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概复习重点( 含页码)
马概复习重点2024
马概复习重点(二)引言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马概的重点知识对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相关课程中取得好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依次从实践、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五个大点阐述马概的复习重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学科的核心内容。
正文内容:一、实践1.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也是认识和改造人的基础。
2.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包括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
3.实践的特点是相对独立性、目的性、创造性和历史性。
4.实践的规律包括实践的多样性、实践的基础性、实践的主体性和实践的检验性。
二、认识论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进行反映的过程,是主观意识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2.实践是认识的起点,表现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3.认识的特点包括能动性、社会性、历史性和革命性。
4.认识的方法包括实践的方法、逻辑的方法、历史的方法和辩证的方法。
三、辩证法1.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2.辩证法本质上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科学认识和运用。
3.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包括矛盾、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等。
4.辩证法的基本法则包括转化质变、否定之否定和包容性。
四、历史唯物主义1.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观点之一,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
3.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4.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强调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五、历史唯心主义1.历史唯心主义是历史哲学中的一派思想,强调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意识决定存在、人的创造性和历史的主观能动性等。
3.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观和社会发展观上与历史唯物主义存在明显的差异。
4.历史唯心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武装的思想武器,掌握其重点知识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马概重点
马概重点绪论部分: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三个不同角度,广义、狭义,组成部分)2-3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他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9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四个方面的内容及其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14-17(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整体性:坚持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第一章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28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1)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如何回答其内容的第一方面,即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二方面,即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凡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知的,是可知论;反之,则是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人们的活动主要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是主观反映客观,改造世界是主观反作用客观。
只有解决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取得工作的成功。
马概 知识点梳理复习
马概知识点梳理复习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P29
2、意识的能动作用P41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P42
4、量变与质变P51
5、辩证的否定观P51
第二章
6、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5
7、理论向实践飞跃的原因和条件P71
8、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P72
9、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P76
10、价值及其特性P81
第三章
1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P99
1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的相互关系P104
1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P109
1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25-127
15、人民群众的作用P131
第四章
16、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关系P146
17、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P152-153
18、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P153-154
19、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P155
20、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P160-161
21、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P166-167
2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P171
第五章
23、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P195
24、经济全球化及后果P196-199
25、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原因及实质P200-205
第六章
26、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P232-234
27、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P236
28、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P239
第七章
29、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P259
30、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P270。
马概完整版考试重点
绪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概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3.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小知识点:1. 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2.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3.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4.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5.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6.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7.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理论来源:1直接的理论依据: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2自然科学前提:三大科学发现即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3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进步思想组成成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第一章1. 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2. 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3. 存在和思维有无统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4.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另加: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2.动静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互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5.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另加:1.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6.意识的概念: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P29,本质看一下7.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P33,主要表现看一下8. 联系的概念: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9.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的体系的实质和核心.10.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11.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2.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13.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14.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内容:两个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三大规律:⑴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问题⑵质量互变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形式与状态问题,体现了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⑶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前途和道路的问题,体现着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五对范畴:⑴原因与结果:这是揭示事物引起与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⑵现象与本质:这是揭示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的一对范畴⑶内容与形式:这是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反映事物的一对范畴⑷必然性和偶然性:这是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⑸现实性与可能性:这是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的一对范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哲学依据是什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新的胜利.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质.量和度概念P44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第二章1. 实践的概念:⑴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⑵实践具有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2. 从内容上看,实践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物质产生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3. 真理的概念: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是一元的,而不是多元的.4.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认识的概念: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发展.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真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谬误,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转化为真理.真理和谬误的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关系表明,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也是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名解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阐述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1)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原理.