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档:第4单元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档:第4单元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含答案

10短新闻两篇本课话题——忘记与铭记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随着“不列颠尼亚”的永远离去,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然而洗刷不去的永远是那腥风血雨的记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在另一些国度也同样上演着。

走进奥斯维辛的每一位参观者,都会用善良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碰触的历史。

历史告诉我们:该忘记的一定要忘记,不该忘记的要铭记在心。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六十八年前的9月2日,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在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受降国代表的注视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

“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

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1962年,有感于日本右翼势力提出为被处死的日本甲级战犯立碑等事件,曾参加过东京审判的中国首席法官梅汝璈,写下上述一段话。

今天看来,梅汝璈的这一警示并非杞人忧天。

在日本战败投降纪念日这一天,日本总有一些右翼政客前往参拜供奉有14名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

除了参拜靖国神社,还有自说自话的历史教科书、修改和平宪法的企图、对东京审判的质疑、在慰安妇问题上的大放厥词……对于饱受侵略之苦的中国人民来说,这无疑是对中国人民的再次伤害。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

——廖沫沙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唐太宗历史不能长久被欺骗,正像民众不能长久被欺骗一样。

——华岗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列宁[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凝.重()掩映.()赠.言()瞩.目()易帜.( ) 冉.冉( ) 明媚.( ) 噩.梦( ) 嬉.笑( ) 沼.泽( ) 雏.菊( ) 祷.告( ) 【答案】 nín ɡ yìn ɡ zèn ɡ zhǔ zhì rǎn mèi è xī zhǎo chú dǎo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绿⎩⎨⎧ 绿.林好汉( )绿.树( ) (2)场⎩⎨⎧ 打场.( )场.所( )(3)卡⎩⎨⎧ 卡.住( )卡.片( ) (4)应⎩⎨⎧ 应.和( )应.当( )【答案】 (1)lù lǜ (2)chán ɡ chǎnɡ (3)qiǎ kǎ (4)yìn ɡ yīnɡ2.语境辨析法(5)教务处.( )正在处.( )理这个问题。

必修一语文第10课短新闻两篇教案设计(新人教版)

必修一语文第10课短新闻两篇教案设计(新人教版)

必修一语文第10课短新闻两篇教案设计(新人教版)短新闻两篇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复习新闻知识,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诵读、探究法,品味本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标题的新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品味本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时数】一时【教具】幻灯片、视频(香港回归纪录片)一、新导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家国情怀”都是每一个民族的精神主线。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讲解(一)复习新闻知识1什么是新闻?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即:①hen:何时②here:何地③h:何人④hat:何事⑤h:何因⑥h:何果3消息的特点:①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②短:消息要求短。

③快:时效性④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①标题(正标、副标题):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②导语:导语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介生动的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其主要作用是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

④背景: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1:10 短新闻两篇 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1:10  短新闻两篇 教学设计

材料。是对新闻事实的补充。
⑤、结尾:新闻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要响 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1839年9月至11月,鸦片战争揭开序幕。 •1841年1月26日,英军战舰正式占领该岛。6月,英国宣布香港为 自由港。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 •1843年6月,英国任命第一任香港总督璞鼎查。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今界限街 以南部分割让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 借了沙头角至深圳湾以南、界限街以北广大地区,附近大小岛屿 262,为期九十九年。
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 有典型性的场景?
四个典型性场景:
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 督旗帜。
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场景三: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四: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场面一(2-4):
文章虽短,但文中却写了三次降旗。第一次写降旗是港 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来,这标志今后香港 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第二次降旗是港岛每一天的降旗, 平时这时候的降旗很平常,但这一次降旗意义非常大,因为 这面旗帜的降下,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 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三次降旗是写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 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这次降 旗,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结束了,也标 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文章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 新闻呢?作者想告诉人们什么呢?通过什么方式告诉人们的?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系列一)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系列一)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理解的关键点:来、去
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1997年,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
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在这句话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
导思
拓展:面对香港回归,英国媒体会怎样报道?
2.按时间的顺序梳理新闻事实
学做思二.【深入阅读,领会妙处】
导学
本则新闻的报道角度
①英国的撤出。
(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②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引人回忆,增强了现实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导做.语句理解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理解的关键点:‘不列颠尼亚’
①实指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向他们告别。
课题名称
新闻导读及短新闻两篇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熟悉新闻类文段的考查方式
2过程与方法;阅读、理解、概括、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眼看世界
重点目标
目标1
难点目标
目标2
导入示标
关于新闻的相关知识竞答
1、新闻,也叫消息。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
2、一篇新闻通常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组成,其中前三个部分是必不可少的。
3、主体部分:谁、何时、何地、何事、为何、结果如何
4、新闻的特点新闻必须_____真实新闻,必须具有新意(新近发生、有新意、有新的角度和新的视野)
5、新闻的阅读要领

