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海外译介难点及解决措施

合集下载

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几个问题的论文

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几个问题的论文

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几个问题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几个问题在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主轴上,“走向世界”的理念具有发动机的作用。

在这个认识框架中讨论“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它的意义自然不言自明。

近年来,一些年轻研究者开始注意这一领域,令人印象深刻的有武汉大学方长安教授指导的博士论文《“我们”视野中的“他者”文学一冷战期间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解读研究》,北师大张清华教授指导的博士论文《认同与“延异”——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接受》(作者刘江凯)。

两部博士论文花费相当工夫,对当代文学“汉译”的作品数量、译者、读者反应作了详细统计和分析,这种基础性的工作对下一步工作的展开,显然有奠基性作用。

尽管如此,我仍然觉得一些问题需要深度展开和讨论,如果不了解“海外传播”的具体历史场域、现场氛围等细部情况,我们的研究可能只会给人观念化的印象,从而影响对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定位的基本判断。

一是翻译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汉学家在西方主流学术界的权威性问题。

我们知道,最近200年来,西方主流学术关注的是欧美文学问题,即使偶尔涉及亚洲、非洲文学,也基本是为阐释欧美文学的“正宗地位”服务的。

所以,在西方学术界视野里,被“汉译”的“中国当代文学”连同它们的汉学家都处在边缘性位置。

按照传播学理论、传播方式及其对象一般分“主传播渠道”和“分支性传播渠道”等形式,处在主传播渠道中的作家作品,当然更容易被主流化的西方读者所重视和接受;与之相反,处在分支性传播渠道上的非西方国家的作家作品,即使偶尔会进入西方主流读者视野,但总体上仍然是被整体性忽视的状态。

我想提出的问题是,一些在中国当代文学界可能大名鼎鼎的汉学家,在西方读者界其实无人所知,经由他们翻译介绍并在西方国家出版的中国当代作家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者两难的困境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者两难的困境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者两难的困境在中国现代文学翻译作品普遍被西方读者漠视的背景下,作为译者面临两难的困境:一是译者本土化问题,译者汉语为母语对译本语言的影响造成译本在西方读者中接受度不高;二是中国文学存有是否要为了迎合西方文化而对原作改写的焦虑。

为了实现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目标,译者必须摆脱以自我文化为中心的态度,加强国际合作,在推广中国文化的同时,建构自我文化形象。

标签:中国文学“走出去” 中国现代文学翻译译者困境一、前言通过翻译中国图书促使中国文化“走出去”,一直是国家努力的目标。

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出版与海外研究发展非常迅速,其翻译质量、研究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特别是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说明中国当代文学已经产生了重要的世界影响力。

在政府支持下,各种文化翻译活动也持续不断:20世纪80年代的“熊猫丛书”是一套高质量的英语版中国经典著作、传说、史集;90年代开始的“大中华文库”选取了我国从先秦至近代的文化、历史、哲学、经济、军事、科技等各方面的经典著作进行外译。

21世纪更有“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2004)、“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2006)、“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2009)、“中国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010)等,翻译了不少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

中国当代作家余华、苏童、王安忆、毕飞宇、贾平凹、阎连科、王蒙、残雪、徐小斌等,在海外都有相当充分的译介。

回顾中外历史,当一个民族复兴时,翻译必定是它的排头兵。

随着我国经济、军事、外交力量对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致力推广民族文化的翻译工作在国外读者中的接受度如何呢?通过自己的对外翻译来推广自己的文化,这种愿望十分美好,但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现状却未达预期。

这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国外学者对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评价不是很高。

如加拿大汉学家杜迈克认为严肃的中国文学要想获得国际承认,面临着很多巨大的障碍(章太炎,1985)、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认为“中国文学在西方被忽视了”(叔本华,1982)、英国汉学家詹纳指出“熊猫丛书”的某些译文让西方汉学家感到“荒唐可笑”(王国维,2007)等。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困境及策略——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困境及策略——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

广告•书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困境及策略—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随着我国文化领域的不断发展,我国当代的文化事业发展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以我国当代文学为代表的文化主旋律在树立和传播当代新中国形象、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逐渐成为我国对外软实力竞争的手段之一。

如何更好地发挥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优势,破解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传播效果等方面的瓶颈和难题成为当前我国全面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的关键议题。

中国当代文学要想在世界文坛上占据重要地位仍然任重道远,我国的优秀文学作品需要高超的语言翻译人才,而当前在文学领域较为专业的高级翻译人才较少,娴熟的翻译水准和高超的地道英语是保证满足受众审美情趣的重要保证。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文学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在《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2016年8月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冤这本书中,编者姚建彬从我国文学在海外传播过程中发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探讨,既有文学创作的方式和方法,也有文学理论的问题研究以及对外传播的瓶颈和困境等。

该书所关注的问题是我国近些年来对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领域的集大成者,为我国相关出版单位和文化管理机构提供了理论指导。

编者还在书中提出了诸多观点和探寻路径,为推动我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献智献策,可以通过学习该书的观点和方法掌握相关的文学创作理论;该书也为广大翻译从业人员在研究文学翻译的问题中提供了不断研究和发掘翻译技巧和方法,这不仅为推动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而且为广大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提供广泛的思考维度,也为更多的出版机构研究提供决策依据。

书中提出了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几个重要议题。

首先,面对当前的多元化世界格局,中国文学同样面临着“走出去”的焦虑。

编者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问题与实质、中国文学“走出去”靠什么及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几组辩证关系进行了探讨。

解读了中国文学“走出去”与“中国文学”建构的文化战略之间的联系,解答了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是否被接受的问题。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困境及策略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困境及策略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困境及策略近年来,中国的文化不断走向国际化,中国文学作品逐渐在全世界展露头角。

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困境。

无论是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文字上都带有太过浓重的中国元素,这使得海外读者很难接受和理解。

那么,如何突破这种困境,实现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目标呢?一、语言翻译的重要性要想实现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语言翻译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环节。

翻译需要准确、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而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需要仔细研究原作的时代背景、文化内涵等因素,从而准确的还原作者的写作意图。

只有准确的翻译,才能让海外读者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二、文学作品内容中和风险大的元素中国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文化背景、思想内涵和价值观等因素,对于海外读者来说很难理解,因此在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进行文化的调整。

文化的调整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减少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因素,避免让海外读者感受到文化的隔阂。

同时,在选择翻译作品时应该注意一些特定的因素,例如政治因素、宗教因素等,避免引起敏感话题并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

三、对海外市场的深度了解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海外传播一直面临着语言、文化和市场等多种障碍。

为了实现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海外的传播,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海外市场采取不同的推广策略。

比如,在美国市场,可以采用译者的策略,在法国市场可以采用出版社的策略,而在日本市场则可以采用电影、动画等形式进行推广。

因此我们需要对海外市场进行深度了解,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出版策略和宣传策略。

四、加强中国当代文学的品牌力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海外的传播不仅需要强大的语言、文化和市场资源,同时还需要加强文学品牌的力度。

目前,我们需要提高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海外的可识别性,并创造良好的文学品牌形象。

借助一些重大的文学活动,如诺贝尔文学奖、布克奖等来提高中国当代作家的知名度,并加强与海外文学界的接触和合作,从而实现中国当代文学在国际上的更广泛传播。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对外译介的困境与出路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对外译介的困境与出路研究

