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居民点社会调控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都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第一章都市与都市发展1.居民点发展与分类;居民点旳含义:人们为共同生活和生产而汇集旳定居场所,是人类社会空间构造旳一种基本形式。
居民点旳发展:无固定居民点——固定居民点——都市型居民点居民点旳分类:城镇型居民点(都市、城镇)和乡村型居民点(中心村、基层村、自然村)2.都市产生旳重要原因;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分离)3.都市发展旳主线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旳经济发展工业化不仅增进原有城镇旳发展,并且导致新型都市旳涌现。
4.都市定义及界定原则现代都市旳含义包括三个方面旳原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和行政管辖。
都市可以理解为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汇集为重要特性旳居民点,是一定地区范围内旳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
5.都市化定义及衡量指标都市化旳内涵: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人口职业转变),农村地区转化为都市地区(地区空间变化),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产业构造转变)旳过程。
都市化是国家和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旳过程,同步也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老式方式转变旳过程。
衡量都市化旳指标包括三个方面:都市数量、都市人口规模和都市用地规模。
第二章都市规划学科旳产生与发展1.理解古代西方都市发展各阶段旳基本特性。
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略)2.中国古代都市规划思想——《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管子“度地篇”中都市布局都市选地以及道路系统均有精辟旳论述。
如选址:“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如布局:“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维绳”,这种观点打破了原《周礼考工记》旳单一模式。
——总结中国古代旳都市规划思想,受儒家礼制思想影响较大,强调中轴对称,但凸现人与自然友好发展旳“天人合一”旳思想也在古代都市建设中得到体现,某些都市规划布局考虑地质、地理和地貌特点,城墙不一定方,轴线不一定直,自由外在旳形式是富于哲理旳内在联络。
农村社会转型与居民点规划
摘要: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分析研究农村社会转型随国家政策的分阶段特色,研究各阶段对农村居民点规划特征,才能更好的发挥农村社会转型的中资源和优势,促进农村社会转型进程。
关键词:农村;社会转型;居民点规划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中国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并指出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一、农村社会转型的特殊性质和主要问题改革开放的历程,也正是我国农村的社会转型过程,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农业经济在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固有的二元经济格局尚未完全被打破,中国农村的社会转型依然面临许多函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焦点问题依然是土地问题,而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总体历史过程和基本的逻辑关系是对土地问题的解决。
其次,农村的工业化是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基本前提,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另一个重要成就是乡镇企业的兴起。
最后,农民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价值观念的更新和精神生活的充实,是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观念前提。
二、农村社会转型各个阶段的农村居民点规划的发展过程2.1 1978年至1984年是农村改革的启动与突破阶段。
这一阶段党的农村政策的取向是让农民获得自主和实惠。
中央农村政策的制定均围绕恢复发展农村经济这一主要精神展开,衍生出该时期农村政策的基本目标,即变革现有农村经济体制,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在这一时期的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农村居民点规划属于初步发展阶段,农民住房建设迅猛发展,形成农房建设时期,出现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建设高潮,广大农民的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2.2 1985年至1992年是农村改革的探索与展开阶段这一阶段党的农村政策的取向是发展乡镇企业和粮食购销体制改革。
第九章 居民点社会调控规划
第九章居民点社会调控规划一、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的含义与重要意义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是风景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专项规划。
它以保护风景区风景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风景区多功能、多因素协调发展为目的,主要对风景区内一定规模的常住人口(包括当地居民和直接服务、维护管理的职工人口),如涉及的旅游城镇、社区、居民村(点)和管理服务基地等在人口规模、居民点、经济发展、生产布局、劳动力结构等方面提出发展、控制或搬迁的调控要求,对居民社会进行整体的控制、调整和布局。
通过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对风景区内的常住人口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使其与风景区协调发展,成为风景区建设发展中兼有游赏吸引力的积极因素。
但若忽视当地居民社会这一现实问题,在规划中回避、在管理中放任,则开山采石、毁林开荒、伐木建房、变卖风景资源材料等现象将不断发生。
这时风景区的居民社会将成为极大的消极因素,对风景区的发展形成严重的制约,风景区的其他各种规划将失去意义,风景区的基本性质将最终改变。
因此,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是风景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风景区的健康、和谐、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的原则和主要任务根据风景区的特点、主要功能和风景区规划的总体原则,风景区居民应遵循以下原则:1、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建立适合风景区特点的社会运转机制。
