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中医的“飘逸”人生
百岁文怀沙:早一粒“知足”,晚一粒“感恩”
◎整理/本刊编辑部每日健康讲个真实的故事:2002年的某天晚上,央视四套《人物》栏目播放名人访谈。
受访者是才高八斗的国学大师文怀沙老先生。
文老来到台上坐定,仙风道骨模样。
主持人问:“文老您今年高寿?”文老:“46。
”主持人:“您这样的一位老人,怎么才46岁呢?”文老:“哦!我不怎么注意自己的年龄。
要说年龄,我早以‘公岁’计算了,我今年46‘公岁’。
”也就是说,当年文怀沙92岁。
在聊到人生观时,文老说:“我心中所想,都是那些美好的东西。
我愿意看的,也都是那些美好的东西。
”他说:“我解放前坐过国民党的牢,文革中又坐过共产党的牢,可谓历经磨难。
可是,我从来不把那些倒霉的事放在心上,始终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他讲了两个故事:一次,他手上生了一个疔疮,必须做手术,从骨头上把疮毒刮除。
在301医院,手术前两位护士来给他打麻药。
他一抬头,发现两位护士貌若天仙,于是对她们说:“我有个请求,别给我打麻药,等会儿医生给我做手术时,请求你们二位美女就站在我眼前。
”俗话说“十指连心疼”,手指头被切开,然后用手术刀在骨头上刮除疮毒,文老痛得内衣全被汗水湿透了,但他两眼始终盯着两位美女,终于在不打麻醉的情况下完成了手术。
还有一个故事更精彩。
有一年,他生病住院,专家给他全面检查后,告诉他,肝癌晚期,已经肝硬化。
他问专家,如此还能活多久,专家说最多一两个月。
文老听后沉默了,他忽然用手在大腿上掐了一把,感觉很疼,心想:我的知觉还这么好,怎么可能最多两个月生命就结束了呢?想到此,他突然放声狂笑。
医生、护士吓坏了,以为文老听说来日无多,吓出神经病来了。
文老笑毕,坦然地对医生说:“给我开些药,立即办理出院手续!”文老出院后,携同夫人离开了家门,离开了北京。
他完全忘却了面前的死亡之路,陶醉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流连忘返。
两个月的生存极限过去了,半年过去了,一年过去了,当两位老人回到北京,文老再去301医院检查时,奇迹发生了,文老的肝癌病灶不见了!由此,文老更加坚信:乐观的心态对人的健康至关重要!访谈中,文老还说了两段经典的话,值得回味:少要沉稳老要狂,少时不稳小流氓,老来不狂病恹恹。
名老中医谈养生——百岁老人话长寿
名老中医谈养生——百岁老人话长寿作者:李俊德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2年第12期张乔松,男,汉族,生于1894年10月,卒于1991年12月。
按照农历闰年闰月计算,恰好一百岁。
张先生生前在陕西省南郑县医院工作,系中医内科主任医师。
他的养生经验多次在报刊杂志上介绍,97岁时还口述健身之道“我的长寿秘诀”,由他人整理刊登在《陕西老年报》上。
张先生的养生经验很丰富,主张“顺其自然”、“知足常乐”等。
他到90多岁时,还每天看报、看医书、练书法,时而还给群众看病。
张先生去世后,由他儿子整理了一份养生经验资料。
这份资料朴实无华,有许多可取之处。
张先生在上高中时,患上了乙型脑炎(中医称暑温),当时高热、神昏,病入膏肓。
幸好遇到曾给孙中山先生治过病的许子然医生,经许医生用重剂羚羊角抢救而愈。
许医生还把医术教给张先生。
从此,张先生便踏上了为人治病的岐黄之路。
张先生的一生是坎坷的,吃过不少苦,受过不少罪。
但却磨炼了他的意志,养成了顺应自然的生活习惯。
他把名利看得很淡泊,成了名医也不让家人与朋友给他做寿,只是到了百岁时(1991年),才答应说:“百岁时一定请大家!”不料百岁后,老人突然卧床不起,头晕失语,不及三月就离开了人世。
他生前常说:“人生一世,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
欲求长寿,是每个人的心愿,但要顺应自然。
自然规律是不能违背的,不可因风云变幻而气馁,也不可因德高望重而气傲。
七情六欲,人人有之,但不要太过,过则损伤身心健康。
不要遇到苦恼就怄气。
酒、色、财、气,是长寿的大敌,没有不行,过则伤身。
俗语:知足常乐。
这是养生的真谛。
”一、吃饭不挑食张先生年轻时荤素都吃,20多岁时喜欢吃肉,消化能力很强,对粗细粮不挑不拣。
随着年龄增长,吃软食的比例多了。
清晨喝半斤牛奶,吃一个荷包蛋;中午除主食米、面、杂粮外,还要吃二两焖得像豆腐一样的红烧肉,吃起来不塞牙缝,还能润肠通便。
晚饭吃得比较少。
张先生喜欢喝青茶,泡得很浓,苦的与药味差不多,无论什么时候喝,都不影响睡眠。
百岁老中医的“飘逸”人生
百岁老中医的“飘逸”人生在广西岑溪市糯垌镇塘坡村有一位101岁的民间老中医,名叫廖旭光。
说起这位百岁老人,当地村民人人都伸出大拇指直夸道:“廖旭光真了不起,年愈百岁还能帮人看病,能打篮球。
”精通书画养心益寿出生于1917年的廖旭光腰身挺拔,棱角分明的脸庞印刻了岁月的年轮。
笔者见到廖旭光时,他正乐呵呵地给村民看病。
村里人有什么不舒服都喜欢找他帮把把脉。
笔者看到廖旭光招呼着第一位患者:“你伸舌头看一下,一身湿气。
”由于廖旭光年纪大了,所以现在每天限量,只看10个病人。
村民黄有光说,老人看病看得好,平时我们的小孩也是吃他开的药。
村民廖辉也说,平常我们来拿药,老人都不收钱的。
在廖旭光家的墙角处有一个奇怪的塑料瓶,里面装着一些昆虫的残骸。
