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古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浅谈天水胡氏古民居建筑——南宅子的陈列展览特色

浅谈天水胡氏古民居建筑——南宅子的陈列展览特色
2 展 览 内容 翔实 生 动 、 味浓 厚 - 2 趣
条利 用 古建 筑原 有 的格 局 与风 貌 ,结合 现代 理 念 陈列展 览的 一 关键 词 : 建筑; 古 陈列 . 览: 色 展 特 中 图分类 号 : 9 文 献标 识码 : J 5 A 文章 编号 :6 3 2 1(0 1O — 2 5 0 17 — 112 1 )6 0 5— 2
国实属 罕见 。
调的处理。 墙面采用黄土高原较为普遍的土坯敷泥 ; 家具多以深色
为主 色 调 . 推崇 色泽 深 、 地 密 、 理 细 的珍 贵硬 木 家 具 , 露 出 一 质 纹 透 种 高贵 . 重的气 质 ; 大红 色 的 中堂 、 联 、 匾烘托 祝 寿 的 热闹 庄 用 寿 寿
平方米 , 1 由 2个四合院 、8座单体古建筑组合而成 , 目前我国保 7 是 存较为完好 的一处明代古民居建 筑群 , 有着较高 的历史 、 文化 、 艺
术 价值 。特 别 是 自建 成 之后 迄 今 40年 来一 直 由胡 氏 家族 后 裔 世 0 代 居 住 , 初 以 来只 有 少部 分建 筑进 行 了增 饰修 补 , 种现 象 在 全 清 这
柜 采 用低平 柜 展示 , 便 了人们 近距 离 观看 文物 。 方 处处 蕴含 着 人文 关 怀 的理 念 。
1展览概况
天 水胡 氏 古 民居——一 南宅 子 始建 于 明 万 历 十七 年 ( 元 18 公 59
年 )是明嘉靖三十七年 ( , 公元 15 年 ) 5 8 秦州举人 、 中宪大夫 、 山西
产 品。本 文 阐述 了天 水胡 氏 古 民居 建 筑 ( 南宅子 ) 在展 览主题 、 览 展
内容 、 览形 式 设计 、 展 内容 设 计 等 几 个 方 面 的特 色 , 向人 们展 示 了

甘肃天水民居建筑的地域特色

甘肃天水民居建筑的地域特色

甘肃天水民居建筑的地域特色*Lo c a l Cha ra c te ris tic s of the Re s ide n tia l Buildings in Tia ns hui,G a ns u 高亚妮1魏成2Ga o Y a ni We i C he ng摘要 甘肃省天水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景观。

明朝形成的“五城连珠”城市格局全国罕有,而构成这一独特城市布局的要素之一——明清民居在这片土地上已屹立四百多年。

天水民居建筑大都是土木结构,设计精巧、布局严谨、古朴典雅。

在中国南北两大古建筑流派中,天水民居建筑的风格兼有北方的粗犷和南方的秀美,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通过对天水民居街巷、布局、结构、色彩、装饰、木楼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天水民居“北雄南秀”的特点及成因。

关键词 民居建筑;地域特色;天水市A B S T R A C T Tia n s h ui C ity,in G a ns u P rovinc e is a na tiona l his toric a nd c ultur a l c ity.It ha s a uniq ue na tura l e nvironme nt a nd 甘肃省天水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景观。

早在两千六百多年前,秦武公在此建置邽县和冀县,是史籍所见两个最早称县的地方。

明清时期形成了“五城连珠”的格局,成为垅上最具特色的城市。

“从东向西一字排开的五座城垣,巍然屹立在藉水河畔。

南北两山夹峙,藉水一水中流;城内官署民居,鳞次栉比;市井店铺,排布有序;寺观庙宇,金碧辉煌;城南行行垂柳,城北松柏森森,满城古槐葱绿,城外河滩涂地,菜地磨房,一派田园风光”)。

时至今日,随处可见的民居、ric hne s s of h um a n c iviliz a tio n.The urb a nf orm of"Five-c a stle c onne c te d"e sta blis he dfr o m th e Ming Dyn a s ty is v e r y ra r e inChine s e history.Re s i d e ntia l building,one ofthe e le me nts of the c ity,ha s b e e n s ta nd ingin this la nd for f our hundre d ye a rs.Tia nshuia n c ie n t re s id e ntia lb u ild in g s a r e m os tlyma d e of c la y a nd wood,with sop histic a te dde sig n,re a so na b le s truc ture,c onc is e a nde le g a nt s tyle.It c om bine s the a rc hite c tura lfe a tur e s o f the North a n d S outh in c hin a,whic h ha s imp orta n t re s e a rc h va lue.Ba s e don the"stre e ts,s truc ture,c olor,d e c ora tion"a nd oth e r re s e a r c he s,this a rtic le trie s toa na lyze s the c ha ra c te ris tic s a nd c a us e s ofTia nshui a nc ie nt re sid e ntia l b uilding s.K EY WO R DS re sid e ntia l bu ilding s;loc a lc ha ra c te ris tic;Tia ns hui C ity.*“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项目编号:2008B AJ08B02;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8KB30;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编号:2009ZM0190)资助项目。

天水古民居南宅子的审美意蕴

天水古民居南宅子的审美意蕴

天水古民居南宅子的审美意蕴朱淑娥,薛灏2(1宁复大学美术学院,宁夏银Ji I750021;2天水市博物馆,甘肃天水741000)摘要:在陇上历史文化名城天水散布着许多古代民居建筑群.其中以“南宅子”著称的胡氏民居可谓当地古代民居的代表。

其布局严谨、主次分明、曲回幽静、古朴素雅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积淀,充分展现了具有民居特色的聚落环境形态和高超的建筑艺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南宅子审美意蕴存陇上文化古城天水散布着许多古代民居建筑群,其I f l以“南宅子”著称的胡氏民居可谓当地古代民居的代表。

南宅子坐落于灭水秦城区,是明嘉靖年间秦州举人、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副使胡来缙的私宅,建于明万历十七(1589)年,占地4050-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由9个四合院42座古建筑组合而成。

各院由甬道相联。

商低错落,排列有序,形成了庞大的家族宅第群,堪称现存明清古民居建筑的杰出典范。

南宅子充分展现了具有民居特色的聚落环境形态和高超的建筑艺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一、建筑风格中深厚的文化积淀天水因其“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而得名,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渊源。

使古代官宦把这里当成修建宅第的风水宝地。

风水观念和文人的山林情怀成为他们修建宅第的基本理念。

南宅子是现存的明清时期民居的代表性建筑.其布局严灌、主次分明、曲回幽静、古朴素雅的风格.体现出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积淀。

