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汉魏晋五言诗三首_八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高二语文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案
高二语文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案教案目标:1.理解汉魏晋五言诗的艺术特色及历史背景。
2.分析三首五言诗的意象、情感、结构及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汉魏晋五言诗的概述2.《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饮酒·其五》三首诗的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1.简要介绍汉魏晋五言诗的背景及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关注五言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二、诗歌解析1.《短歌行》(1)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2)诗歌背景:曹操在一次宴会上,感慨时光易逝,人生短暂,遂作此诗。
(3)诗歌解析:a.韵律美:五言古诗,节奏紧凑,韵脚和谐。
b.意象美:人生如梦,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c.情感美: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2.《归园田居·其一》(1)作者简介: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文学家,被誉为“田园诗人之祖”。
(2)诗歌背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描绘了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
(3)诗歌解析:a.韵律美:五言古诗,节奏流畅,韵脚自然。
b.意象美:田园风光,宁静美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c.情感美: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饮酒·其五》(1)作者简介:陶渊明。
(2)诗歌背景:陶渊明在归隐田园后,以酒为乐,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3)诗歌解析:a.韵律美:五言古诗,节奏舒缓,韵脚悠扬。
b.意象美:酒,人生的一种象征,寓意着人生的苦乐与感悟。
c.情感美: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课堂讨论1.请学生谈谈对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分析三首诗歌的韵律美、意象美和情感美。
3.讨论五言诗在古代诗歌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三首诗歌。
本节课通过解析汉魏晋五言诗三首,使学生对五言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好地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高二语文上册(汉魏晋诗三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 教案
汉魏晋诗三首教案汉魏晋诗三首魏晋五言诗三首第一课时短歌行一、导语: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诚然,以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
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二、解题《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
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
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三、作家介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某某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
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某某北部尉,迁顿丘令。
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某某某某)。
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某某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X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
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教学目标:1、了解汉乐府和魏晋时期的五言诗。
2、根据作者及相关背景,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高中语文教案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高中语文教案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汉魏晋五言诗的体例特点能够认识到五言诗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代诗人的深远影响2.掌握“迢迢牵牛星”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3.掌握《归园田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教学难点: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2.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五言诗成为了诗歌的主要体例学习了《孔雀东南飞》我们了解了乐府诗的特点在那一时期除了乐府诗歌外还有文人创作的五言诗这些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歌分别出自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二、解题1.《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是民歌体文人诗艺术成就颇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所谓‘一字千金’”以后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2.《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其诗语言朴素平淡着重表现诗人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三、研习课文1.《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叠词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诗作中织女的深情是通过她的活动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机上却织不出布帛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在织机上忙碌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注意排遣苦闷吧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叠词突出了该诗哀婉的情调因而更具有表现力2.