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高分专项-诸子百家(讲义+笔记)
诸子百家高一知识点梳理
诸子百家高一知识点梳理在中国古代的哲学领域,诸子百家被称为是一种多元化的思想流派,它们的出现丰富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智慧。
本文旨在梳理和介绍一些与诸子百家相关的知识。
一、诸子百家的定义诸子百家是指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思想家和哲学家们的学派和流派。
这个时期,中国分裂成一个个争霸的小国,各个国家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这种历史背景促使了各种不同的思想出现和发展。
二、墨家墨家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派,它的创始人是墨子。
墨子的学说强调了爱、和平和公正的重要性。
他反对战争和杀戮,提倡不以武力去解决争端。
墨子还强调社会合作和公共利益,他的学说对于后世的儒家和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道家道家是诸子百家的另一个重要学派,它的创始人是老子。
道家的学说强调了自然的力量和运行规律。
老子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保持内心的宁静。
他主张人们应该追求道,争取与之合一。
道家的观点对后来的佛家和禅宗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儒家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它的创始人是孔子。
儒家的学说强调了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治理。
孔子提倡仁爱和责任感,在他的教育理念中,个人通过学习和修养来完成自己的使命,同时也塑造和改善社会。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五、法家法家是一个非常实用主义的学派,它的创始人是韩非。
法家的学说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和严厉的统治。
韩非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制和有效的管理,国家和社会才能达到稳定和繁荣。
法家是一个非常现实主义的学派,他们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政治改革。
六、其他学派除了上述几个重要学派外,诸子百家还包括了一些其他的学派。
比如名家,他们强调个体的特殊性和独立性;纵横家,他们主张权谋和策略;兵家,他们关注战争和军事。
这些学派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史上都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丰富了中国的哲学和智慧。
总结:诸子百家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了多元化和丰富性。
1.18知识点 中华文化(1)——诸子百家(1)
课外补充资料知识点中华文化(1)——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法家等。
一、儒家1、代表人物及作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至圣”、“圣人”。
①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②第一次打破了旧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变“学在官府”为“有教无类”,并倡导“因材施教”等开明的启发式教育方法,使传统文化教育波及到整个民族;③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为的是要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的价值观;④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将老师一生的话语,去芜存菁地摘录下来,编成《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儒家学说的必读经典。
(2)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被称为“亚圣”。
①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作《孟子》七篇,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3)荀子,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今山西安泽)人。
①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②曾经传道授业,韩非、李斯均为其门下高足。
③代表作《荀子》、《劝学》(青出于蓝——《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
2、儒家经典——四书五经(1)四书五经:①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四书集注》“四书”之名始立。
②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
(2)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国考行测诸子百家思想常识
国考行测诸子百家思想常识常识的考察范畴是非常全面的,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要尽可能的多积存一些常识知识,历史积存下在年龄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主要思想必不可少。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国考行测诸子百家思想常识,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国考行测诸子百家思想常识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思想:“礼乐”“仁义”“忠恕”“中庸”“德治”“仁政”,是重视人的自身修养和道德伦理教育的一个学术派别。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思想:以“道”为核心理念。
主张清虚自守、无为而治、道法自然、逍遥悠闲。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思想:“兼相爱,交相利”(兼爱,即爱人如己)。
政治:“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节用”。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
作品:《韩非子》思想: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拓展:行测文学常识知识点古代根据男子成上进程的特点,以十年为单元,将人生大致分为九个阶段,分别是幼弱壮强艾耆老耄期。
除了这样的整体分类之外,古代还有一些特别年龄的对于的具体称谓,考察的频率也会高一些。
一、具体年龄对应称谓及其来源和含义:0岁:初度——指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1岁:牙牙——婴儿学语的声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2-3岁的儿童)8岁:总角——古代儿童将垂发扎成两个发髻,形状似羊角,(“总”为聚集的意思)故称“总角”。
童龀——通常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10岁:幼学——由于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XXX,比喻人还未成年,故以豆蔻来指代女子13岁。
15岁:及笄——指女子成年,笄,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样到15岁后,就将头发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诸子百家文学常识
诸子百家文学常识诸子百家文学常识一,文学作品1,四子侍坐——作者(孔子),选自(论语),(儒)家。
2,齐桓晋文之事——作者(孟子),选自(孟子),(儒)家。
3,五蠹——作者(韩非子),选自(韩非子),(法)家。
4,察传——作者(吕不韦),选自(吕氏春秋),(杂)家。
