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佛理禅趣共5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大视野 诗与禅(节选)课件 (共16张PPT)
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年)
间,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刘长 卿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从贬谪南巴 (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 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 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 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 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
(王维《过香积寺》)
空静善净 ——佛心
诗与禅的关系
1.诗与禅是相通的,它们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 都注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
2.诗与禅的沟通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 禅对诗的渗透主要体现为以禅入诗和以禅喻诗。
“返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对于佛性的实现,主要是在于返观自 我的“顿悟” )。
以禅入诗·忘言得禅味 本诗最触动你的是哪一诗句?从
中你品出了什么禅意?
过融上人兰若
唐 綦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 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 却听钟声连翠微。
以禅入诗·忘言得禅味
首句:暗示禅室远离喧嚣,而上人不在僧舍,显示其不拘 形迹,潇洒自如的风度。
远离尘嚣 寂静清幽 和谐愉悦 洒脱自如 享受自然 物我两忘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2课时)
2.内容 全书分为十品: (1)行由品。记叙慧能得法传宗的经过。 (2)般若品。提出众生当前心性,即是般若真空,若能于一 切法不取不舍,般若即生,故修行必须“自识本心,自见本性”。 (3)疑问品。认为佛性本有,解脱全凭自力,“佛向性中作, 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只要“明心 见性”,即是成佛。
便传顿法.及衣 __名__词__,__法__门____ 2.法法 曷 殚.尝 残 即不 天 一下 宗 法.之 , 圣圣 人 人哉 法 有.南北____名__动__词___词___,名___,___法词___效___规,___法___佛___,___法__学____习_____
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__名__词__,__原__则__、__体__例_____
(7)机缘品。记叙慧能与弟子无尽藏尼、法海、法达、智通、 智常、志道、行思、怀让、玄觉、智隍等的说法机缘。
(8)顿渐品。针对当时禅宗中南北、顿渐等问题,提出“法 即一宗,人有南北”“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法 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9)护法品。述神龙元年,中宗闻其玄风,遣内侍薛简迎请 入京,慧能称病不起,诏赐衲衣宝帛,敕韶州刺史修饰宝林寺。 在与薛简谈话中,慧能批评京师禅德“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 定”的说法,指出:“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国学链接 [文学常识]
中国佛书至尊——《坛经》 《坛经》,又名《六祖法宝坛经》,是中国佛 教禅宗南宋创始者、禅宗六祖慧能的传法记录。 因系在法坛上宣讲的经教,故称《坛经》。《坛经》 是中国唯一被尊为经的佛书。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课件: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5《坛经》两则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3.佛家经典多佶屈聱牙,《坛经》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二、审美鉴赏——培养你的情趣
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经教归纳起来,有两条路,就是“ 顿悟”与“渐修”。禅宗过去是标榜“顿悟”。顿悟谈 何容易,所以六祖说:“我此法门,乃接引上上根人。 ”上等根器还不算,要上上根器,最上等智慧的人。言 下顿悟,一句话就顿悟了。另外一条路是“渐修”,慢 慢来,一步一步来。这就是南顿北渐。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5 《坛经》两 则
文本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精研
一、多维探究——激活你的思维
