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课题

合集下载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并序)》的背景知识。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简介白居易及其生平。

简介《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

分析《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诗歌背景及艺术特色。

第二章:诗歌原文解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琵琶行(并序)》。

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等内涵。

2.2 教学内容逐句解析《琵琶行(并序)》的原文。

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等内涵。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第三章:诗歌主题探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琵琶行(并序)》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2 教学内容探讨《琵琶行(并序)》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主题。

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琵琶行(并序)》的韵律美。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2 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琵琶行(并序)》的赏析文章。

5.3 教学方法采用总结、布置作业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章:课后拓展活动6.1 教学目标拓展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相关知识的了解。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6.2 教学内容推荐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诗歌作品。

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并序)》在音乐上的影响和后来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6.3 教学方法采用推荐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拓展。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共5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共5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共5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一、趣事引入同学们,今日在大都市生活,什么最贵?——房价;那么大家猜想一下,1228年,你若生活在唐朝都城长安,什么最贵?——米价。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这里有一个典故,话说唐朝诗人白居易未成名时来到长安,当时有个文学老前辈名叫顾况,他对前来访问的白居易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顺口拈来白先生的名字,幽他一默。

及至这个顾老先生看了白居易的诗句,就是那著名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不禁赞美:“道得个语,居即易矣”。

意思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你就不怕长安米贵,简单在这都市居住进展了。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欣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这首诗就是选入学校课本的《草》,全名叫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解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密。

其次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坚韧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扩散,绿野宽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受的处所。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7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7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7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7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背诵本段。

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 教学要点:1.理清全文思路,分析本诗结构特点。

2.鉴赏高超的音乐描写(二)过程设计:一.导语设计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学生沉醉其中)教师:刚才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那么哪位同学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呢?(学生们各抒已见,有的说轻快、流畅;有的说悲伤、忧郁;有的说激扬动听等等,很多同学觉得难以表达出来)教师小结:从同学们表达的感受可以看出,用语言来表达音乐的感受可以说是比较难的事,大家知道音乐并不是实实在在,可感的、可触摸到的实物,它是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的。

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就更罕见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白居易是怎样描写乐曲的。

首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出示多媒体投影:内容为白居易简介,新乐府运动,“行”体介绍及创作背景介绍(略)。

二.整体感知,纠正字音,学生朗读全诗。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叙事结构,鉴赏整齐兼变化的结构美。

1.《琵琶行》以人物为线索,形成明暗对称又交织汇聚的双线结构,这种结构既严谨缜密,又错落有致,显现出对称的整齐美,交织汇聚的变化美,明线是琵琶女的人生遭遇,暗线是诗人的感受,两线重点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句子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诗文如下的结构(多媒体展示),即板书设计(附在后文)。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全文。

(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和理解。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式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与感悟:(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诗文的主旨。

(2)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文所描绘的画面。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诗文背诵:检查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背诵情况,评估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反思:1. 针对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需要调整。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3.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通过描写琵琶女在长安城中的演奏和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人民的生活。

1.2 教学目标理解《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和鉴赏能力第二章:诗歌结构分析2.1 诗歌的形式与结构介绍《琵琶行(并序)》的诗歌形式,包括诗体、韵律、节奏等,并分析诗歌的整体结构和章节分布。

2.2 各章节内容概述分别对诗歌的各章节进行简要概述,包括主要情节、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等。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琵琶女形象分析从外貌、性格、经历等方面对琵琶女进行详细分析,阐述其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背景。

3.2 其他人物形象分析分析诗歌中其他重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和作用,如主人公、听众等。

第四章:主题思想探讨4.1 社会风俗的反映探讨《琵琶行(并序)》对当时社会风俗的反映,如音乐文化、女性地位等。

4.2 人性的探讨分析诗歌中的人物性格和命运,探讨人性的善恶、命运的无常等主题思想。

第五章: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5.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鉴赏分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细致的鉴赏和分析5.2 教学活动设计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诗歌,了解背景知识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诗歌朗诵: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标准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深度分析人物形象和修辞手法的准确性参与讨论和朗诵的表现力6.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贡献课后作业的质量第七章:教学资源与材料7.1 教学资源教材和相关注释解读古典音乐和琵琶演奏音频资料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7.2 教学材料准备诗歌的全文和相关extracts提供书写纸张和文具第八章:教学安全与环境8.1 教学安全确保教学环境的安全和舒适注意学生的个人安全和健康8.2 教学环境提供安静和宽敞的教学空间确保教学设备和材料的完好和充足第九章:教学计划调整与反馈9.1 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学习进度,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9.2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和改进空间与学生进行沟通,解决问题和改进教学方法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评价学生的整体表现和进步情况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并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和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六、教学评价补充和说明:在教学评价环节,评价标准应明确,涵盖诗歌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分析、修辞手法运用等多个方面,以确保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生平等。

