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海洋环境概述

合集下载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概述(PPT 41张)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概述(PPT 41张)

2、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 ①海洋开发管理模式使海洋资源的综合优势和潜 力不能有效地发挥 海洋是一个流动的大生态系统,海洋资源相互 依存,各种开发活动相互影响。 而当前海洋资源的开发、管理,是按行业所属 部门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是陆地各种资源 开发部门管理职能向海洋的延伸,各部门从各 自部门的利益出发考虑海洋资源开发与规划, 不能综合考虑从整体上优化开发利用规划,使 得海洋的综合优势和潜力不能有效的发挥。
2、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意义 总面积为3.6万亿平方公里的海洋,是地球陆地 面积的2倍多,是地球上富饶而远未开发的资 源宝库。以海水资源为例,海水中溶解有大量 的各种物质,是食盐的重要来源;99%的溴都 在海洋里,有“海洋元素”之称,总储量达 100万亿吨;此外,海水中还有930亿吨碘,比 陆地储量还多。 据科学家计算,1km3的海水中含氯化钠 (NaCl) 2700多万吨、氯化镁(MgCl2) 320 万吨、碳酸镁(MgCO3) 220万吨和硫酸镁 (MgS04) 120万吨。此外,海水中还含有贵重 金属,以及放射性元素铀等。
章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节概述
一、海洋环境

“海洋”是一种泛称,洋是地球上水体的中心, 占地球表面的2/3,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 洋和北冰洋。海是洋与陆地连接的部位。 海洋环境通常包括海洋上方的大气、海洋水体 (海水、海洋生物及海洋底质)以及海底矿藏。 中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都是北太平 洋西部的陆缘海,通称中国近海。四海相连, 总面积472.70 ×104km2,其中渤海面积为 7.7×104km2,黄海为38×104km2,东海为 77×104km2,南海为350×104km2。

③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念淡薄 沿海8个省、1个自治区和包括2个直辖市在内的50 个城市,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很重视,海洋经 济发展效益明显。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应加快向海洋进军的步伐已 成为共识,有些省已提出建立“海上××(省 名)”,即到2010年这个省陆上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GDP(国民生产总值)与海洋经济发展的GDP 相等。 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如此宏伟的目标,令 人振奋。 但遗憾的是由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淡薄,这些宏伟 的海洋资源开发规划强调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了 合理开发和保护,也没考虑到海洋资源的培育和增 值。

海洋生态环境概述PPT(共 37张)

海洋生态环境概述PPT(共 37张)

浙江 省
464
海 湾
亚健 基本 康 稳定
福建 5 海 亚健 略有 省 063 湾 康 下降
广东 1 980 口 康 稳定
广东 1 珊瑚 亚健 基本 省 150 礁 康 稳定
•二是人为的因素,即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合理 利用和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海洋污染,使海洋生态 环境受到破坏。本世纪以来,工业迅速发展,人 口大量增加,海洋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因此, 随之而来的是生产和生活的大量废水、废弃物、 有毒化学物品大量排放入海,超过了海洋的自净 能力,造成了日益严重的海洋污染。
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依然是无机氮、活 性磷酸盐和石油类。上述污染物超第二类海 水水质标准的站位数比例分别为52%、29%和 19%。
近岸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2008年,国家海洋局对18个生态监控区进行 了生态监测。监控区总面积达5.2万平方公里,主 要生态类型包括海湾、河口、滨海湿地、珊瑚礁、 红树林和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监测内容 包括环境质量、生物群落结构、产卵场功能以及 开发活动等。
我国海域污染示意图
2008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2008年,我国污染海域面积减少,较清洁 海域面积增加,近岸局部海域水质略有好转, 但总体污染程度依然较高;近海大部分海域为 清洁海域;远海海域水质保持良好。
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 约为13.7万平方公里,其中较清洁海域面积 约6.5万平方公里,比2007年增加约1.4万平 方公里;污染海域面积约7.2万平方公里,比 2007年减少约2.2万平方公里。污染海域主要 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 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 域。
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也 具有重大作用。世界上大多数沿海地区气候宜人, 资源丰富,适合于人类居住生活;沿海地区适合 于建立临海工业,外贸事业,旅游业,以及海产 品加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因此,在世界范围内 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0%以 上,而且近百年来人口一直处于向沿海地区集中 的趋势;沿海地区也是经济和技术密集区。我国 沿海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共有4亿多人口,约占全 国人口的44%;沿海地区的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 工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沿海地区的人类生活 和经济发展,都要求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九章海洋环境-课件

