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说课稿

合集下载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

Life is to live beautifully and walk sonorously.(页眉可删)《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这是两首描绘大自然的诗歌。

抓住意象的特点,感受美好的意境,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学生赏析诗歌的关键步骤。

教读本课,要先营造符合诗歌意境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诗歌中,用心去感受诗中美好的境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能够顺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情感。

⑵能抓住诗歌主要意象,体会诗歌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颂,整体感悟诗歌。

⑵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意境。

⑶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体会大自然的多面与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⑵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2、分析领会诗人创作的意图及手法。

3、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型】课内自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准备】1、教师:查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练习有感情的范读诗歌、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复习现代诗赏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蝈蝈与蛐蛐一、导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配乐范读老师先朗读一次《蝈蝈与蛐蛐》,请同学闭眼聆听,展开想象,假设自己置身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三、自由朗读,体会整体情感(播放欢快的轻音乐)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老师希望大家将自己化为画面中一员,进入诗歌意境中。

通过自由朗读,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情感。

《外国诗二首》教案(精选

《外国诗二首》教案(精选

《外国诗二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第九章《外国诗歌赏鉴》部分,内容包括两首外国诗:《荒原》和《我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

通过分析两首诗歌的背景、作者、意象、结构、韵律等方面,使学生深入理解并欣赏外国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两首外国诗歌的基本内容、背景和作者信息。

2. 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结构和韵律,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外国诗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象、结构和韵律的分析。

教学重点:两首诗歌的基本内容、背景和作者信息;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首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诗歌的主题。

2. 背景和作者介绍:简要介绍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奠定基础。

3. 诗歌赏鉴:(1) 《荒原》①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如“荒原”、“风”、“火”等,探讨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② 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如起承转合等。

③ 韵律分析: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押韵、节奏等。

(2) 《我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① 意象分析:关注诗歌中的“苍蝇”、“窗户”等意象,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② 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

③ 韵律分析: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

4. 例题讲解:针对两首诗歌,设置典型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外国诗二首》2. 板书内容:《荒原》:背景、作者、意象、结构、韵律《我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背景、作者、意象、结构、韵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分析《荒原》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2) 比较两首诗歌的结构特点,并谈谈你的看法。

(3) 摘抄《我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中的典型句子,并进行赏析。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2)夜莺颂
-夜莺,不是凡鸟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
(1)请结合所学,分析《飞鸟集》和《夜莺颂》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仿写一首诗,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艺术特色。
2.答案:
(1)分析要点:两首诗的意境、艺术特色、情感表达。
(2)示例:以《飞鸟集》为例,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确保导入、课文学习、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的时间分配合理,避免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
-在重要环节适当留白,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
三、课堂提问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注意提问的顺序和深度,由浅入深,帮助学生逐步理解诗歌。
四、情景导入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音乐、图片等,创造与诗歌氛围相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解读《夜莺颂》中“夜莺,不是凡鸟”的寓意。
4.随堂练习:
(1)让学生选取一首诗,进行朗读并分享感受。
(2)仿写一首诗,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艺术特色。
5.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六、板书设计
1.标题:《外国诗两首》
2.内容:
(1)飞鸟集
-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如秋叶之静美
-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学生的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反思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加课堂互动。
四、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分析作业和随堂练习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反思评价方式是否全面,是否能够有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的流畅性
-通过对诗歌语言、意象、节奏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波动,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通用6篇)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通用6篇)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通用6篇)《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外国诗》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把握全诗主旨。

2、学会比较阅读。

3、揣摩诗句,通过联想和想像,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1、感受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助联想和想像,以意驭情,强化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学会比较阅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自然万物,生机勃勃,充满诗情画意,令无数诗人为之讴歌。

二、《蝈蝈与蛐蛐》1、作者简介: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一生写有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

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

可惜他宏才初展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他的墓碑上写着:“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学生朗读诗歌。

