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实验教学研究的两个案例
幼儿园新知识探索:实验科学教学案例
幼儿园新知识探索:实验科学教学案例1. 引言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实验科学教学是一种颇具挑战性且具有丰富教学意义的活动。
通过实验科学教学,幼儿可以亲身参与,观察、探索与发现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实验科学教学案例,并尝试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阐述这个主题。
2. 实验科学教学案例一:观察水的性质第一个实验科学教学案例是关于观察水的性质。
在这个案例中,幼儿可以通过观察水的状态、形状和颜色等特点,了解水的基本性质。
可以进行的实验活动包括观察水的冰、液态和蒸气三种状态的转变过程,以及水在不同温度下的性质表现。
通过这些实验,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同时让他们对水的性质有更深入的理解。
3. 实验科学教学案例二:种子发芽实验第二个实验科学教学案例是关于种子发芽的实验。
在这个案例中,幼儿可以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的种子在适宜条件下的发芽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
可以进行的实验活动包括种植豌豆、小麦等种子,观察它们在适宜温度和湿度下的发芽情况,并记录下生长的变化。
通过这些实验,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同时让他们对植物生长的规律有更深入的理解。
4. 总结与回顾通过以上两个实验科学教学案例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实验科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通过观察、探索和实践,幼儿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自然界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
实验科学教学应该被更多地引入到幼儿园的教学中,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5.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实验科学教学是一种非常有趣且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通过实验科学教学,幼儿可以在参与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实验科学教学也是一种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观察力的有效方式,有助于他们全面发展。
我认为实验科学教学是幼儿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本文中,我们以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探讨了实验科学教学的案例,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幼儿园青年科学家:科学实验与探究活动案例
幼儿园青年科学家:科学实验与探究活动案例幼儿园是孩子们认识世界、探索科学的起点。
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中,科学实验与探究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通过这些活动,幼儿可以通过亲身实践和观察,探索科学规律,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和动手能力。
我曾经亲身参与了一些幼儿园的科学实验与探究活动,今天我将和大家共享一些有趣的案例。
案例一:探索色彩的奥秘在幼儿园中,老师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比如玻璃杯、水和色素。
老师可以邀请孩子们一起来探索颜色的奥秘,让他们在玻璃杯中加入不同颜色的水,并观察它们混合后会产生怎样的颜色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可以在玩耍中学到色彩的混合规律,培养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好奇心。
案例二:探索冰的奇妙在幼儿园的实验室中,老师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冰块,然后让他们用手触摸冰块,观察冰块会融化成水。
老师再给孩子们一些盐,让他们撒在冰块上,观察冰块的融化情况。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可以了解到盐对冰的影响,学习到物质的相互作用规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案例三:探索自然界的声音幼儿园中的老师可以带领孩子们去户外或者教室外面,让他们静静地听一听周围的声音,比如鸟叫声、风声、树叶摩擦的声音等等。
老师可以请孩子们模仿这些声音,并且观察他们是如何发出这些声音的。
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可以加深对自然界声音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模仿能力。
总结回顾通过上面三个案例的实验与探究活动,孩子们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很多有趣的科学知识。
通过这些实验,他们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好奇心和科学精神。
我相信,这样的科学实验与探究活动,会让孩子们爱上科学,培养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个人观点作为一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者,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科学实验与探究活动对幼儿的重要性。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到知识,更可以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和动手能力。
我愿意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样的活动中,让更多的幼儿在科学中茁壮成长。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案例分享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案例分享教学目标:通过分享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案例,探讨如何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案例一:植物生长实验实验目的: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了解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步骤:1. 准备三个盆栽,每个盆栽中种植同一种植物;2. 组织学生分别将这三个盆栽放在室内、室外阴影和室外阳光充足的地方;3. 每天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叶片颜色、茎的高度等;4. 在实验结束后,带领学生讨论不同光照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总结实验结果。
案例二:水的净化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水的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实验步骤:1. 准备两个透明容器,其中一个装满脏水,另一个为空;2. 用一块布过滤脏水,使之变得清澈;3. 将过滤后的水倒入空容器中,观察水的变化;4. 带领学生讨论水的净化过程,如何改善水的质量。
案例三:测量物体重量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测量物体重量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实验步骤:1. 准备一些常见的物体,如书、铅笔、小球等;2. 让学生使用天平测量这些物体的重量,记录测量结果;3. 带领学生讨论测量物体重量时应注意的事项,如放置平稳等;4. 引导学生思考,重量与物体的质量有什么关系。
