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十六字令三首》精选教材教案三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2 十六字令三首(2)∣

学
过
程
过程内容
改进意见
一、复习回顾:
1、背诵《十六字令三首》
2、字词复习: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未残(cán chán)犹(yóu yōu)
堕落(dòduò)巨澜(lán nán).
(2)形近字组词
酣()残()堕()赖()
柑()浅()坠()懒()
3、按原文内容填空。
这三首小令用()写出了山的高俊,
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具
教学
内容
板块内容
第五单元第二课
课题
十六字令三首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进一步理解十六字令三首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小令。
2、感受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及诗人的博大胸怀。
3、开展毛泽东诗词朗诵会。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小令。
2、体会毛泽东那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抱负和超凡的品格。
峻峭峨翻越难一往无前壮志坚
真雄险真英勇
立地又顶天砥柱可擎天
教学后记:
用()写出了山的连绵起伏,
用()写出了山的险峻。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首小令的意思。
教
学
过
程
过程内容
改进意见
二、课文延伸:想象画面,深入品读,见山见人。
(1)感受山的形象。
1把每首小令分别换成一个词,你想用哪个词来表达?
(学生表达教师总结并板书:峻峭巍峨、雄险、立地顶天)
2想象画面,联系民谣体会三高到难以翻越的程度。
(2)感受人的形象。
由“万马战犹酣”的酣,体会红军征战的酣畅。
(学生表达教师总结并板书:一往无前、英勇、砥柱擎天)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0课《十六字令三首》教案1

十六字令三首1教学目标1、了解十六字令词牌的格式特点,在诵读中体会长短句的节奏之美。
2、感受作者笔下群山巍峨的气势和诗人借山抒发的万丈豪情。
2重点难点1. 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把握朗读的节奏。
感受作者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所刻画的巍峨磅礴的高山形象。
2. 难点: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介绍,解读作者赋予山的形象意义和借山抒发的英雄豪情。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3.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简介毛泽东,长征。
二、吟读: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1.散读,找出字词障碍战犹酣hān;拄zhǔ:顶着,支撑2.指导朗读:(1)韵字延长的读法(山,鞍,三;山澜,酣;山,残,间。
)(2)确定重音强调的字词。
有些突出表现内容、强化情感的词语也要用重音。
读好重音。
(如:未下鞍惊回首三尺三等)三、学习第一首小令1.分析意象:“山”与“人”(1)“山”给人怎样的感觉?哪些词语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山的形象?明确:山的特点:高耸入云、巍峨险峻“离天三尺三”直接描写山的“高”,“惊回首”的“惊”间接描写山的“险”(2)“快马加鞭未下鞍”与民谣中的“马过要下鞍”两种不同的境界比较。
凸现了怎样的形象?明确:(将“马过要下鞍”改为“快马加鞭未下鞍”。
•写红军战马奔腾穿山而过的英姿,•而不仅仅是民谣中的屈服于山高,下得马来。
)•凸现了行军战士不畏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气概。
(3)本首小令写山还是写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本首小令“山”“人”合一,由山衬人,由人写山,在山的形象中寄寓着作者满腔的英雄豪情(4)写作特色: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四、学习第二首小令(1)“山”是怎样的形象?明确:连绵起伏,逶迤不绝。
(化静为动)(2)“人”是怎样的形象?明确:展现出战场上万马奔腾的气势,革命战士壮怀激烈、奋勇杀敌的精神风貌,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
(3)哪些关键词句凸现了“山”“人”的形象?明确:“倒”“翻”“卷”“奔腾急”“战犹酣”(4)比较阅读引入毛泽东《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等句子,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舞”、“驰”、“试比”等词语,而使本属静态的客体一下子都成了“活物”。
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 课《十六字令三首》教案

十六字令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十六字令词牌的格式特点,在诵读中体会长短句的节奏之美。
2、感受作者笔下群山巍峨的气势、体会诗人借山抒发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清正廉洁的万丈豪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朗读节奏,感受作者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所 刻画的巍峨磅礴的高山形象。
2、难点: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解读作者借山抒发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清 正廉洁的万丈豪情。
教学课时:1--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利用课前的阅读课,推荐学生阅读毛泽东的相关诗词,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1、介绍十六字令 《十六字令》,词牌名,因全词仅十六字而得名;又名《苍梧谣》、《归梧谣》、《归 字谣》。
单调,十六字,三平韵,属于最短的词。
此调为单调。
四句,十六字。
第一、二、四句押韵,均用平声韵。
2、学生交流介绍毛泽东及其作品。
教师补充并小结: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新中国的建立者。
