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案例资料课外

合集下载

经济法律相关案例(3篇)

经济法律相关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房地产开发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公司”)在销售其开发的住宅项目时,通过广告、宣传册、现场讲解等方式,对项目的配套设施、绿化环境、交通状况等进行了虚假宣传。

具体如下:1. 宣传册中宣称该项目距离地铁站仅500米,实际距离超过1000米;2. 宣传册中展示的绿化景观照片与实际绿化环境严重不符;3. 宣传册中宣称项目周边设有大型购物中心、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实际距离较远;4. 宣传册中宣称项目采用国际知名品牌建材,实际使用的并非宣传中所称品牌。

二、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

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不得利用虚假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

”三、处理结果消费者在购买该项目后,发现实际情况与宣传不符,遂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投诉。

消费者协会接到投诉后,立即展开调查,收集证据。

经调查核实,开发公司的宣传行为涉嫌虚假宣传,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相关规定。

消费者协会依法对开发公司进行了行政处罚,责令其停止虚假宣传,并处以罚款。

四、案例分析本案中,开发公司通过虚假宣传手段,误导消费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以下是本案的几个亮点:1. 虚假宣传的认定:本案中,开发公司的宣传行为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距离、绿化环境、配套设施、建材等。

消费者协会在调查过程中,通过现场勘查、证据收集等方式,对开发公司的虚假宣传行为进行了认定。

2. 消费者权益保护:本案中,消费者在购买项目后,发现实际情况与宣传不符,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消费者协会积极介入,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 行政处罚:本案中,消费者协会依法对开发公司进行了行政处罚,有力地打击了虚假宣传行为,维护了市场秩序。

关于经济法学的法律案例(3篇)

关于经济法学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经济法作为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法律体系,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以“XX公司垄断案”为例,从经济法学的角度对本案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我国反垄断法的适用与完善。

二、案情简介XX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以生产、销售电子产品为主的企业。

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XX公司凭借其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市场占有率,逐渐在行业内形成垄断地位。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竞争对手开始质疑XX公司的垄断行为,并向我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市场监管总局”)举报。

经调查,市场监管总局认定XX公司存在以下垄断行为:1.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对下游企业进行不公平的交易条件;2. 限制、排除其他竞争对手,损害消费者利益;3. 拖延技术升级,阻碍行业健康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市场监管总局对XX公司作出如下处罚:1. 责令XX公司停止垄断行为;2. 处以XX公司上一年度销售额的10%的罚款;3. 要求XX公司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积极推动行业竞争。

三、经济法学分析(一)垄断行为的认定1. 市场支配地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三条,垄断行为包括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等。

本案中,XX公司凭借其在电子产品市场的强大实力,对下游企业进行不公平的交易条件,限制了其他竞争对手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市场支配地位。

2.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十七条,经营者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损害消费者利益。

本案中,XX公司通过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对下游企业进行不公平的交易条件,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3. 限制、排除竞争对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十九条,经营者不得限制、排除其他竞争对手。

本案中,XX公司通过限制、排除其他竞争对手,损害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二)反垄断法的适用1. 反垄断法的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是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消费者利益,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法律经济法案例(3篇)

法律经济法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然而,在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背后,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虚假宣传、捂盘惜售、合同欺诈等。

本案例即围绕某房地产公司虚假宣传引发的纠纷展开。

二、案情简介2018年,某房地产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在市中心开发了一处名为“XX国际”的住宅项目。

该项目地处繁华地段,交通便利,配套设施齐全,吸引了众多购房者关注。

甲公司为了提高项目知名度,采取了多种宣传手段,包括在各大媒体发布广告、举办开盘仪式等。

在宣传过程中,甲公司声称“XX国际”项目具有以下特点:1. 项目地处市中心,交通便利,周边配套设施齐全;2. 房屋户型设计独特,绿化率高达40%;3. 价格合理,极具投资价值。

然而,在购房者实地考察后,发现实际情况与甲公司的宣传存在较大差距。

具体表现在:1. 项目周边交通不便,距离市中心较远,配套设施不齐全;2. 房屋户型设计一般,绿化率不足30%;3. 价格虚高,不具备投资价值。

因此,部分购房者对甲公司提起诉讼,要求退还购房款、赔偿损失。

三、法律分析1. 虚假宣传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广告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

”甲公司在宣传过程中,对项目周边环境、房屋设计、价格等方面进行虚假宣传,已构成虚假广告。

2. 消费者权益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有权要求经营者赔偿损失。

”本案中,甲公司的虚假宣传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消费者有权要求甲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3. 合同解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经济法律典型案例及答案(3篇)

经济法律典型案例及答案(3篇)

第1篇案例一:某公司侵犯商业秘密案案情简介:某科技公司(以下简称“原告”)是一家从事软件开发的企业,其研发的某款软件具有独特的功能和技术优势。

2010年,原告发现被告(以下简称“被告”)公司未经许可,在其产品中使用了与原告软件功能相同的技术,且被告的产品在市场上获得了较好的销售业绩。

原告认为被告的行为侵犯了其商业秘密,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的软件技术构成商业秘密,被告的行为侵犯了原告的商业秘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的规定,法院判决被告立即停止侵权行为,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人民币100万元。

答案:1. 商业秘密的定义: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2. 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1)不为公众所知悉;(2)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3)具有实用性;(4)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

3. 侵犯商业秘密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的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的法律责任包括:(1)停止侵权行为;(2)赔偿损失;(3)消除影响;(4)处以罚款。