3、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它把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比作大自然的歌声,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4、诗中怎样表现虫声之美?衬托: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

冬日的寂寞冷清、人们家中的温馨。

三、《夜》1、作者简介:叶塞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

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30岁时,因思想极度矛盾,精神忧郁,自杀身亡。

2、反复朗读诗歌。

3、请归纳这首诗每一小节的内容: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在轻轻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夜的静谧、月色的美丽。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说课稿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说课稿新人教版

《外国诗两首》说课设计列位教师:大伙儿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外国诗两首》,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版块对本课的教学进列说明。

第一版块:说教材一、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外国诗两首》编排在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共有4篇课文,别离是《沁园春雪》、《雨说》、《星星变奏曲》、《外国诗两首》,所选的都是诗歌,都是由寻常的事物激起心灵之声,语言优美且切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

前两课是讲读课要紧通过朗诵指导训练,体味文中的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情感;后三课是自读课,在前两课朗诵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赏析课文,把握诗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表达与意象之间的关系。

本单元要紧教学目标是:培育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

感受诗歌中的天然美景,明白得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

二、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把本课学习目标定为:知识目标: 识记积存生字词,把握作家作品常识。

能力目标: 分析两首写景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思想情感。

情感目标: 欣赏和酷爱大天然,培育生活的乐趣。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会学生本人赏析文章,尤其重要,我把文章的重点定为两点: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欣赏文章。

二、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明白得,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可是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等的欠缺,为此,我把有情感的朗诵和把握意象、感悟诗歌内涵作为本文的难点。

第二版块:说教法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琢磨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

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试探的空间,培育学生对诗歌的爱好。

另外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能够从田园诗的角度,对照阅读两首诗,培育学生的感悟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采纳以下方式,解决重点,冲破难点。

1.朗诵感悟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采取多种形式,有层次、有梯度地将朗诵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2.联想一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像,解读意象,增进朗诵的提升;3.比较阅读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育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关于《外国诗两首》的优秀教案设计

关于《外国诗两首》的优秀教案设计

关于《外国诗两首》的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外国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掌握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创作和表演,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首外国诗歌《咏鹅》(1)诗歌的背景介绍:作者、时代、文化背景等。

(2)诗歌的内容解析:主题思想、情感表达、象征意义等。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指导。

2. 第二首外国诗歌《夜思》(1)诗歌的背景介绍:作者、时代、文化背景等。

(2)诗歌的内容解析:主题思想、情感表达、象征意义等。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指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对外国诗歌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外国诗歌的背景和重要性。

2. 诗歌学习:(1)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第一首诗歌《咏鹅》。

(2)分析第一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3)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第二首诗歌《夜思》。

(4)分析第二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3.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表演,包括朗读、背诵和情感表达。

(2)学生互相评价和交流,共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准确性。

2.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创造力。

五、教学资源:1. 两首外国诗歌的文本。

2. 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或视频等辅助材料。

3. 学生分组合作的道具或设备。

六、教学方法: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外国诗歌的魅力。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两首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诗歌。

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形式。

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的原文和翻译。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考。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激发创造力。

第二章:第一首诗歌分析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第一首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解释诗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2 诗歌内容分析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诗歌的形式和结构,如韵律、押韵和节奏。

2.3 诗歌欣赏与讨论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鼓励学生分享对诗歌的个人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第二首诗歌分析3.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第二首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解释诗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2 诗歌内容分析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诗歌的形式和结构,如韵律、押韵和节奏。

3.3 诗歌欣赏与讨论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鼓励学生分享对诗歌的个人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诗歌创作练习4.1 创作指导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鼓励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和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4.2 创作练习让学生独立创作一首诗歌,可以是自由诗或押韵诗。

引导学生注重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表达。

4.3 分享与评价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鼓励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和反馈,共同提高。