2、建立合理的居民点或居民点系统。
3、引导淘汰性产业的劳动力合理转向。
根据以上原则,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在常住人口发展现模与分布中,需要控制人口规模;在社会组织中,需要建立适合风景区特点的社会运转机制;在居民点性质和分布中,需要为建立具有风景区特点的风土村、文明村配备条件;在产业和劳力发展规划中,需要引导和有效控制淘汰型产业的合理转向。
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风景区范围内科学预测和严格限定各种常住人口的规模及其分命的控制性指标;根据风景区需要划定无居住区、居民众减区和居民控制区。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城市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是专业主干课。
内容涵盖居住区的整体景观规划和局部设计,并从设计的室内外空间相互融合、无障碍设计和生态设计等角度形成整体的分析方法,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内容、规划原则与指导思想。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本课程为环境设计专业方向一门专业主干课程。
本课主要讲授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内容、要求与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课程,为后续环境设计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在课程设计思路上结合专业特点,结合CAD、SU、PS等软件作为载体,运用三维建模、材质贴图、后期制作等过程,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以及居住区规划规范等理论为依据,并结合规划实践,使学生掌握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规划方法、要求与程序,能独立制定居住区规划方案。
(三)课程设计思路1.项目导入:基地概况介绍、项目要求指标、项目经济指标。
2.项目分析:地形分析、环境植被分析、施工成本分析。
3.项目设计:平面布置设计、植物搭配设计、效果图设计。
4.课程总结:课程总结、效果图点评、学生互评。
框架设计:教学方法手段:通过讲授、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示范演示、实训实践、辅导答疑等教学方法,在不同的阶段使学生易于掌握相关理论。
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就各自项目作品展开陈述,主讲教师依学生陈述内容和项目作品效果共同进行考核。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理论与实践操作技能的讲授,使学生熟练掌握居住区总体规划与局部地段的规划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专业设计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环境设计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综合表现能力。
为毕业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分类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对居住游区规划有一个初步了解,认识居住区规划原则与指导思想对整体环境规划的重要性,并掌握规划的基本内容、规划原则与指导思想。
掌握组团空间的资源、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的调查内容和调查方法等。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研究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研究摘要:人多地少、国土资源非常紧缺是我国人地关系的主要特点。
根据现有国家政策来看,国家将土地作为尤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着手实施“紧缩地根”政策。
从土地市场来讲,既保证经济发展,又同时保证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需要有赖于改善土地市场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土地价值。
上升到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看则需要“开源”和“节流”并行,各类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缓解和解决人地矛盾的有效途径。
而农村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是实现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土地资源;耕地保护;节约集约利用1我国居民点的概念、类型居民点是人们定居的场所,是配置各类建筑群、街道网、车站、码头等交通设施、社会公共设施、绿化系统等的综合地类,也是工商企业、文化教育事业单位集中的地方、劳动力集中的场所。
1.1 居民点体系的发展及中国的城市化城市化是随着工业化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出现农村居民向城镇集聚并改变其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
但其绝不就是放开让农民涌进城。
他是以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发展为基础的,从而生产、生活方式、观念向城市文明的转变。
城市化的真正含义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他实际上是一个工业、人口集聚过程。
1.2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①对中国城市化水平的评价。
主要有三种类型:大体合适;稍微滞后型;隐性超城市化型严重滞后型。
在这其中片面倾斜重工业的发展模式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长期形成的城乡户籍制度城乡隔离政策限制人口向城市转移。
②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在目前学术界对城市化道路分类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大城市重点论“龙头战略”,中等城市重点论“中间凸起战略“,小城镇重点论“遍地开花战略”。
在这些理论当中,都对小城镇的作用予以了肯定,小城镇就是3万人以上尚未设市建制的县城和镇。
他能够实现农业产业化,连接城乡两个市场,吸收农业劳动力。
小城镇发展模式是一个金字塔型的。
文章认为我国城市化道路应该走优化布局,改善质量,全面推进和立体发展之路。
居民点规划
xx居民点规划、进山道路沿线及居民点风貌改造设计说明书前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
“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12地震后,清泉村房屋大面积损毁,其新农村建设变得更加迫切,同时由于九龙镇清泉路为九龙山旅游的主要进山道路,其沿线景观改造就显得尤为重要。
2009年4月,我们受九龙镇政府的委托共同编制《九龙镇清泉村巩家院子居民点规划、进山道路沿线及居民点风貌改造方案》。
我们于2009年4月组建项目组进场,在现场调查、收集资料和反复交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规划初审稿。
