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PPP模式的立法建议
ppp项目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ppp项目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一、PPP项目存在的问题及评析在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中,公私合作(PPP)项目成为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的重要模式。
然而,尽管PPP模式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针对PPP项目存在的问题进行评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1. 金融风险难以承受由于PPP项目通常涉及庞大的资金投入,需要吸引私人投资者参与,因此金融风险是一个主要问题。
经济周期波动、融资成本上升、合作方信用不足等因素可能使得项目无法按计划进行或提前终止。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该提供稳定可靠的财务支持和风险分担机制。
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PPP合作方的监管和评估,确保他们具备足够实力和信誉度参与项目。
2. 悬而未决的土地纠纷在很多PPP项目中,土地纠纷是常见的问题之一。
由于土地被拆迁、征用或租用等操作所涉及到复杂的产权关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常常引发矛盾和争议。
这些纠纷不仅耗费时间和金钱,也增加了项目的不确定性。
为避免土地纠纷,政府应强化土地管理的规范和透明度,并确保所有相关权益得到妥善保护。
同时,建立一个快速、公平、高效解决纠纷的机制是必要的,以便及时化解潜在的矛盾。
3. 信息不对称和透明度不足PPP项目中常常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这导致私人投资者难以准确评估项目的风险与回报。
此外,一些PPP项目在决策过程中缺乏透明度,公众对项目进展了解有限,很少能参与讨论和审批。
在这方面,政府应建立起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提供充分且易于理解的数据和信息供私人投资者参考。
同时,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加强公众参与和监督能够促进更多社会各界对PPP项目质量及效果的关注。
4. 合同管理与约束机制不完善良好的合同管理是确保PPP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在现实中还存在合同管理和约束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一些合同可能存在模糊、不清晰的条款,甚至有漏洞,可导致项目运营中出现纠纷。
为加强合同管理与约束机制,政府应建立专业化的团队进行监管,并且对关键合同条款进行详细规定和审查,确保各方权益能得到充分保障。
ppp模式实施方案
ppp模式实施方案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是指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作共同开展公共项目的一种方式。
在PPP模式下,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共同承担项目建设、运营和风险分担。
本文将提出一个实施PP模式的方案。
第一步,制定明确的政策和法律框架。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明确PPP模式在项目选择、合作模式、投资回报、分工合作等方面的具体规范和指导。
同时,建立健全PPP项目的法律保障体系,确保合作双方的合法权益。
第二步,选择适合的领域和项目。
政府应根据实际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确定适合采用PPP模式的领域和具体项目,如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教育、环保等。
同时,对于可能存在市场竞争、自然垄断、高风险等特征的项目,要进行详细的可行性研究和风险评估。
第三步,建立PPP项目评估机制。
政府应建立专门的PPP项目评估机制,审查项目的可行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并对潜在合作伙伴进行尽职调查,确保项目能够顺利进行。
在评估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社会影响、风险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因素。
第四步,确定合作模式和责任分工。
根据项目性质和市场环境,确定合适的合作模式,如BOT(建设-经营-转让)、BOO(建设-运营-移交)等。
同时,明确政府和私营部门的责任和权益,确保双方能够实现长期合作,并在项目运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监管和管理。
第五步,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和沟通渠道。
政府和私营部门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交流,及时解决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同时,还需要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对PPP项目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项目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第六步,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在PPP项目中,风险分担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政府和私营部门应明确各自的风险责任,并通过优化合同设计、引入风险保险等方式,降低项目风险。
同时,还应建立应急预案和风险管理机制,做好项目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应对工作。