代文 学 与西方 文学 之间 存在 着较 大 的差异 ,这就 使
得 中 国现 当代 文 学 作 品在 译 介 方 面存 在更 大 的 困 难 。因此 , 译者 在进 行 翻译 的过程 当 中 , 为 了使 得 译 作能 够顺 利进 入到 西方 国家 市场 中 ,往往 会 对原 作 品进 行一 定程 度 的暴 力 改写 ,从 而使 得译 作 符合 西 方 国家 的写作 模式 。但 是 这种行 为 对 中国现 当代文
玲 等 翻译 家将 中国现 当代文 学作 品进行 翻译 。在海 外 产 生 了较大 的影 响力 。 与海 外 的翻译 家相 比 , 中国 本 土 对 中 国现 当代 文学 作 品的译 介 呈现 出一种 较为 尴 尬 的局 面 .海外读 者 对 中 国本 土 翻译 的文学作 品
不感 兴 趣 , 中 国文 学 出版 社 被 撤销 以及 “ 熊猫 丛 书 ”
J u n e 2 0 1 7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 4 8 2 3 . 2 0 1 7 . 0 2 . 0 1 5
中 国 现 当代 文 学 作 品 对 外 译 介 的 困 境 与 出路 研 究
王 伟 杰
( 银- J 1 1 能 源学院 文 法学院 , 银川 7 5 0 1 0 5 )
种“ 一 厢 情愿 ” 的营 销模 式 . 这 种方 式 在 知识 一 体 化
文学》 与“ 熊猫丛书” 进行译介 。 《 中国文学》 在 中国有 着较为悠久 的历史 , 早在 1 9 5 1 年其英文版就 已经问
世 。2 0世 纪 8 0年代 , 《 中 国文学》 主编杨 宪 益先生倡 导 出版 了“ 熊猫丛书” , 目前 “ 熊 猫丛 书 ” 已经 在 世界

文学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翻译中的挑战与机遇

文学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翻译中的挑战与机遇

文学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翻译中的挑战与机遇文学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翻译中的挑战与机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学翻译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文学作品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风格,在国际翻译领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翻译中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机遇。

一、挑战1. 语言障碍中国文学作品多使用汉语进行创作,与世界主流语言存在较大差异。

翻译人员需要精确理解原文的内涵,并将其准确地转化为目标语言,以确保作品的质量和表达的准确性。

语言差异带来的挑战常常体现在掌握不同语言的翻译人员的数量和能力上。

2. 文化差异中国文学作品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背景当中,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观。

在国际翻译中,翻译人员需要准确理解中国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同时具备足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以便将这种特殊的文化价值准确传达给国际读者。

3. 文学风格转换中国文学作品常常具有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比如象征主义、写实主义等。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将原作中的艺术风格转化为目标语言中所能接受的艺术形式,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翻译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和艺术鉴赏能力,以实现原作与译文之间的准确转换。

二、机遇1. 文化交流与传播通过文学翻译,中国文学作品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进入世界各国读者的视野。

这不仅为国际读者呈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学魅力,也推动了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

文学翻译为中外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契机,促进了跨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2. 提升中国文学作品的国际影响力通过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得以传播至世界各地,丰富了国际文学舞台的多样性。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和作品进入国际市场,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也随之提升。

文学翻译为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提供了有力支持。

3. 丰富国际翻译场景中国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性和思想内涵,为国际翻译领域注入了新的元素。

国外文学的翻译技巧和难点

国外文学的翻译技巧和难点

国外文学的翻译技巧和难点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对于推广国外文学、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国外文学的翻译,也面临着许多的技巧和难点。

本文从翻译的技巧和难点两个方面来探讨国外文学翻译的问题。

一、翻译的技巧1.语义理解能力语义理解能力是翻译必不可少的技能,也是翻译的难点之一。

语义是指语言的意义和内涵,它与语音、语法形成语言的核心要素。

因此,在进行翻译时,语义理解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对于翻译人员来说,首先需要对原始语言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理解其中的文化含义和情感色彩。

然后,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特点,将原文的意义转换为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

2.词汇掌握能力词汇掌握能力是翻译的一个重要技巧方面。

对于国外文学的翻译来说,词汇掌握能力十分重要,因为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和词汇使用习惯是不一样的。

因此,在翻译国外文学时,翻译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词汇量,同时需要对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习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够在翻译过程中更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3.文化背景的了解国外文学的翻译,需要翻译人员具备对原文所在国家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的了解。

因为文学作品不仅仅涉及了文学艺术,还涉及到了文化和历史等方面,这些都是在传达作品意义和情感色彩时不可避免的。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翻译人员对原文进行深入的了解,而且在目标语言的表达中,需要考虑到目标文化的背景和情感色彩等因素。

二、翻译的难点1.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语言和文化是翻译的难点之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语言差异往往会导致翻译误差和偏差。

因此,在进行国外文学翻译时,需要有深入的文化学习和语言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翻译文本的语言、文化和情感内涵。

2.意象和隐喻的翻译意象和隐喻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而这些元素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环境下的翻译存在诸多的难点。

因此,在进行国外文学的翻译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隐喻和意象,以便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情感和意义。

3.口语化和方言翻译口语化和方言的翻译也是国外文学翻译的难点之一。

从莫言作品管窥中国文学外译的短板及对策

从莫言作品管窥中国文学外译的短板及对策

从莫言作品管窥中国文学外译的短板及对策摘要: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推动了国家文化之间的传播与沟通,而在“让文化走出国门”这一理念影响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也越来越丰富。

现阶段,中国当代文学已在海外得到大范围传播,这不仅充分彰显了中国文学在国际文坛的影响力,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国门。

自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其作品已逐渐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引领者。

但在中国文学外译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

基于此,本文将以莫言作品为例,分析中国文学外译的短板,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莫言作品;中国文学;文学外译引言目前,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互动逐渐频繁,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范围内也得到了大规模传播,甚至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而语言学家萨培尔曾明确提出:“传播即文化,文化即传播”,而对于翻译人员来说,文化信息的传播往往需要依托于特定的语言符号。

为助力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发挥更好的传播效果,翻译人员更应在遵循“文化走出去”观念的基础上,对原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精准的表达,让作品所表达的文化价值和魅力受到更多喜爱。

而以莫言作品为例,针对性分析我国文学外译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并总结其对策,也具有极强的现实及理论意义。

1.中国文学外译的短板1.1外译本在目标受众中的可读性较低在进行中国文学作品外译时,其存在的一大主要难题便是此类作品在外语读者中的接受度普遍不高,而这主要是因为翻译人员犯下了过度异化和过度归化的错误,以至于作品翻译不到位,外语读者对其接受程度自然难以提升。

以莫言作品《蛙》为例,在莫言笔下,蛙并不只有普通动物这一身份,文中对其强大繁殖能力的描写便是为了映射中国人口以及计划生育。

但在对该作品进行英译时,蛙的身份被局限,无论是外译本的命名还是文中内容的具体翻译,都为真正展现其内在含义,外语读者自然无法通过译本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在此过程中,文化信息传播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由此便足以证明:仅通过简单的符号转化,根本无法精准表现文章内涵,这也是文化传播面临困境的一大主要原因。

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策略研究

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策略研究

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策略研究引言随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作品开始引起国际读者的关注。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翻译介绍到国际上并非易事。

需要深入研究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策略,以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

一、翻译原则与方法在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时,翻译原则和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原著作品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原著的内涵和特点。

译者需要在保持原著风格和语言特色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贴近国际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语言习惯。

译者还需要在保持忠于原著的前提下,适当进行文化调整,使译文更易于被目标读者理解和接受。

二、选题策略在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时,选题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译者需要根据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和热点话题,选择那些具有一定代表性和话题性的作品进行译介。

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国际读者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那些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作品进行译介。

译者还需要适时进行市场调研和读者调查,以便更好地把握目标读者的需求和喜好,选择符合市场需求的作品进行译介。

三、宣传推广策略在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时,宣传推广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译者需要积极开展线上和线下的宣传推广活动,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文学节、书展等多种方式,向国际读者介绍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提升作品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译者还需要与国际出版机构和文学组织合作,共同举办文学讲座、读书会、文学奖项评选等活动,以便更好地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提供国际传播渠道。

译者还需要通过与国际作家、学者以及文学评论家的交流合作,提升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舞台。

四、翻译质量控制策略在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时,翻译质量控制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译者需要建立完善的翻译质量评估标准和体系,对译文进行严格评估和审查,确保译文准确、流畅、地道。

