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和古希腊哲学,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和古希腊哲学,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西方哲学。
前面的文章,我们分享了从古希腊泰勒斯开始一直到后苏格拉底时期的四大哲学流派: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怀疑主义学派和犬儒学派。
其中犬儒学派和斯多葛学派是对后苏格拉底时期,尤其是罗马帝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两个思想流派。
比如我们前面了解到,欧洲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就非常崇拜犬儒学派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他曾经说:“我若不是亚历山大,我愿是第欧根尼”。
在后苏格拉底时期之后,罗马帝国横扫整个欧洲,成为欧洲的霸主,但在公元前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在此后的1000年里,我们通常称欧洲这段时期为“黑暗的中世纪”。
这段时期的无论在科学、思想还是文化上,欧洲都陷入了黑暗无法自拔,但是在哲学思想上有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也出现了几位伟大的思想家,而这一千多年里,哲学思想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教父哲学阶段和经院哲学阶段。
教父哲学教父哲学阶段主要时间是从公元1世纪末到公元10世纪这段时间,在了解教父哲学之前,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基督教的起源,基督教和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的三大宗教,也是人数最多的一个宗教派别。
基督教的发源地是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社会,起初只是犹太人中的一种信仰,其创始人是耶稣,这个人应该大家都听说过,就是哪个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人。
而且我们今天的公元纪年,也是基于耶稣的出生日期来的,耶稣出生的哪一天被定位“公元元年”。
而为什么叫“基督教”呢?“基督”在希腊语里面是“救世主”的意思,而他的创始人耶稣就是“救世主”,所以,我们通常称之为“耶稣基督”。
那基督是谁呢?其实这个问题很难说清楚,因为有太多的版本了,但是基本上来说都是带有神话色彩的。
耶稣出生于伯利恒,在今天巴勒斯坦中部的城市),他是基督教的核心人物,在三十岁时左右开始传道,根据《圣经》记载,三十三岁左右时在罗马总督比拉多执政时受难、为了全人类的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而后被门徒埋葬,第三天复活、并向门徒显现,四十日后升天,并预言他必要在世界穷尽的审判之日在光荣中降临,建立荣耀的天国,给善带来最后的胜利,所以,这里你就理解为什么被称为“耶稣基督”了。
第二部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PPT课件
❖ 例如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优秀的异教徒只能分有逻各斯的部分,只能在 其理解力所能企及的程度上认识真理。希腊哲学家们之间激烈的争吵恰 恰说明他们所认识的都只是部分真理。
❖ 3.只有基督教才拥有完全的真理。
❖ 逻各斯只有在耶稣基督身上才得到了完全的启示,因而也只有基督教才 拥有完全的真理。由此,查士丁尼得出了“真哲学就是真宗教、真宗教 就是真哲学”的结论。他认为,“哲学”这个名称就应该保留给基督教, 只有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哲学。
“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相信” ——德尔图良
❖ 这是拉丁教父德尔图良(160—240)提出的命题。 德尔图良出生在罗马帝国北非行省的迦太基城。德 尔图良被称为西方拉丁教会第一个伟大的神学家和 坚强的教父。
❖ 1.基督教的信仰是启示真理,这是任何理性方式无 法认识的。
❖ 与查士丁相比,德尔图良以极端的反异教、反理性 和反哲学的方式来为基督教辩护。在他看来,基督 教的信仰是上帝通过基督事件启示给世人的真理, 这是通过任何理性方式所无法认识的。
争论的意义
❖ 唯实论和唯名论都形而上学地割裂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 在中世纪,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绝不是单纯的学术之争,也不仅是经
院内部的问题,而是同当时社会的政治斗争,直接或者间接地关联着。 ❖ 唯名论认为,只有个别才是真实的存在,这就意味着否定渗透各国的罗
马教会的权威。实质上表示了对基督教普遍教义的怀疑、三位一体论、 原罪说等教条都难以成立。既然个别为真,那么圣父、圣子、圣灵也应 该是个别的三个神;个别人是真实的,只有个别人犯罪,人类不能共同 负责,亚当、夏娃有罪,他们二人赎罪,为何让全人类赎罪呢;个别人 的信仰比普遍的教条更真实。这些思想是“异端”运动的思想理论根据。 ❖ 唯实论者肯定一般概念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这就意味着基督教的普 遍教义是真实的,是真理。罗马教会也应具有无所不包的权力。
3.1.1第七讲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哲学对信仰的辩护。 查士丁:基督教是真哲学。 “当苏格拉底凭借真正的理性和探究力图揭 露这些东西,并将人从鬼魔(或译灵祇)的 掌控中搭救出来时,正是这些鬼魔亲自利用 那些喜欢罪恶的人,指控他‘引进新神’, 把他看作无神论者和亵渎神灵者置身于死 地。”
查士丁(Justin Martyr,约100-165年 )
事实上学界已经提出并一定程度接受了“12世纪文艺复兴”的主张。
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十二世纪文艺复兴》
二、中世纪哲学的时间范围及组成部分
1.中世纪哲学的时间范围
中世纪哲学指以基督教文化为背景的哲学。
……在这种意义上所说的中世纪哲学与古代哲学和近代哲学在时间上有交叉关
系。2至5世纪是古代哲学与中世纪教父哲学交替时期,15至16世纪是中世纪
向近代哲学过渡时期。
——赵敦华
