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综合性学习 到民间采风去教案2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课题:到民间采风去之韶关之旅教学时间教学目的: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韶关历史,增添作为韶关人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发现韶关的历史,了解韶关的历史教学难点:如何为韶关增添光彩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进入活动内容:到民间采风去之韶关之旅1.历史名人候安都(519-563),字成师,曲江人。
工隶书,能诗文,兼善骑射,文武双全。
举兵跟随陈霸先平“侯景之乱”,同镇京口,任半陵太守;他定计擒拿对手王僧辨,以功授南徐州刺史,佐陈霸先建立起陈王朝(南朝)。
又奉命率军败北齐徐嗣微,督水师南破余顷与肖孜,晋号平南将军,改封西江县公,享受开府仪同三司的待遇。
当陈武帝(陈霸先)卒,安都按剑上殿,拥立临川王陈茜为文帝,从而进官为司空。
随后,以征北将军、南徐州刺史之职会同大都督侯瑛平定王琳。
后又因杀文帝的竞争者衡阳王陈昌,进爵为清远郡公。
从此,安都威名甚重,郡官无出其左右。
后加封为侍中、征北大将军,朝廷并立碑颂扬他的功绩。
但侯安都自恃功高过人,日渐骄者,行为越轨,包庇部属。
天嘉四年(公元563年)春,文帝坐收安都于嘉德殿,翌日赐死。
享年四十四岁。
葬以士礼(墓在今乳源县桂头镇,文化大革命期间遭毁)。
韶关风烈路就是因候安都的风烈可钦就留传下来的。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谥文献。
曲江人,生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享年六十三岁。
七岁知属文,于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应举登乙弟,授校书郎,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应道侔伊吕科,对策第二等,拜左拾遗,上书请求开辟大庚岭新路(今南雄梅关古道),功成迁左补阙。
因才鉴出众,又晋知为司勋员外郎。
宰相张说常荐九龄于玄宗,张说死后,玄宗思其言,诏拜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
适逢勃海王造反,皇帝赐诏,九龄援笔立成,玄宗褒赏曰:“此卿为文学之士,不知有王佐之才,他日相卿,当以经术济腾。
”即擢工部侍郎知制诰,掌管王命。
官至中书令,为相三年,曾上书废循资格,选拨人才,著名的就有王维、李泌、孟浩然、皇甫冉等人,复置十道采访使,又教河南数州种水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综合性学习 到民间采风去》研讨课教案_21
《到民间采风去》教案活动目标1 借“采风”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思考家乡欣赏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2 培养学生运用问卷调查,采访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活动重点根据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从生活中汲取知识的习惯活动难点怎样将整理的资料归类,整合并通过语言的表达或情景的表演把它呈现出来活动设想1根据韩城当地的学生实际设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2目标的实现通过情景,图片,生活实际的启发调入学生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说话的欲望3整个课堂内容将按照三个篇章来完成,分别是“话说名人——趣味方言——名胜美景”这三部分以学生畅谈为主,老师补充为辅,最终达到“人美,景美情更美”的思路来设计,其中在方言这个环节上多用点时间,着力培养孩子对家乡生活的热爱之情,4按照语文学习的工具性,我将体现“谈——说——赏——写”这样一个完整的课堂体系。
5争取在师生共同探究与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展示活动的成果,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特色。
教学流程一深情导入同学们,有座城,它位于黄河中游的大峡谷旁;有一座城,它就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一座城,它以黄河而闻名,成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他就是我们的家乡——韩城!一个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一个让世人心之向往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到韩城的民间采风去!二话说名人首先,我们走进第一个篇章,话说名人!请同学们说说我们韩城的名人都有哪些?明确(司马迁王杰薛国观程婴刘荫枢杜鹏程师哲等等)这些名人,大家最熟悉谁?(王杰司马迁)明确:司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字子长,一说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编撰的《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综合性学习 到民间采风去》研讨课教案_22
《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一、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背景传统文化不仅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地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上,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一代社会成员的心理深处”。
因此,民风民俗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我将它纳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范畴。
“到民间采风去”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体现的是“人与社会”这一板块。
本单元主要截取了其中“乡土发现”这一分项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开展相关的表达活动与写作活动。
要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学生必须走出学校,走向生活,走向自然,了解比学校更为辽阔的社会生活、风俗人情、感悟历史人生,这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和要求。
学生带着问题与思考,以全新的视野来重新审视生活中的民风民俗以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的观念与做法,是一个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课题,也是一个很具有研究空间的主题。
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2、利用多种形式表现自己的观点,具体明确的、文字通顺的表达自己思想。
