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 5.2.3《社会行为》(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5.2.3社会行为教案2新版

第三节社会行为授课目标: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绘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点,阐述分工合作关于动物生计的意义;2、举例说出动物集体信息沟通的方式,阐述动物集体信息沟通的意义。
3、养成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4、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定,试一试设计实验研究各样动物的通讯行为。
5、认同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体,集体中合作沟通的重要性;授课重点分析:动物的集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连续的意义。
动物各样行为的存在都是对其个体和种族的生计有利的,其中社会行为可否也具备同样的作用呢?经过对课本中和同学们提出的集体生活的动物的分析,使学生们理解分工合作关于个体和种族连续的重要性。
授课难点分析:研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推行。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一个好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的提出,必然是这个学生在对所察看动物有很大兴趣,且有了必然认识的基础之上提出的。
教师要激励学生善于察看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勇敢猜想并进行科学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提出好的探究实验,并进一步进行方案的设计与推行。
若是学一生常就对生物缺乏兴趣,是不可以能提出并设计出好的研究实验的。
功到自然成!相信经过一年多的不断研究实验,同学们的研究能力是会不断增强的。
授课策略:多媒体技术的利用使我们的生物讲堂上能够把大自然中的、动物园里的、课下随时察看到的场景动向地表现在学生眼前。
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研究实验是本节课的难点,要想把这一难点打破,对动物社会行为和信息沟通的特点、意义的学习中必然要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
而利用大量视频、图片形象地把动物的社会行为显现给学生,进一步引导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像一个生物学家同样去搜寻答案是我们的最好收获!本节课需要 2 课时。
课前准备:收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各样资料。
设计并制作课件。
捕捉、饲养和察看蚂蚁。
授课过程:(第 1 课时)时间授课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说明5 分钟导入播放一个社会行为动物的视频观看视频视频:动物(封闭其中的讲解)。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5. 社会行为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社会行为有助于个体的生存和繁衍,对种群的动态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
当堂检测:
1. 请解释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2. 请举例说明社会行为的适应性意义。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社会行为知识点和分析技能。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社会行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社会行为的特点、适应性意义及其与生态系统的关系,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社会行为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社会行为的概念、特点和适应性意义,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社会行为实例进行分析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3)实验法:安排观察或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生物社会行为,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5.2.3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点,特别是其适应性和规范性的内涵。
2.掌握动物社会行为的主要形式及其在生存和繁衍中的作用。
3.深入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道德观念,并将其与生物学知识相结合。
4.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行为的能力,特别是在设计实验和数据分析方面的技能。
4.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研究生物的社会行为,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5.能够运用图表、文字、口头表达等方式,清晰、准确地描述和分析生物的社会行为。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讨论、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和认识生物的社会行为。
2.利用实例、案例、实验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行为的特点、形式和规律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观察作业:请学生选择一个动物群体(如蚂蚁、蜜蜂、狮子等)进行观察,记录其社会行为的特点和形式,尝试分析这些行为对其生存和繁衍的作用。要求观察细致,记录详实,字数不少于300字。
2.思考作业: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课堂讨论,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心得体会: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生动的动物社会行为案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利用互动式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社会行为的适应性意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结合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分工协作中体验社会行为的重要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设计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特点:通过图示和实例,解释社会行为的概念,强调其群体性、互动性、规范性等特点。
部编2020八年级生物上册 5.2.3《社会行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社会行为》教案
一、本节课的教材地位、作用
《社会行为》一节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中的第三节。
有关动物的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而且动物的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因此本节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哪些动物营群体生活,能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并能举出实例;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对<蚂蚁的通讯>的探究,进一步的学习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的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社会行为》的学习,使学生认同社会成员间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友爱的思想。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小动物的观察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法。
2、难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探究问题的组织与实施。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蜜蜂、白蚁、狒狒、群体生活的动物成员图片。
2、制作牧羊人拴羊而牧的图片。
3、出示“白蚁分工连线题”与“探究提示”的小黑板。
学生准备: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
五、教学设计:。
