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的研究著述中,都是以判定梅光 迪“顽固”、“复古”为结论的。如李何林编著的《近二十 年中国文艺思潮论》(1939 年)、王瑶的《中国新文
学史稿》(1982 年)、朱德发的《中国五四文学史》
(1986 年)等著作,延续着新文化运动者的一贯立场. 在新时期的研究中,由于学术话语的多元化,保守主
• 讲究共性、权威、规则,轻视乃至忽略个别性、变动 性和创新精神,成了古典主义文艺思潮的突出特征, 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观有许多不同甚至大相径庭。 • 值得注意的是,要警惕古典主义文学由于同政治“合谋 ”而带来的弊端,以及对人和文学的束缚压抑。
第二章 学衡派
• 学衡派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古典主义的第一个潮头,它 强调规范和文学传统的传承,侧重文学恒定的道德内 容和精神价值,并视文学为批评人生的利器。 • 其基本理念深植于现代的层面,而且不少人在文学方 面受过系统的训练,学有根柢。
吴宓
• 《我之人生观》中 即阐明了自己的人生主张。 • 他认为人性的二元为道德的基本。 人性有善有恶,而非 天理与人欲的对立。 • 实践道德的方法有三条:一曰克己复礼,二曰行忠恕,三 曰守中庸。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在事业及出处 进退问题上,他认为有三种解决的答案: 一曰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二曰行而无著。三 曰职业与志业之别。 • 吴宓的 这一人生观,是地道的传统儒学精神的体现。
张其昀
• 中国人的心 理势力表现为“中庸”。具体显现为: • • • • • (一)政治方面:折衷于文武之间 (二)宗教方面:折衷于天人之间 (三)经济方面:折衷于汰灭之间 (四)社会阶级方面:折衷于严荡之间(秩序)。 (五)人伦行为方面:折衷于过与不及之间(中行) 。
• 第二,批评新文化运动要与自身传统断裂的行 为,认为中国文化改革虽“须脱去昔日盲从之 故俗”,但“同时必须审慎,保存其伟大之旧文 明之精魂也。” • 第三,批评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只知膜拜卢梭以 下欧美之流行学说,而不潜心研究西洋文化之 渊源。他认为要治中国目前新文化运动之病, 就要:“勿冒进步之虚名,而忘却固有之文化 ,再求进而研究西洋自希腊以来真正之文化, 则见此二文化,均主人文,不谋而有合,可总 称为邃古以来所积累之智慧也。
2、以白璧德为主介绍 20 世纪美国的 古典主义文学思想 • 以培根为肇端的科学主义和以卢梭为源头的浪 漫主义是现代社会的两大恶源,认为前者是一 味征服自然的物质功利主义,后者是不加节制 的情欲主义。
• 由于对西方近代社会各种现代性思潮的失望,新人文 主义者,尤其是白璧德,除了回归古希腊罗马思想 外,还把智慧的资源延伸到希伯来、佛教、儒教等 东方文化的原典当中。这种要“用历史的智慧来反 对当代的智慧”的做法,使得他(们)成了文化保守主 义阵营中的一员。
第二节 古典主义的文学观与美学思想
• 一、文学与现实世界:模仿、映照和超越、批评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 二、理性与技艺:古典主义关于创作主体的主张
• 三、规范化、类型化的作品观” • 四、“寓教于乐”: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古典主义文学的意义
• • • • 第一,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历史作用。 第二,古典主义文学生存的社会语境。 第三,徘徊、游移的创作心态。 第四,美学规范的两面性。
第二节 演进:承接西学的文化保守主义的悲剧
• 一 学衡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判
1、 五四激进思潮与《学衡》的创刊 • 他们制定刊物的宗旨是:“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 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 偏无党,不激不随。” • 具体的执行方案有二:“(甲)本杂志于国学则主以切 实工夫,为精确之研究,然后整理而条析之,明其源 流,著其旨要,以见吾国文化有可与日月争光之价值 ,而后来学者得有研究之津梁,探索之正轨。” • “(乙)本杂志于西学则主博极群书,深窥底奥,然 后明白辨析,审慎取择,庶使吾国学子,潜心研究, 兼收并览,不至道听途说,呼号标榜,陷于一偏而昧 于大体也。”