2009年4月底进行了初步交流,形成了以下规划方案说明书。
我们在编制该方案的过程中,得到九龙镇政府领导和有关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谨于此表示由衷的感谢!说明书目录第一章区位及现状概况一、区位二、现状概况第二章规划背景与规划依据一、规划背景二、规划依据第三章规划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一、规划指导思想二、规划原则第四章规划发展目标与规模一、规划目标二、规划范围第五章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第六章巩家院子居民点规划一、总体构思二、景观规划三、公共设施规划第七章清泉路沿线及居民点风貌改造一、总体构思二、景观规划三、建筑风貌改造第八章主要经济技术指标12009年5月2009年5月2第一章 区位及现状概况一. 区位九龙镇地处四川省绵竹市西北,东南与东北镇接壤,东北与汉王镇毗邻,北接天池乡,西靠金花镇,距离绵竹市区约6.5公里,全镇幅员面积53.6平方公里,辖九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
二.现状概况九龙镇属半山半坝镇,其中山区占三分之一。
境内最高点白云峰海拔2303米,最低点双石村高庙子海拔637.9米,境内气候,平坝与山区有一定差异,平坝地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5℃,七月份平均气温24.8℃,一月份平均气温4.5℃。
最新整理《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讲课讲稿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居民点发展与分类;居民点的含义:人们为共同生活和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居民点的发展:无固定居民点——固定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居民点的分类:城镇型居民点(城市、城镇)和乡村型居民点(中心村、基层村、自然村)2.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分离)3.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工业化不仅促进原有城镇的发展,而且导致新型城市的涌现。
4.城市定义及界定标准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和行政管辖。
城市可以理解为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
5.城市化定义及衡量指标城市化的内涵: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人口职业转变),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地域空间变化),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城市化是国家和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
衡量城市化的指标包括三个方面:城市数量、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1.了解古代西方城市发展各阶段的基本特征。
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略)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管子“度地篇”中城市布局城市选地以及道路系统都有精辟的论述。
如选址:“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如布局:“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维绳”,这种观点打破了原《周礼考工记》的单一模式。
——总结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儒家礼制思想影响较大,强调中轴对称,但凸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在古代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一些城市规划布局考虑地质、地理和地貌特点,城墙不一定方,轴线不一定直,自由外在的形式是富于哲理的内在联系。
规划方案的人口调控与社会用地规划
规划方案的人口调控与社会用地规划人口调控与社会用地规划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增长成为许多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
人口的过度集中会导致资源的紧张、环境的恶化以及社会问题的增加。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口调控与社会用地规划方案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人口调控的必要性人口调控是指通过政策手段控制人口数量和结构,以实现人口的合理分布和稳定增长。
人口调控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口调控可以缓解城市资源的压力。
城市的资源有限,人口过多会导致资源的紧张。
例如,水资源、土地资源和能源资源等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如果人口过多,这些资源将无法满足需求,从而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人口调控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人口集中会导致城市环境的恶化,例如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污染等问题。
通过人口调控,可以减少城市人口密度,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最后,人口调控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和公平。
人口过多会导致就业压力增大,社会矛盾加剧。
通过人口调控,可以实现就业机会的均衡分配,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二、人口调控的主要手段人口调控的主要手段包括计划生育政策、户籍制度改革、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等。
计划生育政策是人口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限制生育数量,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实现人口数量的合理调控。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需要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鼓励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
户籍制度改革是人口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户籍制度的改革可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
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可以促进人口的合理分布,减少大城市的人口压力。
就业政策是人口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实施就业政策,可以促进就业机会的均衡分配,减少人口的流动压力。