3、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探究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运用相应的信息技术收集资料并整理2、通过问卷调查、采访、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等方法深入民间采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能力、信息筛选能力、自然欣赏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3、通过相声、解说等形式展示采风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次学习,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质朴,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2、通过寻觅家乡的风俗风情,寓教于乐,激励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1、对传统民风民俗的相关知识,以及其流传的意义。
2、用多种形式将自己查找的资料表达出来,用生动的词语解说自己的想法,用生动流畅的语言抒发自己感悟。
三、教学对象分析八年级2班学生:本班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较浓,但日常学习中对综合性学习的训练并没有如此深入的进行。
山西省阳泉市教研室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学案例 新人教版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学案例一、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背景1、背景说明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是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培养能力、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某某、教学相长的教学观念,使教与学的重点从单纯的获取知识,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式学习,最终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有机统一的目的。
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因而让学生切实拥有研究性学习的本领,这对学生今后的深造以及他们进入社会后从事各项工作的一生创新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所以,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应该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不断开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新天地。
人文精神是语文科学的核心。
其目的是通过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让学生感知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做一个有丰富情感、志存高远的人。
然而,应试教育使中学语文陷入了分数所累的痛苦之中,远离了文化的传承。
外来文化的冲击更是雪上加霜。
现在的中学生已经开始过情人节、圣诞节……,争相购买玫瑰、巧克力、平安果……却不知道中国人自古就用最本土的方式过着自己的节日,他们不知道中国的年为什么叫“年”……,传统风情与民俗在文化炒作的大背景下渐行渐远,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在流失,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眼里,太遥远,也太苍白。
教育还有着传承文明的使命,所以传统文化的传承刻不容缓。
传统文化不仅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地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上,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一代社会成员的心理深处”。
因此,民风民俗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我将它纳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X畴。
2、课题的意义与价值:“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
它具有开放性、统整性、地域性、主体性、合作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要求教师要善于搭建语文教学通向学生生活实践的阶梯,善于捕捉地域文化中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让学生在具体的现实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并在此过程中更加了解家乡文化,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综合性学习 到民间采风去 教案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高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通过采风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民间文化的概念和特点2. 采风活动的目的和意义3. 采风活动的流程和方法4. 民间文化的采集和整理5. 民间文化的展示和分享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概念和特点,认识到民间文化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进行民间文化采风的能力,掌握采风活动的流程和方法。
3. 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民间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包容性。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体验民间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2. 如何培养学生进行民间文化采风的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进行采风活动。
3. 如何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让他们能够积极参与采风活动和分享交流。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间文化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重要性。
2.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民间文化采风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3. 分享法: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采风经历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学习。
