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佛理禅趣共52页
禅理的古诗词
禅理的古诗词
1、无相偈·六祖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唐·无尽藏禅师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3、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4、唐龙牙禅师
木食荣衣身从月,一生无念复无涯。
世人若问居何处,绿水青山是我家。
5、慈受怀深禅师广录
万事无如退还休,本来无证亦无终。
明窗高悬菩提月,净莲深栽浊世中。
【明窗:指窗前的一轮明月。
菩提:比喻人的觉悟和智慧。
窗前的一轮明月高高的悬挂在空中,就像觉悟和智慧的圆盘,如果把心灵的烦恼都去除了,窗前的明月才会更加皎洁~】
6、宋·无门慧开禅师
《颂平常心是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春天有百花,夏天有凉风,秋天有明月,冬天有白雪,若心境豁达,淡定从容,不为琐事所扰,那每一天都是好时节~】
7、宋·心闻昙贲禅师
带雪含霜半倚篱,袤横影里露仙姿。
前村昨夜春来了,竹屋老僧犹未知。
8、宋.草堂禅师
云岩寂寂无窠臼,灿烂宗风是道吾。
深信高禅知此意,闲行闲坐任荣枯。
9、宋·法演禅师
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
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10、元·了庵清欲禅师
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
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佛理禅趣之文学和佛理
那一月 我摇动了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能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天 那一年 我垒起了玛尼堆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修德 不为朝圣 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夜 那一世 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不为修来生 只为今生与你再相逢
《见与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 你念,或者不念我 你爱,或者不爱我 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佛教认为,人生的烦恼虽多,但最基本的却只 有三种:贪、瞋、痴,被称为“三毒’. 只有佛门的大悲大悯,才能破孽化痴。既然人生 无不悲苦,执着于恩怨、执着于权势、执着于胜负 只会给人生带来永远的遗憾和追悔,那还不如“众 生无我,苦乐随缘”、“得失随缘,心无增减”。
南能北秀与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造无始业,本从一念生。 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 。 生灭无尽处,则我与佛同。 ——苏轼《阿弥陀佛颂》
苏轼认为:人生罪福苦乐,都决定於 一念之间,应物处事只决定於主观的认识 与态度。
《红楼梦》里的佛理
《红楼梦》第十二回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贾瑞因为调戏凤姐不成,倒添了一身病,吃了几十斤药也 不见效。此时来了一个跛足道人,取出一面两面皆可照人 的镜子,即风月宝鉴给贾瑞,并告诉贾瑞,这镜子专给那 些“聪明杰俊”、“风雅王孙”等看的,并且告诫他, “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但贾 瑞不听劝告,照了正面,结果一命呜乎。 想毕,拿起“风月鉴”来,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 髅立在里面 。 想着,又将正面一照,只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叫他。
活着不一定会快乐,死了也不一定会痛苦。 于视死如归中透着一番佛教的”悲天悯人”。 喜乐悲愁,王图霸业,血海深仇,尽可归之于尘 土,
诗词中的佛理禅趣
溪春一 花草路 与闭经 禅闲行 意门处 *。* 相过莓 对雨苔 亦看见 忘松屐 言色痕 。*。 随白 山云 到依 水静 源渚 。*
刘寻 长南 卿溪 (常 山 道 人 <隐 )居 709—790
诗 理 禅 趣
在厨秋石借庭民 尾悠的宇手凄首 运折 *静色夹伤筠不 联久乐的法寒联 不射这 敢*里烟景(聊兵直的园短**点全济时是 将塔*丛以 生荒抒碑;命以此明诗*光一 兴下身*抒 *马悲刻颈与长为时紧飘流首 废僧陵十怀 哪乱叹与联荒寿无令扣然转咏 问归鸦里之)里*身壁继废而人*一无*寺 休影乱萧佳的还时世画写*吉则古个著尘诗 公殿夕萧作一顾局之无寺仙祥废寺“。世* 。空阳古。首得动真人内苑的;因废 多通 ”。中树诗《了荡意问文宝龟颔无” 舛过 犹。风云开香**津物院与联人字 *描 有竹。:圣刹使蕴*之竟鹤通住* 暗写 南间出“寺宝国言令废成*过持层 喻寺 朝泉寺路》宇不外人*了衬反*层 自院 旧落马分也。安之痛历鸟托衬荒递 己破 碑山嘶溪是温宁音惜史兽寺的凉进 时败 *。; 。 * 812—866
佛 禅 初 参
不善觉落不甚 万在来是 逸清的香一 变意悟落过至我物觉”花而精浅笔味枝 的、到*是没们的悟*又在髓*下、花 呢是这它无有肉精者它不觉。暗*名* 非一们限两眼神的蕴是悟 香则称在 、点的虚片所生心藏花到 浮会再普 美*本空完看命中了。了 动再加通 丑人来中全到深*整“无 月添以人 、的面瞬相的融花个一上 黄风美的 高心目间同森一的世花智 昏韵或眼 下中同的的罗体精界一慧 ”*丑里 还所为生树万、神的世的 便像的* 有生寂生叶象不生秘界佛 再“评无 什的静灭**可命密*手 现疏价非 么种的灭但各分是。一中 了影。是 是种虚*这各割同因叶* 梅横在颜 恒分空起一差的万为一它 的斜诗色 常别。起切异。事*如既 超水人、 * 、 ?
