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萧红小说的叙事语言——谈《呼兰河传》中的散文化色彩
呼兰河传的人物语言风格
呼兰河传的人物语言风格
《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萧红的作品,该作品的语言风格独特且鲜明。
首先,萧红的语言风格具有简洁无华、朴素客观的特点。
她的语言表达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复杂的句型,让人容易理解。
同时,她对事物的描绘和对人物的刻画都非常客观,使得她的作品具有一种冷静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揭示力。
其次,《呼兰河传》的语言风格充满童真和趣味性。
全书通篇运用了儿童的视角,展示了呼兰小城的生活画面,语言风格充满了童真和趣味性。
初读这样的文字,会感觉生涩、稚拙,似乎太过随意。
最后,《呼兰河传》的语言风格充满了情感和音乐性。
萧红的语言风格充满了情感,她的文字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和浓厚的音乐性。
她的语言像诗一样,充满了情感的起伏和音乐的节奏。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的语言风格简洁、朴素、客观、童真和情感丰富,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这部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限知视角与限制叙事的小说范本——萧红《呼兰河传》再解读
限知视角与限制叙事的小说范本——萧红《呼兰河传》再解读限知视角与限制叙事的小说范本——萧红《呼兰河传》再解读《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视角处理方式,成为了限知视角与限制叙事的一部经典范本。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再解读。
首先,萧红运用了限知视角的叙事方式。
限知视角是指小说叙述者只了解一个或少数几个人物的视角和心理活动,而对其他人物的视角和思想则保持一定的不了解或模糊状态。
《呼兰河传》中的叙述者只了解主人公呼兰的思想和感受,而对其他人物则了解甚少。
这样的叙事方式使得读者与呼兰产生了一种亲近感和共鸣,进而更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通过限知视角的设定,呼兰的孤独、苦痛和迷茫得以展现,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关注,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呼兰身世的悲苦和命运的无奈。
其次,萧红采用了限制叙事的手法。
限制叙事是指小说只呈现特定情节和人物,剔除了其他看似无关的内容,从而使得小说更加紧凑且具有张力。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只选择了呼兰的少数几个重要情节和人物展开叙述,如呼兰的童年经历、父亲的死亡、与继母的冲突等。
通过这种限制叙事的手法,使得小说更加集中和精炼,将读者的关注点集中在主要情节和人物上,增加了故事的紧凑感和张力,让读者更加投入。
此外,《呼兰河传》还蕴含着丰富的主题和深刻的思考。
作者通过描绘呼兰的命运和成长历程,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悲剧的关注。
作为一个女性,呼兰面临了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迫,她的命运几乎被束缚和限制在了一个小小的农村里。
小说通过呼兰的一生,表达了对妇女地位的关切和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批判。
同时,小说中呼兰的坚持和反抗也给予了读者启示,呼唤着人们勇敢面对命运的善良和勇气。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是一部以限知视角和限制叙事为特点的小说范本。
通过限知视角的叙事方式,使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更加立体和真实,增强了读者的共鸣与关注。
而限制叙事的手法,则使得小说更加紧凑和有力,加强了故事的张力。
《呼兰河传》散文化小说的独特性探析
《呼兰河传》散文化小说的独特性探析首先,从叙事方式上,《呼兰河传》以多角度、多层次的叙事方式展
现了呼兰河流域能想象的各个层面的人物与事物。
在小说中,沈从文通过
多重视角的交错叙述,使读者能够了解到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受,从
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命运。
同时,小说还通过不同时空的切换,将逝去的岁月与当下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时间交错的错觉。
这种叙事方
式既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又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故事背后的历史和人
文情怀。
其次,文学风格上,《呼兰河传》以浓厚的写实主义风格,真实地刻
画了呼兰河流域的人物和环境。
沈从文通过详细描写细节,使作品更具真
实感和可信度。
例如,他生动地描绘了呼兰河的冰雪景色、人民的劳动场
景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
这种写实主义的风格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
到呼兰河流域的真实情景,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综上所述,《呼兰河传》作为一部散文化小说,从叙事方式、文学风
格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展现了其独特性。
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叙事方式,真实而细致的描写,以及深沉的情感表达,沈从文成功地刻画了呼兰河流
域的人物画面和环境背景,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该地区的生活和命运。
这使得《呼兰河传》成为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情感深度的经典之作。
浅析《呼兰河传》叙事艺术
浅析《呼兰河传》的叙事艺术摘要:《呼兰河传》是萧红创作后期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的代表作。
