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血液生理

合集下载

运动生理学讲稿(第五章 血液与运动)

运动生理学讲稿(第五章 血液与运动)
2.代谢产物:尿酸、尿素、肌酐等。
3.激素(运到全身或靶细胞、靶器官)。
4.将热量运输至全身和体表。
二、血液的调节机能--维持血浆的酸碱度(绪论已讲)
△血浆的缓冲机理:
HL(乳酸)+ NaHCO3→NaL + H2CO3
↘→CO2↑H2O
NaOH + H2CO3→NaHCO3+ H2O
△血浆的缓冲途径(使NaHCO3与H2CO3的比例维持20︰1)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颜色和比重:
红色:(红细胞--Hb),全血比重1.050~1.060;红细胞比重1.090~1.092;
血浆比重1.025~1.034。
(二)粘滞性:液体内部物质分子或颗粒间的摩擦而使流动产生阻力的特性。约为水的4~5倍。
(三)渗透压和酸碱度(见绪论部分)
四、运动对血液有形成分的影响
三血液的重新分配人体在运动劳动情绪激动和体温升高等情况下体内需要大量循环血液时贮存血量便释放出来加入到循环血液当中去同时消化排泄器官的血液也会转移到肌肉中以利于肌肉运动的需要运动结束后又有一部分血液贮存起来或转移到相应器官这种现象称为血液的重新分配
第五章血液与运动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理化特性及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一般安静时动脉血氧饱和度为19/20×100% = 95%
静脉血氧饱和度为15/20×100% = 75%
3.氧离曲线(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反映了Hb与O2的结合量随氧分压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曲线形状为S型(或倒S型)(参见P150图5-1)
(1)氧离曲线的生理意义:
①上段:曲线较平坦。是Hb与O2结合的部分,PO2相当于60~100mmHg(PO2处于较高水平)表明PO2的变化对血红蛋白氧饱和度的影响较小,对肺换气有利,有利于人体摄氧,有利于人体适应高原空气。

动物生理学第五章 血液循环

动物生理学第五章 血液循环

1期:
快Na+通道失活 + 激活Ito通道 K+外流 快速复极化 (1期)
1期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
K+ Na+
Ito 通道: 70 年代认为 Ito 的离子成分为 Cl- , 现在认为Ito 可被 K+通道阻断剂(四乙基胺、 4-氨基吡啶)阻断,Ito的离子成分为K+
2期:
0期去极达-40mV时 已激活慢Ca2+通道 + 激活IK 通道 Ca2+缓慢内流与K+外 流处于平衡状态 缓慢复极化 (2期=平台期)
心 力 衰 竭:当心力贮备用尽而仍不足以适应需要时。
七、心脏的生物电现象及生理特性 1.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1 心肌细胞的类型及特征
根据各类心肌细胞 AP 的 0 期去极化速率和 4 期有 无自动去极化,将心肌分为 ① 快反应自律细胞: 0 期去极速率快, 4 期有 自动去极化 ② 快反应非自律细胞: 0 期去极速率快, 4 期无 自动去极化 ③ 慢反应自律细胞: 0期去极速率慢, 4期有自 动去极化 ④ 慢反应非自律细胞: 0 期去极速率慢 , 其 4 期无 自动去极化
左心室(动脉血) 主动脉和各级动脉分支 全身各器官的毛细血管 右心房
小、中静脉(静脉血)
上、下腔静脉(大静脉)
肺循环(小循环)
血液往返于心和肺之间的途径。其功能是完成气体交换。
右心室(静脉血) 肺动脉及肺内各级分支 肺静脉 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 左心房
肺内各级肺静脉属支(动脉血)
第一节 心脏生理
1.2 非自律性细胞(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心 室 肌 的 RP 和 AP
1.2.1 心室肌细胞RP和AP的形成机制

