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化学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合集下载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笔记第4章认识化学反应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笔记第4章认识化学反应

第4章认识化学反应第1节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一、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影响化学反应的条件主要有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

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是放热的,如燃烧、金属与酸反应、中和反应等。

部分反应需要吸热,如碳酸钙的高温分解等。

二、燃烧的条件(一)概念: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

(二)燃烧的特点:发光、发热、化学反应(三)燃烧的条件:有可燃物、有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着火点——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四)灭火的原理:1.撤离(或清除)可燃物——釜底抽薪,森林隔离带,关闭液化气阀门等。

2.隔绝氧气(或空气)——灯帽盖灭酒精灯,油锅着火盖锅盖,湿抹布铺盖实验台燃着的酒精等。

3.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用水灭火,吹灭蜡烛等。

注意:凡是提及降低或提高着火点的灭火方法是错误的说法。

4.爆炸的条件:可燃物急速燃烧,在有限空间气体迅速膨胀。

(1)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答:不是,有物理爆炸(气球爆炸、轮胎爆炸);也有化学爆炸(鞭炮爆炸、炸药爆炸、面粉爆炸等)。

(2)可燃性气体(CO、H2、CH4)点燃前应注意什么?答:要检验气体的纯度(即验纯),防止爆炸。

三、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一)碳完全与不完全燃烧。

1.完全燃烧: 22CO O C 点燃(充足)+ 。

2.不完全燃烧:CO O C 2(22点燃不足)+。

3.不完全燃烧的缺点:燃烧速度慢、放热少,浪费燃料,产生大量有害物质污染环境 。

(三)一氧化碳的性质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略小于空气、难溶于水。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可燃性:2222CO O CO 点燃+ 产生蓝色火焰。

(2)毒性:易与人体中血红蛋白结合,降低血红蛋白运输氧气的能力,致使人缺氧。

(3)还原性:2323e 2e 3CO F O F CO ++高温。

四、防火与灭火(一)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1.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如,野外篝火、蜂窝煤、木柴架空燃烧更旺等)。

沪教版化学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知识要点

沪教版化学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知识要点

化学复习:知识要点(第四章)1、燃烧:是一种发光....。

..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发热2、燃烧的条件(三个同时满足):(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不能升高或降低)。

3、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1)氧气的浓度:氧气越浓燃烧越剧烈(2)物质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3)物质的干燥程度:物质越干燥燃烧越剧烈(4)物质的种类和状态:一般气态燃烧较剧烈4、完全燃烧:氧气充足C+O2点燃CO2(燃烧得快,放出的热量多,可燃物中的碳、氢元素分别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2C+O2点燃2CO(燃烧得慢,放出的热量少,可燃物中的部分碳、氢元素生成CO、碳氢化合物等有毒气体和小的炭黑颗粒等物质)★如何使燃料发生完全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或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5、CO是无色、无气味的剧毒气体。

CO使人中毒的原因:CO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了输氧的功能,人体就因缺少氧气而中毒。

CO具有可燃性:2CO+O2点燃2CO2(燃料)CO具有还原性:3CO + Fe2O3高温2Fe + 3CO2(炼铁还原剂)大气中CO的来源: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汽车排放出的废气、煤气的泄漏。

6、火药爆炸、氢气爆炸(化学变化)爆炸车胎爆炸(物理变化)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煤气、天然气、液化气、石油气、瓦斯气等)可燃性粉尘(面粉、木炭粉、煤粉等)★可燃性气体、粉尘和空气(氧气)混合[在爆炸极限内],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

7、在油库、面粉加工厂、化工厂、煤矿的矿井内,都要备有防爆器材和设立安全措施。

这是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和粉尘,一旦接触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易燃物或易爆物在生产、运输、使用、储存时,要严禁烟火,防止撞击和高温。

储存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厂房和仓库要配备消防器材,并要有明显的安全标志等。

禁止带火种禁止烟火禁止放鞭炮禁止吸烟当心火灾当心爆炸8、灭火的方法:(1)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2018中考化学总复习物质的化学变化及反应类型归纳(基础)知识讲解(含解析)

2018中考化学总复习物质的化学变化及反应类型归纳(基础)知识讲解(含解析)

物质的化学变化及反应种类归纳(基础)【考纲领求】1.掌握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看法,能差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四种基本反应种类,认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3.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知道能量变化表现形式。