1.伦理价值观的体现“儒”是封建士大夫阶层人世或社会生活的哲学.体现了他们兼济天下的情怀和功利思想。

“道”是精神生活的理想,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状态。

这种“儒道互补”观念渗透到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在建筑方面也不例外,南宅子的艺术价值正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伦理价值,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封建正统的儒家思想中,家庭成为实现封建次序伦理纲常的重要一环。

南宅子作为封建中层官僚的居住宅第,其布局与建筑风格't l展现了相应的封建纲常宗法观念。

甘肃民居建筑介绍

甘肃民居建筑介绍

• 明初建筑崇尚古风,讲 究制度,装饰朴素。统 治者以礼制的形式强化 了建筑中的封建等级, 形成了住宅单体建筑的 简约单一和群体组合的 严谨整,古老的前堂后 寝格局重新被推崇,成 为品官宅第的经典式建 筑模式。 • 与南宅子相较,北宅子 规模更为宏大。北宅子 平面接近正方形,原为 正院三进,侧面建有大 小院落5个,现仅存二、 三院的前后正庭与中院 庭楼及厢房。
特点
1.建筑高度较低,屋顶坡度<20度,屋檐窄; 2.建筑样式以北房、西房为主的单式方形院落; 3.北房多采用“堂屋式”建筑,突出家长(老人) 的地位,堂屋两旁的耳房比堂屋较低;又有很大 部分采用“挑檐式”的建筑风格; 4.建筑结构一般为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今年来随 着现代建筑方式的影响, 砖混结构的平顶房, 小洋楼开始流行起来
天水四合院介绍
• 甘肃天水民居中占主要成分的当属四合院形制。 • 汉族民居以木构架系统的院落式为基本特征,以 地理上的秦岭、淮河为界,形成了南北不同的风 格,而天水民居将南北风格相融合,兼有北方的 雄厚与南方的灵秀。
天水四合院特点简介
• 受当地传统风水观念支配,院落大门多座院之东南,厕所 置于院之西南角。院内雨水则汇流于西南排出院外。 • 四合院大门多采用屋宇门形式。即是将倒座东侧稍间辟作 门道,而在倒座后墙上开门的一种大门。门框、门扇坚实 厚重,造形简约朴素。 • 亦有部分大门采用对山式墙垣门,即大门对着前院东房山 墙开南门,或对着西房山墙开北门。 • 一坡构架,四面屋顶均为 • 一坡各自向院内延伸。 • 因而造成后墙高竣、 • 深巷高墙的奇观。
厢房位于院内东、西两侧,坐落于一高0.395米 的台明之上。南北长13.8米,东西宽7.31米。面 阔三间,通面阔12.88米;进深两间,前出廊, 通进深5.94米。平面呈长方形。大木构架为7檩6 步架前出廊,单檐悬山顶式结构。屋面为合瓦屋 面,施扁担脊,无正吻。山面墙身为夯土墙,下 碱为块石砌筑。台明为陡板石包砌,高0.395米。 室内外地面均为素土地面。建筑后檐墙体底部厚 0.77米,两山面墙体底部厚0.7米左右。山墙及 后檐墙由下碱和上身组成,山墙下碱为块石砌筑, 墙身均为夯土墙。 屋内明间施立柱,柱间用穿相连接,穿之间施壁 板,以分割室内空间;次间梁架为三架梁,上施 脊瓜柱,檩下施枋,不施垫板,檩上为桷子。三 架梁下为三步梁,梁间以金柱和金瓜柱相连。前 廊施前穿单挑出檐,上托檐檩,檩下施枋,其上 为屋面。

甘肃古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甘肃古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员, 要 进 一步 培植 中华 民族 的共 同文 化 , 强化 各 个 民族 荣 发 展 。
【 参 考文 献 】 庆 文理 学院 学报. 2 0 0 9 , ( 1 2 ) .
[ 5 ] 王有 星 . 对 我 国城 市 民族 关 系的若 干思 考 [ J ] . 广 播 电视 大学 学 报。 2 0 0 2 , ( 2 ) . [ 6 ] 杨 建平 . 我 国城市 民族 状况 及发 展发 展趋 势 [ J ] . 山西社 会 主义 学院 学报 , 2 0 0 2 , ( 9 ) . [ 7 ] 王宗 礼 . 西 北少 数 民族 问题 研 究一对 西 北 地 区 构建 和 谐 民族 关系 的战 略分 析与 对策 建议 [ J ] . 甘 肃社会 科学 , 2 0 0 6 , ( 4 ) .
性特征① 。各 地 经 济 发 展 、 风土人情 、 人文环境 、 民族
宗 教 不 同 ,建 筑形 制 有 合 院式 建 筑 、堡 寨 式 民 宅 、 窑
巴 蜀 稻作 农 耕 文化 圈 ( 四川 省 ) 、藏传 佛 教 高 原 农 牧 洞 民 居 、 板屋式 民居建筑 、 庄窠 院、 土司庄 园、 军 阀公 文化圈 ( 西藏 ) 、 中亚 伊 斯 兰 教 绿 洲农 牧 文 化 圈 ( 新 馆等 。

能, 注 重思 想宣 传 , 强 化 机制 保 障 , 加强 教 育 引导 , 营 造舆 论氛 围 , 增 强全 社 会在 城 市 化进 程 中正 确 认识 民族 关 系 、 解决 民族 问题 、 处 理 民族 矛 盾 的能 力 。 才能 增 强 城市 中各 民族 的凝 聚力 , 维护 社会 的 和谐 稳定 发展 。 也就 是说 , 只有 尊 重各 民族 间 的文 化 差 异 , 主 导 多 元文化 的和谐发展 中 , 有力 遏制各种错误倾 向 , 团结 不 同 民族 、 不 同 阶层 、 不 同认 识 水 平 的 人 , 才 能 坚 定 不移 地 维 护 民族 团 结 , 努 力 实 现各 民 族 共 同 团结 奋 斗 、 共 同繁

甘肃天水民居建筑的地域特色

甘肃天水民居建筑的地域特色

甘肃天水民居建筑的地域特色*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Tianshui, Gansu 高亚妮1 魏 成2Gao Yani Wei Cheng摘要 甘肃省天水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景观。

明朝形成的“五城连珠”城市格局全国罕有,而构成这一独特城市布局的要素之一——明清民居在这片土地上已屹立四百多年。

天水民居建筑大都是土木结构,设计精巧、布局严谨、古朴典雅。

在中国南北两大古建筑流派中,天水民居建筑的风格兼有北方的粗犷和南方的秀美,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通过对天水民居街巷、布局、结构、色彩、装饰、木楼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天水民居“北雄南秀”的特点及成因。