《血液生理》课件

《血液生理》课件

谢谢
THANKS
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将富含氧和营养物质的动脉血输送到全身 各组织器官,并将代谢产物带回心脏;肺循环将富含二氧化碳的静脉血送至肺部 进行气体交换,补充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微循环
01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 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循环系统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
02
微循环具有调节组织液生成、调 节体温、物质交换等功能,对维 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 义。
《血液生理》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 血细胞生理 •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 血型与输血 • 血量与血液循环
0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CHAPTER
血液的组成
01 血浆
02 血细胞
03 白细胞
04 红细胞
05 血小板
血液中呈淡黄色的透明液 体部分,占据了血液总体 积的55%左右,主要成分 包括水、溶解于水中的物 质(如葡萄糖、氨基酸、 电解质等)和蛋白质(如 白蛋白、球蛋白等)。
粒细胞等。
02
白细胞的功能
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免疫防御和清除病原体。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具有不
同的功能,如中性粒细胞主要通过吞噬作用清除病原体,淋巴细胞主要
通过产生抗体来抵御感染。
03
白细胞的数量与形态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数量为4.0-10.0×10^9/L。白细胞形态多样,包括
圆形、椭圆形、杆状和不规则形等。
红细胞的数量与形态
正常成年男性红细胞数量为4.0-5.5×10^12/L,女性为3.5-5.0×10^12/L。红细胞呈双凹圆 盘状,平均直径约为7微米。
白细胞生理
01
白细胞生成与发育

血液生理PPT

血液生理PPT
通过神经和体液对影响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各种因 素进行调节,正常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总是在 一定生理范围内变动,这种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 态称为稳态。
意义: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先决条件。
2
3
二、血量 机体中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是血浆量和血细
胞的总和。血量约占7~8%,男性5~6L;女性 4.5~5.5L 血量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 要保证。 血量相对稳定的维持主要与毛细血管的滤过和 重吸收相对平衡有关。
11
3、血浆渗透压
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中溶质分子或颗粒的数目有 关而与大小无关
血浆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决定的血浆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在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机能方面起重要作用
血浆胶体渗透压:是由有血浆蛋白产生一小部分血浆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直接影响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水交换,对维持正常 血量具有重要作用。
15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胚胎早期卵黄囊造血,后期骨髓造血,成人红骨髓造血
1、红细胞的生成过程:造血干细胞—髓样干细胞—红细胞
系祖细胞—原始红细胞—早幼成红细胞—晚幼成红细胞—幼红 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的红细胞
2、生成红细胞所需原料:蛋白质、脂类、糖类、维生素
B12、叶酸和铁。
维生素B12的吸收与内因子有关;叶酸直接参与DNA的合成
前者进一步分化成红C系、单核C系、粒C系和巨核 C系,后者则发育各种淋巴细胞的前体细胞。 其生成过程包括三个发育阶段:原始阶段—幼稚阶 段—成熟阶段。 白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受多种血细胞生成素调节。包 括白细胞生成素和红细胞生成素。
18
三、血小板
1. 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和机能
是骨髓巨核C裂解后脱落下来的细胞碎片,形状不