《归园田居》要注意理解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的悠然自得的心态体会其田园诗的艺术风格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后感到无比愉悦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更衬托出田园的幽静、恬美作者正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的四、课堂训练(1)熟读两首诗当堂成诵(2)讨论完成练习三第2小题五、布置作业《饮酒》是陶渊明反映归隐生活的又一诗作课后诵读此诗加深对陶诗艺术特色的品味第二课时一、题解《白马篇》又名《游侠篇》作者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思世称陈思王是文学史上五言诗的奠基人自如地运用乐府体裁大大地开拓了五言诗的境界宋人辑有《曹子建集》《白马篇》是乐歌词以开头二字命名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的少年英雄形象歌颂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同时寄托了作者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二、研习课文1.找出《白马篇》中的动词仔细品味其艺术效果这首诗在突出少年英雄高大形象时其使用的动词是耐人寻味的如“破”“摧”“接”“散”就很形象生动使人仿佛看到这位少年英雄在表演精彩的射技;“过”“若”则概括出少年英雄勇猛轻捷的形象;“登”“蹈”“凌”写出少年长驱直人锐不可挡压倒一切之势;“(不)顾”“赴”道出了少年英雄的思想境界诗人就是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动词刻画了一个具有感召力使人热血沸腾的爱国的少年英雄形象2.体会作者所运用的铺叙的手法和少年英雄的忠勇爱国“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诗一开头就使人感到气势不凡白色的骏马套上金色的笼头飞一般地向西北方驰去“白马”、“金羁”、色彩鲜明“连翩”原指鸟飞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骏马飞驰从表面看只见马不见人其实这里写马正是为了写人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这不仅写出了壮士骑术娴熟而且也表现了边情的紧急这好象是一个电影特写镜头表现出壮士豪迈的气概诗人生逢乱世素有“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功立业之大志但却没有机会只好借诗表现他追求政治理想的执著和实现个人抱负的愿望诗中的少年武艺高强娴熟英勇无比;大敌当前无所畏惧浑身是胆冲锋陷阵;只要能保家卫国怕赴汤蹈火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本诗塑造了一个为解救国难为消灭入侵之敌而大义凛然、英勇不屈的英雄形象让我们景仰之至倍受鼓舞三、课堂小结本诗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气势宏伟酣畅淋漓铺陈和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尤其是少年英雄的忠勇报国之心、建功立业之志值得我们学习。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学教案
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汉魏晋五言诗的体例特点,能够认识到五言诗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代诗人的深远影响。
2.掌握“迢迢牵牛星”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掌握《归园田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2.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五言诗成为了诗歌的主要体例,学习了《孔雀东南飞》我们了解了乐府诗的特点。
在那一时期除了乐府诗歌外,还有文人创作的五言诗,这些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歌分别出自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二、解题1.《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
是民歌体文人诗,艺术成就颇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所谓‘一字千金’”。
以后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2.《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
其诗语言朴素平淡,着重表现诗人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
三、研习课文1.《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叠词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诗作中织女的深情是通过她的活动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
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机上却织不出布帛,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在织机上忙碌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注意排遣苦闷吧。
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
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
叠词突出了该诗哀婉的情调,因而更具有表现力。
2.《归园田居》要注意理解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的悠然自得的心态,体会其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四、课堂训练(1)熟读两首诗,当堂成诵。
(2)讨论完成练习三第2小题。
五、布置作业《饮酒》是陶渊明反映归隐生活的又一诗作,课后诵读此诗,加深对陶诗艺术特色的品味。
高中语文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案(1)人教版
高中语文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汉、魏、晋诗歌在继承发扬《诗经》《楚辞》的艺术特点方面的成就。
2.了解五言诗的“指事造形,穷情写物”的特点及奇偶相配、富有变化的节奏的句式特点。
3.了解陶渊明诗平淡、朴素中见真情的语言风格。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能够自如运用外在美与内在美相得益彰的描写人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德育目标1.学习《短歌行》,要使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的志向。
2.学习《归园田居》,要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教学重点1.《迢迢牵牛星》中用平凡的意象表达的刻骨铭心的感情。
2. 揣摩《短歌行》中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3. 体悟《归园田居》中作者的那种悠然自得的心态。
●教学难点1.鉴赏三首诗各具特色的艺术手法。
2.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三首诗。
●教学方法1.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2.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叠字及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运用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品味《迢迢牵牛星》一诗中叠字的表达效果。
2.学习《迢迢牵牛星》和《归园田居》两诗中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了解陶渊明诗的平淡、朴素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的故事,如牛郎织女、白蛇传等。
郭沫若先生曾在他的诗作——《天上的街市》中为我们描绘了牛郎织女隔着“浅浅”的天河的幸福生活的图景(此处让学生背诵有关诗句)。