2.组成部分 中世纪哲学主要由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构成。 教父哲学(patristics,或译教父学),指有关教父研究的一切学问。 希腊四教父:纳西盎的格列高利、巴西尔(Basil)、约翰·克里索斯顿(或 金口约翰)、阿塔纳修。 拉丁四教父:安波罗修、哲罗姆、奥古斯丁、格列高利一世(或大格列高 利)。
误解(2):中世纪是黑暗的时代。 误解的前提:人文主义与基督宗教相冲突。
伊拉斯谟(Erasmus,1466-1536),创作了《愚 人颂》(又译《愚神礼赞》),同时编订了希腊 文的新约文本。
何光沪教授的观点: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并不与 基督宗教相冲突。
“文艺复兴的许多活动是同古代文明的材料有关, 但它的精神并非复古或要返回古代(如孔子和老 子),而是前瞻甚至常常是乌托邦式的(康帕内 拉和莫尔),它并不像许多人意味的那样是用古 代文明来反对基督教(如几百年后的尼采),而 恰恰是用基督教的精神,来反对人文主义者所知 的文明中一切有违人文精神,也是有违他们所理 解的基督教精神的东西(如从但丁到伊拉斯谟的 无数天才)。”——何光沪
中世纪哲学
早期教父哲学:1.奥古斯丁: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1)在奥古斯丁的时代,人们普遍将哲学视为能够解答如何获得幸福的学问。
但是奥古斯丁却认为只有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哲学,因为基督教真正为如何获得幸福提供了唯一正确的途径。
当时的哲学家所追求的智慧并不是真正的幸福,因为他们的学说只会引起争论,使人远离幸福状态。
并且依靠个人的才华和前人的知识遗产是不可能获得最高的幸福的。
相反,基督教把幸福看作是上帝赐予人的福分,只有被上帝拯救的人才能获得幸福,只有认真履行上帝智慧的人才能被拯救。
上帝的智慧早已被铭刻在圣经之中。
这样一来,基督教和一般的哲学的区别就不再是宗教和哲学的区别,而是真正的哲学和现世的哲学的区别。
(2)虽然奥古斯丁批判现世哲学,但并未真正否定它的一切价值。
相反,他认为经过改造的现世哲学可以为真正的哲学基督教所用。
因为上帝将智慧恩赐给人类,那些哲学家与信仰一致的学说只是接受了上帝的智慧,并不是他们自己发明的。
所以基督徒应该将其从不正当的主人那里拿回来,用以传授福音。
基督徒可以合法的使用异教徒的精神财富。
同时,奥古斯丁也强调现世的哲学必须经过改造才能为基督教所用。
基督徒们不能沉溺于哲学典籍,而是应该潜心研读神圣的经文。
这样,奥古斯丁站在理性辩护主义的立场上,批判和吸收了古代文化遗产以便服务于他的基督教哲学的建构。
2.上帝存在的知识论证明奥古斯丁通过对知识的确定性从何而来,人为什么有确定性的知识等问题的考察出发,得出了上帝就是真理本身以及真理来源的结论。
他的探究并未直接诉诸教义,而是以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证明人的认识性质、过程和标准。
(1)他吸收了柏拉图主义中关于知识与对象等级的观点,认为外在事物、外感觉、内感觉、理性构成了一个严格的等级秩序,而理性就拥有真正的知识。
真正的知识在他看来,指的是确定的真理,包括数学命题、逻辑原则以及人人都追求幸福这样的哲学命题。
(2)那么他接着追问人的理性所拥有的真正的知识的来源是什么,只有三种可能的答案:理性之下,理性之中,理性之上。
中世纪“信仰与理性”的解读
中世纪“信仰与理性”的解读内容摘要:中世纪基督教一统天下,哲学是神学的附庸,诉诸信仰的宗教神学具有绝对的权威,然而哲学的思辨却需要理性的力量。
这一时期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理性和信仰的关系问题。
本文将从理性和信仰的调和、融通、分裂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教父哲学经院哲学理性信仰欧洲中世纪被认为是“黑暗时代”,表现为政治的腐败和残酷杀戮,经济的压榨和疯狂掠夺,精神的欺骗和愚昧统治。
恩格斯在评价这一时期的社会意识时指出:“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 1 ]在这个时代,“爱智慧”的哲学被披上宗教的外衣,只能以“婢女”的身份出现。
但尽管如此,这一千多年的漫漫岁月,却也不乏哲学智慧的闪光。
其实,中世纪并非像人们的习惯看法,与僵化和黑暗相联系,中世纪的历史与西方的历史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连续着。
其中,中世纪的哲学就以一种独特的形态延续着西方哲学发展的轨迹,其基本问题是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
中世纪哲学的发展过程,也是围绕理性与信仰的关系的。
一、教父哲学时期:理性和信仰的调和教父哲学形成于奴隶社会末期,流行于欧洲封建化过程中,是历史大变革时期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也是中世纪前期的主导思想。
德尔图良有“拉丁教父第一人”之称,他认为“对上帝的认识”不可能靠科学和哲学的探讨取得,唯一的途径是对“教会权威”的信仰。
德尔图良指出:“上帝之子死了,虽然是不合理的,但却是可相信的,埋葬后又复活了,虽然是不可能的,但却是可肯定的。
”[ 2 ]德尔图良认为: 为获得和维护信仰,必须排斥、摒弃理性,或者说,信仰拒斥理解,拒斥理性的阐明。
总之,信仰是绝对可靠的,教会具有绝对权威。
在教父哲学时期,建立起信仰权威理论体系的是奥古斯丁。
他认为上帝是大而无量,善而无质,现存而无空间,永恒而无时间的;人们只有通过对上帝的爱,即对上帝的绝对信仰,才能认识上帝,从上帝那里获得启示,认识真理。
“信仰寻求理解”源自奥古斯丁在《论三位一体》第七卷中谈到如何理解三位一体时提出的“你们要是不信,定然不能理解”,后来安瑟尔谟将其表述为“信仰寻求理解”。
经院哲学是中世纪西欧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学
一、西方文化发展到中世纪,其主要成就有哪些?答:主要成就有三方面: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中世纪大学成为中世纪文化的典型代表:中世纪成为近代西方文化孕育的时代,基督教文化成为主文化。
(一)首先是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中世纪大学的兴起。
A.经院哲学是中世纪西欧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学,托马斯阿奎那是经院哲学集大成者,他的代表作是《神学大全》。
以阿奎那理论为代表的经院哲学主张信仰服从理性,哲学服务神学,目的在于使基督教信条系统化,以维护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但形式逻辑思维方法使欧洲人养成极其严格而缜密的思维方式,影响着后世西欧哲学的思想方法。
经院哲学反映了当时宗教信仰与古典文化处于这样一种关系:一方面,在中世纪初期,知识文化活动是教会隐修士的生活特点和特权,文学、艺术,甚至自然科学都是在为圣经作注解。
哲学成为宗教的婢女,知识成为信仰的奴仆。