第九章海洋环境-课件

LOGO
• 到现代,人类不仅在近海捕鱼,还发展了远洋渔 业;不仅捕捞鱼类,而且还发展了各种海产养殖 业;不仅在沿岸制盐,还发展了海洋采矿事业, 如在海上开采石油。此外,还开发了海水中各种 可用的能源,如利用潮汐发电等。海洋现在已成为 人类生产活动非常频繁的区域。20世纪中叶以来, 海洋事业发展极为迅速,现在已有近百个国家在海 上进行石油和天然气的钻探和开采;每年通过海 洋运输的石油超过20亿吨;每年从海洋捕获的鱼、 贝近1亿吨。随着海洋事业的发展,海洋环境亦受 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污染。
LOGO
• 第二类,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 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使 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
• 第三类,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海滨风景区 • 第四类,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海洋开发作业区
• 第八条 跨区域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由有关沿 海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或者由上级人民政府 协调解决。 跨部门的重大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由国务院环 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协调未能解决的,由 国务院作出决定。
4、海洋环境质量标准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LOGO
• (1)标准的制定

为了便于国务院理顺各部门海洋环境保护关
(二)防治海洋污染的基本制度
LOGO
• 1、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
• 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的实施方式与大气、 水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相似,即由国务院批准 确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在此基础上 对主要污染源采取分配排放控制数量的方法具体 实施。
• 2、海洋功能区划制度
• 区划包括:开发利用区、治理保护区、自然保护 区、特殊功能区和保留区

二、海洋环境污染问题
LOGO
在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没有直接用海洋污染的概念, 而是用了“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表述。我国《海洋环境 保护法》规定:“海洋环境污染损害,是指直接或间接地 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产生损害生物资源、危害人 体健康、妨碍渔业和海上其他合法活动,损害海水使用素 质,和减损环境质量等有害影响”。

海洋环境特点

海洋环境特点

海洋环境特点
海洋环境是指海洋中的各种自然条件和生物群落,包括海水、海底地形、海洋气候、海洋生物等。

海洋环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海洋环境的水分布广泛,占地球表面的71%以上,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海水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与陆地上的水体有很大的不同,如海水中的盐度、温度、密度等都比较稳定,而且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溶解氧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这些特点对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海洋环境的气候变化比较缓慢,海洋中的气候系统比陆地上的气候系统更加稳定。

海洋中的气候系统主要由海洋表面温度、海洋表面风、海洋表面盐度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影响到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海洋环境的生物群落比较丰富,海洋中生物种类繁多,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海豚、鲸类等。

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都受到海洋环境的影响,如海水温度、盐度、光照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海洋环境的地形特点比较复杂,海底地形包括海山、海沟、海岭、海峡等,这些地形对海洋生物的分布和生存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海底地形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海洋环境的水流和气流,进而影响到海洋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海洋环境的特点是多方面的,包括水分布广泛、气候变化缓慢、生物群落丰富、地形特点复杂等。

这些特点对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海洋资源。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概要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概要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概要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辽阔的海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我国海洋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的来源多种多样。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一些沿海地区的工厂和城市,由于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或违规排放,使得大量含有重金属、有机物和营养物质的废水进入海洋。

农业面源污染也不容忽视,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以及畜禽养殖污水的排放,经河流等途径最终汇入海洋,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赤潮等生态灾害。

海上交通运输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船舶的燃油泄漏、垃圾排放以及压载水的携带外来物种入侵,都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此外,石油开采和海洋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漏油事故、废弃物排放等,也给海洋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海洋垃圾的问题日益严重。