1940年写于香港,在当时恶劣的战争环境下,饱经沧桑的萧红以忧郁的笔调完成了这部小说。
作品以别具一格的叙述模式、灵活多样的叙事视角、诗意隽永的叙述氛围,描绘了一幅充满乡土特色的画卷。
关键词:萧红叙事艺术《呼兰河传》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年轻的女作家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表现了女作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叙事艺术。
《呼兰河传》的创作背景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作者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
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满怀深情地创作了这部小说。
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形式上看,《呼兰河传》都堪称佳作,代表了女作家的最高艺术水平。
笔者在此将从别具一格的叙述模式、灵活多样的叙事视角、诗意隽永的叙述氛围几个方面,集中论述萧红在《呼兰河传》中表现出的叙述艺术,以探索萧红小说强烈的艺术魅力之来源。
一、别具一格的叙事模式小说创作有没有固定的模式?中国古代小说是典型的情节小说,当然这是由古代小说被视为“旁门左道”,难登文学大雅之堂的卑微地位,及满足市井小民娱乐消闲目的的作用决定的。
19世纪恩格斯提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理论,他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了小说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这对近现代小说把塑造人物作为核心任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萧红,这位特立独行的东北女作家,偏偏要在小说叙述模式上独出机杼,她曾说:“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的像巴尔扎克或契珂夫的作品那样。
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1]”萧红大胆打破了已有的小说创作的样式,用一种特殊的叙述模式来描写呼兰河城的人和事。
小说采用了“花瓣式”的结构来展现出新的文学面貌。
所谓的“花瓣式”的结构就是要有精美的花瓣和花心。
那花瓣的来源则取于小说的七个章节,而花心则是小说的第一、二章,正是那些贫困的物质生活、无聊愚昧的盛举风俗,将处于其中千年如一日的呼兰河城人的庸俗生活表现出来,反映了小说表达出来的主题。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
温暖与苍凉交织,含泪的微笑——简析萧红《呼兰河传》老师曾经说过:“文学就是诉诸人的感情和生命。
”这篇曾经被文学泰斗矛盾先生誉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的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呼兰河传》,它的作者萧红,用她温暖的童年回忆和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用“丰沛的才情与越轨的笔致”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温暖与苍凉交织的呼兰河小城,透过《呼兰河传》我们仿佛看到了萧红先生那满含泪水的微笑。
前两章作者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生动自然。
小说以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子”为起点,展开了关于呼兰河人日常生活的叙述。
面对沉积着层层淤泥的给自己带来灾难的大泥坑,人们宁可想方设法地绕道而行,或者幸灾乐祸地在围观“抬车抬马,淹鸡淹鸭”中获得“乐趣”,也不愿改变现状。
“大泥坑”也许是一种象征,小城里的人们,也是挣扎在人间,被风霜雨雪吹打着,却又麻木混沌地生存(而非生活)着,感受不到生命的珍贵与死的悲哀,一切都是“自然的结果”,都是被动的生生死死。
茅盾在给《呼兰河传》作的序中生动而形象的描写了呼兰河城的生活状态: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也是刻板单调的。
一年之中,他们很有规律地过生活;一年之中,必定有跳大神,唱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日娘娘庙大会……这些热闹、隆重的节日,而这些节日也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一样多么单调而呆板。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可又不是没有音响和色彩的。
大街小巷,每一茅舍内,每一篱笆后边,充满了唠叨,争吵,哭笑,乃到梦呓,一年四季,依着那些走马灯似的挨次到来的隆重热闹的节日,在灰黯的日常生活的背景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
呼兰河的人民当然多是良善的。
他们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他们有时也许显得麻木,但实在他们也颇敏感而琐细,芝麻大的事情他们会议论或者争吵三天三夜而不休。
他们有时也许显得愚昧而蛮横,但实在他们并没有害人或害自己的意思,他们是按照他们认为最合理的方法,“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是⼀篇叙事诗,⼀幅多彩的风⼟画,⼀串凄婉的歌谣对于《呼兰河传》,茅盾曾这样评价: 《呼兰河传》给我们看到的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
呼兰河这⼩城的⽣活也是刻板单调的。
呼兰河这⼩城的⽣活可⼜不是没有⾳响和⾊彩的。
呼兰河这⼩城的⽣活是寂寞的。
萧红的童年⽣活就是在这样的寂寞环境中过去的。
这在她⼼灵上留的烙印有多深,⾃然不⾔⽽喻。
⽆意识地违背了“⼏千年传下来的习惯⽽思索⽽⽣活”的⽼胡家的⼩团圆媳妇终于死了,有意识地反抗着⼏千年传下来的习惯⽽思索⽽⽣活的萧红则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城,怀着寂寞的⼼情,⽣活在悲壮的⽃争的⼤时代。
《呼兰河传》是⼀篇叙事诗,⼀幅多彩的风⼟画,⼀串凄婉的歌谣。
由此可以看出“寂寞”是萧红⼀⽣⼼境的关键词。
呼兰河⼩城的⽣活在萧红看来是寂寞的,⽽她的童年⽣活也是寂寞的,从童年起寂寞就深深地烙在了萧红的⼼上。
