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 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合集下载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梳理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梳理

专题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20世纪50—7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1949—1956年)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1)背景:A.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同时,恢复和发展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

B.中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生产尤其是重工业生产比较落后。

C.依据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D.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起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主要成就: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以钢铁、机械和化工增长得最快,工矿业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在东北建成了我国的重工业基地,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开始改变我国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意义)。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方式:农业——参加合作社;手工业——参加合作社;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3)意义:①实质是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②标志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③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1.正确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内容:A.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B.明确了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在八大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纲要:专题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纲要:专题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高三历史复习纲要专题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一)1949年——1956年过渡时期(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1、背景:(1)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2)新中国成立后到1952年,仅用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的实施(1)目的: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2)时间:1953年~~1957年(3)基本任务(或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由此开始起步;随着“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3、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2)对象、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政策:和平赎买)(3)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主要内容①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党和人民当前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步步高】(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专题总结课件

【步步高】(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专题总结课件

遵循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们最主要的教训是生产关系
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9.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10.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 是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 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 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其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 营,自负盈亏”。 1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 前提下,实施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人民通史版
第五部分 现代中国
专题总结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知识系统
线索归纳 答题必背要语
热考视角
知识系统
中 国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道 路 的 探 索
线索归纳
专题线索 1.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的三次转变 时 间 新 中 国 成 立 初 转变 原因 核心内容 结果
从建立以公有 (1)照搬苏联模式 废除生产 制为基础的多 (2)中国共产党缺 资料私有 种经济成分并 乏经济建设经验, 制,建立 存的经济体制, 照搬政治斗争方 社会主义 向高度集中、 式 公有制, 统一管理的计 (3)主观上追求“ 片面追求
竞争格局
中外关联 苏联工业化道路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1.相似之处
(1)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
(2)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3) 工业化建设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
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 工业化方针提出:中国是在 1953 年的过渡时期总路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张图学透 社会主义 建设的
起步
特点:集中力量优先发展
重工业。
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 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 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解析: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冷战下的东西方对抗不会制 约美英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完成三大改造
面对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的
(1953—1956年)
局面,党和政府仅用三年时间,工农 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开展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实施“一五”计划 (1953—1957年)
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 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过程:农业:组织农民参加农业
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 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 公私合营的高潮。
A.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C.新中国改造民营资本的壮举 D.新中国利用市场关系发展经济
第(5)题
解析:据材料中“1956年”“公私合营股票”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对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方式是公私合营、赎买等)。新中国成立初期 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1952年完成的,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8.21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练习人民版

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8.21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练习人民版

8.21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析·史论阐释一、全面认识我国的对外开放1.开放原因:(1)从历史角度看,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

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的发展。

(2)从世界角度看,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

(3)从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才能跟上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2.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从1978年底到1992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以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经济因素的阶段。

(2)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2001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

(3)第三阶段:从2001年至今,这个阶段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经济体制与国际规则全面接轨。

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基本内涵1.背景:(1)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着缺乏顶层设计、“谋子不谋势”和不注重改善国际发展环境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各方面改革开放措施的系统集成。

(2)以开放促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其成功秘诀在于通过主动融入世界市场为公司治理、政府治理引入外部监督从而提高治理效率。

但是,40年来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层面改革创造的外部监督都不是真正的外部监督,监督主体一定程度上只是治理者的化身、不是来自治理体系外部的主体,效率低下问题仍得不到根本解决。

(3)通过融入国际治理和开展国企的跨国产权合作,“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在有效避免“西方经验”局限、防止治理本身被“短视”市场消解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同时,将为中国经济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治理进一步引入来自治理体系之外的监督主体,创造强有力、更有效的外部监督,从根本上解决治理效率问题。

2.基本内涵:(1)是开放性、包容性区域合作倡议,而非排他性、封闭性的中国“小圈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专题讲义: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专题讲义: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纲要求]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考点1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主题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1.国营经济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建立起国营经济,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1953年。

(2)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 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4)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 时并举。

3.“一五”计划⎩⎪⎨⎪⎧ (1)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结果: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 大都超额完成。

(3)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 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 (1)内容⎩⎪⎨⎪⎧ 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 高潮。

(2)结果:1956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 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思维导图] “一化”与“三改造”之间的关系思维发散 三大改造的完成,对我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政治上: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必修1)经济上:我国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必修2)思想上: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必修3)文化上: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高考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速记

高考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速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速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出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一五计划(1953~1957):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基本完成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建国初期工业化建设为什么如此宠幸东北?东北地区工业基础比较好,工业资源丰富,又是重要的农产品基地,靠近苏联,易于接受援助。