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相互渗透、相互联结;一方面,向绝对性辩证转化.(2)2联系实际说明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坚持又发展.主要说明:第一,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既坚持又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经过长期革命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也具有绝对性与相对性.其一般原则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必须坚持;同时,实践是发展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不能拘泥于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在特定条件下和特定范围里获得的个别结论,应该结合新的实践,把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发展阶段;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人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第三,简略批判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真理观的错误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客观世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程度的关系范畴,是指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的根本标准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就此而言,价值评价要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要以人们的真理性认识为根据,真理评价高于价值评价,这是价值评价的根本特征,也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归根结底是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的.第三章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社会革命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4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大动力.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 社会存在的概念: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物质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3.社会意识的概念: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在社会意识形式中,又存在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其中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5.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其次,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水平表现为生存发展的现实程度.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7. 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8.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9.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前提决定的,所有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10.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1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12.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科学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但它是把双刃剑,要正确把握科学社会的重要作用.人民群众起决定性的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1)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是什么(1)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2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改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第四章商品经济P151-P155以及绝对和相对价值P176部分请自行补充1.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2.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3. 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4.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5.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它的作用表现: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自发调节时产生的消极后果:1导致社会资源浪费.2导致收入两极分化.3阻碍技术的进步.6. 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7. 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8.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9.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料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依据划分的意义:⑴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⑵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10.资本主义基本矛盾:P188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概念具体表现: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11.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12.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13. 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14.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其他:1.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3.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由此具有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对抗性质,因此,资本主义所有制是雇佣劳动赖以存在的基础,是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体验.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马概考试复习重点
(一) 复习重点◆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马原考点及知识点页码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基本考核点绪论一、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p14二、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p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p2和组成部分p3、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P15和理论品质p1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p20-21绪论三、一般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p4,p6、马克思主义产生后的实践活动发展p11、马克思主义产生意义P1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章一、基本概念:哲学、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p27、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物质、运动、静止、时间与空间(概念与特性)、实践;联系、发展、矛盾及其双重属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度、质变、量变、肯定与否定p46;第一章二、教学重点:1、哲学概念p27、哲学基本问题(含义p28、具体内容p28、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分标准p28-29)2、物质概念(唯一特性p30)、运动(概念p32、物质与运动关系p32、运动与静止p32、时空间概念及特性p32)、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的决定作用p30-31、意识的本质p31及其能动作用p56-57;实践内涵p34、形式p35、特征p35、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章3、联系观(内涵p40、特点p40)、发展观(内涵p41、实质p41、新旧事物概念p41、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性p41)4、矛盾规律: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矛盾内涵?、矛盾属性(内涵p43、关系p43、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4)、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内涵p44,p45、关系p45);第一章5、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p46;质变与量变内涵p46、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p46);6、否定之否定规律:辨证否定观内涵p46-477、规律(内涵p54、特点p54)第一章三、一般知识点:物质观创立的意义p31、社会物质性表现p33、矛盾分析方法p45、五对范畴?;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区分p55)、发挥意识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p57第二章一、基本概念:主体、客体、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及其双重属性第二章二、教学重点:1、主体与客体(内涵p63、关系p6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4-65、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的论断p66;认识的辨证运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概念p68、基本形式p68、辩证关系p69);第二章2、真理观:真理内涵p71、真理客观性p72、真理双重属性p73、真理检验标准p77第二章三、一般知识点:认识的两次飞跃的基本条件p69,p70、认识运动的无限性和反复性p 70-p71、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真理与谬误p76、真理与价值第三章一、基本概念: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国家、国体与政体、人民群众第三章二、教学重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概念p95、辩证关系p9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p98)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概念p100,p101、构成要素p100、两者的辩证关系p10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概念p105、两者的辩证关系p107)、国家(实质p106、国体与政体p106);阶级概念p115与实质p115第三章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p11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p130-p131第三章三、一般知识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社会形态(内涵p109及一般规律p108?);阶级斗争p116、社会革命p119 、改革p121、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作用;群众史观:两种对立的历史观(谁是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制约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性的因素p131——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文化条件、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第四章一、基本概念:商品经济p143、商品p144、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规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P145、货币P148、劳动力商品P153、剩余价值p157、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p159与相对剩余价值p160、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p165、利润p168?、经济危机第四章二、教学重点:1、劳动价值论:商品二因素p144与劳动二重性p145、价值规律(内涵p146及作用p147-p148)、货币概念p148与职能p148、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p149-p150第四章2、剩余价值论: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p153-p154、劳动力商品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与特点p154)、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前提p157、特点p157、剩余价值生产方法p159-p160、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p158、资本本质p158)、资本积累p162、资本的有机构成p163、相对过剩人口p164、工资p167、社会再生产(核心问题)p16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p169与经济危机p17 0第四章三、一般知识点:商品经济产生条件p14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价值形式的发展(四个阶段表现)p148、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意义p151;资本主义所有权与所有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p156、资本的原始积累p141、资本的循环周转规律(流程p165、条件p165)形式?及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p172-p173及本质p172、意识形态p177及本质p177-p178第五章一、基本概念:生产集中、资本集中、垄断、垄断组织p183、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p186、经济全球化第五章二、教学重点:资本主义两个发展阶段p182(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生产集中p182、资本集中p182、垄断(内涵p183、原因p183、垄断时期竞争特点p184)、金融资本p184与金融寡头p185、垄断利润p185与垄断价格p18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形成p187-p188、作用p189、垄断资本主义实质p193)、经济全球化表现p194-p195第五章三、一般知识点:经济全球化表现、动因p196和后果p19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政治经济新变化、原因p202-p203和实质p203-p20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马概复习资料
