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中医的“飘逸”人生
百岁文怀沙:早一粒“知足”,晚一粒“感恩”

◎整理/本刊编辑部每日健康讲个真实的故事:2002年的某天晚上,央视四套《人物》栏目播放名人访谈。
受访者是才高八斗的国学大师文怀沙老先生。
文老来到台上坐定,仙风道骨模样。
主持人问:“文老您今年高寿?”文老:“46。
”主持人:“您这样的一位老人,怎么才46岁呢?”文老:“哦!我不怎么注意自己的年龄。
要说年龄,我早以‘公岁’计算了,我今年46‘公岁’。
”也就是说,当年文怀沙92岁。
在聊到人生观时,文老说:“我心中所想,都是那些美好的东西。
我愿意看的,也都是那些美好的东西。
”他说:“我解放前坐过国民党的牢,文革中又坐过共产党的牢,可谓历经磨难。
可是,我从来不把那些倒霉的事放在心上,始终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他讲了两个故事:一次,他手上生了一个疔疮,必须做手术,从骨头上把疮毒刮除。
在301医院,手术前两位护士来给他打麻药。
他一抬头,发现两位护士貌若天仙,于是对她们说:“我有个请求,别给我打麻药,等会儿医生给我做手术时,请求你们二位美女就站在我眼前。
”俗话说“十指连心疼”,手指头被切开,然后用手术刀在骨头上刮除疮毒,文老痛得内衣全被汗水湿透了,但他两眼始终盯着两位美女,终于在不打麻醉的情况下完成了手术。
还有一个故事更精彩。
有一年,他生病住院,专家给他全面检查后,告诉他,肝癌晚期,已经肝硬化。
他问专家,如此还能活多久,专家说最多一两个月。
文老听后沉默了,他忽然用手在大腿上掐了一把,感觉很疼,心想:我的知觉还这么好,怎么可能最多两个月生命就结束了呢?想到此,他突然放声狂笑。
医生、护士吓坏了,以为文老听说来日无多,吓出神经病来了。
文老笑毕,坦然地对医生说:“给我开些药,立即办理出院手续!”文老出院后,携同夫人离开了家门,离开了北京。
他完全忘却了面前的死亡之路,陶醉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流连忘返。
两个月的生存极限过去了,半年过去了,一年过去了,当两位老人回到北京,文老再去301医院检查时,奇迹发生了,文老的肝癌病灶不见了!由此,文老更加坚信:乐观的心态对人的健康至关重要!访谈中,文老还说了两段经典的话,值得回味:少要沉稳老要狂,少时不稳小流氓,老来不狂病恹恹。
名老中医谈养生——百岁老人话长寿

名老中医谈养生——百岁老人话长寿作者:李俊德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2年第12期张乔松,男,汉族,生于1894年10月,卒于1991年12月。
按照农历闰年闰月计算,恰好一百岁。
张先生生前在陕西省南郑县医院工作,系中医内科主任医师。
他的养生经验多次在报刊杂志上介绍,97岁时还口述健身之道“我的长寿秘诀”,由他人整理刊登在《陕西老年报》上。
张先生的养生经验很丰富,主张“顺其自然”、“知足常乐”等。
他到90多岁时,还每天看报、看医书、练书法,时而还给群众看病。
张先生去世后,由他儿子整理了一份养生经验资料。
这份资料朴实无华,有许多可取之处。
张先生在上高中时,患上了乙型脑炎(中医称暑温),当时高热、神昏,病入膏肓。
幸好遇到曾给孙中山先生治过病的许子然医生,经许医生用重剂羚羊角抢救而愈。
许医生还把医术教给张先生。
从此,张先生便踏上了为人治病的岐黄之路。
张先生的一生是坎坷的,吃过不少苦,受过不少罪。
但却磨炼了他的意志,养成了顺应自然的生活习惯。
他把名利看得很淡泊,成了名医也不让家人与朋友给他做寿,只是到了百岁时(1991年),才答应说:“百岁时一定请大家!”不料百岁后,老人突然卧床不起,头晕失语,不及三月就离开了人世。
他生前常说:“人生一世,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
欲求长寿,是每个人的心愿,但要顺应自然。
自然规律是不能违背的,不可因风云变幻而气馁,也不可因德高望重而气傲。
七情六欲,人人有之,但不要太过,过则损伤身心健康。
不要遇到苦恼就怄气。
酒、色、财、气,是长寿的大敌,没有不行,过则伤身。
俗语:知足常乐。
这是养生的真谛。
”一、吃饭不挑食张先生年轻时荤素都吃,20多岁时喜欢吃肉,消化能力很强,对粗细粮不挑不拣。
随着年龄增长,吃软食的比例多了。
清晨喝半斤牛奶,吃一个荷包蛋;中午除主食米、面、杂粮外,还要吃二两焖得像豆腐一样的红烧肉,吃起来不塞牙缝,还能润肠通便。
晚饭吃得比较少。
张先生喜欢喝青茶,泡得很浓,苦的与药味差不多,无论什么时候喝,都不影响睡眠。
