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行业创业人物经历
90后餐饮自主创业的励志故事
90后餐饮自主创业的励志故事创业,一直是多少餐饮从业人心中的梦,而很多90后勇于尝试预示他们成功了。
一起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的90后餐饮自主创业而成功的励志故事,欢迎收藏哦。
90后餐饮创业故事篇1餐饮连锁创业故事:90后美女开米线店敢冲敢干,借钱也不愿做被束缚手脚的战士“我不喜欢按部就班的生活,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现在就能看到50岁的我是什么样,我不甘心。
”晓明说话时眉头紧锁,仿佛是位被缚住手脚的战士,“一些企业伸出的橄榄枝有时就像绳索。
我想自己开一家餐馆,当老板多酷!”就这样,晓明拉拢了两个朋友开始选址、办证,三人借了七八万元的启动资金,米线店开起来了。
现实给梦想放了个COMBO ,梦想太遥远再提开张那天,晓明边摇头边说“很傻很天真”。
三人大眼瞪小眼,顾客十有八九都被他仨的热情和店里的冷清给吓跑了。
一天只卖了三碗米线。
这样持续了近乎半个月。
势头不对,晓明便琢磨起团购。
之后几天,团购不但没给店里拉来新顾客反而使老顾客依赖上了团购,卖出的米线也毫无利润。
这对还在亏损的小店无异于晴天霹雳。
晓明觉得不能耽误朋友:“我说店里生意不好你俩别跟这耗着了,开玩笑要把他俩炒了,独揽大权。
三天后他们一去一留,小店就剩俩人了。
”晓明微笑背后依稀能看到那些日子她挣扎的内心,“不知道怎么办,梦想被一棒打下了万丈深渊”。
别处取经,搭上餐饮O2O快车“有天挺晚路过西直门,有家拉面店里人还不少。
当时恨不得在他门口发我的传单了,我真觉得我家米线一点不差。
”晓明进店要了碗面,“我不为吃,就要看它凭啥火。
这次让我摸着门道了,结账时服务员问是不是我们店’开桌’会员,我当时有点懵。
”晓明指着手机里一款叫‘开桌’的APP说:“服务员说用它能便宜。
我马上下载了用它结账,一碗15的拉面省了3块。
回去在网上搜开桌,本以为是个类似团购的东西,看到还有商户端后就给开桌客服打了个电话。
”晓明在客服的指导下开通了开桌店。
“这是一个餐饮O2O大平台啊,加入开桌后在美食地图里能看到我的米线店,附近用开桌的人一眼就能看到。
餐饮业创业经历
餐饮业创业经历看看那些餐饮业创业的故事,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
那么下面是店铺分享的餐饮业创业经历,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餐饮业创业经历一:“妈妈家”餐厅的创业经,一个大厨老板的创业故事曾在浙江人餐饮集团、上海雍福会会所任职行政总厨的丁忠华,靠一身扎实的功底走入了“大厨开店”的行列,在经历过一次失败后,如今他的“妈妈家”餐厅凭借着精准的菜品设计,在搏杀惨烈的上海滩成功站稳了脚跟。
丁忠华 2004年起担任上海早晨餐厅行政总厨,将其从一家小店扩张到最火爆时期的7个品牌;后历任浙江人餐饮集团行政总厨、上海雍福会会所行政总厨,2014年离职创业,现任老上海风味餐厅“妈妈家”董事长。
“妈妈家”的营业面积共15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每逢节假日,下午四点半到七点半便能翻台三次,日营业额一万六以上,毛利63%左右。
收入丰盈得益于丁忠华出色的菜品设计:性价比超高的同时又保证了利润。
首战输掉上百万妈妈家其实这是丁忠华经营的第二个品牌。
2014年,辞职后的他首先选择了火锅店作为创业项目,不到一年,就因经验不足加之竞争激烈而以失败告终,输掉了上百万。
痛定思痛,丁忠华分析了失利原因:“厨师开店,多数先关注‘产品口味’,再关注‘怎么卖’。
我当时太过自信,没有让自己的产品去迎合市场。
第一,出品缺乏记忆点,我所有的涮品和小料都做得非常完美,结果客人说什么呢?‘这里的东西,真的蛮好吃的,但我一样没记住。
’而如果十个产品里有九种东西是普通的,只有蛋饺胜过别家,那客人就会说:‘这家的蛋饺真好吃!’第二,没有充分考虑人均消费和性价比,我太关注食材了,为了开店,不惜代价找来了最好的牛羊肉,但客人的反馈是:‘花钱不少,没觉得东西有多么特别。
’”正是认识到这一致命失误,丁忠华在经营新品牌“妈妈家”时才能有的放矢,总结出了非常实用的开店心得:让客人感觉实惠,是设计所有菜品的出发点;先从顾客角度关注性价比、再从老板角度关注怎么卖。
餐饮公司创始人简介
餐饮公司创始人简介那些出名的餐饮机构的创始人大家知道多少呢?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一些餐饮公司创始人简介,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餐饮公司创始人简介:潘宇海潘宇海,汉族,1973年出生于东莞,全球华人餐饮连锁——真功夫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现任真功夫总裁。
17岁开始创业,将东莞国道边的一家甜品店,发展成为规模最大的中式快餐品牌“真功夫”,截止2014年3月初,真功夫门店突破570家,分布全国近四十个大中城市。
个人履历创业1990年6月18日,17岁的潘宇海开始创业,在东莞市长安镇107国道边上开办“168甜品屋”,经营甜品及快餐生意,由于经营有方及对美食的天赋,小店在当地很快就有了名气,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对姐姐夫妻伸出援手1994年,潘宇海的姐姐潘敏峰与姐夫蔡达标在经营五金店倒闭后一直没有正式职业,为帮助处于困境中的姐姐和姐夫,潘宇海拿出“168甜品屋”(后改为“蒸品店”)50%的股份给蔡达标、潘敏峰夫妇,让其一道参与经营。