1.选择题重点(概念)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为研究内容的科学。
辩证法:(dialectics)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源出希腊语“dialego”,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指一种逻辑论证的形式。
矛盾:就是指对立统一关系.指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也是毛泽东所讲的一分为二.例如教与学就是一对矛盾.教与学是对立的,教是传授知识,学是接受知识,两者是相反的,同时教与学又是统一的,有教就有学,有学也就有教,没有教,学不了,没有学,教也没有意义.这就是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或矛盾关系.质: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部分在空间上的组合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质变: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事物运动的基本状态之一。
同量变相对。
又称突变。
量变:又称“渐变”。
与质变相对。
指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以及场所的变更,是一种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事物运动的基本状态之一,它由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各个方面又统一又斗争而引起,是事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连续不断的变化,因此,它具有客观普遍性。
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观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概重点
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划分依据---世界本源、历史观
2.真理和谬论的界限—主观是否于客观符合
3.商品的本质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4.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什么---价值规律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过剩
6.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宪法
7.货币为什么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8.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的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经济
9.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是什么—以实践为基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0.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主观是客观的反应
11.什么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什么---革命性实践性科学性
13.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1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根源是什么---德国古典哲学资产阶级古典的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
15.正确评价历史的方法有什么---历史分析法和阶段分析法
16.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真理价值原则
17.生厂商的劳动二重性指什么---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马概基本知识内容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内容复习(2011年修订版)一、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什么是广义和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4页)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什么?(4-8页)3、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14-17页)4、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什么(20)第一章1、什么是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27)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2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什么?(28-29)什么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29)2、什么是物质和意识?(30-31)怎样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理论意义?((31)3、为什么说世界统一于物质?3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什么方法论意义?344、实践的概念、特点和基本形式是什么?(34-35)5、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实践性的表现)?(38-39)6、联系的概念、特点(普遍联系原理)是什么?(40)这一原理有什么方法论意义?41什么是发展、新事物和旧事物?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41-42)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什么是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二者的关系是什么?(43)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各是什么?(44)8、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什么?(45)9、什么是质、量、度、量变和质变?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什么?(46)10、什么是肯定因素、否定因素?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什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46-47)10、矛盾分析法主要包含哪些内容?(49)必然性和偶然性、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是什么?(50)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哪些?什么是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50-52)11、规律及其特点是什么?(54)什么是意识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有哪些?(56-57)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57-)第二章1、主体、客体及其根本关系是什么?(63)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表现)?(64-65)2、什么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总过程、认识运动的总规律)?68什么是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概念和辩证联系是什么?68-693、什么是真理的客观性(客观真理)、真理的一元性?72什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关系原理的内容是什么?(73-74)把握这一原理有什么意义?754、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什么?76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77 什么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78第三章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两种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什么?942、什么是社会存在?为什么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95社会意识的概念及其构成是什么?95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9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是什么?98这一原理对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有什么指导意义?(自己理解和发挥)4、生产力的概念、特点、结构(构成)是什么?100 生产关系的概念、结构、基础是什么?101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什么?103-104这一规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1046、什么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05 政体和国体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106-107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什么?108 这一规律有什么现实意义?108什么是社会形态及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097、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112为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13-1158、什么是阶级115?什么是阶级分析方法?118社会革命的实质、根源是什么?119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有什么不同?121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表现是什么?123-124什么是科学技术的两重性?1259、人的现实本质及其内涵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12810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是什么?127 什么是人民群众?130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30-131什么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32什么是个人和历史人物?133什么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134-135第四章1、什么是资本原始积累?其途径主要是什么?141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概完整版考试重点
3. 存在和思维有无统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4. 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 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另加: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 客观实在性。
( 2)自然科学前提: 三大科学发现即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细胞学说和生物
进化论
( 3)古希腊罗马哲学、 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 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
进步思想
组成成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第一章
1. 存在和思维 、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哲学不能回避的 基本问题
2. 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13.矛盾的共性和个性 .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
说的关键。
14. 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发展 是前进 .上升的的运动,发展的 实质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 .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 .日趋灭亡的东西。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