笔者问廖旭光:“这是什么东西啊?”廖旭光笑呵呵说:“这是黄蜂翅。
专治风湿骨痛。
”医者父母心,年过百岁的廖旭光不忘自己身上背负的使命,直到现在还常在山上乡间里寻找药方,研究医书。
廖旭光出生在一个贫寒的世医家庭,20岁起便每天走村串寨,为山乡农民治病,日行数十里,不避风雨,四季如斯。
廖旭光精通中草药经、伤寒杂证论,对跌打刀伤接骨术更为拿手。
多年前,邻村一村民遭车祸,一脚骨断多处,廖旭光用多副生草药,保住了伤者的脚。
廖旭光不仅医术高明,而且颇擅字画。
他自幼酷爱书法,经过岁月的积淀,逐渐形成了简洁凝练、大气磅礴的草书风格。
他的篆隶各体也均有不俗功力,篆书质朴浑厚、格调高古;隶书结字工稳、平实古雅。
开阔的胸襟与平和的心气,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时尚的生活态度值得一提的是,廖旭光的长寿还与他常年吃“长寿不老肉”有关。
这是廖旭光独创的饮食秘诀,就是将新鲜猪肉切成片,加上少量盐,再放入中草药与山泉水一起慢火炖一个小时,每天吃上80~100克,廖旭光从70岁起就天天都吃这“长寿不老肉”。
在村篮球场上,廖旭光拿起篮球做好投篮的发力前上举动作,然后向上伸直身体,右臂顺势将球投出,完美地投入篮内。
老中医的“飘逸人生”
龙源期刊网
老中医的“飘逸人生”
作者:陈玲
来源:《家庭百事通·健康一点通》2018年第08期
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糯垌镇101岁的老中医廖旭光,被人们称为“飘逸爷爷”。
廖旭光是廖家的第三代中医,对跌打刀伤、伤寒杂症等都有所研究,尤其对中草药药性的把握和运用,更是深得周边村民认可。
老人平日就在自家门前坐诊,无论是慕名而来的患者,还是朝夕相处的乡邻,面对众人的问诊,廖旭光老人丝毫不含糊。
他细看掌心和把脉,最后一一道出每个人的症状,就诊者听后频频点头。
廖旭光老人不但医术高明,并且宅心仁厚,助人为乐。
本着“医者父母心”的职业操守,为了能尽可能地去帮助到更多的人,老人常常到山里去采药、尝药。
村里人有什么不舒服就喜欢找他把把脉,看一看。
找廖旭光老人看病,一般问诊拿药都是免费的。
岑溪是岭南文化的传承地之一,学礼、知礼、讲礼,是岑溪人的传统。
百岁老中医的飘逸人生
百岁老中医的飘逸人生作者:周一海来源:《家庭医学》2018年第07期在广西岑溪市塘坡村,有一位101岁的民间老中医,他的名字叫廖旭光。
说起这位百岁老人,当地村民人人都伸出大拇指直夸道:“廖旭光爷爷真了不起,年愈百岁还能帮人看病,能打篮球:真不愧為是个‘飘逸’的老大爷。
”最近,笔者慕名来到塘坡村采访了这位老而不衰的“飘逸”老人。
长寿不老肉和飘逸人生百岁老中医廖旭光大半辈子过着饥肠辘辘的生活。
艰难的处境增强了他的适应性和抗病能力,粗茶淡饭使老人晚年避免了高脂血症、冠心病的威胁;风雨飘泊的经历锤炼了他坚强的意志和筋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正是老人年高不衰的原因之一。
如今老人的生活有了保障,从根本上消除了忧虑。
值得一提的是,廖旭光的长寿与他常年吃“长寿不老肉”,过好自己的飘逸人生有重要关联。
“长寿不老肉”是廖旭光独创的饮食秘诀,就是将新鲜猪肉切成片块,加上少量盐,再放入在山里采集到的中草药与山泉水一起慢火炖上一个小时,每天吃上80 - 100克。
廖旭光爷爷从70岁起就天天吃这“长寿不老肉”。
他说,“长寿不老肉”能很好地增强骨骼肌和心肌的力量,一个人骨骼肌的质量和力量会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少。
特别是在老年人的肌肉组织里,肉碱含量明显减少。
老年人适当地每天补充肉碱,肌肉力量就会明显增加,同时体内脂肪也会减少。
已有研究证明,免疫功能随年龄增加而下降是一种最明显的衰老现象,而肉碱也在保持免疫功能正常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脂肪氧化比碳水化合物的氧化更能满足免疫细胞对能量的需求。
正是因为常吃“长寿不老肉”,才使自己百岁之年仍体魄健壮,精神矍烁,思维敏捷,老而不衰。
廖旭光还是个会用时尚语言说话的新世纪老人,他说:“我是个很飘逸的人,就是要过好自己的飘逸人生。
”老人进一步解释说,“飘逸就是人们对我说什么话都可以,得罪我的话也可以当面对我说,别人说什么我都不计较。
中听的就听入耳,不中听的听了就算。
”廖旭光把“飘逸”作为一种生活态度,而且他还将“飘逸”与“有礼”相结合,注重“飘逸”中“有礼”。
老中医的故事
老中医的故事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老中医们,是一批行走在时间长河里的传奇人物。
他们凭借着多年的经验,不断地医治着病患,所取得的成绩,也是非常显著的。
老中医的故事是我们中国医学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些故事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笑声,也有感人的历史事件,更是一份丰富的生命智慧。
以下是几个老中医的故事,让我们走近他们的人生历程,和医学世界中的传奇故事。
故事1:王占先院士王占先院士是一个中国著名的中医专家,在中医领域有着极高的知名度。
