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题[答案]
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题[答案]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关于“隐”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易》。
其中《遁》卦“天下有山,遁。
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直接描述了贤者为远避小人而退藏隐居的状态。
可见,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源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合污,那就只好退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对周遭环境消极的妥协,但在这种妥协中,隐居者却常常意外地获得宣扬个人主张,实现自我价值,甚至赢得权力青睐的新渠道。
以至到了《诗经》,《小雅·鹤鸣》已经从上层视角,为隐居之人定下了如“野鸣之鹤”的身份,让隐士成为一种受到官方认可的,高尚、贤能、隐藏锋芒的象征。
而《卫风·考槃》和《陈风·街门》两作,则更让贤人退隐所代表的逍遥和清高意象深入人心,转化为口耳相传的事迹。
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密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则使全身而退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
这样的窘况,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不得不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避,“隐”这一行为,便从“存在消弭”的基本概念中,产生了名为“逸”的分支,延伸出“精神自由”的新倾向。
政权更选频繁,社会动荡不定,魏晋六朝三百余年间近乎惨烈的政治斗争与战祸征伐,使作为社会上游存在的贵族和士人阶层深陷社会地位与权力流动的洪流。
他们眼见财富和地位不再与生俱来却无能为力,终日周旋于身份认知与生存状况的巨大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时时殚精竭虑,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
正如《晋书》所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几乎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后人提起魏晋风流,无不带着艳羡的语气,言必提“‘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色”,殊不知这风雅至极的“烟水色”背后,是多少徒劳无功的苦闷和刻意为之的伪装。
河南省濮阳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灾异与人事葛剑雄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
加上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
现实的需要使中国古代对天文、气象、物候的记载和研究相当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其中之一即“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时下流行的看法都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多的是反映了时人的愿望,是对传统观念一种积极的但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
尽管原始的天人合一观念的确包含了这样的内容,却并不是它的主体。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异来显示的.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
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
正因为如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天象和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二十四史”中大多有《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但所记内容无不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
凡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吉星高照;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
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食、太阳黑子、流星、陨石、星宿异位、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
有的皇帝还会下“罪己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弦更张的政策。
有的虽没有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与天下百姓为难,一切罪责由自己担当。
为了通达上天,感动诸神,往往还要在正常的祭祀典礼以外,按需要举办各类额外的祭祀或祈求仪式。
这样做一般不会错,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臣民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
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2018届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语文模拟试题(解析版)