案例二:某公司与供应商合同纠纷案案情简介:某公司与供应商签订了一份货物供应合同,约定供应商在一个月内向公司提供一批货物。

合同签订后,供应商未能按期交货,导致公司生产线中断,造成经济损失。

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供应商承担违约责任。

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供应商未能按合同约定履行交货义务,构成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法院判决供应商支付公司违约金人民币50万元,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答案:1. 合同的定义: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2. 合同的订立原则:(1)自愿原则;(2)公平原则;(3)诚实信用原则;(4)合法原则。

3. 违约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经济法律典型案例及答案(3篇)

经济法律典型案例及答案(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公司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公司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股东为甲、乙、丙三人,分别持有公司40%、30%、30%的股份。

2008年,甲因个人原因欲退出公司,经协商,甲将其40%的股份转让给乙,转让价格为800万元。

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后,甲与乙办理了股权转让手续,但未办理工商变更登记。

此后,甲以乙未办理工商变更登记为由,要求乙将其股份回购,乙拒绝。

二、争议焦点本案争议焦点在于甲与乙之间的股权转让协议是否有效,以及甲是否有权要求乙回购其股份。

三、案例分析1. 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二条第三款规定:“股东之间转让股权,应当通知其他股东。

转让股权的股东应当自转让股权之日起十日内将转让股权的情况通知公司登记机关。

”本案中,甲与乙之间的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后,双方办理了股权转让手续,但未在十日内办理工商变更登记。

根据法律规定,股权转让协议应当自转让股权之日起十日内办理工商变更登记,否则股权转让协议无效。

2. 甲是否有权要求乙回购其股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七十二条第一款规定:“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

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

”本案中,甲将其股份转让给乙时,并未经过其他股东丙的同意,且未履行书面通知义务。

因此,甲与乙之间的股权转让协议无效。

关于甲是否有权要求乙回购其股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受让人取得股权后,公司应当注销原股东的出资证明书,向受让人签发出资证明书,并相应修改公司章程和股东名册中有关股东及其出资额的记载。

”本案中,甲与乙之间的股权转让协议无效,乙并未取得甲的股份,因此甲无权要求乙回购其股份。

四、法院判决经审理,法院认为甲与乙之间的股权转让协议因未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工商变更登记而无效,甲无权要求乙回购其股份。

经济法律案例小故事(3篇)

经济法律案例小故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市一家知名企业——XX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高科技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公司创始人张华(化名)持有公司70%的股份,儿子李明(化名)持有30%的股份。

张华与李明系父子关系,张华妻子王丽(化名)在2015年去世,未留下遗嘱。

2016年,张华因病去世,未留下遗嘱。

李明在得知父亲去世后,要求继承父亲所持有的公司70%的股份。

然而,张华生前的好友李刚(化名)也声称自己有权继承张华的股份。

一场股权纠纷案就此展开。

二、争议焦点1. 张华生前是否立有遗嘱?2. 如果张华生前未立遗嘱,那么张华的遗产应如何分配?3. 李刚是否有权继承张华的股份?三、案件审理过程1. 庭审一:确认张华生前未立遗嘱法院审理认为,张华生前未立遗嘱,因此,其遗产应按照法定继承原则进行分配。

2. 庭审二:确定张华遗产分配方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规定,张华的遗产应平均分配给其配偶、子女。

因此,张华的妻子王丽、儿子李明和李刚各继承张华遗产的1/3。

3. 庭审三:股权继承问题法院审理认为,李明作为张华的儿子,有权继承张华所持有的公司70%的股份。

而李刚作为张华的好友,与张华生前并无亲属关系,且未对张华生前的生活和事业有突出贡献,因此,李刚无权继承张华的股份。

四、判决结果1. 王丽、李明和李刚各继承张华遗产的1/3。

2. 李明继承张华所持有的公司70%的股份。

3. 李刚无权继承张华的股份。

五、案例分析1. 遗嘱的重要性本案中,张华生前未立遗嘱,导致其遗产分配出现纠纷。

这提醒我们,立遗嘱是保障自身权益的重要手段。

有条件的个人应尽早立遗嘱,明确遗产分配方案,避免日后发生纠纷。

2. 股权继承问题在股权继承问题上,法院充分考虑了股权的财产属性和继承人的合法权益。

李明作为张华的儿子,有权继承张华的股份。

而李刚与张华生前并无亲属关系,且未对张华生前的生活和事业有突出贡献,因此,法院判定李刚无权继承张华的股份。

3. 法院判决公正、合理本案中,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法作出公正、合理的判决。

经济类法律案例书籍(3篇)

经济类法律案例书籍(3篇)

第1篇第一章:经济合同纠纷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甲公司是一家从事服装生产的企业,乙公司是一家服装销售公司。

双方于2018年签订了一份为期一年的服装销售合同,约定乙公司向甲公司采购一批服装,总价为100万元。

合同约定,甲公司应在合同签订后一个月内完成服装生产,并在交付时提供相应的质量保证。

然而,由于甲公司生产延误,导致乙公司未能按期完成销售,双方因此产生纠纷。

二、案例分析1. 案例焦点:本案的焦点在于甲公司是否构成违约,以及乙公司是否有权要求赔偿。

2.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3. 案例解析:(1)甲公司未能按期完成服装生产,已构成违约。

根据合同约定,甲公司应在合同签订后一个月内完成服装生产,但实际生产时间超过了约定时间,故甲公司应承担违约责任。

(2)乙公司有权要求赔偿。

由于甲公司违约,导致乙公司未能按期完成销售,给乙公司造成了经济损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乙公司有权要求甲公司赔偿损失。

