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发展历程
人的电影:郑正秋与早期中国电影的演进

人的电影:郑正秋与早期中国电影的演进人的电影:郑正秋与早期中国电影的演进导语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媒介,具有凝聚人心、传递情感和展现美学的独特魅力。
在中国,早期的电影产业经历了艰难的起步阶段,其中郑正秋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之一,为早期中国电影的演进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通过回顾郑正秋的生平和他与早期中国电影的关系,探讨他对中国电影事业的影响以及早期中国电影的演进历程。
一、郑正秋:早期中国电影的倡导者郑正秋,原名郑奎芳,是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1899年,郑正秋出生在中国上海。
他的父亲是一位商人,一家人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环境中。
郑正秋自幼喜欢戏剧和电影,对于电影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认为电影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并且可以成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
郑正秋决心投身于电影事业,并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早期中国电影的起步阶段早期的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起步阶段的艰难。
在20世纪初,中国仍然处于军阀混战和社会混乱的时期,制约电影产业的发展。
然而,中国电影人不屈不挠地努力创作着各种类型的电影作品,并在艰难的环境下取得了一些成就。
早期的中国电影主要以电影拍摄和放映为主,观众主要是富人和知识分子。
三、郑正秋的贡献郑正秋对中国电影的贡献不可忽视。
他是中国电影的先驱之一,致力于电影的制作、创新和教育。
1913年,郑正秋成立了“致美影片公司”,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家电影制片公司。
他在该公司里进行了一系列的电影制作和创新尝试。
他不仅制作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紧急救济》,还探索和引入了音乐与电影的结合,为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郑正秋还致力于电影教育的推广。
他创建了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中国电影学校,并担任校长一职。
该学校为中国电影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促进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由于他在电影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郑正秋被誉为“中国电影教父”。
四、早期中国电影的演进历程在郑正秋的努力下以及电影人的不懈努力下,早期的中国电影逐渐发展起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和风格。
中外电影特技发展历程

【摘要】本文旨在厘清特技、特效和视觉效果基本含义及相关技术,梳理中外电影特技发展的简单历程,提出今后我国电影特技发展的关键要素。
中国影视圈导演的集体自觉意识和特技队伍与技术自主创新的进步,是中国电影未来前行的必要条件和可靠保障。
【关键词】特技??特殊效果??视觉效果??特技发展史1.?特技、特效和视觉效果电影特技指的是为了满足电影画面的特殊视觉效果所采用的特殊拍摄与制作技巧。
在各种不同题材的影片摄制过程中,常常会由于成本、场地、时间和表演等限制因素,出现一些难度较大、费时过多、危险度高的摄制任务,甚至根据剧本要求和导演意图完成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对象和现象的摄取,经常需要采取超出一般的摄制技术的方法来完成电影画面效果,这些特殊摄制方法就称之为特技。
使用特技产生的电影效果被称为视觉效果(Visual Effects)或特殊效果(Special Effects)。
特技产生的电影视觉效果是动态画面和影像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它可以将枯燥的文字转换为生动的画面,理性的技术展现为感性的艺术,神奇的梦想入化为完美的真实。
电影特效艺术家和技术人员创作了许多的视觉奇观,这些创作贯穿了整个动态影像的历史,永远是为故事情节、导演的创意和摄影师的美感需要而存在。
特效是特殊效果的简称,常常称为现场效果。
换言之,特效往往是通过搭建场景来完成拍摄获得的画面效果。
典型的特效有:弹道、爆炸、战场硝烟、雨景、烈火、翻车、吊钢丝飞人、整个场景的抖动、道具或车的颤抖、模拟飞机轮船的运动、人工效果的海洋、海浪和喷水等。
在现代方法论的词汇中,特殊效果与视觉效果有时互为替代,往往很难区分,这种混同在数字技术时代尤为显着。
例如早期对画面的数字除脏技术,可以给特效艺术家们更大的自由度,因此在空中吊飞等场景中,不妨使用更多的拉索,以大大增强拍摄安全性。
视觉效果是指电影生产过程中,在不便用实拍的情况下,有任何画面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制作、修改或增进所获得的画面效果。
中国电影发展的历程和现代市场策略

中国电影发展的历程和现代市场策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增加,中国电影行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电影业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包括制度变革、影片制作水平提升、商品化运营、国际化进程等方面。
本文将会从这些方面为我们探讨中国电影的历程以及现代市场策略。
1. 制度变革1978年,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也是电影行业逐渐走向市场经济的开始。
电影制片厂从原来的国有企业开始逐渐转型为市场经济主体,电影制作中的编剧、导演、演员等也通过合约制的方式开始与电影公司合作制片。
这样一来,市场竞争机制就初步形成了,并且也为电影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2. 影片制作水平提升1980年代,我国电影的制作水平逐渐提高。