2018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模拟试卷语文(经典一)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四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请用蓝、黑色水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一、积累与运用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 襁.褓/浆.糊茁.壮/相形见绌.落.叶归根/丢三落.四B. 妖娆./富饶.堵塞./茅塞.顿开成绩斐.然/获益匪.浅C. 喧.嚷/寒暄.契.机/锲.而不舍甘之如饴./百战不殆.D. 亵渎./救赎.诞.生/垂涎.三尺勇冠.三军/冠.冕堂皇【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
A. qiǎng / jiàng zhuó/ chù luò/ là/;B. ráo/ ráo sè/ sè fěi/ fěi;C. xuān/ xuān qì/ qiè yí/ dài;D. dú/ shúdàn/xián guan/ guan。
据此可知B项都正确。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揣磨文绉绉歇斯底里迫不急待B. 针砭城隍庙义愤填膺不置褒贬C. 慰藉脂粉奁异想天开无原无故D. 休憩戈壁滩委屈求全根深蒂固【答案】B3. 古诗文默写。
(1)邹忌修八尺有余,___________。
(《邹忌讽齐王纳谏》)(2)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沙漠坚冰纵横,勾画出瑰丽的沙漠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古典文学的历史长河中,那些精妙的作品时时浸润我们的思想,净化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受益匪浅。
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三项以上不给分。 ) 9. (4 分) ①采用更为直观的方式,让观众感受文物背后的故事。 ②敢于创新,采用让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 ③引入与文物有关的人物,向观众表现他们对文物的情感与思考; ④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让文物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关联; ⑤要抓住文物真正让人动容的核心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每点 1 分,答出 4 点即得满分,言之成理的其他答案酌情赋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10.D(原文标点:乾象誓死报,复缒而出。自是,贼中举动无不知。乃遣部将诈降,诱 崇明至城下。乾象因自内纵火,崇明父子遁走泸州,乾象遂以众来归。 ) 11.A(古代男子和女子一般都有名有字。男子 20 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 15 岁及笄时 取字。 ) 12.C(“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为无中生有) 13. (10 分) (1)朱燮元于是带领全部军队会聚在长宁,崇明父子逃入红崖大囤,官军围 攻并攻打下红崖大囤。 (“掣”、“蹙”、“拔”各 1 分,句意 2 分) (2)朱燮元十分偏袒贵州将领,多次上奏朝廷,被四川巡按御史马如蛟弹劾。燮元竭力 请求罢职,皇上安慰并挽留他。 (“右”、“劾”、“罢”各 1 分,句意 2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14. (5 分)AB(C 项“坐依”句不是以主观感觉反映客观环境。D 项“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 山中景象”错。E 项“专为依依不舍的游者送行”分析有误。选对一项得 2 分,选对两项得满分。 ) 15.(6 分)①“龙在”句属于想象,是虚写,作者突发奇想,池水澄澈清莹,大概是龙潜于 此而致。 ②“雨开”句写眼见, 是实写, 雨过天晴, 山色显得格外清朗、 明净、 鲜润。 ③“碧”“鲜” 两字色调明朗,传神地形容出色彩的明亮;“长”“更”两个字修饰准确,恰当地突出了色彩的程 度。 (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 (5 分)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01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Ⅰ卷(共70分)甲必考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报纸广告、印刷广告、户外广告、电视广告……如今,几乎在人类生存的任何一个角落里,都充斥着广告的身影,它也已经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信息传播方式。
但是,让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属于现代商业手段的广告已经相当发达。
“当日晌午时分,武松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
”这是《水浒传》中”景阳冈武松打虎”一节中的情节。
也许主人公武松以及作者施耐庵对这个场景并不会认为有什么特别,但那面招旗其实是一张构思独特、创意高超的酒旗广告,”三碗不过冈”的广告语更是巧妙地道出了酒的质量。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随着商业的兴起,广告也随之产生。
只不过由于战争的原因,再加上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在随后很长一个时期里,广告与商业经济都一同处于停滞状态。
到了中国历史五个时期中最鼎盛的唐宋时期,这种局面有了明显的改善。