【知识网络】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陪同着能量的变化:吸热、放热、发光等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化合反应特点: A+B→AB“多变一”定义: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分解反应化学反应特点: AB→A+B“一变多”基本种类定义: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置换反应特点: A+BC→B+AC定义: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化合物的反应复分解反应特点: AB+CD→AD+BC发生条件:生成物中有积淀或水或气体【考点梳理】考点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比较: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看法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本质差异宏观: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宏观:生成了新物质微观:构成物质的粒子不变,可是粒子间间微观:构成物质的粒子发生了变化隔可能改变外观特点状态、形状、大小的改变常陪同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生成积淀等现象举例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镁条燃烧、铁生锈区分依照有没有其他物质生成联系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用然发生化学变化【要点讲解】发光、放热、变色、气体放出、积淀析出等现象,能帮助我们判断物质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但不是充分依照,可否有新物质生成才是根本的依照。

b5E2RGbCAP 考点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中考化学教材化总复习 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课件

中考化学教材化总复习 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课件

2021/12/9
图8-2
第十页,共四十一页。
第8课时┃ 归类(ɡuī lèi)示例
(1)小刚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铜__片__(tó_n_ɡ _piàn)上 _的_白__磷__燃__烧__产__生__(ch_ǎ_ns_h_ēn_g)_白__烟_,__铜__片__上__的__红__磷_和__水__下__白__磷__不__燃_烧_____。
3.应用:①解释有关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关系; ②确定某物质的组成或化学式;③求算化学反应中某种物质或 元素的质量。
2021/12/9
第二十三页,共四十一页。
第9课时┃ 考点(kǎo diǎn)聚焦
[注意] 化学反应前后:
原子种 数类 目 质量
元素的种类
元素的质量
六.不.变.
分元子素的的个化数合价可.能.改.变. 分物子质种种类类一.定.变.
1.易燃物与易爆物:易燃物指的是那些易燃烧的气体、 液体或固体,常见的有液化石油气、煤气、天然气、酒精、有 机溶剂、石油产品、硫、磷、面粉、棉絮等。易爆物指那些受 热或撞击时易发生爆炸的物质,如氯酸钾、硝酸钾、硝酸铵等。
2.自燃和爆炸:自燃是指有些可燃物在常温下发生缓慢 氧化,因热量不能及时散发使温度升高达到这种物质的着火点 而引起的自发燃烧,如白磷自燃。爆炸是指可燃物在有限的空 间里发生急速燃烧,放出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产生的 一种现象,如不纯的氢气遇到明火或电火花时就会发生爆炸。
2021/12/9
第十六页,共四十一页。
第8课时┃ 归类(ɡuī lèi)示例
[解析] 喷出的大量的水会吸收大量的热,使可燃物 温度降低,低于其着火点,同时水覆盖在可燃物表面, 也阻止了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选项 A 错误,着火点是可 燃物的一种属性,无法降低。

九年级化学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知识点整合

九年级化学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知识点整合

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知识整合:燃烧与灭火一、燃烧1.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冒出大量白烟;红磷没有燃烧;水中的白磷熔化成液滴,没有燃烧;分析原因: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与氧气隔绝;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该实验中,热水的作用:隔绝氧气、提供温度2.物质燃烧的条件 (同时满足,缺一不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3.影响物质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1)可燃物的性质(2)氧气的浓度(3)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二、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1.碳的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在氧气充足时,碳发生完全燃烧的符号表达式:C+O2 CO2在氧气不充足时,碳发生不完全燃烧的符号表达式:C+O2CO小结: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剧烈,说明可燃物燃烧现象不同是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出现不同产物,是由氧气的量决定。

2.一氧化碳(1)物理性质: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2)化学性质:①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符号表达式:CO+O2 CO2现象:产生蓝色火焰,放热用途:可作气体燃料②一氧化碳具有毒性:能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了输氧功能,会导致人体缺氧。

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时,应立即开窗通风,并迅速将中毒者移至空气新鲜处,严重者应立即送医院救治。

三、爆炸1.在有限的空间内,如果发生急速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2.如果氧气的浓度较高或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很大,燃烧范围广,周围的空气迅速猛烈膨胀,也会发生爆炸。