5,非攻——作者(墨子),选自(墨子),(墨)家。
二,先秦诸子1,先秦诸子中(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被(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中标举,另有(纵横)(杂)(农)(小说)四家被刘向、刘歆、班固整理总结。
2,儒家以(春秋)时期(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仁义礼乐),提倡(忠恕中庸),主张(德治仁政)。
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由(宋)代(朱熹)编集,多用于古代(科举考试);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乐)为第六经;《书》,就是(尚书)又称为(书经);《礼》,就是(仪礼);《易,就是(周易),又叫(易经);《春秋》是(鲁)国文书。
3,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主张(无为)。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者。
道家又成(道德家),4,韩非子属于(先秦)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反对(复古),排斥(仁爱),攻击(儒墨),主张是(以法治国)。
5,《吕氏春秋》(编)者是(战国末)期,(秦)国宰相(吕不韦)。
6,墨子,名为(墨翟di),是(墨)家学派的创始者,主张(兼爱),反对(命运之说)。
7,惠施和公孙龙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主张(从事论辩名实)。
8,阴阳家提倡(阴阳五行)之说,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齐)人邹衍。
9,(纵横)家是指战国时期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的谋士,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
10,杂家是(战国末)期,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秦)国(吕不韦),主张综合诸子百家的思想,创立贯纵的学说。
11,《孙子兵法》是(兵)家的代表作。
小学生文学常识:诸子百家2016-07-17 10:40 | #2楼关于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文化常识:诸子百家
我们现在所说的“诸子百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一切思想家及各种不同的学派。
所谓“百家”,是表明家数很多的意思,并不是整整有一百家。
西汉初期,司马谈曾把春秋战国以来的诸子,总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
西汉末年,刘歆则总括为“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及“小说”十家。
十家中,除“小说”家外,其余九家被后人称为“九流”,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名”“法”“阴阳”六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孔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是孟子和荀子。
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为礼乐与仁义。
“礼”指的是为区别亲疏尊卑、上下贵贱等级而制定的各种条文。
“乐”指音乐,是礼的配合,提倡乐的目的,是为了从感情上缓和上下矛盾,好使礼的作用更加显明。
“仁”指的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所谓爱和同情心。
“义”的意思,就是适宜、合礼,也就是说,人人都要遵循和维护当时阶级社会的一套区分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
在政治思想上,孔子强调礼乐的作用,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孟子则充分发挥孔子学说的仁义部分,主张国君行“仁政”。
荀子讲究礼义,不过荀子所讲的“礼义”,另外还包含法治的意味。
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和儒家的各派学说,支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于中国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都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
对中国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延长,儒家学说是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的。
墨家学派是儒家的反对派,它的创始人是比孔子稍后的墨子。
代表他的思想的有《墨子》一书。
墨家自己虽不反对等级,但却坚决反对儒家所主张的等级制度。
墨子认为:儒家所强调的繁文缛礼和厚葬久丧制度,是一种奢侈浪费;孔子所说的“仁”,实际是对贵族的偏爱。
针对儒家的观点和当时实际存在的各国贵族的腐化现象,墨子提出了“节用”“节葬”“兼爱”“非攻”等一些主张。
墨家有自己严密的组织,凡是墨家门徒,必须服从巨子(墨家领袖称“巨子”)的命令,过艰苦的生活,严守家法,舍命行道,实行教义,分财互助。
先秦诸子百家知识汇总
先秦诸子百家知识汇总先秦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四、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
五、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
六、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七、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
八、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
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
九、农家十、小说家十一、兵家十二、医家《〈论语〉八则》(《孔子语录》)(七上)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
友直,友谅②,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
”《论语?季氏篇》①损:损害。
②谅:信实。
③便辟:阿谀奉承。
④善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
⑤便佞:花言巧语。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摘孔子《论语》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 (《论语·子路》)孔子说:“刚正不阿、果敢坚决、朴实无华、谨言慎语,这样就快接近仁了。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笔记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笔记第一部实话孔子第一集(总第01集)夫子何人孔子是个学人的原因:1.好学;2.博学;3.活学孔子的学问为什么这么好呢?1.悟性;2.贯通;3.实践第二集(总第02集)学而优则仕孔子急于从政的原因:1.实施政治蓝图;2.实践学术主张;3.实现人生价值读书为什么首选做官:1.做官是读书的目的;2.做官是士人的正当职业;3.俸禄是士人的正当收入孔子做官的原则:1.天下有道;2.取之有道第三集(总第03集)君子固穷孔子的“三有一懂得”:1.有准备;2.有想法;3.有策略;4.懂政治第四集(总第04集)头号教书匠第五集(总第05集)谁是好学生冉有:理财专家子贡:赚钱专家颜回:读书专家子路:打仗专家从孔子和学生的故事可以看出:1.孔子的收入不错;2.孔子的学生可以做他的管家;3.孔门师生关系像个家庭第六集(总第06集)伤心事与玩笑话孔子是什么人:1.文化巨匠;2.失意官员;3.模范教师;4.性情中人;5.孤独长者;(6.众矢之的)第二部儒墨之争第一集(总第07集)儒与侠孔子和墨子的不同之处:1.时代不同;2.立场不同;3.代表不同:一、代表不同的士(孔子代表士的上层,有贵族气;墨子代表士的下层,有平民味);二、代表士的不同群体(孔子代表文士;墨子代表武士);三、代表是的不同出路(孔子代表士的未来;墨子代表士的过去)《墨子》中以非字开头的有四篇:1.《非攻》;2.《非乐》;3.《非命》;4.《非儒》秦汉以前的社会阶层:1.贵族(一、天子;二、诸侯;三、大夫;四、士);2.平民;3.奴隶秦汉以后的社会阶层:1.贵族;2.平民(一、士;二、农;三、工;四、商);3.奴隶孔子和墨子的相同之处:1.有理想;2.有追求;3.有原则;4.有底线第二集(总第08集)孔子的药方孔子的药方:仁爱(有差别有等级的爱)第三集(总第09集)墨子的药方墨子的药方:兼爱(无差别无等级的唉)第四集(总第10集)两位侠士孔孟之别:1.孔子宽厚谦和,孟子刚直不阿;2.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心直口快;3.孔子为人低调,孟子为人张扬。