唐朝国力强盛,相继出现历史上称道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商业规模扩大,两宋时期商品经济水平超越以往,城市、市镇繁荣,产生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齐头发展,为唐宋时期的广告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一时期的广告丰富多彩,竞争加剧,使得广告的形式、样式远远超过了先秦两汉。
在纷乱错杂的唐宋广告中,大概可以分为五种形式。
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以及唐宋的诗词中,出现最多的当属”招幌”。
这种东西又称望子,原指布幔,后被引申为扩展的各种行业标记的专称,是旧时商店的重要标志。
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美学精神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生长发育的,中国古典艺术、古典美学是其全然,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文化是其外化形式。
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
中国人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对山水林木的深情凝望,对植物鸟虫细腻的审美,对四季规律的准确把握,对田园日子诗意的美化,对安土乐居降叶归根的期盼,无别体现出温带大陆性气候中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偏向。
士人和僧道构筑的精神乾坤与世俗社会现实世界拉开了些许距离,但关注的焦灼目光从未移开,甚至是以退为进、以隐促出,以超脱之姿态求深度精神介入,无为而无别为。
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诗抒情言志别脱此道,诗意追求是所有艺术的共同点,因而古典美学精神贯通于中国人的日子态度、情感世界和艺术制造及精神境地之中。
审美趣味随着时代的进展而进展,易学的简易变易别易三原则奠定了中国古代美标准的基本原则,先秦百家争鸣的开放性成为后世多元思想的动身点。
秦之峻厉,汉之雄浑,魏晋风流、南北朝之多元并存,隋之一统,唐之雍容、宋之清雅,元之粗放,明之世俗、清之古雅,各有面目气息别同,审美情趣嬗变轨迹可循。
一代之精神气质妨碍其艺术风格,每一朝代的别同时期又有明显差异。
如唐代初期尚清新刚健,盛期尚华美开放,中期多元并举,晚期靡丽诡异。
传统文化是传而统之的文化,流传长久讲明其有着历史合理性和时代习惯性,在精神领域占统治地位,讲明其理论形式的完善与精巧,植根传统文化的中华美学精神别仅与意识形态的显性结构相合,也渗透到民族心理的潜意识层面,是集体无意识的共同倾向。
中国古典美学把中和之美、自然之美、素淡之美奉为至高标准,在世界美学之林独树一帜。
大俗大雅、雅俗共赏、雅俗转化,使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内在沟通,村夫石匠也许在造园立石中有天机野趣,世外高人担水砍柴间也解悟土风妙道;艺术家则在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日子嬉戏中感悟艺术真谛,经验形态的古典美学让人在各类艺术品评中品味日子。
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试题(图片)——语文(语文)
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1.D(A项“‘隐’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古书中”错解文意,《周易》中只是有“隐”的现象的记载;B项“最好的选择”说法错,注意文中“只好”、“消极的妥协”的表述;C项《小雅·鹤鸣》与后二者代表意义不同。
)2.B(引《诗经》是为了说明隐逸文化在当时的意义)3.A(“五石散”是东汉张仲景研制出来的,用于治病。
魏国的何晏首先服用,开魏晋名士服用五石散先河。
,“使他们……赞誉”说法不合文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4.C(A项“对比”之说有误,第二段中两处“像是……”都是比喻。
B项“读书没有选择”“ 希望成为作家是学生时代每一个人的目标”分析有误。
D项“呼吁人们回归经典”属无中生有。
)5.(5分)第一问:①“书呆子”指脱离现实生活、习性乖戾、蛰居苦读的人。
②“真正的读者”指充满好奇心、思想活跃、心胸开阔、善于交际、热爱生活的读书人。
(3分,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第二问:作者通过对比,意在告诉读者什么才是正确的读书态度。
(2分)6.(6分)①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更容易代入自己的阅读经历,从而产生共鸣。
②使文章内容更真实生动,如作者对少年时期阅读经典作品时的心理描写,让读者觉得细腻真实。
③更好地表达情感,如“我们静静的一生中起着不小作用的人物”,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当代著作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每点2分。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7.C(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技艺”是说《千里江山图》卷,不是各种釉彩大瓶。
)8.(5分)A、B(C项曲解文意。
《国家宝藏》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题干表述为单方面。
D项“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和观赏等价值最高”说法不合文意,原文说“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结合体,更能传递出有益于当下的文化内涵”。
E项“都主要以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说法错,材料三中主要以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来说明,尽管提到故宫博物院,重点不是说彰显文化自信。