潘宇海负责全面管理、蔡达标负责前厅待客、潘敏峰负责财务和采购。
为标准化创新1997年,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潘宇海提出蒸柜的整体设计思路,并委托大学教授进行电路设计,最终成功研制出电脑程控一体化蒸柜,一举解决了中餐标准化的历史性难题,使中式快餐连锁化成为可能。
在此基础上,“168蒸品店”改组成为“东莞市双种子饮食有限公司”,开始在东莞市快速扩张,潘宇海任双种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法定代表人至今。
品牌升级2003年,双种子公司与叶茂中营销策划机构合作,对公司品牌和全国性经营战略重新定位策划,“真功夫”品牌正式确立,并于2004年开出第一家真功夫餐厅,定位于“蒸”文化,开始全国大发展。
当时潘宇海占双种子股权50%,蔡达标、潘敏峰夫妇占50%,大家商定潘宇海负责企业内部管理、蔡达标负责外勤事务的分工、潘敏峰负责资金管理。
餐饮公司创始人简介:黄耕“黄记煌三汁焖锅”的创始人黄耕先生,即北京黄记煌餐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餐饮创业故事经历
餐饮创业故事经历人生一个乐事就是创业有成,但创业成功并非易事。
看看那些在餐饮行业创业的故事,学习他们的方法,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
餐饮创业故事经历一:85后在校大学生餐饮创业,还没毕业已是百万富翁在郑州大学新校区,共有十多个大型食堂餐馆、咖啡店,但很多人不知道,其中有3家店的老板是该校一名在读的学生,熟悉他的人笑言他是校园“餐霸”,大四的时候,当室友们都在忙着找工作,尚未毕业的他就已靠自主创业赚了上百万。
他叫向锐,1987年出生,是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二学生,他经营的两家餐馆、1家咖啡店总经营面积约3000多平米,拥有20多个包间、50多张散桌,3家店每年的营业额达300多万元,手下员工(包括大学生兼职)已达百余人。
讲述这位80后在校大学生的餐饮创业故事。
初衷:开咖啡店不单是为了赚钱说话不紧不慢,逻辑性强,自信满满,是向锐给别人的第一印象。
2014年6月14日中午,在郑大新校区的大学生活动中心2楼,一间装饰很低调的咖啡店里,不时有大学生情侣携手来此就餐。
这间咖啡店是向锐在2013年10月份开办的。
前来就餐的药学院研一学生小陈说:“一杯咖啡十多块钱,一份意大利面也不到20块钱,对学生来说很实惠,比到校外的咖啡店划算多了。
”向锐说,当初开这个咖啡店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给校园里有同样创业梦想的人提供一个交流的地方,在这里,会不定期举办各种小型的学术讲座、艺术沙龙,为鼓励在校学生创业,校方也对该店提供了很多帮助。
成绩:三家店年营业额达300多万元除了咖啡店,向锐还在郑大的荷园食堂、柳园食堂楼上开了两家大型餐馆。
在荷园食堂的3楼,有一家名为“校园美味工厂”的餐馆,这是向锐2012年在郑大校园开创餐饮生意的第一家店。
这个面积1000多平米的餐馆,虽然装修普通,但辟有十多个包间,菜价便宜,成为很多大学生生日聚会、毕业聚会的首选之地。
为了吸引更多顾客,向锐还在一家网站上开通了团购业务,经常有不少校外顾客来该店吃饭。
餐饮成功老板创业故事。
餐饮成功老板创业故事。
餐饮成功老板创业故事大全。
餐饮成功老板创业故事篇1冯锦虎:90后小伙开李二哥馅饼店日卖三千个大城闹市,人流如潮,黄金宝地。
“人流就是钱流”,似乎是铁定法则。
但90后小伙冯锦虎认为不全如此,他的创业心得是,得有三个“W”,特别是卖吃的,卫生好、味道好、位置好,三者缺一不可。
打工半年自立门户1992年出生的潜江小伙冯锦虎,高中毕业后外出闯荡,做过各种工作。
今年初,他到一家馅饼店帮工,迅速掌握了全套技艺。
半年后,冯锦虎意识到创业机会来临,就去和堂兄冯井庆商量,冯井庆1987年出生,武汉理工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现为武汉一家著名药企研发人员,井庆完全同意锦虎的创业规划,拿出自己的积蓄,支持锦虎创业。
一个好汉三个帮,冯锦虎又找来了好哥们沈军一起创业。
今年10月24日,“李二哥馅饼店”在武昌广埠屯资讯广场对面闪亮登场了。
锦虎的店子,只有十多平方米,放下一台高大的烤饼设备后更显狭小。
但冯锦虎和他的伙伴,把店子布置得干净整洁,井井有条。
做饼的操作台、卖饼的保温藤萝筐,各有分区。
里面还会有四五个人同时工作。
瑟瑟初冬,只见冯锦虎揉面、包馅儿、烤饼、刷油、出炉,一气呵成。
黄澄澄的馅饼,惹人食欲。
馅饼种类丰富,有咸甜两大类。
甜的有豆沙等馅,咸的有鲜肉、牛肉、葱肉、辣菜、酸豆角等品种。
3个W的创业心得这家经营月余的李二哥馅饼店,目前形势十分乐观,每天卖饼超过三千个。
锦虎说人手已经不够,希望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加盟他们的队伍,一起干。
锦虎说,开这个饼店,除了房租,他最大的投入就是一万元的烤饼设备和八千元的加盟费,然后是他半年时间的勤奋学艺打工。
“只要肯吃苦,馅饼的全套制作技术是不难学会的”,锦虎说,做饮食,特别是快餐饮食,三个“W”是必不可少的。