益相一致, 才是正确的。 就此而言, 价值评价要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要以人
们的真理性认识为根据, 真理评价高于价值评价, 这是价值评价的根本特征, 也是必须遵循
的基本原则。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是非 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要点: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狭义、广义)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及代表人物2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3 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第一章第一节一、物质世界的客观性1 什么是哲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2 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3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分为哪两个方面?4 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二者如何划分?5 什么是可知论?什么是不可知论?二者如何划分?6 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7 什么是物质?其本质属性是什么?什么是意识?其本质是什么?8 什么是运动?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9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关系是什么?10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 什么是实践?2 实践具有哪些基本特征?3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有哪些?第二节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2 什么是联系?它有哪些基本特点?3 什么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什么?4 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5 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 什么是矛盾?其基本属性是什么?2 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3 什么是矛盾的斗争性?它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4 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5 什么是质、量、度?质变?量变?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是什么?6 什么是肯定?什么是否定?什么是辩证的否定?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 什么是原因?什么是结果?其辩证关系是什么?2 什么是必然性?什么是偶然性?其辩证关系是什么?3 什么是可能性?什么是现实性?其辩证关系是什么?4 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其辩证关系是什么?5 什么是内容?什么是形式?其辩证关系是什么?第三节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1 什么是规律?其根本特点是什么?2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二、意识的能动作用1 什么是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哪些表现?2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3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哪几点?(如何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二章第一节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 什么是实践?认识?主体?客体?什么是中介?2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 认识的本质是什么?2 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是什么?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是什么?3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有什么区别?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 什么是感性认识?有哪几种形式?2 什么是理性认识?有哪几种形式?3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什么?为什么认识过程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第二节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 什么是真理?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二重性是什么?2 什么是真理的绝对性?什么是真理的相对性?二者的辩证关系是什么?二、真理的检验标准1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 怎样理解“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三真理与价值的统一1 什么是价值?2 价值具有哪些特性?3 价值评价的特点是什么?第三章第一节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什么是历史唯心主义?二者划分的标准是什么?2 什么是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都包括哪些方面?)3 什么是社会意识?哪些社会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5 什么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 什么是生产力?其基本要素是什么?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 什么是生产关系?(广义、狭义)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1 什么是经济基础?2 什么是上层建筑?什么是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什么是政治上层建筑?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第四章第一节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 什么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什么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有什么区别?2 什么是商品?其二因素是什么?3 什么是劳动的二重性?4 什么是商品的价值?如何确定商品的价值量?5 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哪些?6什么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什么?7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8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时,会产生哪些消极后果?第二节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1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什么?2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是什么?3 劳动力的价值如何确定?它包括哪三个部分?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1 什么是价值增殖过程?2 什么是资本?什么是不变资本?什么是可变资本?3 剩余价值率如何计算?4 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哪些?5 什么叫资本积累?6 什么叫资本技术构成?什么叫资本价值构成?什么叫资本有机构成?7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马概复习重点(5篇)
马概复习重点(5篇)第一篇:马概复习重点一、简述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内容?答: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第二性问题,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物主义吧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哲学又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二、简述马克思的物质观及意义?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1)坚持物质客观实在性的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理论基础三、简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2)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3)物质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无差别的统一四、为什么说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五、简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4)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六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意义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批判的继承,意义: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六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含义及表现含义: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第2页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和特征是什么?阶级条件: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科学条件: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进步(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人文条件:德国古典哲学基本特征:1、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2、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3、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第29页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是什么?物质观:31页意义:32页3.实践的含义、基本特点、形式、以及对社会生活意义是什么?实践的含义:35页对社会生活的意义37页—39页4.如何处理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如何处理42页5.结合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第44页6.结合永恒发展的原理,分析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第46页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7.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第48页关系8.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依据第50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9.掌握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内容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52页否定之否定10.什么是实践?它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作用如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64页什么是实践第65页实践在认识论中的作用第66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第69页感性认识含义70页理性认识含义辩证关系12.真理、相对真理、绝对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如何?第73页真理的意义74页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75页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如何?第96页社会存在与社会关系的辩证关系14.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99页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5.怎样理解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第126页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16.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内容是什么?第131页人民群众的绝对性作用,地位:主体133页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17.商品二因素及其辩证关系?145页商品二因素和二重性18.价值规律内容、形式及其作用?148页19.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152页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意义20.劳动力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点?154页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21.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概念和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课程。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辩证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学科。
它包括剩余价值理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基本原理。