百岁老中医的“飘逸”人生

百岁老中医的“飘逸”人生在广西岑溪市糯垌镇塘坡村有一位101岁的民间老中医,名叫廖旭光。
说起这位百岁老人,当地村民人人都伸出大拇指直夸道:“廖旭光真了不起,年愈百岁还能帮人看病,能打篮球。
”精通书画养心益寿出生于1917年的廖旭光腰身挺拔,棱角分明的脸庞印刻了岁月的年轮。
笔者见到廖旭光时,他正乐呵呵地给村民看病。
村里人有什么不舒服都喜欢找他帮把把脉。
笔者看到廖旭光招呼着第一位患者:“你伸舌头看一下,一身湿气。
”由于廖旭光年纪大了,所以现在每天限量,只看10个病人。
村民黄有光说,老人看病看得好,平时我们的小孩也是吃他开的药。
村民廖辉也说,平常我们来拿药,老人都不收钱的。
在廖旭光家的墙角处有一个奇怪的塑料瓶,里面装着一些昆虫的残骸。
笔者问廖旭光:“这是什么东西啊?”廖旭光笑呵呵说:“这是黄蜂翅。
专治风湿骨痛。
”医者父母心,年过百岁的廖旭光不忘自己身上背负的使命,直到现在还常在山上乡间里寻找药方,研究医书。
廖旭光出生在一个贫寒的世医家庭,20岁起便每天走村串寨,为山乡农民治病,日行数十里,不避风雨,四季如斯。
廖旭光精通中草药经、伤寒杂证论,对跌打刀伤接骨术更为拿手。
多年前,邻村一村民遭车祸,一脚骨断多处,廖旭光用多副生草药,保住了伤者的脚。
廖旭光不仅医术高明,而且颇擅字画。
他自幼酷爱书法,经过岁月的积淀,逐渐形成了简洁凝练、大气磅礴的草书风格。
他的篆隶各体也均有不俗功力,篆书质朴浑厚、格调高古;隶书结字工稳、平实古雅。
开阔的胸襟与平和的心气,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时尚的生活态度值得一提的是,廖旭光的长寿还与他常年吃“长寿不老肉”有关。
这是廖旭光独创的饮食秘诀,就是将新鲜猪肉切成片,加上少量盐,再放入中草药与山泉水一起慢火炖一个小时,每天吃上80~100克,廖旭光从70岁起就天天都吃这“长寿不老肉”。
在村篮球场上,廖旭光拿起篮球做好投篮的发力前上举动作,然后向上伸直身体,右臂顺势将球投出,完美地投入篮内。
老中医的“飘逸人生”

龙源期刊网
老中医的“飘逸人生”
作者:陈玲
来源:《家庭百事通·健康一点通》2018年第08期
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糯垌镇101岁的老中医廖旭光,被人们称为“飘逸爷爷”。
廖旭光是廖家的第三代中医,对跌打刀伤、伤寒杂症等都有所研究,尤其对中草药药性的把握和运用,更是深得周边村民认可。
老人平日就在自家门前坐诊,无论是慕名而来的患者,还是朝夕相处的乡邻,面对众人的问诊,廖旭光老人丝毫不含糊。
他细看掌心和把脉,最后一一道出每个人的症状,就诊者听后频频点头。
廖旭光老人不但医术高明,并且宅心仁厚,助人为乐。
本着“医者父母心”的职业操守,为了能尽可能地去帮助到更多的人,老人常常到山里去采药、尝药。
村里人有什么不舒服就喜欢找他把把脉,看一看。
找廖旭光老人看病,一般问诊拿药都是免费的。
岑溪是岭南文化的传承地之一,学礼、知礼、讲礼,是岑溪人的传统。
百岁老中医的飘逸人生

百岁老中医的飘逸人生作者:周一海来源:《家庭医学》2018年第07期在广西岑溪市塘坡村,有一位101岁的民间老中医,他的名字叫廖旭光。
说起这位百岁老人,当地村民人人都伸出大拇指直夸道:“廖旭光爷爷真了不起,年愈百岁还能帮人看病,能打篮球:真不愧為是个‘飘逸’的老大爷。
”最近,笔者慕名来到塘坡村采访了这位老而不衰的“飘逸”老人。
长寿不老肉和飘逸人生百岁老中医廖旭光大半辈子过着饥肠辘辘的生活。
艰难的处境增强了他的适应性和抗病能力,粗茶淡饭使老人晚年避免了高脂血症、冠心病的威胁;风雨飘泊的经历锤炼了他坚强的意志和筋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正是老人年高不衰的原因之一。
如今老人的生活有了保障,从根本上消除了忧虑。
值得一提的是,廖旭光的长寿与他常年吃“长寿不老肉”,过好自己的飘逸人生有重要关联。
“长寿不老肉”是廖旭光独创的饮食秘诀,就是将新鲜猪肉切成片块,加上少量盐,再放入在山里采集到的中草药与山泉水一起慢火炖上一个小时,每天吃上80 - 100克。
廖旭光爷爷从70岁起就天天吃这“长寿不老肉”。
他说,“长寿不老肉”能很好地增强骨骼肌和心肌的力量,一个人骨骼肌的质量和力量会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少。
特别是在老年人的肌肉组织里,肉碱含量明显减少。
老年人适当地每天补充肉碱,肌肉力量就会明显增加,同时体内脂肪也会减少。