译者还需要积极开展翻译质量的追踪和监控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译文出现的问题和瑕疵,提升译文的品质和可读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翻译与传播

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翻译与传播
难度
翻译策略:需要 采取合适的翻译 策略,如直译、 意译等,以更好 地传达原文的意
思和风格
翻译渠道与合作项目
合作项目:如“中国文学海外 推广计划”、“中国文学翻译 工程”等
翻译出版:如海外出版社、 翻译出版公司等
翻译机构:如中国文学翻译 院、中国翻译协会等
翻译人才:如海外汉学家、 翻译家等
海外读者反馈与接受度
解和认同
提高了中国现 当代文学在海 外的知名度和 影响力,推动 了中国文学走
向世界
激发了海外读 者对中国文学 的兴趣和热情, 促进了中国文 学在海外的传
播和发展
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与认同
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提高了国际知名度 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增进了相互理解和友谊 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了文化创新 增强了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了民族凝聚力
第五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翻 译与传播面临的挑战与 机遇
文化差异与误读风险
文化差异: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翻译不准确 误读风险:翻译过程中可能存在误读,导致作品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翻译质量:翻译质量直接影响作品的传播效果和接受程度 版权问题:版权问题可能导致作品在海外传播受限
版权保护与国际合作机制
版权保护: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海外翻译与传播中面临的版权问题
国际合作机制: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加强版权保护,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 海外翻译与传播
版权交易:通过版权交易,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海外翻译与传播
国际版权保护协议:加入国际版权保护协议,提高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海外翻 译与传播的版权保护水平
海外市场需求与竞争态势
市场需求:海外读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需求日益增长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译介困惑论文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译介困惑论文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译介困惑论文摘要:文学是文化的精华与集中体现,是对本民族文化的承载和高度升华。

中国文学“走出去”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一步。

以文化元素为载体,将中国推向世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但从目前来看,中国当代文学在西方世界的“接受”程度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走出去”与“送出去”混为一谈;外国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傲慢与偏见”仍然存在。

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接受现状,与各方渠道不对称、文化差异、译者自身能力等原因相关。

因此,要对译介进行重新定位,如找准突破口、译者自身业务素养提升、广泛开展对外汉语传播等。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译介;海外接受;建议一、引言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再次提出加强文化传播,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文化软实力建设已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

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动力。

文学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反映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在内的艺术形式,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文化是全世界或某一地域的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生产生活而创造出的所有物质和精神成果,如科技、宗教、风俗、哲学等,文学也是其中之一。

[1]就海外传播而言,中国当代文学远比不上古代文学。

早在将中国文化“走出去”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之前,《红楼梦》等四大名著便已享誉海外。

近年,国内翻译界也有古代文学的经典翻译。

如: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先生,将其主要精力放在唐诗等古典文学的翻译上;赵彦春教授用三年时间翻译《三字经》,从音、形、义三个方面完美演绎原文。

这固然是译介本身对文学载体的选取偏好和对受众需求的考虑。

但中国当代文学的“不温不火”,甚至“步履蹒跚”的尴尬局面仍然存在。

虽然中国文学“走出去”方面有些起色,但上述事例多是学者个人所为。

据统计,中国当代文学被翻译至国外的有1000余部。

改革开放以来,陆续被翻译介绍到国外的作品中(包括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作品),作家有200多位,共被翻译成20多种外文。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译介困惑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译介困惑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译介困惑摘要:文学是文化的精华与集中体现,是对本民族文化的承载和高度升华。

中国文学“走出去”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一步。

以文化元素为载体,将中国推向世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但从目前来看,中国当代文学在西方世界的“接受”程度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走出去”与“送出去”混为一谈;外国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傲慢与偏见”仍然存在。

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接受现状,与各方渠道不对称、文化差异、译者自身能力等原因相关。

因此,要对译介进行重新定位,如找准突破口、译者自身业务素养提升、广泛开展对外汉语传播等。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译介;海外接受;建议一、引言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再次提出加强文化传播,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文化软实力建设已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

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动力。

文学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反映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在内的艺术形式,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文化是全世界或某一地域的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生产生活而创造出的所有物质和精神成果,如科技、宗教、风俗、哲学等,文学也是其中之一。

[1]就海外传播而言,中国当代文学远比不上古代文学。

早在将中国文化“走出去”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之前,《红楼梦》等四大名著便已享誉海外。

近年,国内翻译界也有古代文学的经典翻译。

如: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先生,将其主要精力放在唐诗等古典文学的翻译上;赵彦春教授用三年时间翻译《三字经》,从音、形、义三个方面完美演绎原文。

这固然是译介本身对文学载体的选取偏好和对受众需求的考虑。

但中国当代文学的“不温不火”,甚至“步履蹒跚”的尴尬局面仍然存在。

虽然中国文学“走出去”方面有些起色,但上述事例多是学者个人所为。

据统计,中国当代文学被翻译至国外的有1000余部。

改革开放以来,陆续被翻译介绍到国外的作品中(包括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作品),作家有200多位,共被翻译成20多种外文。

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反思

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反思

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反思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反思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文化交流也逐渐成为了各国之间重要的合作领域。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文学作品成为了各国之间交流与沟通的桥梁。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作品得以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形式传播到海外,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关注。

然而,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存在的问题并不少,我们需要认真反思这些问题,才能让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向世界,展现其真正的魅力。

一、翻译与语言的问题作为跨界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文学翻译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文学作品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和认可度。

但是,文学翻译的难度非常大,尤其是涉及到语言与文化差异较大的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文学较多的使用四字成语、文言文乃至于方言,这些语言在直接翻译成英文时往往会失去言外之意和音韵之美,因此要想让海外读者真正理解中国文学,翻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同时,翻译难度还在于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如果译者无法完全理解这些背景,就会造成整个作品的歧义和混乱。

二、市场的问题在不同的国家,文学市场的开发和发展都存在不同的问题。

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或者文化发达国家,由于华语文学的市场开发和推广力度不足,使文学海外传播难以实现。

早期华语地区作品的口碑并不好,且许多出版机构在选择翻译、造型等方面也缺乏严谨性导致他们的海外传播效果并不理想。

同时,在海外市场中,文学竞争的环境也十分苛刻,华语作品需要面对很多来自其他国家和文化区的生动竞争。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拓展华语文学在海外的市场,同时推广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

三、艺术性的问题在困扰华语文学海外传播的一些问题之外,艺术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事情。

首先,许多中国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节都比较复杂,对于海外读者来说很难直接理解。

这不仅仅是翻译难度的问题,更是中国文学作品与海外读者文化背景的差异。

其次,一些华语文学作品过于逼近唯美主义,感性体验过重,缺乏现实主义的社会和人生背景描绘,这对于现代文学的多元化和全面性发展有很大的限制。

我国当代文学作品国际传播的现实困境与路径

我国当代文学作品国际传播的现实困境与路径

我国当代文学作品国际传播的现实困境与路径作者:董元元来源:《传媒》 2017年第22期文/董元元摘要:近年来,尽管我国当代文学作品国际传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由于民族烙印太深,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学机制、文化思维等不相适应等问题,在“走出去”的道路上仍面临着许多障碍。

对此,本文结合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现状,重点探讨了我国当代文学作品国际传播的现实困境与路径,以期为文学“走出去”提供有益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当代文学国际传播现实困境突围路径近年来,一系列有利条件的出现为我国当代文学作品“走出去”创造了更多契机。

从2010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到2016年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基于我国当代文学的学术交流、文化合作、翻译培训、国际互访等活动日益频繁,不仅有效增强了与其他国家、地区文学的交流,而且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交融碰撞,更好地传播了我国的文化理念,在“走出去”战略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根据《2016年中国文化走出去发展报告》显示,在2016年,我国当代文学作品在全球领域保持着持续活跃态势,并凭借自身的独特魅力,积极参与到世界文学话语的建构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客观来讲,我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国际传播也面临着产业机制不健全、国际影响力不高、翻译人才匮乏等现实困境,严重制约了其健康发展。