朗读并解析《琵琶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琵琶行》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朗读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第二章:《琵琶行》诗文解析2.1 教学目的:分析《琵琶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内容:分析《琵琶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解读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和汇报,让学生深入分析和探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学者的解读和评论。

第三章:《琵琶行》与音乐文化的联系3.1 教学目的:探讨《琵琶行》与音乐文化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了解琵琶的音乐特点和历史背景。

分析《琵琶行》诗中的音乐描写和情感表达。

3.3 教学方法:邀请音乐教师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介绍琵琶的音乐特点和历史背景。

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和分析,结合诗文理解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琵琶行》的影视改编4.1 教学目的:探讨《琵琶行》的影视改编及其对原诗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4.2 教学内容:观看《琵琶行》的影视改编作品片段。

分析影视改编对原诗的忠实度及其对情感和主题的处理。

4.3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观看影视改编作品片段,引导学生关注改编的亮点和不足。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批判性思维。

第五章:创作与表达5.1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将所学应用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

5.2 教学内容:分析《琵琶行》中的表达技巧和情感传达。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音乐创作,表达对情感和主题的理解。

5.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音乐创作,提供指导和反馈。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通过讲述一位琵琶女在长安城流浪演奏琵琶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疾苦。

本章节主要介绍教案的总体结构和教学目标。

1.2 教案结构本教案共分为十五个章节,分别为:教案简介、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课堂小结、作业布置、教学反思、拓展阅读、教学评价、教学资源、教学拓展、教学建议和课后跟进。

1.3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琵琶行(并序)》,使学生了解唐代社会背景和音乐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思维。

第二章:学生情况分析2.1 学生背景本节课适用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2.2 学生需求学生希望通过学习《琵琶行(并序)》了解唐代社会和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3 学生特点学生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喜欢互动和参与,对于富有情感和生动形象的古诗文更易产生共鸣。

第三章: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文意和主旨。

欣赏诗句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了解唐代社会背景和音乐文化。

3.2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中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

感悟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社会的反思。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歌。

第四章:教学准备4.1 教学材料课文《琵琶行(并序)》全文。

白居易的生平介绍资料。

唐代音乐文化的相关资料。

4.2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PPT课件。

纸笔等学习工具。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起学生对琵琶的兴趣,进而引出《琵琶行(并序)》这首诗。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5.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解析诗句中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

5.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思维。

5.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感悟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社会的反思。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琵琶行(并序)》的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并欣赏《琵琶行(并序)》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比较法,分析《琵琶行(并序)》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运用讨论法,探讨《琵琶行(并序)》在音乐、诗歌和历史文化方面的价值。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对音乐、诗歌和历史文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引导学生从《琵琶行(并序)》中汲取人生智慧,提升个人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意境和情感。

(3)掌握《琵琶行(并序)》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难点(1)古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琵琶行(并序)》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播放《琵琶行》音乐,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诗歌的结合。

(2)简介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发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并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3.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琵琶行(并序)》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3.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从音乐、诗歌和历史文化角度,探讨《琵琶行(并序)》的价值。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评价学生在讨论和探究中的表现,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朗读、背诵和练笔。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音乐和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和背诵(1)让学生朗读《琵琶行(并序)》全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指导学生正确背诵课文,理解其中的韵律和节奏。

2.2 文本理解和分析(1)让学生自主学习,查找并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分析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3)讨论并分析文中的主题和情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典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琵琶行(并序)》的作者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

3.2 课文朗读和背诵(1)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指导学生正确背诵课文,理解其中的韵律和节奏。

3.3 文本理解和分析(1)让学生自主学习,查找并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分析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3)讨论并分析文中的主题和情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等。

4.2 课文理解和分析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背诵和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对课文的背诵情况和写作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琵琶行(并序)》。