已有研究证明,免疫功能随年龄增加而下降是一种最明显的衰老现象,而肉碱也在保持免疫功能正常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脂肪氧化比碳水化合物的氧化更能满足免疫细胞对能量的需求。
正是因为常吃“长寿不老肉”,才使自己百岁之年仍体魄健壮,精神矍烁,思维敏捷,老而不衰。
廖旭光还是个会用时尚语言说话的新世纪老人,他说:“我是个很飘逸的人,就是要过好自己的飘逸人生。
”老人进一步解释说,“飘逸就是人们对我说什么话都可以,得罪我的话也可以当面对我说,别人说什么我都不计较。
中听的就听入耳,不中听的听了就算。
”廖旭光把“飘逸”作为一种生活态度,而且他还将“飘逸”与“有礼”相结合,注重“飘逸”中“有礼”。
老中医的故事

老中医的故事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老中医们,是一批行走在时间长河里的传奇人物。
他们凭借着多年的经验,不断地医治着病患,所取得的成绩,也是非常显著的。
老中医的故事是我们中国医学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些故事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笑声,也有感人的历史事件,更是一份丰富的生命智慧。
以下是几个老中医的故事,让我们走近他们的人生历程,和医学世界中的传奇故事。
故事1:王占先院士王占先院士是一个中国著名的中医专家,在中医领域有着极高的知名度。
他是一个来自乡村的孩子,曾经在父亲的草药铺担任过收银员,也曾经在集市买卖交易药材。
他的求学之路历经风雨,在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他前往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学位。
毕业后,他一直致力于临床工作,为人民服务。
他十分善良,每一位前来求诊的病患,他都会认真听取病史,并仔细地检查病情。
他将医疗工作视作一生的事业,尽其所能的为患者提供帮助。
故事2:胡中慧老师胡中慧是一位擅长儿科中医的医师,对于小儿的疾病有着非常高的治疗成功率。
她的故事也是中医故事中的传奇之一。
她在医学学习期间,遇到了一个饱受殃及的小女孩。
那时候,那个小女孩患有慢性病,疾病困扰了很长时间。
经过胡中慧的精心治疗,那个小女孩终于康复了。
这个故事在当时的中国中医界引起了巨大轰动,很多医生开始学习胡中慧的治疗方法,帮助更多的患者。
故事3:张式老中医在中国的中医界,张式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名字。
他曾经是一个小小的迷信医师,因为对心脏病患者的“顺势治疗”,在药铺和自己的塑料帐篷里,治愈了许多心脏病患者。
很多人开始找他看病,他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后来,他在北京的医院里学习了中医,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能。
他一直致力于中医临床与教育工作,为中医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也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他关注着每一个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注重医患沟通,使得很多的患者都非常满意他的治疗方法。
总结:老中医们,在华夏医学文化里占据着重要地位,他们的智慧和精神始终为我们医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1093节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1093节摘要:一、奶奶的中医背景介绍二、奶奶的看病经历和故事三、奶奶的中医养生理念和实践四、奶奶的医德和影响力五、奶奶的传承和启示正文:在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中,中医学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而老中医奶奶则是这颗明珠中最闪耀的光芒。
她的一生都在为实现一个信念而努力: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医学,为人们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奶奶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家族世代行医,积累了丰富的医术和经验。