他为中华民 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毛泽东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 人。
一旦进入到创作的时候,他跟主席身份、领袖身份、党的领导人的身份和他 身上的重担分开了,他就变成了一个诗人,他在长征途中写《十六字令?山》也 是比较典型的。
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天险,是长征中艰难险阻的象征,但他对于 山的雄伟、险峻、奇妙,完全是以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它,而且写得十分磅礴大 气。
由于十六字令形式过于短小,只有 16 个字,常常使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没 开头就结束了,就十六个字怎么写?但是毛泽东能写出来绝妙好词,而且成为中 国诗歌史上十六字令里面的名篇。
3、写作背景分析: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类军事史上一幅无比绚丽的宏伟画卷,是一部气壮山河 的英雄史诗。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途径福建、 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今属四川)、甘肃、陕西 11个省(区),行程二万五千里,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带来的困难,击溃了国 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战胜了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历时一年于1935年10 月胜利到达陕北,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长春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字令三首》教案

长春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字令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十六字令三首》的背景、作者和内容。
2.学习《十六字令》的基本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性理解和审美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十六字令》的基本表达方式。
2.理解《十六字令三首》的内涵和表现手法。
难点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性理解和审美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意识和想象力,提高作文水平。
三、教学内容及时序第一课时:《十六字令三首》的背景和作者介绍内容: 1. 介绍《十六字令三首》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2. 讲解《十六字令三首》的基本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 听读《十六字令三首》。
时间安排:60分钟第二课时:《十六字令三首》的文学特点和鉴赏内容: 1. 分析《十六字令三首》的文学特点和表现手法。
2. 引导学生发表个人对《十六字令三首》的感想和评价。
3. 按照指导要求进行文学作品的鉴赏。
时间安排:60分钟第三课时:《十六字令》的创意应用和作文实践内容: 1. 分组讨论,发挥创意,运用《十六字令》的表达方式创作作品。
2. 指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十六字令》的作品创作和修改。
3. 分享学生的作品。
时间安排:60分钟四、教学方法及教具教学方法1.讲授法2.课堂讨论法3.个别辅导法4.分组合作法教具1.教学PPT2.《十六字令三首》文本3.笔记本、笔等五、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表现和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2.对作文进行评选和修改,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
3.根据学生的反馈,总结教学效果,做出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后记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比较清楚地了解《十六字令三首》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学会了《十六字令》的基本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并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感性理解和审美鉴赏能力。
同时,本节课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十六字令三首》语文备课教案:用比喻化繁为简,让学生轻松掌握写作技巧

《十六字令三首》是明代文学家唐寅所作的三首简洁有力的短诗,一共十六个字,分别是“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三首短诗简洁明了,语言通俗易懂,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写作的好素材。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这三首短诗,让学生了解比喻的含义和使用方法,帮助他们掌握写作技巧,让他们轻松写出优美的文字。
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喻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
2.掌握编写比喻的技巧和方法,能够用比喻的方法熟练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通过学习《十六字令三首》,增加学生对于诗歌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比喻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编写出比喻并运用到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展示《十六字令三首》,让学生看一眼,并了解一下这三首短诗的背景和作者。
1.2.随机选择一首短诗,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对于这句话的理解。
2.比喻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2.1.讲解比喻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比喻是指用一个事物去描述另一个事物,使得对方易于理解和接受。