动物医学-动物生理学《血液》课件

动物医学-动物生理学《血液》课件
白细胞生成素和红细胞生成素。
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
白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破坏 通过消化、呼吸、泌尿道排出体外 白细胞的功能
与被破坏的组织残片和细菌一 起形成脓液
白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循环血液中的血小板是无色透明、 无细胞核、园盘形或杆形小体。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目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 CO2,这项功能是由红细胞所含的血 红蛋白来实现的。红细胞含有大量血 红蛋白(haemoglobin,HB)
——珠蛋白+亚铁血红素
动画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生理特性——
粘附、聚集、释放反应、 收缩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目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血液生理
功 能——
1、参与凝血 2、参与生理性止血 3、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目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干细胞 巨核定向细胞 巨核细胞
血小板的存 活时间很短,衰 老血小板绝大部 分是在脾、肝和 骨髓内被网状内 皮细胞所吞噬。
血液生理
三、血细胞及其功能:
红细胞生理 白细胞生理 血小板
血液生理
哺乳动物——无核、双凹圆盘形细胞。 骆驼和鹿——呈椭圆形。 禽类——有核的椭圆形细胞。
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数目最多的 一种(1012个/升)。同种动物的红 细胞数目常随品种、年龄、性别、 生活条件等的不同而有差异。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血液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血液系统
• 前体细胞→各级幼稚细胞→成熟
(二)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 红细胞的生成所需的原料: 蛋白质:来源于食物 铁 外源性:来自于食物(1 mg/d) 内源性:红细胞破坏后Hb所释放(25 mg/d) 缺铁性贫血,又称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2. 影响红细胞成熟的因素: 叶酸、 维生素B12、内因子,这些物质的缺 乏都可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男:40-50% 女:37-48%,新生儿:55% 红细胞比容(erythrocrit)
• 血浆:占全血的55% • 成分:水、血浆蛋白、电解质、气体、营养物、
代谢废物、激素等。
• 血浆蛋白(plasma protein):65-85 g/L
白蛋白(albumin): 40-48 g/L 球蛋白(globulin):15-30 g/L, 分为α1,α2,β,γ球
晶体渗透压: 血浆=组织液,维持水平衡、细胞形态和体积 胶体渗透压:血浆≠组织液,维持血容量、水平衡
• 等渗溶液(isosmotic solution)——与血浆渗 透压相等的溶液。 如:0.9% NaCl, 5% glucose
• 等张溶液(isotonic solution)——能使悬浮于 其中的RBC维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是由不能 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形成的等渗溶液。 如:0.9% NaCl, 5% glucose; 1.9% 尿素则不是
1.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
• 形态:数量最多,50-70%。
• • 功能:趋化作用,吞噬细菌和异物。大量吞噬后死
亡,变为脓细胞。
2.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形态:胞质内充满粗大的鲜红色嗜酸性颗 粒。 0.5-5%。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 血液循环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 血液循环
④心缩(舒)期以心室的活动作为心脏活动的指标。
心率 心动周期 室缩期
室舒期
40
1.5
75
0.8
150
0.4
0.35
0.30
0.25
0.15
1.15 0.50
(四)心率
①概念:单位时间内心脏舒缩的次数称心率。
②正常: 年龄:初生儿(130次/分) 成人(60~90次/分) 性别:女>男 体质:弱>强 兴奋状态:运动、情绪激动>安静、休息 体温每升高1℃→心率升高10次/分
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根部与右心房交界处、界 沟上部的心外膜下。正常起搏点,长椭圆形。
房室结:位于房间隔下部右心房的心内膜下,冠状窦口的前 上方。扁椭圆形,前下端发出房室束。将窦房结传来的冲动 在结内作短暂的延搁后传至心室,使心房肌和心室肌不在同 一时间内收缩。
正常情况下,房室结不产生冲动,但当窦房结功能发生障 碍时,房室结也可产生冲动。
心腔
左半心 右半心 心房 心室 房室口 左心房 右心房 房间隔 左心室 右心室 室间隔
右心房
三尖瓣环、三尖瓣(右房室瓣),腱索、乳头肌。 四者在功能上是一个整体,防止血液逆流。
左心室 二尖瓣环、二尖瓣、腱索、乳头肌、肉柱
心传导系
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产生并传导冲动,以 维持心的节律性舒缩。