三、结论本案中,甲公司因生产延误构成违约,应承担违约责任。

乙公司有权要求甲公司赔偿损失。

第二章:经济侵权纠纷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丙公司是一家从事家电生产的企业,丁公司是一家家电销售公司。

丙公司生产的某型号家电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导致丁公司销售的家电产品出现故障,给消费者造成了损害。

消费者甲因此将丁公司和丙公司告上法庭。

二、案例分析1. 案例焦点:本案的焦点在于丙公司和丁公司是否构成共同侵权,以及应承担何种责任。

2.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损害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3. 案例解析:(1)丙公司和丁公司构成共同侵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损害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法律讲堂经济案例(3篇)

法律讲堂经济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纠纷日益增多。

法律讲堂作为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全民法律意识的重要平台,对于经济案例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典型案例出发,对经济法律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法律启示。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合同纠纷案情简介: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货物买卖合同,约定由甲公司向乙公司供应一批货物,总价款为100万元。

合同履行过程中,甲公司未能按照约定时间交付货物,导致乙公司无法按期销售。

乙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分析:本案涉及合同纠纷,主要争议焦点为甲公司是否构成违约以及应承担的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本案中,甲公司未能按照约定时间交付货物,构成违约行为,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启示: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应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避免因合同条款不明确而引发纠纷。

2. 案例二:知识产权侵权案情简介:丙公司未经丁公司许可,在其生产的同类产品上使用与丁公司注册商标相同的标识,导致消费者误认。

丁公司发现后,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丙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

分析:本案涉及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主要争议焦点为丙公司是否构成侵权以及应承担的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构成侵犯商标专用权。

本案中,丙公司未经丁公司许可,在其产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标识,构成侵权行为,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启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避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案情简介:戊公司因经营不善,决定裁员,并与部分员工解除劳动合同。

部分员工认为公司未按照法律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遂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

经济法学法律案例(3篇)

经济法学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2018年5月,XX市环保局在对XX公司进行现场检查时,发现该公司存在以下环境违法行为:1. 污水处理设施未正常运行,导致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2. 废气处理设施存在损坏,导致废气超标排放;3. 未按规定设置环境监测设施,无法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有效监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XX市环保局依法对XX公司作出了以下行政处罚:1. 责令立即停止环境违法行为;2. 罚款人民币50万元;3. 责令整改污水处理设施和废气处理设施;4. 责令在规定时间内设置环境监测设施。

XX公司不服上述行政处罚决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争议焦点1. XX市环保局是否具有对XX公司进行行政处罚的法定职权?2. XX市环保局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是否合法、适当?三、法院判决1. 关于XX市环保局是否具有对XX公司进行行政处罚的法定职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有权予以制止,并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因此,XX市环保局作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法具有对XX公司进行行政处罚的法定职权。

2. 关于XX市环保局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是否合法、适当(1)关于罚款人民币50万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对同一违法行为,不得重复处罚。

”XX市环保局在调查过程中,发现XX公司存在多项环境违法行为,且未按规定进行整改。

因此,罚款人民币50万元是对XX公司环境违法行为的合理处罚。

(2)关于责令整改污水处理设施和废气处理设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减少和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对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处理。

”XX市环保局要求XX公司整改污水处理设施和废气处理设施,符合法律规定。

(3)关于责令在规定时间内设置环境监测设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依法设置环境监测设施,对污染物排放进行监测。

生活中经济法律的案例(3篇)

生活中经济法律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乙两家人原本是邻居,甲家拥有一套位于市中心的老房子,乙家则拥有一套新建的住宅。

由于甲家的老房子地处繁华地段,乙家一直有意购买。

经过多次协商,甲、乙两家人达成一致意见,甲家将老房子以100万元的价格出售给乙家。

双方签订了书面合同,约定甲家在收到乙家支付的购房款后,将房屋过户给乙家。

二、案例经过1. 乙家按约定支付了购房款,甲家也按照合同约定将房屋过户给了乙家。

2. 过户手续办理完毕后,乙家发现甲家在房屋内遗留了大量物品,包括家具、电器等,乙家认为这些物品并非甲家所有,而是甲家租赁给丙公司的。

丙公司曾与甲家签订了一份租赁合同,租赁期限为10年,租赁到期后,丙公司应将物品搬离。

3. 乙家与甲家协商解决遗留物品问题,但甲家以物品所有权为由拒绝搬离。

乙家认为甲家违反了合同约定,要求甲家赔偿损失。

4. 乙家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家搬离遗留物品,并赔偿损失。

三、法院判决1. 法院审理认为,甲、乙两家人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合法有效,双方应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

2. 关于遗留物品问题,法院认为,甲家在房屋买卖合同中并未明确约定遗留物品的处理方式,因此,甲家应承担搬离遗留物品的责任。

3. 法院判决甲家在判决生效后15日内搬离遗留物品,否则,乙家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4. 法院认为,甲家在房屋买卖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导致乙家遭受损失,因此,甲家应赔偿乙家经济损失。

四、案例分析1. 本案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包括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

2. 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按照约定履行义务。

本案中,甲家在房屋买卖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违反了合同约定,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3. 物权法规定,所有权人对其物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本案中,甲家在房屋买卖过程中遗留了大量物品,侵犯了乙家的物权,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4. 侵权责任法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甲家在房屋买卖过程中存在过错,导致乙家遭受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经济法律案例(3篇)

经济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原告:某市A公司被告:某市B公司案由:合同纠纷案情概述:某市A公司与某市B公司于2019年6月签订了一份合作协议,约定由A公司向B 公司提供一批原材料,由B公司进行加工,加工完成后交付给C公司,C公司支付加工费用。