从小耳濡目染,她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师。
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她积累了丰富的看病经验,治愈了无数患者,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奶奶的看病经历和故事是她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她擅长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她善于从患者的日常生活中寻找病因,提倡预防胜于治疗的健康观念。
她的故事中,既有感人至深的医患关系,也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医术展示。
在中医养生方面,奶奶坚信养生的关键是顺应自然、调和阴阳。
她提倡饮食养生,主张五谷杂粮、蔬菜水果、鱼肉蛋奶的合理搭配。
同时,她强调心理养生,认为良好的心态是身心健康的基础。
在她的养生理念指导下,许多人摆脱了疾病的困扰,过上了健康的生活。
奶奶的医德和影响力无人能及。
她始终坚持免费为贫苦百姓看病,把救人于危难之中视为终身使命。
她的善良和无私感动了无数人,也影响了更多年轻一代的中医学子。
如今,她的传承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奶奶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医学,关爱他人,无私奉献,才能成就伟大的人生。
她的一生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医史,是我们永远值得学习和怀念的典范。
总之,老中医奶奶的故事传递了中医文化的精髓,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写老中医的作文

写老中医的作文外公是一位老中医,在姜山、茅山一带小有名气。
除了他医术高明,大家更惊奇于他有常人没有的记忆力。
只要你到外公地方看过一次病,搭过一次脉,第二次你再去,无论过了多长时间,外公都能准确无误地叫出你的名字,说出你上次的病情,并能对症下药。
外公并不满足自己的水平,而是活到老学到老,你瞧他的办公桌上,家里的床头柜上,到处可以见到医学方面的书籍。
他对每一位前来就诊的病人都热情接待,细心地询问病情。
经过外公的精心治疗许多病人都康复了。
外公的办公室里挂了许多病人送来的锦旗。
我对外公真是佩服极了从那件事后,我更敬佩我的外公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早上,我随妈妈一起来到外公工作的茅山卫生院。
只见外公的办公室门口围满了人,外公一个一个仔细询问,认真地给每个病人开方子。
两个小时很快过去了,病人开始少了,这时外公看见门口站着一对老年夫妇,老奶奶面容憔悴,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
外公连忙起来,把老奶奶扶到病床上,询问情况后,外公仔细地查看她的舌头、眼皮又用手搭在老奶奶的脉搏上。
好久,外公开口了,说:“你老伴需要马上住院治疗,病情一刻都不能耽误。
”老爷爷面露难色,支支吾吾地说:“住院?可我们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还是给我们配几服中药,缓缓吧。
”外公一听,眉头紧皱说:“性命要紧,还是钱要紧?你们先住院,费用我跟住院部的医生打个招呼,先算在我的账上。
”老爷爷一听,似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等他明白过来,差点就跪了下来。
外公把剩下的病人交给妈妈后,自己带着两位老人又是拍X光,又是联系病床,最后医生们决定以最快的速度给老奶奶动手术。
后来听妈妈讲,这位老奶奶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不久后康复出院了,共花了一千多块钱,老爷爷自己出了一部分,其余的都是外公垫付的。