【常识之诸子百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知识点梳理
魏晋玄学
玄学又称新道家,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 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商鞅(战国) 韩非(战国末)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变法: 秦孝公、立木为信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以法为教”、“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人人平等 “法”“术”“势”结合 君主专制
义——道义,“得道者多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思想
民贵君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本
性善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以德服人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诚服也
著作
《孟子》——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性恶论 ——礼法并用。
思想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先义后利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尚贤、尚同、非命、非乐等。 《墨子》——作者:墨子和弟子。
《墨经》 自然科学、光学八条、小孔成像(最早)
思想 著作
墨子,名翟,战国时期,代表平民
孙武:兵圣,春秋,《孙子兵法》 最早军事著作 孙膑:战国,《孙膑兵法》 围魏救赵、桂林之战、田忌赛马
一字千金
“兼儒墨,合名法” 吕不韦:《吕氏春秋》
老子(春秋)
思想
朴素的辩证法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无为而治 ——“我无为,而民自化”、“上善若水” “小国寡民”
著作
《道德经》——作者:老子 中国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无为
庄子(战国)
思想
齐物论 无差别 天人合一 ——“万物与我为一” “逍遥”的人生态度。自由自在
著作
《庄子》,亦称《南华经》南华真人——作者:庄周及其后学 庄周梦蝶、知鱼之乐、庖丁解牛
先秦诸子读书笔记
先秦诸子读书笔记一、先秦诸子百家概述。
1. 背景。
- 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 - 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极为繁荣的时代。
当时社会处于大变革之中,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这种动荡的社会环境促使不同阶层的思想家们对社会、政治、道德、伦理等诸多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从而形成了众多的思想流派。
2. 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 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
孔子(公元前551 - 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他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提倡“仁”的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其思想核心还包括“礼”“义”“智”“信”等道德观念。
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他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 墨家: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生卒年不详,约在公元前468 - 公元前376年之间),名翟,他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
“兼爱”主张无差别的爱,反对儒家的等级之爱;“非攻”反对战争,倡导和平;“尚贤”强调选拔贤能之人治理国家;“节用”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 法家:代表人物有韩非、李斯等。
韩非(约公元前280 - 公元前233年),他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严刑峻法,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法律的约束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对秦国的统一和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各学派思想的具体解读。
1. 儒家思想的内涵与影响。
- 孔子的思想体系。
- 在政治上,孔子虽然渴望恢复周礼,但他的“仁政”思想又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种德治思想影响了后世许多统治者,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教育方面,孔子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成就斐然。
他不仅收徒讲学,而且因材施教。
例如,对于子路和冉有问“闻斯行诸”的不同回答,体现了他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教育的智慧。
常识高频——诸子百家
重庆公务员常识高频——诸子百家乐恩教育教学部周治平重庆公务员在公职考试的常识板块中,涉及历史文化常识的题目所占比重较大,而在历史文化常识中,“诸子百家”又是考查的重点,为方便广大考生备考,乐恩教育在这为广大学生整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和思想。
重庆公务员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
当时学派很多,主要学派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这些并称为“十家”。
由于小说家没有系统的理论,不能称其为一个学派,其他的九家又被称为“九流”。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论语》并非孔子所作,而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重庆公务员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重庆公务员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重庆公务员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辅导:诸子百家知识点.doc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辅导:诸子百家知识点2018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辅导:诸子百家知识点在常规类型的考试中,但凡考到中国历史和文化常识类型的题目,就一定会涉及到影响了我国几千年的诸子百家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因此各国都纷纷进行思想上的变革,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中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最为盛,考试也主要针对这几家的思想进行考查。
因此,本篇通过对这几家的思想进行整理归纳,掌握考试中常考的几个知识点。