[学习资料]初中八年级资料生物上册5.2.3社会行为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学习资料]初中八年级资料生物上册5.2.3社会行为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6b7a82fcc17552707220877.png)
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意义。
3、养成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4、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各种动物的通讯行为。
5、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分析: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动物各种行为的存在都是对其个体和种族的生存有利的,其中社会行为是否也具备同样的作用呢?通过对课本中和同学们提出的群体生活的动物的分析,使学生们理解分工合作对于个体和种族延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分析: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一个好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提出,一定是这个学生在对所观察动物有很大兴趣,且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之上提出的。
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大胆猜测并进行科学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提出好的探究实验,并进一步进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如果学生平时就对生物缺乏兴趣,是不可能提出并设计出好的探究实验的。
功到自然成!相信经过一年多的不断探究实验,同学们的探究能力是会不断增强的。
教学策略:多媒体技术的利用使我们的生物课堂上能够把大自然中的、动物园里的、课下随时观察到的场景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探究实验是本节课的难点,要想把这一难点突破,对动物社会行为和信息交流的特征、意义的学习中一定要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
而利用大量视频、图片形象地把动物的社会行为展示给学生,进一步引导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像一个生物学家一样去寻找答案是我们的最好收获!本节课需要2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各种资料。
设计并制作课件。
捕捉、饲养和观察蚂蚁。
教学过程:(第1课时)第2课时:探究实验汇报每组大概时间5-8分钟,汇报中组员可以分工;汇报后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请汇报的同学解释;最后由老师进行评价;还可以进行打分评出等级,在期末考评中有所体现。
八年级生物上册5_2_3社会行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社会行为一、教课目的1、描绘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色,说出分工合作关于动物生计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集体中信息沟通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定,试尝试究蚂蚁的多咱行为。
对照察看四种类人猿和人类发源与发展过程中的表示图,概括人类在发源和发展过程中自己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认可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体集体中合作沟通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一致的整体。
二、要点和难点要点: 1、动物的集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持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定。
难点: 1、社会行为形成的实质和意义。
2、研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行。
三、课前准备教师: 1、采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
2、设计并制作课件。
3、录像片段(动物世界)。
4、为学生的研究供给参照情境。
5、和学生一起到四周环境中察看动物的行为。
学生: 1、采集拥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录像片。
2、认真察看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行为。
3、预习研究实验,提出有研究价值的研究问题,小组确立本组选题,初步拟定研究方案。
四、课时分派一课时五、教课方案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集体生活的动物(狮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哪些目标定位播放录像,创建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想。
子、斑马、大象、狒动物是集体生活的。
指导学生进行描绘,相互沟通,在此基础上提出问狒等)拥有社会行为题。
集体生活的动物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的特色:察看社会生活的动物的录学生自学指引学生察看剖析,启迪学生提出问题:集体内部形成组织;像片,议论社会行为的特社会行为有哪些特色?参加议论一起概括总结讨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征。
论结果。
工;有的集体形成等发问:集体生活的动物有级哪些特色?议论、表达沟通:分组汇个性展现展现图片,启迪学生进行剖析。
报议论结果并以实例说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请同学找出此中的雌蚁、雄蚁、白蚁的社会分工:明。
工蚁、兵蚁。
雌蚁、雄蚁、工蚁、察看图片,找出此中的雌指引学生思虑:分工的社会心义,雌蚁的宏大概形兵蚁。
八年级生物上册 5.2.3《社会行为》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意义。
3、养成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4、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各种动物的通讯行为。
5、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分析: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动物各种行为的存在都是对其个体和种族的生存有利的,其中社会行为是否也具备同样的作用呢?通过对课本中和同学们提出的群体生活的动物的分析,使学生们理解分工合作对于个体和种族延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分析: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一个好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提出,一定是这个学生在对所观察动物有很大兴趣,且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之上提出的。
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大胆猜测并进行科学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提出好的探究实验,并进一步进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如果学生平时就对生物缺乏兴趣,是不可能提出并设计出好的探究实验的。
功到自然成!相信经过一年多的不断探究实验,同学们的探究能力是会不断增强的。
教学策略:多媒体技术的利用使我们的生物课堂上能够把大自然中的、动物园里的、课下随时观察到的场景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探究实验是本节课的难点,要想把这一难点突破,对动物社会行为和信息交流的特征、意义的学习中一定要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
而利用大量视频、图片形象地把动物的社会行为展示给学生,进一步引导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像一个生物学家一样去寻找答案是我们的最好收获!本节课需要2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各种资料。
设计并制作课件。
捕捉、饲养和观察蚂蚁。
教学过程:(第1课时)第2课时:探究实验汇报每组大概时间5-8分钟,汇报中组员可以分工;汇报后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请汇报的同学解释;最后由老师进行评价;还可以进行打分评出等级,在期末考评中有所体现。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2.3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社会行为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有何作用?
-人类社会行为与动物社会行为有哪些异同?
