有很强的体验性,他试图将短暂、瞬间性纳入对现代性的解释当中。
他在永恒和变动的两重性中注意抓住变动的一方,(永恒只是他的起点),因此他把现代等同于时尚,认为从短暂的、变动的意象中把握住的东西,与永恒之间存在神秘联系。
换句话说,波德莱尔的理想是在现代资产阶级世界内部创造一个审美的艺术的世界,即所谓“世界化的世界”。
这个世界追求的是时尚,他通过对时尚的把握来创造一个华丽的高级世界。
也由此,波德莱尔没有马克思的那种追求自然的统一性的的倾向,他理解的自然是一个丛林的自然,是“咬啮和杀戮”产生的地方,人工技巧才是他的追求。
1848年革命使马克思看到了自己从哲学角度理解资产阶级世界(现代)的局限性,他开始采用“实证”的方式,更多地关注历史与经济。
但是他对通过革命性的时间推翻资产阶级世界创造一个统一的世界的信念并没有变化。
1848年革命却使波德莱尔产生的变化。
他“在身负革命和失败的创伤、满心厌恶资产阶级和斥责资产阶级世界的情况下,承认了革命性实践的失败,他挪用起两重性和分离性来,他与它们妥协了,他拒绝那样接受它们了,它们已不足以让他满意了,他极其厌烦它们,他深究它们,以便发掘出代替已失败了的真正变革的观念化变革的根源”。
这里的它们应该是“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世界”。
波德莱尔的妥协是指“接受资产阶级社会为‘世界’”,这一妥协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性这一概念羽翼渐丰,开始飞翔。
波德莱尔接受了现代性所暗含的自我与真实、珍视与理念或可能之间的裂隙、分化,并试图用诗性语言构筑一个独特的审美世界,并以此抵抗、解决前述分化、二重性。
词语在这里成了唯一的有效的武器,波德莱尔通过词语完成对资产阶级世界的蔑视、嘲弄。
但是这种词语的“炼金术”仍然臣服于既定的环境,审美是出于环境之中的,虽然它的目的是展示和改变世界,但是词语本身却必将陷入孤独。
19世纪是资产阶级上升和进步的黄金时期,1905年发生的俄国革命宣告了世界正在转型,而沉浸在19世纪的好日子中的资产阶级连同它的哲学还没有反应过来。
列斐伏尔说:“1905,一个突变。
”它预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新技术发明急剧增殖并穿透了日常生活;“非连续性相伴涌来”,构成了对19世纪诸多领域的连续性的观念的冲击。
(这一部分有几句话很费解。
第9页下面,“每个试图安置知识和行动、社会政治生活后果的人将失去他们的立足之基。
这是迟早的事。
”和“还是此时,个人主义的时代结束了,集体组织的时代虽无绝对的突破,但已开始显露峥嵘;个人要为捍卫自己而竭力斗争,争得有效的桥头堡:相
关的、想象性的艺术”)
在新的时代,专家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百科全书派过时了”;结构、非连续性等概念被广泛应用,“讲综合”成了“老一套”。
在变化的变现中(实际上应该是对变化的理解过程中),“变异、突变的性质差异概念”深深影响了不同的图式。
所有这些非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概念已经嵌入了现代性之中。
接着,列斐伏尔把非连续性这一“新生事物”(在这里他表述为“抽象的非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抽象力量”)带入对具体生活境遇的感知当中。
他举了信号、图像、电光照明的例子,说明由于非连续性的力量(包括具体的技术?),我们的物理感知已经无法分辨出抽象和赶出了,“‘真实’失去了它陈旧而熟悉的特征,成了胶合拼板玩具的拼片”,“它也变得更具体更不真实了”。
这一段话的意思可能是非连续性的力量已经模糊了具体/表象与本质的绝对鸿沟,使人置入一个无法获得象征意义或本质性理解的境遇。
列斐伏尔认为,非连续性的信号、物、声响已经支配了人的感觉,象征及其附着的文化、意义在信号的压迫下急剧贬值。
一些艺术家倾向于把握这些非连续性的信号,试图在非连续性的现实当中创造出一个自由的世界(这也可能是艺术家们的异想天开)。
另外一些艺术家感受到真实世界中的“它性”(非连续、断裂、无本质、无意义、异己感),试图重新找回“久远年代的象征”来代替异化的现实。
在描述了汹涌而来的非连续性和变化之后,列斐伏尔总结说,“现代性诞生于这些重大的变化、诞生于这个明显的但仍未得到解释的现象”,“在这个新显露出的现代性核心中,存在着解构和自我解构的内在矛盾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