以诗入禅妙趣萦篇
身是菩提 树 , 心如 明镜 台。 时时勤拂拭 , 莫使 有尘埃 。
菩 提 本 无树 , 明镜 亦非 台。
唐代 诗人王维 ,生于信奉佛教 家庭 ,
本 来无一物 , 何 处惹尘埃。 这几 句诗 , 选 自六祖 慧能大师 的五言
他 一生亦官亦 隐, 在 圆滑与妥协 中达 到 自 己“ 内心和 谐” 。王维精通佛 法 , 兼信南北 二宗 , 儒、 道 皆通 , 故有“ 诗佛 ” 美 誉。王维 的诗歌 , 禅境 宁静 、 悠深、 归一 , 将 白性 、 物
有声 , 明暗相衬 , 虽无描 写 , 无 抒情 , 确有 大境界 : “ 独 坐幽篁里 , 弹琴复 长啸 。深林
人不知 , 明月来相 照。” 幽幽竹林 , 琴 弦独
为一。华夏禅诗 圣手非常 多,如寒 山、 拾 得、 陶渊明 、 王 梵志 、 李 白、 杜甫、 白居 易 、 王维 、 苏轼 、 曹 雪芹 , 赵 朴初 、 启功 、 明吻、
不遇 , 却能探 得 一 二梅 消 息 , 重在 心 灵上
以诗入禅 妙趣萦篇 心 灵之人 , 才能无 中生有, 领得大欣 赏。
口傅秀宏
的禅机领会 。 因为梅是 素净花 , 只有素净
禅诗具 有禅 品和诗韵 。不少僧人 、 诗 家淡 泊名 利 , 才 有 内心之悟 。如东晋 陶渊
明的名诗 : “ 结庐在人境 , 而 无车马喧 。问 君何能 尔, 心远 地 自 偏。 采菊 东篱下 , 悠 然 见 南山。” 这诗 虽无禅语 , 但禅 味隐透 , 若
花, 迦 叶微 笑。由直觉感悟 , 直指人心。高 妙 的禅诗 , 有 一种 “ 兴会 超 妙” 之美, 字字 体现 了禅 宗思想 的精髓 。句 中有余 味 , 冲 澹 已忘 言。顿 悟 之境 、 沉冥 之境 、 迷 茫 之 境、 和谐 之境 , 贵在 以空 间延伸— —来 参
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
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维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是盛唐田园派诗人。
他早期写过许多边塞诗、政治诗,诗作奋发向上,批判权贵,有盛唐的时代气概,满溢爱国热情。
但王维最受称誉的作品还是山水田园诗,尤其是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置身于大自然,其时的山水田园诗幽静恬适,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极其诗情画意。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志林》王维通音乐、精绘画,但其对佛教禅理的倾心,更能从他的诗作中窥见。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恬适、幽静,与陶渊明,谢灵运一脉相承,并且有一种超逸美,如《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写秋雨之后的山村晚景,宁静幽远,欢快清新。
首联以素描的手法,铺出整个画面基调。
出句展现雨后山村,对句显示傍晚秋暝,字句平淡,丝毫没雕饰。
“空”字绘出了山村的寂静空旷,而且借“空”抒发归隐的情怀。
王士桢说王维的《山居秋螟》是“字字入禅”。
王维信奉禅宗,他的名“维”和字“摩诘”都取自佛家的《维摩诘经》。
此联直言山居空寂,有禅意而无苍凉之感。
颔联写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照着清澈的泉水,潺潺地在石上流淌,意境深远灵动。
颈联中诗人以“竹喧”来点染洗衣妇的怡然喜悦,以“莲动”来烘托渔舟返航沿流而下的场景,句式和谐整齐,节奏抑扬,旋律回环,有着音乐美。
尾联更具神韵,借《楚辞・招隐士》中淮南王刘安招隐士之词:“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反其意而用之,暗寓自己的隐逸之情,表明了自己的志趣,随意率真,淡泊人生。
王维善于把佛教思想融入自己的才情中,深厚的艺术修养使诗、乐、画融为一体。
对大自然观察透彻细微,能达到主客观统一,即把自然的美化为艺术的美。
有着幽幽禅味的世外桃源有谁说不具诗情画意、耐人寻味昵?王维为什么要写禅诗,这与他的人生境遇有很大关系,也与其人生观紧密相连。
很有佛理的诗
很有佛理的诗一朵莲花开放在池塘,
看似淡然却蕴含无限神光。
莲心不染尘俗之气,
清香氤氲直达佛门。
如是我等,应以平和之心,
随缘而逐,不执著于世俗之事。
放下浮躁,放下贪爱,
快乐从内心自然流露。
遇见疾风暴雨,也应宠辱不惊,
一颗平静之心,才能驾驭世间的百态。
信念如山,顺从大道,