1.《坛经》是佛教经典,作为21世纪的我们,了解禅宗 以及《坛经》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佛理禅趣5《坛经》两则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
5 《坛经》两则
'乙知人论世)
慧能(638 —713),俗姓卢,唐代新州(今新兴县)夏卢村人。禅宗创始者,在世界思想界享有崇高地位,与孔子、老子并称“东方三圣人”,被欧洲学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其少年家贫,以卖柴为生。青年时赴湖北黄梅拜五祖弘忍为师。得五祖密传衣钵后,为避对手加害,隐遁在广东四会、怀集等地达15年。后在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剃发受戒,此后在
曲江曹溪宝林寺(今南华寺)讲经说法近40年。公元713年,慧能在新州故居国恩寺圆寂,享年76岁。其真身(肉身)及衣钵此后迁回宝林寺,供奉至今。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佛教禅宗最有名的偈语,是一首堪称千古绝唱的禅意诗。
慧能遇二僧辩论风吹幡动,一日风动,一日幡动,慧能则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被毛泽东称作“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大跃进”。慧能主张“佛在我心,净心自悟,见
性成佛”和“暗不自暗,以明故暗,以明变暗,来去相因”的宗旨,将佛教中国化、平民化。
《坛经》为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禅宗六祖慧能说,弟子法海辑录。书中记载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后经神会顿教一系大力弘扬。其内容丰富,文字通俗。
由于历代辗转传抄,因而版本较多,体例互异,内容详略不等。据流传较广的金陵刻经处本,其品目为行由、般若、疑问、定慧、坐禅、忏悔、机缘、顿渐、护法、付嘱等十品。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性,指众生本具之成佛可
5 《坛经》两则
Biblioteka Baidu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坛经》两则
重庆市长寿中学校 蔡紫慧
经典原文
慧能受法
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 《金刚经》。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其夜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法及衣: “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 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五祖 言:“慧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 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心
写作延伸
佛经有很强的文学性,也蕴含着极强的 哲理,看似平淡的一句,却参透了人生的本 质。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说说 你的理解。
思考?
阅读王维的两首诗,任选一首简要概括内容和情感。
鹿柴① 空山不见人,但闻②人语响。 返景③入深林,复照④青苔上。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注】 ①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②但:只。闻:听见。③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 “影”。④照:照耀(着)。
经典原文
南能北秀
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
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 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 曹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 便立南北。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 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顿渐, 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诗词中的佛理禅趣
佛 禅 初 参
智妙佛(大的载五都如如就都孔如起种称如常 。观*不日五*方是来来是是子来来。*来见 这察代动如智大佛特是、特圣是及*不如*的 就智表如来变日*称通释称人圣佛所过来佛佛 是;平来 化如根。称迦。。人是以*是的的 代 极北等) 为来据 *牟所圣、通我中一代名 表 为方性* 五为唐 药尼以人周称们国种号称 法 有不智代 方教不 师如一就公*常人**: 界 名空;表 五化空 、来切是也等常搞佛实 体 的成西大 佛众所 释、佛通是于听惯是际 性 “就方圆 :生译 迦阿皆称圣我到了一上 智 五佛阿镜 中*《 牟弥称*人们如*种佛 ; 方*弥智 央将菩 尼陀如而、中来经*有 东 佛代陀; 毗其提 、如来孔文国佛常世十 方 ”表佛南 卢自心 阿来*子王称的把尊种 阿 的成*方 遮身论 弥等像、、圣称他也不 閦 来所代宝 那具》 陀等药周尧人法们是同 佛 历作表生 佛备记 等*师公舜*。连一名 !