但是,当他们隔着同样的“浅浅”的天河,却不能相守的时候,我们是否能体会到他们的别离之恨呢?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受人敬仰的英雄,每一个时代都对它的英雄有不同的要求,封建时代,人们心中的英雄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常用“不为五斗米折腰”等语句比喻伟大诗人陶渊明的节操。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案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案导读:一)、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汉魏晋时期五言诗体裁式样更新、题材内容广泛、表现技巧丰富的特点及与《诗经》四言诗和《楚辞》骚体诗的区别;2.分析理解三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及其表现的手法和技巧,品味其艺术效果;二)、教学课时:2课时。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古诗十九首》鉴赏一、五言诗古诗的兴起西汉至东汉400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
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
其中以两汉乐府民歌和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五言古诗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
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
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
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二、《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究竟产生于何时,由何人所作,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近代梁启超根据《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点,指出它们“虽不是一个人所作,却是一个时代──先后不过数十年间所作”,并论证它们应是东汉后期安、顺、桓、灵帝年间,约公元2世纪的作品,取得了比较合乎实际的结论。
语文:1.4《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案(旧人教版第三册).doc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诵读并背诵这3首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作借牛郎织女星描写想像画面的奇神和美丽,体会政治家广纳贤才统一天下的宏愿壮志,体会隐逸诗人的恬淡心境、悠然情调。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鉴赏《迢迢牵牛星》、《短歌行》。
●教学步骤一、学习、鉴赏《迢迢牵牛星》1.导入牛郎织女故事。
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在中国关于牵牛与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诗经》中已有提及,但还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傲真》开始说织女是神女。
《迢迢牵牛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思牵牛的愁苦心情,借神话故事抒写了夫妇离别相思之情。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模仿民歌所作,是民歌体的文人诗,艺术造诣很高,为历代文人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2.朗读、感知3.疏通、理解:结合注释,疏通诗句。
4.咀嚼、鉴赏整体鉴赏:景、物、人、情的转换和交融,层层深入的构思,叠字的表达效果。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写距离之远;“皎皎”,写星光之亮。
叠字“迢迢”和“皎皎”兼写牵牛星和织女星,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
这是诗人遥望银河中的牵牛星、织女星。
从远景写起。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诗人视线移到织女星,写织女织布。
“纤纤”状素手之修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一状形,一摹声。
高二语文 第三册第8课《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二语文第三册第8课《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第三册第8课:《汉魏晋五言诗三首》二. 重点、难点:重点:1. 了解三首诗的相关文学常识:《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魏时期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的《文选》。
它的主要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往往用事物来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因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赞其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曹植,曹操第三子,字子建,素有“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国立业的大志。
后遭曹丕、曹睿的迫害,终于在忧愤中死去。
曹植的诗歌脱胎于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等作品,但更趋向华美,注意辞藻,对仗和警句的安排,同时又具有雄健的笔力,从而钟嵘说他“骨气奇离,词采华茂”。
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也号靖节先生,东晋诗人,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歌特色是朴素、自然中包含了高度的匠心。
《归园田居》共五首,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了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2. 三首的艺术风格:《迢迢牵牛星》表面上字字在叙写织女的天上愁思,实际上却句句抒发人间思妇的离恨,闪烁着浪漫主义的绚丽色彩。
另外,六个叠音形容词的运用,既增强了节奏的美感和音韵的协调,又自然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把诗人怨慕痛楚、深切思念而又无以言表的形象突兀出来。
《白马篇》中的少年英雄形象便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诗中上片强调游侠的外在美,突出其“勇”,下片强调游侠的内在美,突出其“忠”。
整首诗赞美了边塞游侠少年高超的武艺,昂扬的斗志和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表达诗人关心国家的思想感情和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
《归园田居》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的冲突,下面四句是入仕途和归园田这两种生活的过渡,写出其情性不移,渴望摆脱束缚。
以下八句以欣然之笔歌咏田园生活,显示主人公的生活情趣,画面淡雅,意境优美,末四句与开篇相呼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汉魏晋诗三首教案上学期
《汉魏晋诗三首》教案教学目的:1、领会五言诗的特点。
了解《古诗十九首》。
2、领会诗中所表现的忧叹人生短暂、求贤若渴的思想内容和厌恶官场生活、回归清新自然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重点:1、《迢迢牵牛星》用平凡意象表达的销魂之情。
2、《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3、《归园田居》悠然自得的心态。
