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3d40239c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5c.png)
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 本"。在灾难面前,人的生命安 全和生存权益是最重要的。这种 "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对人 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珍视。在抗震 救灾的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 从领导到普通群众,都把挽救生 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放 在首位。这不仅是责任和担当的 体现,更是对人性、对生命的尊 重和敬畏
抗震救灾精神: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抗震救灾精神还体现出了பைடு நூலகம்学精神
在灾难救援中,科学技术的运用对于提高
x
救援效率、减少伤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救援设备的现代化,到救援方案的制定 和实施,都需要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尊重科学、运用科学,已经成为抗震救灾 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2章
抗震救灾精神: 传承与弘扬
抗震救灾精神强调的是团结协作。 在这场特大地震中,无论是灾区 群众的自救,还是全国各地的支 援,都充分展现了团结的力量。 这种力量来自于对国家和人民的 忠诚,来自于对生命的敬畏,更 来自于对人类文明的坚守。在灾 难面前,我们看到了全国人民心 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壮丽画 卷,这是我们民族力量的真实写 照
5 例如,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等。通
过这些措施的实施,确保抗震救灾精神在国家治理和社会 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和落实
第3章
结语
结语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 的宝贵财富和骄傲。在新 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续 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品质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3
第1章
抗震救灾精神:众 志成城,共克时艰
抗震救灾精神: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灾难始终伴 随着文明的发展。然而,在面对 灾难时,中华民族所展现出的团 结、勇敢和智慧,却成为我们民 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四川 汶川特大地震中,我们看到了抗 震救灾精神的真实写照。这种精 神不仅体现在国家领导人的英明 决策和人民子弟兵的英勇奋斗上, 更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一 心、同舟共济之中
如何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如何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275b10e8e009581b6bd9eb1a.png)
如何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摘要: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就是要使之变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信念;就是要使之变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就是要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转化为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就是要把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民族品格转化为开拓进取的坚定意志;就是要把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时代理念转化为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实际行动。
关键字:抗震救灾万众一心社会和谐实际行动正文:一个在灾难中傲然挺立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拥有伟大精神的国度;一个懂得弘扬伟大精神的民族,必定会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面对特大自然灾害,中国人民万众一心,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义无反顾地进行了一场场撼天动地的抗震救灾战斗。
在抗震救灾中,中华儿女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艰难险阻,团结战斗,顽强拼搏,为全世界展现了一个爱国主义、以人为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自强不息、不畏艰险的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彰显,是鼓舞我们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四川汶川、08年雪灾,青海玉树,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见证了中华民族遭遇的重大灾难,也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尤其面对极为罕见的玉树强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开展了极为艰苦的抗震救灾斗争,夺取了重大胜利,创造了在高原高寒地带灾难救援史上的奇迹。
抗震救灾过程中,党和国家: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保障灾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灾后重建。
新闻媒体:加强对抗震救灾的舆论宣传,营造团结互助、抗震救灾的社会氛围;宣传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宣传党和政府抗震救灾方针政策,鼓舞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坚强决心。
公民: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向灾区人民送温暖、献爱心;弘扬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 灾区人民:自立自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恢复生产。
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8fa5dabd69dc5022aaea0069.png)
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科学理性、开放透明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伟大标识.1.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当灾难突然降临,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紧急号令,主题只有一个:“第一位是救人”,“救人是重中之重”,“一线希望,百倍努力”!旋即,国之重器,云集灾区;国之精锐,拯救斯民。
