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振幅解释的基本原理共38页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原理》第5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地震勘探原理》第5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L2 h2 V
②从R点产生的绕射波传播到测线上各点所需 时间t2,
t2

RM V
1 (x L)2 h2 V
39
二 地震绕射波和物理地震学
测线上任一点G的绕射波传播时间是:
tR

OR V
RG

t1

t2

1 V
(
L2 h2
(x L)2 h2 )
绕射波时距曲线为:
23
叠加时间剖面上的 凸界面
偏移剖面上的 凸界面
24
一、弯曲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二)凹界面的反射波
1、凹界面按其具体特点可分为:
①R=H为聚焦型凹界面; ②R<H为回转型凹界面; ③R>H为平缓型凹界面。
聚焦型
回转型
平缓型
蝴蝶结
25
一、弯曲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2、单炮记录的上的回转波
①倾斜界面ABC:反 射点自左往右,时距 曲线自左往右; ②弯曲界面CDEFG: 反射点自左往右,时 距曲线自右往左,发 生“回转”; ; ③倾斜界面GHI:反射 点自左往右,时距曲 线自左往右。
36
第二节 复杂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二、地震绕射波与广义绕射
几何地震学的观点认为: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 若遇到地层或岩性突变点(如断棱、地层或岩 性的尖灭点、不整合面的突起点等),这些突 变点会成为新的震源,再次发出球面子波,向 四周传播,该波动在地震勘探中称为绕射波。
37
二 地震绕射波和物理地震学 (一)断棱绕射波
4、回转波的特点
1)回转波只在水平叠加剖面上,或共炮点记 录上可以看到,偏移叠加剖面上看不到回转波, 这是由于经偏移处理后,反射波归位到正确位 置,回转波收敛到凹界面上,从而使凹曲界面 图像正确地显现出来。

地震振幅的调谐效应

地震振幅的调谐效应

地震振幅的调谐效应地震振幅在地震工区中,地震振幅用于指示地层属性的差异。

如果地震数据被转换成相对阻抗,那么就可以观察到层与层之间的阻抗相对差异,而且只是相对差异。

砂岩和泥岩的属性差异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埋藏深度、压实作用、孔隙空间和岩石矿物成分等。

反射振幅响应特征可能是正值、负值或基本没变化,这要取决于砂岩与周围的泥岩之间的相对属性差异大小。

如果砂岩体成席状分布,上覆厚层泥岩,振幅响应肯定是存在的,而且横向上会发生变化,这与砂岩体内部孔隙存在差异有关。

而当砂岩中含有油气时,其阻抗属性肯定会降低,使得与上覆泥岩阻抗属性差异增大,振幅响应上也会增强,甚至出现亮点特征。

因此如果将反射振幅转换成阻抗差异属性剖面,就可以直接在该剖面上进行有关岩性或含流体的解释。

当然在解释时还需要考虑砂岩与泥岩的阻抗相对差异关系,如果砂岩速度比泥岩快,在含油气后有可能速度会与泥岩重叠或者稍慢,在阻抗差异上就显得较为难以识别;如果砂岩速度比泥岩慢,那含油气后速度会更慢,在阻抗差异上也会更明显。

在地震剖面上追踪层位后,沿着层位提取振幅属性,这种振幅平面上的变化特征就具有地质意义。

振幅幅度值的变化,如从强到弱,或从弱到强,均指示着平面上地层物理属性的差异,如岩性、孔隙性或含流体性质。

如果将振幅属性与构造叠合起来分析,就有利于寻找有利区域,即构造位置优越同时振幅属性有明显特征,当然这要根据区域圈闭性质结合起来考虑。

地震振幅属性同时还隐含着地层流体压力(时移效应)和饱和度信息,当然这种直接观察难度是很大的,需要对比多次采集后的振幅响应属性,从中找出差异,从而指导油气田开发。

调谐效应地下地层是由多个地质层段相互叠加起来形成的。

地震数据仅仅记录了有限频带范围内的信息,一般是10HZ到60HZ。

地震振幅数据里隐含了地层岩性、孔隙、流体等的地质信息,而其中有些振幅则是与调谐效应相关的,也就是说振幅的变化比如增强是与地层厚度变薄有关。

因此在使用振幅属性来解释储层时,还需要注意到由于储层厚度的变化导致的振幅变化,而不仅仅是储层相关物理属性差异。

地震学原理

地震学原理

地震学原理地震学是研究地球内部产生、传播和记录地震波的学科,通过地震波的分析可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动力学过程。