高中语文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短新闻两篇内容概览本单元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

新闻作品的样式很多,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主要有两类:新闻特写和通讯。

新闻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段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

它不像通讯那样写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是只选取全过程中最富有特征的一两个片段和场景加以描绘。

因此其报道面比通讯更为集中,更为细腻。

《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属于此类。

通讯是一种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

它的特点是:详细深入,过程完整;生动形象、具体感人;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

《飞向太空的航程》属于这一类。

《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记叙了香港回归的盛事,记者以眼睛为“摄影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

报道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可有多个角度、多个侧面的选材和表现,而本文作者以高超的选材技巧,巧妙地抓取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以见证者与目击者的身份准确生动地再现了这一历史时刻的真情实景,获得极佳的艺术感染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描述了曾经是德国法西斯杀人工厂的地方如今却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的情形,似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出。

然而在这似乎平淡的事实之中,作者却以在独特环境中的见闻和感受,发现了不平静的风暴,感受到罪恶与善良的对立,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写出了没有新闻却极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报道。

《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篇文章,作者经过实地考察,以确凿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评点,把劳动强度重、地位低、待遇差、苦难深重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不幸遭遇公布于众,有力地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残酷剥削和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

《飞向太空的航程》选取了“神州”五号飞船发射这一极具新闻价值的事件,并依此回顾了中国的飞天梦,透露出自豪与骄傲之情,突出了这一事件的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2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由轮到的两位同学上台说话,然后点评。

二、在黑板两侧悬挂由学生画的中国五星红旗和英国米字旗;板书题目和作者三、导入本课时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归,同学们应该还都清楚的记得,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一幕啊!香港被英国统占了156年,现在又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大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反映香港回归的一篇新闻特写《别了,“不列颠尼亚”》。

四、回顾历史五、在学习文章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香港是如何被英国侵占的,其原因和经过是怎样的。

课前已请同学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现在请同学来介绍一下。

(同学介绍后,教师视情况作一总结。

)附:香港被占领的经过:香港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自秦代至清代道光年间,中国政府始终对香港行使主权。

从18世纪末起,英国把大量鸦片走私输入中国。

1840年,由于清政府下令查禁鸦片,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1年1月26日,英国未经中国政府同意,即派军武装占领了香港岛。

1842年同中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占了香港岛。

1856年,英国又联合法国向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3月,英军以“找寻住宿地”为借口,进驻九龙半岛尖沙咀一带。

同年10月,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了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英国又趁西方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借口说俄国的势力要南下,以抵制俄国势力南下为借口,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附近200多个岛屿(后来统称为新界),租99年,到1997年6月30日期满。

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自从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历届中国政府都不承认。

但在旧中国,国力衰微,无力解决香港问题。

五、香港被占领后,很多有识之士感到痛心,其中还有一些人写下了纪念的诗篇,例如闻一多于1925年写的《七子之歌·香港》(出示小黑板,教师作适当讲解。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1精编教案第10课短新闻两篇__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1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1精编教案第10课短新闻两篇__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1