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儒家孔子仁和礼;以德治国;以和为贵;首创私学、有教无类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君舟民水;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道家老子“道”;矛盾对立;无为而治庄子逍遥的人生态度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用、尚贤法家韩非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1、下列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①主张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③主张以德治民④反对任何社会变革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C解析:孔子思想的核就是“仁”,其内涵较广,但“仁”的核心是爱人,即孔子所说“仁者爱人”。
也就是人们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①说法正确;古典人道主义即对人的价值和生命、人格和尊严、生活和情感给予重视和关怀的行为、做法和思想,与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一致,因此②正确;孔子强调在治理国家时应当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因此③正确;孔子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德治国,逐步改良,即以温和的改革使得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逐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反对以暴力手段促进社会剧烈变革,但并不是反对任何社会变革,因此④错误。
因此本题正确选项为C。
明确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围绕“仁”的思想进行题目的选择。
但要与孟子的“仁政”相区分。
2、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的局面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由于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
先秦诸子十二讲笔记
先秦诸子十二讲笔记第一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
- 社会变革。
-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旧的政治秩序瓦解,各诸侯国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纷纷寻求变革图强。
例如,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田氏代齐等事件反映了旧贵族势力的衰落和新兴势力的崛起。
- 经济上,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得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
私田大量开垦,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这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阶层逐渐形成。
- 文化氛围。
- 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文化知识开始向民间传播。
这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从而为诸子百家的产生提供了人才基础。
- 各国统治者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他们对不同思想流派的学者往往给予优厚的待遇,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治国理政提供方案。
例如,齐国的稷下学宫,汇集了众多学者,成为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
第二讲:孔子与儒家思想的创立。
- 孔子的生平与经历。
- 孔子(公元前551 - 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他出生于贵族家庭,但幼年时家境已经没落。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试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四处碰壁。
- 他的主要活动包括在鲁国从政,曾担任司寇等官职,期间进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如堕三都等,但最终因与鲁国贵族势力的矛盾而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之旅。
- 孔子的思想核心。
-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
“仁”的内涵非常丰富,从个人修养角度看,“仁”要求人们做到“克己复礼为仁”,即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例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在人际关系方面,“仁”体现为“爱人”,即对他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
- 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统治者应该以道德来治理国家,用道德来感化百姓,就像北极星一样,处于自己的位置上,众星就会环绕它。
诸子百家初中知识点
诸子百家初中知识点一、诸子百家的背景诸子百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出现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百家争鸣,思想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诸子百家是指当时各个思想家、学派和学说的总称,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多元化。
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最古老、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
它的核心思想是以仁爱为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等。
1. 孔子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提倡“仁”,讲究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
他主张“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和谐。
2. 孟子孟子是孔子的嫡传弟子,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儒家思想。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他强调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并主张君主应以仁政治天下。
3. 荀子荀子是孟子的学生,他对儒家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与补充。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提出“性恶论”。
他主张通过教育和礼仪来约束人性的恶,实现社会秩序和和谐。
三、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学派,其核心思想是“道”。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等。
1. 老子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强调“道”的概念。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道”生成,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2. 庄子庄子是老子的弟子,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道家思想。