地震学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弹性波传播原理:地震波是地震事件产生的振动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波动。

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 波),它们都是属于弹性波动的一种。

P波是一种能够沿地震传播路径传播的压缩性波动,而S波是一种只能沿介质的横向传播的剪切波动。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地球内部不同介质的阻力、反射、折射等影响,从而形成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特征。

2. 震源机制:地震波源来自于地球内部的断层破裂和地壳运动。

地震学通过对地震波的方向、振幅、频率等进行分析,可以推断出地震的震源机制,即地震发生时断层的破裂方式和破裂过程。

震源机制的研究可以提供有关地震的震源深度、震级和震中位置等重要参数。

3. 地震波传播速度: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是地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不同种类的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会有所差异。

通过观测和分析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可以推断地球的不同层次的界面和介质的性质,如地幔和核的界面。

4. 地震波记录与解释:地震学家使用地震仪器进行地震波的记录和分析。

地震记录包括地震仪和地震图表,地震图表可用于测量地震波的震级和震中位置。

通过收集和分析地震记录,地震学家可以了解地壳内的地震活动分布、地震烈度以及岩石物理特性等信息。

5. 地震学应用:通过地震学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动力学过程,为地球科学、地质勘探、地震灾害预测和工程建设等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地震学的应用还包括探索资源、研究地震活动规律、监测地震活动以及评估地震灾害风险等。

综上所述,地震学的原理主要涉及地震波传播、震源机制、地震波传播速度、地震波记录与解释以及地震学的应用等方面,通过这些原理可以研究和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地震活动规律。

地震资料解释 2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学

地震资料解释 2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学
状图上的盐
层和速度曲 线上的R8一 R9段有密切 联系。
为什么 会这样?
同一地点得到的地质柱状图、速度测井曲线和地震记录
爆炸尖脉冲的变化示意图
复习地震记录的面貌
是怎样形成的。爆炸时 产生的尖脉冲,在爆炸 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 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 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 渐稳定,此时的地震波 被称为地震子波(c和 d。)地震子波在继续 传播过程中,其振幅会 因各种原因而衰减,但 波形的变化却可以认为 是很小的,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看成不变。
现地震勘探阶段,主要是研究纵波反射波,最后成 果是水平叠加和偏移地震数据,在界面倾角不大时,可以 近似认为是垂直入射。在垂直人射的情况下,将会使问题 简化,纵波入射时将只考虑产生的反射纵波和透射纵波的 情况。这时界面的反射系数定义为:
在制作人工合成地震记录时,反射系数就是由 测井提供的速度和密度根据公式计算的。
提供优化开发方案所需的三维数模模型
构造模型
岩石物理模型
孔隙度模型
渗透率模型
油藏剖面模型
油藏饱和度模型
1.2 与解释有关的基本概念
1.2.1 地震子波
波是振动的传播。人工激发地震波,一般是采用炸 药、可控震源、气枪(海上)等方式激发振动,该振动 的传播形成地震波。
定义:
在震源附近,地震波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 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此时的地震波被称为 地震子波。
当地震波传播到两地层的分界面时,能否产生反 射波不取决于两地层岩性是否不同,而是取决于两地 层间是否存在着波阻抗差。并且从理论上可以推导出 明确的反射波、透射波振幅与波阻抗的关系。例如, 当地震波垂直入射到两地层的分界面时,反射系数 (反射波与入射波振幅之比)等于?
反射系数(反射波与入射波振幅之比)等于两地 层的波阻抗差与波阻抗和之比。

地震资料解释PPT讲解共60页文档

地震资料解释PPT讲解共60页文档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地震资料解释PPT讲解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被永 远肯定 。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001地震勘探原理及解释方法简介