方能安步当车,达至人生巅峰。
修行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需要耐心,需要毅力。
但只要心存善念,
那么,往后的路将会更加光明。
世事无常,唯有慈悲为怀,
默默地为他人付出,
方能引领他人,走向幸福的彼岸。
让我们一同,走向光明的未来!
- 1 -。
唐宋诗中的禅趣
唐宋诗中的禅趣信息来源:《禅门开悟诗200首》发布日期:2015-03-31(一)唐宋诗中禅趣问题的形成唐宋诗是我国诗中的菁英,唐宋诗中有禅趣,论诗者人人所习知常言,而禅趣的构成,则多模糊捕风捉影之谈,且无合理的解释。
苏东坡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土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二)禅与诗的合流唐朝是禅的黄金时代,也是诗的黄金时代,禅乃宗教,诗系文学,各有域宇,然终至相别相异之外,而同流并趋,如水乳交融。
(三)唐宋禅趣诗的构成禅趣诗的拈论,颇感碍难,因为诗中无禅语而有禅趣,寓禅理而无迹象,往往可直感而不可诠说,且见仁见智,难有定规,谨分三类。
1、天趣与禅趣诗:洞山开悟诗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凭么会,方得契如如。
张说湖山寺诗空山寂历道心生,虚谷迢遥野鸟声。
禅室从来尘外赏,香台岂是世中情。
云间东岭千寻出,树里南湖一片明。
若使巢由知此意,不将萝薛易簪缨。
李翱赠药山惟俨诗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霄水在瓶。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元微之幽栖野人自爱幽栖所,近对长松远是山。
尽日望云心不系,有时看月夜方闲。
壶中天地乾坤外,梦里身名旦暮间。
辽海若思千岁鹤,且留城市会飞还。
王安石独卧有怀午鸠鸣春阴,独卧林壑静。
微云过一雨,淅沥生晚听。
红绿纷在眼,流芳与时竞。
有怀无与言,伫立种山螟。
戴丙幽栖幽栖颇喜隔嚣喧,无客柴门尽日关。
汲水灌花私雨露,临池叠石幻溪山。
四时有景常能好,一世无人放得闲。
清坐小亭观众妙,数声黄鸟绿荫间。
2、奇趣与禅趣诗:六祖示法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曹山本寂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
佛理禅趣(原创)
门的“独门秘笈”,即“以心传心”,不依 赖文字的传道方式和通过引导使学禅者自己 顿悟的修行方法。
南能北秀
南北二宗,划分依据:
一是地域不同,二是悟道方式不同。慧能一
系强调顿悟,认为应该单刀直入,“直指人 心”,而神秀一系强调渐悟,慢慢打除心灵 上的种种障碍。
苏轼与佛印的故事
放屁 八风吹不动 一屁过江来
作业:
1、自读《百喻经》六则, 探究每则寓言的寓意 2、 就其中一则故事给你的 启发,写一篇小作文。
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3、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4、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5、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6、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7、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8、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9、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0、毁灭一个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确要千句话,请你 多口下留情; 11、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 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佛 理 禅 趣
琴诗
(宋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悟 道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你能看得懂 吗?