3.可燃性气体、可燃性固体粉尘在空气中并不是在任何比例下都会发生爆炸,只有当它们处于爆炸极限范围内且遇到明火时才会发生爆炸。

4.易燃物或易爆物在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时,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

因此在生产、运输、使用、储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要注意通风,严禁烟火,防止撞击和高温,以有效防止爆炸的发生。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4章《认识化学反应》知识归纳【精】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4章《认识化学反应》知识归纳【精】

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基础知识整理一、燃烧与灭火1.燃烧是、的剧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1.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比较(1)碳单质不完全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碳单质不完全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一氧化碳:(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一氧化碳是一种___色___味___体,密度_______空气,____溶解于水。

(2)化学性质与用途:①可燃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_______色火焰。

用途:______________。

②还原性:与氧化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用:___________);与氧化铜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用于炼铜、除去CO2中的CO)③毒性:CO能与_________结合。

三、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1. 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1)原因:___________的燃烧发生在_________中,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剧膨胀会引起爆炸。

(可燃的________与________与空气接触面很大,很容易引起急速燃烧,发生爆炸。

)(2)条件: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防火防爆消防安全知识:1.火警电话_______。

2. 需要严禁烟火的场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教学设计

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教学设计

第四章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2、区分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概念;能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的现象和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燃烧条件内容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形成“防火防爆,人人有责”的意识。

教学重点: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教学难点:对蜡烛不完全燃烧的分析。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天天气特别冷,我们想到需要什么?(火)怎么才能产生火呢?(物质燃烧)。

火是物质燃烧的一种现象,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煤、石油、天然气、酒精等是我们经常使用的燃料。

本节我们就来学习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板书)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师)在日常生活和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见过或遇到许多燃烧的事例,把你感兴趣的燃烧现象填写到表4-1(生)填表教材92页表4-1设疑:这些燃烧各有不同,对人类有的有利,有的不利,但都有共同之处(特征)发光、发热,(实质)化学反应。

(板书)一、燃烧1、概念: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思考)白炽灯通电时,发光发热,它是一种燃烧现象吗?(生)不是。

白炽灯通电时发光发热,但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是化学反应,所以不是燃烧现象。

(师)燃烧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么燃烧需要有什么条件呢?(生)阅读教材第93页归纳2、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问:这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还是满足一个就可以呢?交流讨论:教材第93页“交流讨论”(生)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演示:烧不坏的手帕现象:手帕上出现火焰,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

(分析)手帕是沾有酒精,燃烧的是酒精。

燃烧过程中没有达到手帕的着火点,所以手帕没有燃烧。

过渡:在液化气灶有空气进口,保证燃料完全燃烧。

物质如果不完全燃烧,会发生不堪的后果(产生一氧化碳使人中毒)(板书)二、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演示:点燃一支蜡烛,在靠近火焰的上方罩一块白瓷板。

包头专版2018年中考化学复习方案第4课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认识几种化学反应课件20190111114

包头专版2018年中考化学复习方案第4课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认识几种化学反应课件20190111114

考 点 聚 焦击 中考直第4课时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思维 导 图│考试说明│1.了解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2.识别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思 维 导 图考 点 聚 焦考点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指没有生成________的变化指生成了__________的变化根本区别不产生新物质产生了新物质现象区别一般只发生形状或状态变化一般有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微观区别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变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改变举例水结成冰、石蜡熔化等木柴燃烧、铁生锈等新物质 新物质【注意】 ①不能根据现象来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如电灯通电时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