《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材分析】一、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纪实报道。

新闻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特点是客观性(真实)和时效性(新鲜)。

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为一篇新闻的特点。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印象性新闻报道。

并是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作品。

“印象性报道”是记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人物访问所获得印象写成的报道。

把对事实和新闻人物的客观报道与描述同作者的主观印象结合起来写,是印象性报道的主要特色。

在写这类报道时作者必须坚持新闻的客观性,但是“印象性报道”允许记者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充分抒发自己的情感,写印象、写观感。

所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作者强烈的情感。

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新闻作品,要注意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

四、文本解读。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全文一共16个自然段,1—3段写奥斯维辛的今天,4—5段写奥斯维辛的历史,6—15段写今天(1958年)参观者(包括作者在内)的感受。

16段收束全文。

文章的开头先写奥斯维辛今天鸟语花香,阳光明媚,而作者却认为这是噩梦,这一巨大的反差引起了读者的思考。

当读到后面,了解了奥斯维辛的历史,这一困惑便找到了答案。

这是作者怕人们(尤其是儿童)淡忘历史的一种深深的忧虑。

正是因为这种忧虑作者在第六段中写道“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直接点明了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

文章理解的难点主要集中在7—15段,这部分主要是描写参观者的感受。

有些描写,学生一目了然,例如:“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等。

而有些描写语句看似直白,但含义深刻,需要深入理解,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2017-2018学年高中必修一 语文 第4单元 第10课-短新闻两篇优秀教案 精品

2017-2018学年高中必修一 语文 第4单元 第10课-短新闻两篇优秀教案 精品

《短新闻两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方法:搜集先关材料和图片,加入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语:请问大家假期在家看不看新闻的?大家对新闻有多少了解?那这个单元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新闻以及报告文学。

请大家翻开书,这篇课文是由两篇新闻组合而成的。

今天我们要上的就是第一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同学们还记得香港是哪一年回归祖国的吗?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看看一篇优秀的新闻是怎样用特殊的角度将这件大事记录下来的。

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互动:大家看了那么多年的新闻、报纸,相信也听了不少广播报道,有没有谁能跟我解释一下,什么是新闻?一、新闻的定义:新闻就是对新近或者正在发生发现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报道。

二、新闻的形式:它的种类很多,这里只介绍使用频率最高的消息和通讯。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体,也叫新闻。

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等。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短新闻两篇人教版

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短新闻两篇人教版

《短新闻两篇》【教学目标】1、学习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

2、培养学生阅读新闻和写作新闻的能力。

3、强化学生关注社会、洞察人生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对新闻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难点: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技能。

课时安排:2课时【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为拓展训练课型,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安排两课时,划分三个教学板块:了解新闻—介绍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研读新闻—在课文内拓展训练;写作新闻—向课外拓展训练。

教师加强训练指导,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千世界时时刻刻都有信息。

新闻就是传播信息的,“就是能够唤起读者、唤起人们的关心,进而教诲他们,鼓舞他们并使他们能够得到乐趣的一种对于人们活动的最适时的记录”(美国华连)。

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新闻特有的文化、审美功能,告诉我们青少年学生有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

(二)阅读和写作新闻:教学板块之一:了解新闻——介绍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

包括以下内容:①新闻的定义②新闻的特征③新闻的类型④新闻的结构。

教学板块之二:研读新闻——在课文内拓展训练《别了,“不列颠尼亚”》:①在选材上有何独到之处?②“香港回归,这是一个让亿万中华儿女噙泪的时刻;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时刻。

”搜集有关香港历史的资料,写一段文字,谈谈香港回归对我们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①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②“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不仅是作者的疑问,也是给读者提出的问题。