3.说明第一心音、第二心音的产生原因及特点。 4.以心脏的缩舒、压力的升降、瓣膜的开关、血流 的方向和容积的变化为基础说明射血和充盈的过程。
5、心动周期中,在下列哪个时期主动脉压最低( A) A.等容收缩期末 B.等容舒张期末 C.心房收缩期末 D.快速充盈期末 E.减慢充盈期末
6、心室舒张期( E) A.血液粘滞度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B.主动脉血压过低,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C.心肌对冠状动脉的挤压力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D.冠状动脉阻力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E.心肌对冠状动脉的挤压力减小,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血液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血液
粘稠度的影响
血液粘稠度过高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而血液粘稠度 过低则可能导致出血或贫血。
血浆渗透压
渗透压定义
血浆渗透压是指血浆中溶质颗粒对水的吸引力。血浆渗透压对于维持细胞内外水 分平衡和细胞功能至关重要。
渗透压的调节
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物质和血浆蛋白共同维持。晶体物质如氯化钠、葡萄糖等 对血浆渗透压有较大贡献,而血浆蛋白则通过水合作用对渗透压进行调节。
THANKS
感谢观看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 :血液
• 血液的组成 • 血液的功能 • 血液的理化特性 •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 血型与输血
01
血液的组成
血浆
01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占血液总量的50%-60%。
02
血浆中含有无机盐、营养物质、激素和抗体等,具有
维持内环境稳态、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等功能。
03
血浆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
重要。
红细胞
红细胞是血液中的主要细胞,占血液总量的30%-40%。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将氧气输送 到身体各部位,同时将身体各部位的二氧化碳运输到肺部排出体外。
红细胞的生成需要足够的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等营养物质。
维持水分平衡
血液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可 以感知水分变化,通过调 节肾脏排尿来维持水分平 衡。
防御和免疫功能
抵抗感染
血液中的白细胞可以吞噬和消灭 入侵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防 止感染。
免疫反应
血液中的免疫细胞可以产生抗体 、细胞因子等物质,参与免疫反 应,对抗外来抗原的入侵。
03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的颜色和比重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成年男性 450~550万个/mm3 成年女性 380~460万个/mm3 新 生 儿 600万个以上/mm3
血 细胞
血细胞扫描电镜像 (E红细胞 G粒细胞 L淋巴细胞 M单核细胞 P血小板)
2.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1)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2)在酸碱平衡中起一定的缓冲作用。
3. 红细胞生理特性 (1)红细胞渗透脆性 ① 红细胞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 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简称 脆性) ② 红细胞溶血 如将红细胞置于低渗的NaCl溶 液中,水进入红细胞,细胞膨胀为球形,甚至 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入溶液中称为溶血。
嗜碱性粒细胞 0.5~1% 单核细胞 25~30% 无粒细胞 淋巴细胞 7 % 免疫细胞 (2)从免疫功能特点分
3、白细胞的主要功能 (1)吞噬作用: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能力很强,一般
认为白细胞能向异物聚集,并将其吞噬。一个白 细胞处理5~25个细菌后本身也就死亡,其过程 包括三个主要步骤:
5、血清:如果把从血管内抽出的血液放入 部加抗凝剂的试管中,几分钟后就会凝 固成血浆块、血浆块收缩析出淡黄色透 明的液体为血清。
6、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缺乏纤维 蛋白原和少量参与血凝的其它血浆蛋白 质,但又增加了少量血凝时由血小板释 放出来颜色
血液是一种不透明,粘稠液体。血液的颜色取 决于所携带O2的多少。动脉血:鲜红色;静脉血: 暗红色。
2、血液的比重
血液的比重为 1.050~1.060 血浆的比重约为1.025~1.030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在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 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正常男性的红细胞沉降率第一小时不超过3mm,女 性不超过10mm。
4、血液的粘滞性