庄子提出“自由自在”的观念,主张人应顺应自然,超越世俗的束缚,追求自由和无拘无束的境界。
四、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又一个重要学派,其核心思想是“兼爱”。
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墨子。
墨子主张以兼爱为基础的道德观念,认为人类应互相关爱,消除战争和冲突。
墨子还强调实用主义,主张节俭和反对奢华。
五、其他学派除了儒家、道家和墨家,战国时期还出现了许多其他学派和学说,如兵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等。
这些学派各有特点,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结诸子百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元化的思想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诸子百家常识_A01
存《论语》20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
“论”,读lún,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论语》是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信:守信用。
果:有结果。
意思是指说出的话一定足以信任,行动一定要有结果。
出自《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kēng)然小人哉。
”硁硁:形容浅薄固执。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意思是指: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恪守信用。
民无信不立。
《论语》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本。
引申出人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足之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孔子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论语·为政》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知,通智,智慧的意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师。
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子百家(讲义)一、儒家(一)孔子1.思想(1)礼——“克己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仁——“爱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3)中庸——“过犹不及”、“和而不同”(4)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教育(1)对象——有教无类;兴办私学(2)态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方法——“学、思、习、行”;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4)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3.著作《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语录体为主,孔子弟子、再传弟子编著。
宋代朱熹将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二)孟子1.思想(1)仁政——“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义——道义,“得道者多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性善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5)以德服人——“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诚服也2.著作《孟子》——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三)荀子1.思想(1)性恶论——礼法并用。
(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3)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4)“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2.著作《荀子》——作者:荀子及其弟子。
(四)其他1.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天人感应2.朱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3.王阳明——陆王心学,“知行合一”【真题链接】1.(2012-国考)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文化轨迹,以下关于孔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著作《论语》,记录孔子本人及弟子言行B.孔子在教育学上的贡献是打破公学,创办私学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孔子一跃成为当时名家D.孔子核心思想是“仁政”,提出“民贵君轻”观点2.(2010-国考)“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的是()。
A.《诗经》《孟子》《孝经》《尔雅》B.《周易》《尚书》《礼记》《春秋》C.《大学》《中庸》《论语》《孟子》D.《尚书》《周易》《论语》《孝经》3.(2009-国考)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示的巨大的“和”字,其蕴含的思想源自()。
A.墨家B.道家C.儒家D.法家4.(2017-422联考)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孔子提倡的教学方法?()。
A.因材施教B.学而优则仕C.启发诱导D.学思行结合5.(2015-吉林甲级)在国家治理上,中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德治理念。
下列德治理念出自《论语》的是()。
A.以德为国者,甘如饴蜜,固于胶漆,是以圣勉而崇本而不敢失也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C.君子以德,小人以力,力者德之役也D.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6.(2014-河北)我国古代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其中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是()。
A.董仲舒B.老子C.孟子D.庄子7.(2012-河北)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经过2000多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中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主要表现为()。
A.提倡“仁政”B.主张“礼法并用”C.提倡“以德服人”D.提出“天人感应”8.(2010-黑龙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这一名言出自哪位之口()。
A.孔子B.孟子C.老子D.庄子二、道家(一)老子1.思想(1)“道”是世界本源(2)朴素的辩证法——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3)无为而治——“我无为,而民自化”、“上善若水”(4)“小国寡民”2.著作《道德经》——作者:老子(二)庄子1.思想(1)无为(2)齐物论(3)天人合一——“万物与我为一”(4)“逍遥”的人生态度。
2.著作《庄子》,亦称《南华经》——作者:庄周及其后学(三)魏晋玄学玄学又称新道家,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