一、我国当代文学作品国际传播的现实困境近年来,我国当代文学作品“走出去”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产业机制、覆盖范围、人才培养和传播渠道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成为制约其健康发展的因素。

1.产业机制不健全,发展驱动力不足。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机制不健全,文学作品生产链条不成熟,在产业结构、产品输出、创意优势、国际竞争等方面存在较大不足,研发生产、包装营销、出口传播等环节无法实现高度衔接,最终导致我国文学作品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不高,“走出去”发展驱动力不足。

同时,我国当代文学作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对市场方向、质量控制、推广机制的把控相对不足,多数情况下只考虑自己的喜好,却没有针对输出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全球文化语境的变化加以完善,而这显然与国际文学市场相脱节,是我国当代文学作品“走出去”的一大困境。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现状与问题研究随着中国真正走向世界并开始对外交流,在世界范围内宣传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学自然也需要在海外传播,以增强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中国文学在海外传播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将围绕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现状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一方面,国家和文化机构加强对中国文学的推广和宣传,力图将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形象呈现在海外受众面前。

另一方面,电子阅读等新形式的出现使得海外读者可以更加轻松便利地获取中国文学作品。

此外,随着国内知名作家的代表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走向世界,中国文学也受到了来自世界的关注。

二、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存在的问题尽管目前有力的推动,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仍受到了一些制约和影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语言障碍语言障碍一直是中国文学在海外传播中的主要问题。

相比于英语、法语、德语等欧美语种,汉语有着较为复杂的语法和汉字的难度,这给海外读者的阅读和理解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2.文学翻译文学翻译的质量和难度也是中国文学在海外传播中面临的问题之一。

翻译选题难度高、版权费用高、翻译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都制约着中国文学在海外的广泛传播。

此外,一些中国文学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等常常被难以准确地传达到海外读者的心中。

3.文学创新与宣传中国文学在创新方面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海外传播中,我们重点宣传的是那些优秀的文化作品,而对于尚未被推广的优秀作品,却鲜有人关注。

同时,随着年轻一代的逐渐崛起,他们的审美、观念、思想都与国外拥有较大差异,如果中国文学没有顺应时代潮流,没有创新和革新,那么它难以在海外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和接受。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为了提高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力度,必须要有一些应对措施:1.加强语言培训对中国文学的海外推动必须要加强语言学习辅助工作。

基于海外传播途径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方法和问题

基于海外传播途径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方法和问题

基于海外传播途径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方法和问题李新东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社会各界都为当代文学的传播做了巨大的贡献。

就国家层面而言,国家制定了多种多样的文化输出规划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与文化传播相关的各部门也做出积极的回应,以及海外出版机构的大力引入,这些都为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加快了世界对中国文学的认知与肯定,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表明中国文学对世界已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家,也为中国文学在世界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很多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也开始研究和探讨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传播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新的传播途径。

一、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研究方法(一)量化研究的借鉴就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研究而言,可以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要对中国当代文学整体在海外的传播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对不同作家作品的海外譯介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规律,促进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

与此同时,我们要清晰的认识到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受当时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制约。

针对研究工作中的方法进行合理对比研究,针对当前的研究范围分析,要提高针对文学的批评评价领域情况分析,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最主要问题就是要注重对于研究价值的重视。

不能进行量化的方法研究文学作品,要针对文学作品进行实质性内容研究,不能破坏人物形象,提高文学作品研究价值意义,保障文学作品良好的内涵分析水平,提高文学作品获得方式研究水平,针对文学作品的内涵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保障研究能够获得良好收获。

比如刘凯江博士通过调查和研究冷战时期当代文学传播情况,主要是根据当时国外大学图书馆中国文学藏书情况、作品翻译情况、外语撰写中国文学数量,通过数据采集进行了有力的说明,从而使研究工作在实践性与科学性效果显著①。