请你描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

教学板块之三:写作新闻——向课外拓展训练1、按小组,任选一项内容,在课外进行采访练习,并整理成书面稿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短新闻两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短新闻两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短新闻两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和写作特点,了解两篇新闻的内容和重点,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文本细读、讨论探究和实践练习,学生能够理解新闻的客观、公正和简洁的写作手法,培养其对新闻的敏感性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两篇新闻所传达的不同情感,培养其对历史和国家事务的关注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的新闻结构和写作特点的掌握;对两篇新闻所传达信息的理解和把握。

2.教学难点:把握两篇新闻中的情感表达和国家意识,理解新闻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解决方法:通过讲解、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练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加强对新闻写作的介绍和讲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关于英国撤离香港的新闻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新闻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

2.学习新课(30分钟):(1)初读: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学生自行朗读,熟悉课文。

(2)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要字词、句式和语法结构,学生记录。

(3)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分析两篇新闻的结构和写作特点,教师巡回指导。

(4)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教师进行纠正和讲解。

3.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邀请学生进行课堂反思,分享学习心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授课方式:讲解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PPT演示、音频播放、板书等。

3.课堂互动方式:教师提问、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

选用这些方法和手段的原因和优点:这些方法和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教师进行纠正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短新闻两篇》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doc

《短新闻两篇》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doc

《短新闻两篇》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一)关于新闻常识的了解新闻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文体。

在初中我们学过《新闻二则》(《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师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请回顾初中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新闻的文体特点是什么?2、新闻的要素有哪些?3、新闻的结构特点是什么?(二)按下列导读指示预习《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

1、读《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按新闻的结构特点划分新闻内容。

2、新闻阅读,关键在于把握核心内容。

运用信息筛选的方法,完成下列学习要求:⑴阅读交接仪式的过程叙述,填写下表。

香港回归交接仪式过程时间地点事件⑵在本篇新闻中,既有新闻事实,也有新闻背景。

请区分文中哪些内容是新闻背景材料。

背景内容(概括):⑶根据前两点的学习,你是否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新闻主体部分的核心内容?(三)读《奥斯维辛没有新闻》一文,尝试完成下列问题。

1、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本文标题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它和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有什么不一样?2、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奥斯维辛有什么?3、作者为什么要写下这篇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4、本文按参观顺序写出了人们在参观过程中的神态举止和内心感受。

⑴请根据文中信息写出本文的参观顺序。

毒气室—⑵从文中划出参观过程中人们的表情动作和感受描写的语句。

5、一篇文章中给人以强烈震撼的往往是那些细节描写。

请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

6、本文开头和结尾的描写有何特点?就文章结构而言,这是哪一种写法, 有何作用?隋艳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1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短新闻的写作方法,能独立写作短新闻。

2、德育目标:第一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第二篇,勿忘历史,勿忘德国法西斯主义的暴行,不要让历史重演。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的特征,能区分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走上讲台,自然从容地用目光将教室扫视一遍)上课,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下。

)同学们,请打开课本,翻到xx页,今天我们学习新闻两篇。

(板书题目:别了,不列颠尼亚)同学们,在我国广东省珠江口,有一个号称“东方之珠”的美丽岛屿,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回答:香港)对。

香港,清香的海港。

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

有谁知道为什么叫香港吗?大概与很早以前在岛上制造檀香和香烛所散发出的香气有关。

还有的说,香港海面盛产珍珠。

总之,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已经在香港居住。

但是,1841年1月26日,英国殖民者侵占了我们美丽的香港,蹂躏着我们的骨肉同胞。

之后,腐败透顶的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几个不平等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殖民者从此开始了156年的统治。

1984年,中英签署关於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7年七月一日,是神圣而庄严的日子。

这一天,香港终于回归祖国。

这一天,是中华民族的盛大庆典;这一天,是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

离开祖国母亲的怀抱一百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家了。

新华社的四位记者,从独特的视角,用笔记录下香港的回归仪式,以及英国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的情景。

二、作者介绍。

三、朗诵课文。

四、生字词。

五、(机动内容)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检查作业)一、题解:《别了,不列颠尼亚》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