塑料垃圾尤其突出,它们在海洋中难以降解,不仅影响海洋景观,还会被海洋生物误食,威胁着它们的生命。

据统计,每年有数百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形成了巨大的“垃圾带”。

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也是我国海洋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

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衰退,一些珍稀物种濒临灭绝。

填海造地、海岸工程建设等破坏了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影响了海洋生态平衡。

面对这些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海洋环境保护措施。

在法律法规方面,我国不断完善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

出台了《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海洋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加大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在监管机制上,加强了对污染源的监测和管控。

建立了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实时掌握海洋环境质量状况。

对重点海域和污染源进行严格监管,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同时,积极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工作。

通过种植红树林、海草床等措施,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

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保护珍稀物种和重要生态区域。

海洋环境保护概论

海洋环境保护概论
• 虽然汞、镉、铅污染的浓度仍在允许标准之内,但还 是有超标的高值区。
• 然而,石油和COD在各海域中均超标。局部海域中石 油的平均浓度达0.078毫克/升,COD为10毫克/升 ;石油超标海域的总面积达11.6万平方公里,占调查 面积的33.7%。
• 以各种污染物计,我国近海海域中污染最严重的是渤 海。
三、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
• 1、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制度,健全管理 体制
•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 3、增加投入
海洋污染的防治措施
一、减少油类的排放,降低废水的含油量, 禁止船舶非法排油,防止油船事故,尽力 从来源,传播上减少油类的量
二、尽量利用环保的技术处理已经被油类污 染的海域
三、在废水排入河海前,利用沉淀法,化学 反应法回收或除去有害部分,同时还可获 得大量重金属
重油暴露於空氣中,失去揮發性成分之燃料油,已形 成類似瀝青之黏稠狀之油污,使清除工作更加困難。
有机物质和营养盐的来源
一、工业污水
食品,化肥等工厂的污水富含营养物质,且污水 量大,造成海水的缺氧状态,危害生物生存
二、民用污水
生活污水除含有大量的粪便和生物残骸等有机物 质,还含有大量的磷酸盐等营养盐,许多未经处 理就排入大海
三、农业废物
日趋大型化的饲养厂排出物,化学肥料的流失
营养物质污染的危害
体排入江河湖海 ④核动力舰船造成的局部污染
海洋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①海洋生物对放射性物质具有富集作用,长 期的、大量的食用被放射性严重污染的鱼、 贝类,有可能成为患放射性病的原因之一, 基因发生突变,影响后代
②对渔业的影响,影响鱼、贝类食用价值, 影响鱼、贝类的繁殖生长
有机物质和营养盐的污染
适量增加有机物和营养盐可促进生物生长、 发育和繁殖 过量的有机物和营养盐促使生物急剧繁殖, 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 有机物的分解也需大量氧气

海洋环境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海洋环境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③尽量减少界面富集影响,深层采样建议用闭-开-闭方式采样器; ④沉积物采样,被采样品尽量不受扰动。待测样品应冷冻贮存; ⑤予处理的样品(过滤、萃取等)应在采样后在现场即时完成。然后再加 入稳定剂,并低温保存。受生物活动影响,随时间变化激烈的项目(pH溶解氧、 化学耗氧量、营养盐类)应在现场测定。
3、实验室质量保证
九、海洋环境监测的基本要求
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海洋监测规范》(GB 17378-2007),海洋环境质量基本要素调查监测的展开程序, 包括计划编制,海上调查实施、质量控制,调查装备、资料整 理和成果报告编写等程序,必须按照标准执行。 《海洋监测规范》(GB 17378-2007)共分7部分 第1部分 总则 第2部分 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第3部分 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 第4部分 海水分析 第5部分 沉积物分析 第6部分 生物体分析 第7部分 近海生态污染调查和生物监测
4、监测结束
(1)验收观测原始记录,采样记录和海上测定记录表。 (2)将各待测样品移入实验室,需在样品保存期限内完成检测。
(3)整理计算测定数据,编制报表,绘制成果图件,编写成果报告。
(4)监测资料和成果报告归档。 5、监测成果报告鉴定或验收
四、海洋监测质量保证
1、监测质量保证是指:
从采样、预处理、前处理、测定到数据处理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但不包括站位设 置、频率选择等合理性代表性等宏观质量保证。 2、采样质量保证 (1)采样人员应专门培训,经考核取得合格证书持证书上岗。 (2)制定采样操作程序,防止采样沾污。 (3)防止样品沾污,必须做到: ①严格防止船舶自身以及采样设备的沾污影响; ②按照不同项目,选用合适材料的采样器样品瓶,同时绞车、缆索,导向轮亦 需采取相应的防沾污措施;