【教学导入】教师通过引入一些民间文化的例子,如民间故事、民俗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民间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讲解】教师讲解民间文化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实际的民间文化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民间文化。
【教学实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民间文化采风活动。
在活动前,教师需要明确采风的目的和意义,并向学生介绍采风的方法和流程。
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和体验民间文化,并进行采集和整理。
【教学分享】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采风经历和感受。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民间文化现象,以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互相学习,提高他们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大全5篇]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大全5篇]第一篇: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教学设计走近“清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1、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必然要求。
信息技术把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动画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模拟性,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为教学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营造出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去亲人的思念之情”,清明节的祭祀、插柳、踏青、植树等民俗活动,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参与者众,负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传统美德。
执教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时,以“清明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切入点,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各种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必将令学生兴致勃勃,参与主动,经历一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洗礼。
二、教材分析:1、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本课以“清明”民俗为切入点,其触角延伸到地理、天文、物理、网络(媒体)等,充分体现了课标“构建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大课堂”的理念。
2、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为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综合性学习 到民间采风去 教案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民间文化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热爱民间文化,传承民间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介绍民间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学习民间文化的基本元素,如民间故事、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
3. 选择一种民间文化进行深入了解,进行实地考察或采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并体验民间文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传承民间文化。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具体内容。
2. 采用实地考察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文化。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民间文化。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民间文化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民间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民间文化的概念、基本元素及其重要性。
3. 实践:学生选择一种民间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可以进行实地考察或采访。
4. 分享:学生将实践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分享,加深对民间文化的理解。
5.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如何传承和保护民间文化。
教案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概念及其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故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概念及其文化内涵。
2. 学习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特点,如口头传承、寓意深刻等。
3. 选择一种中国民间故事进行深入了解,进行口头传承或书写创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中国民间故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传承中国民间故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故事的具体内容。
2. 采用讲述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民间故事的魅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中国民间故事。