好玄 事物的产生需要因缘的聚合。因缘 呦! 的聚合会导致新事物的产生,各种
因缘的消散又会导致事物的消失。
这是一首禅诗,诗意很明显,琴和手指, 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缺了其一, 都无“天籁之音”。看来,苏轼的这首 诗既不写景,又不抒情,也非咏物,而 是借琴阐发一种哲理,这哲理就是:琴、 手指是弹奏出动听音乐的主、客观条件, 两者相互依存,对立统一。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趣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趣分析王维诗中的禅趣王维将禅的思想观点和禅的意境学融到自己的诗中,他的山水田园诗既有行将消逝的盛世田园的诗意回响,又融汇对心中理想家园的热烈追求。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最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字摩诘,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人如其名,王维一生都与佛教关系密切,是一位被誉为“诗佛”的虔诚奉佛的大诗人。
他的诗歌多为清寂空灵之作。
他独特诗风的形成,势必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的经历存在紧密的联系。
一、王维与佛的渊源王维,出身于官宦世家,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和书香的熏染,能诗善画,精通音律,多才多艺。
早年有儒家治世之抱负,中年具道家隐逸之风采,晚年得佛家治心之精髓,很符合古代传统士大夫“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的理想人格。
王维晚年沉迷佛法,与早年家庭环境有关。
温柔敦厚的母亲长年诵经奉佛,潜移默化。
其弟王缙是大照禅师的弟子。
浓郁的家庭氛围,深刻影响了王维的思想。
王维信佛还与当时佞佛的社会风气有关。
开元、天宝年间,禅宗大盛。
北宗神秀初到长安,曾受武则天、唐中宗礼遇,安史之乱前兴盛一时。
然而王维信佛,更多地受个人经历的影响。
开元十三年,因伶人舞狮子案受牵连,被贬济州,任司仓参军,后经张九龄擢拔。
张九龄被贬后,李林甫上台,政治日益黑暗。
王维失去了政治依靠,也失去了早年博取功名的雄心,隐逸思想占据主流。
安史之乱中,“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王)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
维服药取痢,伪称暗疾。
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居于普施寺,迫以伪署。
”乱后,王维在安史之乱期间任职伪署的事被揭发,面临重罪。
其弟王缙自削官职为兄赎罪,王维仅降为太子中允,后终仕尚书右丞,史称“王右丞”,此事对他打击很大。
他是一个洁身自好,忠君爱国的人,如果说张九龄的被贬,已使他对政治失望至极的话,这个一生挥之不去抹之不掉的人生污点,更让他心灰意冷。
为报唐肃宗赫宥之恩,也为了调节内心的痛苦,他把全身心投向了佛教,奉佛参禅。
二、佛理对王维的影响王维是十分精通佛理的诗人,在他生前,友人就评价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佛理禅趣
体 悟 禅 趣
拈花一笑
世尊在灵山会 上,拈花示众,是 时众皆默然,唯迦 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 法眼藏,涅磐妙心, 实相无相,微妙法 门,不立文字,教 外别传,付嘱摩诃 迦叶。”
六祖慧能
《六祖坛经》
六祖慧能
惠能遂出,盘坐石上。 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 说法。”惠能云:“汝既为 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 一念,吾为汝说。” 明良久。惠能云: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 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 目。” 惠明言下大悟。 ——《六祖坛经》
佛 理 禅 趣
Steve jobs
1955–2011
亲 近 佛 法
佛
释 觉 迦 悟 牟 者 尼
何 不 于 君 指 上 听 ?
若 言 声 在 指 头 上 ,
放 在 匣 中 何 不 鸣 ?