河南省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广雅、东华中学、河南名校2018届高三阶段性联考(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基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生态问题的治理,形成全社会协同效应,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逐步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生态治理被提升到更高的战略高度。
生态治理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内在认同与积极参与。
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实践者,其环保认知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生态治理能否顺利推进。
不可否认,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尤其对于环境污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现实中人们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
生态文明价值观整体呈积极良好态势,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国家、社会和他人一般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对于一些“环境不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已习以为常,这些都是当前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保认知不可回避的问题。
人民群众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环保事业。
但调查中发现,人们在一些行为习惯性方面,仍然表现为生态行为能力较弱的状况,个体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多与自我需求相关,虽认知面广但参与程度较低,行为跟进的广度不够,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环境监督的意愿不强,环保自觉性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强化人民群众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需要注意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的奖惩机制,通过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努力提高个体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合力作用。
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发挥人们合力的必要保证。
这就需要积极畅通群众的参与渠道,不断健全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引导环保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组织依托,提高人们参与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
【河南省濮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汪曾祺?无事此静坐?〕 4. 以下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3 分〕 A.作者是 1986 年认识汪曾祺的,当时汪曾祺向?北京晚报?投的?<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好文章? 的稿子,至今被作者保存着。 B.汪曾祺喜静不喜喧闹急躁,他认为静是一种气质,是一种修养,所以他在为黄永玉举办的聚会上喝酒甚 少,多是一个人安静地坐着。 C.作者与田娟华认为,汪曾祺选编的?榆树村杂记?一书幽默幽默,语言质朴,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对 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绣球花 陈毓
晨曦微露时,绣球花是淡绿色,太阳出,就变奶白色了,有月光的夜里,绣球花又是鹅黄色。 这是柰子的观察。住在金农山庄这三年,每年的 4 月到 6 月,绣球花都会一粒粒绽开,细密的花朵慢 慢张开、饱满,终于结成一个个绣球模样,团团抱紧柔韧的枝条,又如一盏盏饱满的灯盏,越过竹篱笆,沉 沉地垂向江心,眼看要触及江水,却停住了,像是成心逗耍看花人。
1993 年,我主编“ 金蔷薇随笔文丛〞二十种,请他加监,他鳊选一本,题曰?榆树村杂记?,取居住的 蒲黄榆之义。我为此书写一点评: “ 酒至微醺状态,他会变得尤为可爱,散淡与幽默天然合成。他的文章从 不雕琢,如清风一样轻盈飘逸,读起来更让人陶醉。他不仅仅表现出一个小说家的才能,用炉火纯青的白描, 描绘人与景;他也是一个学问家,散淡的文字背后,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文化气息。〞
最后一次见到汪曾祺,是在 1996 年冬天。他的老友黄永玉先生旅居香港十年后苛次返京,几位热心人 在东三环长虹桥附近的德式餐厅“ 豪夫门啤酒〞举办两次大型聚会,其中一次由黄永玉开列名单,请来许多 老朋友,其中包括汪曾祺。
河南省濮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濮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媒介阅读,是指我们通过电子屏幕,来获取多元形态如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
它正日益取代传统印刷媒介阅读的主流地位,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
媒介决定阅读方式及文化意义,新媒介阅读提供了全新的认知方式,正全方位拓展着我们的文化视野,其蕴含的巨大能量才初露端倪。