5.1 课程回顾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两首诗歌的主题和形式。

思考诗歌对个人情感和思考的影响。

5.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和意见,以便改进教学。

5.3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拓展对外国诗歌的了解。

鼓励学生继续创作诗歌,并提交给教师进行评价。

第六章:第一首诗歌的深入分析6.1 诗歌意象解析详细分析第一首诗歌中的意象,如自然景物、人物描写等。

《外国诗两首》教案6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6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6篇一、及写作背景:普希金,俄国的宏大诗人。

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气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严厉、美丽,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亮,像水晶一样透亮、洁静,像春天一样芳香,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这首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嘱咐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苦痛的面前冷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二、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资料。

(一)读准字音:愁闷憧憬瞬息(二)解词:愁闷:悲伤,愁闷。

憧憬:因喜爱、艳羡某种事物或境地而期望得到或到达。

瞬息:一刺眼、一次呼吸的短时间。

三、学习本诗。

(一)思路:第一节,开宗明义,否认了应对生活的哄骗而产生的消极态度:“不要哀痛,不要心急!”说明白正确的态度:“愁闷的日子里需要冷静:信任吧,欢乐的日子将会降临。

”其次节:说明要实行专心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从哄骗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心儿永久憧憬着将来”,要向前看,信任将来是光明的,是幸福、完善的;困难困苦、苦痛哀痛带来的愁闷只是临时的。

(二)思索: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沟通自己读诗的体会:提示(总结时):诗人在诗中说明了一种专心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哄骗了你时,不要心急,不要哀痛,苦恼时要擅长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应永保专心乐观的心态。

生活中不行能没有苦痛与哀痛,欢快不会永久被悲伤所掩盖,欢乐的日子终会到来,善待生活,善待人生。

2、概括这首诗的资料。

提示:诗人用真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设受到了生活的哄骗,不要消沉,要专心面对将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取的路》一、关于: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闻名诗人。

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外国诗两首》,分别是雪莱的《西风颂》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这两首诗分别选自教材的第十章“外国诗歌赏鉴”的第二节和第三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雪莱和普希金这两位世界著名诗人的诗歌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使学生掌握外国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寓意,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重点:学习并掌握外国诗歌的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西风和生活的短视频,引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雪莱和普希金这两位诗人,让学生简单了解他们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3. 诗歌朗读:让学生齐声朗读《西风颂》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歌解析:详细讲解两首诗的象征意义、寓意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类似的外国诗歌,示范如何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解读。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教材中的一首外国诗歌,并进行小组讨论。

8. 课堂拓展:推荐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外国诗人的作品,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外国诗两首》2. 板书内容:雪莱《西风颂》:象征意义、寓意、情感表达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象征意义、寓意、情感表达外国诗歌鉴赏方法:关注背景、抓住关键词、理解象征意义、体会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分析一首你喜欢的国外诗歌,运用本节课所学鉴赏方法,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鉴赏文章。

2. 答案要点:诗歌背景介绍关键词解释象征意义和寓意分析诗人情感表达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外国诗两首》,让学生初步掌握了外国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欣赏两首外国诗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

1.2 教学内容介绍两首外国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形式。

解读诗歌中的象征、隐喻和修辞手法。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策略2.1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诗歌背景、主题和修辞手法。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诗歌的特定方面。

2.2 教学策略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的文化背景。

问题驱动: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反馈与评价: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提供积极的反馈。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阅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形式。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3.2 教学活动观看诗歌朗读视频,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隐喻和修辞手法,进行解读练习。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翻译练习,展示自己的才华。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收集学生的讨论发言和诗歌创作。

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4.2 教学反馈提供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针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给予指导和帮助。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诗歌原文和相关评论aries。

多媒体课件和诗歌朗读视频。

相关文学作品的推荐阅读材料。

5.2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参观文学展览或参加诗歌朗诵会,增强文学体验。

引导学生参与诗歌创作比赛或文学社团活动,提升文学创作能力。

推荐相关文学作品的进一步阅读,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第六章:教学设计与安排6.1 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步骤。