截至6月13日,各路救援大军累计解救和转移1403671人,各级政府投入抗震救灾资金537.61亿元,接收国内外各界捐赠款物455.78亿元,调运救灾帐篷105.15万顶,调运过渡安置房24.51万套。
以人为本,是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核”。
抗震救灾的一切力量,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行动。
从拯救生命到伤员医治、群众安置、灾区重建,党和政府一系列有效措施,始终彰显着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核心主题,凸显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鲜明的实践特色。
2.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团结就是力量。
这是中国人民战胜各种灾难的坚强信念。
危难面前,各部门密切协调配合,各省份对口支援,社会各界自发动员,各项爱心捐助活动有序进行……全国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一起,显示出空前的团结,再现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动人场景。
一句“我们都是汶川人”,正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动写照。
山崩地裂,撼不动党和人民的团结一心;桥断路毁,挡不住全国人民的同舟共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举全国之力,支援抗震救灾,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3.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长期形成的奋不顾身、一往无前,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抗震救灾中再次得到了集中弘扬。
当灾难发生时,党员干部舍小家为大家,组织群众自救互救;人民教师为了学生的安危,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白衣战士冒着余震的危险,救死扶伤;灾区群众强忍失去亲人和家园的悲痛,积极投身抗震救灾。
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
![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https://img.taocdn.com/s3/m/4500eae9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0a.png)
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在历史的长河中,灾难时常伴随着人类的生活。
然而,面对种种困境,中华民族凭借着自身的意志和智慧,不仅抵挡住了灾难的侵袭,还在抗击灾难的过程中,孕育出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这种精神既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时代精神的诠释和表达,成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一座伟大丰碑。
在民族精神方面,抗震救灾精神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
首先,团结协作的精神在灾难面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面对困境,形成了强大的集体力量。
此外,崇尚自然、尊重科学也成为了抗震救灾过程中的重要理念。
我们认识到,只有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地开展救援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在时代精神方面,抗震救灾精神充分展现了中国的进步与活力。
一方面,抗震救灾过程中,先进科技手段的运用为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例如,无人机、人工智能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在灾区救援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彰显了科技强国的能力。
另一方面,抗震救灾精神还体现了整个社会对于责任和担当的深刻理解。
众多企业和个人在灾难面前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灾区人民提供援助,共同抵御灾难。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许多单位和个人都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他们在灾难面前坚定意志,勇往直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抗震救灾精神。
例如,义务救援队员在灾区默默奉献,他们不畏艰难,奋勇拼搏,展现了顽强的毅力。
此外,众多志愿者积极参与救援行动,为灾区人民提供了关爱和帮助,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抗震救灾精神不仅在灾难中展现出强大的力量,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在未来,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1. 政策层面:政府应建立健全的灾害预警机制,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
此外,还要加强灾后重建工作,为受灾地区提供长期支持与保障。
2. 社会层面:全社会应共同参与抗震救灾工作,形成广泛而紧密的联动机制。
这包括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民众的防灾意识和技能、加强媒体宣传等。
学习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纪念汶川地震主题课件PPT
![学习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纪念汶川地震主题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e4f44381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1e.png)
壹 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广大军民把人的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坚持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就要作出百倍努力,最大限度地抢救了 人民生命;坚持依靠科学、运用科学,把科技的力量与顽强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人的能动精神, 又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攻克道道难题,化解种种风险,使科技成为战胜地震灾害的强有力支撑。
壹 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让民族精神又一次提升。
• 余震再袭,被迫撤离的消防战士跪地哭喊“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 • 一夜之间,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奔向灾区; • 低垂的国旗下,悲痛中的人民爆发出“汶川加油,中国加油”的呐喊……