若 言 琴 上 有 琴 声 ,
琴 诗
苏 轼
哲理:事物的产生需要因缘的聚合。
释迦牟尼悟道的目的是为了众生能够 离苦得乐。如果你是佛陀,对照这个因缘 公式,你会从“因”或者’缘”的角度给 众生提一些什么建议呢?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 ——苏轼
八风:诗中的“八风” 是指人们生活中常遇到 的“称、讥、毁、誉、 利、衰、苦、乐”八种 境况。能影响人之情绪, 故形容为风。
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读 诗 悟 禅
春来草自青
秋到叶自落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
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因+缘=果
我执
佛教中指对一切有形和无形事物的执着,指 人类“执着于自我”的缺点。包括自大,自满, 自卑,贪婪……,放不下自己,执着自己的想法、 做法、人格等,提不起自己和他人的义务与责任, 自我意识太强而缺乏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或太 关注自己而忽略别人等等。
诗中佛理赏析
诗中佛理赏析14513220 何映中国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众多诗词的浩瀚海洋里,不少诗人流传千古的名篇里,不乏蕴含禅理佛道的经典论断,意味深长。
但凡对佛教有所了解的人,对“南能北秀”、“南顿北渐”的说法一定不陌生,“北有神秀,南有慧能”,神秀与慧能之间的故事,他们诗中蕴含的禅理佛道,反映了他们各自对佛法传教的不同理解。
相传五祖弘忍大师考虑衣钵的继承人时,曾让弟子们作偈,看谁能得真传。
当时他的大弟子神秀作了一首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一闻此偈后,托人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大师看过这两偈后,便确定了下一代禅宗的继承人——六祖慧能大师。
细细体味两首诗,可以发现神秀和慧能的理解大相径庭。
神秀将人的身体比作菩提树,将人的心灵比作明镜台,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他不认为佛性具有独立性,他认为佛性是有赖于人自身的,即“我”是最高的,是主体,佛性是从属的,是处于“我”的支配之下的。
与神秀不同,在慧能看来,客观世界总是要归结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主观形象全是虚妄,而佛性智慧即真实的本体却不受“六尘”沾染,空寂清净,独立存在,也就是说佛性没有任何具体的规定性。
神秀主张的修行方法是“坐禅习定”,也即后人所说的“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
而慧能的禅法却强调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简单地说,诗中反映出神秀的主张禅法是渐悟,而慧能主张的禅法是顿悟。
除了如神秀、慧能、佛印等佛学大师所作诗词中会蕴含他们各自对佛学禅法的理解、感悟外,不少诗人的作品也深受佛法的影响。
唐朝的王维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他的山水田园诗中,有不少经典诗作均蕴含了一种禅意,他也因此被称为“诗佛”。
清代王渔洋评价说,王维的山水诗“字字入禅,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也就是说,王维的山水诗具有禅趣、禅悦、禅味、禅理,言有尽而意无穷传达出了禅的意蕴,他将自己所信仰的佛理与诗心高度融合在一起。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理趣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理趣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理趣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次年迁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为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
此后半官半隐居。
安史之乱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下狱。
因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终尚书右丞。
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
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盛唐时代最着名的诗人之一。
李白因其诗超拔出尘,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而被称为“诗仙”;杜甫诗沉郁顿挫,以现实主义手法感时伤怀,忧国忧民,有圣贤之风,後人尊其为“诗圣”;王维在中国诗歌史上赢得了“诗佛”称号,显而易见,其诗歌创作跟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苑咸在《酬王维》中称王维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胡应麟《诗薮》中也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王维把禅学理念融合在自然美的感性形式之中,在他笔下出现的常是清净淡远的山水田园,空寂幽静的禅宗意境。
佛教在东汉末年自印度传入中土。
为了能在中土扎根并生长繁衍下去,佛教与中国固有的儒丶道等传统文化杂交融合,在南朝时期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
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趣——诗歌专题阅读鉴赏