《海洋环境保护》 讲义

《海洋环境保护》 讲义

《海洋环境保护》讲义一、海洋环境的重要性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是生命的摇篮,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

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渔业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还在调节全球气候、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海洋中的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氧气,为地球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海洋还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同时,海洋的洋流和温度分布也影响着全球的气候模式。

此外,海洋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渔业是许多沿海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蛋白质。

海洋中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锰结核等,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

二、海洋环境面临的威胁然而,如今的海洋环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1、海洋污染(1)石油污染:石油泄漏是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海上石油开采、运输过程中的事故以及沿海炼油厂的排放等,都会导致大量的石油进入海洋。

石油在海面上形成油膜,阻碍了海水与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2)塑料污染: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和不当处理导致了大量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

塑料在海洋中难以降解,会长期存在并逐渐破碎成微小的颗粒,被海洋生物误食,进而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3)化学污染: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的排放、生活污水等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这些污染物进入海洋后,会对海洋生物造成毒害,影响其生长、繁殖和生存。

2、过度捕捞过度捕捞是导致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捕捞技术不断提高,捕捞强度不断加大,许多鱼类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过度捕捞不仅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威胁着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3、海洋酸化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部分二氧化碳被海洋吸收,导致海洋酸化。

海洋酸化会影响海洋生物的钙化过程,如珊瑚、贝类等,使其生存受到威胁,进而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道逆流 :南北信风流之间 ,向东,流幅 约 300~500km 。
赤道流系主要局限在表面以下到 100~ 300m 的上层,平均流速为0.25~ 0.75m/s。 高温、高盐、高水色及透明度大 ,溶解氧含 量高,营养盐含量很低,浮游生物不易繁殖 。