同时,就业政策也可以提高人口的就业能力,提升人口素质。
社会保障政策是人口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减少人口流动的压力。
同时,社会保障政策也可以提高人口的生活质量,增加人口的满意度。
园林法律法规
《城市绿化管理条例》一、总则1、城市绿化条例意义及适用范围:意义:为了促进城市绿化事业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增进人民身心健康。
适用范围:本条例适用于在城市规划区内种植和养护树木花草等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
2、城市绿化管理的行为主体: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3、城市绿化规划的行为主体和要求:行为主体:城市人民政府组织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等共同编制城市绿化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要求:(1)城市绿化规划应当从实际出发,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合理安排同城市人口和城市面积相适应的城市绿化用地面积。
(2)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等规划指标,由国务院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不同城市的性质、规模和自然条件等实际情况规定。
(3)城市绿化规划应当根据当地的特点,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植被和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条件,以方便群众为原则,合理设置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和风景林地等。
二、规划应当委托持有相应资格证书的设计单位承担。
城市绿化工程的设计,应当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体现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城市公共绿地和居住区绿地的建设,应当以植物造景为主,选用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树木花草,并适当配置泉、石、雕塑等景物。
三、管理与保护1、城市绿地的管理主体城市的公共绿地、风景林地、防护绿地、行道树及干道绿化带的绿化,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各单位管界内的防护绿地的绿化,由该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单位自建的公园和单位附属绿地的绿化,由该单位管理;居住区绿地的绿化,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单位管理;城市苗圃、草圃和花圃等,由其经营单位管理。
2、城市绿化用地的保护措施(1)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改变城市绿化规划用地性质或者破坏绿化规划用地的地形、地貌、水体和植被。
(2)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占用城市绿化用地;占用的城市绿化用地,应当限期归还。
2023年居民社区综合治理工作计划
2023年居民社区综合治理工作计划一、背景分析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社会问题也逐渐增多,居民社区综合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计划的背景是2023年,居民社区面临诸多问题,如安全隐患、环境污染、社区矛盾等,需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
二、目标设定1. 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加强社区治理能力培养,建立有效的社区管理机制,提高居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2. 解决社区矛盾:加强矛盾解决机构建设,及时处理居民反映的问题,维护社区稳定。
3. 构建和谐社区环境: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改善社区绿化设施,提升居民的生活环境。
4. 加强社区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防范体系,提高社区的安全保障能力。
三、工作策略与举措1. 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a. 成立社区居民自治委员会,定期召开居民大会,提高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意识。
b. 加强对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成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c. 推行居民自治组织和社区居民的利益协调机制,解决居民的合理诉求。
2. 提高社区服务质量a. 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增设便民服务点,提供丰富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
b. 加强社区服务队伍建设,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与能力,确保居民需求得到及时响应。
c. 推行“互联网+社区”服务模式,方便居民在线办理事务,提高社区服务效率。
3. 加强社区安全防范工作a. 建立健全社区视频监控系统,加大对社区安全隐患的监测和预警力度。
b. 安装智能报警设备,提高社区安全预警和及时处置能力。
c. 加强社区巡逻力量,提高社区治安管控能力,确保居民人身财产安全。
4. 解决社区环境问题a. 加强垃圾分类与处理工作,推行垃圾分类投放,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
b.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进行社区卫生清洁活动,提高社区卫生水平。
c. 建设美化社区花坛、绿化带,增加社区绿化面积,改善社区环境。
5. 加强社区矛盾解决机构建设a. 设立社区矛盾调解委员会,建立社区居民矛盾调解机制,及时疏导矛盾。
农村居民点规划与乡村建设
农村居民点规划与乡村建设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点规划和乡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政府加大力度,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引导农村居民点规划和乡村建设朝着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首先,农村居民点规划应注重生态保护。
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土地的自然特点,选择适宜的区域建设居民点,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
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系统,定期对农村环境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和保护草原,增加绿化覆盖率,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其次,农村居民点规划应注重农民的实际需求。