为了摆脱寂寞,萧红从中国的最北端⾛到了最南⽅,从童年⾛到青年再到中年,许多年过去了,萧红的寂寞依旧深重,始终如影随形。
可以说,终其⼀⽣萧红都没有摆脱寂寞。
多年的漂泊之后,萧红在⼈⽣的末端,重新回顾童年的⽣活,提笔写下《呼兰河传》,想必是在替⾃⼰的⼼灵寻找归属吧。
尽管呼兰河⼩城不是安详宁静的天堂,尽管那⾥充满着⽆知和愚昧、苦难和悲凉,荒凉的⼟地上四处弥漫着绝望。
但是萧红还是⽤平和、淡泊的语⽓叙述了故乡的种种,以⼀颗包容的⼼将⼀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
她信⼿⽽⼜仔细地拈来⼀⽚⽚记忆的碎⽚,将其⼀⼀摆出来,并在抒写的过程中⼀⼀回味那份独属于童年、独属于乡⼟的⽓息。
呼兰河⼩城就是萧红⼼灵的家。
书⾥慈爱的祖⽗与后花园⾥的动植物是萧红⽣命中⾄为重要的⼀抹暖⾊,是她⽣命的慰藉和源泉所在。
萧红的⽂笔是优美⽽富有诗意的,骆宾基曾说:“《呼兰河传》⽂笔优美,情感的顿挫抑扬犹如⼩提琴名⼿演奏的⼩夜曲。
”夜半⽆⼈时,躺在床上,就着灯光,听萧红将那个世界⾥的悲欢娓娓道来,让⼈既感到丝丝的悲凉⼜感到深深的哀伤。
《呼兰河传》的散文化叙述模式
《呼兰河传》的散文化叙述模式作者:张华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5年第10期【摘要】活跃于20世纪30年代的萧红一直都是一个有着自觉文体意识的作家,《呼兰河传》正是其践行其创作主张的力作,小说中的叙述模式充满了散文化的特点。
文章从散文化叙述结构、散文化的叙述情调、散文化的叙述语言三个方面对《呼兰河传》所体现出的散文化叙述模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呼兰河传》;叙述模式;散文化【中图分类号】I26 【文献标识码】A在20世纪30年代,萧红以一种特立独行的姿态活跃于文坛,她是一个有着自觉文体意识的作家,年轻的她曾言:“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
我不相信这一套。
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而这种被鲁迅称为“越轨”的另样小说就是一种具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
此观点不仅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而且使小说获得了另一种独特意义的存在。
呈现出明显的散文化的叙述特征的《呼兰河传》是作者蛰居香港、久病缠绵之际的作品,在文中通过对故乡风土人情的优美而缓慢的描绘,乡土人物悲戚命运的慨叹,道出其无尽的故土怀念之情,优美而朴实,是“萧红体”的代表之作。
一、散文化的叙述结构小说的结构指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的整体形态。
中国传统小说侧重于对故事情节的叙述,追求事件的波澜起伏、环环相扣,因此多以线性的时间关系和因果关系来组织情节,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与之相对应,其结构间架也较为严密和紧实。
但在《呼兰河传》中,萧红却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着她对小说情节的理解,扬弃了传统小说的间架与结构,没有完整的情节和贯穿始终的突出人物形象,纯粹以记忆的碎片来连缀全文,使小说呈现出一种淡化情节的散文化的叙事结构。
《呼兰河传》一共分为七章,小说第一、二章主要通过对呼兰城的风土与人情的叙述,给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大泥坑、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等优美的画卷。
《呼兰河传》散文化小说的独特性探析
《呼兰河传》散文化小说的独特性探析摘要:自五四以来,一批作家独辟蹊径创作了散文化小说。
萧红接过散文化小说的旗帜,并根据自己的情感经历和写作风格,创造性地完成了多部优秀的散文化小说。
《呼兰河传》突破了以叙事为主的小说结构模式,以浓郁的情感代替曲折的故事情节,以群像展览式的人物描写代替性格鲜明的“主人公”刻画,以自由化的诗歌语言唱出作者内心的悲凉寂寞。
关键词:萧红; 《呼兰河传》; 散文化;萧红是一个很有文体意识的作家,她曾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
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1]。
”她不盲目地采用传统的小说结构进行创作,而是有意识地创新小说结构,构建属于她自己的小说美学。
萧红以独特的笔触,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创造了人物的群像性、情节的情感性、结构的音乐性这样一种“萧红体”小说。
她的《呼兰河传》就是一本出色的散文化小说,具体表现为:结构的散文化、语言的自由化、淡化人物性格、浓郁的主观抒情性。
一、结构的散文化传统的小说结构以线性为主,故事以单线或多线交叉发展,具有情节起伏、高潮和结局的特征。
纵观《呼兰河传》,完全找不到这些传统小说的标志。
(一)没有贯穿全文的线索《呼兰河传》共分为七章,没有一个主线贯穿全文,形成一种松散的“串珠式”结构,各章之间只是有情感上的联系。
第一章简单介绍呼兰小城的自然景致和社会环境,第二章描写了呼兰城的人文风貌。
第三章描写了后花园中“我和祖父”的温馨小事。
第四、五、六、七章,描写的是家庭及周围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从结构上看,完全无法找到串起全文的小说线索,各章节都可以独立成篇。
《呼兰河传》追求的不是传统小说的结构美,它所寻求的是一种结构上的断裂、情感上的联系的形式。
从内容上看,浓郁的抒情贯穿了整部作品,使得这部小说具有形散神聚、可分可合的散文化特征。
(二)淡化故事情节淡化故事情节也是《呼兰河传》结构散文化的表现。
《呼兰河传》文学评论
《呼兰河传》文学评论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共分为三部分,通过讲述人物经历的故事,展现了一个个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们所受到的压迫和抗争。
以下是本人对《呼兰河传》的文学评论。
首先,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非常生动鲜明,个性鲜明,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例如,女主人公水儿就是一个被社会掠夺和压迫的小人物,但她有坚强的毅力和奉献精神,为了自己的爱情和家庭,不断努力奋斗,表现出了非常感人的一面。
其次,萧红在文中的描写方式非常细腻,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十分地独特并富于感情。
