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完整版)五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

(完整版)五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

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赏析: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

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

”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

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

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

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

五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古诗文赏析

五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古诗文赏析

五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古诗文赏析篇一:五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古诗文赏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自古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古诗文一直占有独特的地位。

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古诗文赏析旨在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培养优美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五年级语文下册中,我们将重点预习几篇优秀的古诗文赏析,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题西林壁》——苏轼赏析:《题西林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写人题字的一石三鸟之作”。

文章写了园林的景色,主人公自然即景,运用了独具匠心的写景手法。

通过对园林的描绘,将其中的美景、人物以及心情都生动地展现出来。

这篇诗展示了苏轼出游时的悠然自在、豁然开朗的胸怀,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一种闲适得意、豪情满怀的唯美情感。

二、《在天愿作比翼鸟》——文天祥赏析:《在天愿作比翼鸟》是南宋抗金名将文天祥的名篇,表达了民族大义和英雄壮志。

文章以孟子的“宁为玉碎”为引子,表达了对抗金的决心和牺牲精神。

通过描绘鸟的比拟,表达了文天祥对祖国的深情厚谊、忠诚担当。

诗中蕴含着文天祥激昂的情感和浓浓的爱国情怀,饱含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热爱。

三、《登鹳雀楼》——王之涣赏析:《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名篇,描述了登上鹳雀楼后俯瞰江山的壮丽景色。

文章通过描绘鹳雀楼的高耸入云和登楼之后的远眺,展现了壮美的自然景观和壮丽的国家脉络。

王之涣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让读者仿佛亲临现场,感受到登楼后所带来的惊爆之感。

该诗以鞭辟入里的笔触描绘了祖国的美丽,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和自豪。

四、《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岳飞赏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是岳飞在南宋与金兵激战前写给家人的诗,表达了他的壮志豪情和对家人的思念。

这首诗以写实手法展现了当时岳飞要赴戍的情景,透露出他对战争、对民族复兴的坚定决心。

文章语言简练,意韵深远,凭借着激昂豪情和真挚情感,使人们对岳飞的英勇事迹和壮丽形象念念难忘。

小学五年级下册的必背古诗

小学五年级下册的必背古诗

小学五年级下册的必背古诗1.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作者:范成大(宋)内容: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乡村四月农忙时的景象,男女老少都忙碌于农活,连小孩子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田园风光。

2. 《稚子弄冰》作者:杨万里(宋)内容: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解析:诗人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他们在冬日里玩冰的欢乐场景,充满了童趣和天真。

3. 《村晚》作者:雷震(宋)内容: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傍晚景象,牧童横坐在牛背上,随口吹着短笛,充满了悠闲和自在。

4. 《游子吟》作者:孟郊(唐)内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解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和赞美,通过慈母为游子缝衣的细节,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5. 《鸟鸣涧》(部分,可能作为课外拓展)作者:王维(唐)内容: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春夜山谷的静谧和美丽,通过桂花飘落、山鸟惊鸣等细节,展现了自然的宁静和生机。

6. 《从军行七首·其四》作者:王昌龄(唐)内容: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将士的英勇和坚韧,他们身经百战,誓死保卫边疆,展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7. 《送元二使安西》作者:王维(唐)内容: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解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通过清晨的细雨、青青的客舍和柳色等细节,展现了离别的哀愁和对友人的不舍。

8.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作者:陆游(宋)内容: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五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古代诗词赏析

五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古代诗词赏析

五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古代诗词赏析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中最著名的一部分,它以其美丽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而广受赞誉。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初步认知阶段,通过预习古代诗词赏析,可以帮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将重点介绍五年级语文下册中的几个重要古代诗词,帮助学生在正式学习前提前适应和预习。

【篇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登黄鹤楼》《登黄鹤楼》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它描绘了登上黄鹤楼后的壮丽景色,以及对人生与自然的深层思考。

这首诗的词藻华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与思考。

课前预习时,同学们可以先朗读和默读这首诗,体味每一个字词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然后,针对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和思考,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例如,同学们可以思考:黄鹤楼是如何变幻出不同的美景的?这里的黄河和白日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师生可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并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篇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简洁的语言和扣人心弦的意境,使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人独自在寂静的夜晚思考,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独特感悟。