另一方面,古典文化中的哲学在神学庇护下得以保存,哲学与宗教信仰互相交融。
经院哲学在中世纪西欧文化中占统治地位。
B.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是西欧中世纪文学的两大组成部分。
骑士文学的基本体裁是抒情诗和叙事诗,法国的《罗兰之歌》是骑士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骑士文学的地位——骑士文学中的爱情主题无疑是对基督教会禁欲主义的挑战;骑士文学中的忠君爱国思想预示着民族意识、国家意识的觉醒。
市民文学产生于中世纪城市复兴以后,主要叙述市民家庭和爱情生活的悲欢离合,抨击贵族的专横和教士的贪婪。
法国的《列那狐的故事》是市民文学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市民文化的兴起,使得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文化中的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和新的发展趋势——随着一个独立的、与封建贵族和教会相对立的阶层——城市市民兴起,基督教文化逐渐走向尽头,代表新的中产阶级的文化应运而生。
随着这种新的阶级力量的壮大发展,一种借助于古典文化形式的新的文化运动正在孕育。
C.大学的兴起——欧洲人冲破宗教的囹圄新兴的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强烈要求展开世俗教育;教会为了在更大范围内研究和传播神学,也支持大学的创办。
第二讲中世纪哲学
经。我立刻拿起圣经,念最先看到的经文:“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
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 放纵私欲。”(罗13:13~14)我不愿意再念下去,也实在无此需要。念完了这一段,似乎有一道光照射到我心中,把所有疑虑的暗影 一扫而空。
三位一体论
• 三位一体:同一个上帝具有三个位格:圣父、圣 子和圣灵。
见过的。我连忙停止哭泣,站起身来,心想这必定是从你来的命令,
要我打开圣经,读那最先接触到的章节。我曾听说安东尼因为读了福
音书所载“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
跟从我。”那一段话而受了感动,改变成新造的人,归在你名下。於
是我赶快回到原来和阿理培修同坐的地方,因为我在那里留下一本圣
原罪论
• 罪的本质:人拒绝服从神的旨意,不让神 决定他一生路程,而决意选定走自己的路。
• 原罪要素:知识上不信与骄傲;意志上有 与神同等的欲望;感情上放纵与放任
• 人类祖先亚当违背神的命令,无视精神生 活,贪图物质享受,败坏本性,犯了“原罪”, 贻害全人类。从此,人不能不犯罪。
救赎论和预定论
• 教父们还宣扬神的救赎论,即神不仅主 持正义,又体现仁爱,为了拯救人类,派 遣基督代为赎罪。而人类唯有依靠神才能 恢复早先败坏了的本性。所以,神的帮助 即所谓“神恩”对人来说是决不可少的。 奥古斯丁等教父们又进一步提出,人的任 何活动都是神预先安排的,得出神的“预 定论”结论。
遣的先知。他们是教父哲学的创始者。
• 另一派的代表人物有: 德尔图良 、杰罗姆、 安布罗斯、 A.奥古斯丁 、格雷高里等。他 们生长在西方并用拉丁文宣讲和著书,故 称西方拉丁教父。他们对古希腊哲学作了 明确的选择,主要把新柏拉图主义塞进基 督教教义中,使哲学和神学混为一体。他 们是教父哲学的组织者。奥古斯丁则是最 后的完成者,他把教父哲学推向了全盛时 期。
中世纪基督宗教哲学
亚贝拉:任何事物存在本质、自然和存在性。 吉尔伯特:事物的本质更接近实在,每一个个体都是神圣理念或纯可以当得起的资源。
亚里士多德传统主义时期
阿维森纳:除天主外,世界万物包括人在内都仅仅是一种可能性或偶
然性,自身不具备任何可以存在的理由。
1.自然实际上包括一切存在的东西和一切不存在的东西。 2.万事万物都源于天主又归于天主。 3.自然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天主、理念、受造物总和、一切 事物归向最初的统一。
十一二世纪文化复兴
阿德拉尔:同一事物既是一,又是三;种、属和个体判断依据不同。 威廉:中性理论(相似性理论):每一存在物相对其他存在物而言,既
• 波埃修:理论:1.种和属,就其本身而言,存在于绝对的理念中,离开具体事物,就不是任何东西。
• • 2.任何事物都为天主所掌握。 3.至高的善是通过个人自身努力得到的。
• 卡西奥多:贡献:1.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进行概括,解释了十种形而上学的范畴。
• 2.对形体、质、量等哲学概念的孰轻孰重进行了推敲。
认为圣波纳文都拉的人的观念是由圣神之光传达给我们的和多玛斯的由自然的一出发人朝向两个方向攀升一是朝向造物者天主一是朝向人的思维他可以在天主的创造过程中逐渐明白天主的计划都是错误的
中世纪基督宗教哲学
五个发展阶段:
唯名论时期 基督宗教哲学奠基
加洛林文化复兴 十一二世纪文化复兴
↑
亚里士多德传统主义时期
基督宗教哲学奠基
阿威罗伊:感性事物的形式并不来自于主动理智,而是自然力的结果。 菲利普:行为的第一原则的特性:这种特性类似于智力,功能是可知的,
因为它是直觉的。
格罗斯特:天主是光源,其他的存在物都是天主发出的光。光是可以刺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第一节
中学“药方”及其副作用
➢犬儒主义:以道德理想疾世愤俗—玩世不恭 ➢伊壁鸠鲁主义:感觉论与唯物主义—享乐 ➢斯多亚主义:理性的禁欲主义—自杀 ➢怀疑主义:反独断论的解构主义—迷茫
➢共性:不动心(apathy)
第三章 基督教哲学
导论:作为精神哲学的基督教哲学
1、必要的中间环节:古典→基督教→现代性 2、神学维度:以上帝为核心,以信仰为前提,以圣经
为基础,以灵修为指向,以得救为盼望 3、哲学维度:主体(人)以本体(神)形式呈现
本章主要内容
➢ 基督教哲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梗概
➢ 新柏拉图主义:斐洛与普罗提诺
➢ 教父哲学:奥古斯丁
二、基督教哲学的历史背景
➢ 1、基督教的犹太起源 ➢ 2、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内的发展 ➢ 3、基督教哲学与希腊哲学的关系
三、基督教哲学的发展梗概
➢ 1、教父哲学与经院哲学的区分 ➢ 2、教父哲学的超理性特征 ➢ 3、经院哲学调和理性与信仰的努力 ➢ 4、中世纪哲学主线: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
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主线: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一、教父哲学理性与信仰的关系:用信仰排斥理性,强调信仰与理性的对立。
希腊教父:信仰高于理性,肯定希腊哲学。
拉丁教父:以信仰排斥理性,成为教父哲学的主流。