卫生好是基础,味道好是关键,位置好是引擎。
针对不同特色的餐饮,“位置好”也有不同的含义,并不是说只要在大街上,人流如潮,你随便开个什么餐店都合适的。
“卖饼也分季节,冬天卖饼生意好,夏天就不一定了。
餐饮成功人士故事经历
餐饮成功人士故事经历餐饮成功人士故事经历(一)西少爷肉夹馍的互联网思维西少爷的创始人,孟兵,在腾讯和百度等互联网企业都有任职经历,虽然自己在上学期间也捣鼓过创业,但都是小打小闹,可以说经验与前两位高大上的前辈来说(黄太吉煎饼和雕爷牛腩),差得太多,但高端有高端的玩法,低端有低端的策略。
虽然做的是编程工作,在用户体验方面的经验并不多,但这帮西少毕竟是浸润在互联网企业里的,耳濡目染之间,也会对用户体验有自己的想法和感悟。
于是,在2014年4月8号,西少爷肉夹馍开业。
在开店之前,他们不忘用冲击性话题来开路,一篇名为《我为什么要辞职去卖肉夹馍》的文章悄然产生,文章里,北京的繁华、高悬的房价、物质的爱情、平凡枯燥的工作,一切都太有代入感,处处都敲击着白领和即将就业的大学生的心,于是,文章一夜之间被疯传。
孟兵说,自己团队所做的,就是对于用户体验的把握与对极致的追求。
“很多行业追求的是用户满意度,但我们追求的是‘用户尖叫度’,就是产品一定要超越大家的预期。
”话虽如此,他拜师学艺只用了一个月便出师了,此言此行,不得不说多少还是有些浮躁。
而火爆的名气,更多的靠是名校高学历、名企高薪职位,对应的却是小摊、肉夹馍,这些奇妙的组合来引爆的,一时间西少爷成了各个网站的热点,尤其是被各种教育网站看重,成为网民讨论的热点,西少爷也扶摇直上,利用自己互联网人的身份优势,进行起了身份营销——凡是互联网企业的员工来这儿都有优惠,一系列营销做法效果显著,西少爷生意很是兴隆。
由于品类极其简单,所以,西少爷的产品质量一直保持地不错,但致命的缺陷依然在这里,过于简单的品类,很容易让用户产生倦怠。
过量的宣传导致了用户预期高涨,而一个肉夹馍的体验边界增长成本越来越高,满足用户不断增高的体验期望越来越难。
另外,通过过度宣传造成的人为稀缺感,很可能会导致用户对产品的畅销产生怀疑。
总之,接地气儿的西少爷过得还不错,但如何解决扩张中的问题,产品品质和口碑如何保证,网络营销还有哪些新招数、还有漫漫长路需要探寻。
创业经历及主要业绩
创业经历及主要业绩随着社会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展现在社会发展中。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更多的展现在创新和创业发展的基础上。
那么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创业经历及主要业绩,就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创业经历及主要业绩一:卢启辉:放弃20万年薪回乡卖果蔬包子开20家包子店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90后长沙伢子卢启辉放弃年薪20万的麦当劳中高管职位,回到长沙创业卖包子,一群90后大学生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加入到他的创业团队。
如今,卢启辉的果蔬包子店在全国开出了20多家连锁店,被称为“创业传奇”。
事业高峰期却辞职创业1981年,卢启辉出生于长沙县江北镇,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家庭贫困。
卢启辉从小懂事的他成绩非常好,2000年一举考入南华大学,学习工商管理专业。
在校期间,为了赚取生活费,他做过家教、发过传单,也当过保险业务员,还参与学校洗衣房的勤工俭学,“每天我都去各大寝室收同学们的衣服,分类洗好后,再准确送回去,每趟自己可以赚5块钱。
”卢启辉告诉记者,虽然运送的过程很辛苦,但这培养了我较强的服务意识,也为今后进入餐饮行业打下了基础。
2004年卢启辉大学毕业,虽然很想自主创业,但刚出校门什么也不懂,还是选择先积累工作经验。
于是他南下深圳,在麦当劳南山分店当一名见习经理。
由于从小能吃苦耐劳,进入餐饮行业后,他都是主动参与打扫卫生、炸薯条、裹鸡翅等工作,加上为人亲和,工作能力强,很快他与基层员工打成一片。
工作之余,卢启辉一直不忘给自己充电,他积极参与麦当劳餐饮管理的课程学习,去过北京、上海、香港等多地进修,并能每次在结业考评中获得优秀奖项。
十年的时间里,他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从一名小小的见习经理升为副店长、店长、再到麦当劳南区总部的运营经理,管理的店面也扩大到十几家,年薪更是高达20多万。
去年初,就在自己的事业处于“顺风顺水”时,卢启辉却作出了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举动——放弃年薪20万的职位,选择回长沙创业。
餐饮行业创业成功经历
餐饮行业创业成功经历创业不仅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率,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还对新理论观点的形成和建立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后者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更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创业社会里,有很多人在餐饮行业找到成功机遇。