难点:了解叠字、用典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1、点拨法。
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
2、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提示。
3、讨论法。
诵读只是基础,要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迢迢牵牛星》一、导语设计。
传说中牛郎织女这对有情人,每年只能一次鹊桥相会。
同学们,假如横在他们中间的不是一条又宽又深的天河,而是一条又清又浅的小河但他们仍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候,你能想象得出他们的别离之恨吗?五言古诗《迢迢牵牛星》向我们诉说了这一切。
二、解题1、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五言诗成为了诗歌的主要体例,学习了《孔雀东南飞》我们了解了乐府诗的特点。
在那一时期除了乐府诗歌外,还有文人创作的五言诗,这些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间,开始不受文人重视。
但五言乐府的流行推动了文人创作五言诗。
两汉时期文人多写辞赋,写五言诗并不多,流传下来的就更少。
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人五言诗最繁荣的时期,流传的作品也很多,曹操、曹植和陶渊明都是当时的重要作家。
2、《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
是民歌体文人诗,艺术成就颇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所谓几乎一字千金”。
以后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三、研习课文1、学生初读诗文,消除文字障碍。
2、再读,具体研习诗的内容及形式特点,突出难重点。
①、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2句):隔河相望——引第二部分(3至6句):思念牛郎——思第三部分(7至11句):哀伤不见——望结构图:两星现状织女的相思分离的痛苦②、思想内容:对社会,对命运的哀叹。
传统文化课程设计教案:汉魏晋五言诗
传统文化课程设计教案:汉魏晋五言诗。
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魏晋五言诗的定义、特点和历史。
2、学习五言古诗,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用汉魏晋五言诗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4、学习如何将汉魏晋五言诗融入到现代文化中。
二、教学内容1、汉魏晋五言诗的概述老师应该向学生们简单介绍汉魏晋五言诗的定义和特点。
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提供一些代表作品,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
2、学习五言古诗接着,老师应该带领学生们学习五言古诗。
老师可以选择几首五言古诗,由学生逐句学习和背诵。
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们一起讨论这些诗句的意义,学习如何理解和解读五言古诗。
3、创作五言古诗接下来,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创作五言古诗,并分享给同学。
通过创作五言古诗,可以促进学生的文学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4、融入到现代文化中老师应该教授学生如何将汉魏晋五言诗融入到现代文化中。
可以让学生们创作一些新的五言古诗,以现代语言和现代情境为主题,让学生们学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等方法启发学生灵活运用汉魏晋五言诗,以及学生对历史和文学的理解能力。
2、体验式教学法学生可以通过漫画、电影、唱歌、游戏等多种方式体验汉魏晋五言诗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
并且要根据经验,制定升级教学方案,进一步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水平和效果。
五、总结汉魏晋五言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汉魏晋五言诗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修养,也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
本文针对汉魏晋五言诗教学提出了一种教学方案。
这个教学方案将启发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各种教学理念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汉魏晋五言诗,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高二语文教案-8汉魏晋五言诗三首 精品
8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写法。
3.熟读背诵,了解五言诗的节拍、韵律特点。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2”、“3”。
课型鉴赏、朗读。
第一课时
一、导入,简介五言诗的基本特点
二、范读、朗读《迢迢牵牛星》
三、赏析重点
名句,炼字,情景交融,声情并茂,雅俗兼得。
四、范读、朗读《归园田居》
五、赏析重点
名句,炼字,诗意似浅实深,感情似淡实浓。
六、小结、背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誦
二、范读、朗读《白马篇》
三、赏析重点
人物形象:装束、外表美、勇与征战、内心美、忠。
四、小结、背誦
五、完成练习。
汉魏晋诗三首教学案一体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汉魏晋诗三首教学案一体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汉魏晋诗三首教学案一体化教案教学设计1汉魏晋诗三首教学案一体化教案教学设计诗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漫长的历史留给我们无数的佳作。
其中,汉魏晋时期的诗歌以自然、豪放、清新脱俗著称,被人们奉为诗词的代表之一,也是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阶段。
教师若能将传统文化启蒙和现代教育诉求以及学生兴趣融合得恰到好处,在课程中注入自己的教育“元素”,也许能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懂得真正的欣赏,真正的感悟,真正的“爱上诗歌”!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汉魏晋诗三首教学案一体化。
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三首诗:【《临洮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自古红颜多薄命,羌管悲凉更数秋。
悬崖百丈,乱水千回,越奔越勇搏浊流。
一挥手、六尺神州共立,千秋功业——惟我独尊!【《古风》】千载奇文,离骚古风。
独竿横翠溪,举手摘星辰。
清夜皎月,皓然见桂林。
峥嵘岩石相砌,仙人处处相因。
良辰美景,相逢是天份。
流景梦回,归来意气纯。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以上三首诗分别出自《滕王阁序》、《离骚》和《离咸阳送张籍之京》。
这三首诗可以说是汉魏晋诗歌的代表之作。
每首诗词文采斐然,表达了作者的不同情感、情怀,其中贯穿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而我们需要的,是从中理解、提炼出数学、语言、科学等相关知识所在的共同点,考虑如何整合各种知识和信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启发性的课程学习体验。
一、教学目标:1.1知识目标:(1)了解汉魏晋诗歌的发展和特点。
(2)掌握三首汉魏晋诗歌的朗诵技巧和欣赏方法。
(3)掌握中华文化的基本概念,了解汉魏晋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文学风貌以及历史背景。