在预习这首诗时,学生们可以尝试自己朗读和欣赏,感受李白在寂静的夜晚所得的思考和启示。

然后,可让学生们表达对这首诗的感受和理解,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绘画、音乐等多种形式。

鼓励学生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呈现出自己独特的对《静夜思》的解读。

【篇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七步诗》《七步诗》是唐代文学家曹操的作品,这是他在辞行臣下时的抒发自己政治抱负之作。

这首诗表达了曹操为国家治理付出的努力,以及对自己政治操守的坚守和信仰。

在预习这首诗时,学生们可以从整体把握这首诗的基本含义,理解曹操在殷殷期望自己能够为国家奉献的情感。

然后,同学们可以尝试将这首诗的主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思考自己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如何树立远大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五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

五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

五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语文学习中,古诗词的学习鉴赏非常重要。

通过欣赏和学习古诗词,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还能够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作品。

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杰出诗人李白的作品之一,《静夜思》以简练的文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描绘夜晚的明月和丢失故乡的感受,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

这首诗词用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厚的情感,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2.《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作,《登鹳雀楼》通过描绘鹤雀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进取、永不满足的主题。

诗人借用自然景观,表现了对人生和事业不断追求进步,不满足现状的思考。

这首诗词婉转而深刻,带给读者一种无尽的思考和启示。

3.《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是唐代孟浩然的名篇,《春晓》以生动的描写,展示了春天的美好和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

诗人通过诗句表现了对春天鸟儿的朝气蓬勃和对春天生命力的讴歌。

这首诗词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

4.《静夜思》——杜甫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静夜思》同样是床前明月光的表达,却塑造出了迥异的情绪。

杜甫的《静夜思》悲伤且寂寞,用铺垫开头以及美丽的自然景色作对比,表达了旅居他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通篇以感情为主线,首尾呼应,明月既是诗的背景,又环绕其中,给读者带来舒适的感官享受。

这些古诗词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它们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智慧。

通过学习与欣赏古诗词,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情感,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希望大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能够多多阅读和欣赏这些古诗词作品,为自己的成长和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注释及赏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注释及赏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注释及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1)杂兴:各种感受。

(2)童孙:孩子们。

(3)未解:不知道。

(4)供:参加。

(5)傍:靠近。

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的代表作品。

范成大六十一岁时,在石湖养病期间写下了六十篇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各十二首,总题“四时田园杂兴”。

诗篇把农民的勤劳,淳朴的美德通过儿童天真活泼的举动不经意地展现,更显童趣盎然。

第一句用昼和夜对比,向我们展开一幅乡村男女耕田、绩麻,日夜忙碌的画图——白天男人们下田去除草,晚上妇女们在家里搓麻线。

第二句笔锋一转,孩子们天真烂漫,不懂得耕田纺织,但看着父母忙忙碌碌,却甚觉有趣,也不肯闲着,也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地下学着种瓜。

全诗描写了农村男女日夜劳碌紧张的劳动生活,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热爱劳动的品质。

语言通俗浅显,没有刻意追求的痕迹,文笔清新轻巧,生动自然,犹如信手拈来。

犹如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长卷,充溢着江南农村浓郁的乡土气息。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赏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赏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赏析
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赏析古诗可以增进
学生对于语文的理解与欣赏。

本文档将对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中
的古诗进行赏析。

诗一:《春夜喜雨》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创作的,描绘了一个春夜的愉悦景象。

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春夜的宁静和清新。

诗二:《秋思》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白所创作的,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意象,使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故乡的
深深眷恋。

诗三:《静夜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创作的,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
典之作。

诗中通过简洁而富有层次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在夜晚孤寂
时的思念。

总结
通过对于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古诗进行赏析,学生可以培
养对于语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古诗的艺术表达和优美的语言结构,将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启发,促进他们对于语文的热爱和
进一步的研究。

以上是对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的赏析,希望对学生有所
帮助。

小学五年级古诗词教学赏析(精选5篇)

小学五年级古诗词教学赏析(精选5篇)

小学五年级古诗词教学赏析小学五年级古诗词教学赏析(精选5篇)通过鉴赏与分析古诗词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小学五年级古诗词教学赏析,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五年级古诗词教学赏析(精选篇1)己亥杂诗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作者背景】龚自珍(1792-1841),一名巩祚,字(?王+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道光进土,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在诗歌创作上也有相当高的成就,诗风瑰丽,有“龚派”之称。