他是一个来自乡村的孩子,曾经在父亲的草药铺担任过收银员,也曾经在集市买卖交易药材。
他的求学之路历经风雨,在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他前往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学位。
毕业后,他一直致力于临床工作,为人民服务。
他十分善良,每一位前来求诊的病患,他都会认真听取病史,并仔细地检查病情。
他将医疗工作视作一生的事业,尽其所能的为患者提供帮助。
故事2:胡中慧老师胡中慧是一位擅长儿科中医的医师,对于小儿的疾病有着非常高的治疗成功率。
她的故事也是中医故事中的传奇之一。
她在医学学习期间,遇到了一个饱受殃及的小女孩。
那时候,那个小女孩患有慢性病,疾病困扰了很长时间。
经过胡中慧的精心治疗,那个小女孩终于康复了。
这个故事在当时的中国中医界引起了巨大轰动,很多医生开始学习胡中慧的治疗方法,帮助更多的患者。
故事3:张式老中医在中国的中医界,张式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名字。
他曾经是一个小小的迷信医师,因为对心脏病患者的“顺势治疗”,在药铺和自己的塑料帐篷里,治愈了许多心脏病患者。
很多人开始找他看病,他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后来,他在北京的医院里学习了中医,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能。
他一直致力于中医临床与教育工作,为中医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也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他关注着每一个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注重医患沟通,使得很多的患者都非常满意他的治疗方法。
总结:老中医们,在华夏医学文化里占据着重要地位,他们的智慧和精神始终为我们医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1093节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1093节摘要:一、奶奶的中医背景介绍二、奶奶的看病经历和故事三、奶奶的中医养生理念和实践四、奶奶的医德和影响力五、奶奶的传承和启示正文:在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中,中医学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而老中医奶奶则是这颗明珠中最闪耀的光芒。
她的一生都在为实现一个信念而努力: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医学,为人们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奶奶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家族世代行医,积累了丰富的医术和经验。
从小耳濡目染,她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师。
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她积累了丰富的看病经验,治愈了无数患者,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奶奶的看病经历和故事是她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她擅长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她善于从患者的日常生活中寻找病因,提倡预防胜于治疗的健康观念。
她的故事中,既有感人至深的医患关系,也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医术展示。
在中医养生方面,奶奶坚信养生的关键是顺应自然、调和阴阳。
她提倡饮食养生,主张五谷杂粮、蔬菜水果、鱼肉蛋奶的合理搭配。
同时,她强调心理养生,认为良好的心态是身心健康的基础。
在她的养生理念指导下,许多人摆脱了疾病的困扰,过上了健康的生活。
奶奶的医德和影响力无人能及。
她始终坚持免费为贫苦百姓看病,把救人于危难之中视为终身使命。
她的善良和无私感动了无数人,也影响了更多年轻一代的中医学子。
如今,她的传承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奶奶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医学,关爱他人,无私奉献,才能成就伟大的人生。
她的一生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医史,是我们永远值得学习和怀念的典范。
总之,老中医奶奶的故事传递了中医文化的精髓,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写老中医的作文