总结起来,实施PPP模式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以及合适的项目选择、评估、合作模式和沟通机制。
建筑行业PPP模式下的问题及对策
建筑行业PPP模式下的问题及对策随着国家对建筑行业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推广和实施,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PPP模式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共建基础设施项目,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风险的共担,但也伴随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建筑行业PPP模式下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 资金来源不确定在PPP模式下,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通过政府补贴、社会投资和银行贷款等方式来实现。
由于政府预算有限、社会资本回报率不明确等因素的影响,项目资金来源并不稳定。
2. 盈利模式不清晰在PPP模式下,项目的盈利主要来自政府的回购和用户的使用费用。
由于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和市场需求的波动性,盈利模式并不清晰,导致投资方的投入不足,进而影响项目的实施。
3. 政府监管不到位在PPP模式下,政府的监管作用十分重要,但在实际操作中,政府监管不到位、责任不明确的问题较为突出。
这就会导致一些项目存在资金挪用、工程质量不达标等问题。
4. 法律风险较大建筑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土地征用、环保审批、用地手续等众多法律方面的问题。
在PPP模式下,由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复杂性,法律风险较大,导致项目推进困难。
5. 项目收益低在PPP模式下,由于政府要求项目必须面向社会,价格和收益较为低廉。
这就导致了投资方对项目的收益预期不高,降低了社会资本的积极性。
二、对策建议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政府是PPP模式下的主要支持者和推动者,应当通过增加财政补贴、提高项目回购标准等途径,增加对PPP项目的支持力度,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2. 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在PPP模式下,政府和社会资本应当加强风险分担机制的完善,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风险的共担。
政府可以适度增加对项目的风险补偿,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
3. 加强监管力度政府应当加强对PPP项目的监管力度,明确监管责任,提高监管水平,有效防范项目中的各种风险和问题,保障项目的高质量完成。
PPP 模式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PPP 模式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作者:唐好军来源:《经营者》 2017年第9期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是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领域供给体制和机制的一次重要创新变革,用引进市场机制、竞争机制来改善和优化传统的供给方式,是对行政管理机制、财政管理机制的一次变革。
本文分析了PPP推进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一、PPP模式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思想认识不到位,推广进度不平衡。
有的地方单纯地把PPP模式看作一种融资方式,没有从体制、机制创新的高度去认识该模式,因而重视程度不够,工作力度不大,导致PPP工作发展极不平衡;有的地方有试点项目,但迟迟落不了地,遇到困难束手束脚,遇到矛盾无能为力,造成了项目实施进度缓慢、效率不高。
第二,顶层设计滞后,法律保障缺失。
当前PPP立法还处在调研起草过程之中,虽有较高级别的“国办发〔2015〕42号”文件,但法律层级不够,社会资本方参与PPP项目对自身权益的保障还存在一定的担忧,不利于调动更多民营资本的积极性。
同时,国家部委之间多头发文推动PPP模式,政出多门,各行其是,给基层部门执行造成一定的困扰,甚至容易形成内耗。
第三,借PPP项目为名,搞变相融资。
有的项目一经批准入库,便以PPP项目的名义找某些金融机构直接融资建设,继续增加地方政府债务。
有的项目既想要PPP头衔,享受PPP的待遇,又不想按PPP规则办事,人为指定社会资本合作方,热衷于单一来源采购方式;有的则将BT项目包装成PPP项目,将一般的招商引资项目等同于PPP项目,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第四,民营企业参与程度还不够高。
从客观来看,有些PPP项目的投资规模比较大,招标时设置的门槛过高,对企业资产规模、净资产规模、授信额度、利润总额都有一定的要求,从而限制了一大批中小民营企业的参与。
而且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往往更高,周期更长,很难与央企竞争;从主观来看,一些地方的政府领导长期以来更喜欢和央企合作,以降低风险,也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参与。
PPP的法律法规
PPP的法律法规PPP的法律法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是一种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合作的模式,旨在共同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提供。
作为一种重要的合作方式,PPP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为了确保PPP项目的顺利运行和双方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需要遵守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本文将介绍PPP的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