血液生理学

血液生理学

血液生理学
血液是人体内一种特殊的循环组织,它在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血液不仅为机体各组织和器官输送必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还将代谢产物从组织中带走,维持体内环境的稳态。

此外,血液还参与了机体的免疫防御、体液的调节以及许多其他重要的生理功能。

1. 血液的组成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约占血液总量的55%,主要由水、无机盐类和有机物质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占血液总量的45%左右。

2. 红细胞
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细胞类型,其主要功能是运载氧气。

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能与氧气结合,将其从肺部运送到全身各处。

同时,红细胞还参与了二氧化碳的运输。

3. 白细胞
白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抗感染和肿瘤发挥关键作用。

根据不同的功能,白细胞可分为多种类型,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

4. 血小板
血小板对止血过程至关重要。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聚集在伤口处
形成血小板栓,防止过多的失血。

同时,血小板还参与了多种生理过程的调节。

5. 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级联反应过程,涉及多种凝血因子的相互作用。

适当的血液凝固可以防止大出血,但过度凝血也会引起危险的血栓形成。

6. 免疫功能
除了白细胞,血液中还存在多种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等免疫分子,共同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

血液生理学是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对于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理解血液的生理功能,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许多疾病。

医学课件第五部分血液生理

医学课件第五部分血液生理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过程:造血干细胞—髓样干细胞—红细 胞系祖细胞—原始红细胞—早幼成红细胞—晚幼成红细 胞—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的红细胞 2、生成红细胞所需原料:蛋白质、脂累、糖类、维生素 B12、叶酸和铁。 3、红细胞的破坏与生成的调节:少量衰老红细胞直接发 生溶血,绝大部分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影响生成的因 素主要是促红细胞生成素,此外还有雄激素、甲状腺激素、 生长素、白细胞和血小板等。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二、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
1. 主动免疫:血液中的抗体浓度在初始反应几
天后达到一个高峰,并在几个星期内逐渐下降, 在这个过程中被激活的淋巴细胞能够连续分裂并 产生一个特异性可隆,这成为主动免疫。是机体 在抵御病原微生物过程中,自然获得的强有力的 保护机体的能力。
2. 被动免疫:是一种免疫保护,它是将机体免
2、主要组织相溶性复合物: 3、抗原的递呈与识别:
第六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一、人类的血型 二、ABO血型 三、Rh血型 四、输血的原则和意义
一、人类的血型
1. 血型:指红细胞膜上特异的抗原类型。分为A BO血型和Rh血型.
2. 凝集原:人类红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的特异糖 蛋白抗原,称为凝集原。
3. 凝集素:血浆中存在着能与红细胞膜上相应 凝集原发生反应的抗体,称为凝集素。
数量:正常成人15万—45万/mm3。 机能:在血液凝固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另
外,它能融入血管内皮细胞,对内皮细胞的修 复具有一定作用。
2、血小板的生理调节 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生
成受血小板生成素的调节,它能促进骨 髓巨核细胞增殖。
第四节 血液凝固
一、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二、抗凝系统的作用 三、纤维蛋白的溶解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血液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血液

血红蛋白和氧气运输
了解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在氧气运输中的重要作用。
蛋白质奇迹
血红蛋白是由四个亚单位组成的蛋白质,每个亚 单位都能与一个氧气分子结合。
小氧搬运工
血红蛋白通过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将 氧气从肺部运输到全身细胞。
血型和输血
揭示血型的奥秘,了解不同血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输血的原则。
控制失调
高血压和低血压可能导致身体 出现各种问题,需要及时调整。
血液疾病和常见病症
了解常见的血液疾病和病症,如贫血、血栓、白血病等,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贫血
贫血可导致疲劳、无力和头晕等 症状,日常饮食及时补充铁和维 生素B12。
血栓
了解血栓的预防措施,如定期活 动、穿着弹力袜和合理的饮食。
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疾病, 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至关重要。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五章 血液
本章将深入讨论人体的血液系统,包括血液的定义和功能,其成分和重要组 成物质如血红蛋白和氧气的运输,以及血型、输血和常见的血液疾病。
血液的定义和功能
了解血液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功能,它是我们身体中不可或缺的液体之一。
液体生命
血液起着运输氧气、养分和废物的关键作用,保持机体内环境平衡。
血管网络
2
血管网覆盖全身,将养分、氧气和废物
传输到身体的各个角落。
3
循环调节
神经系统和激素协调控制血压和血液分 配,保持身体平衡。

血压和循环调节
揭示血压的重要性以及身体如何通过神经和激素调节维持血压稳定。
血压基础
血液在血管中施加的压力,用 于推动血液循环。血压由舒张 压和收缩压表示。
调节机制
神经系统和激素通过调节心脏 收缩力和血管收缩程度来维持 血压稳定。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血液课件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血液课件

B 型血
具有 B 抗原,可捐献 给 B 型和 AB 型。
AB 型血
具有 A 和 B 抗原,是 全球最少见的血型, 是 AB 型和 O 型的通 用受者。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 章血液课件
本课件将深入探讨人体中神奇的血液系统。从定义到作用、组成成分,覆盖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结构和功能,以及血液的凝固机制和血型及输血 反应。
血液的定义和作用
血液是人体内流动的液体,承载氧气和养分到细胞,同时将代谢产物和废物从细胞带走。它还起到维持体温、 调节酸碱平衡和免疫防御的作用。
血液凝固机制
1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粘附在损伤的血管壁上,并形成血小板血栓。
2
凝血因子激活
血小板释放化学物质激活凝血因子,引发凝血级联反应。
3
纤维蛋白形成
凝血级联反应中的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
血型和输血反应
O 型血
全球最常见的血型, 是无抗原的通用供者。
A 型血
具有 A 抗原,可捐献 给 A 型和 AB 型。
血液的组成成分
红细胞
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具有柔软的双凹形状,寿命约为120天。
白细胞
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负责抵御感染和疾病。
血小板
促进血液凝固,防止过多出血。
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氧气运输
红细胞内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能与氧气结合,在 肺部吸收氧气,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
柔软的形状
红细胞具有双凹形状,使其能够轻松通过细小的血 管和毛细血管,实现有效的氧气输送。
白细胞的分类和功能
1 中性粒细胞
主要负责吞噬和消灭细菌和病原体。
2 淋巴细胞
参与免疫反应,产生抗体来对抗感染和疾病。