例如,《呼兰河传》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不仅能够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更是能够令读者深深感受到萧红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最后,本书所表现的主题十分地深刻和独特,大量地描写人物所遭受的苦难和艰辛,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农民在旧时社会中的困境和无奈。
同时,书中也表现了农民对于爱情、家庭和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强调了人性的光辉与美好。
总体来说,《呼兰河传》是一部深刻感人的文学作品,以其细腻生动的描写方式和独特深刻的主题理念,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代表之一。
〖2021年整理〗浅谈《呼兰河传》的散文化倾向
浅谈《呼兰河传》的散文化倾向郭素荣小说始于魏晋南北朝;发展至唐代传奇,已有了基本的雏形,到了宋元两代,话本小说的创作手法和创作情节有了更大的发展;而发展至明清,已达到了古代小说的顶峰;到了民国时期,小说的创作题材和创作手法又极大丰富,白话小说渐成主流;而建国之后,小说的发展又达到一个鼎盛的阶段。
纵观小说的发展史,其叙事功能占小说功能的主要方面,但一些优秀小说却以浓厚的散文化倾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创作手法。
在这些散文化倾向的小说中,萧红的《呼兰河传》便是富有代表性的一篇。
《呼兰河传》写于1940 年,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卓绝的时期。
萧红孤身一人,远走他乡。
身在香港的萧红便格外怀念家乡,怀念自己的童年。
处于这样的环境中,萧红创作出了人生特别重要的作品———《呼兰河传》。
这篇作品一发表就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和大家的关注,茅盾先生这样评价《呼兰河传》:“我们不也可以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段评论真实地道出了《呼兰河传》不同于其它小说作品的特点,其中浓厚的散文化倾向一开始就受到了大家的注意。
具体来说,这种倾向是通过下面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一、散文化的结构传统小说一般以单线型结构为主,在小说情节中,主要线索贯穿其中,情节清楚,脉络分明,从开头到结尾,一直围绕主要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这种写作方法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刻画鲜明,适合读者阅读。
早期的古典小说都习惯采用这种线型结构,像三言二拍、《聊斋志异》里的作品,都采用了这种写作方法,随着小说的发展,小说结构又出现了复线型结构、蛛网型结构,但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人物形象的鲜明性始终是小说结构非常重要的特征。
萧红的《呼兰河传》始终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整部作品中,萧红看似漫不经心、随处落笔,结构呈现出类似散文创作散漫无章的结构,颇有散文“神散形不散”的特点。
对《呼兰河传》行文艺术及思想的思考
对《呼兰河传》行文艺术及思想的思考阅读《呼兰河传》,感觉不像是在读一本小说,更像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部书不像一般小说一样,有连贯而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众多饱满的人物形象。
全书主要以氛围描写和人物情感贯穿,以独特的手法展现了萧红对家乡及童年的怀念之情以及内心深处的孤寂与悲凉,并对国民性中的丑陋进行了不动声色的揭示和批判。
小说一开头,便是描写呼兰河城的严冬。
大地被冻裂开了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的,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列开口了。
”开篇所描写的向四面八方裂开的裂口,有一种很强的画面感。
小说就像这裂口一样,从对呼兰河城的自然环境、风土民情、生活轨迹……等各处展开,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完整的呼兰河城画卷。
初次阅读《呼兰河传》,我首先感到的是一种静谧、平淡的氛围。
这本书不像其他小说,开篇就引出人物,展开情节,而是不紧不慢地对呼兰河城展开多方位的描写和介绍。
没有具体的人物形象,也没有故事情节,有的只是一种画卷般的描绘。
这不禁让我想到沈从文的《边城》,开篇同样没有生动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对湘西边城的美景与风情展开大篇幅的描绘,塑造了一种淳厚自然的美好氛围。
于是我猜测,是否《呼兰河传》也是如此。
随着之后的阅读,我很快发现了两本书的不同。
《边城》中,沈从文处处都在歌颂着湘西农村的善良美好,而我在《呼兰河传》中,看到的却是人性的麻木、愚昧与丑陋。
萧红从寒冷的严冬,写到繁华的十字街,再到龙王庙、大泥坑……呼兰河城的一草一木在她的笔下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然而并没有期待中的美好,而只有平淡。
不仅是平淡,在这座小城中,我似乎看不到任何希望与活力。
“那里边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
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的过着。
生来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的默默的办理。
”“人们对待叫化子是很平凡的。
”“她仍是平平静静的活着。
对萧红《呼兰河传》诗化特点的分析
对萧红《呼兰河传》诗化特点的分析分析萧红诗化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呼兰河传》为例茅盾为其作的序中所言,“也许有人会觉得《呼兰河传》不像一部小说,没有贯串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也都是零零碎碎的,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而这‘不像’之外,还有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
”在我看来,这其是就是萧红诗化小说艺术特色的一种体现,独特的结构布局,抒情性的散文风格,诗一般的意境,敏感细腻的感情,正是这种对传统小说的突破和创新才凸显出了她的清新自然,与众不同。
一.女性自身的叙述视角这一特点在萧红的作品里经常会体现出来。