义的文化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其思想脉络也随之
被大量挖掘。在这种大趋势下,梅光迪研究也进入了 一个新的比较客观公允的阶段。
• “在现代性思潮的冲击下,痛感倒的伦理的解体,社会 行为的无序、人文精神的失落,有着强烈的文化危机 意识,向传统文化寻求一种恒定的价值标准。” • 对现代性思潮的反思批判 • 胡适继承杜威的实验主义思想。重效用,重证据,是 现代性思想的一个分支。 • 现代性思想与反思现代性思想的对峙。
• 此近代运动,一方则注重功利,以培根为其先 觉,其信徒之主旨,在注重组织与效率,而崇 信机械之功用;一方则注重感情之扩张,对人 则尚博爱,对己则尚个性之表现,此感情扩张 运动之先觉,则十八世纪之卢梭是也。……有 人欲问,吾西方之脱离古昔,是否曾将数种重 要之元素亦随之而弃去,是否如德人所云:于 倾弃浴水时,将盆中之小儿,亦随之弃掷也。 以有此种弃舍之故,今日之所争,乃非进步与 反动之争,而为文明与野蛮之争矣。
• 他们对于文学与人生、文学创作自身规律以及中国文 学发展道路的探索,并不乏真知灼见后期学衡派的文 学思想在不断调整中发生了重大转变,和新文学主流 的关系也由对峙、抗衡逐渐走向同情、对话。
• 到 1922年,一批在美国接受了白璧德思想的中国学生梅 光迪、吴宓、胡先驌、刘伯明、柳诒徵等在南京东南大 学组建了学衡派,创办《学衡》,宣扬新人文主义,与 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展开论争,但因其偏执 于古典文化的立场不久便败下阵来。从 1922 年到 1926 年,他们站在新人文主义的立场上,对五四新文化运动 进行全方位的批判,并建立了一套古典主义的法则。 • 《学衡》作者群的组成,主要有三部分人:一是东南大 学的师生;二是清华大学及清华研究院的师生;三是其 它与该刊情趣相投的撰稿人。前两部分是主力。东南大 学的教师撰稿人,半数是清华学校出身留学美国的归来 者。
时代向传统挑战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能以进化论作为
所有领域的衡量标准,来否定原有的一切价值标准。 他主张立足中国的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儒家文化),
融化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反对各种激进的浪漫主义
运动――所谓“新潮流”在他看来就是浪漫主义运动, 由此他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文学思潮。
二 梅光迪之古典主义的现代性意义
• 《人文主义与现代中国》:“中国此次运动的发起者在
美国留学时可能就已全面研究了自卢梭以后的现代先 知,并认真聆听了这些人类精神医师所作出的诊断和 建议的药方。然而,他们却发现,这些诊断相互矛盾 且浮于表面,那些药方也令人怀疑。这些先觉们要求 的不是更好的,而是更多的民主、科学、自由和个人 主义。他们的激进主义事实上并不是要激进地与过去 两百年积累下来的现代思想和主流文化相脱离。”因为
刘伯明 东南大学 学衡
• 《共和国民之精神》:“新文化之运动,确有不可磨灭 之价值。”称道“五四运动”乃是“激于世界之民治新潮, 精神为之舒展,自古相传之习惯,缘之根本动摇”。” • “自由与责任的 有机融合,才是真正的民治。这既需要 国民自觉地培养共和人格,瓦解专制体制,也需要国 人的理性和贡献精神。要达到这 一步,现代教育是必 由之路。走出专制时代的教育,是以造就现代人,即 造就共和国民为基本目的。” • “注意社会改造”。共和的精神即民主的真精神 由与责任。 ——自
三 西方古典主义的两个阶段 1、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
历史背景: 政治基础: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
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相持阶段,基督教势力有所反 扑,用酷刑来压制新思想的传播,致使文艺复兴运受到遏 制,某些国家的历史进程出现逆转。
思想基础:笛卡儿的唯理主义理论