-你认为合作与竞争在人类社会行为中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4.课堂笔记整理:请同学们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形成系统的笔记,以便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5.预习作业: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社会行为的内在规律。
4.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一系列关于社会行为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6.拓展阅读:推荐同学们阅读关于社会行为的科普书籍或文章,如《自私的基因》、《社会性动物》等,以拓宽知识视野,提高生物学科素养。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社会行为在生物界的重要作用。
3.作业设计:
-布置观察类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并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设计研究性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分组合作,选取一个动物社会行为为主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社会行为的概念、特点及其在生物界的普遍性,特别是动物社会行为的组织结构、通讯方式和分工合作。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类社会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2.3社会行为说课稿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动物行为的基本知识,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但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特点理解不够深入,容易与一般动物行为混淆。
2.对社会行为类型及其适应性意义的理解不够明确,难以分析社会行为在动物生存和繁衍中的作用。
3.部分学生可能对社会行为的观察和分析缺乏耐心和兴趣,影响学习效果。
1.加强课堂讲解,结合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行为的特点和适应性意义。
2.灵活调整课堂节奏,确保讨论和分享环节的顺利进行,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课堂观察,了解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本节课面向的是八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认知水平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能够理解社会行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此外,学生对动物行为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喜欢观察和讨论动物生活现象。
然而,学生的学习习惯尚需培养,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依赖教师引导。因此,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鼓励学生收集与动物社会行为相关的资料,如图片、视频等,为下节课的分享做准备。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中心辐射式布局,以社会行为为核心,向外延伸出特点、类型、适应性意义等分支。板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核心概念:社会行为
2.主要特点:群体生活、合作、竞争等
3.类型:群居生活、社会等级、合作狩猎等
3.教师评价:我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找到改进的方向。
八年级生物上册 5.2.3《社会行为》(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一、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要求: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活动建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核心素养:
科学探究——分工合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进行“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三、评价任务
任务一:通过实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验生命的脆弱,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油然而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学生谈感受。
教学小结
请获得实验成功的同学用一句话概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在音乐声中让学生一起朗诵屏幕上的一段文字:“仁慈地善待生命进化低于人类的动物,应该是人类的一种责任,人性的光辉将通过人类自身照亮同样有喜怒哀乐的动物世界”。
【升华情感,体验人性的美。】
学生发言。
学生有感情的朗诵。
五、目标达成检测
一、选择题
1.在探究“蚂蚁的通讯”的实验中,下列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实验时,可用手直接移动“桥”
B.实验用的蚂蚁要使它处于饥饿状态
C.实验用的木条大小、长短大致要一致
D.蚂蚁最好饲养一段时间后再做实验
2.下表是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作出假设步骤的是( )
实施方案
提示:
1.蚂蚁喜欢吃什么?
2.怎样饲养蚂蚁?
3.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
4.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
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
6.最好将观察过程拍下来。
【学生自己动手,可以有更深的感受,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观察记录,分析得出结论。
交流过程
步骤1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5.2.3社会行为

6.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社会行为的重要性和意义,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社会行为定义、特点的掌握程度。
在学生对社会行为有一定的理解后,可以进行一些课堂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填空题、选择题或者简答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些题目可以涉及社会行为的定义、特点、动物和人类社会行为的例子等方面,通过练习,学生可以加深对社会行为的理解和记忆。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练习完成后,可以进行总结归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强调社会行为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最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醒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完成作业。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完社会行为的相关知识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例如,可以让学生讨论动物社会行为的意义,或者讨论人类社会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
(四)课堂练习
四、教学评价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社会行为定义、特点的掌握程度。
2.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八年级生物上册 5.2.3 社会行为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陕西省石泉县八年级生物上册5.2.3 社会行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石泉县八年级生物上册5.2.3 社会行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石泉县八年级生物上册5.2.3 社会行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社会行为。
八年级生物上册5.2.3社会行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社会行为
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教师活动: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问:
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
动物依靠集体的力量更容易适应环
够分泌吸引雄虫的物质一性外激素。
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
的蚂蚁为什么总是要经过曲折的路径再次找到食物,并没有走一条捷径
C.
