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附答案) (1)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人教版必修二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26张PPT)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人教版必修二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26张PPT)

农业:固定粮食税;
工业:大中小企 业全部国有化
恢复私有制
工业:关系国家命脉企业归 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 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 取消自由贸 肯定市场和商 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 易和商品买卖 品货币关系存在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普遍义务劳动制和 实物配给制
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按劳分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人教版必修 二第20 课从“ 战时共 产主义 ”到“ 斯大林 模式” (共26 张PPT)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人教版必修 二第20 课从“ 战时共 产主义 ”到“ 斯大林 模式” (共26 张PPT)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人教版必修 二第20 课从“ 战时共 产主义 ”到“ 斯大林 模式” (共26 张PPT)
粮食产量增加
工业生产恢复
120
100
80
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60,促进了经济迅速 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三 、 斯 大 林 模 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人教版必修 二第20 课从“ 战时共 产主义 ”到“ 斯大林 模式” (共26 张PPT)
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 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 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 政工治业—生—产苏极联其成落立后,,斯到大林领导地位确立; 经1济92—8年—,生苏产联力工水业平产,值尤还其是重工业相对落后; 国不际到—德—国处的于一资半本,主是义美国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 中的。八分之一……
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创新。农(业纵:固向定角粮度食看税);
公有制
恢复私有制 工业:关系国家命脉企业归
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
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我们计还划不经能济实现从肯 和小定商生市品产场货到经币社济会商 行主业 自义:由允直贸许接易商过品渡买…卖…,所实以我 们作应为按该提劳利高分用生配资产本力主的义手作段为、小途生径产和和方分 按劳配社法分:会。废配主除;实义物的—配中—给间列制环宁,节,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7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含解析人民版20210607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7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含解析人民版20210607

课时作业27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21·廊坊市高三模拟]1919年苏俄政府颁布法令规定: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如果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也就意味着出现了“多余的面积”,就必须允许其他人迁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这就是“聚凑使用住宅”。

这一法令( )2.[2021·徐州市高三联考]从1919年年中开始,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一系列法令和规定,国家机关之间的一切劳务和经济往来,一律取消货币结算,改用统一的划拨清算办法。

这些法令和规定( )A.照顾了农民的利益B.激化了阶级矛盾C.脱离了苏俄的国情D.适应了战时需要3.[2021·忻州市高三模拟]进入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术界对“战时共产主义”开始重新进行评价。

部分学者仍然坚持“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部分学者则转而认为“战时共产主义”功绩有限错误严重。

这反映了历史认识( )A.受到时代背景影响B.由研究者立场决定C.具有相对主义色彩D.随着研究不断客观4.[2021·济宁市高三模拟]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52个总管理局,分别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

苏俄此举主要是为了( )5.[2021·潍坊市高三质检]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业全部由国家主持。

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6.[2021·烟台市高三模拟]1921年春天,苏俄在赢得内战的同时,许多农场变成了废墟,食物供应几乎耗尽。

3月,俄国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在重建农业和工业的尝试中实行了某种有限的经济自由。

这说明苏俄( )7.[2021·临沂市高三联考]1922年3月27日,列宁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我们要用法令的形式把我们的政策设想迅速告诉普通的工人和农民。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ppt课件

不高。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 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 苏联解体 的一个重要原因。 ______________
课 堂 探 究
一、列宁时期,先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准备直接向 社会主义过渡,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1921年推行新经 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
知识拓展: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具体措施,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
恢复和发展经济,适应了苏联 ( 俄 ) 国情,符合当时生产力的
发展水平,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第二是新经济政策实施 的效果,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 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巩固了工农联盟,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探究问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
【探究素材】 材料一 1918年5月,5万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 约国的支持下发动叛乱;从 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三次大 规模武装进攻;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将军邓尼金
指挥的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南方向莫斯科发
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具有空想性。
二、新经济政策 1 . 原因: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制定: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3.内容
(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剩余的粮食由自己
支配。 (2)工业: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 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 外国资本家 经 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 ____________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对点训练』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
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
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
A.实施的条件
B.所有制结构
C.经济管理模式
D.产品分配方案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注意题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 商品和货币”,而战时共产主义在产品分配方案则是取消商品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20世纪初至40年代中期的世界
时空坐标·宏观把控单元知识
阶段特征·宏观把控单元知识
总 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调整时期,也是一战后由动荡走向 特 暂时稳定,再从大危机、大动荡走向世界大战的时期。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 征 这一时期的典型特点 政 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帝国主义要 治 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 上 的灾难。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据材料信息“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可知,当时的经济政 策应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方面实行的是余粮收集制,到新经济政策后才实行农业税,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手段,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点,由于当时生产力还没有达到过渡到共产主 义的条件,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故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违背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阶段, 在农民手里拿走的太多,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不能作为该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失败的 主要原因在于主观因素即苏维埃决策脱离实际,客观原因不能作为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复习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知识点解读