合同签订后,A公司按照约定向B公司提供了原材料,但B公司在加工过程中,由于自身原因导致加工质量不合格,无法达到C公司的要求。

C公司拒绝支付加工费用,B公司遂向A公司追偿。

A公司认为,由于B公司未按照约定履行合同,导致其无法收到加工费用,故要求B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二、争议焦点1. B公司是否构成违约?2. B公司应否承担违约责任?3. 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是什么?三、法院判决1. B公司构成违约。

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本案中,B公司在加工过程中,由于自身原因导致加工质量不合格,无法达到C公司的要求,已构成违约。

2. B公司应承担违约责任。

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包括但不限于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等。

”本案中,B公司违约导致A公司无法收到加工费用,故B公司应承担违约责任。

3. 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

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包括但不限于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等。

”结合本案实际情况,法院判决如下:(1)B公司应继续履行合同,按照约定完成加工任务,交付合格的产品给C公司。

(2)B公司应赔偿A公司因违约造成的损失,包括但不限于原材料损失、加工费用损失等。

四、案例分析1. 本案中,B公司因自身原因导致加工质量不合格,已构成违约。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当事人应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确保产品质量,避免违约行为的发生。

法律法规经济案例(3篇)

法律法规经济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房地产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销售业务。

近年来,该公司因资金链紧张,开始通过非法集资的方式筹集资金,用于项目开发和偿还债务。

至2019年,该公司累计非法集资金额达10亿元人民币,涉及投资者1000余人。

二、案件经过1. 非法集资行为该公司在未取得相关金融许可证的情况下,通过以下方式非法集资:(1)虚假宣传:该公司在其宣传材料中,夸大项目前景,承诺高额回报,吸引投资者。

(2)签订虚假合同:该公司与投资者签订虚假的购房合同,以购房款的名义收取资金。

(3)设立资金池:该公司将投资者的资金集中到一个账户,用于偿还债务和项目开发。

2. 案件发现2019年,有关部门接到举报,称该公司涉嫌非法集资。

经调查,发现该公司确实存在非法集资行为。

3. 案件处理(1)立案侦查:公安机关对该公司立案侦查,对公司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进行抓捕。

(2)冻结资产:公安机关冻结该公司及涉案人员的资产,用于退还投资者本金。

(3)追缴非法所得:公安机关追缴该公司非法所得,用于退还投资者本金。

(4)判决结果:法院依法判决该公司及涉案人员构成非法集资罪,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法律法规分析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违背公序良俗的合同无效。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四十六条:商业银行不得违反规定从事证券、期货或者其他信托业务。

四、案例分析1. 该公司非法集资的原因该公司非法集资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资金链紧张:由于项目开发成本高、销售不畅,导致公司资金链紧张。

(2)管理不善:公司管理层对法律风险认识不足,缺乏风险控制意识。

经济法法律真实案例(3篇)

经济法法律真实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商”)于2010年取得一块土地使用权,用于开发住宅项目。

2011年,开发商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开始对外销售住宅。

张某(以下简称“购房者”)在2012年5月购买了一套位于该住宅项目的房产,并与开发商签订了《商品房买卖合同》。

合同约定,购房者需在2013年5月前支付全部房款,开发商应在2014年5月前交付房屋。

然而,由于开发商资金链断裂,项目进展缓慢。

2013年11月,开发商未能按合同约定交付房屋。

购房者多次与开发商协商,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但开发商以各种理由推脱。

2014年3月,购房者将开发商诉至法院,要求开发商承担违约责任,支付违约金及赔偿损失。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开发商是否构成违约?2. 购房者主张的违约金及赔偿损失是否合理?三、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开发商未能按合同约定交付房屋,已构成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因此,法院判决开发商向购房者支付违约金及赔偿损失。

具体来说,法院判决如下:1. 开发商应向购房者支付违约金,违约金数额按合同约定的房款总额的5%计算。

2. 开发商应赔偿购房者因延迟交付房屋所造成的损失,包括但不限于装修费用、临时租房费用等,共计人民币5万元。

四、案例分析本案是一起典型的经济法法律真实案例,涉及房地产开发企业与购房者之间的合同纠纷。

以下是本案的几个分析要点:1. 违约责任认定:本案中,开发商未能按合同约定交付房屋,已构成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开发商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2. 违约金及赔偿损失的计算:违约金和赔偿损失的计算是本案的关键。

法院在判决中,一方面依据合同约定确定了违约金的数额,另一方面根据实际情况,判决开发商赔偿购房者因延迟交付房屋所造成的损失。

关于经济法律的小案例(3篇)

关于经济法律的小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公司(以下简称甲方)与乙公司(以下简称乙方)于2018年3月1日签订了一份《货物销售合同》,约定甲方向乙方销售一批货物,总金额为100万元。

合同约定,甲方应在2018年4月1日前将货物交付乙方,乙方在收到货物后10日内支付货款。

合同签订后,甲方按约定时间将货物交付乙方,但乙方未按约定时间支付货款。

经多次催告,乙方仍未支付货款。

甲方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乙方支付货款及违约金。

二、案情分析1. 合同性质本案中,甲方与乙方签订的《货物销售合同》属于买卖合同,合同双方当事人应当遵守合同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

2. 违约行为根据《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本案中,乙方未按约定时间支付货款,属于违约行为。

3. 违约责任(1)继续履行根据《合同法》第110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钱债务或者履行非金钱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以要求履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①法律上或者事实上不能履行;②债务的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或者履行费用过高;③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要求履行。

本案中,乙方未支付货款,甲方有权要求乙方继续履行合同,支付货款。

(2)违约金根据《合同法》第114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本案中,双方在合同中约定了违约金,乙方未按约定支付货款,应承担违约金责任。