第二章里去娘娘庙求子求孙,要先去老爷庙磕头报道;“男人塑的凶猛,女的塑的温顺老实,老实的就是好欺侮的,可见男人打女人是天理应该,神鬼齐一;人若老实了,不但异类要来欺侮,就是同类也不同情”这无一不体现了萧红作为女性发出的呼喊。
辛辣讽刺的语言针砭着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封建陋习,还有对广大女性能站起来反抗这种不公,掌握自身命运,自尊自爱的热切希望。
但她也会因为残酷的社会现实而感到迷茫,更添悲伤。
小团圆媳妇抗争过,哭声是她反抗的真实写照,但到了冬天,哭声渐渐没了,哭声,是抗争的开始,却也是妥协的开始;王大姐也抗争过,大胆的追求自己的爱情,可在众人的耻笑面前,她也选择了妥协,沉默着,隐忍的活着。
悲凉就在于此,弱小的反抗终究是敌不过根深蒂固的旧俗,是艰辛刻板的生活和愚昧的民众给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姐挖掘了悲苦命运的坟墓,而导致她们的死的罪魁祸首又无一不指向了万恶的封建制度,是它,让民众变得愚昧无知,麻木不仁,酿成幕幕悲剧。
二.独特的散文体小说结构《呼兰河传》里没有典型的人物塑造,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没有前后照应,没有高潮,没有主角,甚至没有必然连贯的章节。
全书分为七章,每章都可以拿出来独立成篇。
论萧红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学号密级_______________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论萧红小说的散文化特征院(系)名称:文学院专业名称:人文科学实验班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副教授二○一二年六月此页按格式补充论文题目、论文作者、成文时间的英译。
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日期:摘要与同时代的左翼文学相比,萧红的小说有着更持久的生命力。
这不仅在于萧红小说对五四传统的继承、关注弱者的人道主义情怀,更在于她的小说的形式。
萧红坚持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在小说创作中借鉴了散文的手法,从而使得她的小说呈现出散文化特征。
本文将从小说结构、叙事以及抒情手法三个方面阐述萧红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萧红小说的结构。
首先概括介绍了小说时空形式与作品结构的关系,然后分别分析了萧红小说的空间与时间形式:萧红小说以“并置”的空间场景结构全篇,从而忽略情节的连续性;萧红小说中的时间多为叙述者体验的时间,具有假定性和非指向性,因此她的作品带有某种“非小说性”。
第二部分论述萧红小说的叙事。
无论是使用全知叙事视角还是限制性叙事视角,萧红小说在本质上都是第一人称叙事,这种本质上的第一人称叙事使得萧红的小说指向了散文抒情言志的功能。
第三部分论述了萧红小说的主观抒情性。
萧红在小说中借鉴了散文融情于景、意境的营造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
同时作为一名“回忆型”作家,萧红小说多取材于童年与记忆中的故乡,因而她的小说往往笼罩着一种感伤的氛围,带有很强的抒情意味。
关键词:萧红小说;散文化;时空结构;叙述视角;抒情手法此页按格式补充中文摘要和关键词的英译目录摘要 (4)Abstract (6)引言 (7)第一章结构:时空形式的建构 (8)1.1 小说的时空形式与作品的结构 (8)1.2 空间“并置”与生命的存在状态 (9)1.3 个体的时间与生命意识 (11)第二章叙事:本质上的第一人称叙事 (14)2.1 全知叙事视角下的叙述者的声音 (14)2.2 限制性叙事:儿童视角 (16)第三章萧红小说的主观抒情性 (17)3.1 融情于景 (18)3.2 怀旧:感伤氛围的营造 (20)结语 (21)参考文献 (22)致谢 (23)引言经典文学史教材中对萧红小说的形式进行了如下的论述:“她注重打开小说和其他非小说之间的厚障壁,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散文及诗之间的新型小说样式,自由地出入于现时与回忆、现实与梦幻、成年与童年之间,善于捕捉人、景的细节,并融进作者强烈的感情气质,风格明丽、凄婉,又内含英武之气。
萧红《呼兰河传》的审美意味
萧红《呼兰河传》的审美意味张千摘要:《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是萧红以舒展自如巡视式的艺术手法,以情感的起伏为脉络,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的,它是作者后期作品代表中的精品。
本文认为《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的主题主要是深刻的揭示了广大民众的深情苦难,在内容上表达出了作者对童年美好往事的追忆,它抒情式的语言风格也反映出了作者的灵魂对肉体进行了一次真正的回归。
正是这几个方面,使得萧红《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有着独特的审美意味。
本文就从主题解读、内容情感、语言风格这三方面对《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的“美”做一番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呼兰河传》;审美意味;主题解读;内容情感;语言风格The Aesthetic Meaning of The Memories of Hulan RiverZHANG QIANAbstract: The novel of The Memories of Hulan River was created by means of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patrol by Xiao Hong. This novel took the change of sentiment as context and took her hometown and life of childhood as prototype. This was a representative masterpiece in her later work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theme of the novel mainly reveals suffering of the general public. At the same time, this work is a review to the author's childhood. The lyricallinguistic style also reflected that the author's soul return to the flesh. All the aspects above give The Memories of Hulan River a unique aesthetic meaning. This paper made a superficial discussion on the beauty of the work from the aspect of theme interpretation, sentiment as well as linguistic style.Key Words: The Memories of Hulan River, aesthetic meaning, theme interpretation, emotional content, the style of language萧红,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然而,1941年,随着她的《呼兰河传》的出版,这个看似普通而平凡的女人一下子名震大江南北,从此,萧红也因为这部作品的问世而红遍全中国。