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复习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知识点解读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知识点解读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马克思主义诞生:1、条件:经济基础——阶级基础——理论来源——主观努力——2、诞生:(内容)3、意义:二、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革命1、性质:2、失败原因:(1)客观:敌人的疯狂镇压。

(2)主观:①缺乏先进政党领导②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③没有发动广大农民,使无产阶级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④没有乘胜追击临时政府军队,给敌人喘息机会⑤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联合起来。

(3)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革命爆发是由于外部偶然因素,并非因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爆发。

3、经验教训:(1)掌握一支足够的革命武装力量,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前提;(2)无产阶级必须彻底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才能建立公社式的无产阶级政权;(3)无产阶级必须与农民结盟,才能取得胜利;(4)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

4、意义:(1)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2)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3)巴黎公社失败的经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4)公社战士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青史三、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一)俄国十月革命1、背景:(1)国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2)国内:经济——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经济虽有发展但仍落后政党——思想——催化剂——2、经过:罗曼诺夫王朝——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流血事件——十月革命3、意义:(1)历史地位:(2)对俄国:(3)对世界: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鼓舞了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

4、特点:(1)理论创新:列宁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并通过十月革命得以实践。

(2)革命道路:城市包围农村(3)革命阶段:资产阶级某某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联(4)实现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1、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体制的建立:(1)形成原因: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威胁,二战的战争策源地形成;内部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的制约。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十单元 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十单元 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26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考纲要求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课标提示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考点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考点二“斯大林模式”[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余粮收集制②国有化③自由贸易④普遍义务劳动制⑤经济和政治⑥“战时共产主义”⑦《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⑧粮食税⑨租让⑩货币流通⑪多种所有制形式考点二①重工业②资金③计划经济体制④农业集体化⑤工业化模式⑥“反法西斯战争”⑦计划指令⑧苏联解体[巧学妙用]思维导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易错易误——新经济政策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是将发展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

它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从而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深化理解——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图示识史——巧记斯大林模式考法1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作用【考题1】(2017·河北邯郸模拟)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出现了村苏维埃、图书阅览室、俱乐部、合作社等一批新型政治、经济、文化机构。

该现象出现在()A.战时共产主义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D.赫鲁晓夫时期答案 B『方法突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忽视市场规律,取消自由贸易;新经济政策允许自由买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根据材料“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可得出是新经济政策。

『史论链接』新经济政策的“新”(1)所有制形式: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

(2)分配形式:实行按劳分配。

(3)流通领域:允许自由贸易。

(4)过渡方式:按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转变为逐步过渡。

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教案2 第20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教案2 第20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20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夯实基础【P98】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基础梳理】背景(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内容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实行余粮收集制和食物分配制。

评价合理性:对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不合理性: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农民牺牲太多;不符合俄国国情,战争结束后没及时变更,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重难突破】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1)积极作用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实行这种政策是必要的。

②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仅保证了苏俄红军、工人和城市居民获得最低限度的粮食供应,而且体现了无产阶级在特殊形势下同农民结成的军事政治联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2)消极作用①从理论上看,这些措施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排斥商品货币关系,采取单纯的军事行政手段,急于超阶段地直接实行社会主义,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②从实践上看,实行余粮收集制,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工农联盟行将破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导致苏俄在1921年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真题演练】【例1】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C)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时间“1920年”进行分析.1920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给国家,故C项正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百校联赛”一等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百校联赛”一等奖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进入国内战争时期。

2实施时间:1918-1920年列宁推行3.目的:集中全国人力和物力战胜强大的敌人。

4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贸易: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实物配给制;其它:普遍义务劳动制。

5评价:进步性: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证了军事的需要,有利于巩固政权;局限性:战后继续实行,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损害农民的利益,带来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二:理解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2目的:缓和矛盾,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3时间:1921年——1928年4内容: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①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②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贸易: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5作用:⑴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⑵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6特点:①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②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三: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形成。