5.2 作者白居易的生平介绍资料。

5.3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文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古文的能力。

(3)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对古文文化的研究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音乐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挫折,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 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古代音乐文化的相关知识。

3. 对文中抒情句子的深入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认读,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字词的含义,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理解文中抒情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子。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 收集有关古代音乐文化的资料,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分析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步骤:1. 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分析。

3. 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内容。

八、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琵琶行并序教案(优秀4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优秀4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优秀4篇)《琵琶行》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课型:鉴赏课授课时间:一课时教学设想:《琵琶行》是一篇自读课文,且教学的重点在于整体领悟。

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

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结构分析把握诗歌的整体美,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形象美。

最后设计一个课后练习,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一。

导语设计与数学一样,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

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一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如汉乐府、宋词等。

那么诗歌是怎样将无形的音乐化为可感的形象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杰作《琵琶行》。

【说明:科学精神中包括人文精神。

设计这一导语意在引起学生思考:科学、哲学、艺术中都包含有审美因素,富于想象的综合思维是提高科学素养与培养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

教学过程设计(一)、鉴赏提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

唐宪宗元和十年(8XX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严惩凶手,陈词恳切,触怒当政者,遂遭限害,被贬为江州司马。

第二年秋天写下了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通过描写一个沦落江湖的琵琶女的身世,抒发自己遭受打击后的苦闷心情。

“行”是古体诗的一种,音律比较自由,句法参差变化,便于长篇叙事或抒情。

(二)、诵读明意,把握结构1、诵读正音:请六个同学分别朗读包括“序”在内的六段文字。

请其它同学指出朗读中读错的字词,教师根据学生归纳适当板书。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琵琶行(并序)》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能够分析并欣赏《琵琶行(并序)》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3. 能够默写《琵琶行(并序)》全文。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 运用比较分析法,了解《琵琶行(并序)》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琵琶女生活的同情,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琵琶行(并序)》的诗意和意境。

2. 作者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难点1. 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中意象的分析。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1. 简介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出《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3.2 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并序)》。

2. 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3 合作探讨1. 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总结。

3.4 欣赏与感悟1. 分析诗中的意境,让学生感受美的享受。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文的感悟。

3.5 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琵琶行(并序)》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

第四章:作业布置1. 默写《琵琶行(并序)》。

2. 选取一首类似题材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

第五章:教学反思1. 课堂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 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程度如何?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4. 针对不足之处,如何改进教学方法?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琵琶行(并序)》与其他诗歌的差异。

3.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

6.2 教学手段1.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第一章节: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

2. 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全文。

3. 分析并欣赏《琵琶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4. 掌握并运用《琵琶行》中的成语和典故。

1.2 教学内容1. 介绍《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

2. 朗读并背诵《琵琶行》全文。

3. 分析《琵琶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4. 学习并运用《琵琶行》中的成语和典故。

第二章节: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

2. 《琵琶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3. 《琵琶行》中的成语和典故。

2.2 教学难点1. 对《琵琶行》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对《琵琶行》中韵律美的感受和分析。

第三章节: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

2. 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并背诵《琵琶行》。

3. 讨论法:分组讨论《琵琶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4. 实践法:运用《琵琶行》中的成语和典故。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琵琶行》的文本、注释和译文。

2. 视频材料:播放《琵琶行》的朗诵或演唱版本。

3. 网络资源:分享与《琵琶行》相关的文章和讨论。

第四章节: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准备1. 准备《琵琶行》的文本、注释和译文。

2. 搜集与《琵琶行》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讨论文章。

3. 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视频材料。

4.2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

2. 朗读:引导学生朗读并背诵《琵琶行》。

3. 讲解:讲解《琵琶行》的文本、注释和译文。

4. 分析:分析《琵琶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5. 讨论:分组讨论《琵琶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6. 实践:运用《琵琶行》中的成语和典故。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第五章节:教学评价与反馈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琵琶行(并序)》。

(3)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感和基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敬意。

(2)理解诗人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慨。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释与运用。

3. 诗的意象、意境的欣赏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

2. 诗中情感和基调的体会。

3. 诗的审美价值和人生哲理的挖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诗文。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感和基调。

(2)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敬意。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 结合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3. 采用讨论交流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4. 运用启发引导法,帮助学生发现诗中的美感和生活哲理。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诗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方便学生阅读和做笔记。