他的诗饱含着忧国愤世的激情和对理想的憧憬,语言恣纵雄奇。

【注词释义】己亥:道光十九年。

九州:指中国。

生气:活力,生命力。

万马齐喑:比喻当时的中国死气沉沉。

喑:哑。

究:终究、毕竟。

重抖擞:重新振作、奋发起来。

不拘一格:打破常规,采用多种方式。

降:赐给、给予。

这里有产生、选用的意思。

【古诗今译】九州内生机勃勃要有风雷激荡,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可哀。

我劝告天公要重新把精神振作,打破一切清规戒律去选用人才。

名句赏析——“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是首借题发挥,极力提倡“更法”,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的诗作。

龚自珍生活的时代正当清政府腐败衰落的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诗人用象征的手法,写了这首感情激越的诗篇。

大自然要保持生气勃勃的状态就要有风雷的激荡,如果在死气沉沉的空气中则一切都会窒息。

同样,中国要重现勃勃的生机,也必须要实行重大的变革。

天公在诗中原指主宰宇宙的玉皇大帝,这里则借指清朝统治者。

诗人希望当朝统治者能奋发有为,因而大声疾呼,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表达出一种渴望社会变革的急切心情。

全诗充满了诗人关注社会政治的激情,想象奇物,气势生动,催人奋进,满腔爱国热情跃然诗中。

小学五年级古诗词教学赏析(精选篇2)【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深入解读小学五年级古诗词

深入解读小学五年级古诗词

深入解读小学五年级古诗词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小学五年级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不仅能够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还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解读小学五年级的部分古诗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一、《悯农》——李绅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李绅的《悯农》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农民的辛勤劳作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描绘,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来衬托农民的辛勤劳作。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是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社会进步的希望。

这首诗启发了无数的读者,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才能够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实现个人的价值。

二、《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描写历史名楼的古诗,通过高洁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敬仰和对壮丽的自然景色的赞美。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述了广阔的自然景色,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暗示了通过不断努力,可以获得更深的感悟。

这首诗倡导了追求卓越的精神,告诉我们只有拥有上升的心态和不断超越自我的努力,才能够登上更高的境界。

三、《白日依山尽》——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古诗是清代王之涣创作的,与李绅的《悯农》和《登鹳雀楼》有着相同的开头,因而被人们称为“白日系列”。

王之涣的这首诗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通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描述,表达了壮丽的景色和无限的宽广。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是告诉我们要有追求卓越的心态,要不断超越自我,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启发了无数人的思考和感悟,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灵寄托。

以上只是小学五年级部分古诗词的解读,每首古诗都有着独特的意境和艺术表达方式。

小学五年级课内课外古诗词及赏析

小学五年级课内课外古诗词及赏析

五年级课内外古诗词50首课内:1、示儿 [ 宋 ] 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意】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感到悲伤,没能见到国家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诗人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

【背景】他出生在北宋灭亡之际,一生辅佐高(宋高宗)孝光宁四代皇帝,致力于抗金斗争,希望能收复中原。

虽然频遇挫折,却仍未改变初衷。

【赏析】第一行表现了诗人死无所畏的生死观;第二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第三行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虽然沉痛,但也有必胜的信心。

第四行表达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体现了陆游爱国、报国之情。

【情感】爱国激情执着、深沉、热烈、真挚!2、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意】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温暖馥郁的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诗人简介】林升,字云友,又字梦屏,生活在南宋孝宗时期,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

【背景】此为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社墙壁上。

【赏析】第一句描写祖国大好山河。

第二句用反问语气表达愤慨之情。

后两句讽刺当政者纵情声色的腐朽本质,表达对他们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怒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情感】对统治者苟且偏安的愤怒之情。

3.己亥杂诗作者: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意】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诗人简介】龚自珍,字璱(sè)人,号定庵(ān),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背景】龚自珍处在封建主义腐朽没落的时代,他宣传变革,终因揭露时弊,触动时忌,不断遭到权贵的排挤和打击,辞官南归,在途中写下315首《己亥杂诗》,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五年级下期古诗赏析