)1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目的: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发展重工业的资金: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3农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四:认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斯大林模式对于现代经济发展贡献:(1)开创了新型工业化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

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必修二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共25张PPT[可修改版ppt]

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必修二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共25张PPT[可修改版ppt]

美国在经济危机之下,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借鉴社会主义
的计划经济,施行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3分)
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有利于经济形态的变更和经济结构
的重新组合,使得本国经济高效发展。 (1分)
材料一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 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 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 斗争”。
• 应对: • 关键词训练法 • 概念的接触、领会与应用二 形成于一定时空之中的,不断发展变化的 ,具有鲜明特点的经济发展方式,常常称之为经济 发展模式。某一经济运行主体如果在一定时间内能 够取得突出的经济成就,其发展模式就必然引起人 们的重视,导致处于危机或竞争弱势的国家,予以 研究甚至学习模仿,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 ,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
凯歌年代 退却年代 剥夺年代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 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 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 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列宁:用资本主义 的砖头建设社会主 义的大厦
邓小平:市场经济不等 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 不等于社会主义。
特点
利用市场和商品 货币关系发展农 业生产
作用
农业生产逐渐恢复; 改善了工农关系;巩 固了苏维埃政权
美国的 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耕 罗斯福 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并 新政 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
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用国家干预经济 的办法来调节供 给与需求的矛盾
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经 济;维护了资本主义 民主制度;开创了政 府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知识储备】
一、核心概念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33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含解析)-人教版高三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33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含解析)-人教版高三

第十一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作业33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20·某某一中高三月考)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52个总管理局,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

苏俄此举的直接目的是( A ) A.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B.探索符合国情的工业建设模式C.满足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D.争取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解析:根据材料中的“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可以看出,苏俄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在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苏俄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是为了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故C项错误,A项正确;斯大林开始探索工业化建设模式,B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共产主义政策的直接目的是满足战争需要,D项是长期目标,排除。

2.(2020·某某高三月考)在某一阶段,列宁认为苏俄执行的粮食政策是“真正社会主义的收购粮食的道路”,这一政策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第一阶段同维护商品生产的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各种企图进行的斗争”。

由此可见( A )A.列宁将商品生产与交换视为社会主义的对立物B.苏俄尝试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C.苏俄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D.列宁认识到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的必要性解析:根据“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第一阶段同维护商品生产的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各种企图进行的斗争”可知,列宁反对商品经济和私营经济,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将商品生产与交换视为社会主义的对立物,故A正确;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国家资本主义,允许私营经济发展并恢复商品贸易,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苏俄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保障战争的胜利,C错误;D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1课时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1课时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解析】本题考查了苏维埃俄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 题,考查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两个知识点。 其中第(1)问主要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可以通过材 料概括得出。第(2)问直接作答。第(3)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 析能力,要掌握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实质。第(4)问要从 正反两个方面回答,既要看到取得的成效,又要看到这项政 策没有被长久的实行。 【答案】(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分)目的:列宁想 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直接过渡到 社会主义。(2分) (2)变化:苏俄的经济政策已经发生了变化,以新经济政策取 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 (3)原因: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 发展资本主义。(2分)原因:新经济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向 社会主义的过渡。(2分) (4)成效:新经济政策实施以后,苏俄经济恢复发展了,巩固 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但是后来苏联废除了新经济 政策。(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 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 护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 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 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 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 击的方法,即用简便、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 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 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四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 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决议。……当这个消息被共产国际的 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 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 ‚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 国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二第26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二第26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人民版

专题九|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宏观把握历史时空时序|〈时空坐标〉〈主旨概览〉特征主线20世纪30年代(1)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2)“斯大林模式”促进了苏联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

20世纪形成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局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互相影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给世界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20世纪50、60年代(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2)赫鲁晓夫改革,未能彻底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20世纪70年代(1)美国和西欧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进行政策调整,发展“混合经济”,“福利国家”发展受挫但仍继续发展。

(2)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失败告终。

20世纪80年代(1)美、英、法等国缩小“福利国家”规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发展起来。

(2)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20世纪90年代(1)美国的“新经济”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形态;“新经济”时代,美国经济出现持续增长。

(2)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知识体系| |学法指导|(1)划分两个阶段: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