写老中医的作文外公是一位老中医,在姜山、茅山一带小有名气。
除了他医术高明,大家更惊奇于他有常人没有的记忆力。
只要你到外公地方看过一次病,搭过一次脉,第二次你再去,无论过了多长时间,外公都能准确无误地叫出你的名字,说出你上次的病情,并能对症下药。
外公并不满足自己的水平,而是活到老学到老,你瞧他的办公桌上,家里的床头柜上,到处可以见到医学方面的书籍。
他对每一位前来就诊的病人都热情接待,细心地询问病情。
经过外公的精心治疗许多病人都康复了。
外公的办公室里挂了许多病人送来的锦旗。
我对外公真是佩服极了从那件事后,我更敬佩我的外公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早上,我随妈妈一起来到外公工作的茅山卫生院。
只见外公的办公室门口围满了人,外公一个一个仔细询问,认真地给每个病人开方子。
两个小时很快过去了,病人开始少了,这时外公看见门口站着一对老年夫妇,老奶奶面容憔悴,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
外公连忙起来,把老奶奶扶到病床上,询问情况后,外公仔细地查看她的舌头、眼皮又用手搭在老奶奶的脉搏上。
好久,外公开口了,说:“你老伴需要马上住院治疗,病情一刻都不能耽误。
”老爷爷面露难色,支支吾吾地说:“住院?可我们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还是给我们配几服中药,缓缓吧。
”外公一听,眉头紧皱说:“性命要紧,还是钱要紧?你们先住院,费用我跟住院部的医生打个招呼,先算在我的账上。
”老爷爷一听,似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等他明白过来,差点就跪了下来。
外公把剩下的病人交给妈妈后,自己带着两位老人又是拍X光,又是联系病床,最后医生们决定以最快的速度给老奶奶动手术。
后来听妈妈讲,这位老奶奶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不久后康复出院了,共花了一千多块钱,老爷爷自己出了一部分,其余的都是外公垫付的。
我很不理解外公的做法,外公却总是笑呵呵地说:“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的病人由于没钱失去最佳的治疗机会,世界上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从外公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医生对生命的理解,更感受到了他身上助人为乐的闪光品格。
老中医的感恩情怀
一个老中医的感恩情怀-----志存高远仁心济世一九五一年我出生在辽宁省宽甸县,两岁随父母来到这个被誉为“塞外江南”“雪城”,一个叫做牡丹江的城市,这里风景优美、四季如画。
1970年,我19岁,正式拜王晓南为师,开始学习中医手法正骨术,1979年在牡丹江市桦林公社桦林大队卫生所从事中医正骨专业,同年参加了黑龙江省卫生局中医基础与临床考试,获得了初级赤脚医生证书。
“中医学的发扬光大,有赖于中医人;中医人的代代相传,有赖于中医魂;中医魂的固守熔铸,有赖于学术传承”。
中医药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经验和实践经验,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传承是中医药的生命之根,是其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我希望能通过一种方式将中医正骨术传承下去。
1981年,我开始带徒弟黄静良(现任牡丹江市阳明区铁岭镇医院书记、院长、副主任医师),其子黄玉卿现任牡丹江市阳明区磨刀石镇医院书记、院长。
1983年我受牡丹江市郊区政府指令创办桦林中医正骨医院,同年参加区卫生局组织考试晋升为中医正骨医士,医师,任骨科主任,我开始组建自己的中医团队。
1988年10月荣获全国外固定学会“华佗金像奖”。
1984年收徒弟黄景山,1989年顺利从光明中医骨伤函授学院大专毕业。
1991年收徒弟高盛军(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现已发展为十一人,其中非血缘五人),同年调任桦林镇卫生院任骨科主任。
1992年9月通过考试晋升为中医主治医师,任副院长、院长。
2013年退休后我创办了桦林黄静湖中医馆,我希望能历练出一支爱岗敬业、德才兼备,感恩社会,具有“大医精诚”思想精神,愿为求医患者康复倾心服务的团队。
2014年3月9日桦林黄静湖中医馆正式开诊营业至今。
2016年1月5日,黑龙江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扩展名录正式公布。
那一天,对于我和我的中医团队来说是具有最特殊的意义,我所继承研创的中医正骨疗法被正式列入黑龙江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这在牡丹江市尚属首例。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
老中医奶奶是一位爱心满满的老人,她年轻时就开始学习中医,毕竟这一班子技术要求很高。