壹 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改革创新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 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处处可见时代造就的开放意识、世界眼光 、法制观念……其中最为突出的,当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 “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第一位是救人”,“一线希望,百倍努力”…… • 从气壮山河的生死营救,到举国动员的灾后重建,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主线,始终体现着中国对 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抢救人的生命、维护人民利益成为执政党的最大政治。
勠力同心 锐意进取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 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前进道路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领导人周围,勠力同心、锐意进取,我们就 一定能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壹 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不管让他们做什么,回答始终都是一个字:‘好!’”一位灾区的团委书记如此评价。 “我们是能担当的一代,是值得信赖的一代。”一位从灾区归来的青年志愿者这样表示。
这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生长起来的一代人,人们曾经认为他们一帆风顺,扛不住风浪。 然而在抗震救灾中,他们英勇地站到祖国的前线,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
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
![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https://img.taocdn.com/s3/m/d8e8f98a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b7.png)
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一个多月前,汶川大地震震动中国:山崩地裂,江河痉挛,物毁人亡。
一个多月来,中国抗震救灾震惊世界:全民奋战,万众一心,发奋图强。
汶川作证:声势浩大的抗震救灾实践,砥砺了五千年不卑不亢的炎黄后代的铮铮铁骨,熔铸了中华民族震天动地的抗震救灾精神,铸造了伟大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不朽丰碑!党中央、国务院近期召开的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重申,要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应付行进道路上的各样困难和挑战,建设社会主义中心价值系统,推进科学发展、促使社会和睦,争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成功,拥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万众一心、万众一心,不畏艰险、不卑不亢,科学理性、开放透明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伟大表记中华文明史也能够说是一部与天灾人祸的抗争史。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遭遇过多次大的自然灾祸。
从 1966 年的邢台抗震救灾到1976 年唐山抗震救灾,从1987 年大兴安岭扑救丛林大火到1998 年三江抗洪抢险,从 2003 年抗击“非典”到今年初迎战冰雪,一次次自然灾害的严重考验,一场场人间真情的集中倾注,凝固了中国人民弥足宝贵的精神财产,确定了我们今日战胜特大地震灾祸的意志力基石。
汶川特大地震睁开的声势浩大的救灾践,吐出非常的人大,迸出生所罕的民族真情,照射出世瞩目的中国力量,出新期中民族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
以人本,生命至上。
“世全部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的” 。
当灾突然降,党中央、国院坚决决议,急命令,主只有一个:“第一位是救人”,“救人是重中之重” ,“一希望,百倍努力” !旋即,国之重器,云集灾区;国之精,挽救斯民。
截止 6 月 13 日,各路营救大累挽救和移1403671 人,各政府投入抗震救灾金537.61元,接收国内外各界捐款物455.78元,运救灾篷105.15 万,运渡布置房24.51 万套。
抗震救灾精神素材
![抗震救灾精神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f37bbf96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fe.png)
抗震救灾精神素材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一直以勇敢、坚韧的精神面貌展现在灾难面前。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人民在自然灾害中表现出的一种顽强拼搏、团结奋斗的伟大精神。
这一精神植根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沃土,深深扎根于每一个普通人的心中,传承不衰。
一、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是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
在灾难面前,无论贫富贵贱,都能够心手相连,共克时艰。
大地震发生时,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奔赴灾区,展现出人间大爱。
在灾难中,每一个人都是救援的一部分,每一个援助都是团结的力量。
二、顽强不屈的拼搏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的基石是顽强不屈的拼搏。
灾难发生时,面对巨大的困境,人们并不退缩,而是鼓起勇气,积极投入到救援和重建工作中。
在废墟之上,人们咬牙坚持,挥舞着生命的旗帜,表现出生命的坚韧和不屈。
三、人道主义的博爱情怀抗震救灾精神还表现为人道主义的博爱情怀。
在灾害中,人们能够忘我地为他人着想,关爱他人。
无论是紧急救援还是后期重建,人们都发扬着博爱之情,彰显着人性的光辉。
有人说,灾难中人性的丑陋会暴露无遗,但更多的是那些人道主义者的付出和奉献。
四、科技创新的现代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中还蕴含着科技创新的现代精神。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科技手段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各种先进技术设备如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震预警系统等,为抗震救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展现出科技创新在灾害防范中的重要地位。
五、坚守责任的社会责任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最终映射出的是坚守责任的社会责任精神。
每一个救援者,每一个志愿者,都肩负着对社会的责任,对生命的责任。
在灾难中,无论个人担当多大,每一个责任的肩负都是社会责任的延伸,是对人类生存、发展、幸福的共同承担。
结语抗震救灾精神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坚守。
这种精神在灾难面前被激发、被弘扬,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无穷力量。
在今天,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扬抗震救灾精神,坚定信心,勇于担当,共同构建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