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真题链接】1.(2015-黑龙江)下列对应不正确的是()。
A.上善若水——孔子B.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C.我思故我在——笛卡尔D.他人即地狱——萨特2.(2014-412联考)下列思想流派与产生时代对应错误的是()。
A.心学——明代B.玄学——魏晋C.理学——宋代D.儒学——汉代3.(2013-北京)下列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其思想最能体现朴素辩证法的是()。
A.老子B.墨子C.荀子D.韩非子4.(2012-安徽)下列关于老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道德经》是其主要作品B.主张“无为而治”C.被道教尊称为道祖D.接受并发展了庄子的哲学思想5.(2011-安徽)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下列不是孔子名言的是()。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小不忍则乱大谋D.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三、法家(一)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二)韩非“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以法为教”、“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法”“术”“势”结合四、墨家墨子,名翟。
1.思想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尚贤、尚同、非命、非乐等。
2.著作《墨子》——作者:墨子和弟子。
五、兵家孙武:兵圣,《孙子兵法》孙膑:《孙膑兵法》六、杂家“兼儒墨,合名法”吕不韦:《吕氏春秋》【真题链接】1.(2017-陕西)下列关于历史人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秦穆公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B.韩非系统地提出了“抱法处势,法术势相统一”的观点C.李斯辅佐幼年时期的秦王嬴政处理朝政D.慎到是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2.(2017-北京)下列选项中,属于儒家观点的是()。
A.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C.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D.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3.(2016-国考副省级/地市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与下列哪一观点属于同一学派()。
A.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B.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4.(2016-吉林乙)对于当前的纹身现象,四个大学生从各自的角度表达了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说:身体天然完整,纹身就是自虐;乙说:纹身影响仪容,是低俗身份人的爱好,有身份的人不会纹身;丙说:纹身费财又费力,何必呢?简简单单不很好吗;丁说:国家应该严格限制纹身,应该规定人们的行为选择。
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5.(2014-吉林甲/乙)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清静自然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
该学者评述的两个学派分别是()。
A.儒家、道家B.法家、墨家C.法家、儒家D.儒家、墨家6.(2013-413联考)下列语句与出处对应错误的是()。
A.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韩非子》C.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D.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荀子》7.(2012-浙江)下列名言与作者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C.“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
”——荀子D.“兼相爱,交相利。
”——老子诸子百家(笔记)【说在课前】1.诸子百家最重要,几乎每年都有考题,也是最难的考点,通过本节课学习,争取将这一部分变成送分题。
2.重点:(1)宏观:儒道(第一重点)、法墨(第二重点)、兵杂(第三重点,考查较少)。
(2)微观:各家代表人物的思想、著作、名言等,其中判断各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名言、典故是难点。
一、儒家(一)孔子1.思想(1)礼——“克己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仁——“爱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3)中庸——“过犹不及”、“和而不同”(4)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解析】1.儒家: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掌握时期、作答排序题),名叫孔丘/孔仲尼,在家排行第二,文革时期批林批孔,也被称为“孔老二”。
孔子虽有名气但一生不得志,孔子的学说在春秋时期因诸侯争霸而不合时宜,于是周游列国,晚年回到鲁国。
孔子被称为至圣、万世师表(康熙皇帝亲手题匾,挂于孔庙之上)。
2.思想:要知道思想的意思以及是谁提出,掌握思想属于哪家学说。
(1)礼:西周之礼,等级有序,什么身份、等级的人就干什么事。
①“克己复礼”:“克”是约束,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
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什么就要有什么的样子,做君王、臣子、父亲、儿子要有各自符合身份的样子。
(2)仁:①“爱人”:既包括为官有爱人之心,也包括做人有爱人之心,比如做人要体恤、宽恕他人,孔子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因民之所利而利之”:针对为官,做官要根据民的利益而治国,使民实现利益。
(3)中庸: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凡事过犹不及。
“和而不同”:“和”强调和谐、友善,“同”是苟同,处事既要强调和谐友善但又不必事事苟同。
(4)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强调用道德教化来治国,如果用道德教化治国会像北极星一样被众星围绕,得到大家的拥戴。
典故:众星拱北。
3.孔子的思想对春秋时期争霸不太有利,当时诸侯推崇法家(变法富国强兵)、兵家(攻占城池),但孔子的思想利于统治。
君王一统天下后,尊崇等级有序有利于统治,故后世一般推崇孔子思想。
2.教育(1)对象——有教无类;兴办私学(2)态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方法——“学、思、习、行”;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4)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解析】教育:(1)对象:①有教无类:不问出身,无论什么出身一律平等授教。
②兴办私学:打破官学垄断,提倡和兴办私学、民间教育。
(2)态度:①“不耻下问”: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提问、请教,不感到羞耻;向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是知道的意思,即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态度,做学问要端正态度,不能不懂装懂。
(3)方法:①“学、思、习、行”:“学”强调勤学多问,孔子本身以身作则。
典故:韦编三绝,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