PPP的概念和分类PPP是指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中形成的长期合作关系,双方共同投资、运营和维护项目。
根据合作关系的不同形式,PPP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建设经营转让模式(BuildOperateTransfer,BOT)、建设转让模式(BuildTransfer,BT)、建设运营转让模式(BuildOperateTransfer,BOT)、收费公路模式(Toll Road)、特许经营模式(Concession)、租赁模式(Lease)等。
PPP法律法规的重要性PPP项目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需要确保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权益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
PPP法律法规的主要目的是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运营,以及明确各方的权责。
同时,法律法规也为争议解决提供了相应的途径,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PPP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1. PPP立法和监管机构:各国针对PPP合作关系都有一套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合作关系的各个方面。
同时,各国也设立了相应的监管机构来管理和监督PPP项目的执行。
2. 合同法律法规:PPP项目通常涉及合同关系,需要明确各方的权益和责任。
合同法律法规包括合同签订、履约和争议解决等内容。
3. 土地使用法律法规:PPP项目通常需要使用土地资源,土地使用法律法规规定了土地的供应、出让和使用的相关程序和要求。
4.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PPP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求项目方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遵守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
PPP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PPP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2014年以来,我国开始大力推广PPP模式。
该模式具有行业领域广泛、投资金额大、合作周期长、专业涉及面广等特点。
经过了七年多的发展,无论从项目投资额还是数量来看,我国均已成为全球最大的PPP市场。
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库项目显示:2014年以来,全国累计入库项目10115个、投资额15.9万亿元;累计签约落地项目7528个、投资额12.4万亿元,落地率78.2%;累计开工建设项目4628个、投资额7.2万亿元,开工率45.2%。
PPP项目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不仅拉动了社会投资,也有效降低了公共设施建设成本,对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平滑财政支出,化解部分政府存量债务,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行政体制、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起到较好的作用。
由于我国缺少PPP相关的立法,部分政府和社会资本各方对PPP政策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许多PPP项目在合同签约进入合作期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项目的正常推进,有的甚至带来政府隐性债务的风险。
基于参与PPP项目的实务经验,我们总结了现阶段我国PPP项目履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潜在风险并提出应对措施及建议,以期对PPP项目更好地实施起到建言献策作用,推动PPP事业更加健康和高质量发展。
一、现阶段PPP项目履约存在的问题PPP项目履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层出不穷,较为突出的问题体现在项目的建设及运营阶段。
(一)项目建设期履约存在的主要问题1、社会资本方资本金不能及时到位;2、政府方需提供的项目前期手续不全;3、项目公司未完成项目融资;4、项目公司未提交建设期履约保函,不办理相关保险等;5、项目估算(采购价)有误差,后期严重超概;6、建设期内出现社会资本方破产或严重丧失履约能力的情况;7、项目公司融资未完成,拖欠工程进度款;8、建设期因项目公司原因引发涉诉问题;9、建设期的存量项目委托运营及已建工程移交存在问题;10、建设期结束项目不能及时验收或验收不达标;11、财金﹝2017﹞92号文之前的老项目建设期项目绩效考核问题;12、社会资本方违规擅自转让股权的问题;13、项目公司擅自将项目资产或收益权抵押或质押的问题;14、一方违约或不可抗力导致的建设期项目提前终止,如何进行终止后的清算问题。
我国PPP项目的融资困境与对策建议
我国PPP项目的融资困境与对策建议【摘要】我国PPP项目在融资方面面临诸多困境,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进行分析。
在文章介绍了背景和问题现状,指出我国PPP项目在融资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分析了PPP项目融资困境及其主要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包括提高融资效率的措施和风险防范与管理。
在总结分析了本文的内容,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建议实施的措施。