有人认为,传统媒介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而电子文本阅读则是一种“浅阅读”。
这种看法完全是“误读”。
弗里德曼说“世界被拉平了”。
电子屏幕则充当了这个“扁平化地球”的隐喻。
世界上的丰富信息,都被电子屏幕压扁了。
就像大百科全书被压成一个平面,只要点击就可翻阅其中任何一页。
世界被拉平,并非是信息浅显化的含义,主要是指信息传播已超越时空,传播节奏被迅猛加速,从而导致信息对象变形。
新媒介将促使传统阅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传统文本的阅读遵循着一种线性的时空模式。
印刷文本有一个时间轴在制约着读者的信息获取,是一种循序渐进方式。
印刷文本是静态的,读者是动态的。
文本的阅读进程取决于读者的注意力和理解力。
其页码定位、内容选取,完全受制于文本的时空顺序。
而电子文本阅读则截然相反。
其信息传播主动权在于读者的接受需求。
电子文本阅读节奏快捷,是一种快速跳跃、大剪接式的运动,而基本形式则是横向联系,能瞬间传播,不受时空限制,被所有网络终端的成员所共享。
所有电子文本将形成一个巨大信息库,其信息检索功能要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现代化图书馆。
多媒体电子文本存储的是全息、立体的信息,能从一种媒体流动到另一种媒体,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件事,能触动各种不同的人类感官经验。
它是一系列可随读者的行动而延伸或缩减的交互式信息。
各种观念都可被打开,从不同的层面予以详尽分析。
其信息的接受和利用率要远远高于单一、平面的书刊文本。
尤其是阅读“超文本”,读者将进入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的艺术创造天地。
河南省濮阳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濮阳市2018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之一: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
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等。
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乡太久以致儿童不识的情景寄寓着人生易老的深刻感触,这正是多少人老来还乡的共同体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句诗家喻户晚,也是因为诗中望月思乡的情景是天下游子都经历过的时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去春来、花开花落的无限启示,是人们在节物变换时常有的感慨;‚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既是王维的心情,又超出了时空地域的局限,为后人所共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勉励友人的高唱,又成为后代留别题赠的格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题(全国卷I)[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题(全国卷I)[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四)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哲学犹如连接此岸和彼岸的桥,哲学家们站在桥上看自然和社会,有的站在靠近自然一端,有的站在靠近人类社会一端,有的站在中间段。
于是,依在桥上的站位不同,可能就有了不同的哲学思想。
从《尚书》中的“允执厥中”、《周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以及《礼记》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等可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倾向于中间段。
但在皇权的裹挟下,其又倾斜于社会伦理一端,突出纲常伦理,从“四书五经”的主体内容足可以看到这一点。
直到近代,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中国文化思维向自然一端漂移。
尽管如此,至今我们仍习惯于把哲学侧重归属于社会科学。
因为中国思维方式的根在中间,这决定了它看待事物须整体关联,统筹自然和社会,突出系统性和整体性。
因此,中国有了有别于西方解剖学的中医学;也因此,中国有了有别于西方油画的国画。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这一整体关联的系统思维早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但是这种系统性又是不完全、不稳定的,因为它高悬天地概念代替真实自然,虚置了自然界。
同时,也因其倾斜于社会一端,虽形成了视天地人为一体的系统思想,但它不究天地存在之理,从而形成了不拜物、不重商的伦理思想,使中国文化单向发展。
在西方,虽然也有不少关注社会伦理的著作,但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大多是从几何学、动力学和静力学等角度探究自然界,其哲学思想的主体是倾向于自然。
这种思维方式因其站位在自然一端,强化了一种不断探究自然的科学精神,形成了一个以不断分解细化为特征的实证科学体系。
应该说,这种思维方式对人类认识、利用自然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但这种思维方式往往需要设定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然后解剖分析。
因缺乏一种整体关联的系统存在思想,实践中难以解释“南橘北枳、形同味异”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现象。
河南省濮阳市届高三统一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河南省濮阳市届高三统一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试卷说明:高中三年级语文摸底考试参考答案.031.A (A项错在偷换概念,将原文“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换成了“和谐与文化”。