他主张一切以合乎情理为原则,主张抛弃传统偏见,反对 中世纪的神学世界观,反对盲目信仰宗教权威和经院哲学 ,把理性看成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唯理主义认为感性材料 会欺骗人们,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世界。
第一章
古典主义
• 第一节 古典主义及古典主义文学的概况 • 一 古典主义的概念 • 狭义的古典主义指称包括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 在内的特定的文学现象、文学运动、文学潮流。 • 广义的古典主义指称是一种超时空的具有普遍 性的文学精神和美学倾向。
• 据英国“文学批评术语丛书”《古典主义》介绍:
• “古典主义是一种美学倾向,它以适度的观念, 均衡和稳定的章法,寻求形式的谐调和叙述的 含蓄为特征”,要求在创作中“弃绝对罕见事物 的表现,控制情感和想象,遵守各种写作体裁 所特有的规则”。
• 至此,梅光迪之古典主义的现代性意义已经昭 然若揭――即置身于被迫现代性的历史语境中 ,用一种世界格局的眼光,批判西方启蒙现代 性的种种恶果,并思考这种背景下中国文学的 现实处境和可能的前途;他不满激进主义的做 法,要求重估传统价值,激烈地批判西方自启 蒙以来的现代文明,相信通过复兴民族文化以 挽救民族危机。很遗憾,在当时的中国,这确 实不合时宜。
• 梅光迪呼吁:“我们这一代的崇高使命,就是为当下史 无前例的国民危机寻找一条生路――那就是通过对起 伏消长。变动不居的社会环境的调节,达到新旧和谐 统一这一最高目的。” • “建立一个新中国唯一坚实的基础是民族传统中的精粹 部分;其立场集中表现为哲学、政治和教育上的理想 主义及文学中的古典主义。”
二
西方古典主义文学特点
• 1.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 • 2.特征: A.拥护王权,歌颂开明君主,抨击和嘲讽 腐朽的和愚昧的封建主和宗教势力,宣扬公民义务。 • B.注重理性。 • C.崇尚古典,模仿古代,师法古人,重视格律。 • D.语言准确、精炼、华丽、典雅,有宫廷趣味。 • 3.代表人物: • 高乃依: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 • 代表作:《熙德》
二 学衡派建立的古典主义文学观
• 学衡派的古典主义文学观是在批评新文学革命的“八不主 义”、“文学的历史进化论思想”、“白话文创作”、“写实主 义”、“自然主义”、“文学的平民主义”、“易卜生主义”、“ 新浪漫主义”等主张中逐步提出的,每一条原则几乎都有 具体的针对性。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 一、强调中庸适度的理性原则; • 二、重视传统,坚持文言不可废; • 三、坚信恒定真理,认为文学无新旧之分; • 四、重视规范与训练,提倡摹仿论; • 五、重视文学的道德内容以及教化作用。 吴宓 张其昀
• 胡先骕翻译《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第一 ,白璧德说:“今日中国文艺复兴之运动,完 全以西方文化之压迫为动机,故就其已发展者 而言,亦仅就西方文化而发展……近二三十年 中,予在哈佛大学教授之功课,即细究欧洲十 六世纪文艺复兴之往迹,及其与中世纪脱离之 情形,并按迹此后思潮之趋向,迄于今日。予 尤注意于十八世纪中第二次个人主义之发动, 此种自十六世纪以来之西方运动,其性质为极 端之扩张首先扩张人类之知识与管理自然界之 能力,以增加安适与利用。
• 第一节
由传统文学观念激发的本能性抗衡
• 一 梅光迪与胡适的文学论争
• 在这次论争中,除了文字的问题外,梅光迪还申明了
自己的学术态度。
• 一要提倡中庸,反对偏至。 • 二是反对胡适文化进化论观点。 • 三是对卢梭的浪漫主义及其它欧美现代文学思 潮不满。
• 胡适回国后,于 1917 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 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正式开始。 • 三篇文章:《我们这一代的任务》、《我们需要关切 国事》、《中国的新学者――学者的为人》,对胡适 的激进行为表示反对。梅光迪认为,目前的文艺复兴
“所谓的民主和科学、效率和进步,其黄金时代早已在
世界大战的炮火中灰飞烟灭。”
• 《我们这一代的使命》:“当代不少伏尔泰式的运动是 不可避免和必要的,尤其处在文化复兴阶段。习惯和 传统牢牢地束缚住我们,要摆脱它们的羁绊需要勇气 和力量。然而这样又容易导致中正和平之气的丧失 ――尤其在一个动荡和狂躁的社会环境里我们凭一时 冲动行事,要么陷入对传统文化的卑怯模仿当中,要 么走向另一个极端―――对传统的虚无主义态度。”