关键词 民居建筑;地域特色;天水市ABSTRACT Tianshui City, in Gansu Province is a national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 It has a uniqu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甘肃省天水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景观。

早在两千六百多年前,秦武公在此建置邽县和冀县,是史籍所见两个最早称县的地方。

明清时期形成了“五城连珠”的格局,成为垅上最具特色的城市。

“从东向西一字排开的五座城垣,巍然屹立在藉水河畔。

南北两山夹峙,藉水一水中流;城内官署民居,鳞次栉比;市井店铺,排布有序;寺观庙宇,金碧辉煌;城南行行垂柳,城北松柏森森,满城古槐葱绿,城外河滩涂地,菜地磨房,一派田园风光”1)。

时至今日,随处可见的民居、richn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urbanform of "Five-castle connected" establishedfrom the Ming Dynasty is very rare inChinese history. Residential building, one ofthe elements of the city, has been standingin this land for four hundred years. Tianshuiancient residential buildings are mostlymade of clay and wood, with sophisticateddesign, reasonable structure, concise andelegant style. It combines the architecturalfeatures of the North and South in china,which has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Basedon the "streets, structure, color, decoration"and other researches , this article tries to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Tianshui ancient residential buildings.KEY WORDS residential buildings; localcharacteristic; Tianshui City.*“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项目编号:2008BAJ08B02;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8KB30;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编号:2009ZM0190)资助项目。

西北民居建筑介绍

西北民居建筑介绍

屋内明间施立柱,柱间用穿相连接,穿之间施壁板,以分割室内 空间;次间梁架为三架梁,上施脊瓜柱,檩下施枋,不施垫板,檩上 为桷子。三架梁下为三步梁,梁间以金柱和金瓜柱相连。前廊施前穿 单挑出檐,上托檐檩,檩下施枋,其上为屋面。
建筑台明阶条石为当地青石,阶条石以下为陡板石包砌。
民居细节
生土建筑
生土建筑是人类从原始进入文明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之一,是中华民族历史文 明的佐证与瑰宝,也是祖先留给我们丰富遗产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生土建筑发源于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该地区干燥少雨,丰富的黄土层成为华夏文 明初期的天然建筑材料。生土建筑结构体系大概经历了掩土结构体系(穴居、窑洞)、 夯土结构体系及土坯结构体系三个阶段。早在石器时代,原始人就建造了各种生土建 筑,距今7000年前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大地湾文化时期,已有圆形、方形的半 地穴式房址。大约4000年前人类初步掌握的夯土技术,最具有特征的便是夯土建造的 村社与城墙。土坯结构的出现,使生土建筑在保留人类与自然依恋关系与形式美感方 面均达到很高的水准。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生土建筑有形史料,大都保留在黄土高原 西北方向的地域。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建房已逐步用黏土砖 代替土坯、土夯墙体,使这一古老的建筑材料走向消亡。然而,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 到来,这个曾经被工业文明遗忘的人类瑰宝又一次引起有识之士关注。 作为人类最早的建筑方式之一,生土建筑很多地方的古文化遗址中,都有其文物 遗留,像古长城的遗址、墓葬以及故城遣址等,都可以看到古人用生土营造建筑物的 痕迹。生土建筑分布广泛,几乎遍及全球。中国黄土高原64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乡村 居民,大多仍然居住在窑洞及其他生土建筑中。
明初建筑崇尚古风,讲究制度,装饰朴素。统治者以礼制的形式强化了建筑 中的封建等级,形成了住宅单体建筑的简约单一和群体组合的严谨整体,古老 的前堂后寝格局重新被推崇,成为品官宅第的经典式建筑模式。

青城镇古民居建筑开发与保护的考察报告

青城镇古民居建筑开发与保护的考察报告

青城镇古民居建筑开发与保护的考察报告古镇民居高层建筑保护问题问题所在的严重性准备了很长时间,但还是因为时间仓促等时长原因,我才于2007年腊月27日凌晨从上午兰州乘车到白银市,然后从白银市乘车直接去榆中县青城镇。

对保护得相对不错的青城镇古民居建筑地做了实地的。

因为快要过年了,古镇的上面街道上有很多卖年画、卖春联和卖墙花等年货的小摊。

从腊月27日起到腊月29日,总共三天时间,我在做镇政府文化馆负责人王天恩和当地农民那里青城了调查结果,仔细仔细观察重新认识和分析了他们的讲述,所得材料不少。

关于一些调查的概念和原理,与我书本上得到的完全相反,许多问题听所未听、见所未见。

我想,这里所得到的素材,值得我们研究。

其中,据我所知一些关于青城的报道多有出入,其实古民居建筑保存并不完整,相反破坏现象还时有发生。

还是在近段时间,我看到一些关于青城镇的材料上说:“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是一个保存得很好的古镇,有很多整修和保护程度不同的晚清时期的历史建筑”。

但从踏进青城镇的那一刻起我就这一说法似乎有出入,因为映入我们园门的是泥泞而且并不平整平整的土路,以及一些破败不堪的和被随意修葺过的小平房。

正如当地老村民刘乃会所说:“现在留下来的这些烂房子破瓦,有什么可看的,比起以前的那些简直是一些‘垃圾’”。

我希望这些话不是真的,但是从现在能看到的这些民居建筑来看,它们应该在不是什么好的或者是最好的建筑,因为这样的古民居建筑在很多地方都随处可见。

但从另一个右方来说,像青城镇这样大面积集中的古民居建筑在其他不全是并地方,尤其是在兰州市郊周围。

对青城古民居建筑的破坏,更多的是在解放前夕和“”时期发生的,当然,这种对历史破坏责任的严肃处理在今天已没有多大的法律责任意义,但对它回顾依然能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

即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从现在的境况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业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古镇民居建筑的破坏实际上仍在继续,在一定程度上说甚至还在急转直下。

胡氏古民居简介 2

胡氏古民居简介 2

天水市胡氏民居(南北宅子),属明代民居古建筑,位于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西边毗邻文庙。

1963年2月11日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9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是天水市现存的明代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被誉为西北第一民居,在全国范围内其规模也是不多见的明代民居。

南宅子为明代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居所,始建于明万历十七(1589年),占地4050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国保区古建面积约为860平方米,座南朝北,整体形制与建筑是典型的四合院组合。

门外临街有百年古槐,故当地人称南宅子为“大槐树下”。

三开间悬山大门上书明代榜书“副宪第”三字,入大门有一小开井,南设照壁,东西各设一垂花门,西门上书“桂馥”二字,再进是前院,东西为厢房,南为明代正厅5间,悬山土木结构,威仪古朴,柱粗廊宽,直棂隔扇,雕刻精美。