2.2.展示几个典型的比喻例子,让学生了解比喻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2.3.练习编写比喻。
2.3.1.让学生看一张图片或一个物品,让他们自由发挥,编写出一句比喻来描述这个图片或物品。
2.3.2.商讨优秀比喻,让学生相互交流,发掘优秀比喻中的共性和技巧。
3.应用到写作中3.1.选取一个话题,例如描述秋天的景象,让学生运用比喻的方法来描述他们所看到的秋天景象。
3.2.互相交流和评论,让他们学会欣赏优美的比喻,发现用比喻来描述事物时所要注意的细节。
四、课后作业1.阅读《十六字令三首》,理解其中的比喻和含义。
2.搜集一些好的比喻,并注意分享给老师和同学。
3.尝试使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一篇关于自己秋天的印象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并不理解比喻的含义和使用方法,导致他们无法用比喻的方法来写作。
诗歌教学实践分享:《十六字令三首》教案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我一直以来都很注重诗歌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我推荐了一种备受青睐的诗歌教学方法——《十六字令三首》教案。
这种教学方法既能提高学生们的诗歌欣赏能力,又能锻炼他们的写作技巧。
下面我将分享我的教学经验,希望能帮助到需要的老师们。
第一部分:《十六字令三首》的诗歌欣赏《十六字令三首》是一种古体诗歌,它的特点是每首诗只由16个字组成,格式为“句型十四字,韵脚二字”。
三首诗合称为“十六字令三首”,它们分别是《春晓》、《登乐游原》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下面是这三首诗的详细内容:1.《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是一首表现春天自然景色的诗歌。
整首诗采用了五言句式,抒情自然,情感真挚。
2.《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是一首表现秋天自然景色的诗歌。
整首诗采用了七言句式,情感深沉,感人至深。
3.《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是一首表现秋天自然景色的诗歌。
整首诗采用了五言句式,意境深远,令人感慨。
通过以上三首诗的学习,学生们将能够欣赏到不同时间和季节的美好景色,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思考。
第二部分:《十六字令三首》的写作练习在学生们充分了解这三首诗歌的同时,我们也要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这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锻炼机会,也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最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练习《十六字令三首》写作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语言简练,表达精准。
2.诗歌主旨明确,情感真实,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3.遵从诗歌的格式,用韵脚来缀接。
4.注意意境的营造,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和情感表达,以达到言志于心的目的。
通过对每一个点的练习,学生们将不断提高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为学生们提供机会,让他们展示他们的作品,从中学习和分享,增加班级团结和合作。
《十六字令三首》语文备课教案:领略作者神思的独特魅力

教案:领略作者神思的独特魅力——《十六字令三首》语文课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十六字令三首》。
本文一共三首,分别是《寄扬州韩绰判官》、《赋得暮雨送李廣州》和《题长安壁》。
通过阅读三首古诗,学生将会领略到作者神思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特点及其意义;2.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的培养;3.阅读技巧的提高;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力。
三、教学步骤1.导入铺垫(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呈现三张图片,分别是扬州、长安、雨夜,让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古代诗人所描绘的环境中。
并进行简短的问答:同学们对这三个地方有什么了解,有没有听过或读过与这些地方有关的故事。
2.阅读与理解(25分钟)教师将三篇古诗逐一呈现在黑板上并进行讲解。
首先是《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1)介绍诗人李之仪;(2)解释诗中的隐喻;(3)解释“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等字句的意义。
再来是《赋得暮雨送李廣州》:洛阳城东桃李花。
南陌已值斜阳下。
不敢问路行人去,唯闻琴中相送声。
(1)介绍诗人李商隐;(2)解释诗中的桃李之美和雨夜中的凄凉;(3)解释“唯闻琴中相送声”。
然后是《题长安壁》: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1)介绍诗人旷达(字达之);(2)解释城阙、三秦、五津;(3)解释“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3.思考与分析(20分钟)教师将同学们分成小组,对三篇古诗进行深度解读。
参考内容:(1)作者的情绪;(2)诗词的主题;(3)表达方式和技巧;(4)诗句的意义和隐喻;(5)每个小组选择一篇古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古诗表达的主题,并组织语言进行讲述和表演。
4.写作与应用(30分钟)同学们结合自己所解读的古诗,各自写一篇类似的小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另外,同学们也可尝试将其他自己喜欢的事物或情感用类似的方式表达出来。
十六字令三首 教学设计

《十六字令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解读作者借山抒怀的情感,感受红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解读作者借山抒怀的情感,感受红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齐读小令,回顾山的形象。
1.齐读三首小令,回顾三首小令表现的山俊俏、巍峨,雄险、翻越难、立地又顶天的形象。
2.这三首小令毛泽东仅仅是在写诗吗?还写出了什么?