中国当代小说海外译介与传播的特点、问题及策略

中国当代小说海外译介与传播的特点、问题及策略

总第231期‘北京社会科学“2022年第7期中国当代小说海外译介与传播的特点、问题及策略肖㊀笛[收稿日期]㊀2022-02-06[作者简介]㊀肖㊀笛(1984 ),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㊂[基金项目]㊀山东省教育厅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M2021263) 提升国家话语能力背景下翻译专业中译外人才培养机制研究㊂[摘㊀要]㊀基于两部海外译者所译中国当代小说,从经典化视角系统分析了小说的具体翻译特点,并结合西方媒体相关评价反馈,分析了小说在语言㊁句式结构㊁修辞手段及叙事方式等层面的积极经验㊂根据译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传播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识别并处理好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本土经验,使海外读者的阅读体验最大程度地接近中文读者;鼓励国内学界对译文开展批评性分析,为海外译家提供更多导向参考;强化译者与出版机构的经典化意识,确保译文不脱离原生活;充分发挥汉学家深谙译入语的语言文化优势并向其提供多维度支持,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及国际经典化㊂[关键词]㊀中国当代小说;海外译家;译介与传播;经典化[中图分类号]㊀1207.42㊀㊀[文章编号]㊀1002-3054(2022)07-0035-10[文献标识码]㊀A[DOI ]㊀10.13262/j.bjsshkxy.bjshkx.220704㊀㊀一㊁引言㊀㊀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外汉学家积极参与中国小说的海外译介与传播,成为很多作家作品的重要推手㊂因此,中国小说在西方文学场域也有了较好的存在空间,中国作家莫言获 诺奖 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明㊂汉学家们的译介工作也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认可㊂但从经典化视角看,当下中国现当代文学似乎尚未得到英语读者的青睐,中国文学的翻译工作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学者的关注度上都远无法与中国文学的重要性相称㊂[1]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国际经典化问题,有学者认为,目前正处于国内的不断历史化和海外的传播阶段,国际经典化基本未展开㊂[2] 中国文学要想在世界文学谱系内扩大影响,还有漫长而艰难的路要走㊂ [3]这些观点大致概括了这些年来中国小说在海外译介与传播的状况㊂近年来,译介质量越来越多地受到译界的关注,学者们开始对包括葛浩文(莫言作品的主要译者)译作在内的译文质量进行客观评析,这对中国小说的海外经典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㊂从译者及其译本维度探究中国小说的海外经典化也是一个非常有实际意义的突破口㊂对译文的流畅性㊁恰当性㊁是否53‘北京社会科学“㊀2022年第7期符合译入语读者阅读期待等因素的把握,海外文学译者有较大的话语权;而对原著的民族文化及本土经验是否得到有效呈现,国内学者会给译入语文学更大的支持,也有较大的话语权㊂由此,本研究以两位著名海外汉学家所译中国小说‘活着“及‘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从经典化视角梳理㊁分析两部作品的翻译经验,以期为中国文学 走出去 成为世界文学经典提供有意义的经验参照㊂㊀㊀二㊁世界文学经典化及其路径㊁要素㊀㊀文学经典是指 历代作家写下的作品中经受了历史的筛选,具有典范性和超越时空审美价值的作品,是一个时代文学艺术成就的标志㊂当文学经典的范围由一个民族㊁国家扩大到世界不同的民族㊁国家后,就形成了世界文学的经典作品,而历史化和国际化是形成世界文学经典必要的两条路径 ㊂ 经典化 即是指 文学经典形成的过程,整体上会和时间㊁范围㊁标准有关系 [4]㊂在民族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经典的过程中,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㊂关于文学异域传播的行为要素,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克里斯蒂安㊃诺德(Chiristiane Nord)将其分为 文内因素 (原文本自身的主题㊁内容㊁语言表达方式等)和 文外因素 (原文本所处的交际语境,包括文本发送者即译者或与之相关的赞助人㊁发送者意图㊁文本媒介㊁文本交际场所即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等)㊂诺德认为,就文学文本的异域生命而言, 文外因素 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㊂[5]这些要素和观点也可看作世界文学经典化的要素和制约,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一些国内学者的认可㊂例如,钱梦涵㊁张威认为,如果想得到世界文学体系的认可,西方主流语言译本及文化体系评价依然是决定性因素㊂[3]张清华则认为,文学的 国际化 特质与世界性意义的获得,要靠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作品中所包含的超越种族和地域限制的 人类性 共同价值的含量;二是其包含的民族文化与本土经验的多少㊂[6]由此观之,文内因素中的语言表达是小说经典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尤其是地方语言给小说创作注入的文化底蕴更是小说成功的重要保障㊂这些原语地域性很强的本土经验能否被有效地调适,并被海外读者所感受和欣赏,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恰当的翻译策略,也就是一个好的翻译㊂否则,译本就难以成为世界文学经典㊂因此,越来越多的域外文学批评家开始从小说语言的维度来考察译作的审美效应㊂㊀㊀三㊁中国当代小说的译介与传播特点㊀㊀‘活着“讲述的是以福贵为代表的社会底层百姓一生中的坚韧和无奈,探讨了人的求生与苦难意识,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㊂其英译本于2003年由兰登书屋旗下的铁锚图书公司(Anchor Books)出版㊂译者白睿文(Michael Berry)是美国加州大学教授㊁汉学家㊁翻译家㊂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下简称‘右岸“)描述了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的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历史,英译本由美国文学翻译家和评论家徐穆实(Bruce Humes)翻译,2013年由兰登书屋旗下的哈维尔㊃塞克书局(Harvill Secker)出版㊂两部作品经由掌握文学合法性权力的文化权威和机构(如学者㊁评论家及研究会㊁文学奖㊁教育部门等各种文学机构)的评鉴,通过社会化与体制化在国内文学场域获得合法地位,可以说已经完成了国内 历史化 的筛选,获得了很高程度的认可,拥有了广泛的影响力㊂[4]两部作品均入选国内权威文学读本㊁教材和工具书,学界对两位作家的积极研究㊁评介与认同,也进一步促进了国内读者的普遍接受㊂此外,两部作品还获得了诸多国内重要文学奖项,如‘活着“2018年入选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 [7],获 2018年中国版权金奖 作品奖 [8],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 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 与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 九63中国当代小说海外译介与传播的特点㊁问题及策略十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 [9]㊂‘右岸“2008年获中国文学最高奖 茅盾文学奖 ,2019年入选 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10],2020年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初中段㊂[11]两位译者都是经验丰富的美国汉学家㊁翻译家,译语(英语)也是世界主要语言㊂译作均由著名出版商兰登书屋出品㊂各自作品也都得到了域外国家文学体系的一些积极评价,具备了国际经典化的一些重要特质㊂但对于作为文内要素的小说语言,相关评价分析不多,两部作品迄今还没有足够的时间经历译入语文学体系的审美检验㊂本文从经典化视角对译者的翻译行为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认为两位译者为所译小说的国际经典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起到了很好的主体引领示范作用,值得效仿和赞扬㊂(一)译文流畅得体,顺应译入语叙事规范1.流畅㊁得体的译文在对小说语言的解构中,两位译者以地道㊁流畅的话语将中国经验呈现给了英语世界的大众读者,其语言的流畅性也得到了众多海外作家㊁文学翻译批评家及大众读者的赞誉㊂理查德㊃金(Richard King)在‘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评论‘活着“时认为,白氏的翻译既忠实于原著,又符合英文的阅读习惯,出色地再现了余华简洁㊁生动的语言和具有高度可读性的散文风格㊂[12]露西㊃波佩斯库(Lucy Popescu)在‘独立报“评论‘右岸“时也认为, 徐穆实高超的翻译实属完美 [13]㊂此外,作家帕纳吉㊃米什拉(Pankaj Mishra)㊁史蒂文㊃摩尔(Steven Moore)及迈克尔㊃波特(Michael Porter)等在评论中国小说时都赞扬过译者的译文㊂译文的流畅性一直是西方媒体及文学批评家们评价译作的一个重要标准㊂按照这一标准,两位译家所译小说在译入语国家的传播效果是不错的,特别是在众多方言俗语㊁成语及日常生活话语的解构方面,译者流畅㊁得体的话语建构与栩栩如生的原文人物形象及话语意蕴确实做到了 无缝链接 ,如‘活着“中的这两个范例:例1原文:他准是对儿媳干了偷鸡摸狗的勾当㊂[14]译文:the old man must have been puttingthe moves on his daughter-in-law.[15]例2原文: 这小子真他娘的能说会道㊂ [16]译文: The little bastard s really got amouth on him,doesn t he? [17]译文与原语的意蕴㊁语境对等且通顺流畅,这样的话语建构可能是国内译者难以企及的㊂译者用英语俚语而非一般的意译重构了 偷鸡摸狗 这个中国家喻户晓的习语,也同时很好地保留了原语的文学性㊂但并非所有汉学家的译文都是流畅㊁可读及符合译入语阅读习惯的,欧美文学评论家们在其主流媒体评论中国小说时批评译者译文的情况也不鲜见㊂如布拉德㊃莱特豪舍(Brad Leithauser)在‘伦敦书评“评论‘金瓶梅“时认为,尽管译者的译文很用心,但其使用的那些过时的措辞让人感到很是别扭,如 ignorant nincompoop (傻子㊁笨蛋)㊁ slobber-paused jailbirds (囚犯)㊁ inebriated (醉醺醺),以及一些赤裸裸的或从来没人讲过的秽语(示例略)㊂[18]迈克尔㊃厄普丘奇(Michael Upchurch)在‘华盛顿邮报“评论‘浮躁“时认为,要不是一些陈词滥调的话,译文读起来会很舒服的㊂其中像 hotshot (高手)㊁ to be tied (暴跳如雷)这样的陈腐英语很多㊂[19]詹纳(W.J.Jenner)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评论中国小说时,也批评了译者磕磕绊绊㊁译文不顺的情况,认为如果没有其他理由的话,没有人想仔细阅读该书,这会使阅读成为一件非常痛苦的事㊂[20]由此观之,译文不顺㊁话语建构不符合译入语阅读期待等问题,以及类似的译入语文学体系的负面评价都是阻碍作品域外有效传播及其经典化的明显障碍㊂73‘北京社会科学“㊀2022年第7期2.和而不同的叙事规范由于受社会文化㊁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民族有其看待世界的独特方式,因此不同语言间语言表达方式的不通约性也就在所难免㊂ 中国传统文化既讲究 和合 ,也讲究差异,并且 和合 不是泯灭差异和 不同 ,而是杂多㊁多元㊁多样的,它包容不同事物㊁不同观点㊁不同立场的存在,并将这种差异看成是万物生长和对话交流的前提㊂ [21]中国文化的和合思想,在认知方式上体现为 客体导向㊁背衬优先 的认知定势,渗透于中国哲学㊁语言㊁叙事方式㊁戏剧㊁小说等各个领域㊂[22]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关照两种语言在相同语境中的不同表达方式,求同存异,以和而不同的话语范式积极推动中国小说海外传播,如‘活着“译本中的这两个范例:例3原文:我对二喜说: 吃了饭再走吧㊂ [23]译文:I said to Er Xi, Why don t you stayfor a while and leave after dinner? [24]例4原文: 爹,你就住下吧㊂ [25]译文: Dad,Why don t you stay over? [26]两例原文都是语气较弱㊁语调平缓㊁句末带助词 吧 的第二人称祈使句,大多用在表示肯定的建议㊁劝诱句子中㊂在建议句中,表达商讨的 吧 经常和副词 还是 就 再 等一起使用,表示说话者 经过比较㊁考虑,有所选择 ,将最佳方案提供给受使人,[27] 表示两种意愿的选择带有商量的语气 [28],有尊重对方㊁缓和语气㊁提高礼貌程度的效果,句末用句号而非感叹号,是中国文化话语交际中的常用句式㊂相同情况下,在崇尚 主客对立 ㊁强调 自我中心 的欧美文化中,人们通常不喜欢任何形式的第二人称祈使句,即命令某人干某事㊂所以,译者根据原语诉求,采用了否定式修辞问句,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意义(吃了饭再走吧/你就住下吧),表达的也是 建议商榷 ,用和而不同的话语方式恰当地表达了符合译入语文化习俗的原语文化意蕴㊂这对两种文化来讲,既准确㊁流畅地传达了原文意蕴,同时和而不同地迎合了欧美文化的语言表达习惯,这也是典型的中国和合思想㊁主客和合文化的体现㊂同时,文化价值取向差异也影响着叙事方式及审美习惯,如果得不到调适与对接,翻译作品在译入语文化的接受及经典化就会受阻㊂[22]为顺应欧美读者的阅读习惯,更有效地传播中国小说,‘右岸“译者也有意将小说中包含多个意境的独立段进行了有效分割,用更符合译入语文化的叙事方式,减少拖沓冗长的长段,加快了叙事节奏,朝着有利于欧美读者阅读习惯的方向进行了积极干预㊂此外,出于类似的缘由,译者还将原文大量间接引语句改造为直接引语句,使叙事话语情景化,增加了叙事话语的生动性,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建构了更加鲜活的人物话语和形象,如:例5原文:猎人问她为什么哭,她说自己的脸被人用刀子给刺伤了,疼痛难忍㊂[29]译文: Why are you crying? asked thehunter.Someone cut my face with a knife and thepain is hard to bear, she replied.