学习弘扬唐山大地震抗震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弘扬唐山大地震抗震精神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af7028ff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c5.png)
学习弘扬唐山大地震抗震精神心得体会学习弘扬唐山大地震抗震精神心得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际来唐山视察时饱含深情地说:“在同地震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唐山人民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
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我们今天要继续弘扬抗震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把唐山抗震精神升华到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凸显了唐山抗震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唐山抗震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公而忘私的精神。
在抗震救灾中,唐山广大党员干部用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精神,践行了毛泽东同志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在大地震的废墟上处处闪烁着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党性光辉,使得克己奉公、清廉务实的廉洁风范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工作中得到全面展现,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至高利益的高风亮节。
在震灾的发生阶段,广大党员干部舍弃小家顾大家、牺牲个人为集体,以舍己为人的精神带领人民群众抗震救灾。
如开平区中王盼庄民兵连长徐国良震后不顾大儿子、大女儿被砸死,立刻组织全村人互救,并带头用自家的东西搭建简易塑料棚,垒锅灶做饭,安排社员吃住。
到了第2天,他用撬棍把被木梁压着死去的大儿子、大女儿和父亲、二妹扒出来,用破排子车将尸体拉到村西埋了。
开滦林西矿共产党员卢士元的妻子和儿子都震亡了,他忍着巨大的悲痛,带领工友们冒着生命危险把粮食从废墟中扒了出来,他却两天两夜没吃一顿饭,有人怕把他饿坏了,就找来几个鸡蛋要给他煮熟。
他发现后立即制止说:“灾情这么重,我们不能吃这个,要给有伤有病的职工留着!”开滦林西矿采煤一区的区长郑文,带领矿工抢险救灾,他的亲属来看他,并给他带来一张饼,他忍着饥饿,把手里的烙饼撕成几块,分给了躺在窝棚里的伤员们。
正是大地震中的广大党员干部用生命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救灾部队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普通民众也是公字当先、克己奉公,因而才有了“公而忘私”的精神,使得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精神得到高扬。
和衷共济的抗震救灾精神
![和衷共济的抗震救灾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df25b9ad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83.png)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惨烈的自然灾难使中华民族遭受了巨大的人员、物质和财产损失。
面对极为罕见的自然灾害,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开展了极为艰苦的抗震救灾斗争,夺取了重大胜利,创造了灾难救援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在这次灾难中,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形成、在凝固、在升华,感动着苍生万物,这种精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再次集中呈现,这就是“抗震救灾精神”。
弘扬好抗震救灾精神,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不仅能够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宝贵经验,而且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净化人们的心灵,有助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流传青史、永放光芒。
抗震救灾精神的形成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的大地突然剧烈动摇,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发生在这块平静的土地上。
这场历史上罕见的大灾难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摧毁了这里曾经美好的家园,山河哭泣、草木呜咽。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达里氏8级,最大烈度达11度,余震3万多次,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区市417个县(市、区)、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庄。
灾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受灾群众4625万多人,其中极重灾区、重灾区面积13万平方公里,造成69227名同胞遇难、17923名同胞失踪,需要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510万人,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举世罕见。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党中央、国务院组织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的生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始终坚持把抢救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尽百倍努力。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学习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学习伟大抗震救灾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48eda4daa1c7aa00b52acbad.png)
汶川特大地震过去整整一年了。
这一年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以坚如磐石的团结和一往无前的拼搏,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灾区人民迈出了新生活的坚实步伐。
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已成为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并将之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去年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迅速形成了齐心协力抗击灾害的磅礴力量。
从城市到乡村、从部队到厂矿、从机关到基层、从街道到学校,规模空前的生命大营救,历经险阻的千里大驰援,处处涌动的爱心大奉献,共克时艰的社会主义大协作,汇聚成全民族风雨同舟的强大合力。