2. 准备与诗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白居易的生平介绍、古代音乐知识等。

3. 准备教学多媒体素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能够分析并欣赏白居易的诗意和意境。

(3)能够解读并分析琵琶女的音乐艺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音乐与诗歌结合的美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2)了解音乐与诗歌在历史背景下的相互影响,提升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琵琶行(并序)》的诗意和意境。

2. 琵琶女的音乐艺术及其在诗歌中的表现。

难点:1. 诗歌中涉及的史实背景和文化内涵。

2. 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和融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琵琶曲《琵琶行》,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并序)》,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 课堂讲解:讲解《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意象等,解读琵琶女的音乐艺术。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音乐感受诗歌,分析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探讨《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歌创作或音乐表演,展示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琵琶行(并序)》的诗意和意境,以及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

四、课后作业1. 背诵《琵琶行(并序)》。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结合音乐进行创作或表演。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内容、意境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音乐与诗歌相互关系的认识和探讨。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如播放琵琶曲、展示历史图片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创设情境: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7篇琵琶行并序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

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写作背景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

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

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

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二、整体感知1、听朗读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贾(gǔ)恬(tián)谪(zhé)思(sì)霓裳(cháng)六幺(yāo)嘈嘈(cáo)间(jiān)关虾(há)蟆(má)名属(zhǔ)教坊(fāng)绡(xiāo)钿(diàn)篦(bì)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2、学生默读全诗,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名段内容。

第一段写浔阳江头夜送客;第二段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段写江心自诉身世苦;第四段写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段写重闻琵琶青衫湿。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一、前言《琵琶行(并序)》是我国唐代文学史上一篇文学经典作品,被认为是唐代风俗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受到历代人民共同喜爱的艺术品。

作为教师应当将这个文学经典带给学生们,让他们了解到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文学作品简介《琵琶行(并序)》是唐朝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全文共计24章,讲述了琵琶师李白与美女高力士的爱情故事。

其中并序是作者的序言,意思是并,这也是许多文学作品的一种写作方式。

全文曾经在唐代广为流传,后来被宋代周密欣赏,并在他的《齐谐记》中引用大量的篇章来加以评析。

《琵琶行》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也是一首哀乐之歌,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三、教学方法1.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琵琶行(并序)》这篇文学经典,了解唐代文学的美。

2.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学生们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意思和内涵。

3.案例分析,让学生们通过具体案例,感受到文学经典的深度和广度。

4.批判性阅读,在参照文本的基础上,学生们可以对文本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写下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四、教学内容1.看完《琵琶行(并序)》全文后,我们可以了解到:琵琶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其结构优美,音质悠扬,被称为“琵琶声彻上林”,在中国文学、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着极高的地位。

《琵琶行(并序)》通过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人性、爱情、情感等问题。

2.《琵琶行(并序)》讲述了一个关于琵琶师李白与美女高力士的爱情故事,文笔生动、情感深刻,通过这个故事,读者可以尤其思考在古代的女性地位,爱情的价值和意义。

3.《琵琶行(并序)》对人类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极深的影响,在文学、音乐、美术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表现和影响。

五、教学方法1.教师应先让学生们通过反复阅读《琵琶行(并序)》文本,掌握其基本的情节与背景知识,并提出提问,这样有助于引起学生们的思考。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3)分析并欣赏《琵琶行并序》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并序》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理解和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和领悟《琵琶行并序》所传达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精神。

(2)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琵琶行并序》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2. 理解并欣赏《琵琶行并序》中的意象和情感。

难点:1. 掌握《琵琶行并序》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2. 深入剖析《琵琶行并序》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白居易及其作品《琵琶行并序》。

(2)引导学生关注《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并序》,感受作品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词句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琵琶行并序》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讲解《琵琶行并序》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2)深入剖析《琵琶行并序》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5. 欣赏与拓展:(1)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理解和欣赏《琵琶行并序》。

(2)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进行拓展学习。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情。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琵琶行并序》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最新《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4篇范文精选

最新《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4篇范文精选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4篇教学目标:1.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2.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3.感受“声中之情”教学重难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教学方法:朗读、探究学生分析: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习习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对琵琶的了解不多,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且想象和联想能力不强。