通过本文的分析与建议,希望能够为解决我国PPP项目的融资困境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关键词:PPP项目、融资困境、对策建议、融资效率、风险防范、总结分析、展望未来、建议实施。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PPP项目的融资困境与对策建议引言:问题现状目前我国PPP项目融资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方面,社会资本对PPP项目的风险缺乏辨识能力,导致融资难度加大;部分地方政府在PPP项目融资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造成社会资本的投资信心不足。
由于融资渠道有限、融资成本较高等因素,一些PPP项目无法顺利进行资金募集,进而影响项目的推进和运营。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PPP项目的发展和实施。
为解决PPP项目融资困境,需要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提高融资效率,加强风险防范与管理,推动我国PPP项目持续健康发展。
接下来,将从PPP项目融资困境的分析、主要原因的探讨、针对性对策的建议、提高融资效率的措施以及风险防范与管理等方面展开论述。
1.2 问题现状我国PPP项目的融资困境与对策建议引言:当前我国PPP项目在融资方面遇到了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资金需求大: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增加,导致PPP项目融资规模庞大,资金需求巨大。
2. 融资渠道有限:我国金融体系尚未完善,融资渠道相对狭窄,难以满足PPP项目的融资需求。
3. 风险较高:由于PPP项目本身具有投资风险较高、回报周期较长的特点,使得投资者对项目的信心不足,导致融资困难。
PPP项目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PPP项目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发布时间:2021-12-16T08:21:09.734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20期(中)作者:洪雪娇1,2 [导读] 为了同时满足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和规范政府投资项目融资机制的洪雪娇1,21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昆明 650205 2云南工程建设总承包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650205摘要为了同时满足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和规范政府投资项目融资机制的双重需求,国务院于2014年9月21日颁布国发43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首次提出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等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投资和运营。
PPP模式的诞生承载了各方殷切的期望,力求达到多方合作、优势互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的一个共赢局面。
但PPP在我国的发展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加上PPP本身环节比较多,涉及专业领域比较广,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凸显出来,亟待破解。
关键词:PPP项目存在问题建议 PPP模式即Public-Prival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面对宏观政策重大变革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现实需求,如何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同时保证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地方政府把目光都投向了PPP。
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是促进经济转型、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供给侧改革、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举措。
1. PPP项目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一)政府过度干预项目在经营者转向监督者的过程中,政府尚未完善自身定位。
制度缺乏更是扩大了这一问题,在PPP项目中,社会资本方负责承担项目融资,建设和运营的绝大多数工作,相比较由政府全额承担的项目,PPP项目更加市场化。
推动PPP项目规范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现代营销上旬刊一、PPP 总体发展现状PPP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是一类新型融资模式。
该融资模式最早起源于土耳其,完善于英国,从字面上看来,就是政府和个人的合作融资模式,该融资模式经大量实例证实了此类模式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并且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我国,PPP 模式发展至今已有40余年,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初步探索,1994—2002年执行试点,2003—2008年得到进一步发展,之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停滞,直到2014年开始广泛推广。
通常,PPP 项目由政府一方发起,社会资本方与其签订特许权协议以提供公共服务,合作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政府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使财政资金充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对于整合资源、降低成本、减轻财政压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加快社会治理现代化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此外,该机制背后对风险管理的保障,也可以降低PPP 项目的失败率,加强双方的互信合作,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2014年前后,由于国家法律进一步规范等原因,政府融资渠道逐渐变窄,PPP 的优越性在此时凸显。