中国人民用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坚韧努力战胜了磨难,经受住了考验,向历史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展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人民军队的伟大力量,展现了13亿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形成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激励着灾区人民排除万难重建家园、创造美好生活,也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鼓舞着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全球经济复苏可能经历较长和曲折的过程。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近一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准确把握经济大势,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措施,面临巨大下行压力中的国民经济逐步趋于稳定,工业增长速度明显回升,投资和消费增长处于加速状态,金融体系稳定,对外贸易出口降幅缩小,经济企稳回暖的态势初步形成。
如何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如何弘扬抗震救灾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563f5c25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f9.png)
如何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如何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是我国伟⼤民族精神的⼀部分,作为⼤学⽣的我们,应该努⼒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的⼀份⼒量,我认为作为当代⼤学⽣的我们应该做到以下⼏点。
⼀组织班级,同学多参加希望⼯程活动,献出⾃⼰的⼀份爱⼼,尽我们做能的帮助需要帮助的⼈们。
⼆在学校举办讲座,展览,弘扬英雄抗震救灾事迹,提⾼⾃⾝思想素质,多向周围同学传播优秀英雄世事迹。
三在学校举办以抗震救灾为主题的⽂艺晚会,将英雄抗争救灾事迹以舞蹈形式表现出来,晚会中还可唱抗震救灾主题的公益歌曲,诗歌朗诵,⼩品,相声。
四举办以弘扬伟⼤抗震救灾精神为主题的论⽂征集活动,并进⾏评选,优胜者可组织到困难地区进⾏实践活动,与需要帮助的的弱势群体⾯对⾯交流,了解弱势群体的真实⽣活。
进⾏义讲义⼯等活动,丰富课余⽣活培养民族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是我国伟⼤的民族精神,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改善,年轻⼀代很少遭遇挫折和苦难,⼤学⽣应肩负着社会和历史的重任,树⽴⾃强不息的意识。
我们应树⽴正确世界观、⼈⽣观、价值观,不仅如此,还应从⽇常⽣活、学习中的⼩事做起。
学会建⽴和谐的⼈际关系,主动关⼼同学,与⼈和睦相处。
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要热爱集体,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
继续发扬抗震救灾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团结奋⽃。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凝聚力量作文5篇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凝聚力量作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8a8681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1c.png)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凝聚力量作文5篇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凝聚力量作文1“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念天地之悠悠,人类史也不过如白驹过隙;相对于无限的宇宙,我们无可否认人之渺小。
所以,某种程度上说,人类历史,就是一条艰难蜿蜒前行的道路。
像风刀霜剑、山崩地裂等等,千百年来,常伴人类行路之旁。
但也正是环境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之磨炼,让人类越来越坚强——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华文化和中华精神的闪亮,亦彰显此一道理:精神家园,玉汝于成。
且不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抗击天灾人祸,最终走向胜利的历程,仅以当代中国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意志,便是艰难困苦中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襄未来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它更成了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永恒来源。
像“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地震等抗震之众志成城的场景,以及灾后万众一心的重建历程,都凝结和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它也自然而然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闪耀于“中国精神”的王冠之巅,激励着中国人民鼓起风帆、面向未来。
灾难亦有时,痛苦也会慢慢湮灭,但自然与历史的周期率,仍可能规律性的发生。
像自然灾害,有时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甚至,一些人为灾害,也可能因我们的记忆抹去过快而再次发生。
因此,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特别是那些让我们战胜千难万苦的经验、意志与精神,更是我们应永远记取的珍宝,它是我们纵观古今、连接未来必不少的链条和支柱。
因此,将那些“抗震救灾精神”,通过一定的形式,如文艺作品,让其再现,并教育一代又一代后人,从中吸取精神的营养,让后人走得更稳、更好,让我们的精神家园更加固若金汤。
这其中,人民艺术家们的责任重大。
我们常说,艺术家要深入生活,要融入时代。
当然,表现小我,也是时代的侧映,但是,如果艺术工作者总是将身心囿于偏狭的小我之域,就难以看清时代的张力,无法亲近时代澎湃的精神,就难以把诸如中国人民“抗震救灾精神”的伟大,得以展现于天地间。
介绍抗震救灾精神
![介绍抗震救灾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a2003de4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fc.png)
03 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让我们看到 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
科学决策、精准施策
科学决策、精准施策
1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政府和相关机构科学决策、 精准施策,为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
政府及时启动应急机制,调集大量人力、物力、
财力投入到救灾工作中
全国上下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让人们能够在灾难
3
中挺立不倒
2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1
在灾区救援的过程中,广大军民不畏 艰险、勇往直前,克服了重重困难,
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们冒着余震的危险,奋战在灾区第 一线,争分夺秒地抢救生命