那么下面是店铺分享的餐饮行业创业成功经历,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餐饮行业创业成功经历一从60平米小店到吸金5亿的美国最火沙拉店这个创业案例主角是纽约最火的沙拉店Sweetgreen。
从一个60平米小店到美国最火,经常排队。
最重要的是,它竟采取O2O模式成功。
要知道,在国内,O2O更多代表着死亡,最近死的是大师之味。
2007年,三个大学生在学校附近开了一家不到60平米的小店,当时专门开店卖沙拉还是一件新鲜事,开张前两周,一个顾客都没有。
如今Sweetgreen在8个州开了 41 家分店,另外7间店铺正在筹备之中。
截止去年Sweetgreen筹集到的风投总额达到9500万美元,大概5亿人民币。
用餐高峰期疯狂排队,顾客平均等候时间约为20分钟,通过手机软件和网站可以直接下单,直接到店铺取菜的顾客可以避过午餐的人潮。
Sweetgreen的沙拉不算便宜,最高价的沙拉超过15美刀,大部分主菜的价格大约10美元。
大部分食材都从当地农户和食品供应商那里采购,加上Sweetgreen独特的秘制酱料,一次又一次挑逗着顾客们的味蕾。
所有的食物始终是新鲜的,而且有益健康,菜单不断跟随季节不断更新。
三个创始人Nicolas Jammet,Nathaniel Ru 和Jonathan Neman 曾就读于华盛顿乔治城大学金融和管理专业,“我们有着健康、平衡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们很难找到一家能够满足我们需要的餐厅,只能被迫吃汉堡和比萨饼等高热量低营养的食品。
”健康饮食是被很多人长期忽略的巨大市场,毕业后他们向家人筹集费用,立即在校区附近开设了第一家Sweetgreen沙拉店。
从2013年开始,美国在线 AOL 创始人史蒂夫·凯斯对其多次注入巨额资金。
创业路上的圆梦人——访餐饮集团咖啡之翼总裁尹峰
创业路上的圆梦人——访餐饮集团咖啡之翼总裁尹峰前言创业是很多人追求自由和梦想的方式之一。
然而,创业路上的艰辛和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将介绍一位圆梦人——咖啡之翼总裁尹峰先生,探讨他在创业路上的经历和经验。
尹峰先生的经历尹峰先生是餐饮集团咖啡之翼的总裁,他曾是一名地产从业者,但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他失去了工作。
这一打击让他意识到,只有自己拥有的理念和梦想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于是他开始探索自己的创业之路。
当时的尹峰先生在咖啡行业并没有太多的经验,但他深信咖啡这个品类能走向大众市场,刚刚掀起一股新的文化风潮。
同时,他也坚信品质才是品牌的生命,因此他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筹备阶段。
在前期的市场调研和选址过程中,尹峰先生就多次从一线咖啡师处学习咖啡的制作工艺,他渐渐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咖啡师。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明白了,品质不只是口感上的,更重要的是背后的意义,以及这种意义所代表的社会形象。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基于重质量、重场所和重服务的原则,尹峰先生的第一家咖啡店终于在南京市中心开业。
其后更多咖啡之翼门店陆续开业,并逐渐成为国内咖啡品牌市场中的领导者之一。
尹峰先生的经验提升品质品质始终是咖啡之翼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尹峰先生的一份家族传承。
为了确保品质,咖啡之翼有自己的咖啡种植地,定期亲自前往产地调度每一批次的咖啡豆的品质,力求最好的咖啡豆进入咖啡之翼的咖啡杯。
此外,咖啡之翼独具特色的现场烘焙,也是品质追求的重要保障。
实现品牌转型尹峰先生不仅仅在咖啡品类上追求品质,与时俱进的转型也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咖啡之翼的品牌形象。
传统的咖啡之翼门店采用深色为主色调,提供舒适的沙发,让人有归属和安全感。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消费升级,不再是追求单纯的价格优势,而更加追求环境舒适度、个性化和品质感。
针对此需求,咖啡之翼率先推出了经过设计师精心打造的全新门店,从色彩搭配、装修、服务体验都有了全面提升。
关注公司文化公司文化对于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都很重要,这也是将企业变成一家特有战斗力的首要途径。
餐饮创业故事(优质5篇)
餐饮创业故事(优质5篇)1.餐饮创业故事第1篇就在采访的前几天,有几位客人在餐厅用餐时吸烟,郝颖和服务员等人屡劝不听,对方甚至还动手摔坏了一些餐具。
她没有息事宁人,而是选择了报警。
郝颖曾经还想把相关视频发在网上,后来想想也算了。
郝颖说的这些,其实是很多女性餐饮创业者都会遇到的事。
这既需要个人的抗争,也需要整个社会环境能做出改变、顾客素质的提升。