《血液生理》课件

《血液生理》课件
添加文档副标题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血浆: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含有水分、蛋白质、电解质等 血细胞:血液中的固体部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 红细胞: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白细胞:主要功能是防御和保护身体免受感染 血小板:主要功能是止血和凝血
运输氧气和营养 物质
白细胞:主要功能是免疫防御, 包括吞噬、杀菌、免疫调节等
红细胞: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 和二氧化碳,具有弹性和变形 能力
血小板:主要功能是止血和凝 血,参与伤口愈合和血栓形成
血浆:主要功能是运输营养物 质、代谢废物和激素等,具有
缓冲作用
凝血因子激活:血液中的凝 血因子被激活,开始凝血过 程
凝血酶生成:凝血因子激活 后,生成凝血酶
诊断疾病: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和诊断多种疾病,如贫血、感染、肿瘤等。
评估病情:血常规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病情,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 果。
监测治疗:血常规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预防疾病:血常规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和预防一些潜在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等。
血友病:预防出血 、输血、使用凝血 因子等治疗方法
诊断方法:骨髓穿刺、血液检查、基因检测等 治疗方法:化疗、放疗、骨髓移植等 治疗原则: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预防措施:避免接触有害物质、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定期体检等
贫血:补充铁质、 维生素B12、叶酸 等营养素
血小板减少症:使 用免疫抑制剂、输 血小板等治疗方法
白血病:化疗、放 疗、骨髓移植等治 疗方法
血常规检查:了 解血液中红细胞、 白细胞、血小板 的数量和形态, 判断是否有贫血、 感染、凝血功能 障碍等疾病。

血液生理的知识点总结

血液生理的知识点总结

血液生理的知识点总结血液是人体重要的生理液体,它通过循环系统流动在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起着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排除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保持体温和维持酸碱平衡等重要作用。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其中血浆占约55%,而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本文将对血液的形成、循环、成分及功能等方面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血液的形成1.1造血器官骨髓是成年人主要的造血器官,包括髓腔内的红骨髓和黄髓,其中红骨髓是主要的造血组织。

另外,在胎儿期早期,肝脏、脾脏和淋巴结也有一定的造血功能。

1.2血细胞的生成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成过程称为血细胞生成。

红细胞和血小板主要在骨髓的髓腔内生成,而白细胞的生成则主要发生在骨髓的淋巴样组织中。

1.3调节因子造血过程受多种激素、生长因子及细胞因子的调节,如促红细胞生成素、白细胞生成素、血小板生成素等。

二、血液的循环2.1心脏的作用心脏通过快速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流动,将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同时将含有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的血液输送到肺部或肾脏进行排泄。

2.2循环系统人体的循环系统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三个部分,其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是血液流动的通道。

2.3循环路线血液通过身体分布的动脉和静脉不断循环,包括全身动脉循环和肺循环。

全身动脉循环从左心室开始,经动脉分支输送血液到全身各个部位,然后通过静脉回到右心房。

肺循环则是指肺动脉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输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经肺静脉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左心房。

三、血液成分及功能3.1血浆血浆是血液中液态部分,主要由水、蛋白质、糖类、脂质、电解质和激素等组成。

它在体内起着输送养分、维持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免疫防御等重要作用。

3.2红细胞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成分,主要起着输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

它含有血红蛋白,可以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然后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中进行氧气交换。

3.3白细胞白细胞是血液中的免疫细胞,主要起着抵抗病原体、介导免疫和炎症反应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蛋白原在凝血酶、钙离子和因子X111的催化下形成 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二、抗凝系统的作用
1、抗凝物质:

抗凝血酶Ⅲ:属于a-球蛋白,是血浆中重要的抗凝血物质,
可抑制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凝血因子2,7,9,X,12的活 性部位均含丝氨酸残基,属丝氨酸蛋白酶。