切实了解农民的居住、生产和生活需求,有针对性地规划和建设农村居民点。
合理分配和利用土地资源,保证每个农户都有足够的宅基地,充分满足农民的基本居住需求。
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超市等,方便农民生活。
建设农村文化服务中心,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再次,农村居民点规划应注重农村产业发展。
农村居民点规划应紧密结合当地的产业特点,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发展农业产业。
引进新的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益。
支持农民合作社的建立,加强农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农民的整体经济实力。
鼓励农民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等农村休闲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最后,农村居民点规划应注重乡村文化传承。
农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是农村居民点规划的重要内容。
保护和修缮传统建筑,重建老祖宅,重现乡村的古朴风情。
挖掘农村的传统艺术、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教育。
组织开展农民文化活动,如戏剧、舞蹈、音乐等,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
总之,农村居民点规划和乡村建设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工作。
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农民需求、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做到科学、合理、可持续。
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农村居民点规划的农业生产与乡村振兴
农村居民点规划的农业生产与乡村振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居民点规划成为了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环节。
农村居民点规划的农业生产对于乡村振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农村居民点规划的意义、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的路径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农村居民点规划的意义农村居民点规划是指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空间。
农村居民点规划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村居民点规划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产量,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例如,可以合理规划农田的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规划农村的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的便利性和效率。
其次,农村居民点规划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通过规划建设农村居民点,可以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
例如,可以规划建设现代化的农村住宅,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可以规划建设农村文化设施,提供更多的文化娱乐活动。
最后,农村居民点规划可以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
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的重要战略,而农村居民点规划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
通过规划建设农村居民点,可以提高农村的整体发展水平,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施。
二、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是农村居民点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农业生产的发展对于农村居民点规划和乡村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生产的发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首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和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农业的竞争力。
例如,可以引进新的农业种植技术,提高作物的耐病虫害能力;可以引进新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其次,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实现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例如,可以发展特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发展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条。
乡镇规划调控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
乡镇规划调控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摘要:想要更为合理化的开展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工作,那么就必须要坚持乡镇规划调控的指导,开展新农村建设以及实践的工作。
为了能更为深度的探究乡镇规划调控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要点,本文以我国某镇进行分析,以乡镇规划调控为基准,依照该区域农村居民点的演化方向,设定边界的范围,明确农村居民点城镇化以及非城镇化行,分别就各类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的类别进行探究,制定出相对应的优化方案,总结经验,为我国日后所开展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以及整治工作提供帮助,创新路径。
关键词:乡镇规划调控;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分析引言:农村居民点始终是农村区域人际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同时其还带有一定的承载性能,是土地使用的核心内容。