三、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甲方与乙方签订的《货物销售合同》合法有效,双方当事人应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

乙方未按约定时间支付货款,构成违约。

根据《合同法》相关规定,判决如下:1. 乙方应立即支付甲方货款100万元。

2. 乙方应支付甲方违约金10万元。

四、案例分析1. 合同的重要性本案中,甲方与乙方签订的《货物销售合同》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关于经济法律行为的案例(3篇)

关于经济法律行为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原告:甲房地产开发公司被告:乙建筑材料供应商第三人:丙建筑公司2016年3月,甲房地产开发公司与乙建筑材料供应商签订了一份建筑材料供应合同,约定由乙供应商为甲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的项目提供建筑材料,总金额为1000万元。

合同约定了交货时间、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内容。

合同签订后,乙供应商按照约定时间将建筑材料送达施工现场,但甲房地产开发公司未能按照约定支付货款。

2016年7月,乙供应商多次催要货款,甲房地产开发公司以资金紧张为由拒绝支付。

乙供应商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房地产开发公司支付货款及违约金。

甲房地产开发公司答辩称,由于项目开发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导致资金周转困难,无法按时支付货款。

同时,甲房地产开发公司还提出,乙供应商提供的建筑材料存在质量问题,要求法院鉴定。

丙建筑公司作为第三人,向法院提交了书面意见,认为甲房地产开发公司与乙供应商签订的合同有效,甲房地产开发公司应当履行合同义务,支付货款及违约金。

二、争议焦点1. 甲房地产开发公司与乙供应商签订的建筑材料供应合同是否有效?2. 甲房地产开发公司是否应当支付乙供应商货款及违约金?3. 乙供应商提供的建筑材料是否存在质量问题?三、法院判决1. 关于合同效力问题,法院认为,甲房地产开发公司与乙供应商签订的建筑材料供应合同符合法律规定,双方意思表示真实,合同有效。

2. 关于甲房地产开发公司是否应当支付货款及违约金问题,法院认为,甲房地产开发公司未能按照约定支付货款,已构成违约。

根据合同约定,甲房地产开发公司应当支付乙供应商货款及违约金。

3. 关于建筑材料质量问题,法院委托鉴定机构对乙供应商提供的建筑材料进行了鉴定。

鉴定结果显示,乙供应商提供的建筑材料符合合同约定,不存在质量问题。

综上,法院判决如下:1. 甲房地产开发公司支付乙供应商货款1000万元及违约金。

2. 甲房地产开发公司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四、案例分析本案是一起典型的经济法律行为纠纷案,涉及合同效力、违约责任和产品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法律讲堂经济法案例分享(3篇)

法律讲堂经济法案例分享(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法律关系日益复杂,经济纠纷也日益增多。

为了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普及经济法律知识,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对经济法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法律借鉴。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合同纠纷案情简介: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一份购销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购买一批货物,总价为100万元。

合同约定,乙公司应在收到货款后10日内将货物发至甲公司指定地点。

然而,乙公司在收到货款后并未按约定发货,甲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判决:法院认为,乙公司违反了合同约定,构成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因此,法院判决乙公司向甲公司支付违约金,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案例分析:此案涉及合同纠纷,主要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双方应明确约定合同条款,避免因条款模糊而引发纠纷。

同时,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应严格按照约定执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 案例二:不正当竞争案情简介:丙公司发现丁公司在其销售的某品牌产品上使用了与其公司注册商标相同的标识,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丁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

法院判决:法院认为,丁公司的行为构成商标侵权,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57条规定,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

因此,法院判决丁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丙公司经济损失。

案例分析:此案涉及不正当竞争,主要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相关规定。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应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得采取不正当手段进行竞争。

3. 案例三:劳动争议案情简介:戊公司因经营不善,决定裁员。

在裁员过程中,部分员工对公司的裁员决定提出异议,认为公司未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裁员。

经济法律教学案例精选(3篇)

经济法律教学案例精选(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法律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经济法律教学质量,本文精选了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法律教学案例,供教学参考。

二、案例一:公司合同纠纷案(一)案情简介原告甲公司与被告乙公司签订了一份设备采购合同,约定乙公司向甲公司供应一批设备,总价款为1000万元。

合同签订后,乙公司按照约定交付了设备,但甲公司未按期支付货款。

乙公司多次催要无果,遂将甲公司诉至法院。

(二)争议焦点1. 甲公司是否应向乙公司支付货款?2. 如果甲公司应支付货款,乙公司能否要求赔偿损失?(三)案例分析1. 甲公司应向乙公司支付货款。

根据《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

甲公司未按期支付货款,已构成违约。

2. 乙公司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根据《合同法》第114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约,另一方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乙公司可以要求甲公司支付逾期付款的利息和相应的违约金。

(四)教学启示本案例涉及合同履行、违约责任等方面的问题,有助于学生了解合同法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关注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提高学生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三、案例二:知识产权侵权案(一)案情简介原告丙公司发现被告丁公司在其生产的同类产品上使用了与丙公司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识,遂将丁公司诉至法院,要求丁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

(二)争议焦点1. 丁公司的行为是否构成商标侵权?2. 如果丁公司构成侵权,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三)案例分析1. 丁公司的行为构成商标侵权。

根据《商标法》第57条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构成侵权。

2. 丁公司应承担停止侵权行为、赔偿损失等法律责任。

根据《商标法》第63条规定,侵权人应当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四)教学启示本案例涉及知识产权侵权、商标法等方面的问题,有助于学生了解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知识。