首部由港澳台投资的电影《阿郎的故事》大卖,成为那个时期票房的佼佼者;而民营电影制作公司的产生,也为电影品质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电影作品有:成龙主演的《警察故事》、杜琪峰执导的《无间道》等。
3. 商品化运营进入1990年代,中国电影进一步迈入商品化运营的阶段。
此时,电影产业开始强化“市场导向”,电影上映录取新片的售价越来越高,而在市场条件的逐年改善下,这也被市场接受。
同时,国家加强对电影制片厂的改革和管理,电影市场经济化的进程加速。
4. 国际化进程2000年左右,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输出影片”和“引进国际资本”的国际化进程。
在这个阶段中,许多院线连锁企业在国内扩张,也开始拓展到海外市场。
2000年代,所引进外国电影数量逐年增加,例如王家卫和张艺谋等著名电影导演执导的影片,先后在国际电影节上斩获多项大奖,将中国电影推向世界舞台。
5. 现代市场策略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影市场之一。
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新课题。
市场的不断开拓,技术的不断创新,都在推动电影行业向前发展。
而在现代市场策略中,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深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状况,抓住面向不同人群的市场机遇。
影视公司发展历程

影视公司的发展历程可以因公司规模、影响力和地区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影视公司发展历程的一般概述:成立初期:影视公司通常是由一群电影制作人、导演或投资者共同组成的小团队开始。
他们可能租用小型办公室或工作室,拥有有限的资源和资金。
在这个阶段,公司的主要任务是确立自己的品牌和声誉,争取更多的投资和项目合作。
成长阶段:当公司开始积累一定的经验和声誉时,通常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合作机会。
公司可以扩大规模,增加员工数量,并租用更大的工作场所。
他们可能开始着手制作一些中小成本的电影、电视剧或纪录片,并与其他制片方、发行公司和电视台建立合作关系。
品牌建设和国际拓展:一些影视公司在成功制作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后,会开始注重品牌建设和国际市场的拓展。
他们可能签约知名导演、演员和制片人,为公司增加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公司也会寻求国际市场的合作机会,将作品推向海外观众,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多元化发展:一些成功的影视公司可能会开始进行多元化发展,涉足不同领域的影视制作,如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纪录片、广告片等。
他们可能成立子公司或部门,专门负责不同类型作品的制作和推广。
这样的发展策略可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跨界合作和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一些影视公司开始与其他行业进行跨界合作,如音乐、时尚、科技等。
他们可能与大型跨国公司或国际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出跨媒体项目,进一步拓宽影视产业的边界。
同时,他们也会寻求国际合作和海外市场的机会,将自己的作品推向全球观众。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影视公司的发展历程都是独特的,取决于公司的战略规划、市场环境和领导团队的能力。
以上只是一般的发展轨迹,实际情况可能因公司个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中国影视公司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以下是中国影视公司发展的一般概述:早期发展(20世纪初至1949年):中国的电影工业起步较晚,但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早期的影视公司,如明星影片公司、华南影片公司等。
中国电影体制改革30年产业化发展历程与展望

中国电影体制改革30年产业化发展历程与展望中国电影体制改革30年产业化发展历程与展望近30年来,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和蓬勃发展。
中国电影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现电影产业的市场化运作,培育有竞争力的电影企业,并推动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进程。
本文将回顾中国电影体制改革的历程,并展望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发展。
一、中国电影体制改革的起点1.内外因素的推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电影作为传媒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受到重视。
国内观众对电影的需求逐渐增加,同时国外大片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渐渐引起了对本土电影产业的关注和思考。
2.电影制片厂改制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制片厂改革成为了中国电影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
通过改制为企业的形式,电影制片厂得以获得更多的市场操作自主权,提升电影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化水平。
改革后的电影制片厂开始以商业角度运作,创作并引进了一批优秀电影作品。
3.市场化和技术升级为了推动电影产业的市场化发展,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扶持电影企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电影技术也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电影制作更为便捷和高效,提高了中国电影的质量和竞争力。