《外国诗两首》教案2

《外国诗两首》教案2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学习两首外国诗歌,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特点。

3. 提高学生英语诗歌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一:《静夜》(美国诗人:玛雅·安吉洛)2. 诗歌二:《再别康桥》(英国诗人:徐志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难点:掌握诗歌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 第一课时:介绍诗歌的背景、作者及基本内容,讲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 第二课时:分析诗歌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4. 第三课时:对比两首诗歌的异同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以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考试成绩:通过期末考试或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外国诗两首》的总体理解和掌握。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教材,提供两首诗歌的原文和译文。

2. 参考资料:提供关于作者背景、诗歌分析的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

3. 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音响等设备,播放诗歌的朗读音频,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

八、教学进度1. 第一周:介绍诗歌的背景、作者及基本内容。

2. 第二周:分析诗歌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

3. 第三周:对比两首诗歌的异同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第五周:进行课堂讨论和总结,进行教学评价。

九、教学拓展1.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鼓励学生朗诵两首诗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热爱。

2. 开展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文学素养。

《外国诗两首》教案【7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7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7篇】外国诗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资料。

2、了解作品说理的技巧和象征的手法。

(二)潜力目标:1、感悟诗人以真情说理征服读者的技巧,领会诗歌象征的手法,提高鉴赏潜力。

2、体会诗人对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思考,提高分析诗歌资料的潜力。

(三)情感目标: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资料。

2、了解诗歌相关知识,并能运用到自读、自学中去。

(二)难点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三、教学设计思路诗歌教学不宜多讲,重在体会,但本课的两首诗歌都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在指导自读、自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有教师的适当点拨。

当然这种点拨并不是简单灌输,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调动学生思考、探究的用心性。

四、教学方法朗读、讨论五、教学媒体投影仪六、课时安排1课时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⑴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⑵ 写景诗的特点。

⑶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2、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目标: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1、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2、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3、问题研究: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4、课后练习一: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外国诗两首》,分别是雪莱的《西风颂》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这两首诗分别选自教材第十章“域外诗歌”的第一节和第二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欣赏雪莱的《西风颂》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体会外国诗歌的魅力。

2. 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以及表达技巧。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理解诗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首诗的背景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简要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2. 诵读:让学生齐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结合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4. 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点评并指导。

六、板书设计1. 雪莱《西风颂》:主题:自由、激情、生命力艺术特色:象征手法、自然描绘2.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主题:坚定信念、勇敢面对艺术特色:寓言性质、哲理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分析《西风颂》中的象征手法。

请谈谈你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生活欺骗”的理解。

2. 答案:《西风颂》中的象征手法有:西风象征自由、激情和生命力;落叶象征衰老与死亡;种子象征希望与新生。

“生活欺骗”指的是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诗人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面对困境要坚定信念,勇敢面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欣赏了两首诗的美?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外国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并欣赏两首诗,体会外国诗歌的魅力”;2. 教学难点中的“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理解诗歌”;3. 教学过程中的“讲解”环节,包括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中的“象征手法”和“哲理表达”;5.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题目及答案;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中的“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外国诗两首》教案(精选15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精选15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精选15篇)《外国诗两首》篇1从容说课《祖国》和《黑人谈河流》是两首抒发爱国思乡情怀的外国诗歌。

俄国诗人莱蒙托夫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

全诗平实中见真情,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蕴蓄着的是诗人纯洁而真挚的情感。

《黑人谈河流》是豪放的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的成名诗作。

诗中“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

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全诗在深邃中显自豪。

教读课文,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如俄罗斯风情、黑人种族的文明史。

教读过程中,要结合两位诗人各自国家和种族的特点,选用恰当的助读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去认识和理解。

把握诗中艺术形象的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则是教学的难点。

教读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形式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1.诵读法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合作研讨法休斯的诗意象凝练、表意深刻。