(2)理解两种设想:直接过渡、间接过渡。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属于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属于间接过渡。

(3)把握三次变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

这三次变化都是基于当时的形势进行的政策调整。

[素养热词] 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工业化道路的探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

2.目的: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军事,巩固政权。

3.措施(1)农业:实行1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人教版必修2)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人教版必修2)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企图将新政权扼杀在摇篮里。

(2)国际:帝国主义集团企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3)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③贸易: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4、评价:历史作用:特殊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局限性:损害农民利益;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5、后果:引发了严重的经济与政治危机,且导致了海军基地兵变。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直接原因:1921年海军基地兵变。

2、标志:《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3、内容:①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③贸易:恢复自由贸易————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④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4、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5、新经济政策“新”含义:(1)在管理方法和手段上: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在经济体制上: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6、作用:(1)积极: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发展,稳定形势渡过危机,巩固政权;探索了一条在小农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和方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2)局限性: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还有斯大林个人的因素;根源于生产力的水平2、表现:(1)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资金(2)农业:农业集体化(3)经济体制:单一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经济3、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思想上高度集控;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取消一切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调节4、评价:(1)功绩: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苏联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也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2)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后来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3)总之: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人教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必修二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讲课文档

人教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必修二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讲课文档
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 争”。
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虽然新
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 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 ,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 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 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
优先 发展重工业
评价
第九页,共24页。
凯歌年代 退却年代 剥夺年代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 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 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 核武器。
——丘吉尔
第十页,共24页。
客观辩证的看 待斯大林模式
【拓展提升】
8、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俄)联、美国和20世纪70年代中国农 业政策的调整的比较
人教高三年历史一轮复习课必修二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 模式课件PPT
第一页,共24页。
【知识储备】
一、核心概念 1、市场经济 2、计划经济 3、国家资本主概念
国家资本主义 : 指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
本主义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在资
市场经济
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
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
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
引导。
第四页,共24页。
【知识储备】
二、重点知识 1、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 3、新经济政策特点、作用 4、斯大林模式内容、评价
第五页,共24页。
第八页,共24页。
三、知识构建
战时共产 主义
新经济政 策
斯大林模 式
【知识储备】

高考历史题型秘籍【2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含解析)

高考历史题型秘籍【2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含解析)

专题二十二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高频考点解读】1. 分别掌握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形成“斯大林模式”的背景、内容、作用;2. 分别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景、内容、影响。

【热点题型】题型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例1、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提分秘籍】1.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必要性要想透彻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则需要全面认识其实施的背景和积极影响。

(1)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看,国内外敌对势力非常强大;从苏俄的力量看,苏俄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再加上一战的破坏,这一时期苏维埃政权的经济、军事力量都非常薄弱。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为适应国内战争的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它的实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站住了脚。

2.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构想:新经济政策(1)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并不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经济模式,而是一个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略政策。

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巩固工农联盟,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把小商品生产纳入到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之中。

(2)新经济政策是受社会主义经济计划的规定、指导和调节的。

列宁是把新经济政策中的商品经济因素作为资本主义来看待的,其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就是要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考纲要求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课标提示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考点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考点二“斯大林模式”[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余粮收集制②国有化③自由贸易④普遍义务劳动制⑤经济和政治⑥“战时共产主义”⑦《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⑧粮食税⑨租让⑩货币流通⑪多种所有制形式考点二①重工业②资金③计划经济体制④农业集体化⑤工业化模式⑥“反法西斯战争”⑦计划指令⑧苏联解体[巧学妙用]思维导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易错易误——新经济政策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是将发展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

它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从而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深化理解——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图示识史——巧记斯大林模式考法1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作用【考题1】(2017·河北邯郸模拟)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出现了村苏维埃、图书阅览室、俱乐部、合作社等一批新型政治、经济、文化机构。

该现象出现在()A.战时共产主义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D.赫鲁晓夫时期答案 B『方法突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忽视市场规律,取消自由贸易;新经济政策允许自由买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根据材料“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可得出是新经济政策。