孤野 舟岸 屡烟 (失初 灵道合 一** 《但平 溪听湖 行秋月 即泉未 事声生 》。。 )
诗 理 禅 趣
节而士厌的山一意觉“句是山镜叶静诗更固展介 借开寒 操守的多清一种*、通*雪。照发夜人鼓节现信 问门更 的贫思”寒片奇将触感前语哦衰出*仍敲守胡佛这袁雪传 仰的忆*世晶趣不觉”人。*颜淅听辗了穷居而是安满晓 慕典更(界莹盎同、手称“原*淅觉转一的士不一舍山箭 冬 。故深齐里的然类味法之隔来然沥最难次清的出首*。* 夜 *一己*琉的型觉*为牖昨后沥为眠又操形家雪翛洒清 对 表层《“璃艺的等即“风夜打的灵*一亮貌的夜然空镜 雪 达。对为世术物官通象惊听开响敏思次节与清思尚深览王忆 了结雪瑞界美象能过外竹到门声*念*。节寒友闭巷衰维 胡 诗语》还里感沟的听句*的扉。但着几 操之诗关静颜 居 人通)难*。通交觉”开不*清闻友近 *士。。*。 士 对过诗得在在起叉、*门是但晨窗人拂 表。胡 积隔 家 居袁人*这这来*视实雪风见起外。晓 达全居 素牖 士安对居白白*以觉为满声白来风失时 了诗士 广风 高卧胡贫茫雪给物、采山*雪*吹眠分 自通为 庭惊 凛雪居莫茫满人比嗅用”而满对竹的* 己过一 闲竹 。*
佛理禅趣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 (1)“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涅盘经》) • (2)“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 佛。”(《坛经》) • (译文:菩提本来就是清静的,人只要像菩提一 样保持内心的清静,直接就成了佛。) • (3)“迷闻经累劫①,悟在刹那间。”(《坛 经》) • 【注】①累劫:连续数劫,谓时间很长。 • 上述文字表现禅宗怎样的思想主张?请结合其中 一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禅理诗“终日寻 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唐•无尽藏比丘尼)的感悟。 200字左右。
• (1)指看似无用却堪为大用的事物。 • (2) 答案要点:庄子对于器物的无用之大用的 哲学思想,强调的是不求为现世所用,而求“逍 遥游”,实现物我的超越;庄子超越物类而“逍 遥游”的人生态度,是随顺自然而进入一种精神 自在境界的表现。(谈好一种启悟即可) • 我从这段文字感悟到,在对待某些事物时,我们 应随顺自然,从而获得心的宁静和更广阔的发展 空间(摆出观点)。庄子认为对于“不合规矩” 的大树无需担忧,应顺其自然本性,让其为人获 得精神的逍遥而立于旷野(结合材料);庄子强 调的是超越世俗的“有用”,让物以一种自然本 真的方式存在于世,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存 在的价值,认清自身的特点,找到自己的舞台, 我们都可成为有用之才。(联系现实,分析说理)
简说佛家思想 “佛”是一个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 悲)与大能的人,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 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就是一个自己已经 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 悟,而这种自觉(觉)和觉他(行)的工作, 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佛法的精要是 “本性”和“行为”,“本性”即“真心”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行 为”即是我们的行为(看破、放下、自在、 随缘、念佛)。如果说得更简单一点,四个 字:“纯净、纯善”。
(省优获奖课件)-第5单元 佛理禅趣 55.2精品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首页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王国维是第一个系统地运用西方哲学思想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 也是中国近代美学的开创者。他的《人间词话》在形式上继承了 传统诗话、词话的特点,但在理论上融合了西方美学思想,以“境界 说”为核心,广泛触及了文学创作中的诸多规律性问题,把中国传统 诗学理论推向一个新高度;他的《<红楼梦>评论》运用叔本华的哲 学观点来探讨《红楼梦》的精神实质,强调了《红楼梦》的悲剧性 质及其价值,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先河。黄遵宪潜心诗歌创 作,不避流俗,主张“我手写我口”,提出了“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 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的观点,具有诗歌革新意识, 可谓领风气之先。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深入理解中国近代文艺理论 的精髓,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4)便以血污涂其面目 古义:脸。今义:面貌。 (5)经历多日,不能得售 古义:经过。今义:亲身遭遇,亲自经受。 (6)既不得岀,以为忧恼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5.析活用 (1)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鲜美) (2)极渴须水(名词作动词,喝水) (3)有一老人来语之言(名词作动词,告诉) (4)我教汝出(动词作名词,出来的办法)