家庭与事业,孰轻孰重对于大部分男性创业者来说,对家庭的照顾似乎并没有列在他的行程表里,可以将家里的事情一股脑地扔给妻子。
但对于女性创业者来说,就不一样了。
美国演员蒂娜·菲曾(Tina Fey)在《天后外传》(Bossypants)中写道:“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最粗鲁的问题是什么?是‘你今年多大了’,还是‘你体重多少’?都不是。
最烂的问题是:‘你是怎么兼顾所有事情的?’人们总是在问我这个问题,而且目光里还有谴责的意思。
‘其实你搞得一团糟,不是吗?’他们已经用眼神这样说了。
”2.餐饮创业故事第2篇在陈可接触到的女性餐饮创业者中,2/3是“妈妈”,这与他主动筛选活动的目标人群有关。
在他看来,以餐饮为创业方向的女性,大致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有一定的资金实力,以一定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她们基本上是餐饮业的菜鸟、小白;一类是本身在餐饮圈工作多年,有一定的经验,或者是管理经验,或者是了解行业;一类是其他领域的行业精英,在原来的岗位也比较成功,但可能会遇到升职空间不大、因生育而无法回到原岗位等职场难题,索性选择全职创业或以资金入股;一类是凭借技术开创个人品牌,或者全资,或者是以技术、技术+资金的形式入股。
不管是传统型,还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女性餐饮创业者既有自己区别于男性的特点与魅力,也依然受市场规律所制约,毕竟,市场是不分性别的。
技术是一种力量从采访来看,女性创办自己的餐饮品牌,甜品店是个很好的切入点。
餐饮行业的各个岗位中,除服务员之外,白案或者说甜品师中,女性的比例是相对较高的,近几年转型创业的也呈增长趋势。
餐饮创业故事
餐饮创业故事
我是一个热爱美食的人,对于餐饮行业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大学毕业后,我决定投身餐饮行业,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刚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和资金,但是我有一颗勇于尝试的心和对美食的执着追求。
我选择了一家小店铺,凭借自己的积蓄和借贷,开始了我的餐饮创业之路。
在刚开始的时候,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
人手不足、食材采购、经营管理等问题接连而来,让我感到疲惫和无助。
但是我没有放弃,我知道只有不断地努力和学习,才能让我的餐饮店走得更远。
我开始学习餐饮管理知识,提升自己的经营能力。
我不断地改进菜品,提高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顾客。
我还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推广,提升店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餐饮店逐渐走向了成功。
我拥有了一批忠实的顾客,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我开始考虑扩大店铺规模,引进更多的美食品类,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
现在,我的餐饮店已经成为了当地的知名品牌,我也在城市的其他地方开设了分店。
我很感激自己当初的勇敢和坚持,也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人。
餐饮创业之路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但只要你有梦想和毅力,就一定能够走得更远。
我相信,只要心怀热爱和坚持,就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餐饮传奇。
让我们一起努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餐饮创业小故事三篇
餐饮创业小故事三篇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餐饮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餐饮市场日渐成熟,餐饮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餐饮创业小故事,希望对你有用!餐饮创业小故事篇1在决定从事餐饮行业之前,张明其实已经算是一个成功的老板了。
当时他在江苏常州拥有4家家具专卖店,并成立了公司,堪称是区内家具销售行业的领军人物。
戏剧性的变化出现在2003年9月。
当时他在报纸上看到当地一家著名的餐饮企业仅仅用了2年时间就成为常州名优企业10强,店主个人赚了将近半个亿。
当时正面临企业经营瓶颈期的他很容易就动心了。
从小成长在常州的张明认为当地餐饮业市场空间很大,所以决定涉足餐饮业。
苏南一带的饮食口味都比较清淡,张明觉得如果经营本地菜的话竞争对手太多,所以决定寻找一种全新的产品介入。
在一次前往四川旅游的行程中,他尝到了正宗的四川火锅,他认为这种浓重的口味,一定会让吃惯清淡口味的江苏人感到新鲜。
所以他很快决定开一家正宗的四川火锅店。