学法指导:采用诵读感悟式教学。

本诗是唐诗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尤其是对琵琶声的音乐表现手法非常丰富,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的艺术魅力,感悟意境,特别是集中描写音乐的第二部分更要细心玩味。

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一箭双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以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导入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解到诗歌中一共描写了三次音乐的演奏,你发现哪一次的音乐写得最为精彩的吗?明确:是第2自然段二、朗读感知1、全班齐读第2自然段2、教师正音,朗读指导3、个别学生朗读三、具体研读1、找出第二段中描写音乐的八个比喻句(边提问边板书)音乐特征情感转轴拨弦和缓低沉(序曲)先有情低眉信手声声思轻拢慢捻抹复挑(过渡)无限事如急雨粗重急骤如私语轻微委婉珠玉落盘清脆圆润莺语花底宛转流畅冰泉冷涩阻塞压抑幽愁暗恨银瓶乍破激越奔涌(高潮)铁骑突出高亢雄壮如裂帛短促急迫(曲终)、余韵悠悠2、八个比喻句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1)、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为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

(视觉、听觉融通——通感)(2)、以形摹声(视觉角度)(3)、听者与弹者情感交织(4)、景特描写烘托气氛四、拓展训练听蜀僧睿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歌行”,明代徐师曾《诗体明辨》曰:“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
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明朝胡震亨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 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词。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 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设计思路】该部分,用简单的语言让学生对文体有所了解。具体操作中可以让学生来
被贬九江的第二年,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到江边送客,离别在即,惆怅萦怀。忽然,
从水面漂来的琵琶声,凝住了时空,吸引了主客,由此演绎出一段琵琶女的故事,更因之产
生了一首脍炙古今的诗篇。
【第三部分设计思路】:诗歌是心声的外化,而不是无事生非,无中生有。《礼记•乐
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读古代诗歌,要有“背景 意识”:诗人不能脱离他的时代,诗篇不能脱离诗人的情感。所以有必要,提示学生诗歌的 创作背景。此题从两个角度把握,一是诗序,作为该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作者生平, 做到知人论世。二者互为补充,利于学生充分把握文本。
参考:从“寻声暗问”,至U移船相见,到“千呼万唤”,寥寥数语,写出诗人急切的心
情;从“欲语迟”,到“始出来”,到“半遮面”,轻轻几笔,绘出琵琶女羞怯的情态。既
然是知音,就无须更多的话语。琵琶女调弦校音,信手弹来,在诗人看来则是“未成曲调先
有情”;待正式演奏,“大弦嘈嘈”,“小弦切切”,时而高亢,时而幽咽,时而舒缓,时
基础,所以这次课以教参为辅助资料,侧重文本逻辑层次,题目设计多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文本内容主要是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沦落天涯”的悲慨。艺术特色主要表 现在叙事和音乐描写上。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整体感知
一、课文导入
以后人所做关于 高山流水”诗歌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 欲觅知音难上难。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引出知音话题,进而进入本篇课文。
回答,教师来补充。
三、创作背景
1•诗序及其作用
1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2概述琵琶女身世
3点明写作动机
4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设计思路】 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诗序的作用,其中也有些知识点需掌握。 此问题可以小
组讨论,教师点播补充。
2•作者生平,尤重作者被贬的原因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6月3日,在河北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王承宗派遣刺客 刺杀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书,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 没想到却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嫉恨。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离开了谏官的位置。
【设计思路】学生课前预习后,对作者的生平会有大体了解,所以此部分可以让学生简
答,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四、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字义,读对语气。
2.段落划分,分条理析
①从音乐的角度,划分为三部分。从音乐的角度,则要分析琵琶女一共弹奏了几次乐曲, 据此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一段,送客闻琴。
【设计思路】 高山流水”的故事,学生学过,以学生所熟知的旧知识来引发新知识,契 合学生心理,同时,文本思想内涵的一面知音之遇”,学生通读文本是可以体会到的,这与
学生课前的预习小成就暗合。