贫穷使老中医奶奶也走了不少弯路,但她始终没有迷失方向,坚持着对中医的热爱和执着。
她和老伴子一起定居在一个陌生的小山村里,她安置了一所中药店,开始传播中医知识,把中医知识付诸实践。
在那里,每一件小病都可以靠中药来治,奶奶就把自己所学的中医知识转达给当地的老乡们,帮助他们解决各种疾病。
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中医奶奶的名声可以说是传遍了全乡。
治病的疗效也越来越好,人们都发现,奶奶几乎可以治好所有慢性病,疑难杂症,她的技术无人能及。
当奶奶年纪大了,她的子女也已经不在身边的时候,周围的老乡们成了她最亲密的朋友,每当夜里,奶奶会出来到山林间,谈他们自己经历的故事,帮助当地的穷苦百姓。
老中医奶奶把他那只有爱可以表达的眼睛和他温情的眼神殚精竭虑地投射到每一个病人身上,为每一个病人祈祷。
当太阳慢慢升起,老中医奶奶终于用他的双手撑起了一个家族。
老中医奶奶的传奇一直绵延至今,当人们提到老中医奶奶的时候,都带着一种传统本色的感染力,激发着人们对民间文化的热爱,更切实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中医的治疗技术。
001百岁中医罗明山与他的“罗氏益元肾气汤”:
001百岁中医罗明山与他的“罗氏益元肾气汤”:
百岁中医罗明山与他的“罗氏益元肾气汤”:
名老中医罗明山是四川绵竹市民间医生,生于清.同治六年(1867),他在104岁时仍然身体健康,还能为人诊病疗疾。
这位百岁的老中医,高寿有术,智力不衰,非同一般。
其治疗经验丰富,并藏有百草丹,三仙丹等秘方。
罗老补肾,与一般不同,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元气所居。
肾虚的肾阴虚、肾阳虚,还有肾的元气亏虚。
肾阴虚用地黄丸,肾阳虚用肾气丸,而肾元气虚则宜大补元气。
盖肾元气虚是肾阴肾阳两虚之重者。
肾之元气可以化生肾阴肾阳,而肾阴肾阳合和,又可资助肾之元气。
补元气者莫若西洋参,元气含元阴元阳,西洋参气阴双补,味纯力强,苦甘合化,故为
大补元气之佳品。
然西洋参物稀价昂,罗老每以三参代之。
潞党参、南沙参补气,北沙参养阴,合而则为气阴双补,效力虽不如西洋参之峻,但粗具其性。
再取肾气丸之熟地、肉桂,一滋阴一助阳,配丹皮、茯苓、淮通之通泻,而组成“罗氏益气肾气汤”,凡肾元虚损者,罗老恒用之。
百岁老中医的长寿经
百岁老中医的长寿经作者:苏侗志祖丁远来源:《祝您健康》1984年第04期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瘰疬科的陈照老医师,今年4月26日已是101周岁高寿了。
为了探索陈老的长寿秘诀,我们从前年开始,每年都拜访了这位出生于1883年的老人。
当我们再次驱车来到距南通市区约10华里的南通县兴仁乡三庙村,跨进一座整洁宽敞、四厢格局的院落时,正巧陈老迎面走_来。
他手拉着’曾孙女儿,准备去院前乡间小路散步,一见我们,就停住脚步,细眯眼晴端详了一阵,笑呵呵地点头招呼:“哦,你们来了,稀客,稀客!”百岁老寿星笑容可掬地请我们进屋坐下。
“是什么风把你们吹来的呀”?老人满面春风、慢条斯理地开言问道。
“问候您老人家身体健康,专程来看望您的!”不敢当啊!你们蛮长的路来看我,谢谢了。
”老人坐到藤椅里。
我们问起他这一年来的生活起居和饮食情况,又把话头转到去年他百岁生日上的一段往事。
老人百岁诞辰之时,原先子孙们对这人生难逢的百岁生日早在筹划,准备热热闹闹庆贺一番,万没想到老人为此定下了两条规矩,一不准子女铺张浪费为他祝寿,二不准邀请至亲好友前来贺寿。
子女孙儿们最后还是拗不过老人,在那一天,只是办了比平常稍好一些的洒菜,再下些面条儿,也算团聚祝贺了一番,用老人自己的话说,这样既可以节约钱财,又不浪费亲友及子女的时间,更主要的是避免了突然忙忙碌碌,热热闹闹,由此而造成情绪过分激动,打乱了生活节奏,影响正常的作息,有碍健康。
原来,老人定下的规矩也是从养生之道方面考虑的。
请代光绪年间,陈照出生在一个贫苦农家。
由于连年天灾人祸,襁褓中的陈照,是在营养不良、面黄肌瘦的状态下度过的。
童年时期,家中无钱供他读书,从早到晚帮助父母干些小活儿;青年时代的陈照,农忙种田,农闲织布,每天黎明即起,深更半夜才睡觉。
在他26岁那年,邻近侯家庙里来了一位跛脚的游医郎中。
时值严冬腊月,风雪交加,跛脚老人身染重病,“卧庙”不起。
陈照非常同情这位无人照顾的生病老人,每天为他送些稀饭菜汤,帮他洗脸擦身。
世界上最长寿老中医112岁老中医王昌松的养生之道
世界上最长寿老中医112岁老中医王昌松的养生之道厚德为基清心为上湖南省岳阳市著名老中医王昌松于今年1月1日,因病辞世,享年112岁。
王昌松1902年农历7月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云溪区文桥镇一中医世家,10岁从父学医,15岁独立行医,于岳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退休,退休后继续行医。
上世纪50年代就成为屈指可数的“湖南省名老中医”之一,1999年被载入《世界神医》大辞典,被列为世界名中医、中华传统医学专家。
因医德高尚、医术高明而享誉遐迩。
他曾获“中南区种痘特等模范”、“湖南省名老中医”、“第四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全国优秀公益人物”、“全国健康老人”、“岳阳市建市30周年感动岳阳人物”、“岳阳市首届道德模范特别奖”、“岳阳市终身名医”等荣誉称号。
