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设备安全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做好设备安全管理
设备安全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在设备寿命周期的全过程中,采用各种技术措施,如设计阶段采取安全设计,提高防护标准,使用维修阶段制订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改造、改善维修等据资料显示,80%以上的安全事故与设备有关,所以我们设备管理者必须与时俱进,加强设备安全管理工作。
法律已有明确规定
《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第4章设备的使用与维护中,已经写明了设备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第16条写到:企业应建立健全设备的操作、使用、维护规程与岗位责任制。设备的操作与维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设备操作、使用与维护规程。第17条则明确: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加强对动力、起重、运输、仪器仪表、压力容器等设备的维护、检查监测与预防性试验。
设备法规制度方面有明确规定。国务院《锅炉压力容器监察暂行条例》与原劳动人事部《锅炉压力容器监察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国家质监局《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都明确规定:从设备的管理维修、生产组织与使用保养等方面应采取技术措施,消除生产过程中的设备不安全隐患,加强设备的维护、检查监测与预防性试验,预防设备事故的发生。
设备安全管理的内容
设备的有害及危险因素事故的直接原因就是物的不安全状态与人的不安全行为,因此消除设备与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就是确保生产系统安全的物质基础。
设备的有害因素就是指能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导致疾病(含职业病),或能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危险因素则就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能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的因素。
械性危险与有害因素机械性危险与有害因素包括静态危险,如刀具的刀刃、机械设备突出部分、飞边等;运动状态下的危险,如接近危险、经过危险、卷进危险、打击危险、振动夹住危险、飞扬打击危险等。
非机械性危险与有害因素。电击伤:指采用电气设备作为动力的机械以及机械本身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漏电或静电引起的危险。包括:触电危险与静电危险。
灼烫与冷冻危害:如在热加工作业中,被高温金属体与加工机件灼烫的危险,或与设备的高温表面接触时被灼烫的危险,低温金属设备接触时被冻伤的危险。
振动危害:在机械加工过程中使用振动工具或机械本身产生的振动所引起的危害。
噪音危害:机械加工过程或机械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噪声而引起的危害。
电离辐射危害:指设备内部放射物质,X射线装置,γ射线装置等超出标准所允许的剂量而形成的电离辐射危险。
化学物危害:机械设备在加工过程中的各种化学物所引起的危害。包括:工业毒物危害、酸、碱等化学物质的腐蚀性危害与易燃易爆物质的危险。
粉尘危害:指机械设备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粉尘引起的危害。
控制危险与有害因素的原则
消除潜在危险的原则面向科学技术进步,在工艺流程中与生产设备上设置安全防护装置,增加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即使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也会由于安全装置的发挥作用而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
减弱原则当危险与有害因素无法根除时,应采取措施使之降低到人们可以接受的水平。
距离防护的原则生产中的危险因素对人体的伤害往往与距离远近有关,依照距离危害因素越远,事故的伤害越小的道理,采取安全距离防护显然就是有效的。
坚固原则以安全为目的,提高设备的结构强度,提高安全系数,尤其就是在设计时充分运用。
设置薄弱环节原则就是指利用薄弱的元件,在设备上设置薄弱环节,在危险因素未达到危险以前,已先将薄弱元件破坏,使危险范围缩小或使危险终止。
互锁原则就是指以某种方法使一些元件强制发生相互作用,以保证安全运行或操作。如高压配电屏的网门,当合闸送电后就自动锁上,维修时只有拉闸停电后网门才能打开,以防止触电。
自动化原则在不能用其她办法消除危险因素的条件下,为摆脱危险因素对操作人员的伤害,可用机器或自动控制装置操作。
实现设备安全的途径
设备的本质安全化;面向设备使用过程的安全管理;采用安全防护装置;采用控制技术消除或减弱不安全因素;加强设备的安全管理。笔者认为重点应为设备的本质安全化及设备使用过程的安全管理。
设备的本质安全化为使设备达到本质安全而进行的研究、设计、改造与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最佳组合,称为本质的安全化。本质安全的设备具有高度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可以杜绝或减少伤亡事故,减少设备故障,从而提高设备利用率,实现安全生产。本质安全化要求对人一机一环境系统做出完善的安全设计,使系统中物的安全性能与质量达到本质安全程度。要实现设备的本质安全,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设计阶段采用技术措施来消除危险因素,使人不可能接触或接近危险区,如将危险区域完全封闭,采用安全装置,实现自动化等都就是设计阶段应该解决的问题。
设备的设计必须具备完善的安全卫生技术措施:设备及其零部件,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与可靠性;不准向工作场所与大气排放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有害物质,不应
产生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噪声、振动、辐射与其它污染,对有可能产生的有害因素,必须在设计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护,必须有直接安全卫生措施、间接安全卫生技术措施以及提示安全卫生技术措施。
设备的设计必须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设备设计使用的材料要具有良好的安全卫生性能:用于制造生产设备的材料,在规定的使用期限内必须能承受在规定使用条件下的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在正常使用环境下,对人有危害的材料不用来制造设备;禁止使用能与工作介质发生反应而造成危害的材料;处理可燃气体、易燃与可燃液体的设备,其基础与本体应使用非可燃材料制造。
设备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设备的操纵器、信号与显示器应满足安全技术并符合人类工效学原则。
安全防护装置与设备配套。
操作阶段建立有计划的维护保养与预防性维修制度,利用故障诊断技术,及时发现故障并处理。对安全装置进行定期检查,保障安全装置始终处于可靠状态,以及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等。
管理措施指导设备的安全使用,向用户及操作人员提供有关设备危险因素的资料、安全操作规程、维修安全手册等技术文件;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提高操作人员发现及处理不安全因素的能力。
总之,设备的本质安全化从控制事故物源入手,提出防止事故发生的技术途径与方法,对于从根本上发现与消除事故与危害,防止误操作及设备故障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它贯穿于方案论证、设计、基本建设、生产、科研、技术改造等一系列过程的诸因素,就是确保安全生产所必须遵循的安全原则。
设备使用过程的安全管理内容设备使用要求做到安全、合理。一方面要制止设备使用中的蛮干、滥用、超负荷、超性能、超范围使用,造成设备过度磨损,寿命降低,导致安全事故。另一方面要提高设备使用效率,避免设备因闲置而造成的无形磨损。
实行设备使用保养责任制。
实行操作证制度。
操作人员必须按规程要求搞好设备保养,经常保持设备处于良好技术状态。
遵守磨合期使用规定。
创造良好的设备使用环境。
合理组织生产。
培养设备使用、维修、管理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