二、分析第1段。

(导语的含义,内容)三、分析2-11段。

(寻找出新闻事实与作者的评论,认识等。

)四、写作特点:1、2、3、4、5、。

五、布置作业。

1982年6月至1983年6月,英国提出继续统治香港,不肯归还,邓小平坚决地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政府没有回旋的余地,我们可以明确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和九龙。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短新闻两篇作者简介周婷、杨兴:《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署名作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通讯名作100篇》(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

这四个人是这篇新闻的创作者。

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罗森塔尔(1922—2006),美国著名记者。

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国籍。

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

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

自1977年起任《纽约时报》执行主编,为巩固该报在美国新闻业中的重要地位立下了功劳。

1986年卸任后,他又成为一名专栏作家,为美国各大报纸撰稿,直到2004年才搁笔。

(一)背景链接1.《别了,“不列颠尼亚”》屈辱的历史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英国两次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

在这两个条约中,香港和九龙被迫割让给英国。

1898年,英国又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99年,从而侵占了整个香港地区。

历经150年的沧桑曲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这一天。

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这是一个对中华民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离开了祖国一个半世纪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四位新华社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这篇佳作。

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 1 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面积达40万平方千米。

由于有数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

该集中营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千米,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40多座集中营的总称。

1947年7月2日,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被辟为殉难者纪念馆。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

为了见证这段历史,每年有数十万名来自世界各国的各界人士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参观,凭吊那些被德国纳粹分子迫害致死的无辜者。

本文便是作者目睹了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后有感而写的一篇新闻。

(二)常识整理文体知识新闻:新闻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和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

要求迅速及时、真实简明、用事实说话。

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图片和电视新闻等。

消息:消息是新闻报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体,具有及时、简明、真实的特征。

消息的结构包括标题、开头、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六部分。

这六部分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不可少的。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它提纲挈领,浓缩文意,因此,新闻必须简洁、确切、醒目,即要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所报道的主要内容,点明其意义并富有吸引力。

新闻标题的主标题旨在揭示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副标题用于补充说明情况或指出内容范围,作出内容提要等。

导语放在开头,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导语的写作一般遵循5W+1H原则,即导语一般包括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结果(How)六要素。

(三)博览悦读《别了,“不列颠尼亚”》体现出的新闻实录性第一,清晰的可视性。

实录性新闻突出表现在“目击”和“视觉”中,它必须写出特定的现场氛围。

这就要求记者(通讯员)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采访现场要善于捕捉精彩的镜头、典型的场面,并给予形象的再现。

如文中写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等等,这些简洁的笔法,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画面,使新闻具有清晰的可视性。

自然流于记者笔端的这些文字,似乎有着色彩浓烈的油画效果,让读者读后犹如品尝醇厚的美酒,回味无穷,并加深了对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性事件意义的理解。

第二,具有生动的可听性。

实录性新闻要再现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形象,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语言,离不开各种音响。

如文中写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等等。

这些描述,给人以流畅自然的感觉,好像亲临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听到降旗声、下雨声、讲话声和升旗的乐曲声……从而受到强烈的感染。

第三,清新而富于动感。

作者巧妙地在文中穿插新闻背景材料,并运用对比手法,在看似静态的叙述中注入动态的信息。

如“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十分耐人寻味。

第四,具有鲜明的色彩感。

如文中实录的“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绿树丛中”“白色建筑”“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广场上灯光渐暗”“五星红旗”“南海的夜幕”等,这些色彩交错的画面,给读者以色彩明快的深刻印象。

于无声处听惊雷《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控诉了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暴行。

但作者在行文中没有使用情绪激愤的感叹句,而是将愤怒的情感融入冷静的表达中,收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1.文章开头采用了正话反说的技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里为什么不能阳光明媚温暖、白杨树婆娑起舞?为什么不能有儿童的追逐游戏?作者不去控诉法西斯,反倒指责诗意的生活。