)(3分)2.B (B项错在将原文“大多围绕”换成了“都围绕”。
)(3分)3.B (“模式”与“理念”颠倒了。
)(3分)4.D(D项“知”后面与“门下省”相连,应解释为“主持,掌管”。
)(3分)5.C(①⑥是间接描写,故答案选C。
)(3分)6.C (C项,拜太子少师应为“贞不雅三年”而不是“贞不雅元年”。
)(3分)7.(1)他不以求全来选人,不消本身的长处来要求他人,按照他人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
(译对“格物”(要求他人)、“收叙”(任用)、“隔”(排斥)各1分,大意对2分。
共5分)(2)如果他的病略能减退,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太宗就变得满面凄怆。
(补出省略成分“病情”1分,译对“见”(露出)、“改”(变得)各分1分;大意对2分。
共5分)8.这首诗抒发了作者落魄无依的郁闷感受(1分),仕途坎坷多难、功名未遂的感慨(2分),强烈地表达了与恶浊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孤傲之情(1分),也有慰勉苏子由(苏辙)之意(1分)。
(本小题5分。
意思对即可给分。
)9.这两句运用了比方、夸张的修辞手法(2分),把本身比做高卧云壑的老松,还语带夸张地说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老松拖走(2分),生动形象、瘦硬蕴藉的语言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决不与世俗与世浮沉的品格(2分)。
(本小题6分。
修辞手法答出比方即可得2分。
其他经得起推敲、合乎情理的赏析亦给相应分。
)10.(1)衡于虑而后喻(2)亦余心之所善兮怨灵修之浩荡兮(3)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6分。
每句1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11.(1)选A得3分,选B得2分,选E得1分。
C、D不给分。
(本题最高得5分)(2)泪水中既包含着对没有能够经常回家看望母亲的懊悔之意和自责(2分),又包含着感受到母爱的幸福(2分),更含有对母亲的思念和“阴阳两隔”的哀伤、落寞和无奈(2分)。
濮阳市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考试试卷
濮阳市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句子默写 (共1题;共3分)1. (3分) (2016高三上·大庆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暂,并向往大江永恒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②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③《氓》结尾处回忆了少年时代尽情欢娱的情景,“总角之宴,________”以及恋爱时的盟誓“________,不思其反。
”二、语言表达 (共1题;共4分)2. (4分) (2018高三上·浦东月考) 按要求选择。
(1)小明在写一篇咏春的作文,想引用一些诗句以丰富意境,下列不适合的一项是()。
A .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B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 .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决定性瞬间”是布列松摄影理论的核心,是世界上为数众多的现实主义摄影家及新闻摄影记者共同遵循的金科玉律。
它讲求的是被摄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在某一时刻恰到好处地构成一幅和谐、达意的画面,这一概念最早是在布列松1952年出版的摄影集《决定性瞬间》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认为在再小的事物上也能发现伟大的主题②这本书集中收入了他126张摄影作品③书中所有照片,都作为布列松自己实践的案例,来支撑这一摄影美学观念④在该书的前言中,布列松引用“世上万物皆有一个决定性的瞬间”来阐释自己的观点A . ②④①③B . ②①④③C . ④②①③D . ④③①②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5分)3. (15分) (2019高二上·深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河南省濮阳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河南省濮阳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1. (6分)(2018·广东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以不变应万变”才是中医最大的特色与优势张效霞①①2003初,SARS在广东首先爆发。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SARS患者60人,无一例死亡。
全体医护人员中,无一人被感染。
60例中没有使用过任何抗病毒西药,仅有4例用过常规量(50mg)以下的类固醇。
全部治疗以中药为主,配合必要的西医对症、营养支持疗法。
退热快、痊愈快、住院费用低。
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中医药课题组提交的《中医药完全能解决艾滋病问题——民间中医防治艾滋病调研报告》云:“中医药完全可以解决艾滋病问题,效果远远优于西医药;而且可以在3~6个月内使90%以上患者达到临床治愈,相当一部分患者痊愈。
而西医药顶多能使40%患者临床治愈,不可能痊愈。
”②对SARS、艾滋病这些新近才出现的新病种,古老的中医之所以能取得“压倒对方的有利形势”,依靠的是其“独特的色彩、风格”——以人为本,通过调动和调节人机体自身的功能来祛除疾病,不伤害和破坏人体的生理结构。
不论是病菌还是病毒,中医均认为是“邪”气,而人体主要靠的是正气来战胜病邪,也就是说调整好人的正气,同时给邪气以出路,就能战胜病邪,使患者得以康复。
在西医面临抗生素研发困境的当下,中医的优势不言自喻。