明确课节重点
首页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课 序
题
目
作wk.baidu.com者
最新整理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课文《佛理禅趣》教学设计
最新整理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课文《佛理禅趣》教学
设计
《佛理禅趣》是人教版高二选修课文,下面是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课文《佛理禅趣》教学设计,为大家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和《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佛教简介:
佛教在中国。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BuddhaDharma)。在《增一阿含》经的序品中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用一句话来说,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简单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
佛教的传入。佛教最早传入我国的确切年代,已很难考定。一般说法有两种:一说是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记》。另一说源于“白马驮经”故事,即东汉永平年间(58年-75年),汉明帝夜梦有神人全身金色,顶上有光,在殿前绕梁飞行。翌日问讯群臣,学识渊博的大臣傅毅告之为佛。于是明帝派遣使者蔡愔等西行求法,永平十年(67年)在大月氏遇见
“理趣”与“禅趣”
“理趣”与“禅趣”
佚名
【期刊名称】《文艺理论研究》
【年(卷),期】1984()2
【摘要】张少康在《谈谈诗歌的“理趣”》(《文史知识》84年2期)一文中说,宋诗中的说理,有“理趣”与“理障”之别。“理趣”
【总页数】2页(P131-132)
【关键词】理趣;禅语;主要表现;文史知识;禅宗思想;禅理禅趣;宋诗;古代诗歌;形象;佛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
【相关文献】
1.寓理于趣,以趣驭理r—小学语文教学中理趣意味的思考 [J], 黄年忠
2.寓理于趣,以趣驭理——小学语文教学中理趣意味的思考 [J], 黄年忠
3.黄庭坚诗词理趣、禅趣辩味 [J], 吴晟
4.黄庭坚诗词理趣、禅趣辨味 [J], 吴晟;
5.渗透传统文化,汲取人生智慧
——以人教版选修教材"佛理禅趣"的教学为例 [J], 余昆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佛理禅趣
谨祝你的生活因充满禅趣而美丽!
谢 谢!
体 悟 禅 趣
拈花一笑
世尊在灵山会 上,拈花示众,是 时众皆默然,唯迦 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 法眼藏,涅磐妙心, 实相无相,微妙法 门,不立文字,教 外别传,付嘱摩诃 迦叶。”
六祖慧能
《六祖坛经》
六祖慧能
惠能遂出,盘坐石上。 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 说法。”惠能云:“汝既为 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 一念,吾为汝说。” 明良久。惠能云: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 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 目。” 惠明言下大悟。 ——《六祖坛经》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 ——苏轼
八风:诗中的“八风” 是指人们生活中常遇到 的“称、讥、毁、誉、 利、衰、苦、乐”八种 境况。能影响人之情绪, 故形容为风。
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读 诗 悟 禅
春来草自青
秋到叶自落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
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千 江 万有 里水 无千 云江 万月 里, 天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烦事在心头,
人生都是好季节。
1.春来草自青,秋到叶自落。 2.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3.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4.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5.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烦事在心头, 人生都是好季节。
佛理禅趣(原创)
心界禅 ,。, 是禅是 我,一 们是种 的智生 本慧活 来,, 面是是 目幽真 !默善 ,美 是的 真境
禅 就 是 自 、然 自、 由从 、容 、 喜达 悦观 的, 心洒 态脱 。, 宁
静 、 安 详
思考:佛法从东汉末年传入 中国以来,迅速与中国文化 融合,称为我国三大文化传 统之一,是我们的文化之根。 可是现在的人们一谈到佛教, 就想到迷信,这是为什么?