“一五计划”为什么偏爱重工业?(1)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

(3)苏联的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20年中的失误及教训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大跃进(1958大炼钢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1958)一大二公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文化大革命(1966~1976)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1956—1976,社会主义探索出现曲折和失误的原因(1)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2)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摆脱落后状况。

(3)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4)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爷爷奶奶那一代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过渡时期(1949~1956)我国社会特点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我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高一历史必修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过渡时期总路线:⑴时间:1953年提出⑵内容: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2.“一五”计划:⑴时间:1953年到1957年⑵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3.三大改造:①从1953年到1956年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了改造.②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4.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①时间:1956年召开②内容:敌我矛盾已经解决,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形势.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以及先进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

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大跃进运动: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接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③影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②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提高生产力,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④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问题.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①这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国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②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弃.③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三、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掀起的这场改革,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调整”就是“适当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速度,即尽可能提高农业发展
的速度,提高轻工业发展的速度,适当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据此,“调
整”的直接作用是
A.解决大炼钢铁造成的严重经济问题

轮 复 习
B.发展轻工业以带动城市的经济改革
C.取消人民公社以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A ) 历

D.彻底否定了“多快好省”的总路线
了客观经济规律。


(3)结果: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 史

复 习
困难的主要原因。
返回导航
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8.调整恢复:1960年冬提出“__八__字__方__针____”,1962年底,经济形势好
转。
9.“文化大革命”
(1)实质:“左”倾错误发展成以__阶__级__斗__争____为纲的恶果。
D.进出口贸易迅猛发展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我国在改革开放后资本密集型、工业制成品 历
二 的国际竞争力正在逐步上升,而农产品类国际竞争力逐渐下降,体现了我国工 史

复 习
业化水平逐步提升,尤其是重工业,意味着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变,
这是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B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市场经济体制初
度应该随着改革的进程而改革,也反映出了社会管理应该适应改革进程的需 历
二 要,B项正确。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刚刚普遍开始,排除A项;C、D两项 史

复 习
不符合史实。
返回导航
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点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主干梳理
关键词: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网络构建1.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折,大体上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1)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曲折和失误。

(3)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国民经济得以回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现象:(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

(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

(4)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一、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1957年,全国农业总产值536.7 亿元,比1952 年的417亿元,增长24.8 %,平均每年递增4.5 %。

粮食总产量19 505万吨,比1952 年的16 392万吨增长19 %,平均每年递增3.5 %。

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优先发展农业B.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C.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D.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解析:选D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错误;1956年底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土地由私有变为公有,故B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走的是集体道路,农民生产自主权减弱,故C项错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二、比较苏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相似之处(1)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

(2)都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过改革。

(3)工业化建设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不同之处(1)工业化方针提出:中国是在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联是在1925年的联共(布)十四大上。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教材深度解析与整合 专题十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教材深度解析与整合 专题十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深度解析与整合专题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49—1976)1.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1)背景①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工农业产值和主要产品产量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②1953年,党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③目的: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2)过渡时期总路线①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简称为“一化三改”。

②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3)“一五计划”①时间:1953—1957年。

②特点: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进行“三大改造”。

③成就:到1957年,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一些重要的工业部门如鞍山钢铁、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和飞机制造等建立起来。

④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4)“三大改造”①时间:1953—1956年。

②过程:农业: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手工业:同农业类似;资本主义工商业:低级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

③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④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进行和平改造。

⑤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问题: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给社会发展遗留许多问题。

⑤请注意:在过渡时期,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包括国营、集体、个体经济,以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中共八大内容:①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②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这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内容:①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历史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②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随后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率先开始的地区:安徽、四川等省。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

管理体制方面,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制方面:实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创办经济特区:1980年,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

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1988年3月,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总结“社会主义”通常是指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即关于消灭一切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总结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

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总结2:伟大的历史转折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实行改革开放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

(45页下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总结3:经济体制改革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作用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专题整合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专题整合

专题整合专题线索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三次转变及其原因、核心内容、结果时间转变原因核心内容结果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从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1)照搬苏联模式(2)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3)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借鉴了外国经验,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把企业推向市场这次调整将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济体制改革横向链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不同之处项目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农民只享有经营和使用权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生产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础建设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展后果不同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例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适合国情的经济模式探索不会是一帆风顺的1970年12月,毛泽东会见美国客人斯诺时说:“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要走弯路,就是S形。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新人教版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新人教版
中国社会主义建立的探索过程,主要包括三条知识主线。 线索1 过渡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开展、“一五〞方案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1956 年底,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根底,开场了社会主义经济建立道路的探索,逐渐形成了有 方案的经济体制。 线索2 全面建立社会主义时期和“文革〞时期 1956—1966年,党和国家有着许多正确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左〞倾思想开 展,“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安康开展,给党和国家造成严 重危害。1966—1976年间的“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线索3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我国逐步 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