2
3
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们在 灾难面前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勇气
国的担当和胸怀
01
02
03
04
7
着眼长远、恢复重建
着眼长远、恢复重建
1
抗震救灾精神还体现在对 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视上
2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 施,为灾区人民提供生活
保障和经济发展支持
3
这种着眼长远、恢复重建 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国 家对灾区未来的关注和期
望
8
启示与意义
启示与意义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人民在历史灾难面前所展现出的坚强与勇敢 的象征
介绍抗震救灾精神
-
目 录
01 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02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03 舍己救人、无私奉献 04 凝聚力量、共克时艰 05 科学决策、精准施策 06 开放透明、国际合作 07 着眼长远、恢复重建
介绍抗震救灾精神
01
弘扬抗震救灾伟大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伟大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b825912c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7a.png)
弘扬抗震救灾伟大精神
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在过去的数千年的时间里,给人们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即使是科技高达发达的今天,仍无法预测和阻止其发生,我们能做的,只有抗震救灾和
灾后重建。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大地震,这
次地震强度大,波及面广,破坏力强,人员伤亡惨重,经
济损失巨大。
汶川地震使四川各受灾地区山崩地裂、道路
塌陷、桥梁断裂,各路救援力量徒步翻山越岭,跨急流、
涉险滩,强行军奔赴救援现场,迅速展开救援。
抗震救灾,人民生命高于一切。
许多解放军战士和武
警官兵,用双手充当工具,从废墟中挖出被困人员。
当人
们搬开垮塌的汶川县映秀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
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
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遇难。
由于紧抱孩子
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
他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
“摘下我的翅膀,送
给你飞翔。
”多才多艺、喜欢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
释了这句歌词。
汶川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伤痛,也带来了无数的感动。
党和国家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救援,和时间赛跑、同死神抗争,对生命高度关爱、对科学高度尊崇;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举国上下患难与共,不畏艰险、百折不挠,重灾面前不低头,千难万险不放弃,铸就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种精神绽放的强大精神动力,必将激励我们在经受各种考验挑战中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大力弘扬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
![大力弘扬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151b25a8910ef12d2af9e7f5.png)
大力弘扬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作者:华瑞兴来源:《群众》2008年第10期压力与磨难催生伟大的精神,考验和挑战锤炼民族的品格。
我国人民在5·12汶川大地震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崇高精神,给这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注入了强大的力量,这种伟大-的精神已经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胡锦涛总书记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指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体现了中国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勇气概。
展现了中国人民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任何困难所压倒的超人勇气,体现了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对于动员全体干部群众克服面临的困难,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畏艰险”是人们面临困难的一种积极的心态。
更是一种永不言败的自信。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地震震级特大、救灾难度极大以及灾害损失巨大的自然灾害,广大军民临危不惧、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哪里灾情危急就向哪里冲去,哪里有生死考验就向哪里挺进。
哪里有受灾群众就向哪里集结,展现了中国人民不为任何困难所压倒的超人勇气,体现了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
“百折不挠”是人们面对困难的一种坚强表现,更是一种战无不胜的力量。
这场惊天动地的抗震救灾斗争,是快速反应的大比拼,是综合国力的大展示,是人间爱心的大喷发,也是民族力量的大凝聚。
桥断路绝。
山塌河塞,飞石不时滚落,脚下无处可走,“就是爬,也要爬到汶川!”危楼断壁随时可能坍塌,余震不断,险象环生,堰塞湖高悬,险情日增,救援人员“把困难踩在脚下,把危险置之度外”,只想着尽可能多地抢救被废墟埋压的生命……在抗震救灾斗争中,这种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洋溢在每一个救灾现场。
充盈于每一个救援人员的胸中。
危难当前,中国人民何以具有这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任何困难所压倒的超人勇气?何以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就是因为有“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品格。
大学生如何发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
![大学生如何发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8c0728ff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bd.png)