二、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1.中国电影业的复兴改革后的中国电影业开始恢复元气和信心,一大批优秀电影作品涌现出来。
电影市场逐渐活跃起来,观众数量不断增加,票房收入大幅增长。
中国电影开始获得国际上的认可,一些作品荣获国际电影节的重要奖项,国际电影市场的份额也逐步增加。
2.电影制作机构的崛起随着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力的电影制作机构崭露头角。
这些制作机构致力于创作独特的电影作品,涉及各类题材和风格,充分满足了观众多样化的需求。
同时,这些制作机构也走出国门,与国际电影界开展合作交流,推动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进程。
3.电影产业链的完善随着市场化的推进,中国电影的产业链逐渐完善,包括电影制作、发行、放映、营销等各个环节。
中国电影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
• 电影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了改革新时代。 • 1979年调整了发行收入分成比例,增加了用于发行放映事业的
生产基金。 • 1980年中影公司按一定单价与制片厂结算拷贝量。 • 1985年1月简政放权、政企分开和扩大制片业与发行业经营自
主权的精神。
• 电影票价实行浮动。
• 录像业、歌厅和综合文化娱乐业开始兴盛,电视日渐普及,使 电影观众出现了明显的分流。
• 电影制片迅速走向娱乐化类型化。
20世纪90年代
• 产业痼疾困扰电影发展,加之电视及多种娱乐方式的冲击,使 电影的经营每况愈下,改革势在必行!
• 1993年中影公司的全国垄断经营被打破。 • 1994年电影全行业所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得到认可,在很大程
度上促使市场多主体的形成。 • 1995年省级电影制片厂拥有了影片出品权。
好莱坞电影发展史
1.默片时期(1896~~1923)
• 卓别林—《淘金记》 • 《城市之光》 • 《摩登时代》 • 《大独裁者》
2.有声电影时期(1923~~1932) • 1926年,华纳:《唐璜》 • 1927年,华纳:《爵士歌王》 • 1927年,《纽约之光》(标志有声电影正式诞生)
早期中国电影(1931年以前)
刘宝胜
电影的发明
• 1895月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铺辛路十四号的 “大咖啡馆”地下室中第一次公开售票播放电影,标志着电 影的正式诞生。
发明放映机
• 1893年爱迪生发明的电影视镜在芝加哥万国展览会展出。 • 1894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放映机”,实现了
商业性放映,产生了电影院的概念。
截止2015年底,青岛共拥有星级影院47个, 银幕数282个,实现票房收入近4亿。
中国电影发展历程概要

中国电影发展历程概要中国电影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以下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些里程碑事件:1. 1905年:中国成立了第一家电影公司“中国电影制片厂”,开始了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
2. 1920年代:中国电影进入了“默片时代”,并且出现了一批杰出导演和演员,如施巴佳、陈石、牛仙儿等。
3. 1930年代:中国电影工业迅速发展,出现了一批经典电影,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聂耳》等。
4. 1940年代:日本侵略中国,中国电影工业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但是一些抗日主题的电影还是得以制作。
5. 1950年代:建立了中国第一批国营电影制片厂,如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等,并且出现了一批艺术性较高的电影,如《红高粱》、《大路》等。
6. 1960年代:中国电影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电影制作陷入停滞,但是仍然出现了一些经典作品,如《林则徐》、《红色娘子军》等。
7. 1970年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电影工业重新开始发展。
一些著名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等开始崭露头角。
8. 1980年代:中国电影进入了一轮高潮,出现了一批优秀电影,如《黄土地》、《红楼梦》等。
9. 1990年代:中国电影产业逐渐商业化,宣传片、商业片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票房收入也逐渐增加。
同时,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导演如陈凯歌、张艺谋等开始涌现。
10. 2000年代及以后:中国电影产业进一步蓬勃发展,票房收入大幅增加。
中国电影也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一些重要的突破,如《卧虎藏龙》、《功夫》等。
总的来说,中国电影经历了起伏不定的发展历程,从默片时代到现代商业片时代,中国电影在内容、技术、市场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并在国内外影响力逐渐增强。
影视行业发展历程

影视行业发展历程在研究影视公司“发展历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头部的影视公司在起步阶段能够快速腾飞,与其所处的“时代”有着一定的关系。
因此,他们的成功经验可以学习借鉴但无法照搬复制,原因就在于“时势造英雄”。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影视行业的发展历程:1、国有资本时代:1950年~1990年第一阶段电影的国有资本时代,所有影片的制作投资均为各个国有电影制片厂,各个导演和从业人员都是隶属于制片厂的国家工作人员。
峨眉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等逐渐成为中国当时最出名的几个电影制片厂。