2014年末,财政部发布指导意见,把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构建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
国家发改委发布操作指南,对合作项目的发起、实施和绩效评价,做出原则性规定。
在国家的全力推动下,短短几年时间内PPP 模式就得到了迅猛发展。
以2015年山东财经大学莱芜校区项目PPP 运作模式为例,2014年10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山东财经大学莱芜校区,旨在实现山东省原17地市公办本科院校的全覆盖,同时为山东财经大学加快发展提供新的战略空间。
经行业和领域均衡性评估,决定采用PPP 模式运作,政府委派原莱芜市城市建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出资1000万元,与中标的联合体出资13000万元,作为注册资本组建项目公司,即莱芜华瑞城投发展有限公司,其余建设资金由项目公司作为承贷主体通过融资解决。
PPP项目法律法规政策汇总
PPP项目法律法规政策汇总一、法律法规部分: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我国最高法律,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对PPP项目的公平、公正、公开等原则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政策文件部分:1.《国务院关于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推动PPP发展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为PPP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政策指导。
2.《国家发展和委员会关于规范和引导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进社会领域投融资工作的通知》:对PPP项目的合作形式、投融资方式、资金安排等进行了规范和引导,并提出了风险补偿机制等政策措施。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深化投融资体制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为PPP项目的投资和融资提供了政策支持。
4.《国家发展和委员会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方案》:重点解决投资项目审批的问题,为PPP项目的审批流程提供了政策指引。
5.《国务院关于加强和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活动的意见》: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了规范和管理,为PPP项目的资金安排和风险控制提供了政策指导。
三、其他政策措施部分:1.建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信息平台: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PPP信息平台,推动PPP项目的信息公开和文件交流,提高项目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2.建立PPP项目风险防控机制:设立专门的PPP项目风险防控基金,为PPP项目提供应急资金支持,降低项目风险。
3.PPP项目定期评估和监管机制:对PPP项目进行定期评估和监管,对项目的进展、效益和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取得预期效果。
总之,PPP项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是保障项目正常运行和实施的重要依据,各相关部门和参与方要按照相关要求,合规开展PPP项目,确保项目的合法性、公正性和透明度,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
2023年11月3日发布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实施近十年来,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改善公共服务、拉动有效投资的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切实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现就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简称新机制)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准确把握新机制的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拓宽民间投资空间,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提高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建设运营水平,确保规范发展、阳光运行。
(一)聚焦使用者付费项目。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应聚焦使用者付费项目,明确收费渠道和方式,项目经营收入能够覆盖建设投资和运营成本、具备一定投资回报,不因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额外新增地方财政未来支出责任。
政府可在严防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要求的前提下,按照一视同仁的原则,在项目建设期对使用者付费项目给予政府投资支持;政府付费只能按规定补贴运营、不能补贴建设成本。
除此之外,不得通过可行性缺口补助、承诺保底收益率、可用性付费等任何方式,使用财政资金弥补项目建设和运营成本。