江苏省铜山区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综合性学习 到民间采风去教案 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综合实践活动《到民间采风去》教案总第70课时一、活动目的1、通过民间采风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徐州历史,感悟民俗文化,学会欣赏民俗文化,增强保护文化物质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探究意识,同时提高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运用美术、音乐、劳技、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收集整理民间文化,批判继承民间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4、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活动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民俗文化,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现状,关注民俗文化的未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活动过程(一)学生课前准备1、广开渠道,广泛搜集与徐州有关民俗文化的资料。
如:文字、图片、声像等资料,可争取家长、邻里的帮助,做好相关的记录。
2、按“徐州地貌”、“人文景观”、“民俗民风”三大板块整理归纳,有待上课交流。
(二)教师引导整理阶段1、开场白由徐州现状,简介概况,引入一段“话徐州”视频,以调动学生激情导入活动。
2、课件展示:“人文景观”篇汉文化资料展示。
(学生随着展示自己收集到的相关材料)小结综述:黄冈是名人之乡、教育之乡、创业之城。
3、课件展示:“民俗民风”篇①节日探源: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探究其习俗,来源,相关的传说、诗词等。
(学生讲自己是如何过这些节日的)②民俗文化艺术(学生随时展示自己收集的材料)a、团风民间民画及特点b、手工艺品:c、饮食文化:d、民间文艺:(学生说出戏曲名,能唱的要表演)e、讲我方言4、总结(启发学生进一步去了解家乡、热爱家乡)5、写作练笔,让真情感悟倾注笔端。
①对当地民俗文化提出建议,整理成建议书。
②为开发徐州旅游业写一份倡议书。
③写一份乡土风情调查报告。
④以“我家乡的——”为半命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案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一、活动目标:1.借“采风”引导学生了解岷县的历史、风俗、文化乃至我国的民俗文化。
2.培养学生运用问卷调查、采访、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等方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
二、活动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民俗文化,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现状,关注民俗文化的未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活动准备:(两周)1、教师动员: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一些岷县民俗民间文化,启发学生对民风民俗以及民间文化艺术产生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认真地完成调查活动。
2、搜集不同资料:岷县基本情况(自然、地理)、旅游景点、古迹遗址、名人介绍、风俗特产;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知识(起源,故事传说,意义,相关古诗词,谜语等);中国各民族民俗风情介绍。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运用以下几种调查方式:采访录音、摄影录音、查找资料等)3、一名主持人,课下联络各组,了解同学们活动准备情况。
4、组将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归类编辑。
四、活动时间:2节课五、活动过程:主持人导入:哲学家常说,一滴水中见大海,一粒沙中见世界。
的确如此,即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常小事,例如逢年过节的风俗,吃饭穿衣的习惯,细心探究起来,几乎每一件事都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蕴藏着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
到民间去“采风”,关注我们平常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发现。
最近,我们对“民间采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展开两周的实践调查、搜集整理,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收获多多,受益多多。
现在就让我们赶快走入今天的综合性学习课!(一)家乡知多少:——在主持人的主持下,各小组分别展示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可由本组直接介绍、也可以提问的形式鼓励别的小组参与、或采用竞猜的方式全班参与,形式尽量多样。
1、地理环境岷县隶属甘肃定西市。
位于甘肃省南部、定西市西南部,洮河中游,地处青藏高原东麓与西秦岭陇南山地接壤区,地处东经103°41′29″-104°59′23″,北纬34°07′34″-34°45′45″。
8下4综合-到民间采风去教案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活动目标:1.引导学生感悟民俗文化,学会欣赏民俗文化,增强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活动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民俗文化,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现状,关注民俗文化的未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活动内容:以“中秋节”为突破口,进行民俗文化的探究。
活动过程:一.识民俗1.到底什么是民风民俗?明确:民俗相沿积久而成的风气、习俗。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习惯上的差异,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
2.中国的传统民俗可谓是蔚为大观,尤其是节日文化更是琳琅满目不胜枚举。
今天就以中秋节为例,一起走进民俗之风。
(学生活动1)收集关于中秋节的来由和传说故事展示:(1)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朱元璋月饼起义之类的神话传说故事流传甚广。