下列关于阿尔卑斯狒狒社群内“首领”雄狒狒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制度。
5.2.3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上册同步(人教版)

5.2.3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学生学习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动物的社会行为。
本节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社会行为的特征,二是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让学生先观察教材的图片再讨论总结,易于学生接受,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教学手段,认真组织教学。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观察和群体组织特点的总结,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点。
(重点)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重点)“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难点)四、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检测,激趣导入,激发热情蜜蜂跳舞同巢工蜂通知蜜源存在的报信的一种形式。
(二)社会行为的特征——明确教学目标1.PPT展示以白蚁为例描述社会行为的特征同学们对蚂蚁类群比较熟悉,有浓厚的兴趣。
以白蚁群体为例,白蚁群体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群体中有蚁后、蚁王、工蚁和兵蚁。
2.以狒狒为例来描述社会行为的特征在一群狒狒组成的“等级社会”中,狒狒之间会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分成等级次序。
从社会行为的组织和分工,又加上某些群体中等级。
3.共同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三)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资料分析1.同样是肉食动物,虎是单独生活的,狼却往往集结成群捕食猎物,这两种动物的捕食方式各有什么优势和不足?答:虎是强壮的捕食者,它有能力孤军奋战获得食物。
它的感官敏锐、行动敏捷,有足够的耐心和爆发力,取食时用的是伏击战术。
虽然单独作战胜算的可能性小一些,可一旦胜利就能独自享用食物。
狼的耐力好,但单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于虎。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2.3《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3.课堂讲解,巩固知识:
-对社会行为的概念、特点、分类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结合实例,讲解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认识。
4.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如观察校园内的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行为。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2.3《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社会行为的定义,理解社会行为的特点及其在生物界的普遍性。
2.掌握动物社会行为的分类,如群居生活、合作狩猎、社会等级等,并能举例说明。
3.学会分析动物社会行为对个体和种群生存、繁衍的影响,理解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培养学生合作、团结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动物社会行为的精彩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行为现象。
-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社会行为的思考。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设计学习任务单,让学生课前预习,了解社会行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
-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意识。
-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任感。
6.教学评价,促进发展:
-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小组讨论表现、实践活动报告、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3.鼓励学生继续观察生活中的社会行为现象,学以致用,提高生物学素养。
八年级生物人教版上册教案:5.2.3《社会行为》教案2.doc

《社会行为》教案一、课题社会行为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1)培养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
(3)加深对“生物由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环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普遍联系的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2)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难点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
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四、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视频播放不同动物的相关行为:同学们在片中都看到了哪些动物?这些动物中有哪些是群体生活的?你们还知道别的群体生活的动物吗?群体生活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优越性呢?教师小结后引入新课,板书课题(第三节社会行为)任务一:社会行为的特征【问题引导,自主探究】⒈联系生活实际,说出群体生活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明显的特征?2、白蚁的群体生活有什么特点?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3、狒狒群体中的首领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它会成为首领?它有哪些特权?4、狒狒群体生活的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特征呢?5、为什么许多动物都要群体生活呢?群体生活对动物有何意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1、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资料,并与同学交流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要求: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活动建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核心素养:
科学探究——分工合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进行“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三、评价任务
任务一:通过实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验生命的脆弱,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油然而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学生谈感受。
教学小结
请获得实验成功的同学用一句话概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在音乐声中让学生一起朗诵屏幕上的一段文字:“仁慈地善待生命进化低于人类的动物,应该是人类的一种责任,人性的光辉将通过人类自身照亮同样有喜怒哀乐的动物世界”。
实验完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在班级进行交流,其它小组的同学评价其小组实验的优价。
【成果分享失败的教训】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同学评价其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
实验感受
实验完成以后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蚂蚁会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动物?
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制定方案
每四人一组阅读教材提示,拟定计划,进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实。
(让学生制定方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活动)
小组成员确定实验步骤;明确实验材料;进行分工。确定记录的方法。
交流方案的可行性
让学生评价优点和缺点使学生在看到其它组的同学不足时,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展开热烈的讨论。
四、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起探究欲望
教师提供资料: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
让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学生提出问题:蚂蚁没有发出声音,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领路的蚂蚁为什么总是要经过曲折的路径再次找到食物,并没有走一条捷径呢?
【升华情感,体验人性的美。】
学生发言。
学生有感情的朗诵。
五、目标达成检测
一、选择题
1.在探究“蚂蚁的通讯”的实验中,下列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实验时,可用手直接移动“桥”
B.实验用的蚂蚁要使它处于饥饿状态
C.实验用的木条大小、长短大致要一致
D.蚂蚁最好饲养一段时间后再做实验
2.下表是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作出假设步骤的是( )
步骤1
发现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搬运食物,心想蚂蚁爱吃哪些食物
步骤2
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推测蚂蚁喜欢吃甜食
步骤3
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放进蚂蚁进行探究
步骤4
通过几次反复实验,得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A.步骤 1B.步骤2C.步骤 3D.步骤 4
3.通过“探究蚂蚁的食性”的学习,我们知道蚂蚁主要是通过( )进行信息交流的。
实施方案
提示:
1.蚂蚁喜欢吃什么?
观察记录,分析得出结论。
2.怎样饲养蚂蚁?
3.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
4.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
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
6.最好将观察过程拍下来。
【学生自己动手,可以有更深的感受,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交流过程
A.动作B.气味C.声音D.表情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
亮点: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探究性学习,培养科学探究素养。
2.通过互动答题卡统计目标检测作答情况,巩固课堂所学的同时,也能调动课堂气氛。
需改进:暂无。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