那年10月份,张明花高薪买来正宗的四川火锅配料,并投入50多万元,在常州开了一家火锅店。
这种麻辣的口味让本地人感到很新鲜,再加上天气渐冷,在这个100多平米的店里,几乎天天爆满,在第一个月,张明的销售额就达到了9万多元,第二个月上升到十几万元,以后几乎都保持在15万左右。
尝到甜头的张明觉得成功似乎触手可及,所以他决定扩大规模。
为此,他在当地某著名的餐饮一条街选中了一家超过500平方米的一楼门店,三个月后又接手了门店的二楼,并再度投入50多万元进行装修,并于2004年年中开门纳客。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生意突然就冷清下来了。
不管是原先的老店还是新开的样板店,每天的客人都比原先预料的少了许多。
在推出优惠促销和广告攻势等手段却无果之后,张明认为是消费者的口味发生了变化,于是决定改做当地的菜。
可惜,在同一区域经营本地菜的餐馆此时已经遍地都是,而张明又找不到更有实力的主厨掌勺,生意自然也一直没有起色。
餐饮行业李诞简介资料
餐饮行业李诞简介资料餐饮行业李诞简介资料1. 简介李诞,原名李世杰,是中国大陆著名的餐饮行业人物。
他以其出色的厨艺技术和独特的创意菜品,深受广大食客喜爱和认可。
李诞不仅是一名出色的厨师,还是一位知名的餐饮行业经理人和美食创业家。
2. 个人经历2.1 早年经历李诞出生于1990年,山东济南。
从小热爱美食的他,对于餐饮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青少年时期,李诞就开始在家庭厨房中锻炼自己的烹饪技巧,不断提升自己的厨艺水平。
2.2 专业学习为了更深入地学习和了解餐饮行业,李诞选择进入山东省餐饮学院学习。
在校期间,他刻苦钻研,广泛涉猎各类菜系和烹饪技法。
通过实践和学习,李诞的烹饪技艺不断成熟和突破,开始受到行业内外的关注和认可。
2.3 职业发展李诞毕业后,进入一家知名的餐饮集团任职,担任主厨和菜品研发经理。
在这家餐饮集团的带领下,李诞锐意创新,推出了许多受到食客欢迎的特色菜品,引领着餐饮行业的潮流。
2.4 创业经历凭借自身的热情和才华,李诞决定创办自己的餐饮品牌。
他成立了一家精品餐厅,并将其命名为“食尚堂”。
食尚堂的菜品以其创新和独特性备受食客追捧,很快在餐饮市场中独树一帜。
3. 李诞的特点3.1 独特的菜品创意李诞擅长将传统菜品与现代烹饪技法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菜品风格。
他善于用心选材,将各种食材进行巧妙组合和搭配,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口味和色彩。
3.2 强调食材的新鲜和质量作为一名出色的厨师和餐饮行业从业者,李诞非常注重食材的新鲜度和质量。
他经常亲自前往农田和海鲜市场选购食材,并且要求员工严格遵守食材的存储和使用规范,以确保菜品的口感和营养。
3.3 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李诞积极倡导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致力于减少浪费和资源的消耗。
在菜品制作过程中,他提倡合理使用食材,做到“舌尖上的节约”,并且鼓励员工和顾客减少餐后剩余的食物浪费。
4. 成就和荣誉李诞的出色表现和对餐饮行业的贡献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他多次获得省级和市级的餐饮大赛冠军,并且被评为“年度最佳厨师”和“餐饮行业新秀”。
海底捞的故事
海底捞的故事在中国餐饮业中,海底捞可以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
它以独特的火锅文化和卓越的服务质量,赢得了无数消费者的喜爱和口碑。
海底捞的成功离不开创始人张勇的智慧和勇气,也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辛勤付出和努力。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海底捞的故事。
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
从小,他就对餐饮行业有着浓厚的兴趣。
毕业后,张勇没有选择像大多数人一样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是决定创业。
他深知餐饮行业的竞争激烈,但他仍然坚定地选择了这条路。
他相信,只要用心经营,一定能够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2004年,海底捞在中国成都开出了第一家店。
当时,火锅市场已经饱和,但海底捞凭借着独特的服务理念和创新的火锅菜品,很快就吸引了大量消费者。
张勇深知,服务是餐饮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他不断地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
在海底捞,你可以看到服务员们跳舞、唱歌,为顾客表演魔术,为他们带来愉悦的用餐体验。
除了服务,海底捞还十分注重食材的质量和创新。
他们引进了先进的食材检测设备,严格把控食材的新鲜度和安全性。
此外,海底捞还推出了多款创新火锅菜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