②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气球的爆炸、车胎的爆炸是物理变化。

考点2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化学化学考点3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____种物质的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____________其他物质的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________和另一种________的反应由两种化合物____________,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特点“多变一”A+B+…→C“一变多”C→A+B+…“单换单”A+BC→B+AC“双交换,价不变”AB+CD→AD+CB 一两种或两种以上 单质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CO 222H 2↑+O 2↑Cu +H 2ONaCl +H 2O规律反应条件H 2+金属氧化物―→金属+水①加热;②K、Ca、Na、Mg、Al等的金属氧化物除外碳+金属氧化物―→金属+CO2①高温;②K、Ca、Na、Mg、Al等的金属氧化物除外金属+酸―→盐+氢气①浓硫酸、硝酸具有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能生成氢气;②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规律反应条件金属+盐―→新盐+新金属①盐可溶;②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排在后面的金属;③钾、钙、钠很活泼,在盐溶液中不能置换出金属(2)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规律反应条件酸+碱―→盐+水中和反应,有水生成,一般能发生酸+盐―→另一种盐+另一种酸①不溶于酸的BaSO4、AgCl等除外;②生成物中要有沉淀、气体或水碱+盐―→另一种碱+另一种盐①反应物都可溶;②生成物中有沉淀盐+盐―→另两种新盐 直 击 中 考1.[2014·包头]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干冰升华 B.葡萄酿酒C.瓷碗破碎 D.自行车车胎爆炸2.[2015·包头] 物质的下列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白醋用于清除水壶中的水垢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稀盐酸用于金属表面除锈D.苏打水用于缓解胃酸过多B BA 3.[2016·包头]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石蜡熔化 B.食物腐烂C.粮食酿酒 D.钢铁生锈4.[2017·包头下列各项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BA.氢气用于填充探空气球B.甲烷用作燃料C.干冰用作制冷剂D.石墨用于制铅笔芯。

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教科书版本及章节沪教版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单元(或主题)名称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1.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本章学习内容围绕“物质的化学变化”的主题。

“物质的化学变化”主题的教学要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化学变化的发生。

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初步掌握研究化学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具体、生动的化学变化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逐步形成“物质可以变化”的观点。

本章从学生非常熟悉的化学变化燃烧入手,根据学生日常生活中熄(扑)灭火的方法,让学生分析归纳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使学生了解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但燃烧特别是不完全燃烧会导致环境污染,火灾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理解“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辩证观点。

人类在建立燃烧“氧化学说”的过程中,认识了质量守恒定律。

本章在学生对燃烧有定了解的基础上,安排学习化学变化中的物质质量关系,教材中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以“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评价反思、形成结论、理论解释”为线索安排了探究学习活动。

教材还让学生通过模仿、分析比较等方法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进行有关计算。

2.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燃烧的条件,学习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爆炸等有关知识;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质量守恒定律是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基础。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难点:化学方程式书写及计算3.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镇江市外国语学校刘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的分析,学会从化学角度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能力目标:学生的观察、操作、分析和归纳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提高;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对安全用火意识和简单灭火技能的渗透,让学生体会到人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第四章 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说课

第四章 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说课

没有改革和创新,就没有真正的进步。 此次一改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 的办法,积极挖掘身边的教学素材。这样就 能更好的找到教师自己的兴奋点,激发自身 激情,从而感染学生,轻松愉快的达到教学 目的,提高自身驾驭教材的能力!
◎ 教材分析 ◎ 教法分析 ◎ 学法指导 ◎ 教学程序 ◎ 其他设计
一、教学板书设计
◎ 教材分析 ◎ 教法分析 ◎ 学法指导 ◎ 教学程序
(1)化学反应的实质 是什么?
三、教学过程 (二)复习提问
(2)化学反应前
后分子和原子的数目、 种类、质量发生改变 没有?
◎ 教材分析 ◎ 教法分析 ◎ 学法指导 ◎ 教学程序
三、教学过程 (三)大胆推理、建立假设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的分 裂,原子的重新组合,化学反应 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 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可以得出化 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沪科版)
质量守恒定律
◎ 教材分析 ◎ 教法分析 ◎ 学法指导 ◎ 教学程序
◎ 教材分析 ◎ ◎ ◎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沪科版九年级化学第四 章课题二“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第一课时的内 容。质量守恒定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 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 化学规律。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 应的认识从“质” 到“量”的过渡 ,也为之 后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奠定 了理论基础,本课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 启下的作用,所以它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 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 教材分析 ◎ 教法分析 ◎ 学法指导 ◎ 教学程序
三、教学过程 (四)制定方案,验证假设
制定方案的共识:
(1)要用实验事实验证推测; (2)需要称量,要用天平; (3)要多选几种现象不同的化学反应 作为实例,验证规律的普通性。

中考化学(沪教版)总复习九年级上册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复习教案及练习

中考化学(沪教版)总复习九年级上册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复习教案及练习

中考化学(沪教版)总复习九年级上册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复习教案及练习一、复习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知道防火、防爆等安全知识。

2、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3、知道煤和石油是混合物,了解煤和石油加工的产物,认识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