这位在全国中医界享有声誉的老人,医术精,人品好,医得高,医风正,几十年如一日,心系百姓,从不分地位高低、身份贵贱,王昌松把中医药的简、便、廉、验等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树起了一面旗帜。
诊所内挂着对联:“历三朝变幻风云活国活人德高望重千秋远;享百岁霞觞福寿祝公祝裔柱馥兰香万古长。
”此联道出了王老的心声:长寿之道,厚德为基。
他每天早晨6点准时起床,8点准时步行至诊所,上午就在坐诊看病中度过。
午休过后,他有时呆在家中看书、听听戏曲、看看抗战题材的电视剧,有时去逛逛药材市场或图书城……这是他每天的大致日常生活。
他悬壶济世90余载。
90多年来,王昌松始终视病人为亲人,注重高疗效低费用的原则,扶危济困。
他1988年从岳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退休后,自费租房义诊,平均每天为20多位病人把脉看病,从没休过节假日;从不收取挂号费用,拒收红包,至少接诊病人15万余人次,免收挂号费80多万元。
面对经济困难的病人,他更是分文不取,甚至还资助其生活费及往返路费。
他言传身教,不仅让女儿、孙子孙女传承其衣钵,更带徒20余人,弘扬医术医道。
湖北监利县农民邹文忠患病前来求医,由于家境贫寒,在以后长达30多年的日子里,每次过来看病,除了看病开方,临走时王昌松都要送他回家路费;36岁的四川人陈名,来岳阳打工,患有“肺结核、乙肝大三阳”,因经济拮据,精神几度崩溃,王昌松又慷慨解囊,给予他长达5年的免费治疗,又让他的妻子在诊所中免费学医,并每月发给她800元工资,以此资助他们生活;91岁高龄的葛正湘因当年战事连年,亲朋失散,劳苦一生,疾病缠身,长年居住在敬老院,王老念其伶仃孤苦,十几年来嘘寒问暖,免费为其治病,并在生活上给予帮助。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曾乐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曾乐老中医奶奶的故事(一)出身旺族独爱中医作者:曾乐奶奶今年已经八十六岁,一九二六年出生,属虎。
奶奶现在依然健康硬朗,看起来不象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倒象是六十岁不到的人,一头乌发,让人不敢相信。
大家都以为奶奶的头发是造假——染发,但奶奶却从不知染发是何物,奶奶说头发在五十多岁时也白过一些,后来她自制了一种中药黄酒天天喝,喝着喝着,白发竟然不见了,头上的乌发却如小女孩的头发一样秀美了起来,这使奶奶每天梳头都成了一种自我欣赏。
奶奶也曾经为爷爷配过中药长寿保健酒,爷爷是天天中午吃饭时喝一小杯,五十岁开始,从未间断,所以爷爷直到九十多岁时,身板儿也还非常硬朗,尽管头发稀疏,但却不白,极少生病。
奶奶在好几所大医院工作过,也当过领导,退休后还被返聘。
因为奶奶的医术高,也有很多她原来没有工作过的医院,聘请奶奶。
据奶奶说,最高记录时,她同时在五家医院应诊,每家医院各应诊半天,从五十岁退休一直到七十五岁,一直是这样。
七十五岁以后,奶奶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了调整,也还是非常地有规律,只是不再同时在五家医院应诊,推掉了两家,这样她就可以将自己行医的医案和记录进行整理,受约写了一些论文和经验推广以及保健的文章,她上午到医院去给人看病,下午午休后起来看书写作。
我从没见过奶奶看书戴眼镜,奶奶说,无论是远视还是近视,都是可以治疗和控制的。
看过书报之后,就和几个老友一起出去慢步,几个老友在她的指导下,也十分地健康,她们总有说不完的话儿。
我听奶奶她自己说,她的家族本是当地旺族,到她长大的时候已经开始败落了,因为八路军路过她的家乡的时候,一把大火将家族里的三千九百九十九间住房都烧了。
家中也有几个在外面求学的回来闹革命,鼓动着将家族里的田和地也都分给了原来的佃户。
奶奶说,幸亏分了,不然,后来可就麻烦大了,这是后话。
奶奶说她们老曾家原来在当地有六条大街,那座古老的小城总共有二十六条大街,她们老曾家就有其中最好的六条,都在小城中心的位置,街的地面都整齐地铺着石条,这些石条解放后,被政府挖起来盖了几座大楼,用于政府办公。
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一位老中医行医十四年的感想心得
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一位老中医行医十四年的感想心得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一位老中医行医十四年的感想,心得》本文转载自舍得《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一位老中医行医十四年的感想,心得》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汪阿姨,你诊治疾病一般是从哪里入手”“我这一种是家庭简易治疗,上不了台面的,你不要当真。
”汪阿姨客气地说。
“汪阿姨,中医就是从单方与简易疗法发展起来的,只要有效,就是宝贝,请不要客气了。