比如,他们推出了麻辣牛肉、鲜藕片等特色菜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海底捞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
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但张勇始终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他鼓励员工们勇于创新,不断提升自我。
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海底捞不断壮大,成为了中国餐饮业的佼佼者。
如今的海底捞已经成为了中国餐饮业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企业的一面旗帜。
他们的成功不仅在于产品和服务的优质,更在于团队的凝聚力和领导者的智慧。
海底捞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有勇气、有坚持,就一定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
18岁创业故事-黄思斯
18岁创业故事-黄思斯18岁创业,3年卖出2000万碗饭,4年开出400家店,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18岁创业故事,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民与食为天。
随着生活的提高,人们对于“衣、食、住、行”中的“食”,反而更加注重它的“色味俱佳”。
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餐饮做自己创业起点的原因。
但想要在众多的餐饮店中脱颖而出,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有这么一个人,只靠一碗煲仔饭,在短短的4年里开了400多家店,他便是香他她煲仔饭的创始人:黄思斯!首次创业全军覆没,惨遭房东痛骂黄思斯,一位地地道道的湖南人,为了生计,18岁的他就开始走上创业之路。
在2004年,25岁的黄思斯就开始进军餐饮行业,初出茅庐的黄思斯对于餐饮行业并不了解。
没有经验,为了节省时间,为了能让自己避免走弯路的黄思斯,索性选择加盟其他品牌。
就这样,黄思斯的第一家300平方米的粥铺开业了。
毕竟是第一次加入餐饮行业的创业中,当时由于对产品、运营、还有管理都不太了解,店铺的生意并不是很好。
所以,黄思斯只能自己琢磨办法,当时他认为很有可能是因为产品种类少的原因,如果产品种类多了,就能满足大量不同需求的顾客。
抱有此想法的黄思斯就在店铺里加各种菜单:早餐有面条,粉;午餐和晚餐有菜,煲仔饭,牛排;宵夜有火锅;甚至还有休闲冷饮,奶茶和咖啡。
第一次做餐饮,不仅没有把握好主要矛盾,还不停地加各种的品类,结果当然是不言而喻的。
最后,黄思斯不仅没有把店铺经营好,还遭到厨师跑路,服务员罢工,供应商追债,最终只能赔掉自己的所有积蓄,真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当时仅有25岁的黄思斯身无分文,由于交不起房租,遭到房东数落,他回忆到:她当着很多人的面就开始骂我,骂的是要多难听有多难听,还说再不给钱就把我的店给封了,你想我一个25岁的大男人被人家指着鼻子来骂,那种心情一般人是理解不了的,我就被逼到了厕所里偷偷的流泪。
那段时间,是黄思斯最难熬的时期,天天被不同的人追债,天天为钱而发愁,所以他发誓,这辈子再也不要做餐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餐饮行业创业人物经历
用《从0到1》的概念分析海底捞:水平创新达到极限之后
人是海底捞借以安身立命的资本
海底捞“服务差异化”的核心就是人,人是海底捞的核心资源。
那本大家都耳闻过的黄铁鹰先生的《海底捞为什么》已经把海底捞怎么把“服务差异化”做到极致解释得很清楚了,在这里省去一
千字。
简单地说就是把员工当家人看,充分信任,充分授权。
海底捞的创新在“服务差异化”,也就是我们一提海底捞就想到等位免费饮料、修指甲、递热毛巾、比家还干净的卫生间、舞面条
等等。
“服务差异化”,对白手起家的海底捞来说,其实是一种“低成本”创新,创始人张勇先生把服务员当家人待,让员工满意,然后
员工让顾客满意,每个服务员都憋足劲把服务做出花来。
结果是:
1.将服务变为营销,每个服务员都成了销售,海底捞服务员说他们是怎么“一桌一桌抓客户”的,这个“抓”字非常形象。
2.员工满意带来餐厅供应链和整个管理流程的改善——他们无意间实现了日本企业擅长的现场管理和精益管理,员工根据现实情况
随机应变地处理问题,把张勇当恩人、把企业当家,就会替他们着
想怎么做最好(又省钱,客人又满意)怎么来。
3.因为充分相信员工,海底捞没有现成的制度和流程,也没有条条框框的绩效管理,流程制度和绩效会把员工假设为偷懒和没头脑的,海底捞则是让员工大胆干。
“服务差异化”使海底捞实现低成本扩张,短时间内建立了竞争优势,在火锅这个低门槛的、红海中的红海杀出一条血路:从1994
年在四川简阳开办第一家海底捞,到1999年走出四川把店开到西安,截至2014年底在北上广深等国内29个城市有110家直营餐厅,还
把店开到了国外——新加坡2家、美国洛杉矶1家和韩国首尔1家
直营餐厅。
“服务差异化”的边际
但我们不得不说,以人为核心的服务差异化是有边际的,尤其对海底捞来说,把人当做核心资源和创新的基础的时候,问题来了。
边际在哪里?