001地震勘探原理及解释方法简介

为什么入射 角是直角?
信号太弱,信噪比太低
第三步:水平叠加
把同一点的反射信
S
M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R
号经过处理以后,进
行相加,从而可以加
强信号去除噪声
•T0=2H/V
R
多次迭加的观测系统
• 如图所示,24道接收,炮点 位于第一个检波器位置上, 每放一炮,炮点随整个排列 一起向前移动三个道间距 (d=3delt(x)),这样就组成 了四次迭加的观测系统。O1 点放炮的第19道,及其它点 放炮的13道,7道,1道均来 自共反射点R1
?
常规动校正
四次项动校正
视各向异性动校正
接 收 方 式
一点激发
多点接收
返回
几个单炮实例
不同地表条件下的单炮记录
二 进 制 增 益 控 制 系 统 实 例
随机干扰波
折射1 折射2 有效波
面波1
面波2
沙漠地表
区域异常振幅压制前后单炮记录
TR. 1--120
TR. 361--480
单炮记录
地表 基准面
第二步: 静校正
• 沿地震观测线的地形是起伏不平的。表层介质不 均匀,厚度也沿横向变化。这样势必导致反射波 因表层异常产生时差,直接歪曲地下深层的构造
形态。为此,为了消除表层影响,选择一个统一
的基准面作表层校正,由于这种校正与反射波的 传播时间无关,每一个记录道只有一个校正值,
所以称为静校正
第一步:自接自收的地震勘探
• 在地表平坦的情况下, 接收到的地震记录与 实际的地层形态一致, 此时我们看到的地震 剖面就是对应的地下 结构 • T0=2H/V
T0
H,V T0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C、结合构造,分析断层 切割关系, 研究断层对构造的控制
作用;利用构造运动的期次确定断层的切割关系。
一般情况下新断层切割老断层。
二维解释
D、断层的级别: 结合地质、构造发育史定断层的级别;
主要根据地震剖面上断距,两侧对置的层位,波阻特征等。
一级断层:控制盆地的沉积,断到基底。盆地可研究生油层系、 资源量。 二级断层:控制构造带。构造带可以研究生储盖、生油构造。
用来验证解释成果的合理性。 力求符合地质规律。 4 、多种地震信息验证, 地质录井、测井、试油资料,为正确
的划分断块提供了依据,成图后,随时取得钻井反馈信息, 反复认识,不断修正成果图。 5 、多层作图,不仅限于标准层作图,还要对含油层系附近、油层 及层间都要作图,这样有利于正确地反映有利层系或含油层系 的形态。同时作波阻抗反演必须有多层控制,最好是 5层以上。 6、精细的构造解释,精细的解释和反复处理密切相关,且涉及 面很广,精细解释成果是勘探工作的最终目的,也是重要环节。
CH91-104与LY96-2相交剖面段(处理前)
CH91-104与LY96-2相交剖面段(处理后)
二维解释
层位标定技术
二维地震资料迭后一致性处理
精细速度场的研究
速度场的建立思路
以T0图和叠加速度为基础;充分利用 井孔的各种信息(钻井、声波、VSP), 通过一定的速度估算手段--层位控制模
二维解释
2、闭合差校正 二维资料普遍存在闭合差,因此除了上述各种之
外,还要作闭合差校正。 这一步是在做好相位、频率、振幅一致性处 理的基础上进行的。 闭合差校正的关键是选好基准面 (或参考层),多次反复计算和 修改校正量。 在一般解释系统上都有闭合差校正的功能,所选择的基 准面断层越少越好,越靠近目的层越好;所以这是一个边解释边进行 闭合差校正的交互迭带过程。

完整版地震属性原理

完整版地震属性原理

地震属性原理振幅统计类属性能反应流体的变化、岩性的变化、储层孔隙度的变化、河流三角洲砂体、某种种类的礁体、不整合面、地层调协效应和地层层序变化。

反应反射波强弱。

用于地层岩性相变剖析,计算薄砂层厚度,辨别亮点、暗点,指示烃类显示,辨别火成岩等特别岩性。

1.均方根振幅(RMS Amplitude)均方根振幅是将振幅平方的均匀值再开平方。

因为振幅值在均匀前平方了,所以,它对特别大的振幅特别敏感。

合适于地层的砂泥岩百分比含量剖析,也用于地层岩性相变剖析,计算薄砂层厚度,辨别亮点、暗点,指示烃类显示,辨别火成岩等特别岩性。

√2.均匀绝对值振幅( Average Absolute Amplitude)均匀绝对值振幅没有均方根振幅那样,对特别大的振幅敏感。

适于地层的岩性变化趋向剖析,地震相剖析,也可用于地层岩性相变剖析,计算薄砂层厚度,辨别亮点、暗点,指示烃类显示,辨别火成岩等特别岩性。

3.最大波峰振幅( Maximum Peak Amplitude )最大波峰振幅的求取方法是,关于每一道,PAL 在剖析时窗里做一抛物线,恰巧经过最大正的振幅值和它两边的两个采样点,沿着这曲线内插可获得最大波峰值振幅值。