此诗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夜静山静, 人静,心静,以动衬静,收到“鸟鸣山更幽” 的效果。
佛理禅趣是审美化的禅理证悟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苍苔上。
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住为本”。
即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尘不 染,心念不起。此诗描写了空明寂静的意 境,表现了诗人忘我忘情。
佛理禅趣是审美化的哲学意趣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安于清冷的孤独,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觉,这 正和禅宗的“识心见性、自成佛道、无念为宗”的思想 相吻合,也抒发了诗人不满现实的愤激之情。
《鹿柴》《竹里馆》是 “诗佛”的代表作,也 是中国古代禅诗的经典。
“静”是佛学的最高理想。即远离烦恼,断绝尘
累,寂然常往,充满幻想。实质是否定现实,抵 达内省和直觉的领悟。
颈联: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禅境—— 动中极静,静中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动静不二,直探生命本源。
松风吹拂,衣带飘飞;山月清辉,琴声怡
情。表面上看,是写隐逸山间的生活,其 实是从世俗中解脱后,心灵抵达的闲适怡 然的境界。
——诗歌专题阅读鉴赏
禅宗:中国化的佛教,中国人自己的哲学。
唐代诗坛上,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
诗人。他的诗“精禅上理”,最能得佛理 禅趣之旨。故有“诗佛”之誉。
佛理禅趣是“好道”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因“好道”,而追求自然的宁静淡泊,居家
南山,陶然山水,领悟人生玄机。
柳宗元诗文中的佛禅意趣
汤 军
""#$$% )
(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 ! 江苏盐城
摘要: 柳宗 元 是 一 个 坚 定 的 儒 者 、 理性的思想家, 但其诗文却呈现出浓厚的佛禅意趣。中唐时期佛禅兴 盛, 柳宗元自幼好佛, 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南荒后, 更加崇信佛禅。受佛经禅理的浸染使其诗文呈现出超脱 尘世的意念、 任情山水的意趣和淡泊空灵的意境。本文通过对柳宗元诗文这别样的人生意趣和审美追求 的探讨, 从而真正认识柳宗元诗文丰赡的思想情志和审美意境。 关键词: 柳宗元;诗文;佛禅;山水;意境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 夫的生活情趣、 心灵意识有着普遍的影响和深刻的渗透; 而且, 对 “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 的文学创作也
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影响。生活在佛禅兴盛时期的柳宗元也好佛崇佛, 特别是在被贬南荒后, 深受佛经禅 理的濡染而形成了特定的人生心态。 从人生经历和人生追求来看, 柳宗元是一个坚定的儒者、 理性的思想家, 对社会政治表现出高度的 关注, 对社会现实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批判力。但这一切与他崇信佛禅并不矛盾, 他以自己固有的人生
柳宗元诗文中的佛禅意趣
!"#
奇特。柳宗元于是: “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 入深林, 穷 !溪, 幽泉怪石, 无远不到。到则 披草而坐, 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 卧而梦。意有所极, 梦亦同趣。” ( 《始得西山宴游记》 ) 他行游于 这奇山异水之中, 以自然山水为乐并从中缮性悟道。当其登临西山俯视人间所见的是: “ 则凡数州之土 壤皆在衽席之下” 、 “尺寸千里” , 云烟缭绕的西山令其悠然忘我: “ 悠悠乎与颢气俱, 而莫得其涯; 洋洋乎 与造物者游, 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 颓然就醉, 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 自远而至, 至无所见, 而犹不 欲归, 心凝形释, 与万化冥合” 。此时诗人的心神与笼罩西山的宇宙之气融为一体, 仿佛消融在这万象浑 然、 邈远无垠的大自然中。这种物我同一、 超然忘我的生命情态正是佛禅所追求的 “无念” 、 “ 无心” 的禅 境。在自然山水之中, 柳宗元不仅体会到摆脱尘世的无穷之游之乐, 而且得到了消除世俗负累的精神自 由。这在其诗歌 《渔翁》 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青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 "乃 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诗中这位远离尘嚣、 自由自在的渔翁形象, 寄寓了诗 人远遁现实, 追求自由, 向往回归自然、 畅行无碍的生命体验。 柳宗元恣情任性于自然山水, 在与自然景物的融合中, 得到了美的感受与心的愉悦, 达到了虚静忘 我和淡然无欲的境界。这也可以说是诗人有意识地追求融之于物、 淡化自我以达到对现实人生的消解。 不仅如此, 长期研习佛禅的柳宗元对自我人生更有一番体悟, 他从自然的山石草木中有所感触并领悟 到人生常理。因此, 他在畅游自然时常选择与自己人格追求相对应的山水, 把压抑着的自我情感、 追求 渗透其中, 借山水精神展示其人格精神并使之得以超脱。 