[30]这例原文叙述人的话语相对平淡,译者用和而不同的话语范式,增强了译文语言的生动性和鲜活性㊂作家凡妮莎㊃华(Vanessa Hua)在评论‘古船“时就表达过类似的感受: 小说中有很多人物决斗独白,话语也有吸引力,但如果将其中的一些放在场景中呈现的话,效果可能会更好㊂ [31]很显然,这种符合西方读者阅读习惯且语义 不走样 的话语建构范式,对中国小说的海外有效传播及其经典化无疑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㊂(二)保留原作韵味,彰显中国文学话语特色1.保留原语本土化特征一部真正的译作是透明的,它不会遮蔽原作,不会挡住原作的光芒,而是通过自身的媒介83中国当代小说海外译介与传播的特点㊁问题及策略加强了原作,使纯粹语言更充分地在原作中体现出来㊂ [32]两部小说均可视为乡土小说,人物语言及叙述人语言中都含有大量的方言俗语㊁人情世故及风土人情方面的特色词语,体现了作品的艺术真实性及 本土性 ㊂两位译者在解构这类词语时采用了不同程度的音译㊁直译,音译㊁直译加注或文中解释的解构方法,充分保留了原语特色话语的本土风情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译者对作品中拟声词的处理㊂拟声词既是一种构词方法,又是一种具有美学功能的修辞手段,同时也是文化负载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着丰富的表现和存在空间㊂从美学功能上来讲,它们的修辞作用对人物刻画及小说的艺术性和经典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㊂两部小说中的拟声词数量颇多,其中,‘活着“译者采取的多是归化策略,而‘右岸“译者基本上是通过 音译+表类词 这种创新性的异化 归化建构策略完成的,既可以有效解构汉语拟声词或特色语汇,又可以有效保留原语的美学意蕴与意象,同时对于传播中国话语并使其经典化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㊂如:例6原文:不过没有多久,一阵 呜哇呜哇 的哭声响了起来㊂[33]译文:But not long after,a wuwawuwa cry rang out.[34]译者将原语拟声词 呜哇呜哇 音译后,又将表类词(哭声)一并译出,很好地保留了原语的修辞效果,保留了使小说人物经典化的特质㊂听觉上产生的共鸣,使阅读者如临其境,所产生的效果既悲情又传神,极具感染力㊂2.保留中国特色话语范式为深入㊁清楚地描写和分析事情经过,两部小说中许多人物语言及叙述人语言均使用了方言俗语等话语范式,具有很强的语言表现力㊂由于方言俗语的独特性,不同语言间的不通约性也就在所难免,但译者并没有对这些方言俗语的表达方式进行归化通约,而是采用直译沿袭了它们的话语结构范式,在跨语际经典化过程中很好地保存了原语特质㊂如‘活着“:例7原文: 上梁不正下梁歪啊㊂ [35]译文: If the upper beam is not straight,the lower ones will go slant. [36]例8原文: 别人拉屎你擦什么屁股? [37]译文: If other people take a shit why thehell should you go wipe their asses? [38]‘右岸“的译者也是基本上沿袭了原著作者诗化的语言风格,展现了原作独特的中国文学话语风格㊂在处理特色话语时,译者没有采取加注或其他方式进行解释,而是通过音译或直译的方式,将对这类中国特色文化的理解权交付于读者㊂[39]葛浩文译作中也有大量的这种翻译行为,虽然这可能会增加读者的解读时间㊁理解难度或审美距离,但也会激起那些积极读者对原语文化的兴趣㊂稍有中国语言文化基础的读者,根据译文也能较容易地追溯到这些特色话语㊂文学翻译就是要 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㊁感动和美的感受 [40]㊂当然,如果想进一步减少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压力㊁让读者直接接受这些中国话语或话语范式的文学体验,也可根据情况适当增加一些文内解释或脚注㊂对于这一点,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认为,一般情况下译者应该将这些典故或方言俗语的意思解释给读者,但要灵活变通㊂她自己不喜欢在译文中用脚注,因为读者阅读时一般不愿意去看脚注或尾注㊂在需要注释的情况下,要在不留痕迹的前提下在正文中插入一些解释性文字,即文内注释,这样读者的阅读体验会更接近中文读者㊂[41]相比而言,‘右岸“更好地保留了小说的艺术特征,译者也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如亲自走访一些鄂温克人及通晓鄂温克语的汉族人士,查93‘北京社会科学“㊀2022年第7期阅了大量资料等㊂因此,鄂温克民族特色词汇及其他中国文化特色词汇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了恰当处理,最大限度地还原了鄂温克的历史文化,保持了鄂温克民族的独特韵味㊂这与译者对所译小说的艺术追求是分不开的,徐氏认为 一部民族题材小说之所以对读者能够产生巨大的魅力,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原作者使用了很多富有异域色彩的词汇和表达,而正是这些表达构建了作者心目中的世界㊂译作一旦丧失了这种色彩,就会失去应有的韵味,成为一部平淡无奇的译入语作品 [42]㊂正如张清华所言,文学的 国际化 特质与世界性意义的获得,除作品中所包含的人类性共同价值外,还应包含足够多的民族文化与本土经验㊂如果这些 本土经验 的表达被译者消融太多,那么作品就难以成为世界经典㊂对‘右岸“的高度异化翻译,一些国外媒体及学者也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如Eastlit和Straights Times认为这部译作之所以如此成功,是作者迟子建高超的文学功底与译者对汉语的极高造诣和完美把握使然㊂[42]翻译家韩斌(Nicky Harman)则认为: 徐穆实完成了一项伟大的工作㊂故事读上去自然流畅㊁富于魅力,就好像我在读迟子建自己的写作一样㊂他对鄂温克民族的人名和特色名词都处理得非常成功㊂这是一部非常优美的作品,值得更多人了解和热爱㊂ [42]综上所述,对两部译作翻译行为与话语建构的解析表明,译者在小说语言层面流畅得体的话语建构,以及在句式结构层面和而不同的话语范式建构,为中国小说的海外传播及其经典化奠定了基础㊂在特色话语及某些中国话语范式层面进行的直译㊁音译或音译加文中解释,对传递中国话语㊁推动中国文学话语体系在海外的有效建构及经典化提供了很好的引领示范㊂㊀㊀四㊁影响译本经典化的主要问题㊀㊀(一)译文流畅背后各种 本土性 表达失语或艺术失真正如前文所言,两译者通顺流畅的译文与和而不同的话语范式都是两部小说得以在域外有效传播,成为世界文学经典的重要条件,但由于其知识图式不能支持某些翻译任务或缺乏恰当的翻译策略等所导致的原语失语或艺术失真现象在各自译本中也有不少,如某些特色词的意译㊁错译甚至误译等㊂这些情况不同程度地消解或阻碍了小说的 本土性 表达及其经典化㊂例如译者对‘右岸“中出现频率很高的 火塘 的解构㊂译者有时将其译为 hearth (炉边),有时译为 fireplace (壁炉)㊂很显然,两个译语的功能及文化意蕴㊁意象与原语相差甚远,使读者对我国少数民族的真实生活产生了曲解,是明显的原语失语或艺术失真㊂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译者及相关机构缺乏经典化意识不无关系,或许这也是制约中国文学世界经典化的瓶颈之一㊂此外,在很多特色文化词方面的误译㊁错译㊁乱译㊁望文生义㊁不恰当的略译或忽视语境的译文等也大都与缺乏经典化意识有关㊂例如‘活着“中使用频繁的口语称谓 爹 娘 女人 的翻译即为典型案例㊂爹㊁娘㊁女人(老婆㊁娘儿们)都是方言土语,在非正式语境中使用㊂译者大都将其升格为正式的书面语称谓:father(父亲);mother(母亲);wife (夫人)㊂这显然不符合原语语境,扭曲了原著人物话语的本土生活经验,也是明显的艺术失真㊂作品中这种不符合语境的译文会显得不伦不类,对小说的艺术性也是一种严重的损害㊂(二)众多拟声词的略译致使原文意蕴㊁意象变异由于种种原因,‘活着“的译者在翻译文中的拟声词时,主要采取了省略和意译的方式,由此给作品带来的损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活着“中的这个叙述人话语片段:例9原文: 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围着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㊂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嗒吧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04中国当代小说海外译介与传播的特点㊁问题及策略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 [43]译文:...I passed through one of theneighboring villages and saw a crowd ofpeople...and tears were streaming fromhis eyes (44)余华经常运用象征性手法链接作品主题,通过场景描写象征生与死的痛苦和无奈,借景物的陌生化处理将读者带入有关生与死的理性思考㊂拟声词 吧嗒吧嗒 与 掉 从搭配上来讲,衬托着老牛的性格,形象地描绘出了老牛痛楚与无奈的心理,语言朴实而具有感染力,使人通过听觉上产生的共鸣如临其境㊂ 吧嗒吧嗒地掉眼泪 ,隐含的难道不正是历尽苦难㊁世态炎凉之后对生命的思索吗?这给读者带来的感受是震撼的㊂译者在处理这组拟声词时将其省略,译为 tears were streaming from his eyes (泪水从它的眼中流出)㊂省却了拟声词的译文失去了原文的生动性,原著感人和传神的艺术效果大打折扣㊂出于人物刻画的需求,余华还使用了大量修饰 哭 和 笑 的拟声词,把生活在艰苦岁月中的农民刻画得栩栩如生:遇到亲人离世㊁生活艰辛时,他们会 呜呜地 哭㊁ 哇哇地 哭;生活在艰辛中的大人小孩也会因某些趣事而 嘿嘿 地笑㊁ 哈哈 地笑㊂对以上这些内涵各异的 笑 的拟声词,译者大都用 laugh (出声的笑㊁大声笑)将其 格式化 处理,这使得读者无法追溯原文拟声词赋予这些不同年龄㊁不同性别人物形象的多模态情趣特征,译文虽能基本表达原意,但韵味已失㊂修饰众多不同内涵 哭 的拟声词也有同样情况(示例略)㊂曾两度获 普利策小说奖 的美国作家㊁诗人约翰㊃厄普代克(John Updike)在评论‘我的帝王生涯“[45]及新泽西大学教授杰斯㊃罗(Jess Row)评论‘兄弟“[46]时都曾提及原文精神和美学特征在一些意译中流失的现象,认为与原文语意相比,相当多的东西在一些近似直译和陈词滥调的译文中流失,读者从这些英文单词身上很难体会到原文情景的那种生动性或幽默感,这对小说的国际经典化显然都是很关键的㊂这种对原文特色词汇的略译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在其他海外译家的译作中,葛浩文所译莫言小说中,对原作文化特色话语也比较普遍地采取了略译,‘生死疲劳“的略译比例更是达到了7%㊂[47]综上,两部小说在翻译过程中各有不同程度的本土经验在译文中流失或艺术失真的现象存在,削弱了小说的本土性,阻碍了小说的经典化㊂㊀㊀五㊁译作走向经典化的对策㊀㊀(一)充分识别并处理好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本土经验任何时候孤立地谈论注重创意的归化翻译或相对忠实的异化翻译都不太可取,应视原文中的具体语言特征及文本发送者的意图而论㊂ 如何认识和把握翻译的基本属性,采取适当㊁有效策略,协调㊁处理好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是翻译者的根本任务所在㊂ [48]如何识别这些地域性很强的中国经验,并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处理好,让海外读者感受到中国文学的异质性,也是一项艰巨的挑战㊂正如被问到翻译方言俗语是否是障碍时,葛浩文认为不是问题,问题是看不出哪些是方言俗语㊂像前面讲的 爹 娘 偷鸡摸狗 这些在中国经典化的本土经验,可列为经典化语言对象,建议使用汉语拼音音译,保持原有韵味,也可加文中解释,汉英双语交替使用㊂像前文列举的修饰不同笑的拟声词则可效仿译者徐穆实用 异化 归化 的创新性翻译,将那些出声的笑,如 哈哈地笑 译为 a haha laugh ,不出声地笑,如 嘿嘿地笑 译为 a heihei smile ,也可对haha,heihei进行文中解释㊂在处理这些特色话语的过程中,译者既需要对国外受众的心理㊁修辞和思想加强研究,也需要考虑中外在意识形态㊁审美心理14。