(4)学习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学会阅读、鉴赏绝妙的诗歌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通过欣赏艺术形式,提高他们的感觉、思考力,激发想象和创造力。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_高二语文教案_模板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_高二语文教案_模板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汉魏晋五言诗的体例特点,能够认识到五言诗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代诗人的深远影响。
2.掌握“迢迢牵牛星”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掌握《归园田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2.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五言诗成为了诗歌的主要体例,学习了《孔雀东南飞》我们了解了乐府诗的特点。
在那一时期除了乐府诗歌外,还有文人创作的五言诗,这些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歌分别出自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二、解题1.《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
是民歌体文人诗,艺术成就颇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所谓‘一字千金’”。
以后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2.《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
其诗语言朴素平淡,着重表现诗人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
三、研习课文1.《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叠词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诗作中织女的深情是通过她的活动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
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机上却织不出布帛,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在织机上忙碌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注意排遣苦闷吧。
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
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
叠词突出了该诗哀婉的情调,因而更具有表现力。
2.《归园田居》要注意理解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的悠然自得的心态,体会其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后感到无比愉悦。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案-文档资料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汉魏晋时期五言诗体裁式样更新、题材内容广泛、表现技巧丰富的特点及与《诗经》四言诗和《楚辞》骚体诗的区别;2.分析理解三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及其表现的手法和技巧,品味其艺术效果;二)、教学课时:2课时。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古诗十九首》鉴赏一、五言诗古诗的兴起西汉至东汉400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
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
其中以两汉乐府民歌和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五言古诗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
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
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
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二、《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究竟产生于何时,由何人所作,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近代梁启超根据《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点,指出它们“虽不是一个人所作,却是一个时代──先后不过数十年间所作”,并论证它们应是东汉后期安、顺、桓、灵帝年间,约公元2世纪的作品,取得了比较合乎实际的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册汉魏晋五言诗三首_八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教学目的1、领会五言诗的特点。
2、学习诗中所表现的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迢迢牵牛星》用平凡意象表达的销魂之情。
2、《白马篇》外在美和内心美的和谐统一。
3、《归园田居》悠然自得的心态。
难点:了解三首诗分别用的叠字、铺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1、点拨法。
即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
2、诵读法。
即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提示。
3、联系法。
本课的练习设计精要,以练习题为纲,纲举目张。
4、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假如横在牛郎织女间的不是一条又宽又深的天河,而是一条又清又浅的小河但他们仍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候,你能想象得出他们的别离之恨吗?你们想象中的横戈跃马、驰骋沙场的俊美英雄会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厌恶官场的陶渊明归隐田园后,有将是怎样的生活图景呢?今天,我们在一起学习有关的三首诗。
二、解题1、《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
是民歌体文人诗,艺术成就颇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所谓几乎一字千金”。
以后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2、《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
其诗语言朴素平淡,着重表现诗人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学生初读两熟诗,消除文字障碍。
(2)内容与形式总理。
(3)再读,概括两首诗的内容及形式特点,讨论后明确:《迢迢牵牛星》一诗通过景、物、人、情的转换和交融,层层深入的构思和叠字的恰当运用,使诗作情景并生,哀怨动人。
而《归园田居》诗,则通过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的描写,抒发作者的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闲适之情。
2、具体研习,突出难重点(1)《迢》诗共10句,分三层研习。
A、前四句,由远及近,由景(牵牛、织女星)到人(织女)。
注意对”迢迢”“皎皎”和”纤纤”等词的分析。
B、中间两句,由事(不成章)而人(零如雨)。
C、重点品味最后四句。
”盈盈”写水之物貌,清浅的样子,”脉脉”写人的情貌,含情的样子,银河水清又浅,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近在咫尺,若隔天涯。