但是这些年来,我国并没有注重农村居民点的监管,所以这就导致该项工作的规划以及引导科学性较差,农村居民点建设会长时间的处于于一种杂乱不堪的状态,整体用地比例的协调问题较为严峻,并且近些年来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开始不断的减少,人口会逐步过渡到城市当中,宅基地的扩张状态毫无秩序性,这就导致农村地区人地矛盾问题越发的严峻,直接阻碍了我国的城乡一体化的良好化发展,所以必须要明确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总体体规划的内容及要点,合理的进行结构的布局以及优化,积极性的使用土地资源,进一步得改善当前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减小城乡之间的差异。
1研究区概况分析该城镇地形主要是以丘陵、山地为基准,且地区的全年海拔平均1500米至1600米,全镇的镇域面积约为26618公顷,该镇农村居民点面积约为每人137平方米,整体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呈现出一种分散且杂乱的状态,存在较为严重的空心村问题,居住的环境较为恶劣,需要及时的对其进行改善和调整。
2研究思路以及方式分析分析区农村居民点,由总归设定包含允许建设区域以及有条件建设区共同设定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将其划分成为两类,一类是界内,一类是界外。
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成果要点
XX县(市)域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说明书主要内容第一章总则一、规划编制背景二、规划目的三、规划原则四、规划依据五、规划期限六、规划范围第二章县(市)域现状概况及发展条件分析第一节县(市)域现状概况一、地理位置二、自然环境三、自然资源四、历史沿革五、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第二节镇村居民点现状概况一、镇村居民点发展建设现状、特征、存在问题(“发展”侧重于人口劳动力、社会民生、经济等方面,建设侧重于镇村面貌、基础设施等方面)二、镇村居民点布局现状、特征、存在问题(“布局”强调时间空间层面)第三节发展和建设条件分析一、优势条件分析二、限制条件分析第三章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发展战略一、总体战略二、战略目标第四章县(市)域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第一节人口及城镇化现状特征第二节总人口预测第三节农村人口转移及城镇化水平预测第五章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第一节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原则第二节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一、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调整依据及标准二、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调整规划第三节镇村居民点布局空间结构规划第四节镇村居民点布局等级规模结构规划第五节镇村居民点布局职能结构规划第六节镇村居民点整治分类管理策略(支持发展型、引导发展型、控制发展型、禁止发展型)第七节土地整理规划及产生效益分析第六章场地共建规划一、规划原则二、规划重点第七章重点城镇发展指引第一节中心城区发展指引第二节重点城镇发展指引第三节典型村屯居民点发展指引第八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第一节交通发展规划第二节给水工程规划第三节排水工程规划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第五节电信工程规划第六节广播电视规划第九章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第一节教育设施规划第二节文化体育设施规划(含文物)第三节医疗卫生设施规划第十章村镇防灾减灾规划第一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第二节防洪规划第三节消防规划第四节抗震工程规划第五节防地质灾害规划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XX县(市)域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主要图纸一、县(市)域部分1.区域位置图2.居民点空间布局现状图3.居民点空间布局现状分析图(标注如现状规模等级,户数、人口,建设用地面积、耕地面积……)(根据各县市具体情况,酌情考虑)4.居民点空间布局调整规划图(可以一张图体现,也可以分近、中、远期几张图体现,酌情考虑)5.居民点布局空间结构规划图6.居民点布局等级规模结构规划图7.居民点布局职能结构规划图8.居民点分类管理策略规划图(支持发展型、引导发展型、控制发展型、禁止发展型)9.居民点建设用地整理规划图10.场地共建指引规划图(酌情考虑)11.重点镇村发展建设指引规划图12.县(市)域交通发展规划图13.县(市)域基础设施规划图: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供电工程、电信工程、广播电视(分或合画图,酌情考虑)14.县(市)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教、文、体、卫15.县(市)域环卫综合防灾规划图二、分乡镇部分(酌情考虑)1.居民点空间布局现状分析图2.居民点空间布局调整规划图。
城市居民社区规划与建设
城市居民社区规划与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城市居民社区规划与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一个良好的社区规划能够为居民提供优质的居住环境、便利的公共服务以及丰富的社交活动。
本文将从社区规划的重要性、规划的原则以及建设的路径三个方面论述城市居民社区规划与建设的相关内容。
一、城市居民社区规划与建设的重要性城市居民社区规划与建设对于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良好的社区规划能够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社区规划应合理划分住宅区、商业区、休闲区等功能区域,使居民在居住地附近就能解决生活所需,避免长时间通勤给居民带来的不便。
其次,社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如教育、医疗、娱乐等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让居民能够享受到便利的公共服务。
此外,合理规划的社区能够提供安全、和谐的社区环境,加强居民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促进社区凝聚力的形成。
二、城市居民社区规划与建设的原则为了实现城市居民社区规划与建设的目标,我们应当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规划应以人为本。
社区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意愿,关注居民的健康、安全、便利等方面,确保社区能够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其次,规划应注重可持续发展。
社区规划应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其中,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确保社区的可持续性。
最后,规划应注重多元化和包容性。
社区规划应充分考虑社区内不同群体的需求,促进多样化文化和社会交往,建立一个充满包容性和活力的社区。
三、城市居民社区规划与建设的路径城市居民社区规划与建设的路径涉及多个方面。
首先,要完善规划制度和规划管理。
通过建立健全的规划法律法规和规划体系,提高社区规划与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确保规划能够顺利实施。