德尔图良:“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相信。
”教父哲学的三大主要问题:上帝论、基督论和人性论上帝论:三位一体基督论:神人二性说人性论:原罪与救赎奥古斯丁:上帝创世说:无中生有原罪与自由意志二、经院哲学1、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信仰寻求理解,强调理性与信仰的同一性。
2、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大前提:最完美的东西应该包含存在,•小前提:上帝是一个最完美的东西,•结论:所以,上帝存在。
3、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宇宙论证明与目的论证明•第一个证明是从经验的受动-推动系列推出一个世界的第一推动者。
•第二个证明是从经验的因果系列推出一个“第一因”。
•第三个证明是从偶然-必然系列推出一个绝对必然性的存在。
•第四个证明是从一个完美系列推出一个最完美的存在。
•第五个是从人造物都有目的性出发,推论出自然物也充满了目的性,从而证明一个作为造物主的上帝的存在。
4、唯名论与唯实论•唯名论:认为共相、一般仅仅是名称,在个别事物之外没有共相、一般存在,只有个别事物是真实存在。
•唯实论:认为越普遍的东西越实在,共相、一般在个别事物之外独立存在。
•极端唯名论:认为一般没有任何实在性,只是个名称。
(罗色林)•极端唯实论:认为一般先于和独立于个别事物而存在。
(安瑟伦)•温和唯名论:认为一般虽然不能离开个别独立存在,但也不只是名称,一般是客观的。
(阿伯拉尔)•温和唯实论:认为一般先于、寓于、后于个别而存在。
(托马斯·阿奎那)。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第二章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第一节概论 (1)第二节教父哲学 (1)第一节概论与希腊哲学不同,中世纪哲学——无论是早期的教父哲学还是后来的经院哲学——从来就没有获得过独立的地位,它所讨论的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
因此,哲学家们的抽象思想如果不能成为正统基督教信仰和教义的理论依据,就被视为滋生各种异端观点的危险温床。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不再像古希腊哲学那样把眼光投向自然世界和客观存在,而是把灵魂和上帝作为研究的对象。
因此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关于主观精神世界的哲学,具体表现为心灵哲学和宗教哲学。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尽管具有种种扭曲和偏颇的形式,但是它对于西方哲学精神向自身内部的深化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构成了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基督教哲学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的教父哲学和后期的经院哲学(大致上以公元11世纪为界)。
在教父哲学中,一切哲学问题都采取了神学的形式,教父哲学的实质就是用希腊形而上学的泉水来浇灌基督教的教义之花。
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通常又被称为繁琐哲学,它因讲究繁琐的概念辨析和逻辑论证而得名。
经院哲学导致了理性神学的产生(托马斯·阿奎那是理性神学的最著名的代表),理性神学虽然仍旧承认信仰的至高无上性和不可动摇性,但是它所倡导的那种注重逻辑证明的方法却无疑为近代理性主义的勃兴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由于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与神学非常复杂地混杂在一起,因此在本章中,我们将围绕着信仰与理性的关系这一主线,分别对教父哲学的神秘主义特点、经院哲学关于上帝存在的各种证明以及“共相”之争等问题进行论述。
第二节教父哲学教父是继使徒之后出现的一批具有希腊哲学素养和基督教信仰的人(他们中许多人都出任重要的神职),是基督教教义的重要奠基者和诠释者。
教父们的职责是为处于受压抑状态的基督教信仰进行辩护,他们一方面将深刻的希腊哲学思想引入基督教的基本信条和教义中,使基督教从一种朴素的信仰转变为一种深奥的神学理论;另一方面则力图说明基督教神学与希腊哲学之间的差异性甚至对立性,从而凸显出基督教信仰的超越性和至高无上性。
中世纪哲学与神学思想史
中世纪哲学与神学思想史一、概述从公元5 世纪末到15世纪,是封建社会形成、发展和繁荣时期,历史上一般把这段时期称为“中世纪”。
在这约千年的时间里,哲学进展缓慢,总的特点是与神学相合流。
由于具体历史条件的不同,东西方各国哲学又各有自身的特色。
1.西欧中世纪哲学发展概况在西欧中世纪,基督教会支配了中世纪的世俗权力和精神生活,哲学不过是用理性解释信仰的工具,成了神学的婢女。
这时人们所注意的中心不是世俗的生活而是脱离世俗的天国。
中世纪的西欧哲学是经院哲学,即基督教哲学占统治地位,其主要哲学问题是一般和个别、信仰与理性、天国与世俗的关系问题。
西欧中世纪哲学主要是古希腊罗马哲学,特别是柏拉图哲学、亚里士多德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同基督教合流的产物。
但在各个阶段上,这些成分所占的比重又各不相同。
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教父哲学在时间上属于古代,但就其思想意识形态来说,则属于中世纪,它是基督教哲学的最初形态。
奥古斯丁运用新柏拉图主义论证基督教教义,确立了基督哲学,他首先提出信仰第一,然后理解的原则,为西欧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奠定了基础。
奥古斯丁以后的西欧中世纪哲学分为三个时期:(1 )西欧早期中世纪哲学从公元5 世纪末到公元11世纪,是中世纪哲学的早期。
这个时期,新柏拉图主义在哲学中占有优势,主要代表人物是波爱修和厄里根纳。
波爱修的贡献是把古代哲学和中世纪哲学联系起来了,他对3 世纪时的波菲利关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作了自己的回答。
他重视多样的个别事物的真实性,是中世纪唯名论的先驱。
厄里根纳是新柏拉图主义者,他主张“否定的神学”,与正统的基督教神学观不相一致。
厄里根纳认为统一的普遍的实体是最真实的。
不过,他认为多样性和最高的统一体“上帝”之间有桥梁可通,这就是“理念”。
厄里根纳的这种思想渊于柏拉图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是西欧中世纪实在论的先驱。
(2 )西欧中期中世纪哲学从11世纪末到13世纪末,是西欧中世纪哲学的中期,即经院哲学的全盛期。