(二)全部采取特许经营模式。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应全部采取特许经营模式实施,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合理采用建设一运营一移交(BOT)、转让一运营一移交(TOT)>改建一运营一移交(ROT)、建设一拥有一运营一移交(BOOT)>设计一建设一融资一运营一移交(DBFOT)等具体实施方式,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建设和运营期间的资产权属,清晰界定各方权责利关系。
(三)合理把握重点领域。
PPP推进中面临的难点及相关建议
PPP推进中面临的难点及相关建议PPP推进中面临的难点及相关建议王朝才2017.1.4PPP因其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被视为是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重大创新。
自2014年以来,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在PPP方面密集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以推动、引导PPP项目实施,此举得到了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并纷纷推出PPP示范、试点项目。
但PPP在我国的发展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加上PPP本身环节比较多,涉及专业领域比较广,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凸显出来,亟待破解。
当前PPP推进中面临的五大难点难点之一:PPP项目的法律适用问题我国尚未有PPP立法,目前有关PPP的法规多为部门和地方制定,法规层次较低,法律效力不高,且还存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两个部门版本,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由于PPP政策文件中缺乏对PPP项目构成要件的完整准确界定,实践中打着PPP旗号做变相融资的项目已然出现,保底承诺、回购安排、明股实债的项目屡见不鲜。
再者,现在多地的PPP项目尚处于项目识别或是采购阶段,已经签约的项目也多是处于建设阶段,所遇到的法律打架或者法律不适用的问题还不是很突出,但随着PPP项目向纵深发展,尤其到了后续移交或者回购阶段,就会有更多的问题凸显出来。
如果现在PPP立法中没有考虑清楚并对此作出清晰界定,势必会对以后纠纷的解决造成困扰。
比如,在包含工程建设内容的PPP项目中,是否适用“两招并一招”选择社会资本方和工程建设方,相关法律及其实施条例没有明确。
现实操作中,涉及到工程建设内容的PPP项目首先要采取公开招标或其他招标方式选择确定社会资本方,而后再采取公开招标或其他招标方式选择确定工程建设企业,即进行两阶段招标。
根据《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9条的规定,可以通过一次招标活动将原本需要两次招标采购的程序予以合并,即通常所说的“两招并一招”的做法,解决由具有相应建设能力的施工企业经过第一阶段招标后可以直接进行工程建设的问题。
ppp项目法律方案
ppp项目法律方案1. 引言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是一种公私合作的项目运作模式,旨在通过私营部门的投资和运营能力,与公共部门共同实施和管理具有公共利益的项目。
PPP项目的成功运作离不开法律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本文将介绍PPP项目的法律方案,包括合同法律体系、项目风险管理、纠纷解决机制等。
2. 合同法律体系2.1 合同类别在PPP项目中,通常涉及多种类型的合同,包括合作协议、投资合同、运营合同等。
不同类型的合同具有不同的法律要素和法律约束力。
合同的清晰和完整性对于确保双方权益的平衡和保护非常重要。
2.2 合同签订和变更在PPP项目中,合同的签订和变更过程需要经过合法、公正的程序。
合同签订前,双方需进行充分的谈判和沟通,确保各方的权益得到保护,并达成共识。
合同变更需要经过双方的协商和书面确认,以确保双方的权益不受损害。
2.3 合同争议解决双方在PPP项目中可能发生合同争议,合同中应明确约定相关争议解决机制。
一般来说,可以选择仲裁、诉讼等解决争议的方法。
合同应指定仲裁机构或法院,并规定相关程序和期限,以便争议能够及时解决。
3. 项目风险管理PPP项目具有一定的风险,需要合理评估和管理。
以下是常见的项目风险和相应的法律措施:3.1 政治风险政治风险包括政策的变化、政府干预等。
合同应包含相关条款,规定政策变化对双方权益的影响以及解决方案。
如政策发生变动,合同可能需要进行变更。
3.2 经济风险经济风险包括通货膨胀、利率变动等。
合同可以采取价格调整机制,使双方能够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
3.3 技术风险技术风险包括技术设备故障、运营安全等。
合同应规定技术要求、质量标准、保修责任等,以确保项目安全和可持续性发展。
3.4 环境风险环境风险包括环境保护和生态破坏等。
合同应规定环境保护要求和责任,确保项目在符合环境法规的前提下进行。
3.5 社会风险社会风险包括社会抗议、舆情影响等。
合同应明确社会责任、沟通和危机管理措施,以减少不良影响。
PPP模式:背景挑战与建议
PPP模式:背景挑战与建议发布日期:2015-07-21来源:证券时报编辑:宋珍珍国开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濂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的背景下,以基础设施为代表的公共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和受到约束的供给能力之间的缺口不断扩大,这一全新特征将深刻改变我国基础设施供给的基本模式。
旧有的完全由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面临改革,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模式成为我国基建投融资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经济“新常态”和改革背景下,投融资改革势在必行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等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均由国有企业或地方政府主导,财政支出和政府预算外支出是主要的资金来源。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财税体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城镇化改革深入推进,将深刻改变以基础设施为代表的公共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并对公共设施运营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