自然山水之美是大自然的造化, 是客观存在的, 但当它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特定的审美对象并与 人们的情感和谐统一时, 总是因为它契合人们的某种精神状态, 展示着某种人格精神。柳宗元的 《始得 西山宴游记》 中的西山, 本是一座小山丘, 可在他的描绘中, 西山成了伟峻的高山: “ 萦青缭白, 外与天 际, 四望如一, 然后知山之特立, 不与培# 为类” 。这里与其说是对西山的挺拔特立的描绘, 不如说是柳 宗元超尘拔俗的人格精神的写照。而其流传千古的诗歌 《江雪》 更是集中体现出诗人峻洁孤傲、 卓然独 立的人格: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在人迹空绝的洁白无垠的冰雪天地 中, 一位傲然的渔翁独钓于寒江之上。诗人借此孤绝清空之境表达出对理想和操行的执著和坚守, 以及 对世俗的不屑与厌弃。 佛禅认为, 客观物象并非实有, 乃是心灵的幻想。 这充满禅意的孤绝、 寂灭之境正 是诗人傲岸峻洁的人格的体现, 并在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中实现了对困逆之境的超越。 可见, 柳宗元喜好自然山水, 走进自然山水, 并不是简单的模山范水, 他于气象万千的自然山水中 感受着禅机理趣, 追求物我冥化的超然境界, 以消除人生感恨和尘世机心。并且, 在感悟自然山水时, 不 断向山水的内在精神深入, 将自我精神、 品格渗透其中。于是, 自然山水成了他人格精神的栖息地。
论李商隐诗歌的佛理禅趣
论李商隐诗歌的佛理禅趣《忆住一师》李商隐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
烟炉销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
《华师》李商隐孤鹤不睡云无心,衲衣筇杖来西林。
院门昼锁回廊静,秋日当阶柿叶阴。
李商隐一生虽然才华横溢,文采超群,但却是失意的一生,颠沛流离的一生;甚至可以说是悲苦的一生。
他仕途坎坷,就是在二十六岁求助令狐绹登第之后,也是郁郁不得志,最高只做过六品太学博士。
一辈子大部分时间寄人篱下,做别人的幕僚和书记官。
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落,穷困潦倒,往往需人接济,几十年都是在萎蘼不振、郁郁寡欢中度过。
他渴望试图改变这种不堪的命运和颓废的心境,期求幸福与快乐。
为此,他到玉阳山中求仙访道。
但多年修炼求索,却又迷茫困顿,不仅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和驱散心中的疑云,反而频添葛藤。
大中五年(851),李商隐随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入川任节度书记官。
在此他有幸遇到了佛门大德智玄国师,从此开始了他全新的生活。
据《宋高僧传》记载:“有李商隐者—代文宗,时无论辈,常方从事河东柳公梓潼幕。
久慕玄之道学,后以弟子礼事玄。
”又据《佛祖统纪》记载:“智玄大师俗姓陈,咸通四年总政救门事,号悟达国师。
帝幸安国寺,赐师沉香宝座。
僖宗中和二年幸蜀,召师赴行在,后辞退九龙山。
师三学洞真,名盖一时,世称陈菩萨。
”智玄大师是当时著名大德,法门龙象,很受唐皇器重,拜为国师,授予释、道、儒三教首座,佛教两衔僧禄,他不仅统领全国佛教僧众,也是释、道、儒三教共尊的大德。
李商隐正式皈依智玄大师不久,他偶患眼疾,多方医治不愈,痛苦难耐,后求助智玄大师授其《天眼偈》三章。
李商隐依教奉行,昼夜礼诵,虔诚不殆,不日疾愈如初。
从此,李商隐对佛法深信不疑,常追随大师住寺为“行者”。
他在《樊南乙集序》中写道:“三年来丧失家道,平居忽忽不乐,始克意事佛,方愿扫地打钟,为清凉山行者。
”并且“自出财俸,于长平山慧义精舍藏经院特创石壁五间,金字勒《妙法莲化经》七卷。
”李商隐平时疲于奔命,生活拮据,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难以资养,他为佛法肯出巨资,实在难得。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摘要】王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山水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深邃的审美意蕴。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常常体现着佛理的思想。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出禅境般的宁静与清净。
读者在品味王维山水诗时,仿佛置身于禅境中,感受到自然与心灵的融合。
佛理和禅境在王维的诗中给予读者深刻的启示,帮助人们提高心灵境界,体验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不仅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境界的启发,展示出一种广为传颂的审美境界。
通过品味王维的山水诗,我们能够体会到佛理和禅境之美,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关键词】关键词:王维、山水诗、佛理、禅境、意境描写、自然、心灵合一、启示、人生境界、审美境界。
1. 引言1.1 王维:伟大的山水诗人王维,东晋著名诗人,被誉为山水诗的杰出代表。
他以超凡脱俗的诗才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辉煌。
王维的山水诗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远的意境而闻名,他以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王维的山水诗不仅仅是一种审美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抚慰和启迪。
他通过描绘山水的壮丽景色和自然万物的生命力,展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清澈境界,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