剩余价值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中剥削的本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
3.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论成果,旨在实现人类解放和社会公平。
它包括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理想等基本原理。
无产阶级革命强调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社会主义建设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共产主义理想则是最终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形成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创立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们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重要著作,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
2. 二十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发展二十世纪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此后,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形成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系统总结和阐述的基础上完成的。
这一过程涉及到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学者的努力,如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
马概重点
马概重点绪论1.(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问题、变革现实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P22. 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
它第一次完整的、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是公开问世的第一部正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P63.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于它的批判精神。
P10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或基本特征,集中表现为两大要素:P121)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顺应时代,应时而生,应时而变,是马克思主义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2)实践性。
实践是产生马克思主义的更笨源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
时代性与实践性不可分割。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中的“时”既包括时代的变化,也包括时间的发展。
5.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宝贵经验。
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时间作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重要规律。
6.(1)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基础人的发展才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目的。
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必须通过人的努力,是为了人的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
为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全体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首要要求。
同时要把人的发展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
马克思复习纲要页码
马克思复习纲要(师院绝密版)1、什么叫马克思主义(广义与狭义) 3P2、马克思3大里理论来源。
8P3、马克思注意特点,为何长久不衰?14P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问什么是?28P5、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概念与区别。
矛盾的根本区别。
29P6、物质与意识的概念。
30P、31P7、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32P8、实践的概念、形式。
35P9、实践的特征(付熹是谁?)。
39P10、联系的观点(概念、联系)。
40P11、新事物的概念及不可争胜的原因。
41P12、、矛盾的基本属性、二者的关是什么、起什么作用?43P13、质变与量变的规律、辩证关系、根本区别。
46P14、辩证的否定观是什么?(听说必考。
)47P15、辩证法的范畴。
49P16、规律的特点、分类。
55P17、意识的能动作用。
57P18、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那种是最根本?63P19、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64P20、实践的能动作用、概念。
66P21、实践的两条路线。
66P22、认识运动规律、非理性因素。
68P、69P23、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性。
70P24、真理的真实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71P25、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
75P26、真理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77P27、价值及其特征。
79P28、两种根本的对立历史观。
94P29、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95P30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作用。
95P3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广义与狭义。
101P32、社会形态的含义、其更替前进的曲折性。
109P、111P33、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表现?113P—115P34、革命是质变,首要标志是夺权。
120P35、改革的作用。
121P36、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的原因?122P37科学技术起什么作用?123P38、科学技术作用的两重性?125P3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的决定作用。
130P40、群众路线是什么?132P41、历史人物的作用。
133P42、怎样理解历史人物的作用(历史分析法与阶级分析法)。
马概重点复习重点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和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说,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然后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来说,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说,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来源)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来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
二、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主要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其政治立场是革命的: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3、其理论品质是科学的和革命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导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3.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5.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1)是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6.大学生应该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有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3)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他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存在和思维的关系包括哪些内容?(1)存在和思维究竟水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5.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6.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7.简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有统一性8.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9.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终考核复习重点
绪论
1、如何理解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P3最后一段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是什么?P8最后一段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4
第一章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28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P31
3、如何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P39
4、发展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P41
5、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P43
6、如何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P46
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方法论意义是什么?P47
8、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P55——P56
第二章
1、认识的本质是什么?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具有哪些特点?P67倒数第二段
2、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P69第一、二段
3、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P69第三段
4、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P72
5、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P73
6、如何理解哲学意义上的“价值”范畴?其具有哪些特性?P79——P80
7、如何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P85——P86
第三章
1、如何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各是什么?P102——P104
2、什么是经济基础?什么是上层建筑?P105
3、如何理解人们的历史选择性?P110——P111
4、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113——P115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阶级”范畴?P115——P116
6、为什么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P120
7、为什么说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P123——P124
8、为什么说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P130
9、如何理解我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P132
第四章
1、什么是资本积累?在西欧,其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进行的?P141
2、什么是商品二因素?如何理解二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P144
3、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其与商品二因素间具有怎样的关系?P145
4、如何理解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49——P150
5、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具有什么特点?P154下方
6、什么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它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各承担怎样的功能?P158 第五章
1、为什么说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P183下——P184
2、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P187下方
3、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P189下——P190
4、简要说明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后果?P197第二段
5、简要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P198——P201
6、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是什么?P202——P205
7、简要评价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P205——P206
8、为什么说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具有历史必然性?P207——P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