1.供给有边际:超越预期的服务不可能永远都有。
其实张勇自己就对“服务”创新的边际有清晰的认识。
2012年
海底捞进入新加坡,张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希望媒体帮助客人降
低对海底捞服务的预期,他说,“因为网络的关系,大家现在提起
海底捞,都觉得很神奇,好像海底捞很好;但是如果你抱着这种想法来,肯定会失望。
”当时人们以为他是谦虚,其实他说的是真的。
2.服务好的基础是员工满意,但员工满意越来越难,换句话来说,成本越来越高。
一方面是员工的构成在变,80、90后和十几年前的员工的期望
是不一样的,要满足他们的期望意味着更多的资金投入。
管理成本也更高了;而当企业变得更大,一百多家店、2万多人时,如何在柔性管理和制度化之间找到平衡就变得很关键了。
但这
并不容易,要知道海底捞创新的核心就是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流程规则要把这个破坏掉会要命的。
3.让海底捞觉得合适而又合格的人,是有限的。
张勇就曾经说过,制约海底捞开店速度的不是资金而是人,得有了合适的店长和一批人马才能开店。
而这样合格的人不是不可以复制,但速度慢,费时间的事换句话说就是成本高。
4.市场规模有边际。
火锅其实是一个餐饮行业的细分,它的规模是有限的。
市场规模的限制、开店速度的限制又让员工的晋升渠道变窄,晋升机会少,员工满意度降低,合格的人就越少,对海底捞来说,这
无异于陷入一种两难。
总结起来,海底捞的核心资源是人、架构,这些复制起来是不容易的,在餐饮业整体服务水平偏低的环境下,好到变态的服务让海
底捞在很长一段时间保持了一种相对的“垄断优势”。
但是这种优势,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比如整体服务水平的上升,新的竞争对手的进入正在慢慢淡化了。
海底捞内部,人是关
键因素,但合格的人越来越难找,一个原因是,海底捞员工横向发
展的空间又有限。
因为,个体的服务只有在海底捞这个企业内部才是有价值的。
现有人的激励也越来越难:员工成长空间受限,海底捞无法快速的扩
张的时候,员工的上升通道受阻,必然出现不满。
除了在服务上花样翻新,海底捞似乎很久没憋出大招了,能不能继续保持竞争优势,从传统行业的窠臼中跳出来,这取决于张勇和
他团队的选择以及行动力。
2014年起海底捞加快了扩张速度,据说2015年要在全国加速开
更多店,好多店址都选好了。
也许,海底捞还会经营下去,会变得
更大,只是不再是个神话。
夫妻经营绿色手撕面店,三年纯赚35万
张志权扔掉铁饭碗的缘由很简单,工厂效益不好,没钱花。
此时一套各项指标精确到两、钱,分、秒的手撕面制作方法已经形成了。
王金刚是小工中的一个,后来成了另一家“绿色手撕面”的老板,
生意也一样红火。
不用擀,不用抻,撕!撕!撕!就行了!
张志权扔掉铁饭碗的缘由很简单,工厂效益不好,没钱花。
张志权发家的经历也很简单,钻劲儿让他掌握了一手“绝活”
1998年末,他开起了小吃部,收入当然比上班强。
河南的表舅
来东北,闲聊间提起舅妈做的手撕面。
表舅只是随便说说,张志权
却上了心。
刨根问底地问个没完,表舅又说不清楚,只好说,将来
问你舅妈吧!将来?哪成!第二天,他便关了小店,和妻子一道去河南
把舅妈接来东北。
当时,只是一时冲动,没想到今天就是靠“吃部
这碗“面。
发了家。
回来后的近一个月时间,张志权的小吃店一直未营业。
他开始根据舅妈提供的做法研究手撕面的整个制作过程。
和面、醒面、撕面
及各种汤料配制,他反复试验了上万次,一个月竟用掉了7袋面粉。
做好后,亲友一致反映面好吃,筋道、口感好。
起初,人们都尝尝新鲜,可这一尝不要紧,头回客,都变成了回头客。
这条小吃街上,兰州抻面、手擀面、蒸饺等面食部显得冷清
起来。
说起王金刚开店,夫妻俩还闹了很长时间捌扭。
妻子坚决不同意他把和面技巧教给王金刚,可张志权认为他家里又困难,几百元的
收入根本不够供两个弟弟上大学。
张志权费了好大劲说服妻子,王
金刚的店才开起来了。
2001年10月,小区规划,楼区附近的出租
屋一律拆除。
当然,他们的“手撕面”馆也未能幸免。
张志权人闲着,脑子可没闲,如今,他又有了新的“升级”冲动:一边找店址,一边忙着打探有关产品注册事宜。
妻子嘲笑他异想天开,想做中国的麦当劳,他却认真地说:咋的!明天的事,你能说准
咋的!!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餐饮行业创业人物经历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