大学生如何发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如何发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不畏艰难、敢于抗争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同时,它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患难与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发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我认为,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党和国家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当发生灾情时,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灾后重建,保障灾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二、新闻媒体要积极发现并宣传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当发生灾情时,加强对抗震救灾的舆论宣传,营造团结互助、抗震救灾的社会氛围;宣传党和政府抗震救灾方针政策,鼓舞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坚强决心。
三、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1、认清自己的现状,肯定自己的能力,在合理的情况下给自己制定相应的计划,并按计划实施,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
2、要有奉献精神,在他人需要的时候要给予及时的帮助,不能麻木不仁。
在国家利益,人民利益面前要懂得舍弃个人利益,在心中始终坚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3、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要镇静、沉着。
分析问题所在,不能畏手畏尾,要自己勇于尝试,敢于挑战困难。
4、要有一颗乐观、从容的心。
在生活中遇到困苦和磨砺的时候,不要一蹶不振。
要有一颗乐观、从容的心,坚强地面对失败,勇敢地接受挑战,追寻心中的目标,绝不轻言放弃,要用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与困难做斗争弘扬英雄事迹,振奋民族精神审视天下,纵观古今,不难看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兴旺发达、繁荣昌盛,要想昂首于地球群脉之巅,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依靠一种振奋的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的英雄以及他们的事迹,无不振奋着她的民族精神。
纵观中国历史,有着无数的民族英雄:在革命战争时期,忠贞爱国矢志抗日的将领吉鸿昌,热血忠魂为报国的民族英雄张自忠,为了人民牺牲的战斗英雄任常伦,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冲锋陷阵、英勇奋斗,付出了鲜血和生命。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内容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5d1dd721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68.png)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内容
近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但是每次地震之后,我们都能看到人们积极地投入到抗震救灾的工作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抗震救灾精神。
这种精神是指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人们不惧困难,不畏艰险,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救援工作中,竭尽全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精神。
这种精神的体现不仅仅是在地震中表现出来的,还包括了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中的表现,以及人为灾害中的表现。
抗震救灾精神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奉献精神。
在抗震救灾中,我们看到了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危难时刻的团结合作,看到了全国各地的人们无私捐助的奉献精神,看到了救援人员在无数个日夜中的坚守与奋斗。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应该是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人做起,做一名有担当、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公民。
我们可以通过关注自然灾害、学习自救技能、参加志愿者活动等方式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要更加注重灾害防范和减灾工作,做好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等工作,不断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 1 -。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提高避险自救能力内容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提高避险自救能力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2ff0f8ab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7d.png)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提高避险自救能力内容“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提高避险自救能力”是我们应该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
国家每年都会举行许多地震应急演习,其目的是提高人们对自救避难的认识和技能,以便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灾害,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地震是地球多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之一。
许多人会在地震发生时遭受伤害甚至死亡。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灾害预防和应对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有用的建议:1. 学习灾害自救的技巧:参加应急技能训练班,以学习如何自救并避免灾害。
2. 建立应急三包:准备好一个应急包,应急水袋和储备食品,以便在灾难发生时快速行动。
3. 了解地方信息:了解紧急避难所的位置和您以前可能很少去过的地方的进出路线。
4. 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在家庭和企业中,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灾害应急计划和组建突发灾害应急队伍,以准备在灾害发生时迅速行动。
5. 加强公众参与:政府应发挥领导和动员作用,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抗灾救灾工作,增强自身避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6. 热爱生命,有自救意识:地震来临时,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安全。
在床下、桌子旁、房梁下、固定设备下等处躲避,决不可恰逢余震就到房子外面、天桥上等高处。