慧能与禅宗
慧能(公元638-713年)俗姓 卢,世居范阳(今北京城西 南)。他在禅宗五祖弘忍门下 学佛,把禅发扬光大,是禅宗 六祖。 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 教流派,它既不是延续印 度佛教已有的某个宗派, 也不完全信奉某部已有的 经典,而是建立了自己的 宗经,标榜自己独特的修 持方式。
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 以心传心 佛性本有 顿悟法门 无住生心
门的“独门秘笈”,即“以心传心”,不依 赖文字的传道方式和通过引导使学禅者自己 顿悟的修行方法。
南能北秀
南北二宗,划分依据:
一是地域不同,二是悟道方式不同。慧能一
系强调顿悟,认为应该单刀直入,“直指人 心”,而神秀一系强调渐悟,慢慢打除心灵 上的种种障碍。
苏轼与佛印的故事
放屁 八风吹不动 一屁过江来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称、讥、毁、 誉、利、衰、 苦、乐”八种 境况
【高中语文】佛理禅趣ppt精品课件5
“佛”是印度古代梵文Buddha的音译。 也可译作“佛驮”、“浮陀”、“浮 屠”、“浮图”等。
“佛”的本义为“觉悟者”,和汉语中 的“圣”、“贤”等词有相近之处,但 译经者因为觉着汉语中的“圣”“贤” 等词尚不足以形容佛的觉悟和修行,所 以创造了“佛”这个词汇。
佛法最基本的义理,简称“缘起法”。缘起 法是佛法的核心。缘起法可以用一个公式来 表达:因+缘=果
据佛经记载,佛陀16岁时,与表妹结婚, 后生有一子,过着奢华舒适的生活。
16岁那年曾驾车出游,在东、南、西三 门的路上先后遇着老人、病人和死尸, 亲眼看到那些衰老、清瘦和凄惨的现象, 非常感伤和苦恼。 最后在北门外遇见一位出家修道的沙门, 从沙门那里听到出家可以解脱生死病老 的道理,便萌发了出家修道的想法。
东汉时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佛 教 传 入 中 国 的 白第 马一 寺寺
——
佛教在中国曾极为兴盛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宗教势力产生了冲 突,几经兴衰; 梁武帝多次舍身出家,普通八年,第一次前 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 大通三年,第二次至同泰寺出家,由群臣捐 钱一亿,赎回“皇帝菩萨”; 大同十二年第三次出家,群臣用两亿钱将其 赎回; 太清元年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 七天,朝廷出资一亿钱赎回。
所以,佛是什么样的人?
佛也曾经是一个对生活的痛苦充满恐惧、 迷茫和困惑的人; 所以他也曾是个普通的人; 但是,佛又是个是悲天悯人的人、充满 了爱心的人、为他人奉献自己的人; 所以佛又是觉悟了的人; 佛教中称严守戒律、精于佛学的高僧为 “上人”。
佛理禅趣
•
夜晚三更时候,慧能悄悄来到弘忍处。 弘忍用袈裟把窗户遮围住,为慧能解说《金 刚经》,弘忍看到他已经真正领悟,便把禅 法和衣钵秘授给慧能,说:“你为第六代 祖。”还嘱他立即下山回南方隐居,待弘忍 死后再继承与发展禅宗的事业。 • 此后,慧能一直坚守师嘱,混于众人, 不露声色。16年后,弘忍去世,他才出示隐 藏多年的法衣,亮明自己的身份,正式落发 出家,成为禅宗的首领,在曹溪宝林寺讲法 二十余年,影响遍及海内。
佛理禅趣 《坛经》两则
•
提到佛教你能联想到什么?
《西游记》、寺庙、和尚
百度文库
提到寺庙,你能想到那首诗写到 了寺庙?