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的定义概述(一)【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亦译士林哲学、经院主义。
指中世纪西欧基督教哲学。
“经验哲学”一词从拉丁文“学校”(Schole)演化而来。
中世纪教会垄断一切学问,修士会聚于学院(经院),主要研究基督教的教理,同时也研究哲学、逻辑、语法、修辞学等其他知识,以服务于基督信仰为目的。
由于这一时期的哲学,主要产生于经院,所以被称为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寻求理性与信仰之间的调和,谋天启与人智的统一。
经院哲学是唯理的,而非实验的;换言之,它根据逻辑,而非根据科学或经验观察。
它依据自然理性,更依据权威的经典。
它通常把圣经的经文乃至教父的论述作为逻辑推理的前提。
在基督教思想史上,通常称“教父哲学”为组织教理的时代,称跟随其后的“经院哲学”为论证教理的时代。
经院哲学建立在教父哲学的基础之上。
它始于第九世纪,至十五世纪而衰,历时六百年之久。
期间可分为四个阶段。
十一世纪以前为准备阶段,著名学者有:吉伯特(Gerbert,约945—1003)、贝伦加尔(Berengar de Tours,约1010—1088)、兰弗朗克(Lanfranc,约1010—1089)等。
至十二世纪为发展阶段,安瑟伦、哲罗姆(Jerome of Champeaux)、阿伯拉尔(Petrus Abailardus,1079—1142)、洛色林(Roscelinus,约1050—1125)等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人物。
这一阶段主要争论的问题是唯名论和唯实论。
十三世纪为经院哲学的鼎盛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和邓·司各托。
其之兴旺,得益于阿拉伯及希腊学者之影响。
经由阿拉伯人重新发现和翻译的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传入西欧,与那时崇尚自然理性和逻辑推理的经院学风恰相契合。
于是教会学人皆舍柏拉图,而宗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有关“纯形式”和“不动之推动者”的论述成为托马斯·阿奎那等经院哲学家用来证明上帝存在的主要思路。
第五讲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
第五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一、概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公元5世纪——16世纪),是西方文论由古代向近代的重要转型时期。
它上承古希腊罗马文论传统,下开近代人文主义文论之风,完成了西方文论由基督教化向世俗化的巨大转变,在西方文论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且影响深远。
历史学家一般把从476年西罗马灭亡,到1453年东罗马布国灭亡这一千来年的历史称为中世纪。
中世纪是欧洲的封建时期。
封建制的经济形式是封建领主占有土地,农奴依附于封建庄园租种领主的土地,缴纳高额地租并服摇役。
其政治形式是等级君主制。
欧洲中世纪在文化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基督教的兴起和统治。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前后,发源于住在巴勒士坦的希伯来民族,是对于希伯来旧教(犹太教)的一种改革。
基督教起初是一种穷苦人的宗教。
耶稣的出生、传教、受难与复活。
“尽心尽意尽力爱上帝”、“爱人如己”。
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诏书,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所允许的宗教。
39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它为国教,并且下令禁止其它的宗教信仰。
基督教适应新的封建统治的需要,与封建主结合起来,并且随着封建化过程的完成,基督教在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上层建筑领域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基督教神学源自基督教神学家、哲学家对基督教教规、义理、律法的研究、论证与阐释,在中世纪逐渐成为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西方其他一切思想观念存在的基础和核心。
基督教神学以其“非民族化”、“超越尘世”、“因信称义”等命题,使上帝的一神观念得到更广泛的可能性和适应性,具有意识形态领域里难有匹敌的普世性和权威性。
基督教的主要教义可归纳为“创世说”、“原罪说”、“救赎说”、“来世说”等。
基督教在中世纪取得统治地位的原因:首先在于基督教的教义其次,教会和僧侣垄断着当时的知识和教育再次,在日耳曼人推翻西罗马帝国的过程中,建立了很多独立的王国,这些王国的统治者互相争斗,都想成为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人。
因此他们都把取得罗马教会的支持当作重要手段。
中世纪哲学
2004年9月27日第四章中世纪哲学基本概况:是指希腊哲学之后,近代哲学之前,以基督教哲学为主干的哲学形态(教父哲学、经院哲学、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基督教哲学——是指一种信仰坚定的基督徒建构的、自觉地以基督教的信仰为指导的、但又以人的自然理性论证其原理的哲学形态。
在产生之初并不是一种理论的体系,不是一种哲学,而是一种宗教的实践运动。
原因:1、基督教产生之初没有统一的经典及统一的组织(经典旧约及新约的部分内容),要实现对自身的教义作出理论的反思,以理论的统一来促进实践的统一,即借助哲学的反思达到自我意识;2、在基督教诞生的年代里,哲学依然是罗马帝国社会上层人士所喜欢的意识形态(真哲学即真宗教,真宗教即真哲学);3、罗马帝国社会的长期动荡,导致哲学从理论向实践转型,使伦理学成为哲学关注的中心,灵魂的安宁成为哲学的最高目标,与神的交往也成为许多哲学家喜闻乐见的主题;4、产生之初立刻就遭遇到以哲学理性为代表的强大的希腊罗马文化;5、基督教形成的时代也是罗马帝国各种新兴宗教相竞争的时代,竞争的历史促进了基督教的哲学化。
教父哲学及经院哲学的比较:与教父哲学不同,经院哲学在总体上已经不再以创立教义、制订神学内容为己任,而是要从理论上论证、阐释教义,化解圣经或教父哲学中所包含的一些不协调因素,使神学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