”“我父亲叫我先掌握住十六个方剂与相对应的病症,”汪阿姨说,“然后了解常用的六十来种中药的适应症,其实十六个方剂的中药组成就差不多就有六十多味了。
在这样的方、药、病、症的基础上,就可以加减变化了。
”想不到医理深奥,几万首方剂,几千种药物的中医药学也可以以如此简易的形式去面对千变万化的疾病。
“汪阿姨,你常用的是哪几个方剂”“我掌握的十六个方剂是:桂枝汤、小柴胡汤、香苏饮、三仁汤、五苓散、平胃散、当归芍药散、二陈汤、小建中汤、甘草泻心汤、四逆汤、香连丸、左金丸、藿香正气丸、甘露消毒丹、金匮肾气丸。
”“汪阿姨,你是如何使用桂枝汤的”“我用桂枝汤(1)治疗伤风感冒效果很好,”汪阿姨说,“普通人的伤风感冒一般加葛根;身体结实的人要加麻黄;咽喉痛加生石膏、桔梗;咳嗽气喘加杏仁;对于平时形寒肢冷,体弱多病的人要加附子。
”“汪阿姨,病人伤风感冒有发热,体温升高的时候,你也是这样使用吗”“一般感冒发热,”汪阿姨说,“体温升高的时候,只要有恶风恶寒就可以用。
如果病人口苦得厉害,就要加柴胡、黄芩;如果口干得厉害,就要加生石膏。
真的超过40℃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医院里去,以防万一。
但是给我治过的人当中,还没有人因为感冒发热而去医院的。
”“汪阿姨,你是如何去学会与掌握这些方剂的”“这几个方子药物组成很简单,”汪阿姨说,“如香连丸、左金丸只有两味药,最多的藿香正气丸也只有十四味药,记住它们不难,做成卡片五、六天就记住了。
著名中医陈彤云的养生经
28益 寿长寿林苑2016.10的态度,对生活也不是过分的苛求,烦心事就会少得多。
淡泊名利,遇事不怨天尤人,尽情地享受生活,对待生活,保持一个知足的心,你就能健康长寿。
”陈老有一个习惯,每天都要锻炼。
过去,她喜欢游泳、短跑、打乒乓球,70岁以后,她选择了走步,认为“走步是很好的锻炼方式”。
让人们感到敬佩的就是陈老的持之以恒。
如果有一天她外出有事,没有走步,那么她在回家的时候,宁可少乘几站公交车,也要将她走步的这门“功课”补上。
每天清晨起床后,她就在家中练习打太极拳,“不管姿势好与不好,但是一定要做到位,姿势到位了,就能够动静结合,保持阴阳平衡”。
晚上,她会打开电视,将频道调至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然后在腰上挂个计步器,在客厅里快走,每分钟约100步左右,《焦点访谈》结束,锻炼也同时结束,这样每天都能走上四五千步。
当然,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对此,陈老说:“运动的方式是不拘一格的,老年人在练习打太极拳或八段锦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重复或删减一些动作,这样既能达到强化锻炼的目的,也避免了运动的损伤。
”她强调:“锻炼就得‘见缝插针’,随时都可以进行。
”这句话对于一些以“工作太忙,没时间锻炼”为借口、不愿意锻炼的中老年人来说,也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中医药学会顾问、全国500位名老中医之一的陈彤云如今已是95岁的高龄,但看上去优雅而健康。
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已经步入鲐背之年的她肌肤白净而细腻,脸上竟然没有一丝皱纹,这不能不让人感叹她养生有术、驻颜有方。
陈老常笑称自己是“90后”,媒体则将她称为“漂亮的老太太”,而她的学生干脆称她为“陈姥姥”。
说起她的养生,陈老笑言自己“主要是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
陈老认为:“健康应当是由内而外的。
只有心态健康,外达于表,才能有健康的气色和神态。
所以,要保持健康,第一要务就是要养心。
”生活中的陈老心态平和,似乎没有什么发愁事。
有人对此表示不解,陈老说:“我活了这么些年,什么样的曲折、坎坷都经历过,但我会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这些事。
写老中医的作文
写老中医的作文在我们那个小县城里,有一位远近闻名的老中医,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王大夫。
这王大夫的诊所,就开在一条古旧小巷的深处。
那诊所的门脸儿不大,甚至有些简陋,一块已经有些褪色的招牌在风中微微摇晃,上面写着“王氏中医诊所”。
可别小瞧了这不起眼的地儿,每天来找王大夫看病的人那是络绎不绝,从早到晚,小小的诊所里总是挤满了人。
王大夫本人啊,长得就很有那种传统中医的范儿。
他头发花白,梳得整整齐齐地往后脑勺一拢,脸上爬满了岁月的皱纹,就像那老树皮似的,不过每一道皱纹里似乎都藏着他多年行医的故事。
他眼睛不大,但是透着一种让人安心的沉稳和智慧。
那身行头也是多年不变,总是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中式长衫,脚下蹬着一双黑色的老布鞋。
我第一次见到王大夫的时候,是陪我奶奶去看病。
一进诊所,就闻到一股浓浓的中药味儿,那味道就像一只无形的手,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中医世界。