经济法律案例经典(3篇)

经济法律案例经典(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成立于2000年,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股东为乙、丙、丁三人,分别持股40%、30%、30%。

2015年,甲公司经营不善,负债累累。

乙股东为了偿还债务,决定将其持有的40%股权转让给戊公司(以下简称“戊公司”)。

乙股东与戊公司签订了一份股权转让协议,约定:乙股东将其持有的甲公司40%股权转让给戊公司,股权转让价格为500万元,股权转让款在签订协议之日起一个月内支付完毕。

同时,甲公司其他股东丙、丁对此事表示同意。

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后,戊公司按照约定支付了股权转让款。

然而,甲公司经营状况并未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恶化。

2016年,甲公司宣布破产。

此时,丙、丁股东认为乙股东在股权转让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要求撤销股权转让协议,并要求戊公司返还股权转让款。

双方就此产生纠纷。

二、争议焦点1. 乙股东是否在股权转让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2. 丙、丁股东是否有权撤销股权转让协议?3. 戊公司是否应当返还股权转让款?三、法院判决1. 乙股东在股权转让过程中不存在欺诈行为。

2. 丙、丁股东无权撤销股权转让协议。

3. 戊公司无需返还股权转让款。

四、判决理由1. 乙股东在股权转让过程中不存在欺诈行为。

根据股权转让协议,乙股东将其持有的甲公司40%股权转让给戊公司,股权转让价格合理,且甲公司其他股东丙、丁对此事表示同意。

乙股东在股权转让过程中未隐瞒甲公司经营状况,也未对戊公司进行欺诈。

因此,乙股东在股权转让过程中不存在欺诈行为。

2. 丙、丁股东无权撤销股权转让协议。

股权转让协议是甲公司股东之间的真实意思表示,且甲公司其他股东丙、丁对此事表示同意。

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后,戊公司按照约定支付了股权转让款。

根据《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变更或者撤销。

”由于乙股东在股权转让过程中不存在欺诈行为,丙、丁股东无权撤销股权转让协议。

关于经济法律经典案例(3篇)

关于经济法律经典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作为全球知名的饮料品牌,自1892年可口可乐诞生以来,两家公司一直在市场竞争中相互竞争。

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两家公司也经常出现纠纷。

本文将以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商标侵权纠纷为例,探讨经济法律在解决商业纠纷中的作用。

二、案件概述2008年,可口可乐公司发现百事可乐公司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擅自使用其商标“Coca-Cola”,并涉嫌侵犯其商标权。

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可口可乐公司向我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提起商标侵权诉讼。

三、案件焦点本案的焦点在于百事可乐公司是否构成对可口可乐公司商标权的侵犯。

1. 百事可乐公司是否擅自使用可口可乐公司的商标?2. 百事可乐公司的行为是否具有商业性?3. 百事可乐公司的行为是否可能导致消费者混淆?四、案件审理过程1. 初审阶段在初审阶段,可口可乐公司提交了相关证据,证明百事可乐公司在其产品包装、广告宣传等方面使用了“Coca-Cola”商标。

同时,可口可乐公司还提交了相关消费者调查报告,证明百事可乐公司的行为可能导致消费者混淆。

2. 上诉阶段百事可乐公司不服初审结果,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在二审过程中,双方就案件焦点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3. 审判结果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认为,百事可乐公司在其产品包装、广告宣传等方面使用了“Coca-Cola”商标,具有商业性,且可能导致消费者混淆。

因此,法院判决百事可乐公司侵犯可口可乐公司的商标权,要求其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可口可乐公司经济损失。

五、案例分析1. 商标侵权认定本案中,法院认定百事可乐公司构成商标侵权的主要依据有:(1)百事可乐公司使用了与可口可乐公司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识;(2)百事可乐公司的行为具有商业性;(3)百事可乐公司的行为可能导致消费者混淆。

2. 经济法律在解决商业纠纷中的作用本案中,经济法律在解决商业纠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明确商标权的法律地位,保障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2)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维护市场公平竞争;(3)促进企业依法经营,提高企业法治意识。

法律关于经济法的案例(3篇)

法律关于经济法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商”)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销售和物业管理。

2010年,开发商在某市取得了一块面积为50亩的土地使用权,用于建设住宅小区。

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及相关规定,开发商需在取得土地使用权后的一定期限内完成项目的开发建设。

2013年,开发商按照规划要求完成了住宅小区的建设,并取得了相关房屋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合格证明。

随后,开发商向某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以下简称“住建局”)申请办理房屋产权登记。

住建局在审核过程中发现,开发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未按照规划要求建设配套设施、擅自改变建筑主体结构等问题,遂以开发商违法建设为由,拒绝为其办理房屋产权登记。

开发商认为住建局的拒绝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的相关规定,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住建局履行法定职责,为其办理房屋产权登记。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开发商在建设过程中是否存在违法建设行为?2. 住建局拒绝办理房屋产权登记的决定是否合法?3. 法院应如何判决?三、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后认为,以下事实清楚,证据确凿:1. 开发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未按照规划要求建设配套设施、擅自改变建筑主体结构等问题,已构成违法建设。

2. 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房屋产权登记机关应当依法办理房屋产权登记,不得擅自拒绝。

因此,法院认为住建局拒绝办理房屋产权登记的决定违法,应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为开发商办理房屋产权登记。

四、法律分析1. 违法建设行为:本案中,开发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未按照规划要求建设配套设施、擅自改变建筑主体结构等问题,已构成违法建设。