原来此地是“杀人工厂”,不应与诗意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这样切入,视角独特,更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2.将愤怒的情感压缩在冷静的叙述之中“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这是何等令人发指的暴行,但作者叙述时语气是多么平静:“他们表情茫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只要联想到数以百万计的鲜活的生命、天真的儿童被残酷杀戮,读者的心情能够平静吗?3.将法西斯的暴行熔铸在诗意的描写之中“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这一个漂亮姑娘对生活充满幻想,但等着她的却是毒气和肢解!在这诗意的描写之中饱含着对法西斯的切齿痛恨。

总之,本文在看似冷静的叙述和描写之中,饱含着爱好和平的人们对法西斯的声讨,这声音如滚滚春雷警醒着世人。

(一)读准字音Ⅰ.单音字(1)港督.(d ū) (2)紫荆.花(j īng) (3)冉.冉(r ǎn) (4)婆娑.(su ō) (5)颠.倒(di ān) (6)嬉.笑(x ī) (7)沼.泽(zh ǎo) (8)纳粹..(n à cu ì) (9)废墟.(x ū) (10)雏.菊(ch ú) (11)窒.息(zh ì) (12)祷.告(d ǎo) Ⅱ.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载记载(z ǎi \* jc0 \* "Font:宋体" \* hps21 \o(\s\up 9(接载(z ài (2)泊湖泊(p ō\* jc0 \* "Font:宋体" \* hps21 \o(\s\up 9(停泊(b ó(3)折折腾(zh ē\* jc0 \* "Font:宋体" \* hps21 \o(\s\up 9(折本(sh é (4)剥剥皮(b āo \* jc0 \* "Font:宋体" \* hps21 \o(\s\up 9(剥光(b ō(5)塞塞责(s è\* jc0 \* "Font:宋体" \* hps21 \o(\s\up 9(要塞(s ài (6)鲜鲜为人知(xi ǎn \* jc0 \* "Font:宋体" \* hps21 \o(\s\up 9(新鲜(xi ān2.语境辨析法(7)厦.(xi à)门华侨大厦.(sh à)地处中山路商业街,毗邻市府大道和环岛路,距前往鼓浪屿的渡口仅5分钟车程,交通十分便捷。

(8)中秋来临,神仙湾哨卡.(qi ǎ)的战士们在卡.(k ǎ)片上写下自己的中秋祝福。

(9)中国石化就应.(y īng)届生解约事件做出回应.(y ìng)称,为规范招聘流程,公司2013年的毕业生招聘增加了统一考试环节。

(二)写准字形(1)秸ɡǎn (秆 \* jc0 \* "Font:宋体" \* hps21 \o(\s\up 9(揭ɡān(竿而起 (2)pi āo(剽窃\* jc0 \* "Font:宋体" \* hps21 \o(\s\up 9(pi āo(漂泊(3)水蒸q ì(气\* jc0 \* "Font:宋体" \* hps21 \o(\s\up 9(q ì(汽艇 (4)x īx ī(嘻(嘻哈哈\* jc0 \* "Font:宋体" \* hps21 \o(\s\up 9(x ī(嬉笑(5)鞠躬尽cu ì(瘁\* jc0 \* "Font:宋体" \* hps21 \o(\s\up 9(憔cu ì(悴 (6)盛zhu àn(馔\* jc0 \* "Font:宋体" \* hps21 \o(\s\up 9(zhu àn(撰写(7)草 j ù(屦\* jc0 \* "Font:宋体" \* hps21 \o(\s\up 9(木 j ī(屐 (8)摄xi àn ɡ(像机\* jc0 \* "Font:宋体" \* hps21 \o(\s\up 9(照xi àn ɡ(相机(三)易混辨析1.邻近vs 临近3.心智vs心志第一步快读课文·明大意(一)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在横线上概括出事件。

(二)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方框内填入参观地点以及参观者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