二、深入品读,感受红军战士的形象
1.你从哪个字读出了红军战士的精神?请你们边读边思考,用笔画一画。
第一首小令赏析要点导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
通过理解感受、对比体会,领悟红军战士面对的是高而险的崇山峻岭,快马加鞭未下鞍,穿山而过不畏艰险,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小令赏析要点导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理解感受以及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体会红军战士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
第三首小令赏析要点导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体会
山的险峻和坚固,以及所象征红军战士砥柱可擎天的光辉形象。
2.齐读三首小令,用心去体会那藏在字里行间红军战士的形象。
三、总结深化、提升情感:
通过我们的学习知道了这三首小令不仅仅写了山的形象,通过写山也写出了红军伟大的革命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语文《十六字令三首》精选教材教案三篇《十六字令三首》三首小令豪放洒脱,气韵天成,句句是神来之笔,尽显山之气势、风骨,也折射出作者宏大的胸襟和抱负。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十六字令三首》精选教材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教学目标:1、会认1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三首小令。
3、想象这三首小令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够通过多种朗读方式体会诗人咏物言志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设计:一、谈话引入:《十六字令三首》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读准字音,读出韵味,读懂词意(一)读准字音1、知道什么是“十六字令”么?“令”是词的一种,16——58字的词称为“小令”,59——90字的词称为“中调”,91字以上词称为“长调”。
“十六字令?是词牌名,指每首小令由十六个字组成。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解题)2、大声朗读《十六字令三首》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读,其他同学在心里跟着读。
4、说一说,在朗读时应注意哪些字的读音?(学生汇报,教师板书)齐读这些字及所在的句子。
(二)再读,发现格律,读出韵味1、师:字音读准了,怎样能够读得更有味道呢?请大家把这三首小令放在一起仔细观察一下,除了每首小令共有十六个字,你还发现他们有什么特点?(1)每一首都以“山”开头,读这个字时,我觉得应该用赞美的语气。
(2)每首词都是长短句相结合的,节奏鲜明。
(3)每首词都很押韵,韵脚是“an”(指出押韵的字)按照你们所发现的格律,我来读一读,并请大家为我的朗读作出评价。
2、指名评价并试读。
齐读3、默读,结合注释,读懂词意。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多了,自然就懂一些了,现在,请大家结合书后的注释,说一说三首小令的大概意思。
如果愿意也可以把你的理解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
4、指名汇报二、感受山的形象,人的形象1、读成一个词字面意思解释出来了,你们能不能把每首小令的16个字分别读成一个词?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
板书:峻峭巍峨雄险立地顶天2、读成一幅画都说“诗中有画”毛泽东的这三首小令画面感特别强,请你结合我们从小令中读出的词,再仔细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像,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1)生描绘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师提示:说一说是哪个词或者哪句话给你这种印象,启发你想想到这样的画面。
引导生抓住“离天三尺三”中“三尺三”这一数字及夸张的修辞方法,体会山的高大、巍峨、峻峭;师:离天真的只有“三尺三”么?引导学生理解夸张的修辞方法,这不仅仅是写高山仰止,气势磅礴,而是衬托诗人慷慨豪迈之情。
(出示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
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
)联系民谣体会山高到了难以翻越的程度。
板书;翻越难。
师:山是如此之高,翻越如此艰难。
既然民谣中说“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文中为何要写成“快马加鞭未下鞍”呢?深入理解写作背景。
一个“未”字,表现出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大无畏的精神,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而这一句也描绘出红军战马奔腾穿山而过的英姿,而不是民谣中的屈服于山,下得马来。
板书:勇往直前意志坚师:如果你也是红军队伍中的一员,看到如此高峻的群山,你会怎样读?(齐读)(2)第2首小令。
生描绘画面,有感情地读第二首小令。
引导学生关注“海”“江”“澜”师:写山的小令为什么用了这么多带三点水的字?引导学生体会到,诗人化静为动的艺术夸张,把层峦起伏的千山万岭写活了,写出了山磅礴的气势,雄浑的力量;联系上下文“快马加鞭未下鞍”,体会静态的山在诗人毛泽东眼中动了起来,侧峦起伏的千山万岭仿佛“倒海翻江卷巨澜”静态的山,在诗人的笔下写活了!师:从“奔腾急,万马战犹酣”你读懂了什么?抓“酣”,体会红军征战的酣畅。