北为6间倒房。

东边入小门又一四合院,是佛堂、书房和客厅所在,花石铺地,竹木葱郁;通前院过厅是中院,三间悬山正厅端庄大方,气息不凡。

整体东区是民居保护所在地,该区民居建筑种类繁多,目不暇接。

南宅子也是天水民居最集中的展示馆。

北宅子是胡来缙之子太常寺少卿胡忻的住宅,建于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

历史上平面呈正方形,座北朝南,曾门额榜书“太常第”。

门外立石马。

内有照壁。

整个宅院由三进八院组成。

尤其前院正厅二层为楼式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重檐硬山顶土木结构。

顶覆灰筒板瓦,五脊六兽。

二楼檐柱间雕花栏板,每间5块,各浮雕团花一组,有牡丹、荷花等图案,构图精致、刀法纯熟、技艺高超,为明代雕刻艺术之精品,整座建筑宏伟轩昂,是全国少见的民居古建筑精品。

胡氏民居尤以明代民居建筑(院落形制、大门、垂花门、过厅、厅楼、照壁、梁架结构、彩画、石铺地面等)最具历史、科学价值,其直棣隔扇,栏板雕花,梁头雕饰,透雕雀替、斗板及明代匾额为精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于天水古民居的看法

关于天水古民居的看法

关于天水古民居的看法天水取意“天河注水”。

神话迷人而又诗情画意。

水给这里带来了生机也注入了活力,带走了黄土和泥砂也积淀了丰收和喜悦。

渭河及其众多支流阡陌交织,横贯大地,形成宽谷与峡谷相间的盆地与河谷阶地,天水古城就位于渭水支流藉河阶地之上。

置身河谷阶地,聆听渭水秋聲,能够感受到天河注水的气势与胸怀。

天水地处甘肃东南,古丝绸之路交通要道。

这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自古文人名将辈出,商贾云集。

诸多地理、人文因素造就了当地古民居建造的较高艺术水平。

保存至今的古民居多集中于今天水市秦城区,大多建造于明、清、民国时期。

时代特征明显,地域做法独特。

天水古民居多呈四合院状、鳞次栉比、灰墙黛瓦。

专家称,天水自古以来气候温润多雨,建筑多采防雨性能比较好,结实耐久的筒瓦、板瓦来封顶,从而有效地保护梁、柱、屋顶木等构件。

屋顶上均饰以脊饰、兽吻、瓦当等,正脊多捏为各式花卉水果等悬雕造型,纹理清晰,千姿百态。

相比之下,兽吻的造形明显要庄重规矩得多。

据专家解释说,兽吻严格按照居住者的官级品位与经济实力筑就,如五品以下者兽用三鬣等都很有讲究。

走近古民居,我看到院落的门框与门扇比较坚实厚重,造型也更为简约朴素。

此间人士称,历史上天水兵戎频繁,匪患较多,坚固的大门有一定的防护作用,造型的简朴也有利于居者藏拙而不显豪富。

天水古民居选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样式,院内多植各类花木,四面房屋大多带有外廊,各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相连。

专家称,这种廊院结构一方面是儒家“天人合一”文化思想的体现,居者将更多的自然浓缩于院落之中,独享其间,另一方面也是封建宗族制度的反映,按长幼、贵贱次序分居,满足大家族的居住需要。

天水古民居一般为土木结构,是因为天水自古气候温湿,林木茂密,便于就地取材。

而建筑多采用防雨性能比较好、结实耐久的筒砖、板瓦来封顶,从而有效地保护梁、柱、屋顶木等构件。

屋顶上均饰以脊饰、瓦当等,正脊多捏为各式花卉水果等悬雕造型。

原木经过加工,建构房屋主体结构,结构形式多为抬梁结构,即椽、檩、栿(梁)、柱的结构体系。

西北民居调研报告之天水篇

西北民居调研报告之天水篇

谢谢观赏!
Thanks!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当我们到达一个新的地方,最能 直观的反应这句话的,就是当地的民居。提及民居,人们最先 想到的不外乎北京四合院、江南古镇、陕北窑洞等等。
中国民居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社 会与30年前相比发生了天翻 地覆的变化,现代化的大楼如 雨后春笋一般在中国大地拔地 而起,密斯凡德罗的方盒子正 以飞一样的速度代替了传统的 建筑,人们也乐于接受现代化 的生活方式。这就使得传统建 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这 片土地上消失
结语

如今,西方文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对传统文化形成冲击,传 统的民宅亦不可幸免,相对于密斯和他的方盒子,传统民宅显得是那 么的漂亮,然而这种漂亮却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所幸,正在有越来 越多的人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对于我们建筑从业者来说, 永远不要将类似于讲到老北京城时得痛心疾首一次次的重演,我们希 望人们都生活在有传承的社会,而不是像浮萍一样失去根基。秦砖汉 瓦,应该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而不是历史博物馆中。
传统民居的保护
有发展就有破坏,我们不可能去阻止社会的前进,更不可能像古 人一样用土坯墙,木榫卯去建房子。但是作为未来的建筑师,呼吁人 们对现存的传统建筑进行保护,让更多人了解传统的价值,我们还是 可以做到;我们不可能去运用繁缛的木构架,但对于古人的设计思想 ,规划意匠进行了解、学习、运用,还是有相当的必要。 贝聿铭在做香山饭店时说,他想做关于中国的建筑,但不是具体 的用什么构建,而是营造一种中国气质的空间。是所谓“法”的借鉴 。
天水
——一个关于天河注水的美丽说
天水市是甘肃省第二大城市,位于甘肃东南部,地处 陕、甘、川三省交界。天水古称成纪,自古就是丝绸 之路必经之地。天水正好在祖国的几何中心,地处东 经104°35′~106°44′、北纬34°05′~35°10′ 之间。全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渭河及其支流 、嘉陵江横贯其中,是属温带季风气候城区附近属温 带半湿润气候。境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 ,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称。天水是华夏文明和中 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享有羲皇故里、轩辕故里的荣 誉,羲皇始创八卦,天水被誉为“易学之都”。伏羲 文化、轩辕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 、石窟文化、易学等博大精深。现有国家和省、市级 重点保护文物296处,境内文化古迹甚多,国内唯一有 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庙,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号称“ 东方雕塑馆”的麦积山石窟。中国县制初始地,有华 夏第一县的美誉。天水八千年的历史文化谱写了中华 文明的序曲,全球华人祭祖圣地。

甘肃建筑特色

甘肃建筑特色

甘肃建筑特色甘肃历史上是一个多民族地区,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相互攻战征掠,使甘肃成了历史上军事争夺频繁的地区。