浅谈萧红《呼兰河传》的散文倾向
I论坛■浅谈萧红《呼兰河传》的散文倾向文/曹诗悦摘要:萧红《呼兰河传》是一部内容丰富,带有散文特征的小说。
并且通篇的散文倾向非常具有代表性,主要体现在散文的结构、散文的语言倾向、情感倾向、已经倾向等等呢个,让萧红在创作的构成中能够更好的展现自己的孤寂沧桑的心态。
尤其是在民国时期。
小说的创作手法不断丰富,一些优秀的小说带有浓厚的散文倾向,引起了当时人们的关注。
萧红创作的《呼兰河传》就是当时散文倾向的小说代表之作。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散文倾向―、《呼兰河传》的散文结构《呼兰河传》的通篇结构,一直没有连贯的情节叙迷,以及 鮮明的主角特色。
整篇下来看似漫不经心的随处描写,也似乎 是在写每个小人物的成长和发展,结构看似散漫不合,其实非 常有我国古典水墨画的“神散形不散”的特点。
小说的章节一共有七章。
一二两章则是描写边陲小城的 风土特色,人情礼节。
但是到到第三四两章,则是描写作者在 小说中各个人物的说话形态。
五六七章则是描写作者身边的 一些旁枝人物,能够通过人物的微小实践,传达出这个乡镇的 风土任强,以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以及做人处事的风 格。
同时,在描写的郭恒中,也对人们的生与死,人生中出现的 欢乐与悲哀进行叙迷。
二、呼兰河传的散文语言倾向小说的语言在抒情方面非常明显,作者采用流畅的而语言开展对于自己童年时横祸的向往,以及逐步描写童年生活 的点滴。
并且采取率真、自然、天真的词汇相融合,能够给人们 非常直观的感受。
通过小说语言的一再描写,比如作者在《呼兰河传》中对 人物进行外贸描写,却主要传达的是自我感受,以及对于人物 的感情寄托。
比如,萧红在描写小团圆的老婆时:“她的头发又 黑又长,杭着很大的辫子,普通姑娘们的辫子都是到腰间那么 长,而她的辫子竟快到膝间了。
她脸长得黑乎乎的,笑呵呵 的。
”主要是从作者的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
比他给你切通过 直观的形容词:“大”,以及用“黑乎乎、笑呵呵”来形容面部容貌,以及面部表情。
小说萧红《呼兰河传》的语言特征
小说《呼兰河传》的语言特征摘要:《呼兰河传》作为萧红的著名作品,如同一朵瑰丽的花,通过散文式抒情的手段,以独特的创作风格为中国现代文学叙事方式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针对《呼兰河传》的语言特征之美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语言特征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动荡不安、多灾多难的。
萧红作为我国优秀的作家,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以及眼光,去看待世间的冲突与矛盾,让人们感受20世纪30年代中国难以言说的屈辱。
萧红经过种种磨难,终于来到了当时的文化中心上海,并且在鲁迅先生的悉心指教下,受到了文化以及知识的熏陶。
萧红命运多舛,她用文学创作的形式,让自己崎岖的生命当中绽放出了许多光鲜亮丽的花朵,用血与泪绽放出了文学之花,献给了处于危难之际的祖国与人民。
在《呼兰河传》当中,散文以及美学贯穿于这部长篇小说的,就语言层面上来说,这已经成为《呼兰河传》的最大亮点。
一、沉静忧郁的言语之美《呼兰河传》的最大特点便是在言语叙事表述当中具备沉静忧郁之美,伤感已经成为《呼兰河传》的主要言语基调。
萧红的童年都伴随在国破家亡的悲痛交织当中,这也造就了萧红与生俱来的阴郁气质。
[1]在萧红生命垂危之际,也并未忘记完成《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虽然为广大读者展现出了一个清新明丽的世界,但是其中不乏萧红与生俱来的、独特的言语风采。
客观来说,萧红并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写作训练,萧红的写作一般都是结合自己的创作直觉来把握言辞,相比经受过专业训练的作家来说,萧红以一种燃烧自我的方式来进行写作,更能够展现出萧红本人的情感与主观意识。
在《呼兰河传》当中,萧红对“生老病死”的描述,写到“埋了之后,那活着的仍旧得回家照旧地过着日子。
该吃饭,吃饭。
该睡觉,睡觉。
”字里行间展现了无所适从和对“逝去之人”的一种冷漠和咏叹。
此种语言表达形式不仅展现了萧红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而且通过沉静忧郁的言语,向广大读者叙述《呼兰河传》当中蕴含的忧伤、悲怆。
二、和谐悦耳的音乐语言之美《呼兰河传》虽然是一部长篇小说,但是客观来说它与其他长篇小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作为叙事诗,其描述了多姿多彩的风土画卷,用言语谱写了如诗一般的美妙乐章。
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
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呼兰河传》是萧红女士的一部经典小说,通过对呼兰河这座小城的描绘,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独特而丰富的世界。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对人性、社会习俗和封建传统的一次深刻反思。
小说的开篇,萧红便用她细腻的笔触将呼兰河这座小城的风土人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读者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那些古老的街道、熙攘的市集和形形色色的居民。
她以孩子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使得整个叙述充满了童真和好奇。