《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意象以及以夸张手法回顾历史等,可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加深认识和体会。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诵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了解诗人简历及写作背景,诵读、研讨、理解诗歌内容。

《外国诗两首》教案(通用12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通用12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通用12篇)《外国诗两首》教案篇1【教材分析】1、《蝈蝈与蛐蛐》: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大自然美如诗歌,运歌声不断,运布满生气。

这首诗构思奇妙,短小精致而又非常大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来点出主旨;又分别描绘感受“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奇妙地联系起来,生动的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这首诗仅仅勾画了夏冬的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科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唱歌。

但它所揭示的都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妙,无限生气,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给人以宽阔的想象空间做新奇独创、相思颇具匠心。

这首诗注意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美丽,情中浓郁。

“当全部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蔽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四周的树篱上”,“可喜的划丛”,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盛夏生气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奇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惫了,/便舒适的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的喜悦的感情颜色。

“在孤独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安静”,“在渐渐上升的暖气/昏昏欲睡中”表现了严冬孤独安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比,又非常和谐,反衬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悦耳。

最终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上鸣叫”结尾,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以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这首诗的意境即精微伏美又广阔深邃,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地大自然的无限喜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普希金和艾略特的短片,引导学生了解两位诗人的背景及创作特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课堂讲解:
a.精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分析诗的结构、韵律、意象等,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
2.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情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普希金和艾略特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两位诗人的创作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
1.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安排;
2.教学目标的设定;
3.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
4.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b.泛读《荒原》: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了解现代主义诗歌的特点,讨论诗中的象征意义。
3.例题讲解:针对两首诗的艺术特色,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随堂练习:布置两道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5.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两首诗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详细补充:
1.作业题目应鼓励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修辞手法和象征分析技巧,创作自己的作品或分析文本。
2.答案应提供一定的参考框架,但不应限制学生的思维,允许有个性化的解读。
3.作业评价应注重过程和结果,既要肯定学生的努力,也要指出其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讲解时语言要清晰、准确,语调要抑扬顿挫,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反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四、情景导入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短片、图片等,生动展示诗人及其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外国诗两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两首外国诗歌,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美,培养他们对诗歌的热爱,提高人文素质。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两首诗歌的作者、时代背景、创作背景等。

2. 诗歌文本阅读:让学生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

4. 诗歌鉴赏指导:教授学生如何鉴赏诗歌,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两首诗歌,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两首诗歌的作者、时代背景、创作背景等。

3. 诗歌文本阅读:让学生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4.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

5. 诗歌鉴赏指导:教授学生如何鉴赏诗歌,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6. 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感受,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鉴赏作业,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

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考深度和批判性思维。

4. 期终考试:设置有关诗歌的题目,检验学生对诗歌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意义和美感。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诗歌相关的图像或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4. 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

【文本】部编版新教材语文学科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二首》说课

【文本】部编版新教材语文学科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二首》说课

《外国诗二首》说课稿一、研教材《外国诗二首》是部编版新教材语文学科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自读篇目。

这两首诗歌语言文字易读,篇幅都不太长,都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十九世纪俄国浪漫主义诗人普希金的作品。

这首诗没有运用具体意象表达情感,短短八行,都是劝告的口吻,以平等的语气告诉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当现实生活与想象不相符合时,应该具有“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的积极乐观情怀。

《未选择的路》则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作品。

此作品表面波澜不惊,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人们共同的感受。

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路这一具体的形象,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进而阐发了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主题。

二、析学情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对现代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的理解通常还处于感性阶段。

他们既没有掌握诗歌朗读、欣赏的一般技巧和方法,也不具备鉴赏情感含蓄、内容深奥诗歌的能力,尤其是意象丰富的哲理诗,这点与他们的阅历和阅读积累有关。

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情感,也有着丰富敏感的心灵。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循循善诱,努力唤醒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的兴趣,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方法的引领,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感知内容,内化哲理。