基督教哲学与希腊哲学的对比:希哲学的精神是一种乐观主义的悲剧精神,它的主题是命运、必然性和规律性,不过在命运面前,希腊人不是消极的,他们对现实生活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度,形成了崇尚知识的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
而基哲学正好相反,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它试图通过信仰上帝使灵魂得到永生,从信仰和情感的角度深入人心,的确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基督教哲学的贡献:某种程度上开拓并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它使无限的精神(实体)具体化在个人的心灵之中,主张信仰及灵魂得救;解决了自由意志问题;树立了超自然主义的观念。
第一节教父哲学一、基本特征:起源于2世纪,终结于6世纪,分希腊教父(比较注重理性与信仰关系、注重上帝的“三位一体”、上帝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和拉丁教父(更多注重信仰和伦理、人的罪以及救赎等问题)。
第二章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道成肉身
道成肉身的第一层含义是:道走进
了这个世界。 道成肉身的第二层含义是 :“道” 是在肉身中展示他自己的“道”。
德尔图良写道:“上帝的儿子钉在十
字架上了,并不因为这是耻辱的就让 人耻辱;上帝的儿子死了,正因为这 是荒谬的,所以是绝对可信的;他被 埋葬后又复活了,正因为这是不可能 的,所以是确定无疑的”。 “正因为其荒谬,所以我才相信” 理性太狭窄、无法认识无限本质或上 帝,只能靠信仰。
“三位一体说” 上帝是圣父,上帝的道化为肉体则
4、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
圣史:结束于耶稣为人类赎罪献身时,
后与俗史无关。 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世俗之城—— “爱自己并进而蔑视上帝的人组成” 按照灵性生活的人组成上帝之城—— “爱上帝并进而蔑视自己” 二者在现实中交织。只有到最后审判之 时,上帝之城才能实现。
5、上帝存在的证明
都不能度量)。 “或许说,时间分过去的现在、现在 的现在和将来的现在三类,比较确当。 这三类存在我们心中,别处找不到; 过去事物的现在便是记忆,现在事物 的现在便是直接感觉,将来事物的现 在便是期望”。人的思维就有三种功 能:记忆、注意、期望。
2、认识论(1)对怀疑论的反驳
“我存在,我活着,我理解”不可怀疑。 逻辑、数学、伦理学等领域也有确定性的真理, 这些真理之所以是真的,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绝对 的真理,而绝对的真理就是上帝: 真理是判断理性的标准:不可低于理性,反之,将 会被理性所判断;真理也不可能来自理性。理性不 可能在自身中产生规则,它是心灵的能力和状态, 处于流动变化之中(有时认识得多,有时少), 而真理却是确实不变的,不随理性的变动而变动, 理性只能在上帝之光中发现真理;因而真理比理性 和心灵更高,它赋予人类理性以确定的规则,使 人的心灵认识真理,它就是上帝。信仰高于理性, 信仰寻求理解。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第二节 教父哲学
二、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
浪子回头的典范 “恩典博士” 基督教神学的奠基者
(Augustinus,354—430年)
第二节 教父哲学
二、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
上帝创世说:
为基督教“无中生有”的创世说进行理论 辩护,使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 形式学说与基督教有关创世的教义相结合
第二节 教父哲学
(William of Occam,1285—1349年)
以唯名论开启近代民主化运动思潮
在《米兰敕令》颁布之前,教父们的职责 是为处于受压抑状态的基督教信仰进行辩护;
在《米兰敕令》颁布之后,教父们的主要 职责是通过对各种异端思想的批判来确立正统 性的教义
第二节 教父哲学
一、教父哲学对待理性与信仰的基本态度
1.“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希腊教父)
查士丁第一个提出了“基督教哲学”的概念, 并将其作为一切希腊哲学的最终目标,这种调 和基督教信仰与希腊哲学理性精神的基调是希 腊教父的共同特征
第三节 经院哲学
二、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思想
4.灵魂学说
用形式与质料来说明灵魂与肉体的关系:肉体 是质料,灵魂则是决定一个人的本质特性的 “实体形式”
第三节 经院哲学
二、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思想
5.温和实在论
与阿伯拉尔一样力图将辩证法引入关于共相问 题的讨论中,将其形式与质料、理智活动的性 质与过程等问题联系起来,历史地和辩证地说 明共相的性质与特点
(Thomas Aquinas,1224—1274年)
第三节 经院哲学
二、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思想 2.上帝存在的宇宙论和目的论证明
与本体论证明相对的“圣托马斯五路证明” 基督教哲学追求信仰与理性和解的阶段
第二部分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阶段和形态:教父哲学(主要柏拉图主义哲学为基础)。在 基督教的演变过程中,为了使《圣经》教条理论化、系统化, 在基督教内部出现了一批基督教教义的制订者,他们被称为 教父。教父们制订的神学理论,被称为教父学。 经院哲学(主要亚里士多德哲学为基础)。经院哲学产生于 公元九世纪后半期,到十一世纪就基本上形成。经院哲学就 是在经院里讲授的哲学,它是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 哲学。如果说教父学只是提出了宗教教条和创立了神学体系, 那么,经院哲学就是来论证宗教教条和为神学作注脚的。经 院哲学是教父学的继续和发展。经院哲学因其讨论的问题和 方式,而又被人们称为烦琐哲学。
四、亚里士多德主义对 经院哲学发展的影响
阿惟森那(Avicenna,980—1037) 阿拉伯医生、科学家和哲学家 著作:《论灵魂》、《知识论》,《医点》等 倡导独立思考 ;从运动和因果关系角度论证上帝的存 在,认为上帝是万物存在的最终因。 阿维洛伊(Averroes,1126—1198),本名伊本·路西德 阿拉伯哲学家、科学家、医生、法学家 多种/多重真理;试图用理性为信仰作论证 阿维洛伊主义(双重真理说) “二重真理论”认为,宗教有宗教的真理,哲学有哲学的 真理,二者各有独立的范围,互不干扰。