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不仅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还使得读者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
在书中,萧红对封建传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她通过小团圆媳妇的悲惨经历,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小团圆媳妇原本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但在封建礼教的摧残下,她的生命被无情地剥夺。
这一情节令人痛心,也引发了我对封建传统的深刻反思。
萧红以文学的方式呼吁人们破除封建桎梏,追求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除了对封建传统的批判外,《呼兰河传》还通过描述祖父的园子,展现了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家庭世界。
在这个园子里,萧红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祖父的慈爱。
这一部分的描述充满了感情,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份深厚的亲情和无尽的怀念。
这也是萧红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即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
读完《呼兰河传》,我对萧红的创作才华深感敬佩。
她以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社会洞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对人性、社会习俗和封建传统的一次深刻反思。
通过这部作品,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不公,也更加珍惜现代社会所带给我们的自由和机会。
同时,我也被萧红对家庭和亲情的描述所感动,意识到这些是我们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作品。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进入一个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世界。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感悟人生,并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美好生活。
浅谈萧红《呼兰河传》的散文倾向
浅谈萧红《呼兰河传》的散文倾向作者:曹诗悦来源:《祖国》2018年第01期摘要:萧红《呼兰河传》是一部内容丰富,带有散文特征的小说。
并且通篇的散文倾向非常具有代表性,主要体现在散文的结构、散文的语言倾向、情感倾向、已经倾向等等呢个,让萧红在创作的构成中能够更好的展现自己的孤寂沧桑的心态。
尤其是在民国时期。
小说的创作手法不断丰富,一些优秀的小说带有浓厚的散文倾向,引起了当时人们的关注。
萧红创作的《呼兰河传》就是当时散文倾向的小说代表之作。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散文倾向一、《呼兰河传》的散文结构《呼兰河传》的通篇结构,一直没有连贯的情节叙述,以及鲜明的主角特色。
整篇下来看似漫不经心的随处描写,也似乎是在写每个小人物的成长和发展,结构看似散漫不合,其实非常有我国古典水墨画的“神散形不散”的特点。
小说的章节一共有七章。
一二两章则是描写边陲小城的风土特色,人情礼节。
但是到到第三四两章,则是描写作者在小说中各个人物的说话形态。
五六七章则是描写作者身边的一些旁枝人物,能够通过人物的微小实践,传达出这个乡镇的风土任强,以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以及做人处事的风格。
同时,在描写的郭恒中,也对人们的生与死,人生中出现的欢乐与悲哀进行叙述。
二、呼兰河传的散文语言倾向小说的语言在抒情方面非常明显,作者采用流畅的而语言开展对于自己童年时横祸的向往,以及逐步描写童年生活的点滴。
并且采取率真、自然、天真的词汇相融合,能够给人们非常直观的感受。
通过小说语言的一再描写,比如作者在《呼兰河传》中对人物进行外贸描写,却主要传达的是自我感受,以及对于人物的感情寄托。
比如,萧红在描写小团圆的老婆时:“她的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普通姑娘们的辫子都是到腰间那么长,而她的辫子竟快到膝间了。
她脸长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
”主要是从作者的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
比他给你切通过直观的形容词:“大”,以及用“黑乎乎、笑呵呵”来形容面部容貌,以及面部表情。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悲凉感和语言陌生化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萧红《呼兰河传》的悲凉感和语言陌生化巴静祎 河南师范大学摘 要:《呼兰河传》中的情感来自于萧红内心的极度忧郁和凄凉,她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在香港寂寞伤楚地书写着她记忆里的生活,字里行间透着一种凄凉的气韵。
语言的陌生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成就了萧红小说的独特魅力。
生动的修辞和巧妙的方言构成萧红小说语言的陌生化倾向。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凄凉感;陌生化作者简介:巴静祎,女,回族,河南省驻马店市人,河南师范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55-01一、简述《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我国现代女作家萧红于1940年在香港完成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经典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萧红自己的故乡——黑龙江呼兰河附近的一座小城生活的回忆,作者主要运用冷静、凄婉、细腻和感伤的语调真实地再现自己的儿童时代,描绘了一幅20世界初东北地区的农村的贫穷、愚昧和顽固不化的社会生活画面,无情地刻画了被传统陈规陋俗约束的不思进取、充满愚昧而自以为是的农村百姓,笔触下的讽刺又裹挟着同情与哀伤,字里行间凸显的矛盾,流露出作者对于家乡呼兰河小城的眷恋。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处于民族斗争的严峻时期,当时我国社会上的很多作家都集中笔力描写民族斗争与社会黑暗,来反映抗日斗争,但是萧红却选择偏离民族斗争这一话题,表现出对于政治和时代的一种“厌恶”和“冷漠”,她将落寞的个人经验熔铸在文学创作里,以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凝练出《呼兰河传》这篇充满回忆、情感与体验的作品。