学史稿》(1982 年)、朱德发的《中国五四文学史》
(1986 年)等著作,延续着新文化运动者的一贯立场. 在新时期的研究中,由于学术话语的多元化,保守主
• 讲究共性、权威、规则,轻视乃至忽略个别性、变动 性和创新精神,成了古典主义文艺思潮的突出特征, 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观有许多不同甚至大相径庭。 • 值得注意的是,要警惕古典主义文学由于同政治“合谋 ”而带来的弊端,以及对人和文学的束缚压抑。
第二章 学衡派
• 学衡派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古典主义的第一个潮头,它 强调规范和文学传统的传承,侧重文学恒定的道德内 容和精神价值,并视文学为批评人生的利器。 • 其基本理念深植于现代的层面,而且不少人在文学方 面受过系统的训练,学有根柢。
吴宓
• 《我之人生观》中 即阐明了自己的人生主张。 • 他认为人性的二元为道德的基本。 人性有善有恶,而非 天理与人欲的对立。 • 实践道德的方法有三条:一曰克己复礼,二曰行忠恕,三 曰守中庸。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在事业及出处 进退问题上,他认为有三种解决的答案: 一曰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二曰行而无著。三 曰职业与志业之别。 • 吴宓的 这一人生观,是地道的传统儒学精神的体现。
张其昀
• 中国人的心 理势力表现为“中庸”。具体显现为: • • • • • (一)政治方面:折衷于文武之间 (二)宗教方面:折衷于天人之间 (三)经济方面:折衷于汰灭之间 (四)社会阶级方面:折衷于严荡之间(秩序)。 (五)人伦行为方面:折衷于过与不及之间(中行) 。
• 第二,批评新文化运动要与自身传统断裂的行 为,认为中国文化改革虽“须脱去昔日盲从之 故俗”,但“同时必须审慎,保存其伟大之旧文 明之精魂也。” • 第三,批评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只知膜拜卢梭以 下欧美之流行学说,而不潜心研究西洋文化之 渊源。他认为要治中国目前新文化运动之病, 就要:“勿冒进步之虚名,而忘却固有之文化 ,再求进而研究西洋自希腊以来真正之文化, 则见此二文化,均主人文,不谋而有合,可总 称为邃古以来所积累之智慧也。
2、以白璧德为主介绍 20 世纪美国的 古典主义文学思想 • 以培根为肇端的科学主义和以卢梭为源头的浪 漫主义是现代社会的两大恶源,认为前者是一 味征服自然的物质功利主义,后者是不加节制 的情欲主义。
• 由于对西方近代社会各种现代性思潮的失望,新人文 主义者,尤其是白璧德,除了回归古希腊罗马思想 外,还把智慧的资源延伸到希伯来、佛教、儒教等 东方文化的原典当中。这种要“用历史的智慧来反 对当代的智慧”的做法,使得他(们)成了文化保守主 义阵营中的一员。
第二节 古典主义的文学观与美学思想
• 一、文学与现实世界:模仿、映照和超越、批评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 二、理性与技艺:古典主义关于创作主体的主张
• 三、规范化、类型化的作品观” • 四、“寓教于乐”: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古典主义文学的意义
• • • • 第一,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历史作用。 第二,古典主义文学生存的社会语境。 第三,徘徊、游移的创作心态。 第四,美学规范的两面性。
第二节 演进:承接西学的文化保守主义的悲剧
• 一 学衡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判
1、 五四激进思潮与《学衡》的创刊 • 他们制定刊物的宗旨是:“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 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 偏无党,不激不随。” • 具体的执行方案有二:“(甲)本杂志于国学则主以切 实工夫,为精确之研究,然后整理而条析之,明其源 流,著其旨要,以见吾国文化有可与日月争光之价值 ,而后来学者得有研究之津梁,探索之正轨。” • “(乙)本杂志于西学则主博极群书,深窥底奥,然 后明白辨析,审慎取择,庶使吾国学子,潜心研究, 兼收并览,不至道听途说,呼号标榜,陷于一偏而昧 于大体也。”