五年级下期古诗赏析

五年级下期古诗赏析《山居秋暝》这首山水名篇,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

“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

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欢歌笑语,那是一些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追求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11首详细讲解及欣赏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11首详细讲解及欣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11首1、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译文】在一个长满水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注释】陂(bēi):池塘的岸。

衔: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浸:淹没。

寒漪(yī):水上波纹。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腔:曲调。

信口:随口。

归去:回去。

池塘:堤岸。

【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

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1、写景的艺术特色:《村晚》的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

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瞧,"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

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2、诗歌的意境的创造: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笛呢,则是"无腔信口",是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看破了"红尘滚滚"呢,还是他天性好静、好无拘无束呢?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完整版)五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

(完整版)五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

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赏析: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

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

”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

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

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

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

五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古诗词鉴赏

五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古诗词鉴赏

五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古诗词鉴赏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小学语文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情操,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篇文章将为同学们介绍五年级语文下册的重点古诗词鉴赏内容,希望能帮助大家顺利预习。

第一篇:《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反映壮丽自然景色和追求进取精神的古诗。

在学习这首诗时,同学们可以先理解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表达了大自然壮丽景色的壮美。

同时,同学们还要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人想通过登高远望来寄托追求进步的精神。

同学们可以仿照这个思路,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文章,描述一次登高远望的经历,或者表达自己对进取精神的理解。

第二篇:《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描绘了思念之情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同学们可以从情感出发,思考自己所爱的人是否也处于遥远的地方,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同学们还可以发挥想象,思考在远离的夜晚向心爱之人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设想自己在月光下写下一封信,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出来。

第三篇:《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

同学们可以从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出发,用自己喜欢的句子来形容春天的景色,或者想象自己是一只小鸟,在春天的早晨欢快地歌唱,以表达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以上三首古诗词的鉴赏,同学们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华诗词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

在预习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多思考、多感受,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预习,不仅可以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老师讲解的内容,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预习,充分利用宝贵的预习时间,为自己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1,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1],笛弄晚风三四声[2]。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3]。

注释[1]横野:宽阔的原野。

[2]弄:逗弄。

[3]蓑衣:用茅草或棕麻编制的防雨衣。

今译绿草在广阔的原野上一铺就是好几里,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几声悠扬的牧笛声。

牧童放牧回来了,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安闲自在地趴在皎洁的月光下休息了。

诗境在一片广阔的草原上,传来了远远的牧笛声。

渐渐的,笛声近了,时而悠扬,时而急促,时而婉转,时而活泼,令人陶醉。

晚风大概也醉了吧,调皮地在草原上掀起阵阵绿色的波浪。

笛声越来越近了,原来是出门放牛的小牧童回来了呢。

只见他将笛子往身后一挂,噌的一下跳下牛背,急急地吃饭去了。

放了一天的牛,肯定饿坏了吧!不一会儿,就见他拍着鼓鼓的小肚皮又出来了,哈哈,这下吃饱了!小牧童看了一眼在牛栏里安静吃草的牛儿,就安心地在草地上躺下了,蓑衣都懒得脱了呢。

已是黄昏时分了,一轮皎洁的明月不知何时悄悄地挂上天空。

月光温柔地洒在大地上,也洒在正躺在地上仰望星空的小牧童身上。

2,舟过安仁[4](宋)杨万里一叶渔舟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5]。

怪生无雨都张伞[6],不是遮头是使风[7]。

注释[4]安仁: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5]收篙停棹:篙和棹都收起来不用。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6]怪生:怪不得。

[7]使:使用,利用。

今译一只小小的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儿,他们收起撑竿,停下划桨,坐在船中不动。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以伞当帆)利用风使船前进啊!诗境我乘着一叶扁舟在余江上缓缓行驶,路程还远着哩!百无聊赖的我走上船头,想看看沿途的风景。

突然,江面上传来孩童的嬉笑声。

我循着笑声望去,离我不远的前方有一艘小渔船呢。

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撑着伞,嘻嘻哈哈地说闹着什么。

船慢慢地靠近,我愈发感到奇怪。

船篙和船桨竟都被扔在一边,那俩孩子只顾撑着手中的伞,可是天并没有下雨呀!这是在做什么呢?我越想越好奇,忍不住朝那俩小孩问道:“孩子们,你们在干嘛呢?”其中一小孩笑嘻嘻地转过头来对我说:“我们在用伞留住风爷爷,请他帮忙给我们驶船呢!这样,我们就不用自己辛苦地划船了呀!嘻嘻……”听到这里,我不禁笑了。