PAL画一个使这三个采样点合适曲线而且沿这一曲线确立出最大值。

最大波峰振幅 = 125最大波峰振幅是剖析时窗内的最大正振幅,最合适绘制层序内或沿着特定的反射体上的振幅异样图;这些异样可能是因为气体和流体的齐集,不整合,或是调谐效应而惹起的。

适于沿某一层面进行储层剖析,也可用于地层岩性相变剖析,计算薄砂层厚度,辨别亮点、暗点,指示烃类显示,辨别火成岩等特别岩性。

4.均匀波峰振幅(Average Peak Amplitude)均匀峰值振幅是对每一道在剖析时窗里的全部正振幅值相加,获得总数除以时窗里的正振幅值采样数获得的。

合适研究某一层的岩性变化,也可用于地层岩性相变剖析,计算薄砂层厚度,辨别亮点、暗点,指示烃类显示,辨别火成岩等特别岩性。

地震作用基本原理及计算方法

地震作用基本原理及计算方法

地震作用基本原理及计算方法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地震的特点,地震作用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以及抗震设计中注意事项,得出结论:地震发生虽然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但是地震作用却有一定的规律性。

只要科学把握地震作用发生的本质和规律,从地震灾害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就会使抗震设计理念更先进,抗震设计计算更准确。

关键词:地震地震作用基本原理设计理念1.前言我国地处世界上最活跃的地震带上,我国东部地区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我国西部及西南处在欧亚地震带上,因而我国地震活动频繁,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之一。

地震发生时将释放很大的能量,但具体地震作用具有哪些特点呢?地震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是随机的、不确定的,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是:震源浅、烈度高、分布广、伤亡大。

2.地震作用基本原理地震作用是短时间内的一种动力作用,地震发生时,结构的加速度和惯性力的方向和大小不断变化,作用力的大小与地震动和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有关,场地、震级和震中距都会影响地面运动。

地震是由不同周期的振动频率组成的,当建筑结构的自振频率与地震的主振频率接近时,就会产生共振而造成严重破坏甚至倒塌。

地震作用下,结构的运动微分方程,单自由度体系表达式为:m(x″+x″)+cx′+kx=0。

式中m――结构质量;c――结构阻尼系数;k――结构刚度系数;x,x′,x″――分别为结构对地面的相对位移、速度及加速度;x″――地面加速度时程。

3.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地震作用发生的概率较低,一次地震的时间不长,但地震强烈,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多,在地震发生时要求结构完全处于弹性状态是十分不经济的,因此人们要求结构能保护人类的生命和财产,提出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设计对策,在地震作用下变形能力不足是结构破损和倒塌的主要原因,因此抗震设计方法由基于承载力的设计方法发展为基于延性的设计方法,并正在研究和发展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

结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高三物理振幅知识点归纳

高三物理振幅知识点归纳

高三物理振幅知识点归纳物理学中,振幅是描述波动现象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高三物理学习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与振幅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三物理学中与振幅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以便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概念。

1. 振幅的定义在物理学中,振幅是指波动的最大偏离程度。

对于周期性波动,振幅被定义为波的最大正向位移或负向位移的绝对值。

振幅通常用字母“A”表示,单位为米(m)。

2. 振动的特征量振幅是描述振动特征的一个重要量值,同时还有频率和周期等。

在振动过程中,振幅与物体的能量和振幅对应的周期是相关联的。

3. 振幅与频率的关系频率是指波动单位时间内的周期数,通常用字母“f”表示,单位为赫兹(Hz)。

频率与振幅有一定的关系,即振幅与频率成正比。

当频率增大时,振幅也随之增大,反之亦然。

4. 振幅对波速的影响振幅还对波速产生影响。

波速是指波动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通常用字母“v”表示,单位为米/秒(m/s)。

振幅与波速成正比,当振幅增大时,波速也相应增大。

5. 振幅与波长的关系波长是指波动一个完整周期所经过的距离,通常用字母“λ”表示,单位为米(m)。

振幅对波长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影响,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比例关系。