③中医的这种“独特的色彩、风格”,一言以蔽之——以不变应万变也。
运用中医理论对病人进行具体的个体化分析,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研究和把握不同的疾病在不同个体、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发生、演变的客观规律,辨析出患者临诊时的病机之所在,然后据“机”立治法、选方药。
这种带有明显的个体化、技艺化的临床决策思维特点,恰恰与现代医学临床决策思维高度的规范化、逻辑化形成强烈的反差,表现出独特的色彩、风格,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届濮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阙就是宫殿外门两旁高出的建筑物。
《周礼》中的“象魏”,《春秋》中的“两观”,《左传》中的“观台”,都是阙。
古代王官有五门,最外面为皋门,雉门为第二道门,阙在雉门之外。
郑玄注《周礼》说:“大宰以正月朔日,布王治之事于天下,至正岁,又书而县于象魏,振木铎以徇之,使万民观焉。
”汉代北阙的政治意义,应溯源于此。
汉刚建立时,各地割据势力还没有剪除,萧何负责营建来央宫时,依据厌胜这种避邪祈吉的方术压制凶顽,只建立了东阙和北阕。
西汉时北阙的政治意义越来越被看重,在这里发生了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
如汉昭帝时这里曾发生过冒充卫太子的事件,曾引起很大轰动;汉哀帝死后,董贤曾在此免冠徒跣诣阙谢罪,太后诏书也在阕下宣读给董贤等。
萧何这样建阙,还和政治史现有关。
《史记》记载,秦的上帝祠中被缺黑帝,而传说中有五帝。
刘邦认为自己就是黑帝,建立了黑帝祠,井沿用了秦的水德之制。
水德之制,是战国时的邹衍创立的“五德终始说”的重要内容。
“五德终始说”被历代新王朝建立者信奉,来阐释其政权的合法性。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据此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刘邦则沿用秦的水德之制,水在五行中代表北方,东方为木,水生木。
而南方是火,西方为金,火和金与水和木是相克的关系,这也是萧何只建北阙和东阕的原因所在。
汉武帝在太初改制时,改汉水德尚黑为土德尚黄。
到了西汉中后期,士人利用汉高祖为赤帝子,当为火德之说,极力鼓吹五行相生说。
东汉时以洛阳为都城,营建宫阙时,除继承西汉初期的建筑理念,建立了北阙和东阙外,也在南宫修建了南阙,这和其政治史观密切相关。
或许受此影响,南阙在政治活动中越来越重要。
西汉时管理北阙的公车司马令,到东汉时成为专门管理南阙的官员,公车司马夸的职责在西汉时都是北阏的政治功能。
在政治地位上,东汉时南阙渐渐超过了北闲。
阙作为一个政治符号,闪现着耀眼的光芒。
汉代很多名臣都有诣阚上书的经历。
汉武帝时,主父偃“上书阚下。
朝奏,暮召入见”。
东汉时,冀州刺史朱穆因得罪宦官势力被治罪,“太学书生划陶等数千人诣阀上书”,汉桓帝最终不得不赦免朱穆。
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正义,为了国家民族利益而在阙前表现出的“锵锵”风骨,并不输“巍巍”帝阙。
(摘编自宋艳萍《汉阙与汉代政治史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阙本来是皋门、雉门之间的建筑物,史料记载有正月之时悬挂政令、法律条文等于阙的做法,这样阙被赋予了政治含义。
B.营建未央宫时,国家还没有统一,萧何只建了东阙北阙,没有在西南两面建门阙,有用厌胜之术压服敌人的目的。
C.西汉时北阙被赋予了越来越高的政治意义,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在这里发牛,这里甚至成了一些政治势力角逐的舞台。
D.东汉以洛阳为都城,营建宫阙时.由于政治史观的变化,受汉武帝土德制度的影响,既建了北阙和东阙,血建了南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为建筑物,阙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如《周礼》《春秋》《左传》都有关于阀的记载,但这时的阙未必就是礼制建筑。
B.刘邦认为自己是秦的上帝祠中独缺的黑帝,建立了黑帝祠,并沿用秦朝的水德之制,他的这种政治史观也表现在阙的建筑中。
C.邹衍创立的“五德终始说”这种政治史观,受到历代帝王的选择与追捧,秦始皇和刘邦都以此标榜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D.东汉时建立了南阙,在西汉时管理北阙的公车司马令在这时则专门管理南阙,和北阙相比,南阙的政治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阙的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的政治意义,超过了它作为一个建筑物所承载的功能和作用,受强烈的政治冈素的影响。
B.在五行中水代表北方,东方为木,南、西分别是火、金,根据火、金与水、木相克的关系可理解未央宫阙门建立取舍的原因。
C.阙作为政治符号,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史观及政治形势,如东汉宫阙建有北阙、东阙、南阙,就表现了朝廷内部的矛盾冲突。
D.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统治者的政治史观给阙赋予了政治意义,但那些仁人志士在这里表现出的“锵锵”风骨,同样具有很大的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自然天成汪曾祺李辉认识汪曾祺先生很早,应该是30年前我刚到北京工作后不久。
我保存有他的一份手稿,《(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好文章》,大约写于1986年,算算也有26年了。
当时,我在《北京晚报》编辑副刊,发表了一位老中压耿鉴庭先生的文章《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汪曾祺读后,极为欣赏,很快给我寄来他的读后感。
一见手稿,蹙不释手。
他写得讲究,清新、淡雅,如山溪自然天成,潺潺流淌,携两岸野草山花芬芳气息,少有烟火味。
文字略有修改,却处理得干净利落,丝毫不减文稿整体美感。
因标题字数太多,记得发表前,与之商量,他同意改为“一篇好文章”。
为何对一篇界外人士的文章如此关注,极力推荐?应是在他看来,其文体现了他所推崇的文学观。