这种状况反映到建筑上,使甘肃建筑非常突出地普遍具有军事的性质,出现了大量军事城池、长城边墙、关隘、烽火台、堡寨和驻兵屯田设施。

而且城乡民居也都具有防御性质,聚居防守,庄堡棋布,尤以河西走廊地区最为显著。

也是甘肃建筑特色之一。

具体内容如下:甘肃建筑特色&mdash;&mdash;甘肃民居建筑(天水民居)汉族民居一如既往以木构架系统的院落式为基本特征,以地理上的秦岭、淮河为界,形成南北不同的风格,而天水民居将南北风格相融合,兼有北方的雄厚与南方的灵秀。

甘肃四合院基本形式可概括为:基本型、串联型、并联型和混合型。

基本型,即只有一进院的四合院(如澄源巷现张庆麟故居北院)。

串联型,以二进院和三进院居多,串联型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隔垂花门式,如澄源巷张庆麟故居南侧两大院;另一类是隔过厅式,属于这种形式的院落较多,如石作瑞故居、任士言故居等。

并联型,前后为串联,左右为并联。

混合型,如澄源巷丁特故居(现在已拆)。

院落以二进为多、有三进、四进者,二进之间由过厅划分为两个庭院天井,此天井一般呈矩形,与处于同纬度地区的民居庭院的长宽比接近,满足采光、遮光、通风、排水、接地气等需要,又能随意巧借一日光影之变化和一年四季之变化给人带来自然乐趣。

甘肃建筑特色&mdash;&mdash;天水民居建筑结构天水古民居建筑结构从木构架形式上属于抬梁式结构,这种构架形式也是北方地区厚墙厚顶的民间建筑的构架。

但严格地说应归于土木混合结构,即所谓”木骨泥墙”与”木椽泥顶”之类,而实际在承重上还是以木构为主,墙主要起维护作用,也有增强木构架刚度与侧向稳定性的作用。

土木结构建筑能广泛分布于民间,主要是由于它具备了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的技术经济上的合理性。

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的明确分工,承重构件可以结合地区特点形成多样的民间木构架形式,围护构件不拘一格,可以用当地低廉易取的墙体材料,发挥就地取材的长处。

浅谈武威历史文化街区陆佐汉故居

浅谈武威历史文化街区陆佐汉故居

建材发展导向2020年第2期平面图檐部装修1檐部装修2门厅天井堂屋浅谈武威历史文化街区陆佐汉故居胡鼎生(武威天梯山石窟管理处,甘肃武威733000)摘要:陆氏家族历代以家学授业为生,其敏而好学,为武威的经济发展,商业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

主要阐述陆佐汉故居的历史沿革,建筑特征,修缮措施。

关键词:武威;陆佐汉故居;历史沿革;建筑特征;修缮措施1陆佐汉故居简介陆佐汉故居位于凉州区北大街(再就业市场内),陆佐汉(字子杰1897—1983年),年少时受业私塾,以当传承经义家学,迫于清末民初世道危艰,十六岁进入晋商“同吉庆”,担任领东掌柜,解放前为武威商会副会长。

武威陆氏出之江西金谿象山(陆九渊)故里,后迁徙凉州繁衍,陆家大院门楣题记“派衍金谿”,解析了陆氏家族的渊源。

清代康、乾盛世学风达到鼎盛,嘉、道年间凉州亦有“书城不夜”之佳话。

陆氏几代以家学授业为生,家藏清代道光廿六年“谊重分金”匾额为门生举人所赠。

解放后陆氏后人响引政府号召加入公私合营,并将个人财产投入到“大新旅馆”的建设中,为武威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2陆佐汉故居结构故居为二进院落,分前后两院,其中前院已毁,后院建筑保存完整。

总面积1320平方米。

现存建筑面积800平方米。

故居始建于明末,民国时期重修。

建筑座北向南。

院内建筑由院门、天井、倒座、东西厢房、堂屋。

倒座建筑原结构为过厅,后因前院损毁改建功能用途,其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前出廊,为一殿一卷式硬山建筑。

东西厢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出廊,平顶单坡屋面硬山建筑。

堂房为二层楼阁,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出廊,东西各出一间配楼,檐部装修采用“花板代栱”,典型的地方做法,由七层木雕花板组成,门窗窗棂由“牡丹缠枝”、“双鱼戏珠”“如意”等图案制作,檐柱两侧施以木雕“骑马雀替”,东侧为登临木质楼梯。

双坡屋面硬山建筑,草泥青砖屋面,土木结构。

院内廊心墙6幅壁画是陆佐汉之子陆璞所作,构图为梅兰松竹、山馆清秋,表达了院主人的做人气节。

天水民居《南宅子》的艺术特色

天水民居《南宅子》的艺术特色

天水民居《南宅子》的艺术特色作者:王昱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1期摘 ; 要: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处于中国南、北方的过渡区,自古就是陕、甘、川战略要地。

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孕育了这里独特的建筑装饰艺术,以南宅子为代表的古民居院落为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明清民居院落群。

胡氏民居是“甘肃省唯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

关键词:天水;胡氏民居;南宅子;建筑装饰艺术中图分类号:J525.1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2-0152-01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北临陇山,东依秦岭,南通巴蜀,西接陇中,陇山、秦岭和西部黄土山脉对其形成环围,因而历来为战略要地。

市内文化古迹众多,尤其是现存大量的以南宅子为代表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有中国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和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居民院落群。

天水民居中名气较大的有明中宪大夫胡来缙的南宅子、明太常少卿胡忻的北宅子及明清时期当地名门望族的私宅张氏民居、何家大院、哈氏民居、贾氏民居、冯氏民居等。

这些庭院建筑大都由砖木结构构成,设计精巧,布局严谨,古朴典雅。

文史专家认为:在中国南、北两大古建筑流派中,天水古建筑的风格兼有北方的粗犷和南方的精巧秀美,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南宅子位于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嘉靖丙午年(1558),隆庆元年(1567)完工,为明代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居所。

与南宅子隔街相望的北宅子为胡来缙之子胡忻的私宅,因此,南、北二宅子又称胡氏民居。

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赞叹它是“典型的明代官式风格,典型的明代官式气派”,“甘肃省惟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

具体地说,在院落布局方面,天水民居以北方常见的四合院为主,同时又融进了南方民居常见的小天井,并对其进行组合和变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样式,极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天水传统建筑木雕的题材及艺术特色

天水传统建筑木雕的题材及艺术特色

艺术论坛Arts circleARTS CIRCLE 2011/7天水传统建筑木雕的题材及艺术特色TEXT /白雪红传统建筑除了宫殿、寺观、坛庙等建筑外,也包括古民居建筑,以区别于现代的新住宅。