肝素:是一种酸性黏多糖,存在于肥大C、嗜碱性C的分泌颗
(二)补体系统:
1. 补体是广泛参与非特异性和特异 性免疫反应的一类血浆蛋白。 正常情况下,补体以非活化的 的前体形式存在于血浆中。 2. 生物合成:补体多为糖蛋白,机 体中许多组织细胞都能合成并 分泌补体,以单核细胞为主。 3.补体系统的组成:识别部分、活 化部分、膜攻击部分 4. 激活途径:经典途径和替换途径
C3b结合到靶C膜上后,激活了膜 攻击复合体(MAC)后者插入到 C膜中,形成开放孔道使C溶解。
四、T细胞的分类和功能
细胞毒T细胞:又叫杀伤T细胞,它是免疫反应的效应 细胞,也是T细胞中唯一具有直接攻击和杀伤其它细 胞能力的细胞,具有破坏靶细胞的独特功能。也参 与排斥反应和恶性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 辅助T细胞(Th):是免疫调节细胞,能直接刺激已 经结合抗原的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
三、纤维蛋白的溶解
当损伤处的创口逐渐愈合后,凝血时形成的纤维蛋白 网被溶解,一部分不必要的血栓被清除,血管变得 畅通,此过程称为纤维蛋白的溶解。 基本过程分二步:1.血浆中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 转变为纤维蛋白溶解酶;2.纤维酶促使纤维蛋白和 纤维蛋白原降解,使凝胶状态的纤维蛋白溶解。
第五节
免疫系统
1. 运输功能:血液的运输是机体物质运输的主要手段 2. 维持稳态: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含大量酸碱缓冲对) 3. 防御机能:含有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 细胞、各 种免疫抗体和补体系统。 4. 止血机能:含有凝血因子,损伤出血能激活止血机制
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血浆55% 一、血液的组成
红细胞:99%


无色、有核,体积比红细胞大、比重比红细胞小.
一般成年人白细胞约4000—10000个/mm3

分类:粒细胞60%(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 粒细胞和淋巴细胞25-33%、单核细胞5~7%。
2. 白细胞的功能:机体防御和保护机能。主要是能 做变形运动和吞噬活动,并有免疫机能。
3. 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
人体科学
第五章
第一节 概述
血液生理
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
第四节 血液凝固
第五节 免疫系统
第六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第一节 概 述
一、体液与内环境


体液:动物细胞内、外液体统称为体液.
内环境:构成了机体细胞生存的细胞外液称内环 境,以区别机体生存的外环境。 内环境稳态及生理意义 通过神经和体液对影响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各种因 素进行调节,正常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总是在 一定生理范围内变动,这种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 态称为稳态。
三、B细胞的功能
(一)产生抗体:
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速增殖和分化,形成浆细胞并分泌 抗体--- 免疫球蛋白。它可分为5个 亚型:IgG、IgA、 IgM、IgD和IgE。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基本相同:两条相同的轻链和两条相 同的重链组成,4 条肽链分别通过二硫键连接构成 “Y” 型结构。有两个变区(与抗原结合)和一个恒区 抗体的多样性:机体存在109种,人一生中估计能接触到 数千种抗原,因此存在巨大的抗体贮备,以适应外界 抗原种类的变化.
H2CO3 / NaHCO3; Na2HPO4 / NaH2PO4;
K2HPO4 / KH2PO4; KHCO3 / H2CO3
血红蛋白K盐/血红蛋白; 氧合血红蛋白K盐/氧合血红蛋白 HL(乳酸)+ NaHCO3 — NaL+H2CO3 H2CO3 — H2O + CO2

Na2CO3 + H2CO3 — 2NaHCO3
凝集原:人类红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的特异糖蛋白抗 原,称为凝集原。 凝集素:血浆中存在着能与红细胞膜上相应凝集原 发生反应的抗体,称为凝集素。
2. 3.
4.
凝集:将含有不同凝集原的血混合,将会发生红细 胞聚集成簇,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
二、 ABO血型
1. ABO血型系统由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A和凝集原B 决定

意义: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先决条件。
二、血量

机体中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是血浆量和血细 胞的总和。血量约占7~8%,男性5~6L;女性 4.5~5.5L
血量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 要保证。


血量相对稳定的维持主要与毛细血管的滤过和 重吸收相对平衡有关。
三、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
3、红细胞的破坏与生成的调节:
红C寿命120天,少量衰老红细胞直接发生溶血,绝大部分红 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 影响生成的因素主要是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此外还有 雄激素、甲状腺激素、生长素、白细胞和血小板等。
EPO是肾分泌的一种糖蛋白,能直接刺激骨髓干细胞的分裂、 分化和成熟。
二、白细胞
1. 白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类
粒中,可与抗凝血酶Ⅲ等因子结合,导致凝学酶迅速失活。
蛋白质C:由肝合成的具有抗凝作用的血浆蛋白,以酶原形
式存在于血浆中。活化的蛋白质C能抑制凝血过程。
2、阻止血液凝固的体外因素:物理因素(降温)、化学因 素(血凝的许多过程都需钙,除Ca++阻碍血凝)、生物制剂 (维生素K能促进凝血因子2,7,9,X与钙的结合)。