代表作:《天云山传奇》《喜盈门》《人到中年》《高山下的花环》《血,总是热的》《伤逝》《骆驼祥子》等优秀影片。
而观影人次和市场,在这期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到1991 年达到顶点,这一年中国电影年票房收入达到24亿元,人均年观影10次以上,这个记录直到2004年才被打破。
2、民营资本时代:1990年~2001年1992年,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政府政策指导,让各个国有电影制片厂自负盈亏,对入不敷出的国有电影制片厂实行了破产,电影产业由单纯的财政拨款的政府扶持阶段,开始进入到全面的市场化阶段。
民营资本得以进入。
●1994年,华谊兄弟公司成立。
●1998年,光线传媒成立。
●1999年,博纳文化公司成立。
表作:《没完没了》《一声叹息》《甲方乙方》、《大碗》3、商业大片时代:2002年~2015年2002年,广电从政策上放开民营资本进入电影的发行领域,拉开了院线改革的序幕。
从2002年中国电影产业进入全新的快速发展期,开启了商业大片时代。
回顾整个地产资本在影视行业泛滥的时代,这一时期是中国电影快速发展的时代,银幕数量快速发展,开启了商业大片的风潮,地产资本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仍功不可没。
吸引地产商的是,以文化开发的名义,可以以相对较低价格拿到土地。
在房地产看重影视产业的文化品牌宣传性的情况下,地产资本大量的进入了电影产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China Film Group Corporation),简称中影集团、CFGC,是中国大陆最具实力的电影公司,成立于1999年2月,是由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中国电影器材公司、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华韵影视光盘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单位组成。
中影集团拥有全资分子公司15个,主要控股、参股公司近30个,1个电影频道,总资产28亿元。
中影集团是中国大陆唯一拥有影片进口权的公司,而且是中国产量最大的电影公司。
1999年成立的中影集团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影制作与发行机构,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始终走在前端,成为带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火车头”。
以下我们将从中影集团的发展概况,发展过程中所贯彻的战略,发展规模,以及它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走向来展示中影集团的数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发展概况:
中影集团公司成立之初,将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等8家单位揽入旗下。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创作、生产、发行都各管各的,没有内在的关联导致唯有及时理顺内部关系、提高生产效率势必要成为中影集团改革迈出的第一步。
中影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业务重组、资产整合和产权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
凤凰涅盘,专攻不同领域的8家单位合并以后通过优势互补,表现出惊人的文化创造力和市场掌控能力。
同时在牢牢控股的前提下,大胆吸纳来自海内外的投资与先进管理优势进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在当时的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本进入,迅速扩大市场规模成为当务之急。
中影集团通过发行债券,成为中国第一家发行企业债券的文化企业。
并在2008年提交上市申请,有望成为国内电影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中影集团成立以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了业务重组、资产整合和产权制度的改革,逐步实现了资源统一开发,人事、财务统一管理。
形成了影视创作生产,发行放映,境内外合拍影片管理、协调和服务,院线经营管理,数字制作,数字影院的建设与管理,洗印加工,影片进出口,电影器材营销,后电影开发,光盘生产,媒体运营,广告,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等主业突出、多种产业门类共同发展的链条式经营模式。
目前,中影集团拥有全资分子公司15个,主要控股、参股公司近30个,1个电影频道,总资产28亿元。
2011年5月13日,入选第三届“文化企业30强”。
近年来,中影集团不断推进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生产规模、经营实力和融资能力不断增强,以其巨大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吸引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相继与中外多个知名公司合作。
中影集团通过多种方式,广开融资渠道,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推进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断提
高实力、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建设以影视产品生产经营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多种产业综合发展的;以国有经济为主导,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电影企业集团。
首先,中影集团将影视创作生产作为重中之重,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把握正确导向,丰富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们的最大追求。