• 江南春 • 唐·杜牧 • 千里莺啼绿映红, • 水村山郭酒旗风。 • 南朝四百八十寺, • 多少楼台烟雨中。
• 1.关于禅宗 • 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它既不是延续印度佛教 已有的某个宗派,也不完全信奉某部已有的经典,而是建立了 自己的宗经,标榜自己独特的修持方式。 • 它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它公开宣称以六祖慧能的言教为 经,并以开坛立宗的形式命之为《坛经》。这是第一部由中国 人自己创作的、被公开而持久地称为“经”的佛教著作。 禅宗自称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 始于灵山会上,如来拈花示众,众人都不解其意,只有其弟子迦 叶“破颊微笑”,由此付法。 迦叶也成为所谓的印度禅宗初祖。秘密相传27代之后,传 至菩提达摩手中。达摩于南朝梁武帝统治时来到中国传法,称为 中国禅宗初祖。 • 其后,达摩传慧可,又传僧璨,传道信,传弘忍,传慧能。 慧能接受衣法,成为禅宗六祖,与其同门神秀分为南北二宗。 • “安史之乱”后,慧能的弟子神会北上洛阳弘法,声势大振, 北宗一系逐渐淡出,南宗一派则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柳宗元诗文中的佛禅意趣
指责的柳宗元对险恶的世情有着更清醒、 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如何消解由此而来的积郁不平和忧愤 呢?只有息心清静无为的佛门, 在无欲无求的禅境中涤除尘虑, 忘怀机心, 回归人的自性。 熟谙佛理的柳宗元曾言 “佛之道, 大而多容, 凡有志乎物外而耻制于世者, 则思入焉。” ( 《送玄举归 幽泉寺序》 ) 这表示他正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名利纷争和现实社会的尘烦俗虑而亲近佛禅的, 也正是对佛 禅的 “即心是佛” 、 “ 无念” 等禅义的觉悟开阔了他的人生视野和精神境界, 达到了无所滞累的空寂安恬 的超世之境。 如 《巽公院五咏!禅堂》 : “发地结菁茆, 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 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 昭空不待析。万籁俱缘生, 窅然喧中叙。心境本同如, 鸟飞无遗迹。” 诗人于清静的禅堂中体禅悟道, 一 切属于世俗的愿望、 思虑都已消除, 主体宁静而澄明, 并由此获得自性的觉醒, 内心如鸟飞过了无遗迹 般空寂。 《华严经》 云: “了知清法性寂灭, 如鸟飞空无有迹。” 正似柳宗元此时感受的那种空明净澈的情 怀和自由无碍的超脱。对其佛禅理趣甚浓的 《巽公堂五咏》 , 孙月峰有的评: “ 五作俱就禅理发挥, 最精
三、 “澹然离言说” 的淡泊空灵之意境
佛禅认为 “自性即佛” , “ 自性” 以外的万事万物都是空幻的。要回归人的 “自性” , 内心必须空明净 澈, 处于淡泊之境。并且, 佛禅强调直觉体验, 追求 “顿悟” , 这种参悟常常打破时空和物我界限, 表现出 空灵的特征。 所以, 参禅悟道之人总是以淡泊空灵为 “顿悟” 的最高境界。 精通禅理的柳宗元常用淡然质 朴的语言、 清幽空灵的意象表现他所参悟到的超然尘外、 澄澈圆融的禅境和藉此而有的恬淡、 虚空的情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 - 诗词名句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诗
词名句
篇1: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
唐代诗人王维,幼年深受其母亲尚佛的影响,成年之后追随禅师潜修禅法,晚年更加笃信佛教归心于佛。在其留存下来的三百七十多首诗歌中,多呈现出鲜明的佛理思想痕迹,同时又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诗情画意见长,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诗作充满禅意、禅理与禅趣。
一.王维尚佛的缘由及过程
唐代是中国佛教全面成熟的阶段,诗人擅佛也是平常之事。王维从小深受其母亲信佛思想的熏陶,他的母亲“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不到三十岁就拜道光禅师门下;公元740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大师神会相遇。王维问及“若为修道得解脱”之法。神会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于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自此,王维开始对神会顿悟的南宗佛法颇具倾心。《旧唐书》记载王维: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档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王维曾为慧能大师作碑铭,任侍御使出使南阳时遇慧能弟子神会
宣扬禅宗心要,一见倾心,又与慧能再传弟子马祖道一深有交情,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其深。王维赞慧能大师:“举手投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性怀海。‘这也可以看作是王维自己的境界。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坛经》)除却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王维中年以后倾心于佛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生活及仕途上屡遭重创。王维最早谈到佛的一首诗是《偶然作六首》,其三诗中有两句为“爱染日以薄,禅寂日以固”,表明其对佛教的信仰己日益牢固。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五年,是王维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一事的六年之后,改官淇上,作于淇上为官期间。当时,王维因为仕途的失意而萌生隐遁的思想,遂开始倾心于佛教,寻求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