王维的诗作中常常融入佛理的思想,他倡导超然世俗,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宁静,主张顺应自然,与宇宙融为一体。
他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生,追求内在的深层意义,超越了物质的束缚和欲望的困扰。
王维的山水诗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更蕴含了他对人生境界和精神境界的探索和领悟。
他的诗作如同一幅幅富有哲理和禅意的画卷,让人在阅读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和丰富多彩的人生意义。
1.2 山水诗的审美意蕴王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意境和清新的文笔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诗作中,山水常常被描绘得如诗如画,展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美感。
山水诗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不仅是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心灵的和谐统一。
古诗词里的禅意
古诗词里的禅意人生就是一场修行!静心体味生活的悲与喜,笑看世间的起起落落。
一切邂逅,悲喜皆由心定。
看得透,放得开,则一切如镜中花,水中月,虽然赏心悦目,却非永恒。
不如开开心心,坦坦荡荡,不让自己在悲伤中度过,别让自己在徘徊中漫步,随缘起止,随遇而安,开心生活。
南北东西总是禅,十二首有关禅心的诗词,看古诗词里的禅意!酬问师唐-刘商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
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送坚上人归杭州天竺寺唐-清江十年劳负笈,经论化中朝。
流水知乡近,和风惜别遥。
云山零夜雨,花岸上春潮。
归卧南天竺,禅心更寂寥。
六言诗宋-苏辙故人远在江汉,万里时寄声音。
闻道禅心寂寞,未废诗人苦吟。
送潜老赴东禅宋-王十朋驻锡清源十五年,月明台静忽飘然。
禅心莫为东禅起,南北东西总是禅。
送中岩立上人还皋亭山宋-李龏少年如玉在缁林,此去皋亭落叶深。
寺近海门潮上处,水中孤月是禅心。
和人宋-李洪庭前槐树绿阴阴,静听玄蝉尽日吟。
枕簟虚凉清梦境,了无俗物动禅心。
残夜清坐宋-释文珦壶更犹未彻,起坐看萤流。
夜气清如水,禅心淡似秋。
月沉西岭树,钟动上方楼。
可有昏冥者,知吾所得优。
指柏轩明-王行古柏昼阴阴,当轩岁月深。
山僧常笑指,应解识禅心。
观音阁清-彭孙贻江水东西流,山云朝暮改。
惟有住山僧,禅心长自在。
暑月访龙潭寄禅上人清-释敬安一瓶一钵一诗囊,十里荷花两袖香。
只为多情寻故旧,禅心本不在炎凉。
忆阿育王寺方丈山茶清-陈曾寿四围山色霭庭花,石磴争棋至日斜。
最是禅心沾惹处,当窗一树白山茶。
题笠公禅房清-释敬安阶下绿痕绿,庭前草色青。
禅心自清静,世事付苍冥。
入定猿知护,谈经鹤解听。
蒲团人坐久,问法欲忘形。
柳宗元诗文中的佛禅意趣
柳宗元诗文中的佛禅意趣以《柳宗元诗文中的佛禅意趣》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柳宗元(813-858)是中国唐朝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其诗歌简洁优雅、深刻深邃,深受学者们的赞赏。
尤其是《唐诗三百首》中,他作品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代表作之一,便是诗句凝练而又一篇文彰显佛禅意趣的《相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柳宗元的诗文中,无论是抒发激情还是注入佛禅思想,都表达了深厚的文学色彩。
佛禅的涵义融入柳宗元诗文中的体现,从一般感情、社会生活到宗教信仰等不同方面体现出来。
比如,诗人最贴近社会生活,以南北朝和两宋期间的题材为主,他使用诗歌表达出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比如诗句“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他也注入了一些哲学思考,对人生苦难、不同得失之间的矛盾斗争、生死离合,其中夹杂着佛禅教义中的哲理,从一些古典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不生不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佛学思维。
另外,还有他抒发的感慨之情,比如他的诗句“桃花流水饮不尽,春风满面泪流香”,他用泪水来品味桃花的美丽,对自身缘份的无奈,穿插着佛禅的意境,生死的永恒,让人唏嘘不已。
佛禅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柳宗元的诗文,他在诗中情绪和表达也受到佛禅思想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把空虚感影射在诗中,强调“空,无,空无”的佛学涵义,反映出诗人的情感:“落花时节又逢君,恨别去恰逢迎,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二,多抒发诗人对佛学的思索,他使用了古诗词,表达他对佛禅的追求:“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月相比”。
给读者带来了几分淡忘,几分凝思;三,他融入佛学内涵,强调宇宙本源,凡夫尘世,凡夫迷恋,不能有真正的解脱,也传递出柔情恒久,“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柳宗元的诗文深受佛禅思想的影响,除了表达激情,也表达了他对佛禅的思考和追求,把其玄奥的理念借千古绝笔融入诗文中,使得原本文字简单的诗歌变得深刻深邃,令人赏心悦目,以及受到极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