通过对具有50多年历史,并拍摄了近千部影片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全国生产儿童电影的专业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专门从事对外合作制片的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等制片业务的重组整合,并加快对制片领域的股份制改造,使中影集团的制片实力进一步加强,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电影故事片、电视剧、电视电影及其他衍生产品总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荣获国际大奖及国家级奖励百余项。
中影集团拥有并团结、吸纳一大批全国优秀的影视创作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和优质的服务,同时还扶持培养了一批青年编导,为他们提供创作平台。
中影集团以控股、参股和联合等方式,组建了多条电影院线,签约加盟影院几百家。
具有年发行100多部影片的发行能力。
中影集团是受政府委托国内唯一拥有影片进口权的公司,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电影公司建立了业务联系,并在洛杉矶和巴黎分别设有驻外机构,不断为中国电影观众引进艺术和技术都比较先进的进口影片。
数字技术开拓创新中影集团坚持以科技发展为先导,不断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
已建成国内目前规模最大、配置齐全的华龙电影数字制作有限公司和专门从事数字影院建设与管理的中影集团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
拥有电影数字特技制作系统、电影胶片转高清晰度节目制作系统、国内唯一的数字影院影片母版制作系统,具备了完成电影数字化制作全过程的条件和基础,成为国家级数字电影制作产业化示范工程。
中影集团的数字电影技术紧逼世界数字电影发展脚步,正朝着制片、发行、放映全数字化、规模化迈进,引起世界同仁瞩目。
其次除了电影主业的规模发展,产业综合发展也是中影集团追求的目标。
中影集团拥有的电影频道是国家级专业电影频道,平均收视率和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保持在央视各频道的第二名。
每天播出9部中外影片和各类动画片、美术片、科教片、纪录片、专题片等,播出时间达19个小时;开办了《中国电影报道》、《流金岁月》、《佳片有约》等精品栏目;成功承办和转播了国内外主要电影盛会;付费电影频道家庭影院每天播出10部影片;VOD点播频道每天播出5部影片;建立了具有永久电视播映权和网络传输权的近2000部影片的国产影片库;以“中国电影频道”的全新姿态加盟北美电视网,24小时不间断播放优秀国产影片,成为众多海外观众了解中国电影的窗口。
中影集团拥有年生产6000万米胶片能力的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全国性的影视器材贸易企业中国电影器材公司,建有5座大型摄影棚和录音棚,可完成SR.D、DTS立体声录制,另外还拥有3万平方米的外景地和1万平方米的服装道具库。
中影集团目前正在筹划建设一座大型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影视制作基地,以满足国内外影视拍摄生产的需要。
中影集团积极探索电影产品的多元盈利模式,加快音像制品、广告等电影后产品的开发经营。
华韵影视光盘有限责任公司建有DVD、VCD、CDR、CD的母盘生产线、子盘生产线以
及与之相配套的编辑压缩系统,年产量7000万张。
同时,中影集团在广告、房地产开发、物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实现多种产业综合发展。
发展规模:
中影集团在管理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资源统一开发,人事、财务统一管理。
形成了影视创作生产,发行放映,境内外合拍影片管理、协调和服务,院线经营管理,数字制作,数字影院的建设与管理,洗印加工,影片进出口,电影器材营销,后电影开发,光盘生产,媒体运营,广告,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等主业突出、多种产业门类共同发展的链条式经营模式。
目前,中影集团拥有全资分子公司15个,主要控股、参股公司近30个,1个电影频道,总资产28亿元。
近年来,中影集团不断推进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生产规模、经营实力和融资能力不断增强,以其巨大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吸引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相继与中外多个知名公司合作。
中影集团通过多种方式,广开融资渠道,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推进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断提高实力、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建设以影视产品生产经营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多种产业综合发展的;以国有经济为主导,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电影企业集团。
发展现状:
在过去的2011年中,中影集团投资拍摄了,《新少林寺》《武林外传》《建党伟业》《无人区》,均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况且,近几年间,中国电影票房成倍增长,中国电影市场不断扩大,中影股份出品或主导发行的影片占2011年票房过亿的17部中的10部之多。
2011年全国37条院线票房数据中,中影参股控股的6条院线均进入全国票房排名前10位,观影人次占41%.中国电影蓬勃的发展,以及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电影业界的地位及份额都让企业家们充满必胜的信念和无限的憧憬投身到电影产业当中。
因而在2012年中,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作为中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善的电影企业,将继续把握住合作中的主导权,集团的影响力、竞争力,使市场占有率明显攀升,为促进中国电影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