旨在厘清市场与政府关系、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行为的财税体制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使地方政府预算约束趋紧,基础设施供给能力有所下降。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土地征收??土地出让金收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城区规划建设??土地增值??进一步的土地征收和出让”这一预算外“土地财政”的收支循环,在提供基础设施的同时积累了大量政府债务。
随着新《预算法》的发布,以及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及甄别处理意见的相继出台,地方政府全部收支将纳入预算管理,融资平台渠道也被切断;即将推出的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平等入市改革亦将削弱地方政府在土地流转环节的资金来源;加之既有财政收入也须优先偿还存量政府性债务,可以预期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将受到严格约束而趋于下降。
新型城镇化及与之相关的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带来旺盛的基础设施需求。
土地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将带来我国人口和土地要素的充分流动,从而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巨大的潜力。
建筑行业PPP模式下的问题及对策
建筑行业PPP模式下的问题及对策建筑行业中的PPP(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模式是指政府和私营部门合作,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领域中通过签订合同,共同承担投资、运营和维护等风险与责任,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
在实践中,建筑行业PPP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第一个问题是合作机制不完善。
建筑行业PPP合作涉及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多个主体,涉及合同签订、融资安排、项目运营等多个环节,合作机制不完善会导致合作难度增加、效率低下。
对策是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和权益,明确决策流程和机制,提高项目运作效率。
第二个问题是信息不对称。
建筑行业PPP项目常由政府来招标,而投资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较突出,投资方难以获取项目的详细信息,评估项目风险。
对策是增加信息的透明度,通过建立信息平台,公开项目信息,提高竞争程序的公正性和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风险分担不均。
传统的PPP模式中,政府通常承担较多的风险,而私营部门主要承担利润风险。
在建筑行业中,由于项目周期长、风险高,私营部门在投资回收方面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对策是通过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吸引更多的私营资本参与,如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风险评估,建立灵活的风险分担机制,减少私营部门的风险压力。
第四个问题是合同管理不规范。
PPP项目需要通过合同来约束各方的行为,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在建筑行业中,由于项目复杂性和风险性,合同管理存在一定的困难,容易出现合同变更、履约不到位等问题。
对策是建立健全的合同管理机制,从法律、监管和实践等方面加强对合同的管理和监督,及时解决合同履约中的问题。
第五个问题是资金来源不足。
建筑行业PPP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由于项目周期长、回报周期长,私营部门在融资方面面临较大的困难。
对策是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吸引更多的资金参与,例如引入金融机构等合作伙伴,探索各种融资模式,提高项目的资金来源。
PPP项目合法合规性探讨
PPP项目合法合规性探讨PPP项目是公私合作模式的一种,它是指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作,共同开展公共服务项目,并在项目的各个方面中承担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这种模式可以为政府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有成本效益的项目。
但是,在PPP项目中,法律和合规问题必须得到严格的控制和管理,以确保PPP项目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首先,PPP项目必须遵守法律法规。
PPP项目的实现必须在国家和地方法规的框架内进行。
人们应该研究相关的法规,了解它们如何影响PPP项目的实现,以确保项目的合法性。
PPP项目的合规性还要求在任何时候都遵守相关法规要求,确保项目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其次,在PPP项目中,投资方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合同应该是清晰且可理解的。
这需要投资方和政府部门达成一致,并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
在合同中,应该列出所有相关的条款和条件,以确保在PPP项目中的各个方面都被充分地考虑到,包括投资、资金分配、责任和义务以及其他重要事项。
这些条款和条件还应该清楚地定义政府方和投资方的权利和义务。