1.哲学的任务就是为教义提供可以理解的证明,最 重要的就是对上帝存在的证明。即关于上帝存在的 本体论证明。 2.唯实论的原则,即事物愈普遍,也就愈实在。上 帝的观念最普遍,所以上帝最实在,最完善。 3.上帝作为伟大的实体存在,那就不能仅仅在心中 存在,而且在现实中存在。 因为假设它只在心中存在,那就可以设想到现实中 还有比它更伟大的实体。所以,毫无疑问,这个在 心中存在的伟大实体——上帝,不仅存在于心中, 同时也存在于现实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第一节概论 (1)第二节教父哲学 (1)第一节概论与希腊哲学不同,中世纪哲学——无论是早期的教父哲学还是后来的经院哲学——从来就没有获得过独立的地位,它所讨论的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
因此,哲学家们的抽象思想如果不能成为正统基督教信仰和教义的理论依据,就被视为滋生各种异端观点的危险温床。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不再像古希腊哲学那样把眼光投向自然世界和客观存在,而是把灵魂和上帝作为研究的对象。
因此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关于主观精神世界的哲学,具体表现为心灵哲学和宗教哲学。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尽管具有种种扭曲和偏颇的形式,但是它对于西方哲学精神向自身内部的深化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构成了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基督教哲学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的教父哲学和后期的经院哲学(大致上以公元11世纪为界)。
在教父哲学中,一切哲学问题都采取了神学的形式,教父哲学的实质就是用希腊形而上学的泉水来浇灌基督教的教义之花。
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通常又被称为繁琐哲学,它因讲究繁琐的概念辨析和逻辑论证而得名。
经院哲学导致了理性神学的产生(托马斯·阿奎那是理性神学的最著名的代表),理性神学虽然仍旧承认信仰的至高无上性和不可动摇性,但是它所倡导的那种注重逻辑证明的方法却无疑为近代理性主义的勃兴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由于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与神学非常复杂地混杂在一起,因此在本章中,我们将围绕着信仰与理性的关系这一主线,分别对教父哲学的神秘主义特点、经院哲学关于上帝存在的各种证明以及“共相”之争等问题进行论述。
第二节教父哲学教父是继使徒之后出现的一批具有希腊哲学素养和基督教信仰的人(他们中许多人都出任重要的神职),是基督教教义的重要奠基者和诠释者。
教父们的职责是为处于受压抑状态的基督教信仰进行辩护,他们一方面将深刻的希腊哲学思想引入基督教的基本信条和教义中,使基督教从一种朴素的信仰转变为一种深奥的神学理论;另一方面则力图说明基督教神学与希腊哲学之间的差异性甚至对立性,从而凸显出基督教信仰的超越性和至高无上性。
一、教父哲学对待理性与信仰的基本态度1、“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早期教父的主要任务是护教,力图说明基督教是高于一切希腊哲学的真正哲学。
同时还将基督教与希腊哲学进行了比较,他们认为希腊哲学只是片面的或错误的哲学,只有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哲学。
著名的希腊护教士查士丁(Justin,约100—165年)不仅第一个提出了“基督教哲学”的概念,而且认为希腊的一切哲学都是指向基督教哲学这一最终目标的,相对于希腊哲学而言,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哲学,只有它才能认识到绝对的真理。
2、超理性的信仰相比查士丁,拉丁护教士们则表现出更加偏激的观点,他们不仅对希腊哲学采取一种敌视的态度,而且力图使基督教与一切哲学划清界线,当拉丁教父们用基督教来对抗希腊哲学时,他们必定要用神秘主义的信仰来排斥理性主义的知识。
著名的拉丁教父德尔图良(Tertullian,145—220年)认为,基督教是上帝的福音,而哲学则是“人与魔鬼的学说”,它以一种歪曲的方式来解释上帝的旨意。
3、基督教基本教义的确立基督教教义在经历了长期的思想碰撞和观点冲突之后,才在《卡尔西顿信仰宣言》等权威性文献中最终确定下来的。
在这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中,确定正统教义的一个不言而喻的基本原则就是超理性甚至反理性的神秘主义。
在早期基督教神学所关注的上帝论、基督论和人性论等三大领域中,分别形成了“三位一体”、“基督神—人性”、“原罪”与“救赎”等基本教义。
“三位一体”(Trinity)是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同时也是最难以理解的奥秘。
德尔图良是最早系统地论及到“三位一体”思想的教父。
在早期基督教神学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人性论的问题上,同样充斥着神秘主义的特点,我们在奥古斯丁关于“原罪”和“救赎”的思想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二、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奥古斯丁(Augustinus,354—430年)是教父哲学的最杰出的代表,也是基督教神学的重要奠基者。
奥古斯丁出生于北非努米底亚省,早年曾信奉摩尼教,主张善恶二元论,后半生为奠定基督教神学理论和反对多纳图派、贝拉基派等异端而写了大量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忏悔录》、《上帝之城》、《论三位一体》、《论自由意志》等。
上帝创世说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希腊哲学家所理解的神与基督教的上帝之间的一个显著差别,就在于前者是一个赋形于质的工匠,后者则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创世者。
上帝创世既不需要材料,也不需要工具,甚至连时间和空间也不存在,他仅凭语言就足以产生出整个世界。
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写道:“你创造天地,不是在天上,也不在地上,不在空中,也不在水中,因为这些都在六合之中;你也不在宇宙之中创造宇宙,因为在造成宇宙之前,还没有创造宇宙的场所。
你也不是手中拿着什么工具论的问题领域也比教父哲学更加广阔了,特别是关于“共相”问题的争论,已经具有了一些纯哲学的味道。