4、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质和量的关系。

5、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回顾1、燃烧是一种、、的化学反应。

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是①;②;③,2、灭火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_;③____________________ _。

3、的各物质等于的各物质的。

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化学变化中,反应前后原子、、都没有改变。

另外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分子种类,分子数目。

4、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①;②。

5、世界上最重要的三种化石燃料是, , 。

化石燃料中被人类成为工业的粮食是,被成为工业的血液的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三、知识导学(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按右图装置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到反应后天平不平衡,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填“符合”或“不符合”),理由是。

四、巩固练习1、 下列事故处理的方法,正确的是 ( ) A .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 B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C .高层住房着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D .发现煤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2、下列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 A.煤 B.石油 C.天然气 D.氢气3、储存烟花爆竹的仓库应贴上的标志是 ( )A B C D 4、下图是用比例模型来表示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课时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一、选择题1.进行下列对比实验,不需要控制变量的是(C)A.用红磷和白磷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B.用铁钉探究钢铁锈蚀的条件C.用足量稀盐酸区分氯化钾溶液和碳酸钾溶液D.用镁、锌与稀硫酸反应,比较镁、锌的金属活动性强弱2.(2017,枣庄)在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魔术——“烧不坏的布手帕”。

他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B.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C.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D.白酒中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的着火点3.下列为“禁止烟火”标志的是(D)4.下列说法或做法不正确的是(D)A.石油中主要含碳、氢两种元素B.小明看见邻居家着火,立即拨打119C.可燃物的燃烧,需要空气(或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D.煤气泄漏时,马上打开抽风机以利于煤气排出5.(2017,邵阳)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合理的是(B)A.炒菜时油锅里的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灭火的一条途径C.煤矿矿井、大米加工厂、加油站等场所应严禁烟火D.钻木取火是因为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6.(2017,青岛)每年的4月15日是我国“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D)A.高层楼房着火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离B.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的标志C.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要做灯火实验D.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7.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B)A .只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B .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C .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D .任何燃料完全燃烧时,一定会生成二氧化碳8.运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 .①②现象对比,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燃烧条件之一B .①③现象对比,说明有氧气参与是燃烧条件之一C .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 ℃D .热水只起到加热作用9.(多选)(2017,遵义汇仁中学期末检测)“防火胜于救火”,科学认识燃烧,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安全素养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C )A .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B .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 .对于不明原因引起的失火,我们宁可让其自生自灭,也不能贸然采取灭火措施D .油库、面粉厂、纺织厂、轮穀厂、橡胶厂和煤矿的坑道内等场所要严禁烟火,以避免爆炸的发生 10.下列有关燃烧、灭火的分析正确的是( B ) A .火上浇油: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 B .钻木取火:提高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 .吹灭烛火:降低着火点 D .电器着火:用水浇灭11.(2017,娄底)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 ) A .家用电器着火——用水扑灭B .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C .厨房天然气管道着火——立即关闭气阀并轻轻开窗通风D .森林着火——在大火蔓延路线前砍掉树木,制造隔离带12.在户外烧火时,为使木柴燃烧更旺一些,通常把木柴架空起来,而不平放在地面上燃烧。

这是因为( C )A .加快空气流动B .使木柴的着火点升高C .使木柴和空气充分接触D .木柴不是可燃物 二、非选择题13.煤在空气中燃烧需满足的条件是__温度达到煤的着火点__;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是__隔绝氧气(或空气)__;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2H 2+O 2=====点燃2H 2O __。

14.善于把握关键词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在燃烧和灭火内容的学习中,“可燃物、氧气、着火点”是三个重要的关键词。

一般来说,灭火原理有三种,其中之一是:“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请回答另外两种灭火的原理。

灭火原理之二:__隔绝氧气(或空气)__;灭火原理之三:__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__。

15.小刚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小刚用甲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红磷和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__。

(2)实验过程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4P +5O 2=====点燃2P 2O 5__。

(3)通过对比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的现象,小刚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为__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着火点__。

(4)小刚通过实验发现,这个探究实验有很大的不足,经过仔细思考,他改进了装置,如乙图所示,改进后的装置的最大优点是__可将产生的P 2O 5收集于气球中,不会污染空气__。

16.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

请你参与完成:【知识回忆】可燃物燃烧的必备条件是__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__。