天水的传统建筑主要位于天水市秦州区,他的类型分为两种:以伏羲庙、南郭寺为主的古建筑遗址和至今保存完好的200余座古民居建筑。

附着在天水传统建筑上的木雕装饰艺术和其他文化艺术一样,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其自身在不断地发展、变革和进化,同时也相对地保持和延续着传统特征和形体风格,并保持着特有的特征。

一、地理背景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陇中黄土高原与陇南山地相互交接地带,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历来是中国西部重镇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作为秦文化和秦王朝的发祥地,城镇建设历史跨度长,建筑文化积淀深厚。

天水原为盛产林木地区,故建筑有条件选用优质松木制作柱、梁和檩,多数柱梁较粗,远远超过结构需要的断面尺度。

该区明清民居几乎全为土木结构,青瓦土墙,质地朴实。

“秦州城区内至今还保留有明、清、民国院落百余处,楼房50多座,垂花门30多座。

”天水传统民居建筑及建筑装饰就是在这样一个既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又有着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的氛围中,形成了既有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又保持和延续着传统民间艺术的特点。

建筑木雕作为木结构建筑的伴生艺术,几千年来经历了由简到繁又由繁到简的多次轮回,至明清两代,木雕装饰不论在使用数量还是装饰的内容题材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进入了鼎盛时期。

天水传统木雕装饰主要集中在檐口之下的装修上,由雀替、大小耍头、柱上铺做和柱间铺做以及铺做间花板组成。

内檐装饰有碧纱橱、落地柜、神架等,美观而不繁琐花哨。

天水传统建筑的木雕不同于南方徽派民居和北方晋商民居的精雕细刻,显得较为质朴敦厚,但其总体布局疏密有度,主次分明,开合并举,外封内敞,线条回转流畅,简洁粗犷,具有美观大方而不细密繁缛的雕刻风格。

天水民居特点

天水民居特点

天水民居特点天水古城,形如棋盘。

有近百条大巷道。

庭院特点四合院是北方民居中的传统宅院。

天水民居仍是四合院形式。

天水民居的四合院同山西、陕西一带的四合院民居一样,院落呈南北长而东西窄的纵长方形。

一般以两进院落为多,也有三进、四进者,两进之间多由过厅划分为两个庭院天井。

这种四合院由大门、门道、小天井、垂花门、庭院、上房(主房)、左右厢房、下房(倒座)、耳房等基本元素组成,属于汉式北方传统四合院形制。

其大门一般设在宅院左下角,进入大门后经过门道和小天井,左转九十度,穿过二门(垂花门),才进入正院或序院,从而使得庭院幽静、安全,私密感很强。

四周房屋沿边布置,四大角一般不留小天井,多布有景门或乐厅等,而中央留出较为宽敞的中心庭院。

天水四合院外墙厚重封闭,极少开窗,这种对外的封闭,是为了避免外界视线干扰和噪音喧嚣。

在古代,面临各种不安定因素,为了确保一方平安,这种做法无疑会取得庭院内部环境的宁静、自由与独立的效果。

房屋布置遵循前次后主、纵轴线为上,东西两厢为次的等级观念,主次分明。

相对高大的厅堂、楼居多布置在主轴线上,并加以重点装修。

空间划分与功能分区密切结合,远近有分,内外有别。

内眷多居内宅内院,外眷则居外宅外院,是地位、尊严、安全的象征,是传统民居中空间划分的规范,这种空间处理手法与传统"前殿后寝"亦同出一辙。

自治巷张氏三院的中间院落,过前院,天水古民居,在檐下设铺做层,该层由柱头铺做和补间铺做及其铺做两侧拱板和铺做间栱眼板组成,铺做层下为平板枋,该枋下柱头两侧有雕刻华丽的雀替或挂落,还有各种雕饰题材的小耍头。

多数院内四面房屋面向庭院一侧均设廊檐,主轴线房屋两侧有曲径通幽,房屋朝院落一侧的墙体大多镶嵌木质门窗(两次间槛墙用砖砌),花格门窗,木质墙体,显得通透轻巧,与外墙形成强烈的对比。

室内多有地墁方砖,庭院花街铺地,少雕梁画栋,多本色门窗、梁柱。

一扇扇轻巧秀丽的雕花窗棂,蓖织纸糊,似明似暗。

永昌堡研学方案

永昌堡研学方案

永昌堡研学方案永昌堡位于中国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永昌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明代古城遗址。

永昌堡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因为其重要历史地位,永昌堡成为了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本次研学方案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专业解说,让学生们了解到永昌堡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保护现状,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兴趣。

一、研学主题:永昌堡研学之旅——探寻古代军事防御城墙和文化遗产二、活动方案:1. 活动时间:2天2. 活动对象:初中、高中学生3. 活动地点:永昌堡4. 活动内容第一天:1.学生们到达永昌堡,由专业讲解员为他们进行永昌堡的历史背景介绍和文化内涵解说。

2.教师组织学生们在城墙上进行参观和游览,让他们体验永昌堡的防御设计和城墙建筑艺术特色。

3.组织学生们在城墙内参观永昌堡内的文化遗产,如玄妙观、古民居和明代署院等。

4.在永昌堡内讲解员带领下,学生们进行古代兵器的模拟体验。

模拟体验包括步兵实战演练、弓箭射击体验等。

第二天:5.学生跟随专业讲解员去研究永昌堡的文化保护措施。

对现有保护措施进行实地考察和讨论,鼓励学生们想出更好的保护措施。

6.组织学生进行现场考古体验,让他们体验考古时期的生活以及考古人员的工作。

7.在永昌堡内进行垃圾分类与环保学习,引导学生们学习环境保护意识。

三、活动目标:1.加强学生对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熟悉古代军事防御城墙建筑。

2.让学生们个人体验古代战争体验,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3.引导学生们学习环保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理念的培养和普及。

4.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此次活动感受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认识。

四、活动收益1.开拓视野,了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和古代城墙建筑艺术。

2. 激发了学生参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兴趣与热情,增强爱国意识。

3.通过实地体验,带给学生参与感和收获感。

4.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张掖市历史建筑特征与材料

张掖市历史建筑特征与材料

张掖市历史建筑特征与材料
张掖市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地处丝绸之路沿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建筑风貌。

张掖市的历史建筑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筑风格多样:张掖市的历史建筑包括古代城墙、古寺庙、古民居等,风格多样,有汉、唐、宋、明、清等不同朝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2. 石砌建筑:张掖市的历史建筑大多采用石砌建筑,石料丰富,以黄砖、青石为主要材料。

石砌建筑稳固耐用,可以抵御干旱、寒冷的气候。

3. 建筑结构精湛:张掖市的历史建筑在结构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包括梁、柱、瓦、雕刻等元素的运用,结构稳定、布局合理。