三、谈设想依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如下内容:第一,教学目标的确定1、了解诗人及其创作的背景(知人论世,这是必须的);2、把握两诗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揣摩诗歌语言,理解两诗所蕴含的哲理,感受诗人的情怀;4、学习面对困难或挫折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养成对人生严肃慎重的态度。

第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品味诗歌中蕴含感情。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中,提倡“美读”的方法。

在诗歌教学中,朗读更是重要的一环,通过反复朗读作品,可有效把握诗歌的情感韵味)教学难点:结合体验,领悟诗歌寄寓的深刻哲理。

(因为毕竟是七年级的孩子,前面学情也分析,领悟语言内涵对他们来说确实有难度)第三,关于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2022《外国诗二首》教案

2022《外国诗二首》教案

①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②师范读,生听读,把握读音。

③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3.朗读后思索:“假如生活欺瞒了你”指的是什么?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明确:特指在生活中因遭受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这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第一部分写假如身处逆境,不必哀痛,要耐性等待,欢乐的日子肯定会到来。

(劝说)其次部分写要恒久憧憬美妙的将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希望)目标导学二:再读诗歌,体会哲理品:品尝、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哲理和表现的手法。

1•怎样理解“生活欺瞒了你”?明确: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

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性等待,不予抗争吗?明确: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只能等待。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明确:2•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体会哲理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导入新课古今中外很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

鲁迅: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们经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研讨诗义1•背景资料。

1912年弗罗斯特做了一个重要的选择,要么是接着留在家乡(新英格兰),要么去英国。

是当一名农场主,还是当诗人?他面临着两种选择,“不能同时去涉足”。

况且当时诗人的待遇并不好,“穷就穷吧”(弗罗斯特语),他毅然选择了诗歌。

这首诗就是有感于人生选择而作。

2•全诗共四小节,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明确: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受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深思。

(伫立、思索)其次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非常幽寂,显得更迷人,更漂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首诗歌。

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学生、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六方面说课。

一、说教材《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诗歌阅读训练课文。

该单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

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讲述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林海音《爸爸的花落了》),有的则以童话的形式,告诉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努力追求(安徒生《丑小鸭》),等等。

而本文主题虽然是关于人生的,但也与成长有关,告诉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当现实生活与想象的不相符合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像诗中所说的“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领悟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敢的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让生活充满阳光的正确的人生观。

这既是审美的教育,又是品德的教育,可获得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效,同时也为后面单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说: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普希金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⑵背诵本文,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理解诗歌中所蕴涵的哲理。

⑶初步学会品味、欣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和哲理;加大课外名诗阅读量,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的乐观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以上三点依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确定为:(1)有表情的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所蕴涵的哲理。

(依据本班学生的知识特点、年龄特点和课标要求。

)教学难点为:普希金诗作的热烈深沉的语言。

(依据本班学生的知识特点、年龄特点和课标要求。

)四、说教法1、采用“情景教学法”,也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一种情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来揣摩理解课文。

指导学生观察画面时发挥想象和联想,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理解课文。

2、诗歌的四步教学法。

读诗——说诗——悟诗——品诗,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同步提高。

通过设计分明的朗读教学层次,突出让学生在朗读感受中获得知识积累与高尚情感的熏陶感染,培养审美情趣。

3、研讨延伸法:课堂组织采用以感悟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感悟能力。

(以上三点依据新课标)五、说教学程序:(一)导入:(1分钟)由《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

当你身处困境,是前进还是后退,遇到困难,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会告诉我们答案。

(播放示范朗读带,板书课题)(二)教学过程:1、初步感知课文(10分钟)(1)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

(先由学生根据34页的注释①来回答,教师再补充完成)(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2)自由朗读或跟着示范带读,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勾画下你最喜欢的诗句,不懂意思的词,师生共同解决。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对诗的感知能力。