我很不理解外公的做法,外公却总是笑呵呵地说:“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的病人由于没钱失去最佳的治疗机会,世界上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从外公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医生对生命的理解,更感受到了他身上助人为乐的闪光品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岁老中医的“飘逸”人生
作者:老吕
来源:《新天地》2018年第04期
在广西岑溪市糯垌镇塘坡村有一位101岁的民间老中医,名叫廖旭光。
说起这位百岁老人,当地村民人人都伸出大拇指直夸道:“廖旭光真了不起,年愈百岁还能帮人看病,能打篮球。
”
精通书画养心益寿
出生于1917年的廖旭光腰身挺拔,棱角分明的脸庞印刻了岁月的年轮。
笔者见到廖旭光时,他正乐呵呵地给村民看病。
村里人有什么不舒服都喜欢找他帮把把脉。
笔者看到廖旭光招呼着第一位患者:“你伸舌头看一下,一身湿气。
”
由于廖旭光年纪大了,所以现在每天限量,只看10个病人。
村民黄有光说,老人看病看得好,平时我们的小孩也是吃他开的药。
村民廖辉也说,平常我们来拿药,老人都不收钱的。
在廖旭光家的墙角处有一个奇怪的塑料瓶,里面装着一些昆虫的残骸。
笔者问廖旭光:“这是什么东西啊?”廖旭光笑呵呵说:“这是黄蜂翅。
专治风湿骨痛。
”
医者父母心,年过百岁的廖旭光不忘自己身上背负的使命,直到现在还常在山上乡间里寻找药方,研究医书。
廖旭光出生在一个贫寒的世医家庭,20岁起便每天走村串寨,为山乡农民治病,日行数十里,不避风雨,四季如斯。
廖旭光精通中草药经、伤寒杂证论,对跌打刀伤接骨术更为拿手。
多年前,邻村一村民遭车祸,一脚骨断多处,廖旭光用多副生草药,保住了伤者的脚。
廖旭光不仅医术高明,而且颇擅字画。
他自幼酷爱书法,经过岁月的积淀,逐渐形成了简洁凝练、大气磅礴的草书风格。
他的篆隶各体也均有不俗功力,篆书质朴浑厚、格调高古;隶书结字工稳、平实古雅。
开阔的胸襟与平和的心气,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时尚的生活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廖旭光的长寿还与他常年吃“长寿不老肉”有关。
这是廖旭光独创的饮食秘诀,就是将新鲜猪肉切成片,加上少量盐,再放入中草药与山泉水一起慢火炖一个小时,每天吃上80~100克,廖旭光从70岁起就天天都吃这“长寿不老肉”。
在村篮球场上,廖旭光拿起篮球做好投篮的发力前上举动作,然后向上伸直身体,右臂顺势将球投出,完美地投入篮内。
他竟能一口气地连投三次球,把旁边的观众看得瞠目结舌。
廖旭光还是个会用时尚语言说话的百岁老人。
他说:“我是个很飘逸的人,就是要过好自己的飘逸人生。
”老人进一步解释说:“飘逸就是人们对我说什么话都可以,得罪我的话也可以当面对我说,别人说什么我都不计较。
中听的就听入耳,不中听的听了就算。
”廖旭光把“飘逸”作为一种生活态度,而且他还将“飘逸”与“有礼”相结。
他说,具体而言就是:对生活平淡是真,知足是福。
豁达的廖旭光经常教育晚辈说,要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这也是他延年益寿的法宝之一。
良好的生活习惯
廖旭光坚持4条生活戒律,活出了一个精彩的自我。
一戒懒惰。
近年来,廖旭光体力尽管不如百岁之前好,但每天在家诊病之余,早晚坚持散步,不扶杖,不气喘。
他讲,勤劳好动,血脉流通,脏腑清爽,延年增寿。
二戒烟酒。
廖旭光一生非常节俭,不沾烟酒。
大米、玉米、薯类、豆类、蔬菜等他什么都吃。
他说,生活清淡,有益身体。
吸烟饮酒过量,有百弊而无一利。
三戒名利。
古人云:心不近佛,不可为医。
廖旭光一生医德高尚,从不追名逐利。
他行医80多年,拯救垂危病人无数,只收脉礼,从不接受病家馈赠的财物。
他认为,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受之何益。
由于廖旭光一生以救困扶危為乐,免费为许多贫困病人诊病施药,病人赞他,积德如山,故尔长寿。
他却答道:“有德则乐,乐则能久,询是至理。
”
四戒忧愁。
廖旭光常说:“修身莫如养性”。
他一生襟怀宽广,性情豪爽,从不与人争强计胜,不自寻忧烦,更不为不快之事动肝火。
遇事往往平心静气、泰然处之。
事毕自行其乐,或
与儿女相聚散心;或与邻里一起聊聊天;或一杯清茶、椅上一躺。
廖旭光说,人之有生,唯有精神,精神不散,身体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