赤道潜流 :在南赤道流区赤道下方的温跃层 内,有一支与赤道流方向相反自西向东的流 动,称为赤道潜流或克伦威尔流)。 带状分布,厚约200m,宽约 300km ,最大流速高达 1.5m/s。流轴常与温跃层 一致,在大洋东部位于 50m 或更浅的深度 内,在大洋西部约在 200m 或
大洋4000m以深水温平面分布
(二)海洋水温的铅直分布
• 水温在铅直方向上大体上随深度的增加 呈不均匀递减。
海 洋 水 温 的 垂 直 分 布
溶解氧与co2垂直分布
面拉 水布 温拉 垂多 直海 分 分 布 断
AR7W
拉布拉多海AR7W 断面水温年 代际变化(1970-2009)
2 世界大洋上层的铅直向环流
在世界大洋表层环流之间,特别是在赤道海 区,由于海水运输有南北分量,导致了海水 的辐聚下沉或辐散上升运动。
3 大洋表层以下的环流
大洋表层以下的环流以经线方向为主,其分 布的深度主要取决于海水的密度,因此仍以 热盐效应起主导作用。
4 中国黄海近海海流
黄海暖流
是对马暖流在济州岛西南方伸入黄海的 一个分支,它大致沿黄海槽向北流动,平均 流速约10cm/s。它是黄海外海水的主要来 源,具有高盐(冬季兼有高温)特征,但在 北上途中逐渐变化。当它进入黄海北部时已 成为余脉,再向西转折,经老铁山水道进入 渤海时,势力已相当微弱。
(二)盐度的垂直分布
南 大 西 洋 盐 度 垂 直 分 布
三、海流与水团
海流是指海水大规模相对稳定的流动,是海 水重要的普遍运动形式之一。 “大规模”是指它的空间尺度大,具有 数百、数千千米甚至全球范围的流动; “相对稳定”的含义是在较长的时间内 ,例如一个月、一季、一年或者多年,其流 动方向、速率和流动路径大致相似。
影 响 中 国 海 域 的 主 要 流 系
海水水平方向的流动远比铅直方向上的 流动强得多。习惯上常把海流的水平运动分 量狭义地称为海流,而其铅直分量单独命名 为上升流和下降流。
海流形成原因
• 风生海流:流动随深度的增大而减弱,直至 小到可以忽略,其所涉及的深度通常只为几 百米 ; • 温盐变化:压力场的结构形成海流。
南黄海高盐水,也称黄海暖流水,位于 黄海东南部,是伸入黄海的对马暖流高盐水 与黄海中央水团混合形成的。冬季,呈现为 高温高盐特征。夏季,由于层化和上层中央 水的扩展,上层消失,下层仍然位于黄海的 东南部,保持着冬季的特征。
4)东边界流 大洋的东边界流有太平洋的加利福尼亚 海流、秘鲁海流,大西洋的加那利海流、本 格拉海流以及印度洋的西澳海流。从高纬流 向低纬,系寒流。 与西边界流相比,它们的流幅宽广、 流 速小,而且影响深度也浅。 上升流是东边界流海区的一个重要海洋 水文特征。
5)极地环流 北冰洋内主要有从大西洋进入的挪威海 流及一些沿岸流。
25.9 337.70 24.6 3627 9218
20.7 291.95 21.3 3897 7450 3.6 16.98 1370.3 2 1.3 1296 5449 100 3795 11034
361.06 100
二、海底地形
大陆架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底的自然延伸,其范围 是从低潮线起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延伸到坡度 突然变大的地方为止。坡度陡然增加的地方 称为陆架坡折或陆架外缘。 坡度平缓,平均0°07′; 宽度与深度变化较大 ;
• 沿岸水团、黄海中央水团和南黄海高盐水团 是黄海最基本的3类水团。
黄海沿岸水:系指黄海沿岸约20~30米 等深线以内的海域,入海江河淡水与海水混 合,形成的辽南沿岸水、鲁北沿岸水、苏北 沿岸水和西朝鲜沿岸水。这些沿岸水的共同 特征是:盐度终年较低、海水混浊,透明度 小,温、盐度的季节变化大,水团的水平范 围夏大而冬小,但厚度是夏浅而冬深。
6)副热带辐聚区 在南北半球反气旋式大环流的中间海域,流向 不定,因季节变化而分别受西风漂流与赤道流的影 响,一般流速甚小。 由于它在反气旋式大环流中心,表层海水辐聚 下沉,称为副热带辐聚区。由于海水辐聚下沉,悬 浮物质少,因此具有世界大洋中最高的水色和最大 透明度,也是世界大洋中生产力最低的海区,故有 “海洋沙漠”之称。
(一)海洋温度的平面分布
SST平面分布 等温线沿纬线大致呈带状分布,赤道附近海 域较高; 在两半球的副热带到温带海区,等温线偏离 带状分布, 与大洋环流有关。
在寒、暖流交汇区等温线特别密集;
冬季表层水温的分布特征与夏季相似,但水 温的经线方向梯度比夏季大。
表层以下水温的水平分布 大洋表层以下,太阳辐射的直接影响迅 速减弱,环流情况也与表层不同,所以水温 的分布与表层差异很大。
大陆架、大陆坡示意图
大陆坡