振幅影响的是波动的振幅强弱,而波长影响的是波动在空间中的分布。

6. 振幅与波动能量的关系振幅还与波动的能量有密切的联系。

波动的能量与振幅的平方成正比。

振幅越大,波动的能量也越大。

通过以上的归纳,我们对高三物理学中与振幅相关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振幅作为描述波动的重要概念,它与频率、波速、波长和能量等特征量密切相关。

掌握振幅的概念及其与其他特征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学中的波动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在解题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振幅及其相关概念。

掌握振幅的性质和特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与波动相关的物理问题。

因此,在高三物理学习中,我们要充分理解和掌握振幅的相关内容,加深对其内涵的理解,并能够熟练运用到解题实践中。

地震板的原理和识图讲解

地震板的原理和识图讲解

地震板的原理和识图讲解
地震板是一种用于测量和记录地震活动的仪器,它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产生的振动。

地震板的结构通常由一个固定的底座和一个可移动的平台组成。

平台上放置着一个笔或铅笔,并且平台底部与地震板的底座通过弹簧连接。

当地震波经过地震板时,地震波的振动会使底座产生位移。

底座的位移通过弹簧传递到平台上,进而导致平台上的笔发生相应的移动。

因此,地震板上的笔会在纸上产生一条曲线。

在进行识图分析时,地震学家会观察地震板上的笔迹,并根据它的振幅、波形和持续时间等特征来判断地震波的性质和活动。

不同类型的地震波(如P波、S波和表面波)会在地震板上产生不同的笔迹形态,这些形态可用于确定地震的震级、震源位置和地震发生时刻等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地震板通常适用于测量较小的地震活动,对于强烈的地震来说,地震板可能无法承受其产生的巨大力量,从而导致不准确或损坏的测量结果。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地震板通常会结合其他地震测量设备一起使用,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震

地震

地震反射结构:指同一地震地层单元范围内地震剖面各个组成部分(即同相轴)的代表性物理地震学特征,包括其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和连续性三个方面。

视振幅——界面上下岩性差别的大小视周期(视频率)——反射界面之间间距的大小。

连续性——同相轴的视振幅、视频率在横向上的稳定程度。

反映的是界面上下岩性差别或界面间距在横向上的稳定程度。

(1)杂乱反射结构(强振幅低连续结构)杂乱反射结构的基本特征就是振幅很强,但又不连续,故显得很杂乱。

振幅强意味着岩性或岩层厚度横向变化剧烈,从而反射系数横向上变化很大。

这种反射结构往往发育于冲积扇,陡崖浊积扇、海底扇等扇体中,或者由于重力滑动或构造变动而强烈变形了的地层里。

(2)无反射结构(极低振幅中连续性结构)其基本特征就是振幅极低,几乎看不出同相轴的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评价连续性的好坏,故笼统地称之为中连续性。