义的文化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其思想脉络也随之
被大量挖掘。在这种大趋势下,梅光迪研究也进入了 一个新的比较客观公允的阶段。
• “在现代性思潮的冲击下,痛感倒的伦理的解体,社会 行为的无序、人文精神的失落,有着强烈的文化危机 意识,向传统文化寻求一种恒定的价值标准。” • 对现代性思潮的反思批判 • 胡适继承杜威的实验主义思想。重效用,重证据,是 现代性思想的一个分支。 • 现代性思想与反思现代性思想的对峙。
• 此近代运动,一方则注重功利,以培根为其先 觉,其信徒之主旨,在注重组织与效率,而崇 信机械之功用;一方则注重感情之扩张,对人 则尚博爱,对己则尚个性之表现,此感情扩张 运动之先觉,则十八世纪之卢梭是也。……有 人欲问,吾西方之脱离古昔,是否曾将数种重 要之元素亦随之而弃去,是否如德人所云:于 倾弃浴水时,将盆中之小儿,亦随之弃掷也。 以有此种弃舍之故,今日之所争,乃非进步与 反动之争,而为文明与野蛮之争矣。
• 他们对于文学与人生、文学创作自身规律以及中国文 学发展道路的探索,并不乏真知灼见后期学衡派的文 学思想在不断调整中发生了重大转变,和新文学主流 的关系也由对峙、抗衡逐渐走向同情、对话。
• 到 1922年,一批在美国接受了白璧德思想的中国学生梅 光迪、吴宓、胡先驌、刘伯明、柳诒徵等在南京东南大 学组建了学衡派,创办《学衡》,宣扬新人文主义,与 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展开论争,但因其偏执 于古典文化的立场不久便败下阵来。从 1922 年到 1926 年,他们站在新人文主义的立场上,对五四新文化运动 进行全方位的批判,并建立了一套古典主义的法则。 • 《学衡》作者群的组成,主要有三部分人:一是东南大 学的师生;二是清华大学及清华研究院的师生;三是其 它与该刊情趣相投的撰稿人。前两部分是主力。东南大 学的教师撰稿人,半数是清华学校出身留学美国的归来 者。
时代向传统挑战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能以进化论作为
所有领域的衡量标准,来否定原有的一切价值标准。 他主张立足中国的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儒家文化),
融化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反对各种激进的浪漫主义
运动――所谓“新潮流”在他看来就是浪漫主义运动, 由此他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文学思潮。
二 梅光迪之古典主义的现代性意义
• 《人文主义与现代中国》:“中国此次运动的发起者在
美国留学时可能就已全面研究了自卢梭以后的现代先 知,并认真聆听了这些人类精神医师所作出的诊断和 建议的药方。然而,他们却发现,这些诊断相互矛盾 且浮于表面,那些药方也令人怀疑。这些先觉们要求 的不是更好的,而是更多的民主、科学、自由和个人 主义。他们的激进主义事实上并不是要激进地与过去 两百年积累下来的现代思想和主流文化相脱离。”因为
刘伯明 东南大学 学衡
• 《共和国民之精神》:“新文化之运动,确有不可磨灭 之价值。”称道“五四运动”乃是“激于世界之民治新潮, 精神为之舒展,自古相传之习惯,缘之根本动摇”。” • “自由与责任的 有机融合,才是真正的民治。这既需要 国民自觉地培养共和人格,瓦解专制体制,也需要国 人的理性和贡献精神。要达到这 一步,现代教育是必 由之路。走出专制时代的教育,是以造就现代人,即 造就共和国民为基本目的。” • “注意社会改造”。共和的精神即民主的真精神 由与责任。 ——自
三 西方古典主义的两个阶段 1、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
历史背景: 政治基础: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
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相持阶段,基督教势力有所反 扑,用酷刑来压制新思想的传播,致使文艺复兴运受到遏 制,某些国家的历史进程出现逆转。
思想基础:笛卡儿的唯理主义理论
他主张一切以合乎情理为原则,主张抛弃传统偏见,反对 中世纪的神学世界观,反对盲目信仰宗教权威和经院哲学 ,把理性看成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唯理主义认为感性材料 会欺骗人们,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世界。