『史论链接』新经济政策的“新”(1)所有制形式: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

(2)分配形式:实行按劳分配。

(3)流通领域:允许自由贸易。

(4)过渡方式:按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转变为逐步过渡。

(5)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向社会主义过渡。

考法2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意义【考题2】(2017·安徽合肥模拟)下表为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1928~1937年)经济发展情况表(各项指标排名情况),对表格内容分析正确的是()A.B.苏联经济指标排名的提升缘于西方发生经济危机C.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力促进了苏联现代化发展D.重工业发展迅速的同时也暴露了经济结构的失衡答案 C『方法突破』“分析数据的变化趋势”是解答表格数据题的关键。

如本题表格中各项数据的排名逐步上升。

这说明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的现代化建设立竿见影,故C项正确。

『史论链接』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功绩(1)特点①经济:实行高度集中、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②政治:高度集权,缺乏民主、党政不分。

③思想:个人崇拜、公式化、行政干预。

(2)功绩①建立和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成果。

②开辟了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生产力发展,建成社会主义强国。

③为打败法西斯,夺取卫国战争胜利作出贡献。

④扩大了苏联社会主义的世界影响,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考法3列宁对苏俄(联)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的探索史料一我国史学界以往译为“余粮收集制”,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按俄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其基本内容是: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红军)的需要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

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

——据赵旭黎《错译的“余粮收集制”与国内史学界对苏联史的误读》史料二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读史用史』(1)史料一学者认为“余粮收集制”的正确译名为“粮食摊派制”,所涉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一“特殊粮食制度”的两种译名的主要差别是什么?并说明该制度对苏俄的影响。

提示差别:征收范围不同:前者指征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以外的全部余粮,而后者的征集农民的全部粮食;征收的强制程度不同:“粮食摊派制”比“余粮收集制”更体现了征收的强制性。

影响:保证了苏维埃政权和红军对粮食的需求,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强制征购粮食引发了苏俄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史料二论述了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基本特点。

根据史料二概括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并指出“后退一步”和“前进两步”的具体含义。

提示前提: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

后退一步: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

前进两步: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

『方法突破』比较历史事物的关键在于找准所需比较的基本角度。

如“余粮收集制”与“粮食摊派制”可从两者的征收范围和征收强度等角度来回答,对苏俄的影响可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据史料二“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向国家缴纳……实物税”“准许……出售他们的农产品”“使国家控制了……‘制高点’”可推知苏俄正在实施新经济政策,前提是国家控制国民经济的主要命脉,目的在于以缓解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稳定政治形势,并最终实现向社会主义的间接过渡。

『史论链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考法4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特点及评价史料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

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

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

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

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读史用史』史料主要论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概况及对苏联农业发展的深远影响。

根据史料概括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特点,并做简要评述。

提示特点:范围广、规模大;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者答:国家直接支配经济、采取行政手段支配经济,等其他表述);牺牲农民的利益。

评价:积极性:①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条件;②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③农业集体化是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次尝试,为后来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教训。

消极性:①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方法突破』从“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可总结特点是范围广、规模大,从“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可总结特点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可总结其特点是牺牲农民的利益。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述主要还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回答。

『史论链接』苏俄(联)农业政策的调整(1)1917年,苏维埃政权没收皇室、寺院土地交给农民耕种。

(2)1918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实行余粮收集制。

一战后,苏维埃政府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克服严重的困难,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推行余粮收集制。

它使苏维埃政府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为取得战争胜利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它也掠夺了农民,遭到农民的反对,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3)1921年,新经济政策规定实行固定粮食税。

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露,1921年,苏俄(联)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推行固定粮食税。

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税后粮食,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4)1927年之后,苏联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

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问题,1927年之后,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但后期农业集体化速度过快,行为过火,违背了农民的意愿;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经济发展,造成农村发展长期滞后;农业集体化超越了当时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1.(2016·课标全国Ⅱ,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解析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经济发展遭到极大破坏,而苏联由于被资本主义国家封锁,所以受危机的破坏较小,这是客观事实,但这不是苏联吸引美国的主要原因,故A 项错误;1928年,斯大林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片面发展重工业,到1932年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引起了美国对苏联工业建设的关注,故B项正确;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为工业化建设服务的,推动了工业发展,故C项错误;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不可能羡慕苏联的公有制,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5·课标全国Ⅱ,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据题干信息,从1930年至1931年,苏联粮食产量有所下降,但是苏联粮食出口却有了增加,联系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有关史实,说明苏联依靠农业出口,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体现了人民为工业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故选A项。

B、C两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排除;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产量下降的一个原因,但与粮食出口量增加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3.(2014·课标全国Ⅰ,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