形成无反射结构的根本原因是岩性均一、形不成反射界面。

这与岩性本身无直接关系,巨厚的深湖相泥岩,滨海相砂岩、陆棚相灰岩、白云岩以及泥质沉积很贫乏的辫状河砂岩中都可发育这种反射结构。

(3)三高反射结构(高振幅、高频、高连续性结构)其特征是振幅、频率、连续性都很高。

振幅高意味着界面上、下岩性差异大。

频率高意味着层厚较薄且频繁交替,连续性高则意味着岩性和岩层厚度横向上很稳定,它是浊积砂发育的深海相、深湖相、或者薄煤层稳定发育的浅湖沼泽相的典型特征。

(4)向上增强反射结构其基本特征是振幅在下部较弱,而向上显著增强。

这表明在下部岩性较均一,而向上岩性差别增大。

通常在反旋回的沉积相组合中,如三角洲、海退期陆棚沉积等容易形成这种反射结构。

地震反射构型:指地震剖面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即同相同轴)的空间排列方式。

(1)平行(亚平行)反射构型以同相轴彼此平行或微有起伏为特点。

它是沉积速率在横向上大体相等的均匀垂向加积作用的产物。

在陆棚、深海盆地、深湖或浅湖、沼泽等许多相带中都可发育,因此多解性很强,但反映了在稳定条件下的均匀沉积这一点是相当明确的。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目录2 地震层序分析 (2)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 (2)2.3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 (3)2.4 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及成因 (5)2.5 地震层序划分对比 (6)3 地震构造解释 (9)3.1 概述 (9)3.2 复杂构造形态的特殊地震响应 (10)3.3 断层解释 (11)3.4 典型构造样式的地震识别 (12)3.5 构造活动时期分析方法 (17)4. 区域地震相分析 (18)4.1 概述 (18)4.2 地震相标志 (19)4.3 地震相编图及其沉积相解释 (24)4.4 典型沉积体的地震识别 (27)4.5 典型地震相模式 (31)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第3课2 地震层序分析? 2.1 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 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 2.3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 2.4 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 2.5 地震地层单元划分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 2.2.1 地震反射标志层的确定? 2.2.2 单一同相轴的对比? 2.2.3 根据波组或波系进行地震反射界面对比? 2.2.4 根据振幅包络线进行对比? 2.2.5 地震反射界面对比的闭合检查2.2.1 地震反射标志层的确定同相轴是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相同相位的连接线。

因峰值点容易确定,因此通常是对波峰或波谷进行同相轴对比。

地震反射界面地震反射界面是多条地震剖面的同相轴在三维空间上构成的一个几何面。

地震反射标志层指波形特征突出、稳定且分布广泛的同相轴或波组。

因其易于识别和对比,因此地震解释首先要从标志层开始,在断裂发育区尤其如此。

重大的地质界面可以是标志层,也可以不是。

如基底意义重大,但某些情况下反射特征不明显,难以识别。

2.2.2 单一同相轴的对比原则(1)极性相同:同相轴具线状廷伸特征,相邻道的同相轴或为波峰或为波谷,应为一连续的曲线,相邻界面的同相轴应大体平行。

(2)波形相似:相邻道同相轴的振幅、频率等波形特征相似,横向上为逐渐变化,横向连续性好。

地震振幅属性

地震振幅属性

1.均方根振幅(RMS Amplitude)均方根振幅是将振幅平方的平均值再开平方。

由于振幅值在平均前平方了,因此,它对特别大的振幅非常敏感。

适合于地层的砂泥岩百分比含量分析,也用于地层岩性相变分析,计算薄砂层厚度,识别亮点、暗点,指示烃类显示,识别火成岩等特殊岩性。

√2.平均绝对值振幅(Average Absolute Amplitude)平均绝对值振幅没有均方根振幅那样,对特别大的振幅敏感。

适于地层的岩性变化趋势分析,地震相分析,也可用于地层岩性相变分析,计算薄砂层厚度,识别亮点、暗点,指示烃类显示,识别火成岩等特殊岩性。

3.最大波峰振幅(Maximum Peak Amplitude)最大波峰振幅的求取方法是,对于每一道,PAL在分析时窗里做一抛物线,恰好通过最大正的振幅值和它两边的两个采样点,沿着这曲线内插可得到最大波峰值振幅值。

PAL画一个使这三个采样点适合曲线并且沿这一曲线确定出最大值。

最大波峰振幅= 125最大波峰振幅是分析时窗内的最大正振幅,最适合绘制层序内或沿着特定的反射体上的振幅异常图;这些异常可能是由于气体和流体的聚集,不整合,或是调谐效应而引起的。

适于沿某一层面进行储层分析,也可用于地层岩性相变分析,计算薄砂层厚度,识别亮点、暗点,指示烃类显示,识别火成岩等特殊岩性。

4.平均波峰振幅 (Average Peak Amplitude)平均峰值振幅是对每一道在分析时窗里的所有正振幅值相加,得到总数除以时窗里的正振幅值采样数得到的。

适合研究某一层的岩性变化,也可用于地层岩性相变分析,计算薄砂层厚度,识别亮点、暗点,指示烃类显示,识别火成岩等特殊岩性。

5.最大波谷振幅 (Maximum Trough Amplitude)最大波谷振幅的求取方法是,对于每一道,PAL在分析时窗里做一抛物线,恰好通过最大负的振幅值和它两边的两个采样点,沿着这曲线内插可得到最大波谷振幅值。

PAL 画一个适合这三个采样点的曲线并且沿着这一曲线确定出最大值。

地震振幅的调谐效应

地震振幅的调谐效应

地震振幅的调谐效应地震振幅在地震工区中,地震振幅用于指示地层属性的差异。

如果地震数据被转换成相对阻抗,那么就可以观察到层与层之间的阻抗相对差异,而且只是相对差异。

砂岩和泥岩的属性差异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埋藏深度、压实作用、孔隙空间和岩石矿物成分等。