只见王大夫正坐在一张旧桌子后面,给一个病人把脉呢。
他表情严肃,眼睛微微眯着,就像在倾听着病人身体里发出的某种秘密信号。
那病人是个年轻人,一脸的焦急,不停地说着自己的症状。
王大夫呢,也不打断他,就这么静静地听着,偶尔点一下头。
等年轻人说完了,王大夫才慢悠悠地开口了。
他的声音就像那老钟的钟声,低沉而又稳重:“小伙子,莫急莫急,你这病啊,就是生活没个规律,熬夜熬得太凶咯。
身体就像一台机器,你得给它休息的时间啊。
”那年轻人一听,脸有点红,似乎被说中了要害。
王大夫一边说着,一边拿起笔,在一张处方笺上写着什么,那字写得龙飞凤舞的,我凑过去看,就像看天书一样,一个都不认识。
我奶奶在旁边笑着说:“王大夫,您可得好好给我瞅瞅,我这老骨头最近总是不得劲儿。
”王大夫抬起头,脸上立马堆满了笑容:“老姐姐,您来啦。
您放心,我肯定把您这毛病给您治得妥妥当当的。
”说着,他就示意奶奶把手伸出来放在脉枕上。
王大夫把三根手指轻轻搭在奶奶的手腕上,眼睛又眯了起来,那专注的神情就好像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和奶奶的脉搏跳动声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岁老中医的“飘逸”人生
作者:老吕
来源:《新天地》2018年第04期
在广西岑溪市糯垌镇塘坡村有一位101岁的民间老中医,名叫廖旭光。
说起这位百岁老人,当地村民人人都伸出大拇指直夸道:“廖旭光真了不起,年愈百岁还能帮人看病,能打篮球。
”
精通书画养心益寿
出生于1917年的廖旭光腰身挺拔,棱角分明的脸庞印刻了岁月的年轮。
笔者见到廖旭光时,他正乐呵呵地给村民看病。
村里人有什么不舒服都喜欢找他帮把把脉。
笔者看到廖旭光招呼着第一位患者:“你伸舌头看一下,一身湿气。
”
由于廖旭光年纪大了,所以现在每天限量,只看10个病人。
村民黄有光说,老人看病看得好,平时我们的小孩也是吃他开的药。
村民廖辉也说,平常我们来拿药,老人都不收钱的。
在廖旭光家的墙角处有一个奇怪的塑料瓶,里面装着一些昆虫的残骸。
笔者问廖旭光:“这是什么东西啊?”廖旭光笑呵呵说:“这是黄蜂翅。
专治风湿骨痛。
”
医者父母心,年过百岁的廖旭光不忘自己身上背负的使命,直到现在还常在山上乡间里寻找药方,研究医书。
廖旭光出生在一个贫寒的世医家庭,20岁起便每天走村串寨,为山乡农民治病,日行数十里,不避风雨,四季如斯。
廖旭光精通中草药经、伤寒杂证论,对跌打刀伤接骨术更为拿手。
多年前,邻村一村民遭车祸,一脚骨断多处,廖旭光用多副生草药,保住了伤者的脚。
廖旭光不仅医术高明,而且颇擅字画。
他自幼酷爱书法,经过岁月的积淀,逐渐形成了简洁凝练、大气磅礴的草书风格。
他的篆隶各体也均有不俗功力,篆书质朴浑厚、格调高古;隶书结字工稳、平实古雅。
开阔的胸襟与平和的心气,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时尚的生活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廖旭光的长寿还与他常年吃“长寿不老肉”有关。
这是廖旭光独创的饮食秘诀,就是将新鲜猪肉切成片,加上少量盐,再放入中草药与山泉水一起慢火炖一个小时,每天吃上80~100克,廖旭光从70岁起就天天都吃这“长寿不老肉”。
在村篮球场上,廖旭光拿起篮球做好投篮的发力前上举动作,然后向上伸直身体,右臂顺势将球投出,完美地投入篮内。
他竟能一口气地连投三次球,把旁边的观众看得瞠目结舌。
廖旭光还是个会用时尚语言说话的百岁老人。
他说:“我是个很飘逸的人,就是要过好自己的飘逸人生。
”老人进一步解释说:“飘逸就是人们对我说什么话都可以,得罪我的话也可以当面对我说,别人说什么我都不计较。
中听的就听入耳,不中听的听了就算。
”廖旭光把“飘逸”作为一种生活态度,而且他还将“飘逸”与“有礼”相结。
他说,具体而言就是:对生活平淡是真,知足是福。
豁达的廖旭光经常教育晚辈说,要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这也是他延年益寿的法宝之一。
良好的生活习惯
廖旭光坚持4条生活戒律,活出了一个精彩的自我。
一戒懒惰。
近年来,廖旭光体力尽管不如百岁之前好,但每天在家诊病之余,早晚坚持散步,不扶杖,不气喘。
他讲,勤劳好动,血脉流通,脏腑清爽,延年增寿。
二戒烟酒。
廖旭光一生非常节俭,不沾烟酒。
大米、玉米、薯类、豆类、蔬菜等他什么都吃。
他说,生活清淡,有益身体。
吸烟饮酒过量,有百弊而无一利。
三戒名利。
古人云:心不近佛,不可为医。
廖旭光一生医德高尚,从不追名逐利。
他行医80多年,拯救垂危病人无数,只收脉礼,从不接受病家馈赠的财物。
他认为,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受之何益。
由于廖旭光一生以救困扶危為乐,免费为许多贫困病人诊病施药,病人赞他,积德如山,故尔长寿。
他却答道:“有德则乐,乐则能久,询是至理。
”
四戒忧愁。
廖旭光常说:“修身莫如养性”。
他一生襟怀宽广,性情豪爽,从不与人争强计胜,不自寻忧烦,更不为不快之事动肝火。
遇事往往平心静气、泰然处之。
事毕自行其乐,或
与儿女相聚散心;或与邻里一起聊聊天;或一杯清茶、椅上一躺。
廖旭光说,人之有生,唯有精神,精神不散,身体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