2、朗读、理解、领悟、品味。

(10——15分钟)依据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设计此内容(1)朗读诗歌。

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注意诗的感情基调,并注重诗的重音、节奏、停顿。

指名学生进行朗读,其余同学作出中肯的评价。

(2)设问题:①怎样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②作者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态度?③请同学结合生活实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会如何去面对呢?(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巡视,抽学生回答来逐题解决。

然后教师总结:诗人要强调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对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通过以上几步操作,解决了本文的重点。

3、品味鉴赏诗歌的美(10分钟)设问题:读了这首诗,你的感觉如何?喜欢吗?为什么?(针对很少有学生主动发言的特点,抽学生回答,同学们回答喜欢或不喜欢都可以,最好能说出一点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统一的答案。

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

)这是依据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要求来制定的,设计这道题就解决了难点。

5、小结:要求学生按下列句式说话,然后教师点评。

(8分钟)“这堂课,我学习到了、、、、、、”“我很赞成、、、、、、的观点,因为、、、、、、”“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是、、、、、、”6、布置作业:仿照这首诗写一段话布置这个作业是为了把语文教学中的读落实到写上,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六、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我的板书设计是“我很赞成、、、、、、的观点,因为、、、、、、”“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是、、、、、、”《未选择的路》说课稿一、说教材《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人们共同的感受。

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的形象,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进而阐发了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主题。

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

此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并没有指出选择的具体内容,而是着眼于选择本身。

因此,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说,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七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播小结。

1、采用“情景教学法”,也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一种情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来揣摩理解课文。

指导学生观察画面时发挥想象和联想,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理解课文。

2、诗歌的四步教学法。

读诗——说诗——悟诗——品诗,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同步提高。

通过设计分明的朗读教学层次,突出让学生在朗读感受中获得知识积累与高尚情感的熏陶感染,培养审美情趣。

3、研讨延伸法:课堂组织采用以感悟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感悟能力。

(以上三点依据新课标)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由上节课演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的未知欲望。

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名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

那么,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板书课题) 说到路,大家都不陌生。

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踏的不就是路吗?是的。

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

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

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二.作者和有关背景简介“作者和有关背景”这一问题,谁能帮大家解决?师作小结即可。

三.诗文理解:1.生朗读诗文,查找生字词。

注意字形(学生演板) 弗涉足伫立萋萋幽寂延绵2. 理解诗意首先整体把握(1). 这首诗共四节第一节是说.......?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却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其中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了。

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啊!(先由学生叙述,师再小结。

回答完整的,可不必小结) 选择前的慎重(久久伫立), 深思(板书)(2). 谁来告诉大家你对第二节内容的理解?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路,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着艰难和挑战选择更幽, 更美, 更有挑战性的路(人迹很少)(板书)(3). 那么诗人在第三节里又写了什么呢?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

可这时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十分的留恋,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选错了将“难以再返回”了。

踏上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艰难跋涉;但仍怀念未选择的路。

(板书)(4). 最后一节中诗人告诉我们什么了呢?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里,有两条路,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

可是诗人并未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结果怎样,而是为未选择的路而叹息。

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是啊,人生的道路,结果谁能料得到呢?诗人带着一丝惆怅。

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来的真实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诗人是在感叹未选择的路也许更美,这是舍弃的美——缺憾美(板书)* 小结: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是重点却放在了未选择的路上。

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

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是舍弃。

然而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

人们常用“想当年我要是......现在就会怎样怎样了”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选择的路。

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这样使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

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来耐人寻味。

3. 再次品读诗歌,研讨问题(1). 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这首诗表面是写自然之路,实际是写人生道路。

诗人所写的重点不是那条已选择的路,而却是那条未选择的路。

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

诗人为何要这么写呢?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

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更因为人生没有返程而只能放弃。

许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选择都带有偶然性,随意性。

那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

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更能让人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一定要慎重选择!独立选择;不要随波逐流,不可掉以轻心!(2). 诗人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是什么?谁能告诉大家?是象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含义(抽象的东西)寄托在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上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