反射振幅响应特征可能是正值、负值或基本没变化,这要取决于砂岩与周围的泥岩之间的相对属性差异大小如果砂岩体成席状分布,上覆厚层泥岩,振幅响应肯定是存在的,而且横向上会发生变化,这与砂岩体内部孔隙存在差异有关。

而当砂岩中含有油气时,其阻抗属性肯定会降低,使得与上覆泥岩阻抗属性差异增大,振幅响应上也会增强,甚至出现亮点特征。

因此如果将反射振幅转换成阻抗差异属性剖面,就可以直接在该剖面上进行有关岩性或含流体的解释。

当然在解释时还需要考虑砂岩与泥岩的阻抗相对差异关系,如果砂岩速度比泥岩快,在含油气后有可能速度会与泥岩重叠或者稍慢,在阻抗差异上就显得较为难以识别;如果砂岩速度比泥岩慢,那含油气后速度会更慢,在阻抗差异上也会更明显。

在地震剖面上追踪层位后,沿着层位提取振幅属性,这种振幅平面上的变化特征就具有地质意义。

振幅幅度值的变化,如从强到弱,或从弱到强,均指示着平面上地层物理属性的差异,如岩性、孑L隙性或含流体性质。

如果将振幅属性与构造叠合起来分析,就有利于寻找有利 区域,即构造位置优越同时振幅属性有明显特征,当然这要根据区域 圈闭性质结合起来考虑。

地震振幅属性同时还隐含着地层流体压力 (时移效应)和饱和度信息, 当然这种直接观察难度是很大的,需要对比多次采集后的振幅响应属 性,从中找出差异,从而指导油气田幵发。

调谐效应了有限频带范围内的信息,一般是 10HZ 到60HZ 。

地震振幅数据里隐if 地下地层是由多个地质层段相互叠加起来形成的。

地震数据仅仅记录£ 迪林反演II 底于橫型反浚含了地层岩性、孔隙、流体等的地质信息,而其中有些振幅则是与调谐效应相关的,也就是说振幅的变化比如增强是与地层厚度变薄有关。

最新(完美版)地震资料解释文字部分总结-第二章

最新(完美版)地震资料解释文字部分总结-第二章

最新(完美版)地震资料解释文字部分总结-第二章第二章地震层序分析2.1 地震时间剖面的特征时间剖面是有众多相邻的单道地震记录所组成的。

单道地震记录反映的是该点位的振动图,它反映了其下地层的反射系数的垂向变化特征。

时间剖面的纵坐标为双程旅行时间。

通常为ms。

时间剖面的横坐标为地震道的道号,因各道是等间隔排列的,因此它反映了时间剖面的空间位置。

时间剖面的显示方式及其对比:波形显示、波形加变面积显示、波形加变密度显示、波形加彩色显示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2.2.1 地震反射标志层的确定(1)同相轴:同相轴是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相同相位的连接线。

因峰值点容易确定,因此通常是对波峰或波谷进行同相轴对比。

(2)地震反射界面:地震反射界面是多条地震剖面的同相轴在三维空间上构成的一个几何面。

(3)地震反射标志层:指波形特征突出、稳定且分布广泛的同相轴或波组。

因其易于识别和对比,因此地震解释首先要从标志层开始,在断裂发育区尤其如此。

重大的地质界面可以是标志层,也可以不是。

例如基底的意义重大,但某些情况下反射特征并不明显,难以识别。

2.2.2 单一同相轴的对比(1)极性相同:同相轴具线状廷伸特征,相邻道的同相轴或为波峰或为波谷,应为一连续的曲线,相邻界面的同相轴应大体平行。

(2)波形相似:相邻道同相轴的振幅、频率等波形特征相似,横向上为逐渐变化,横向连续性好。

对波形相似的把握:相邻道同相轴的振幅、频率等波形特征相似,横向上为逐渐变化,横向连续性好。

实际资料中,波形相同是极少的。

2.2.3 根据波组或波系进行地震反射界面对比(1)波组:是相邻若干个有一定特征且横向稳定的同相轴的组合。

一般由一两个强振幅与若干弱振幅波组成。

(2)波系:是相邻若干个有一定特征且横向稳定的波组的组合。

2.2.4 不整合面的包络面对比(1)不整合面反射的特殊性1) 不整合面下伏地层的波阻抗横向变化,而上覆层波阻抗横向稳定,所以不整合界面的波阻抗差不仅有大小的变化,而且有正负的变化,因此反射振幅既有强度的变化,也有极性的变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