然而,经院哲学究其根本而言仍然是一种神学。
不过与教父哲学相比,经院哲学却代表着一种理性神学的方向。
一、实在论与唯名论1、“共相”问题的来由“共相”问题是中世纪经院哲学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即共相(种属)究竟是独立存在的,还是仅存在于理智之中?共相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共相是与可感事物相分离的,还是寓于可感事物之中?生活在“黑暗时代”初期的拉丁教父波爱修(Boethius,480—525年)是最早把共相问题引入哲学讨论的基督教哲学家,在波爱修之后的数百年时间里,几乎没有产生一个具有独立哲学见解的思想家。
直到9世纪时,才出现了被称为“中世纪哲学之父”的爱留根纳(Eriugena,810—877年)。
爱留根纳虽然没有直接论及到共相问题,但是他却以新柏拉图主义和奥古斯丁哲学为基础,提出了关于上帝与万物的关系的学说,即“四重自然”的理论。
到了公元11世纪以后,波菲利所提出、波爱修所探讨的共相问题逐渐成为经院哲学家们激烈争论的焦点,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导致了实在论与唯名论两大阵营的对峙。
2、安瑟尔谟安瑟尔谟(Anselmus,1033—1109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一个贵族家庭,年轻时即离家到法国求学,1060年加入本笃修会,后来升为修道院长。
1093年被罗马教皇任命为坎特伯雷大主教,成为英国教务的最高领袖,曾为维护教会权力而与英国国王多次发生冲突。
安瑟尔谟一生在修道院讲学达30多年,写过《独白》、《宣讲》、《论真理》、《上帝何故化身为人》、《论三位一体的信仰》等著作,在神学方面多有建树。
1494年被教皇追认为圣徒。
“信仰寻求理解”安瑟尔谟被后人称为“经院哲学之父”,他试图把辩证法引入神学,当作论证神学信条的理性工具。
安瑟尔谟坚持认为,信仰只是理解的前提,“基督徒应该由信仰进展到理性”。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安瑟尔谟是一个极端实在论者,他坚持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思想,认为作为共相的一般概念不仅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而且更是先于和独立于个别事物而存在的客观实体。
这种极端的实在论思想典型地表现在他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中。
所谓本体论证明,其实质就是从上帝的概念直接推出上帝的存在。
安瑟尔谟第一次试图用严密的辩证法或逻辑来证明那个以往一直靠信仰来保证的神学命题,就此而论,安瑟尔谟开创了经院哲学逻辑论证的风气。
然而从实质上看,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证明,它不过是一种装模作样的形式主义。
尽管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缺乏真正的逻辑说服力,但是它毕竟突破了教父哲学中的那种强调“奥秘”、排斥理解的传统。
这些证明在中世纪神学中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们构成了从教父哲学的神秘主义向经院哲学的理性神学过渡的重要中介。
因此,他被后世人们称为“最后一个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
3、最初的唯名论者图尔的贝伦伽尔(Berengar de Tours,1010—1088年)贝伦伽尔把理性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正是理性使人成为万物中惟一与上帝形象相同的被造物。
他公然用理性来对抗信仰和教会的权威,宣称:“理性不知比权威高多少,它才是真正的主人与裁判。
”贝伦伽尔否认基督实体临在于面包和酒的观点遭到了教会的抨击,被斥为异端,他的反对者们所主张的“实质转化说”则在1215年召开的第四次拉特兰主教会议上被确认为正统教义。
洛色林(Roscelinus,约1050—1125年)生于法国贡比涅,他是唯名论的真正创始人,他把贝伦伽尔在圣餐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唯名论倾向发展成为一种较为系统的哲学理论。
洛色林认为,只有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存在的,共相并无客观实在性,它们充其量只是代表个别事物的空洞的“记号、词语、名称”(“唯名论”因此而得名,洛色林也因此而成为唯名论的创始人)。
4、阿伯拉尔阿伯拉尔(Abailardus,1079—1142年)出生于法国南特的一个骑士家庭,他年轻时曾拜洛色林为师,但不久就因对洛色林的极端唯名论不满意而转投到实在论者门下。
但由于实在论仍然不能使他信服,阿伯拉尔从1115年开始自立门户,他的论文《论神圣的三位一体和整体》也在1121年的索松宗教会议上受到谴责。
晚年的阿伯拉尔撰写了《是与否》、《基督教神学》、《神学导论》、《论辩证法》和《我的苦难史》等许多著作,成为经院哲学中最精通辩证法的思想大师。
“理解导致信仰”与安瑟尔谟的“信仰寻求理解”的观点相反,阿伯拉尔主张“理解导致信仰”。
安瑟尔谟把信仰当作理解的前提,阿伯拉尔则把理解当作信仰的前提。
前者只是想用理性来论证信仰,理性只不过是为信仰装点门面的工具;后者则把信仰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要求通过对每一个词语或概念的理解来树立起正确的信仰。
正是由于将理性确立为最高的权威,阿伯拉尔主张对于以往的一切权威著作“都要有充分的自由进行批判”,而不应该不加怀疑地予以接受。
阿伯拉尔坚持认为,只有通过对各种疑问的辩证考察,才能最终获得纯正的信仰。
当然,阿伯拉尔本人并不想动摇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和信条,他只是想通过辩证法使这些教义和信条变得更加合理和令人信服。
他反对的不是基督教的信仰真理,而是教会权威对这些真理的解释以及一般信徒对于这种解释的盲目崇拜。
概念论面对着波菲利提出的关于共相(或种属)的三个问题,阿伯拉尔的回答具有深刻的辩证内涵。
他既反对安瑟伦把共相说成是独立实体的极端实在论,也反对洛色林将共相仅仅看作名称或声音的极端唯名论,在综合各种对立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概念论的观点。
他的概念论具有一种折衷或妥协的特点,尤其是他把共相归之于“神的心灵的那个共同概念”,这就为后来的实在论者(如托马斯·阿奎那)用上帝心中的理念来说明个别事物的存在提供了理论根据。
此外,阿伯拉尔的温和态度也影响了实在论者,使得他们尽量以一种较为温和的方式把唯名论的观点包容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