三、血小板
1. 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和机能

是骨髓巨核C裂解后脱落下来的细胞碎片,形状不
规则,无核,直径约2—4um,体积仅相当于红细胞的1/3— 1/4,是血液中最小的有形成分。


正常成人约15万—45万/mm3。
机能:参与血液凝固。另外,它能融入血管内皮细胞,
对内皮细胞的修复具有一定作用。
一、免疫防御机能 二、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 三、B细胞的功能 四、T细胞的功能
一、免疫防御机能
1. 非特异性免疫:即先天性免疫,自然免疫防御系统
由皮肤、黏膜等外部防御部分,以及巨噬细胞和血清 蛋白等内部防御部分组成,能对入侵的病原微生物迅 速作出应答,由于这种应答并不针对某一特定的抗原, 无特异性,因而叫非特异性免疫。 炎症反应

A型:红细胞膜上只含凝集原A B型:红细胞膜上只含凝集原B


AB型:红细胞膜上同时存在A和B两种凝集原
O型:红细胞膜上既没有凝集原A也没有凝集原B
2. 检测方法:根据有无凝集现象检测
三、 Rh血型

定义:根据红细胞膜上Rh因子建立的血型系统称 为Rh血型。 Rh因子:大部分人的红细胞膜上存在具有与恒河 猴红细胞膜上相同的抗原,称为Rh因子。
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 二、白细胞 三、血小板
一、红细胞
1. 形态、数量和机能

没有细胞核及细胞器,呈中央双凹的圆盘状
正常男性:450万—550万个/mm3 ,平均为500万个/mm3
正常女性:380万—460万个/mm3,平均为420万个/mm3。



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Hb(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去氧血红蛋白)
3、血浆渗透压
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中溶质分子或颗粒的数目有
关而与大小无关
血浆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决定的血浆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在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机能方面起重要作用
血浆胶体渗透压:是由有血浆蛋白产生一小部分血浆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直接影响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水交换,对维持正常 血量具有重要作用。
2.血小板的生理调节 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生成受血小板生成素的
调节,它能促进骨髓巨核细胞增殖。
第四节 血液凝固
一、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二、抗凝系统的作用 三、纤维蛋白的溶解
一、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一)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加血凝的物
质统称凝血因子。正常以无活性状态存在于血浆中.

白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首先分化成髓样干细胞和淋巴干细胞, 前者进一步分化成红C系、单核C系、粒C系和巨核 C系,后者则发育各种淋巴细胞的前体细胞。 其生成过程包括三个发育阶段:原始阶段—幼稚阶 段—成熟阶段。 白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受多种血细胞生成素调节。包 括白细胞生成素和红细胞生成素。


类型: 目前发现8种不同类型的Rh因子,其中C、 D、E因子普遍存在,在Rh因子中,D因子的抗原 性最强,红C膜上有D抗原者为Rh阳性,反之则为 Rh阴性
四、输血的原则和意义

输血原则:供血者的红细胞中的凝集原和受血者血 清中的凝集素能否相互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用而发生红细胞凝集现象
一般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意义:补充血量,恢复正常血压,并能反射性地提 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心血管的活动和改 善机体的新陈代谢。临床上对于象急性大失血等病 输血是重要的抢救措施和治疗方法之一。
吞噬作用
2. 特异性免疫: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外界物质接
触后产生的,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具有 特异性,所以叫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二、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
1. 主动免疫:血液中的抗体浓度在初始反应几天后达到 一个高峰,并在几个星期内逐渐下降,在这个过程中 被激活的淋巴细胞能够连续分裂并产生一个特异性克 隆,这成为主动免疫。是机体在抵御病原微生物过程 中,自然获得的强有力的保护机体的能力。 2. 被动免疫:是一种免疫保护,它是将机体免疫应答产 生的活性物质,如血清或抗体传输给非免疫的个体, 以达到抵御同一抗原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