这篇小说问世以后,立即遭受到许多社会评论家和文学批评家的严厉指责。
直到新时期伊始,萧红的《呼兰河传》才重新引起的读者的兴趣,一时受到海内外文学和社会研究者的重视,出现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也正是如此,我国这位现代文学史的才女才真真正正地被认可。
二、诗意营造的悲凉之美1.凄凉的事《呼兰河传》讲述的是作者记忆中呼兰河小城里发生的故事,小说的凄凉在两个人的身上最能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呼 兰河就是这样 的小城 , 这小城并不怎样繁 华 , 只 有两
条大街 , 一条从 南到 北 , 一条从 东到 西, 而最有名的算是 十字
街 了。 ” [ 2 ] 7 o 8
上世纪三、 四十年 代动 荡的 中 国, 政 治 常常把 文学 当做
工具 , 商品化和金钱化则把文学视为玩 物 。萧红在其 小说 < 呼兰河传 > 中, 在 意识到 生命 的 虚
无、 悲观 、 绝 望之后 , 以一种 新 的散 文化 的话 语形 式 , 再 度 阐 释 自己对生命价值的思 索 , “ 表达 一种对生 活 的态 度 ” , 成 为
萧红 , 一位来 自黑土 地 的女 作家 , 生 活在 民族危 机 的时
一
切都是大 自然影 响下的文化的一部分 。大地 的冻裂 , 人手
想驰骋 , 在这里 , 我们会感受到 呼兰河城 内人 们精神 的 自由,
生 命 的充 实 。
背的伤 口, 处于平等和谐 的意象 中 , 景物 自称景物 , 景物不 是
作为人 的附属 物, 而是它 以 自身丽存在着 。 小 说里 的呼兰河 城则象 征着一种 与世 俗化 的外 部世界
实际上 , 无论 是 < 呼 兰河 传》 整部 小说 里的 各个 章节 之
间, 还是萧红笔下的呼 兰城 的各 处场景 , 大 都是一 处处 联系
有, 道 路却无 ; 我们谓之 路也 , 乃踌躇也” 。
而小说 中散文 化 的结 构 布局 手法 , 在场 景 的不 断 转换
[ 作者简介】 商 明,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中国现 当代文学。
生活相对抗 的一 种 内在 生 活方式 , 或 者说 一种 内心生 活 , 一 种生活在个人写作 中的想 象性 的生活 。对 于萧 红 回忆下 的 童话般 的呼兰河 , 这 也只是 一种 想象 中的满 足 , 再也 无法在
现实 中实现 , 正 如卡 夫卡 那一 句 广为 引用 的名言 。 。目的是
不大的空间组合 。以 自然观照生命 , 生命 的存在就更多 体现 在。 空 间” 而非“ 时 间” 中。厚 重广 博 的呼 兰精神 , 也 就跨 越 了千年岁月 , 似 流淌不 息的 河流 , 滋育 着这块 土地 上的世 代
民众 。
早在二十世纪二 十年代 , 鲁迅就 被誉 为 中国新 文坛创造 “ 新形式” 的先锋 , 而鲁迅 在评价萧 红的 小说时 , 也着 重指 出 了萧红小 说 为其 “ 增 加 了不 少 明 丽 和 清 新 ” 的“ 越 轨 的 笔
倍文学刊
2 0 1 4年第6 期
再 读萧 红小 说 的叙 事 语 言
— —
谈《 呼 兰河传》 中的散 文化 色彩
。 商 明
( 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院 , 山东 青 岛 2 6 6 1 0 0 ) [ 摘 要] 在中国 现代文学史中, 萧红的小说< 呼兰河传 > 是一个颇显特别的文本, 体现出 一种特别的 个体
一
8l 一
现代文萃
中, 便于展现呼兰河域不 同的人 物故事 。萧 红的这些 写景 闲
商明 /再读萧红小说的叙事语言
就不听 ; 牙掉 了, 就 整吞 ; 走 不动 了, 就瘫 着, 这 有 什 么办 法,
谁 老谁活该。 ”
在浅 白的铺 陈中 , 我们可 以看 到呼兰河城 熟悉的金银首 饰 店、 布庄 、 茶庄、 火 磨、 粮栈 、 学校 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的大 泥坑 , 所有的这些 自然场景不是依 “ 时间 ” 而是直接用场景结
构小说。看似漫不经 心 , 被作者 信手 拈来 , 却也 别有 一番 情
调。无论是赶车人 、 卖豆 腐 的、 卖 馒头 的 , 人、 马、 狗、 井、 缸。
启 蒙精 神 , 但并非有充 分 的启蒙 精神就 是优 秀 的文学作 品 。 吴 义勤先生指 出过 : “ 富有感染 力 的作 家通 常都 是大胆 而独 特的文体家。 ” 而萧红 也不 例外 , 她正是这样一个 在大胆 的探 索中走 出了 自己的创 作心路 , 拥有 了与众 不 同的文体特征 的 散文化小说家。萧红的< 呼兰河 传> , 远离 了三 、 四 十年代那 喧嚣的街市 , 作者本身 作 了一次 精神漫 游 、 天马行 空般 的思
代并深受其苦 , 但 我在 她 的这部小 说 中 , 丝 毫不 见那大彻 大
悟的哭号 。 而是一位饱 含着深情对故乡 乡土 满怀无 比眷 意的
那个时代独特的存 在。萧红的< 呼兰河传> , 是值得读者 以一 种博尔赫斯所谓的“ 先期的热情和神秘 的忠诚 ”阅读 的经 典 作品 , 在 以一种散文化 的叙 事 的同时 , 呈 现给我 们 的是另一
第一章第一节 中 , 作者就这样描述 :
“ 严冬一封锁 了大地的 时候 , 则 大地满地 裂 着 口。从 南
到 北, 从 东到西 , 几尺长的 , 一丈长的 , 还 有好几 丈长 的, 它们
毫无方 向地 , 更随时随地 , 只要严冬 一到 。 大地就裂开 口了。 ”
“ 严 寒把 大 地 冻 裂 了。 ” 【 2 】
性, 尤其是 小说 中那别类 的散 文化叙 事风格 , 萧红确 实用带有一种含泪的微 笑回忆寂 寞的 小城 , 小说仍 吴有一种夺
人心魄的芙。
[ 关键词] 萧红; < 呼兰河传> ; 散文化语言 [ 中图分类号] I 2 0 6 . 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 8 6 1 0 ( 2 0 1 4 ) 0 6 - 0 0 8 1 - 0 2
类对于东北 黑土地饱 含热泪的诉说 。
一
小女儿性的微微倾诉。< 呼兰河传> 共七章, 无标题, 结构看
似并不复杂 , 既无堪 称 中心 的小说人 物 , 也 没有连 贯首尾 的 故事情节 , 而这种开合式 的分 场 , 移步换 景的聚焦 , 值得 我们
细细品读。在小说中 :
、
< 呼兰河传' 语言的空间美感——萧红 的梦 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