五年级下册古诗文鉴赏

五年级下册古诗文鉴赏

五年级下册古诗文鉴赏
以下是三条五年级下册古诗文鉴赏:
1.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出自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这句诗的意思就是小孩子不懂得耕田织布,却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呢!你看啊,这多像小时候的我们呀,对大人们做的事情充满了好奇,啥都想去模仿一下。

就好比我们小时候看到妈妈在厨房做饭,我们也会拿着玩具锅碗瓢盆在一边瞎捣鼓,还觉得自己可厉害啦!
2.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这是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里的诗句。

它说的是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哇塞,想想那画面,黄河是多么的气势磅礴,华山又是多么的雄伟壮观啊!这就好像我们看到波澜壮阔的大海时内心的那种震撼和激动,或者看到高耸入云的山峰时那种油然而生的敬畏之情。

3.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来自孟郊的《游子吟》。

说的是母亲在儿子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这真的太让人感动了,这不就是妈妈对我们的爱嘛!每次我们要出远门,妈妈是不是也会这样,给我们准备好多东西,还不停地叮嘱我们。

这就跟我们要去参加夏令营,妈妈给我们准备各种物品,生怕我们在外面受一点委屈一样呀!
我觉得这些古诗文真的太有魅力啦,它们用简短的语句就把那么深刻的情感和画面表达出来了,让我们能感受到古人的生活和他们的情感世界,真的很神奇呢!。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五年级下册教材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优秀的古诗词,让我们一起欣赏并领略其中的魅力吧。

1. 《七步诗》——曹操万里烽烟尽,城头月影斜。

飞将军翻江阵,走马灯如画。

这是三国时期著名将领曹操创作的《七步诗》。

诗中通过描绘战争场景和战马奔腾的形象,表现了将士们忠诚勇敢、顽强拼搏的精神。

2.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

诗中以朴素的语言描绘了清晨的自然景色,传递出了春天的美好与鲜活。

3.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人以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色勉励人们追求更高境界,寄托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4.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诗人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展现出对家乡美好回忆的渴望。

5. 《登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是唐代文学家崔颢的《登黄鹤楼》。

诗人通过描绘黄鹤楼的废墟与白云的对比,表达了兴亡尽时空的深沉思绪。

6.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诗人以别样的表达形式描绘了元夕夜晚的深情与美好,表达了对流逝光阴的珍惜和对爱情的留恋。

以上是五年级下册古诗词的精彩片段。

通过学习古诗词,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华美的艺术表达,更可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喜欢古诗词,不断汲取其中的智慧和美感,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字词背后的情愫。

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 语文A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  语文A版

2018-2019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Δ1、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译文: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

“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

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

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

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

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

于是,向人问路了。

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说出是向谁问路的。

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

牧童是否答话了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遥”,字面意义是远。

这一指,已经使读者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

五年级语文古诗大全鉴赏

五年级语文古诗大全鉴赏

五年级语文古诗鉴赏五年级语文古诗大全鉴赏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语文古诗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上册:《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赏析全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

“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祐四年(1037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

“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

把“数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人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数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

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

这是因为:一、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

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

二、这句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

“春风”实指皇恩。

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

对此,诗人感到欣喜。

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赏析: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

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

”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

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

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

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

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赏析此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语言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风让船前进啊!“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

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舞动伞柄使风吹动小船使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

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可以参阅。

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

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表达了作者对天真、可爱的孩子的喜爱之情。

赏析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这是人看到的情景。

两个小孩之所以引起了诗人的注意,是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是奇怪的事。

由此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诗人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

疑窦的解开,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是恍然大悟:两个小孩没下雨也张开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舞动伞柄使风吹动小船使船前进。

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诗人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孩童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

在这首诗中,诗人看到在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竹篙,停下船桨,张开了伞。

而诗人悟到了两个小孩之所以没下雨也张开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风让船前进。

诗人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

诗人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

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表达了诗人对孩童的喜爱和赞赏。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鉴赏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

“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

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

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

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

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

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

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

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形象化。

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

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赏析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

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情画意的特点。

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

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

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

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

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

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

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

“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比坐、躺、趴等用的更妙,就更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

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

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

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

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

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

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