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策略研究

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策略研究

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策略研究随着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翻译工作者和文学研究者开始关注如何更好地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介绍给世界各地的读者。

这不仅需要对翻译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还需要考虑如何利用翻译平台和传播渠道来提高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本文将从翻译策略、翻译平台和传播渠道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探讨如何更好地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一、翻译策略1. 艺术再创作在翻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时,翻译工作者需要兼顾作品的艺术表现和文化内涵,要求翻译译文能够忠实地再现原著的艺术魅力和情感渲染。

这需要翻译工作者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语言功底,能够在译文中保留原著的风格和节奏,使译文具有与原著相当的文学价值。

2. 文化适应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对于国外读者来说可能并不熟悉,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文化适应,使译文更具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这需要翻译工作者在保持原著风格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外文语言和文化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贴近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和价值观。

3. 多样化翻译手法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翻译工作者需要根据不同作品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手法,如直译、意译、省略、增补等,以确保译文能够忠实再现原著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

二、翻译平台1. 纸质出版传统的纸质出版仍然是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主要平台之一,国外出版社可以通过与中国出版社的合作出版合作,引进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和销售。

2. 网络平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平台成为了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新兴平台,通过数字化出版、在线阅读、文学社区等方式,可以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传播到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中。

网络平台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在线推广等方式,提高作品的传播效果和知名度。

3. 翻译机构翻译机构在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可以与国外出版社和文化机构合作,通过翻译计划和交流活动,推广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打开国际市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译介难点及解决措施在推广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时,不仅要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同时要关注跨文化传递的诠释方式和西方的文化准则,以下是搜集的一篇相关,供大家阅读参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诉求尤显迫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提升和增强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对外传播对构建中国当代新形象、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

在这一传播进程中,文学译介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必由之路。

因此很有必要对中国当代文学目前的译介状况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通过对影响译介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可以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寻求恰当的文学译介出路。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译介状况文学的交流与互动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的重要动力。

在国家相关机构和出版社的支持之下,近年来当代文学作品的译介事业发展迅速。

引人注目的是中国作家协会在组织和促进中外文学领域的交流和互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举办了多种文学研讨活动。