分开大陆和大洋的全球性巨大斜坡,下限水 深变化大,平均坡度约为4°17′ ,但不同 海区差别很大 。 斯里兰卡岸外陆坡可高达35°~45°。
大洋底
系大洋海底区域,水深一般25006000m左右,地形广阔平坦,包括大洋 中脊和大洋盆地两部分,是海洋的主要部 分。
海沟
深度超过6000m的海 洋深处称为海沟,多分 布于大洋边缘。 马里亚纳海沟:位 于北太平洋西部马里亚 纳群岛以东,为一条洋 底弧形洼地,延伸 2550公里,平均宽69 公里,最深处达 11034m,在8370m 水深处尚有鱼类分布。
2)上层西边界流 上层西边界流是指大洋西侧沿大陆坡从低 纬向高纬的海流。是北、南赤道流的延续。 太平洋:黑潮与东澳海流; 大西洋:湾流与巴西海流; 印度洋:莫桑比克流。
3)西风漂流 与南北半球盛行西风带相对应的是自西 向东的强盛的西风漂流,即北太平洋流、北 大西洋流和南半球的南极绕极流,它们也分 别是南北半球反气旋式大环流的组成部分。
第九章 海洋环境概述
第一节 海洋地理环境
一、海洋形态与面积
世界大洋面积、容积与深度
名称 面积
106km2
包括附属海 平均 最大 179.68 49.8 723.70 52.8 4028 11034 % 容积 106km3 % 深度/m
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世界海 洋
93.36
74.92 13.10
黄海中央水团:分布在黄海中央水下洼 地区域,其南端可进入东海。它是由进入大 陆架浅海的外海水与沿岸水混合后,在当地 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下形成的混合水团。 黄海冷水团是一个温差大、盐差小,而 以低温为其主要特征的水体。这一冷水实际 上是冬季时残留在海底洼地中的黄海中央水 团。它在增温季节,相对于变化剧烈的上层 水和周围的沿岸水,才显现为冷水。
二、海洋盐度
世界大洋盐度平均值以大西洋最高,为 34.90;印度洋次之,为34.76,太平洋最 低,为34.62。但是其空间分布极不均匀。
(一)盐度的平面分布
表层:基本上具有纬线方向的带状分布特征 。
海洋表层以下盐度平面分布 : 盐度的水平差异随深度的增大而减小。 在水深 500m 处, 整个大洋的盐度水平差 异约为 2.3,高盐中心移往大洋西部。 1000m 深层约1.7,至 2000m 深层则只 有 0.6。大洋深处的盐度分布几近均匀。
1 世界大洋上层主要水平环流
1)赤道流系
南赤道流与北赤道流:西向,与两半球信风 带对应,亦称信风流,由于赤道无风带的平 均位置在 3°~10°N 之间,因此南北赤 道流与赤道不对称 ;
夏季(8 月),北赤道流约在10°N 与 20°~25°N 之 间,南赤道流约在 3°N 与 20°S 之间。冬季则稍偏南。
黄海沿岸流
黄海沿岸流是黄海沿岸流系低盐(冬季 兼低温)水流,水色混浊,流速小于 25cm/s。它上接渤海沿岸流,沿山东半岛 北岸东流,在成山角附近转向南或西南流, 绕过成山角后大致沿40~50米等深线的走 向南下,在长江口北转向东南,越过长江浅 滩侵入东海,其前锋有时可达北纬30°N附 近。
5 中国黄海沿海水团
水团
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 、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 而与周围海水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
(一)世界大洋环流和水团分布
由风驱动形成的风生环流,主要表现在 大洋的上层。 由温、盐变化引起的环流常被称为热盐 环流,它在大洋中下层占主导地位。热盐环 流相对风生环流而言其流动是缓慢的,它是 形成大洋的中下层温、盐分布特征及海洋层 化结构的主要原因,具有全球大洋的空间尺 度。

其它与渔场有关的地形 岛架、岛架坡、海隆、海脊、海台、 海山、海峰、海堆、浅滩、礁等。
三、海洋沉积与底质
中 国 近 海 海 底 沉 积 物 分 布
第二节 海洋物理环境
一、海洋温度
大洋75%的水体温度在0~6℃之间,50% 的水体温度在1.3~3.8℃之间 ; 世界大洋整体平均水温为 3.8℃。其中,太 平洋平均为3.7℃,大西洋 4.0℃,印度洋 为 3.8℃。 大洋表层年平均水温:太平洋最高,为 19.1℃;印度洋次之,为17.0℃;大西洋最 低,为16.9℃。三大洋平均表层水温为 17.4℃,比近地面年平均气温 14.4℃高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