4. 彩绘装饰:张掖市的历史建筑还常常采用彩绘装饰,包括壁画、彩绘瓦当等。

彩绘装饰丰富了建筑的艺术表现力,使建筑更加美观。

5. 木构建筑:张掖市的历史建筑中也有一些采用木构建筑的,木材是当地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木构建筑在结构上灵活多变,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

总的来说,张掖市的历史建筑特征丰富多样,既有石砌建筑稳固耐
用的特点,又有彩绘装饰丰富的艺术表现,还有木构建筑的灵活多变。

这些建筑既是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中国古代建筑技艺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古民居建筑文化研究作者:侯秋凤唐晓军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06期[摘要]甘肃古代民居建筑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是甘肃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肃古民居建筑有明显的西北地域性、民族性和丝路文化特征,现存建筑形制有合院式建筑、堡寨式民宅、窑洞民居、板屋式民居建筑、庄窠院、土司庄园、军阀公馆等,是甘肃古代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甘肃古民居;丝路文化;建筑形制;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K8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6-0100-06甘肃在文化地理上属于蒙古族草原游牧文化圈(内蒙古自治区)、回族伊斯兰教商业及农耕文化圈(宁夏回族自治区)、黄土旱作农耕文化圈(陕西省)、巴蜀稻作农耕文化圈(四川省)、藏传佛教高原农牧文化圈(西藏)、中亚伊斯兰教绿洲农牧文化圈(新疆)之间及其过渡地带,文化生态具有兼容性与综合性特征①。

各地经济发展、风土人情、人文环境、民族宗教不同,建筑形制有合院式建筑、堡寨式民宅、窑洞民居、板屋式民居建筑、庄窠院、土司庄园、军阀公馆等。

一、合院式民居建筑(一)河西地区1.张掖市张掖市的民居建筑多修建于清末民国时期。

多沿街修建,或为住宅,或为店铺。

按中轴线布局,有堂屋、倒座、垂花门,两边有对称的厦房、书房、套间等(见图1)。

堂屋的修建最为考究,分为一步彩、两步彩、三步彩、五步彩等形制。

②堂屋用于祭祀祖先、敬神,不住人。

民乐县称合院式住宅建筑为“四梁八柱加宽廊四合院”,院中间有过厅,分为里、外两院或多院,称“一品当朝”、“五子多魁”等(见图2)。

普通人家的房屋均不起脊、不出廊、无彩枋、无基脚,安装“一块玉”门扇,称为“齐头房”。

有些非常简陋,夯土筑墙,屋顶架杨木、柳木椽子,上覆盖麦草泥。

有的是在空地上随意修建而成,没有庄墙,等级最低。

③2.武威市武威市民居建筑有三类:一是各县、各城区、各村镇普遍使用的四合院,二是偏远乡村的堡寨式建筑,三是凉州区特有“蜗庐”小院。

凉州区传统民居多一院、二院或三院。

有高大宽厚的庄墙,四角设角楼。

院内四周建房,有堂屋、厢房、倒座等,“院落大门一般为墩台式,门道深而窄,门扇较小而坚厚,只可行人,不能进车,以求安全,有的设二道门或三道门。

”④(见图3、图4)。

房屋多出廊式,檐下施精细的木雕,六扇格子门窗。

普通百姓人家均住“檩锨房”(也称“土阁梁”),土木结构,四梁八柱。

“锨”是檩下额枋的俗称,是拉结梁柱的拉杆,具有很强的抗震性能。

墙体断面下宽上窄,呈梯形,当地称“脱裤墙”。

屋面椽子按21、19、17单数排列。

⑤民勤县境内的民居有一种特殊的构架形式,称“连身转院落”,即堂屋、倒座、两侧厢房的转角交接处以木构件相互连接,屋檐下各类横枋与梁柱相连,各房屋转角处也以木构件套榫卯相连接,门窗上的横枋与柱子相互交接,形成了一组上、下圈梁,墙壁只起隔断空间、防风御寒之用。

这种构架具有很强的抗震性能,现存最典型的是三雷乡中陶村徐元盛宅院,它可抗御七级地震。

(二)陇中、陇东地区这一地区的地理、人文环境大体相同,民居建筑的主要类型有窑洞建筑、堡寨建筑、砖土木结构合院式建筑等,建筑艺术风格、材料和技术工艺属于同一体系,院落围墙多夯土版筑或土坯砌筑,房屋多单面坡或双面坡顶。

1.兰州市民居院多相互毗连,有一进一院式、三合院式和四合院式。

受都市商业文化影响,兰州的合院式住宅分前院和左、右院,前院多为商业活动区,左、右院为生活区,各院落间用屏风门隔断。

堂屋均为前出檐廊结构,厢房(厦房)一般为三、五、七间,堂屋与厢房之间附以耳房(见图5)。

厢房的山墙上砌一砖雕照壁,设土地神龛。

兰州民居建筑以环楼式四合院为主。

环楼式四合院出现于民国时期,由房屋自身的后檐墙体围合院落,房屋都朝向院内,均为单坡屋面,排水都聚合在院内。

⑥堂屋的明间置四扇槅扇门(称为“长平附门”),两稍间设大槛窗,有窗比门大之感(见图6)。

兰州市周边的历史文化名镇(如青城镇、金崖镇、连城镇等)留存有非常完整的四合院建筑群,多建于清晚期和民国时期,属兰州建筑艺术体系。

2.白银市、定西市白银市、定西市部分县的自然条件非常严酷,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建筑类型主要有土堡子、土木结构高房子、土窑洞、棚道、卧铺子等。

由于木材稀缺,房屋建筑都较低矮,结构简单(见图7)。

陇西、岷县、临洮等地具有陇南山地的地貌特征,建筑类型主要有四合院、板屋、土堡子等。

白银、景泰一带的居住讲求“三间拔檐上房”,上房两边陪有厦房,称为“一本书院”;或修建面阔五间的一排房子,称“穿靴戴帽”房。

贫苦之家多住简易房,称之为“驴驮柴”、“土搭梁秃眉毛房”,或依山傍崖挖窑居住。

⑧靖远、会宁、定西、通渭等地的四合院均有夯土板筑高墙,称为“庄”,庄的大小面积以弓(4~5米)来计算,有12弓、16弓、20弓、2l弓等标准,最常见的是16弓(约250平方米)。