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建设,不得擅自改变建筑主体结构、配套设施等。

2. 住建局拒绝办理房屋产权登记的决定是否合法: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房屋产权登记机关应当依法办理房屋产权登记,不得擅自拒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法案例资料课外甲粮油有限责任公司与乙农工商公司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

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由乙方提供优质大米100吨,交货日期为2002年7月20日,价格为每公斤2.20元,由甲方派车在乙方仓库处验收交货,10日后付款。

”合同还规定:如有特殊变动,以通知为准。

合同签订后,乙方于6月15日发电通知甲方,由于特殊原因,农工商公司暂时组织不了这么多大米,故交货日期推迟到7月30日。

粮油公司收到电报后,觉得推迟到7月30日也没有多大影响,就未作答复。

到7月份,新米上市后,甲发现与乙订的大米价格太高,遂于7月12日发电通知乙“降低价格,否则将予以解除合同”。

乙收到电报后于7月15日回电“价格可以降至每公斤1.80元,请按约定时间来车取货”。

甲认为价格还偏高,于是没有回电,到期也未提货。

乙见甲没有履约诚意,于是在8月5日把已经准备好的大米以每公斤2.0元的价格卖给丙公司。

后乙以甲违约为由要求甲赔偿大米差价2万元。

甲则称,合同中写明,如有特殊变动,以通知为准。

我方已履行了通知义务,是你方擅自变更合同履行期限在先。

双方争执不下,乙诉至法院。

(6本题意在考查合同变更制度。

解开本题的钥匙在于对甲、乙合同中关于“如有特殊变动,以通知为准”约定的理解。

该约定实际上是对当事人协议变更合同的方式作出了特别约定。

[法理详解](1)、(2)合同的变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变更指合同的内容(即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和合同主体(即合同当事人)的变化。

狭义的变更仅指合同内容的变化。

我国合同法上的合同变更指狭义的变更。

所谓合同变更,是指在合同成立后,尚未履行前或者尚未完全履行以前,对合同内容进行修改或者补充。

合同的变更有法定变更和协议变更两种。

法定变更是指当事人依《民法通则》第59条及《合同法》第54条规定,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对合同条款的变更;协议变更是指当事人之间达成合意,自行对合同的内容进行修改或者补充。

合同的变更既然为当事人对原合同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改或者作出新的补充,实际上是双方当事人对这部分内容达成新的协议,产生新的权利义务关系。

因此,双方就合同内容进行变更的协议,必须符合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也要符合《合同法》有关合同成立和生效的规定。

如果双方当事人对合同是否需要变更以及变更的内容达不成一致,合同不发生变更。

合同变更的合意不能达成或者不能生效,则当事人仍然应当按原合同确定的权利义务履行。

合同变更是在原合同关系存续有效的基础上,对该合同的一些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其实质是以变更后的合同内容代替原合同的相关内容或者在原合同关系中产生了一些新的合同关系,因此在合同变更生效以后,变更后的合同对当事人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变更后的合同内容履行合同,任何一方违反变更后的合同内容将构成违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结合上述有关合同变更的合同法原理,具体到本案中,甲、乙签订合同后,双方都应遵守,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合同(《合同法》第8条)。

但同时双方在合同中对协议变更的方式作出了特殊约定:“如有特殊变动,以通知为准。

”那么,如何理解这一约定呢?这一约定是否赋予任何一方当事人的单方变更合同权呢?我们认为,这一约定应理解为:任何一方欲变更合同,应通知对方,若对方无异议,则变更成立;若对方有异议,则由双方达成变更合同的合意,始产生变更的效力。

换言之,该约定并未赋予单方变更权,而是对双方协议变更合同的方式作了特别约定。

根据这一理解,乙方于6月15日发出变更交货日期至7月30日的通知,甲方收到通知书后“未作答复”,应视为同意合同变更。

这样,合同的履行期限应为7月30日。

后甲于7月12日通知乙方降低价格,对此乙方的反应是回电“价格可以降至每公斤1.80元”,甲方接电后又未回电,应推定为甲方不持异议。

换言之,不论甲方此时主观心态如何,我们应从其客观行为的表示意思去判定合同变更成立与否。

(3)、(5)、(6)如果能正确回答第(2)问,第(3)、(5)问的答案也就出来了。

乙方出卖大米给丙公司,系行使正常权利,所获差价,应为正差(利益),归乙方所有。

因该差价不是损失,故不能要求甲赔偿这2万元损失。

但甲方不履行合同确实是违约行为,因其违约给乙方造成其他损失的,应对乙方负违约责任。

因为在合同变更后,受损失的一方仍然有权请求过错方进行损害赔偿。

如《民法通则》第115条规定:“合同的变更或者解除,不影响当事人要求赔偿损失的权利。

”当然,乙方仍然有权利依变更后的合同要求甲方继续履行合同(《合同法》第107、110条)。

(4)甲、乙双方约定7月30日甲方到乙方仓库提货,逾期甲方不去提货。

依《合同法》第143条规定,因买受人的原因致使标的物不能按照约定的期限交付的,买受人应当自违反约定之日起承担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

而由此导致乙方延期保管标的物的费用,也应由买受人甲方负担。

义务关系)和合同主体(即合同当事人)的变化。

狭义的变更仅指合同内容的变化。

我国合同法上的合同变更指狭义的变更。

所谓合同变更,是指在合同成立后,尚未履行前或者尚未完全履行以前,对合同内容进行修改或者补充。

合同的变更有法定变更和协议变更两种。

法定变更是指当事人依《民法通则》第59条及《合同。

法》第54条规定,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对合同条款的变更;议变更是指当事人之间达成合意,自行对合同的内容进行修改或者补充。