(2)中秋节的传说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拉开神弓,射下九个太阳。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综合性学习 到民间采风去 教案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2. 培养学生热爱民间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 提高学生们的观察力、审美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民间文化的概念与特点2. 民间艺术的形式与分类3. 民间采风的注意事项4. 民间文化的实际案例分析5. 学生实践:进行民间采风活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及艺术形式,培养学生实践采风的能力。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民间文化,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间文化概念、特点及艺术形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民间文化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
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民间采风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民间采风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民间艺术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介绍民间文化的概念、特点及艺术形式,讲解民间采风的注意事项。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民间文化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民间采风活动,引导学生记录、观察、思考。
5. 分享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民间采风的心得体会,互相交流学习。
6. 总结与反思:教师点评学生采风成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民间文化,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的热爱。
7.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进行创作或研究,加深对民间文化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民间文化的认识程度,能否正确表述民间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能否辨别不同类型的民间艺术形式。
3. 学生参与民间采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4. 学生对民间采风成果的总结和反思,能否提出有深度的观点和见解。
七、教学资源:1. 民间艺术品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有关民间文化的书籍、文章、研究报告等。
3. 民间采风的实地地点和联系信息。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综合性学习 到民间采风去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精彩开篇词民风、民俗,洋溢着祖祖辈辈流传的故事和神话,是祖辈生活的写照,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需要传承,更待了解。
走进去,了解她,就会迷恋她,热爱她。
学习目标1.通过民间采风活动,了解农村民间文化,拓宽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培养听说能力和探究意识,同时提高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运用美术、音乐、劳技、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知识收集整理民间文化,批判继承民间文化,提高综合素养。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1.分组合作:可以分为民间故事收集整理小组、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风土乡情摄制小组等,并要求各小组根据采风的内容的不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准备相应的设备,对可能遇到的困难作好充分的准备。
2.各小组分头利用课余时间走村串巷到民间采风,并做好相关记录。
3.民间故事收集小组将收集整理出来的优秀民间故事制作成手抄报,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将采集的谚语警句归类编辑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制作成果展示板,风土乡情小组拍摄制作“乡土风情”录像片。
教师准备设计活动内容,制作课件,指导学生整理资料、展示、总结。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农村的民间文化的蕴藏量是很丰富的,许许多多的山岭、河流、古建筑、历史人物都附着美妙的传说,饱经风霜的老人普普通通的话语里却蕴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农村那美丽的田园风光一直为文人所称颂,民风民俗、乡音乡情是历代不朽的绝唱,那些优美的民间传说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谚语警句经久不衰。
今天,让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去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让我们一起到民间去采风。
二、课堂展示—交流与探究(一)家乡素描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你的家乡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其他地方的人是怎样形容你的家乡的?你的家乡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些有影响的人物?请查阅地方志,或者向身边的亲友进行调查访问,然后对材料进行整理,向班上同学说说你家乡的事。
综合性学习 到民间采风去 教案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高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通过民间采风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介绍民间文化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2. 介绍采风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采风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民间采风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民间文化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民间文化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介绍民间文化的概念和特点,讲解采风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教授采风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民间采风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
4. 总结:对采风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