第一章
古典主义
• 第一节 古典主义及古典主义文学的概况 • 一 古典主义的概念 • 狭义的古典主义指称包括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 在内的特定的文学现象、文学运动、文学潮流。 • 广义的古典主义指称是一种超时空的具有普遍 性的文学精神和美学倾向。
• 据英国“文学批评术语丛书”《古典主义》介绍:
• “古典主义是一种美学倾向,它以适度的观念, 均衡和稳定的章法,寻求形式的谐调和叙述的 含蓄为特征”,要求在创作中“弃绝对罕见事物 的表现,控制情感和想象,遵守各种写作体裁 所特有的规则”。
• 至此,梅光迪之古典主义的现代性意义已经昭 然若揭――即置身于被迫现代性的历史语境中 ,用一种世界格局的眼光,批判西方启蒙现代 性的种种恶果,并思考这种背景下中国文学的 现实处境和可能的前途;他不满激进主义的做 法,要求重估传统价值,激烈地批判西方自启 蒙以来的现代文明,相信通过复兴民族文化以 挽救民族危机。很遗憾,在当时的中国,这确 实不合时宜。
• 梅光迪呼吁:“我们这一代的崇高使命,就是为当下史 无前例的国民危机寻找一条生路――那就是通过对起 伏消长。变动不居的社会环境的调节,达到新旧和谐 统一这一最高目的。” • “建立一个新中国唯一坚实的基础是民族传统中的精粹 部分;其立场集中表现为哲学、政治和教育上的理想 主义及文学中的古典主义。”
二
西方古典主义文学特点
• 1.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 • 2.特征: A.拥护王权,歌颂开明君主,抨击和嘲讽 腐朽的和愚昧的封建主和宗教势力,宣扬公民义务。 • B.注重理性。 • C.崇尚古典,模仿古代,师法古人,重视格律。 • D.语言准确、精炼、华丽、典雅,有宫廷趣味。 • 3.代表人物: • 高乃依: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 • 代表作:《熙德》
二 学衡派建立的古典主义文学观
• 学衡派的古典主义文学观是在批评新文学革命的“八不主 义”、“文学的历史进化论思想”、“白话文创作”、“写实主 义”、“自然主义”、“文学的平民主义”、“易卜生主义”、“ 新浪漫主义”等主张中逐步提出的,每一条原则几乎都有 具体的针对性。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 一、强调中庸适度的理性原则; • 二、重视传统,坚持文言不可废; • 三、坚信恒定真理,认为文学无新旧之分; • 四、重视规范与训练,提倡摹仿论; • 五、重视文学的道德内容以及教化作用。 吴宓 张其昀
• 胡先骕翻译《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第一 ,白璧德说:“今日中国文艺复兴之运动,完 全以西方文化之压迫为动机,故就其已发展者 而言,亦仅就西方文化而发展……近二三十年 中,予在哈佛大学教授之功课,即细究欧洲十 六世纪文艺复兴之往迹,及其与中世纪脱离之 情形,并按迹此后思潮之趋向,迄于今日。予 尤注意于十八世纪中第二次个人主义之发动, 此种自十六世纪以来之西方运动,其性质为极 端之扩张首先扩张人类之知识与管理自然界之 能力,以增加安适与利用。
• 第一节
由传统文学观念激发的本能性抗衡
• 一 梅光迪与胡适的文学论争
• 在这次论争中,除了文字的问题外,梅光迪还申明了
自己的学术态度。
• 一要提倡中庸,反对偏至。 • 二是反对胡适文化进化论观点。 • 三是对卢梭的浪漫主义及其它欧美现代文学思 潮不满。
• 胡适回国后,于 1917 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 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正式开始。 • 三篇文章:《我们这一代的任务》、《我们需要关切 国事》、《中国的新学者――学者的为人》,对胡适 的激进行为表示反对。梅光迪认为,目前的文艺复兴
“所谓的民主和科学、效率和进步,其黄金时代早已在
世界大战的炮火中灰飞烟灭。”
• 《我们这一代的使命》:“当代不少伏尔泰式的运动是 不可避免和必要的,尤其处在文化复兴阶段。习惯和 传统牢牢地束缚住我们,要摆脱它们的羁绊需要勇气 和力量。然而这样又容易导致中正和平之气的丧失 ――尤其在一个动荡和狂躁的社会环境里我们凭一时 冲动行事,要么陷入对传统文化的卑怯模仿当中,要 么走向另一个极端―――对传统的虚无主义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