其次,要加强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
社区建设应充分倾听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参与式规划和民主决策,确保社区建设更加符合居民的需求。
此外,要保障资金投入和资源保障。
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多部门协调合作,为社区规划和建设提供必要的财政和物质保障。
浅谈农村居民点空间规划布局与优化对策
浅谈农村居民点空间规划布局与优化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
但是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依然是未解决的问题,为了能够建设出现代化的村庄,使农村居民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我国对农村的发展越来越重视。
但是整体来说,我国农村的空间规划以及布局存在较大的问题,长期以来,农村居民的思想比较封建,没有及时的改变农业生产模式,所以农村居民居住点并不集中,没有高效的对土地进行利用,很多村庄的建设还比较落后,不利于我国大力倡导的农村现代化建设。
本文基于此,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规划布局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量、布局现状以及居住点构建原则,并基于当前的社会环境,给出了一些优化策略,让我国农村居民点的空间规划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空间规划布局;优化对策;江口县引言:我国近年来非常重视农村的发展,持续推进新农村的建设,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
对此,我国必须要将农村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虽然近年来工业发展非常迅猛,但是也不能忽略了农业发展,要通过以工促农的发展方式,将农村的经济发展进行提高[1]。
我国一直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作为重要任务,主要包括农村发展规划以及居住环境,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目前,农村居民对于改善居住环境,将较分散的传统居住环境集中都持积极态度,这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也间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可是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农村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管理人员也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所以部分经济较落后的农村依然是无规划、无秩序的状态[2]。
本文基于此,对江口县的农村居民地空间规划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当前江口县农村居民居住点现状,给出一些优化措施,以此提高江口县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一、相关概念概述(一)理论基础理论基础包括以下四个理论:①人居环境理论,这个理论是我国学者林志勤等人在上个世纪末研究城市化问题时出现的,主要讲述的是人和环境之间所存在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风景区经济的性质
风景区经济是指与风景区有内在联系而不损害风景
的特有经济系统。其性质包括以下几方面含义: 1、与风最区有内在联系 2、不损害风景 3、特有 4、经济系统
1、与风最区有内在联系 主要指经济活动直接或间接为风景区功能服务而言。风景区的功能归纳 起来有:①审美功能;②科研功能;②教育功能;①旅游功能;⑤启智功 能。服务则指积极地体现而非消极地影响。比如农业,它是风景区山水田 园风光的直接组成部分,另外也为旅游业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是旅游功
展规模与分布;经营管理与社会组织;居民点性质
、职能、动因特征和分布;用地方向与规划布局;
产业和劳力发展规划等内容。
1、风景区常住人口发展规模与分布
风景区常住人口包括当地居民和职工人口,职工人口又包
括直接服务人口和维护管理人口。
在规划中控制风景区常住人口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在风
景区中分别划定无居住区、居民衰减区和居民控制区。在无 居住区,不准常住人口落户;在衰减区,要分阶段地逐止减 少常住人口的数量;在控制区要分别定出允许居民数量的控 制性指标。这些分区及其具体指标.要同风景保育规划和居 民容量控制指标相协调。
济建设的重要任务。
6、依赖性 主要指风景区的依赖性,风景资源被破坏,从长远的观点看风景区的
经济也将随之衰败。如果风景资源破坏了,风景区经济失去了依赖酌基础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经济又如何能持续发展? 充分认识风景区经济的特殊,对正确制定风景区经济的发展方向及政策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规划内容 风景区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典型地区,其经济社会发展 不同于常规乡村和城市空间,经济发展引导规划有三项基本内 容,一是经济现状调查与分析;二是经济发展的引导方向,经
,涉及的行业众多,包括旅游业及其商饮餐宿服务业、交通、
建筑、农业等部门。
三、风景区经济的特殊性 风景区经济既属经济学的范畴,更有风景学的内涵,因而 它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农村经济,也不等同于单纯的旅游经济 。具体说,风景区经济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限制性
2、服务性
3、催化性
4、文化性 5、磁场性 6、依赖姓
一,充分发挥旅游经济的催化作用,形成独具特征的风景区经
济结构。 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应包括以下内容:
(1)明确各主要产业的发展内容、资源配置、优化组合及其
轻重缓急变化。 (2)明确旅游经济、生态农业和工副业的合理发展途径。 (3)明确经济发展应有利于风景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
具体体现在:
①确定主导产业,其余产业协调发展,追求规模与效益的统
,它的规划基本内容和原则,应该同其规模或建制镇级别的要求相一致
,同时还要适应风景区的特殊要求和需要。同时,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 规划与当地城镇居民点规划直接相关。因此,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除遵循以上原则外,其规划内容和原则还应按地域的统一要求进行。
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内容:包括风景区居
民社会现状、特征与趋势分折;风景区常住人口发
1、限制性 风景区的性质决定了风景区的建设必须把风景效益置于首位,风景区在产业部 门选择,尤其产业空间布局方面部受到风景科学本身的严格限制。诸如对风景区产 生三废污染的工业禁让发展,规划的风景建设用地不能随意使用,为游人兴建的服 务设施不能破坏景观等。 2、服务性 由风景区提供的服务包括翻译导游服务、住宿服务、饮食服务、交通运输服务
②充分发挥旅游业对经济的“催化”作用
地方工农业经济也应为旅游业提供丰富的产品,尤其是具