合同的变更既然为当事人对原合同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改或者作出新的补充,实际上是双方当事人对这部分内容达成新的协议,产生新的权利义务关系。

因此,双方就合同内容进行变更的协议,必须符合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也要符合《合同法》有关合同成立和生效的规定。

如果双方当事人对合同是否需要变更以及变更的内容达不成一致,合同不发生变更。

合同变更的合意不能达成或者不能生效,则当事人仍然应当按原合同确定的权利义务履行。

合同变更是在原合同关系存续有效的基础上,对该合同的一些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其实质是以变更后的合同内容代替原合同的相关内容或者在原合同关系中产生了一些新的合同关系,因此在合同变更生效以后,变更后的合同对当事人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变更后的合同内容履行合同,任何一方违反变更后的合同内容将构成违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结合上述有关合同变更的合同法原理,具体到本案中,甲、乙签订合同后,双方都应遵守,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合同(《合同法》第8条)。

但同时双方在合同中对协议变更的方式作出了特殊约定:“如有特殊变动,以通知为准。

”那么,如何理解这一约定呢?这一约定是否赋予任何一方当事人的单方变更合同权呢?我们认为,这一约定应理解为:任何一方欲变更合同,应通知对方,若对方无异议,则变更成立;若对方有异议,则由双方达成变更合同的合意,始产生变更的效力。

换言之,该约定并未赋予单方变更权,而是对双方协议变更合同的方式作了特别约定。

根据这一理解,乙方于6月15日发出变更交货日期至7月30日的通知,甲方收到通知书后“未作答复”,应视为同意合同变更。

这样,合同的履行期限应为7月30日。

后甲于7月12日通知乙方降低价格,对此乙方的反应是回电“价格可以降至每公斤1.80元”,甲方接电后又未回电,应推定为甲方不持异议。

换言之,不论甲方此时主观心态如何,我们应从其客观行为的表示意思去判定合同变更成立与否。

(3)、(5)、(6)如果能正确回答第(2)问,第(3)、(5)问的答案也就出来了。

乙方出卖大米给丙公司,系行使正常权利,所获差价,应为正差(利益),归乙方所有。

因该差价不是损失,故不能要求甲赔偿这2万元损失。

但甲方不履行合同确实是违约行为,因其违约给乙方造成其他损失的,应对乙方负违约责任。

因为在合同变更后,受损失的一方仍然有权请求过错方进行损害赔偿。

如《民法通则》第115条规定:“合同的变更或者解除,不影响当事人要求赔偿损失的权利。

”当然,乙方仍然有权利依变更后的合同要求甲方继续履行合同(《合同法》第107、110条)。

(4)甲、乙双方约定7月30日甲方到乙方仓库提货,逾期甲方不去提货。

依《合同法》第143条规定,因买受人的原因致使标的物不能按照约定的期限交付的,买受人应当自违反约定之日起承担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

而由此导致乙方延期保管标的物的费用,也应由买受人甲方负担。

【案情介绍】王某、张某、赵某三人于2001年2月约定各出资10万元合伙成立风华制衣厂,并约定10万元以上的业务必须经过三人一致同意才能进行。

王某在2002年4月,未经张某、赵某同意擅自向刘某购买价值11万元的布匹。

2003年1月,服装批发商杨某因向风华制衣厂购买服装欠制衣厂6万元,同时张某由于家里建房向杨某借款4万元。

2004年1月,由于债权、债务关系发生纠纷,三合伙人、杨某诉至人民法院请求解决争议。

(1)根据民法的一般原理规定,合伙企业对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以及对外代表合伙企业权利的限制,不得对抗不知情的善意第三人。

因为合伙人之间对于执行合伙事务的约定属于合伙人之间的协议,同时根据合同具有相对性的原理,合伙人之间的协议并不对协议之外的善意第三人发生法律效力。

(2)而在本案中,张某由于家里建房与杨某所发生的债务关系张某的个人债务,不属于合伙企业的债务。

《合伙企业法》规定,合伙企业中某一合伙人的债权人,不得以该债权抵销其对合伙企业的债务。

合伙人个人负有债务,其债权人不得代位行使该合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权利。

合伙人个人财产不足清偿其个人所负债务的,该合伙人只能以其从合伙企业中分取的收益用于清偿;债权人也可以依法请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该合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用于清偿。

对该合伙人的财产份额,其他合伙人有优先受让的权利。

合伙企业的财产属于全体合伙人共有,其对外债权也属于合伙企业的财产,也是合伙人的共同债权。

而合伙人的个人债务不属于合伙企业的共同债务,两者之间没有任何的关系,因此,法律规定某一合伙人的债权人不能以该债权抵销其对合伙企业的债务。

同时合伙人的债权人不具有合伙人的身份,其对合伙人的权利属于财产性权利,因此,合伙人的债权人不能代位行使合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权利。

本案中,杨某不能以其对张某的4万元债权要求抵销其对合伙企业的6万元债务,杨某应当向张某请求清偿4万元的债务,同时杨某也有义务向风华制衣厂清偿6万元的债务。

如果张某的个人财产不足以清偿其对杨某所负债务,杨某可以请求张某以其在合伙企业中所得的收益清偿,或者请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该合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用于清偿。

所谓承诺,是指受要约人同意接受要约的全部条件以缔结合同的意思表示。

要约邀请与要约的区别主要有:第一,二者的性质不同。

要约邀请在性质上是一种事实行为,本身不具有法律意义。

因为,要约邀请是邀请当事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是订立合同以前的一种预备行为,并没有法律约束力,行为人在法律上无须承担责任;要约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一经受要约人承诺,就产生合同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