别离之情最是难以派遣,河水并非不能渡过,而是不可逾越,遂成为哲学上文学上永恒悲剧的意象。
难怪有人评价,这两句揭示矛盾之鲜明,表情之深切,景物之交融,声情之并茂,雅俗之兼得,堪为诗歌上乘。
(2)《归园田居》的研习、品味。
A、让学生找出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希望回归自然的心情的诗句,然后自行欣赏、品味,在点拨中板书:误落尘网、鸟、池鱼、樊笼等词。
B、找出描绘平平常常农村生活图景的诗句,领会其美之所在。
C、重点品味: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诗句写平常之景,抒不平常之情。
作者摆脱官场羁绊,如出笼之山鸟,轻快而自由。
房前屋后,桑绕房舍,榆柳成荫,桃李繁茂,夜深人静,幽长而古朴的深巷不时传来几声狗吠,伴着声入梦,一觉醒来,不觉天已大亮,七彩的公鸡,振翅高飞,引长鸣于桑数之巔,多么怡人的风景。
多么悠闲的生活啊!3、课堂训练(1)熟读两首诗,当堂成诵。
(2)讨论完成练习三第2小题。
4、课堂小结四、布置作业《饮酒》是陶渊明反映归隐生活的又一诗作,课后诵读此诗,加深对陶诗艺术特色的品味。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的方法。
2.学习本文作者的观察方法,按时间顺序写一种果实的成熟过程。
3.体会文中优美语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见过石榴吗?吃过石榴吗?对石榴有哪些了解,谁来说一说?二、自学指导:要求:1.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2.学生轻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三、自学检查。
1.重音要读准:枣庄郁郁葱葱喇叭子儿玛瑙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说了什么,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春天叶夏天花秋天果四、指导精读:1.学习第一自然段:⑴齐读第一自然段:⑵教师教师枣庄⑶“驰名中外”是什么意思?令家乡声名远扬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⑷教师小结:家乡的石榴声名远扬,这是作者爱家乡的原因。
2.学习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①这一段写了那两个季节?石榴有说什么特点?②作者用哪些词来写叶子,花的?体会\”郁郁葱葱\”的意思。
\”彷佛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说明了什么?这样打比方合适吗?⑵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
五、作业:1.抄写课后的词语。
2.仿写句子。
例:石榴花彷佛是一个个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吹。
第二课时一、听写生字:二、继续精读课文1.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回答下面练习:这一自然段主要写(春、夏、秋)季石榴(叶子、花、果实)的生长情况。
2.默读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写石榴的果实的?有什么变化?画出表现石榴果实特点的词语。
3.讨论: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石榴的果实的?哪些词语表现了这些变化?4.指导朗读:请同学们带着高兴的心情来读这一段。
5.学习第4自然段。
⑴过渡:长得这么可爱的石榴,味道怎么样?我们一起来看。
⑵轻声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从那些方面写石榴子儿的?讨论有:颜色: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味道:酸溜溜甜津津体会“晶莹”的意思。
6.齐读这一自然段。
7.教师小结:作者按时间顺序,写石榴果实的生长变化,还特别注意认真观察了石榴果实的颜色变化与外形特点。
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要学习这种方法。
三、作业:1.背诵课文3、4自然段。
2.品尝一种水果,并模仿第4自然段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石榴颜色:红白相间晶莹透亮样子:有的……有的……味道:酸溜溜甜津津《石榴》教案设计1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二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每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
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
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
)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
并做以下题目。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
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倦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纠正。
)2.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明确:(景美、形美、神美。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明确:(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意义作铺垫。
)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明确:(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明确:(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学生说出一点即可。
)9.研读赏析第7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出示.课件3。
)①白杨的“神美”可以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②为什么本段开头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③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
④本段的四个排比句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⑤背诵本段。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n教学设计示例2一、导入新课先利用多媒体或图片,展示九大行星排列及运行轨迹图,使学生头脑中留下感性的立体的九大行星图。
然后,请大家分别谈谈对哪种天体感兴趣,为什么?想没想过在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领域寻求自身发展的方向?二、明确目标1.了解小行星的发现史和命名办法,增加这方面的科学知识。
2.文章如何安排顺序。
3.思考小行星发现进程说明的问题。
三、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
孜孜不倦(zī):勤勉不知疲倦的工作。
杳无音信(yǎo):形容沉寂或不见踪影。
雨后春笋(sǔn):大雨过后,春笋旺盛地长出来。
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
悬而未决:无着落,未解决。
2.学生讨论概括本文内容。
本文以平实的语言介绍了小行星的发现史、命名办法,对小行星观测和研究的新成果以及研究小行星的意义。
四、研读课文1.读课文,将你从文中了解到的有关小行星的知识有条理地介绍给大家听。
指名一个学生表述,其他学生听并指出其疏漏。
本文介绍的小行星方面的知识有:(1)太阳系除了九大行星,还有众多的小行星,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这是文章第一部分,概述小行星的位置。
(2)小行星被发现只有200年的历史。
(3)第一颗小行星是十九世纪的第一天夜里被意大利人皮亚齐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