透过“酣”字,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英勇出示红军长征胜仗连连的资料,联系资料,谈对“万马战犹酣”的理解,带着这种体会有感情的读第二首小令。
师:红军长征锋芒所向,锐不可当。
女同学们,让我们用声音描绘红军英勇的战斗的雄壮场面吧,读“奔腾急,万马战犹酣”男孩子们让红军奋勇杀敌的精神再现吧,读“奔腾急,万马战犹酣”(3)第3首小令生描绘想象的画面,引导学生结合“刺”“拄”,体会山的坚固陡峭,象征着红军战士顶天立地的形象,他们就像这锐利的山峰一样,无坚不摧,又像这雄伟的高峰可擎欲堕之天,他们是我们民族的中流砥柱擎起了中华民族和平的蓝天。
板书:砥柱擎天师:让我们一起读出他们那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师梳理板书:山人俊俏巍峨翻越难勇往直前意志坚真雄险好英勇立地又顶天砥柱可擎天指名读,体会山的特点,人的形象让我们回过头来,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这三首小令三、作业1、背诵《十六字令三首》2、搜集整理毛泽东诗词教学目标:1.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2.引导学生抓住表现山势的关键字,体会革命者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豪迈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富有表现力的关键字,讨论其在词中的具体作用。
教学难点:品读词中表现山势的关键字,从而领略革命者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豪迈精神。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出示毛泽东的历史图片。
2、出示毛泽东的诗词书法作品图片。
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熟悉的知识内容入手,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老师的补充说明,激发学生对毛泽东其人其作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已有历史和文学知识积累,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并且在导入中,让学生了解有关十六字令的文学常识,让学生了解此三首令是以“山”写作对象的。
二、初步感知:1、请同学熟悉课文。
对难以理解的地方可结合注释进行提示。
2、教师有感情示范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朗读、朗诵课文。
(1)延长法朗读。
(2)读好重音。
朗读不仅是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还要指导学生在朗读的同时,体会语言形式所独有的韵律美,其中节奏和重音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在斟酌节奏、重音等技巧的同时,也是对其内容及情感进行深入理解的过程。
这正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才能品味出其中的韵味。
三、赏析拓展1、指名朗读(三到四人),品评每人的朗读特点。
2、结合写作时间“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这一时间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体会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以此关注《十六字令》中山的形象的描写,整体体会词中的情感基调。
3、从《十六字令》抒情对象——山的描写赏析中体会毛诗“豪放大气”的艺术特点。
这三首小令写于一九三四到一九三五年长征期间。
红军长征,翻越了数不清的高山峻岭。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后,仅随红一方面军团行进的毛泽东,就先后翻越了二十多座主要的大山。
诗歌的解读可从三个方面着手,即对创作者的解读,对创作背景的解读,对文字的解读。
所以解读毛泽东的写山的《十六字令》,既要适当的了解这一时期的背景资料,又要引导学生领悟在毛主席的心中的山的形象所蕴含的精神和意义。
山,在我们民族文化的字典里,是艰难险阻的象征。
征服高山就意味着战胜困难、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
知人论诗,依据文如其人。
读懂作者才能读懂诗作的真意。
四、增加积累:用几分钟时间,背诵课文。
并摘录自己比较喜欢的毛诗名句段背一背。
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比较适合低年龄的预备年级,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课堂积累。
五、课后作业:1、摘抄好语段,朗读背诵。
2、从毛泽东诗词中再选取一到两首你喜欢的,摘抄并背诵。
3、请整理你所了解的古诗词中写山的名句。
教学目标:1、了解十六字令词牌的格式特点,在诵读中体会长短句的节奏之美2、感受作者笔下群山巍峨的气势、体会诗人借山抒发的万丈豪情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朗读节奏,感受作者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所刻画的巍峨磅礴的高山形象2、难点: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解读作者借山抒发的万丈豪情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利用课前的阅读课,推荐学生阅读毛泽东的相关诗词,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1、学生交流介绍毛泽东及其作品2、教师补充并小结: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新中国的建立者他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毛泽东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旦进入到创作的时候,他跟主席身份、身份、党的领导人的身份和他身上的重担分开了,他就变成了一个诗人,他在长征途中写《十六字令&8226;山》也是比较典型的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天险,是长征中艰难险阻的象征,但他对于山的雄伟、险峻、奇妙,完全是以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它,而且写得十分磅礴大气由于十六字令形式过于短小,只有16个字,常常使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没开头就结束了,就十六个字怎么写?