【交流讨论】(1)改进后的装置(如图2)与图1相比,其优点是__可减少污染(或更环保)__。

欲使图2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__擦干__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2)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管口罩住白磷(如图3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中所装的气体可能是__氧气(或空气等)__。

【综合应用】“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钾遇水会立刻着火,因为钾遇水生成H 2和氢氧化钾,该反应是__放热__(选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2K +2H 2O===2KOH +H 2↑__。

17.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1)图①和②两种灭火方式的原理分别是: ①__隔离可燃物__。

②__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__。

(2)图③是往燃烧的油锅里加水,结果不但没有熄灭锅里的火,还造成图④的后果,其原因是:__水的密度比油大下沉__,__水的沸点比油低,导致暴沸,油滴飞溅出来__,使燃烧更猛烈;正确熄灭油锅里火焰的方法是__用锅盖盖灭(或倒入青菜等)__。

课时2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化学方程式一、选择题1.根据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判断,下列错误的是( A ) A .Cu +2HCl===CuCl 2+H 2B .Na 2CO 3+CaCl 2===CaCO 3↓+2NaClC .2Fe 2O 3+3C=====高温4Fe +3CO 2↑ D .CO 2+Ca(OH)2===CaCO 3↓+H 2O2.(2017,河南)硝酸铜受热分解会产生一种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B ) A .N 2 B .NO 2 C .NH 3 D .SO 23.(2017,遵义十六中期末考试)FeS 2常用于在接触法制硫酸过程中产生SO 2,其化学方程式为:4FeS 2+11O 2=====高温2X +8SO 2,则X 的化学式为( B )A .FeOB .Fe 2O 3C .Fe 3O 4D .FeSO 44.(2017,青海)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其中“神舟号”系列火箭使用的一种燃料是偏二甲肼,其化学式为C 2H 8N 2,燃烧时发生如下反应:C 2H 8N 2+2X=====点燃2CO 2+4H 2O +3N 2,则X 的化学式是( D )A .NOB .NO 2C .N 2OD .N 2O 4 5.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D ) A .C +O 2=====点燃COB .NaOH +H 2SO 4===Na 2SO 4+H 2OC .CaCO 3+2HCl===CaCl 2+CO 2D .C +2CuO=====高温2Cu +CO 2↑6.把一定质量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B )物质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7.6 2.0 0.2 0 反应后的质量(g)3.2x5.80.4A.x=0.4B.丁一定是单质C.甲和乙是反应物D.反应中的甲、丙发生改变的质量比是11∶147.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该物质为化合反应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该化学反应中甲、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5∶7D.该化学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8.在“2A+3B===2C+4D”的反应中,已知8 g物质A完全反应生成11 g物质C和9 g物质D。

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则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是(B)A.16 B.32 C.48 D.649.某化学反应可表示为:二氧化碳+水―→M+氧气。

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关于M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A.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B.只含有C、H元素C.含有C、H、O三种元素D.无法确定10.图中反映了某个化学反应各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C)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B.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C.丙是反应物,甲和乙是生成物D.t1时,丙的质量一定等于甲、乙的质量之和11.将40 g碳酸钙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剩余固体质量为35.6 g,再向剩余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蒸发结晶,理论上可得到固体氯化钙的质量为(B)A.无法确定 B.44.4 gC.33.3 g D.35.6 g12.(2017,六盘水)在“宏观—微观”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学科必备的思维方式。

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 .该反应中甲、乙、丙、丁都属于化合物B .反应生成丙、丁分子个数比为1∶1C .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比为60∶224D .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二、非选择题13.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请回答:(1)B 框中的物质属于__②③__(填序号)。

①化合物;②单质;③纯净物;④混合物。

(2)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2H 2S +3O 2=====点燃2SO 2+2H 2O __,此图说明化学反应前后发生改变的微粒是__分子__。

14.(2017,青岛)为了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甲同学和乙同学分别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1)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A 所示,反应前,托盘天平的指针指向刻度盘的中间;两种物质反应后,托盘天平的指针__向右__(选填“向左”“向右”或“不”)偏转,原因是__稀硫酸与锌粒反应生成的氢气逸散到空气中去了,使天平左侧质量减少__。

(2)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B 所示,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__不变__。

(3)两位同学通过交流反思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时,对于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一定要在__密闭__装置中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