二、文体基础知识一一“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作品《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
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少年不再,容颜衰老,以致“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复言“商人重利轻别离”
只好在这秋江冷月之中独守空船,而每当“夜深忽梦少年事”,总是不知不觉地泪水纵横,
梦断妆残。
第四段,写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
第五段,写琵琶女繁管急弦、凄切哀婉的演奏,写全场的人听乐而动容,写诗人泪洒青 衫,无限伤感。
【第四部分设计思路】通过朗读,巩固基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段落划分,提供两个
而激烈,时而间歇,或如铁骑驰骋,风雨骤至,或如珠玉落盘,莺语花间。此情此景,令诗 人叹为观止。
第三段,叙写琵琶女的身世。
问题设计:
A.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B.复述情节,提示关键词“先追忆” “继言”“复言”。
参考:以“沉吟放拨”两句肖像描写作为过渡,然后转入琵琶女“自言”的情境中。先
追忆往昔繁华岁月,青春年少,貌美艺佳,倾国倾城,风光无限;继言时光流转,人事皆非,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
北京师范大学 张艳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读音及字义,并灵活运用。
(2)进一步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的方法和技巧。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能够准确默写。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加深课文理解。
(2)合作探究:给予学生思考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的引导。
五、作业
1•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并熟读课文。
2•思考文本第二段音乐描写特色及文本叙事艺术。
第二部分:第二段到第四段,应邀弹琴。
第三部分:第五段,感言弹琴。
②按诗的内容,划分为六个段落。可按故事的“发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思路考虑。
第一段,写送客闻琵琶之声。
问题设计:
A.“浔阳江头夜送客”,这七个字好在哪里?
4-4y.
参考:
“浔阳江头夜送客”,仅用七个字,就点出地点、时间、人物,拉开故事的序幕,
语言平易,如话家常,又高度凝练。
B.作者选取了秋天哪两种有代表性的植物,作用是什么?
参考:红的枫叶,白的荻花,来点染环境,描绘出一幅萧瑟的清秋景象。如同小说的环
境描写一样,把人物置于特定的背景中,给人以真切感,可谓“境界全出”。
C.中间四句的作用。
参考:叙写离情别意,有景有情,情景相生。“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设伏,也与
那些人说他不该越职言事, 并诬称白居易写过“新井”和“赏花”的诗(其实是子虚乌有)
不顾忌他母亲是因看花坠井而死的,大逆不道。其中真实的原因是,白居易在此前任左拾遗、
翰林学士期间,屡向皇帝上书言事,剖析朝政,还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像《卖炭 翁》等,得罪了很多权贵。这一次政治打击在白居易的一生中是最为沉重的。从此,他虽然 也不失关心国计民生的赤子之心,但干预政治的热情却大大减退。只有了解这一政治背景, 才能理解这首诗中诗人所表现出的压抑和苦闷。
下文“终岁不闻丝竹声”遥相呼应。
D.赏析“主人忘归客不发”与“主人下马客在船”句式。
参考:“主人忘归客不发”与“主人下马客在船”句式相同,一句之中兼写主客,前后 映衬。
第二段,步入诗的主体部分,写与琵琶女相见及听她演奏的情形。
问题设计:分别找出描写诗人心情急切、琵琶女羞怯情态以及琵琶女精彩演奏的相关语 句。
亦注重纵向比较,这也是需要师生共同树立的单元观。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树立背景意识和审美情趣,把握好朗读和背诵,所以,此次课的教学设计要紧扣单元目标。
此外,教学设计要事先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的相关要求,课标的第二 部分——课程目标,就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 力和审美力。”必修三是高一下学期的课文,高一学生初具理性思维,也有相关的诗歌学习
(3)启示法:多角度思考冋题。
(4)比较阅读法: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
(5)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树立审美情趣。
【设计思路】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依据的是文本、课后练习、教参和单元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诗歌的叙事艺术以及音乐写特色。
【设计思路】主要基于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并参考多方资料,提取了这两个核心
要点。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设计思路】课时安排为2课时,前提是有课前预习。
教案概述
《琵琶行并序》选自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属于阅读鉴赏课,这个单
元均是唐代诗歌,是唐代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展示不同诗歌艺术特色,既注重时代横切面,
划分角度,结合文本的段落编排、段落划分难度、学情,在此采用第二种划分方法。该部分
的设计意图是理清课文整体架构和段落内部逻辑。段落内部的问题设计,都有针对性的小点,
问题形式设计多样,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
划分段落和概括段意的任务,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完成。 具体授课时,讲到每段时, 可以把设计的该段的几个小问题展示在课件上,预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合作讨论。 老师做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