但是毛泽东能写出来绝妙好词,而且成为中国诗歌十六字令里面的名篇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散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2、请个别学生朗读课文,检查散读情况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1)提醒学生韵字延长的读法;(找出韵字,尝试韵字略微延长的读法如:山,鞍,三;山,澜,酣;山,残,间)(2)确定重音强调的字词:有些突出表现内容、强化情感的词语要用重音并确定重音(如:未下鞍惊回首三尺三等 )4、全班齐读四、朗读赏析、拓展深化整体感知1、说一说这三首词体现了作者对山持抱的是怎么样的情感态度?(赞美)2、出示毛泽东的其他关于山的作品,说说毛泽东的诗的艺术特点?并从本课中找出体现这一特点的词句?(从《十六字令》遣词用字赏析中体会毛诗“豪放大气”的艺术特点体会“大”的字眼,名词“山、海、天”,量词“亿、万、千”,是他喜欢的字眼《十六字令》“倒海翻江”“万马战犹酣”,《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等这里面大的景,大的数字,整合在一起变成一种气势,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根据学生水平,还可补充一些毛泽东诗词的名句来赏析) 深入品析1、第一首赏析要点快马加鞭未下鞍”与民谣中的“马过要下鞍”两种不同的境界比较:——将民谣中的“马过要下鞍”改为词中的“快马加鞭未下鞍”,写出了红军战马奔腾穿山而过的英姿,•这完全不同于民谣中对高山“须下得马来”的屈服从而表现出一种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惊回首”中“惊”字的品读:——这里的“惊”字用得极好:诗人的动感、神态、•眼神以及高峻之山巅全都溶入这一字之间,显得尤其深邃、丰富•而且这“惊”字也一贯到底,不但在第一首中写了惊叹山之高,而且在第二首中写了惊叹山之多,•还在最后一首写了惊叹山之险,连惊三次,气势畅通,浑然磅礴2、第二首赏析要点山的动态形象品读:——在这里,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使山如狂涛巨浪成翻江倒海之势,奔腾向前,连绵不绝,•犹如一幅巨型的红军万马奔腾图学习这首小令中对山的描写:——这首小令中运用“倒”、“翻”、“卷”、“奔腾”、“战”等词语,让沉睡着的群山一下子“觉醒”了,限度地动了起来——其动态显得气势磅礴无比、力量强大非凡3、第三首赏析要点从状貌和气概上体会山险峻之势——山高得可刺破青天,山高得可为天柱支撑起天•顶天立地之山,既是写景又是象征着诗人及红军战士作为民族中流砥柱之顶天立地的作用4、知人论诗:现已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诗词有五十多首,其中大约用了五十五个“山”字直接以“山”作为标题者九首,如《西江月&8226;井冈山》、《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念奴娇·昆仑》、《五律·看山》等,长征途中的七首诗词,更是篇篇都离不了山毛泽东诗词,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山”呢?首先,与作者的战略思想及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环境有关从“农村包围城市”开始,上了井冈山;五次“围剿”凭借“龙冈千嶂”,利用“白云山头”,始得“赣水苍茫闽山碧”;两万五千里长征,“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更喜岷山”;解放战争,一曲“钟山风雨”,唱彻“天翻地覆”;社会主义建设,登庐山、到韶山,重上井冈山毛泽东爱山,情有独钟由爱山到写山,把山写得千姿百态,出神入化“万山红遍”,“不周山下红旗”,有气吞八荒、包举宇内之势; “白云山头云欲止”,“黄洋界上炮声隆”,乃披坚执锐、势如破竹之勇“截断巫山云雨”,“天连五岭银锄落”,言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妙香山上战旗妍”,状国际主义精神“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对比;“山下山下”,重叠“离天三尺山”,高也;“刺破青天锷未残”,利也;“赖以拄其间”,坚也“苍山如海”,宽也,“江山如画”,静也,“一山飞峙”,动也“要似昆仑崩绝壁”,其恨无穷“关山阵阵苍”,其美无比……山,是他的道路,是描写对象,又是创作的灵感山,是他的胸怀,是他的性格,又是他的的形象山的深沉,山的坚韧,山的博大精深,与他的诗词浑然一体五、拓展练习1、请选择毛泽东其他的诗中关于山的诗句加以品析,如:毛泽东在《沁园春&8226;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等句子中对山的描写,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舞”、“驰”、“试比”等词语,使本属静态的山一下子成了“活物”2、用几分钟时间,背诵课文并摘录自己比较喜欢的毛诗名句段背一背六、作业布置1、背诵本文,并完成《点击》练习2、从毛泽东诗词中再选取一到两首你喜欢的,摘抄并背诵3、请整理你所了解的古诗词中写山的名句下次进行课堂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