有地方的旅游购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策三产业在国民生产 总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对促进社会分工、发育市场、繁荣经 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具有“服务性”的风景区经济及为风 景区服务的“门外经济”,第三产业的发展更应走在前列。
2、风景区居民点的性质、职能、动因特征和分布 居民点系统规划应与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相互协调,应 从地域相关因素出发,应在风景区内外的居民点规划相互协 调的基础上,对已有的城镇和村点从风景区保护、利用、管 理的角度提出调控要求;对规划中拟建的旅游基地(如旅游村 、镇等)和风景区管理机构基地,也提出相应的控制性规划纲
、旅游物质供应服务以及各种其他与旅游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服务。这种服务不仅是
一种经济行为,要求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必须符合确定的价格,而且它也是一种社会 行为,要求服务必须遵循社会公德,热情周到。风景区的这种服务性,形响着风景 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他产业各部门间的结构与布局。
3、催化性 旅游业是风景区的重要产业部门,不仅直接经济效益显著,而且其相关 效益也十分可观。据国家旅游计划司统计,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就给国 民经济相关行业带来3.7元的增值效益,旅游业每直接就业1人,就给社会
根据以上原则,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在常
住人口发展现模与分布中,需要控制人口规模;在
社会组织中,需要建立适合风景区特点的社会运转
机制;在居民点性质和分布中,需要为建立具有风
景区特点的风土村、文明村配备条件;在产业和劳
力发展规划中,需要引导和有效控制淘汰型产业的
合理转向。
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风 景区范围内科学预测和严格限定各种常住人口的规 模及其分命的控制性指标;根据风景区需要划定无 居住区、居民众减区和居民控制区。
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风景区的健康、和谐、持续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
二、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的原则和主要任务
根据风景区的特点、主要功能和风景区规划的总体原则,
风景区居民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建立适合风景区特点的社会运
转机制。
2、建立合理的居民点或居民点系统。
3、引导淘汰性产业的劳动力合理转向。
提供间接就业机会5人。我们把这种旅游业的间接效益称为风景区经济的“
催化”作用。 4、文化性
风景区的经济建设具有强烈的科学文化内容,它包括作为供给一方的从
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旅游产品的艺术水平、风景建设的文化内涵等等,以 及作为消费一方的文化层次和文化道德水准。因此,风景区经济的文化性
具有双向要求。
5、磁场性 风景区吸引力的大小决定于风景资源的质量和吸引强度,诸如资源特 色、组合状况、空间分布等等。这种吸引力符合距离衰减原则,因此,利 用具有特色的风景资源强化中心磁场的磁力和磁场辐射范围,是风景区经
五、 风景区经济发展的地域影响因素分析 在风景区这个特定的地域内,影响其经济发展的因素较多,只有对这些 因素作出全而系统的分析,才能准确找出风景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从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轻重缓急划分正确的分期建设项目,确定合适 的产业经济发展政策。
1、自然因素
2、交通因素 3、人力因素
4、市场因素
社会进行整体的控制、调整和布局。
通过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对风景区内的常住人口进行科学、合 理、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使其与风景区协调发展,成为风景区建设发展中 兼有游赏吸引力的积极因素。但若忽视当地居民社会这一现实问题,在规 划中回避、在管理中放任,则开山采石、毁林开荒、伐木建房、变卖风景 资源材料等现象将不断发生。这时风景区的居民社会将成为极大的消极因 素,对风景区的发展形成严重的制约,风景区的其他各种规划将失去意义 ,风景区的基本性质将最终改变。因此,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是风景
第九章 居民点社会调控规划
一、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的含义与重要意义
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是风景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属于专项规划。它以保护风景区风景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
风景区多功能、多因素协调发展为目的,主要对风景区内一
定规模的常住人口(包括当地居民和直接服务、维护管理的 职工人口),如涉及的旅游城镇、社区、居民村(点)和管理 服务基地等在人口规模、居民点、经济发展、生产布局、劳 动力结构等方面提出发展、控制或搬迁的调控要求,对居民
能的正确体现者,因此它属于风景区经济的范畴。相反,不能正确体现风
景区功能的任何经济活动(如果钢铁企业),即使在风景区界限以内,也不是 风景区经济而只是一般的社会经济。这种一般经济与风景区经济是不相容
的,长远考虑必须迁出。
2、不损害风景 在风景区内,即使体现风景区功能的经济活动,只要损害风景(包括生 态环境),也不能列入风景区经济范围。如第三产业中为旅游业服务但破坏 景观的旅馆、饭店等基础服务设施。
5、集聚因素 6、经济现状因素
7、社会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系指风景区的地质、地貌、气候 、水文、植被等等,它是风景区生产方式尤其是农业生产方式的主要决定因素;自 然资源则包括作为风景资源的自然景观(也包括人文景观)以及物质生产的自然资源 ,其中风景资源决定着风景区的特色,是产生风景经济的“动力”资源。 ①资源品质 包括资源质量与特色。因地制宜开展具有本民族、本地区风格的特色旅游,是 打开旅游开发新局面的重要手段。泰山近几年举办的重阳登山节活动,吸引了大批 国内外游客,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②资源时空分布和类型组合 如果资源类型过于单一,或受季节变化限制过大,空间分布上景点离散,资源 密度小。则从我国目前的交通条件及游人消费水平看,将影响风景区的整体开发价 值。 ③环境质虽和环境容量 风景区要求有安全、便利、幽静、空气清新、水质洁净的环境.否则风景美就 无从谈起,容量则是指在不破坏游人兴致的保护风景区环境质量要求时风景区所能 容纳的游人员。它是风景区规模和效率的总标志。
济结构及其调整,空间布局及其控制;三是促进经济合理发展
的措施等内容。 其中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是两个关键问题,两者的合理化 即形成风景区经济发展的导向。一方面要通过经济资源的宏观 配置,形成良好的产业结构,实现最大的整体效益;另一方面
要把生产要素按地域优化布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1、经济结构 风景区的经济结构合理化,要以景源保护为前提,合理利 用经济资源,确定主导产业与产业组合,追求规模与效益的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