汪曾祺作文,历来追求自然天成的境界,不张扬恣意,不故作姿态。
他在《一篇好文章》中这样说:“这篇文章的好处是没有作家气。
耿先生写得很自然,很亲切,不矜持作态。
耿先生没有想在文章中表现自己(青年作家往往竭力想在作品里表现自己的个性,使人读了不大舒服),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耿先生的人品,谦虚,富人情,而有修养。
”富人情,有修养,这其实是汪曾祺从恩师沈从文那里承继的一种美学意义上的为人之道、作文乏道。
在沈从文与汪曾祺的作品中,我们读得出文人气息的恬淡、悠远境界。
这一境界,其实并非故作高深,而是基于信奉一种艺术需要节制的文学观。
汪曾祺说:“有感情而不外露,乃真有感情。
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好处是完全没有感伤主义——感伤主义即没有那幺多感情却装得很有感情。
”在这一点上,汪曾祺可说是当年“京派文人”最好的传人。
尤其是在“文革”之后,因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等剧的创作,他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生波折,对从事文学创作之初的体验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重新回归自己所推崇的艺术本真,在适应寂寞、享受恬淡之中,走进最后的创作高峰。
后来,我与汪曾祺的来往就多了。
去他的蒲黄榆家中,和他聊天,看他挥毫写字绘画。
我曾专门请他讲沈从文,讲萧乾,讲西南联大的往事,并专门整理一篇《听汪曾祺谈沈从文》。
1990年,我为一家出版社策划出版一套世界名人画传,约请一批名家撰稿,我特地请他写《释迦牟尼传》,他虽勉为其难,最终还是应允,写出几万字的佛祖故事。
后来,我颇觉得此举过于唐突,干扰了他的创作习惯,一直为之内疚。
1993年,我主编“金蔷薇随笔文丛”二十种,请他加监,他鳊选一本,题曰《榆树村杂记》,取居住的蒲黄榆之义。
我为此书写一点评:“酒至微醺状态,他会变得尤为可爱,散淡与幽默天然合成。
他的文章从不雕琢,如清风一样轻盈飘逸,读起来更让人陶醉。
他不仅仅表现出一个小说家的才能,用炉火纯青的白描,描绘人与景;他也是一个学问家,散淡的文字背后,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文化气息。
”最后一次见到汪曾祺,是在1996年冬天。
他的老友黄永玉先生旅居香港十年后苛次返京,几位热心人在东三环长虹桥附近的德式餐厅“豪夫门啤酒”举办两次大型聚会,其中一次由黄永玉开列名单,请来许多老朋友,其中包括汪曾祺。
那天,我与汪曾祺同桌。
他的脸色看上去比不久前更黑,想是酒多伤肝的缘故。
每次聚会,他最喜饮酒,白酒或黄酒,酒过三巡,兴致愈高,满脸可爱。
那天只有啤酒,他喝得不多,兴致似也不太高。
参加聚会的多是美术界人士,汪曾祺偶尔站起来与人寒暄几句,大多时间则是安静地坐在那里。
不久,便传来他去世的噩耗。
他走得太早,还不到80岁,本可以写出更多作品。
一肚子的故事,挥洒不尽的见识,他人如何学也学不来的文字功夫,他把这些都带走了。
多可惜,他连一本完整的回忆录都没留下。
(有删改)相关链接①我喜欢看这部杂记里的文章,质朴的语言,平和的心态,以及时时透出的天真和风趣,让我在轻松愉悦中受益。
认识到作文可以质朴如斯:少雕琢,无卖弄,不做作,平白如话。
(田娟华《作文可以质朴如斯——读汪曾祺(榆树村杂记)》)②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
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大气候的。
我很欣赏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唯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
世界是喧闹的,我们无法逃到深山里去,唯一的办法是闹中取静。
(汪曾祺《无事此静坐》)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者是1986年认识汪曾祺的,当时汪曾祺向《北京晚报》投的《<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好文章》的稿子,至今被作者保存着。
B.汪曾祺喜静不喜喧闹浮躁,他认为静是一种气质,是一种修养,所以他在为黄永玉举办的聚会上喝酒甚少,多是一个人安静地坐着。
C.作者与田娟华认为,汪曾祺选编的《榆树村杂记》一书风趣幽默,语言质朴,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D.本文叙事详略得当,通过回忆与汪曾祺的交往,表现了对汪曾祺自然天成的认可,并因汪曾祺去世后没有留下一本完整的回忆录而遗憾。
5.汪曾祺为什么欣赏,推荐《朱光潜先生二三事》这篇文章?请简要分析。
(4分)答:6.汪曾祺的“自然天成”主要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本泼谈你的认识。
(5分)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绣球花陈毓晨曦微露时,绣球花是淡绿色,太阳一出,就变奶白色了,有月光的夜里,绣球花又是鹅黄色。
这是柰子的观察。
住在金农山庄这三年,每年的4月到6月,绣球花都会一粒粒绽开,细密的花朵慢慢张开、饱满,终于结成一个个绣球模样,团团抱紧柔韧的枝条,又如一盏盏饱满的灯盏,越过竹篱笆,沉沉地垂向江心,眼看要触及江水,却停住了,像是故意逗要看花人。
柰子有足够时间观察花儿。
洗莱池在绣球花树下,索子看花择莱洗菜,都不耽搁。
五年前,小柯带柰子回了趟汉江边上的老家漩涡镇。
柰子一见钟情,喜欢上了这里,在她看来,漩涡镇像一幅能在四季里变换,在展昏里变换,在风雨霜晴的日子里变换的画儿。
变换就是生长,这让柰子喜欢。
她嫁给了小柯,成了漩涡镇的居民。
不久,小柯在近公路又临江的一片坪上经营起这个全农农家乐。
清鲜、朴素、本真,是夫妻两个定下的经营原则,食材多本地产,顺应季节,天赐什么人吃什么。
这样在原材料的第一道关口就保证了新鲜。
香料也是这样。
藿香茴香葱蒜花椒丁香肉桂当归百合山药,一律本地产。
小柯在烹饪的时候喜欢随灵感混搭,那些随灵感降临创造的美食使来小店的食客赞不绝口。
特别是那张写满一页纸正反两面的菜单,上有一道菜“小柯炒”,回回味道不同,顾客吃过了,下次来时,还会再点。
夏天来漩涡镇旅游的人多,停留在金农农家院的人也多起采。
别的季节也许只做一桌两桌,在夏天一定超过了三桌四桌。
好在不会再多了,再多可能做不出采了.但从来也没多到他们应付不过来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