以上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于抗震救灾及提高自救的一些建议。
而另外一个重点的就是受灾区遇险人员的及时救助。
当地震发生后,受灾区的交通、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可能受到影响,这时候需要开展搜救并及时向外报告灾情,以便得到更多的救援力量支持,同时需要在发现受困人员的同时,对其进行挂号,制定详细的行动方案,一旦救援力量到达,可以最大程度地缩短救援时间,提高救援效率。
此时候还需要各社区聚集力量,积极展开应急救援并提供志愿服务,帮助社区群众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帮助外来救援力量了解灾区情况,协助宣传疏导和整顿群众秩序。
总之,面对自然灾害,我们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应对能力。
通过加强灾害预防意识和抗灾救灾意识,弘扬人性、爱心和责任感,热爱生命、有自救意识,提高抗震救灾的综合素质,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提高避险自救能力资料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提高避险自救能力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6a38e22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93.png)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提高避险自救能力资料抗震救灾精神是指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人们针对灾情采取的一种积极向上、勇敢坚定的态度和行动,是人类社会互助合作和团结奋斗的典型体现。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需要不断地提高避险自救能力。
为了更好地提高避险自救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一、了解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只有充分了解这些知识,才能拥有更好的避险自救能力,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伤害。
比如,我们需要了解防震减灾知识、火灾防控知识、地质灾害知识等。
二、掌握应急处理能力在灾难发生时,我们需要立即采取具体措施,进行应急处理。
比如,在地震中,我们需要迅速进行安全疏散,防止被压住,同时还需要学会基本的救护方法,这些都需要提前学习掌握。
三、培养自救互救能力自救互救是在灾难中最为重要的,因为在初始时,暂时无法获得外部救援,而自救互救是无法被取代的。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自救互救的培训和演练,例如:学会制作紧急避难所,掌握如何自救等方法。
四、加强防灾意识要想做好自救工作,首先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意识和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灾难前兆,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灾难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加强对自身安全的保护,提高自身的应急反应能力,适时地逃命或逃出灾难现场。
五、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在灾难中,我们不可能只依靠个人力量去面对。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团队合作的能力,协助他人自救,为救援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
总之,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提高避险自救能力,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重要任务。
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掌握福寿康宁的避险自救知识和技能,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才能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有效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机电工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学期论文论文题目: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度外,挺身而出,舍己救人的英雄人物。
他们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地面有十指鲜血淋漓的士兵,空中有达到体力极限的飞行员;内有为救学生直面死神的无畏教师,外有都市街头蜿蜒长龙的献血队伍。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面对他人生命安危,这种舍生忘死、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总在最关键的时刻、最需要的地方闪耀。
抗震救灾精神,就是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互助精神。
无论在震区,还是祖国各地,人人心系灾情,用出人出力出物的实际行动付出一片片真情和爱心。
人们的心靠得更紧,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同情、和善、友爱等情感特别得到增强。
地震带来的灾难现状是残酷的,但全国军民对灾区的火速支援,特别是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团结互助精神却让人温暖、令人赞叹。
正是这种精神,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希望,激励人们擦干眼泪,奋勇前行,用信心去创造美好的新家园。
抗震救灾精神,就是立足本职、勤奋工作的敬业精神。
在大地震发生之后的抗震抢除救灾战斗中,灾区的通讯、公安、民航、运输、医疗、地震监测及其他各职能部门做出了极其突出和卓越的贡献。
这些部门的干部职工做到了临震不惊不乱,人在机器在,岗位在,没有一个逃离岗位,他们认定了与机器、与房屋、与岗位共存亡。
地震越剧烈、危险越大,其他部门和灾民可以越跑得快、逃得远,但是这些部门的干部职工却不能跑,他们越震越往房子里钻,越震越只能定在岗位上。
他们十分清楚大地震对他们的家庭、他们的亲人、他们的财产意味着什么,也清楚全家老小这时对他们的期待,但是他们只有咬紧牙关、含着泪水坚持在岗位上。
他们清楚逃离岗位对全局,对成千上万灾民的不堪后果,他们下定决心不做历史的罪人,而要当抗震救灾的无名英雄。
抗震救灾斗争的伟大胜利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制度保证;改革开放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坚强支撑;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迸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牢固纽带。
正是因为由伟大的民族精神发展而来的抗震救灾精神,我们在遭受灾难,抗击灾难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依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所谓多难兴邦,抗震
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笔财富,我们应当继承好发扬好,在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指引下,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更大成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