围墙上修建女墙者称为“团庄”。

牲畜圈与菜园、果园、打麦场等以矮墙相互连通,称“外落城”。

房屋结构多为“一梁两挂椽一檐水”式,上房(厅房)的布局有全厅、半厅、软三间、软一间等几种,构架形式有简易结构和间架结构,“间架结构”属“三间两檐四檩三挂深檐”式,前檐有二檩承挑檐廊,露出二明柱(称楹柱),柱头饰“扎梁头子”,梁、檩以l4根明柱、暗柱支撑;柱子水平方向以“拉椠”连接⑨。

椽子排布以“滚椽”为主,也有“全挂”或“里滚外挂”等形式。

临洮、陇西、岷县等地将传统合院式住宅称为“堂室式”,院内四面建房,堂室(上堂屋)前面为宽阔的庭院,堂在前,室在后,形如戏台;在堂、室之间设有前墙隔开,墙外是堂,墙内是室,即古代的“升堂入室”。

室的平面呈长方形,寝室住人,庙室祭祖或供宴会起居之用。

房屋建筑形态有虎座厅、磨房厅、二栿厅、趄栿、一挑檐等。

3.平凉、庆阳地区史载,平凉一带“民居建筑多板屋”,但明清以来,林木大量减少,今在平凉地区很少见到板屋式民居,只有很少量的砖土木结构二层楼。

现存民居建筑形制有两种,一是窑洞院,与庆阳地区的窑洞建筑属同一窑居文化体系,主要分布在农村沟壑、山塬地区,如灵台县的新集、龙门、百里、蒲窝等乡和泾川县南、北二塬等地。

二是合院式民居建筑,由于地近天水,与天水地区的四合院建筑风格接近,在城镇商业贸易区,院落临街的一面均建成铺面,也有二层木楼,与兰州地区的四合院接近。

庆阳市境内的四合院布局规模较小,多为一进一院、一进两院式,四面均建有房屋,以北房(上堂屋)为尊,砖土木结构,五檩四椽。

堂屋称为“安架房”,与天水地区的称法一致。

大门均依街巷而开,城镇地区称为“街门”。

进入大门,面对一照壁,边框砖雕花纹,正中下部设土地神龛(见图8)。

堂屋室内正中置一长条桌,桌上供祖先牌位,摆放供品⑩。

(三)天水地区天水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民居建筑是天水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安大地湾保存有发展序列非常完整的史前住宅建筑遗址。

秦州区保存有甘肃省内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旧城区由160多条街巷组成,明、清、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比比皆是。

天水民居建筑兼有北方的粗犷和南方的精巧秀美特征,展现了西北民居建筑文化特有的朴素大方之美。

院落布局宽阔,以二、三、四院者居多,以中轴线串联,对称布局,或以并联的两条轴线对称布局(见图9)。

堂屋的前檐台基高大,平面呈“锁子厅”式布局,即明间前檐墙向内凹进一步架,两次间进深大于明间一步架,平面如一把老式锁子,这是天水地区民居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见图10)。

临夏地区称之为“虎抱头”式,“虎抱头式布局即明间装修退后,形成单间前廊的形式。

”11天水民居建筑的层高均有所增大,楼式建筑比较普遍。

一般将楼阁建筑安置在正房的两侧,形成骑跨之势与后院相通,呈现出礼乐秩序与建筑秩序的同构关系。

天水民居建筑往往超越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明代社会对各色人等的住宅建筑体制都有明确的规定。

品级不同所居住的房屋也不同,不能随意调整”12。

但天水民居的开间扩大,柱子加长;屋檐下多施彩绘斗拱,雕饰非常细腻;梁柱、枋子上涂饰彩画者也比较多,部分建筑雕饰龙图案。

二、堡寨式民居建筑堡寨式民居是甘肃境内特殊的民居建筑,分布范围广,数量相当多。

堡寨建筑可分为三个类型:一是历代屯田或展开军事活动而修筑,二是聚落、村落内村民自发修建的用于集体防卫的建筑,三是历代官僚、富商和地主修建的堡寨式庄园。

清同治年间修筑的堡子遍布陇右大地。

有回族堡寨、清军修筑的堡寨和汉族流民修筑的堡寨。

回族堡寨主要是军事堡,用于抗击清军、补充给养,如马化龙部曾筑“环金鸡堡堡寨五百有奇,屯聚党众”。

13清军在镇压回民起义过程中,也在各地修筑或加固堡寨,作为清军屯兵、屯粮之处。

各种社会流窜武装力量也据守一部分堡寨,主要是广大汉族流民,他们为生存所迫,最后沦落成匪患,以劫掠群众为生。

清末民国时期,甘肃各地战乱频繁,匪盗猖獗,“土匪横行,溃军迭起”。

14民众纷纷修建堡寨以抗击匪患。

这种堡寨几乎遍及甘肃各地,如今已变为陇原大地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

还有一种大型堡寨民居建筑是本地士绅、富商、官僚发家致富后为光宗耀祖而修筑的堡寨式庄园,最著名的是民勤县的瑞安堡(见图11)。

三、窑洞民居窑洞建筑是人类最早的居住形式之一,距今约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

甘肃窑洞主要分布在庆阳、平凉、天水地区。

其中庆阳地区的窑洞数量最多;平凉、兰州、定西地区其次,陇南地区和河西走廊地区最少,不供人居住,是附属建筑物,用于存放粮食、农具等。

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平凉、庆阳等地非常普遍的是“平地下坑”和“半明半暗”窑。

窑洞建筑的形制主要有三种:靠崖式窑洞、地坑式窑洞(见图12)和箍窑,不同的黄土层、地形地势决定着修筑窑洞的形制。

四、板屋式民居建筑板屋是以木材为主的住宅建筑形式。

据文献记载,板屋曾经流行于甘肃的东、中、南部各地。

春秋战国时期,生活于西垂之地的秦人受西戎各族生活习俗的影响,已修建板屋住宅建筑,《诗经·秦风·小戎》载:“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朱熹认为:“板屋者,西戎之俗以板为屋。

”15“西戎民俗用木板盖房屋,诗人用来代指西戎,其地在今甘肃。

”16甘肃文县、四川平武一带的白马藏族将土墙板屋称之为“木楞子”,也有称“杉板房”、“榻板房”、“杉板棚”、“棚棚房”、“板板房”者,甘南藏族“板屋”为“榻板房”,宕昌县羌、藏族称之为“隔高”。

天水、陇中一带的板屋建筑形制已无从考证,陇南、甘南地区由于生态环境较好,林木资源富足,板屋的形制完整地延续和保留了下来。

道光《龙安府志》载:“番民所居房屋,四周筑土墙,高三丈,上竖小柱,覆以松木板。

中分二、三层,下层开一门圈牛羊,中上住人,伏天则移居顶屋。

”17陇南、甘南地区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板屋形制大同小异,只是在构筑方式方法上有区别,汉族多沿用传统合院式民居建筑形式(见图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