四、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采风成果,包括采集到的民间文化信息和学生的感受和体会。
2. 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学生在采风活动中的表现和进步。
五、教学资源1. 民间文化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2. 采风活动的指南和技巧手册。
3. 学生分组和分工的表格或指南。
六、教学活动1. 前期准备: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民间文化主题,如民间艺术、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等。
2. 采风前的培训:组织学生参加采风前的培训,学习如何进行观察、记录和采访,以及如何整理和分析采集到的信息。
3. 采风活动:让学生根据选定的主题,到民间进行实地采风,收集相关的民间文化资料,如图片、视频、音频等。
4. 采风成果展示:组织学生将采风成果进行展示,可以通过PPT、视频、展览等形式,向其他同学介绍采风过程中发现的传统民间文化。
七、教学作业2. 让学生提交一份关于采风活动的感想和体会,可以是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是对采风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的反思。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综合性学习 到民间采风去教案 新人教版
三、活动收获
学生感悟1:我发现,我成功,我创造,我快乐。
学生感悟2: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兴旺。
收获3:采风如同蜜蜂酿蜜,不仅要付出辛劳,而且要付出智慧。工作是辛苦的,同时又是快乐的。
2、谚语警句,寓理其中
由“谚语警句”小组汇报收集“谚语警句格言”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情况。
学生:我们实地考察,我们网上搜索。
组长介绍收集资料的方法、组员简要汇报各自收集的内容以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谚语警句或采集中最感动的一件事;全组制定电子演示文稿,展示制作成员。
教学过程
教师复备
3、剪刀生花,美化生活
民间剪纸艺术欣赏组出示成果展示版,并当场演示简单的剪纸工艺。
小导游(学生C): 出示展板 ; 介绍展板上的景点照片及特点。
金陵山水美不胜收,汤山山水天下独绝。汤山近几年的山水旅游让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镇变得更靓更丽,也让汤山人的生活更美更甜。不必说奇绝险峻的猿人洞,巍峨雄伟的阳山碑材;不必说的奇妙无比汤山温泉,也不必说走向世界的汤山山水……来到小小的汤山乡村,领略一番这里的乡村风情,也会让你流恋忘返。
重点
难点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教学过程
教师复备
一、前期准备:
1、课堂上老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民风民俗民间文化,启发学生对民风民俗以及民间文化艺术产生兴趣。
2、分组合作:可以分为民间故事收集整理小组、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风土乡情摄制小组等,并要求各小组根据采风的内容的不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准备相应的设备,对可能遇到的困难作好充分的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民间采风去【课前展示】海南省的西北部,有一个仅有面积1317平方公里、40万人口的小县叫临高县,全县通讲一种方言“临高话”,这种语言比较独特,至今语言专家也没弄清是从属何种语系。
临高方言只有口头语,没有反映本语言的文字。
长期以来,一直使用汉字。
用临高方言读书(汉文字),语音跟普通话差不多,懂普通话的人一般都能听懂,如普通话的“你去哪里”,临高方言改为“nikinali”,所以外地到临高工作的同志说,临高话一半是本地话,一半是普通话。
从语法结构看,一般把形容词、副词置于名词、动词之后,构成倒装的语法形式。
主要是定语与中心词倒装。
如:也有少量状语与中心词倒装,如:【创境激趣】临高方言和谐、含蓄、风趣,容易引起共鸣。
这种通俗朴实的语言,扎根于群众中,有强大的生命力。
它对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播信息,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但这种临高方言的语系归属,一直到现在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说,它是“西江黎话”(《琼台志》);有人认为,“它可能是泰汉语的混合物”(德国史图博《海南岛民族志》);有人还说,“与缅甸语颇相似”(陈明枢《海南岛志》)。
但根据1957年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分队和1980年中央民族学院民族语言专业教育工作者和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民族识别调查工作组的调查,初步结论是,临高方言不是黎话,也不是“黎、泰和汉语的混合物”,而是具有“古越语的成份”,“属于汉藏语系峒泰语族壮泰语支的一种语言”,“与壮语十分接近”。
【自学导航】简析:本文介绍了小作者家乡临高独具特色的方言形态。
全文语言凝练,说明方法多种多样。
比如借助列图表、举例子、作比较等,明确地说明了家乡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和联系。
在说明人们对家乡方言的研究状况时,又运用了引用的方法,使读者对临高方言的研究历史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春节”溯源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
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
新的一年已经开始。
人们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季,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
春节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
”“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宋代的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
”《说文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
因为它分别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和“正旦”。
除上述称谓外,春节还称“开年”、“开岁”、“芳岁”、“华岁”等,在诸多称谓中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春节”这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特指。
汉朝时,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春节”。
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