2006 年中国作家协会启动" 中国当代文学对外译介工程",准备依托海外优秀翻译人员和出版机构,利用3 年的时间把中国作家的百余部优秀文学作品译介到海外,增强和拓展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

2010 年中国作协又一次举办了" 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来自英、美、日、韩、法、德等十几个国家的汉学家、中国作家及译者齐聚一堂,就"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途径"" 文学翻译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主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讨论。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已经成为一份实实在在的努力。

据作协的统计,迄今为止,被译介到海外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已达1000 余部,被译介的作家200 余人。

[1]例如从1981 年起中国文学出版社开始出版发行《熊猫丛书》,先后译介并出版了诸如铁凝、贾平凹、梁晓声、张洁、韩少功、张贤亮、池莉等作家的近200 部作品。

虽然后来因为资金及翻译人才缺失等原因,中国文学出版社停办,但在2009 年,国家外文局下属的外文出版社在适当的契机对当时几近停版的《熊猫丛书》重新编辑整理,相继翻译并出版了40 余部当代文学作品,译介工作在历经磨难之后又一次展露生机。

《熊猫丛书》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近当代作家的优秀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重要阵地,在海外影响重大,成为各个国家汉学家研究中国文学时的必备读物,很多国家把它视为了解中国的一个途径。

作协对中国当代文学外译的语种及出版时期也进行了统计。

作协创作研究部的李朝全对搜集到的870 余部译作的语种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发现涉及的语言多达25 种。

其中日译本262 部,英译本166 部,德译本56 部,法译本244 部,荷兰译本30 部,占据译本语种的大部分份额。

[2]同时,李朝全对20 世纪50 年代后出版的文学译本进行了统计,得出的结论是50 年代出版49部,60 年代出版32部,70年代出版28部,80 年代147 部,90年代230 部,进入新世纪以来约390 部。

[3]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对外翻译小说迎来了繁荣景象。

、中国当代文学译介困境实际上,如今每年都有近千种中国文学译作在国外发行和出版,但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需求相比,其产生的国际影响并不让人乐观。

中国当代文学要想在世界文坛占据重要地位,仍然任重道远,特别是译介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1.当代文学作品译入译出失衡随着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深化,大量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通过译介被引进国门,其新颖的创作思想、别具一格的创作手法使国内读者耳目一新,对新时期人们解放思想、推动社会变革作用重大。

同"译入"的发展态势相比,中国文学的"译出"情况则显得黯然失色。

根据美国史密斯大学的汉学家桑禀华教授的统计数据,2009 年,美国翻译出版的文学图书有348 种,其中仅有8 种来自中国文学作品,占美国的外国文学作品出版数量的4%.[4]2011 年亚马逊北美店图书销售排行榜显示:国内着名作家毕飞宇的小说《青衣》排在第288502 位,《玉米》第325242 位;"先锋文学"作家余华的《活着》排在第206596 位。

[5]在北美名列10 万位之后的排名,其图书销量及影响极为暗淡,难以进入大众视野。

这些统计数据直观地反映出:来自中国内地的文学作品,在海外传播中呈现出一少二低三无名的态势。

[6]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译入与译出数量明显不平衡。

近年来中国图书出版界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实施,虽然成绩显着,但是对外推广资助的项目中文学类作品的比例和种类却很少,文学类作品译入与译出失衡的状况仍没有根本扭转。

2.优秀的文学翻译人才匮乏译者翻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原作的表现水准。

莫言作品的译者葛浩文先生被誉为" 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其译文地道流畅,充分融合了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审美情趣,同时又非常注重对作品所处的文化、社会及历史背景的准确把握,他对莫言荣获诺贝尔奖功不可没。

然而目前国内极度缺乏中译外的高端翻译人才,据业内人士估计,国内具有中译外定稿水平的高级专家数量现今仅有一二百人,人才的匮乏直接导致了译文质量低劣,特别是近年来粗制滥造现象不断呈现,对中国文学的跨文化传播及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建设都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出版发行渠道不畅出版发行渠道的不畅是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最大阻碍。

长期以来由于文化差异、社会及历史等因素形成的障碍,造成西方读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阅读经验欠缺,消极的认知和判断长期存在。

多数中国当代文学的译本在国外被归于学术化、专业化、边缘化的小众行列,只通过学术出版机构出版发行。

例如当代女作家王安忆的《长恨歌》(TheSongofEverlastingSorrow:ANovelofShanghai) 、朱文的《我爱美元》(ILoveDollars) 、陈染的《私人生活》(APrivateLife) 、韩少功的《马桥词典》(ADictionary of Maqiao) 等作品,都是通过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其市场反应不容乐观。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汉学家罗福林观察到一个明显的现象:很少有国外的主流出版机构涉及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及推广,而由美国学术出版机构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在商业市场上基本没有销路。

[7]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学译作若想在海外占据一席之地,市场影响因素始终是无法回避的重要环节。

此外,中国文学还面临对外推广机制的定位问题。

英国汉学家杜博妮认为,中国只关注出版商、编辑、审查员、学者之类专业读者对文学译本的可接受性,对实际读者的阅读及审美需求则重视不足。

这种决策性的失误使译本在海外的传播变成一种硬性推销,难以在目标读者中流通和接受,中国输出的文学作品难免在大众市场上遭受冷遇。

三、中国当代文学海外译介的措施建议创建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良好氛围。

在认知形态上,要意识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是走出去,而不是送出去。

在推广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时,不仅要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同时要关注跨文化传递的诠释方式和西方的文化准则,使中国文学具有适于接纳的阅读品质。

在语言环境上,全面普及汉语教育,消除西方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偏见,让汉语教育与文学和文化的传播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只有跨越语言和文化的藩篱,推进"汉语热"的传播,西方在阅读、理解和评价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时,才不会产生误读和歪曲。

培养高水平的文学翻译人才。

海外的汉学家及译者虽然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面对日益频繁的中外沟通与交流,培养高水平的译者队伍已成为重中之重。

中国的本土译者应能够以主动的姿态从事高水平的译介活动,加强与海外译者群体的合作。

政府和民间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举行形式多样的交流、培训、研讨、互访、联合培养等活动,加强中外译者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和切磋。

例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年来先后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英国文学翻译中心等机构开展合作;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与企鹅出版集团联合举办中英文学翻译研讨班,邀请海内外着名汉学家、作家及译者互动交流,通过具体的案例讲解提高翻译水平的方法和手段。

这样的交流和研讨可以有效培养本土高水平翻译人才。

畅通文学传播渠道,拓展多元化的文化接受方式。

实际上,为了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和推广措施,但仍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采取措施促进作家、译者、版权代理商、出版机构之间的交流,特别要同海外主流出版机构建立联系,充分利用其图书销售网络,走联合出版的道路,实现良性合作。

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设立海外出版发行基地,拓展对外出版和销售的渠道。

另外,积极调动各种媒介手段,发挥广播、网络、电影、电视等新技术平台的助推作用,凭借多种媒介形式的宣传及传播效应,营造多样化的文化接受环境,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产生积极效应。

例如中国当代作家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在1987 年被张艺谋导演改编并拍摄成电影《红高粱》,该片赢得了极高的国际声誉,莫言的文学作品随之也引起了国际视野的广泛关注。

由此可见,媒介手段对中国文学在海外的宣传和推广作用重大,成为文学传播的助推先锋。

四、结语中国经济的发展壮大已引起举世瞩目,西方社会近年来对中国的社会现状、发展变化、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了解欲望。

让西方通过中国的当代文学作品看到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是当代文学的历史使命,这不仅需要我们认清和分析我国文学译介的现状和问题,而且需要我们在如何培养高水平的译者队伍、与海外出版发行机构合作以及利用多种媒体手段促进当代文学有效传播方面积极探索有效途径,认真思考和总结,只有这样中国当代文学才能真正走出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