PPP项目的合规性还需要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
这是为了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在风险评估中,需要对各种可能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政治风险和财务风险等。
在管理风险时,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规避风险,并确保项目的安全和稳定。
最后,PPP项目的合规性还需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监督和管理。
这可以通过制定条例和标准操作程序以及建立监督机制来实现。
这些措施可以确保PPP项目的实施和管理过程中,各方遵循合同和规定,以令公平和公正的标准來维护合法权益。
各方应积极配合政府和政府认可的第三方机构,确保监督机制得以执行,并及时向监管机构报告任何问题或违规行为。
总之,PPP项目的合法合规性是非常重要的,它对维护各方权益至关重要。
要确保PPP 项目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清晰明了的合同,评估和管理风险,加强监督机制来保证PPP项目的安全和稳定,同时也为公共服务提供了更好且更有成本效益的方式。
ppp合同法律意见书
ppp合同法律意见书尊敬的委托人:感谢您选择我们律所为您提供法律意见。
关于您提出的PPP合同法律意见的问题,经过我们律所专业团队的研究和分析,现将意见书如下:一、关于PPP合同的定义1. PPP合同是一种公私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下的合同,是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议。
该合同以公共服务提供为目的,以共同承担风险和盈利为基础,旨在实现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维护。
二、PPP合同的法律约束2.1. 合同自愿原则:PPP合同的订立需要双方自愿,不存在强制签订的要求。
双方应在平等、自愿、公平的基础上进行谈判和签订合同。
2.2. 依法订立合同:PPP合同的订立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2.3. 约定自由原则:PPP合同是根据各方的意愿和协商来确定合同条款的,双方在充分协商和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可以自由约定合同的内容、权利和义务。
2.4. 公共利益原则:PPP合同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保障公众的利益。
在合同订立和履行的过程中,各方应兼顾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不能将私人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
三、PPP合同中的常见争议解决方式3.1. 协商解决:双方应在遵守合同约定的前提下,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争议。
协商解决是最常见的争议解决方式,既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又能维护双方的合作关系。
3.2. 仲裁解决:在协商解决无效的情况下,双方可以约定选择仲裁解决争议。
仲裁是一种独立、公正、有效的争议解决方式,由双方自愿选择的仲裁机构进行仲裁裁决。
3.3. 诉讼解决:作为最后手段,当协商和仲裁都无法解决争议时,双方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争议。
诉讼解决需要遵守法律程序,双方需提供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综上所述,以上是关于PPP合同法律意见的相关内容。
法律意见书仅供委托人参考,具体操作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处理。
针对ppp模式项目中特许经营权的几点建议 高军
针对ppp模式项目中特许经营权的几点建议高军发表时间:2018-02-26T15:35:22.887Z 来源:《建筑科技》2017年第21期作者:高军1,2 林晓3 [导读] 文章针对PPP项目中特许经营权提出几点建议,有多角度分析特许经营权与PPP项目为基础,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尽快达成发展共识、加强立法力度、落实法律文件要求。
目的在于更好的应用特许经营权,推动PPP项目的顺利实施。
高军1,2 林晓31.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北京海淀 1000832.国家铁路集团武广铁路公司湖北武汉 4302123.沧州渤海石油技术学院河北沧州 061000摘要:文章针对PPP项目中特许经营权提出几点建议,有多角度分析特许经营权与PPP项目为基础,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尽快达成发展共识、加强立法力度、落实法律文件要求。
目的在于更好的应用特许经营权,推动PPP项目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PPP项目、特许经营权、发展共识2014年之前,PPP项目出现于各种学术期刊中,国家部委针对PPP项目提出各种条例以及政府文件,并且在我国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制定了改革文件,特许经营。
对于PPP发展主观认识,将其定位特许经营权的发展一部分,由国资、民资合作运行各个项目,这种模式称之为PPP。
2014年之后,该模式正视被认定为政府、社会资本合作。
因此PPP项目与特许经营权之间具有很多联系。
针对其中的关系积极提出几点建设性建议,为PPP项目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1.多角度分析特许经营权与PPP项目对于特许经营权与PPP项目的分析,需要从理论角度、国内外时间角度进行分析。
1.1理论角度从理论角度上分析,PPP狭义意义下是与特许经营权之间属于互补关系。
结合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为基础,产品其竞争性、排他性方面进行分析,将其归类于私人物品或者公共资源产品【1】。
当然在还包含一些准公共产品、纯公共物品等。
从竞争性方面来讲,私人物品、公共资源产品都是依靠市场竞争发展或者政府特许经营许可之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