但一般人称公历元月一日为“阳历年”,仍把农历正月一日初一称“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即阳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为新年;因为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简析:本文对“春节”一说的来历和沿革作了详细的梳理。
作者在文中旁征博引、谈古论今,系统地说明了关于春节的知识。
不过,对春节的习俗、传统等介绍还有不足。
家乡的元宵节正月十五这一天,我们全家人回家乡欢度元宵节。
俗话说得好: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的家乡虽然偏僻,但这一天出门在外的人几乎都回家,所以家乡到处人来人往,欢声笑语。
进家片刻后,我随妈妈去点香。
我们要点的可不是普通的香,它有一根柱子那么粗大,一米多高,而且这一柱香非常精致漂亮,表面有一条张牙舞爪的龙盘着,那条龙栩栩如生,正要腾空而起,真是“神龙盘玉柱”。
到了大宗祠,这里早已香烟袅袅,许多人都在拜佛,以求平安。
我们来到自己的那一柱大香前,只见盘在香上的龙张着大嘴,好象要来一招“灵龙吐珠”,又像是对我们说:“主人,你们终于来了,我已经等很久了,快把我点上吧!”大伯和二伯合力将桶和香搬到一边。
接着二伯拿出随身带着的一瓶油,倒在香的最上面,然后点着火。
顿时,微小的火苗就迅速变大,变成一条火龙。
很快油燃烧完,火灭了,“龙香”上不停地升起缕缕烟雾。
点完香,我们又来到二伯家门口,吊上鞭炮,等待欢庆游行的队伍的到来。
听二伯讲,村里有个习俗,就是每逢元宵佳节的时候,乡里都组织迎春游行,游行的队伍来到哪家门前,哪家就要放鞭炮。
所以游行的队伍所过之处,鞭炮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
二伯正谈着,游行队伍已经来到门口,只见长长的游行队伍像一条长龙,东不见头,西不见尾,踏着平坦的村道缓缓向前进。
有的吹横笛,有的弹琴,有的打鼓,还有的扛锦标,锦标上写着“万事如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吉祥大字。
我正看着,爸爸已经点响了鞭炮,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鞭炮声伴着欢庆队伍动听的笛声、琴声、鼓声,组成了一首欢庆元宵的歌。
【合作探究】望着缓缓离去的游行队伍,我想:元宵的庆祝活动,不正象征着人民的日子蒸蒸日上,祖国繁荣昌盛吗?看到这样热闹非凡、欢声鼎沸的景象,我情不自禁地在心里大喊:“我的家乡,我爱你!”简析:小作者在选材上可谓颇费心思,“点香”这个场面给人以庄严、肃穆、沉静的感觉;“迎欢庆队伍”却是一个热闹非凡、欢声鼎沸的景象。
这一动一静结合得恰到好处,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文章措词准确,文句流畅,“神龙盘玉柱”、“灵龙吐珠”等更是作者丰富想象力的展现。
最后,油然生发出一种感慨,使景与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我家乡的“食节”家乡贺州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小城。
我在这个安详的城市里生活了十多年,也确实发现了她独特的民俗风韵。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家家户户热热闹闹的,主人们忙得不亦乐乎——她们把亲朋好友请到家里吃饭过节,同时也欢迎陌生人主动走进来做客,主人们希望越多人越好,来者皆为客,尤其是农村里,好像摆喜宴似的,成十张桌子,上面摆满了丰盛的酒菜。
这就是“食节”,也叫“二月二”。
既然是食节,这食总不能普通。
这是客家人的节日,所以吃的都是客家菜。
客家风味很喜欢做“酿”。
酿,就是把肉、芋头等配料剁成馅,然后塞到各种瓜果蔬菜中间煮熟成“酿”。
把馅放到瓜花里,就是瓜花酿;放到掏空的辣椒里就是辣椒酿;放到豆腐里,或夹在豆腐块中间就是豆腐酿。
客家风味中还有一道菜色是扣肉。
一碗碗扣肉呈诱人的枣色,是过年过节不可或缺的佳肴。
每一块扣肉由一块五花肉夹着一块芋头组成,还浇上了香喷喷的蜜汁儿,吃完后仍令人回味无穷。
客家菜色五花八门,都有不同的烹饪过程,这就是主人独享的乐趣了。
饭罢,大家还会一起看看乡镇上组织的戏。
戏台是临时搭建的,也不是很宽,但是演员们穿着戏服投入的表演。
台下观众神态各异:老人们跟着音乐哼着调,年轻人们鼓掌喝彩,小孩们也被吸引住,目不转睛地看着演员的一抬头一举手。
【展示提升】典例分析知识迁移主人在客人走的时候也许会送一些土特产,如沙田柚,是沙田镇有名的柚子。
贺州,是片殷实的故土。
愿人们把她的风俗、传统唱给后人听,让贺州的美丽得以延续。
简析:本文一开始就点出家乡“独特的民俗风韵”。
接着,围绕“食节”的“食”前、“食”后的大小事体展开叙述,想读者描绘了一幅独具风味的客家风情画。
全文结构清晰,层次井然。
我家乡的花灯节花灯节,是小镇一年下来最隆重的节日。
每年的正月十五一过,各村就要开始准备活动的各项细节。
灯节的负责人是各村组员轮流来做,我们老家话称“作头”,意思是领头的。
首先,到每家每户去发灯钱,那是用来买纸、浆糊等。
其次,就是领头的准备在当天晚上要祭佛的食物。
领头的要在一张大约有10米长、6米宽的板上准备食物。
必须要准备的是,各类剪纸,五谷各一碗,鲜花,必须是山上的花才可以,也是五盘;各类的糖果几十盘,这可以自由发挥,是最麻烦,需要有新意;再有就是需要猪头一只,这在活动完了以后,每家每户都可以分到一小块。
再次,定日子。
因为每年正月,是小镇的雨季,经常都是细雨飘飞。
我所在的洋中村是正月的二十一这天。
当天,祭坛的活动不受天气的影响,如果在晚上有雨,灯会就必须改期。
灯会,是为了祈求来年能风调雨顺、有个好兆头而举行的,所以各村都会比较重视这项活动。
我家所在的村子,是小镇最大的村落,所以活动也是最引人注目。
它有几个特色。
其一就是在祭天快结束的时候,会有一个“道长”来念经。
还有就是舞龙和舞狮。
当然,我们村最大的看点,还是200多盏自制的花灯。
每一盏都不同,都有自己的特色,五花八门,五颜六色,千奇百怪,应有尽有,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回味无穷。
【强化训练】这样传统的节日,正在随着我的长大而慢慢的消失,现在已经没了以前那种辉煌的气势了,但是却给了童年的我无数的美好快乐。
简析:显然,作者是满怀深情地记述家乡的花灯节的。
作者详细叙述了花灯节的准备过程和灯会内容,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尤其是结尾一段,流露了作者的怀念、依恋、遗憾、失落,十分动人。
沭阳地方农谚《九九歌》评析寒假里我们到民间采风,在几位老人的帮助下收集到了我们沭阳的两首农谚——《九九歌》。
仔细读来,深感韵味无穷,我们不禁为我们先祖们的智慧所惊叹。
沭阳虽不是什么人杰地灵的地方,但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千百年来,祖先们在这块大地上辛勤劳作,创造了灿烂的民族地方文化。
我们收集到的这两首《九九歌》,不但对计算气候时令十分方便,而且它通俗形象,内容丰富,涉及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充分地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透视出沭阳地方文化深刻的内涵。
《九九歌》之一一九和二九,满天寒气冷飕飕;三九尖嘴九,滴水变成冻琉琉;最冷是四九,冰上行人结队走;五九回阳九,沿着河岸插杨柳;六九解冻九,渐渐舒开两只手;屈指数七九,脱下棉衣把路走;时节交八九,家家户户犁耙修;张口说九九,牛鞭遍野响不休;九九尽了九,冬去春来花草稠。
《九九歌》之二扳指数九冷风来,毛衣外套滑雪衫;二九天气变了脸,大衣毛帽不支(顶)寒;三九四九冰封河,火炉旁边读报刊;五九禽畜圈里看,牛生新犊鸡下蛋;五六七九春色新,韭黄青菜绿茵茵;八九吹面风不寒,收拾农具忙生产;数九尽了草木青,红红绿绿新春衫。
通过阅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两首民谚有如下特点: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两首农谚每首只有短短九句或七句,但却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