案例四:电路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电路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实验步骤:1. 准备电池、导线、电灯泡等实验材料;2. 引导学生按照电路图的示范搭建电路,确保电灯泡能够正常发光;3. 引导学生尝试改变电路搭建方式,观察电灯泡明暗变化;4. 带领学生总结电路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如何应用电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是小学科学实验课的几个教学案例分享,通过这些实验,学生能够亲身参与,体验科学的魅力,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从而达到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培养的双重效果。
科学探究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分享
科学探究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分享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而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通过案例分享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成为了教育研究者和教师们亟需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分享两个小学科学实验的案例,并从中探索如何通过案例分享来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提升教学效果。
案例一:生长灵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实验目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实验材料:花盆、土壤、花种子、水壶、测量器具等。
实验步骤:1. 学生将花盆用土壤填满,并在土壤上留下适当的孔洞。
2. 学生将花种子种植到土壤中的孔洞中,并轻轻覆盖上一层土壤。
3. 学生用水壶给花种子浇水,并记录浇水的时间、用量以及每天观察到的植物生长情况。
4. 学生每天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植物的高度、叶片数量等。
5. 实验结束后,学生进行生长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总结植物生长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通过这个案例分享,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实验,并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通过记录和对比数据,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和记录的能力,并掌握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生还能够通过实验总结,探索植物生长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
案例二:物体运动的秘密——探究摩擦力的影响实验目的:观察和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材料:木板、滑轮、不同材质的物体、线、测量器具等。
实验步骤:1. 学生将滑轮固定在木板上,并通过线连接物体和滑轮。
2. 学生依次使用不同材质的物体,让物体在滑轮上滑动,并观察滑动的情况。
3. 学生记录物体滑动的时间、距离以及所使用的力的大小。
4. 学生通过改变物体的材质、力的大小等条件,进一步观察和记录滑动的情况。
5. 实验结束后,学生分析数据,总结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并探究摩擦力的作用和应用。
通过这个案例分享,学生能够通过实验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研究的实践案例分享
教学研究的实践案例分享教学研究是教育界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能够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个实践案例,探讨教学研究的过程以及所取得的成果。
案例背景在某高中英语教研组的研究中,我们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理解能力展开了一项实践研究。
我们注意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常遇到理解问题,而且难以有效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针对性的教学和策略指导,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实践步骤1. 问题分析:我们首先进行了对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我们发现学生主要存在词汇理解和阅读策略不当的问题。
2.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测,并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教学活动。
我们选择了一篇难度适中的英文短文作为教学材料,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特定的教学策略和技巧。
3. 实施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授和强化词汇学习和掌握阅读策略的技巧。
同时,我们也进行了多次小组合作和个体巩固练习。
4. 数据收集与分析:在实验结束后,我们收集了学生的阅读理解成绩,并进行了仔细的数据分析。
通过对学生的成绩和反馈的统计,我们评估了我们的教学效果,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成果与总结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取得了一些非常令人鼓舞的成果。
首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明显提高。
他们在理解词汇意义和运用阅读策略方面表现更加自信和灵活。
其次,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也培养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能力。
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此外,通过数据分析,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有关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有益启示。
例如,在教学中强调词汇的学习和运用阅读策略的重要性。
我们还发现,在学生的成绩提高之后,他们对英语阅读的兴趣也相应增加,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结论通过这个实践案例,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验教学运用的案例分析
实验教学运用的案例分析【摘要】本文就实验教学在不同学科课堂中的应用进行案例分析。
在物理、化学、生物和计算机课堂中,实验教学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本文还探讨了实验教学的优势和挑战,以及实践中的启示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对实验教学的案例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实验教学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为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实验教学、案例分析、教育实践、学科应用、跨学科探索、优势与挑战、启示、发展方向、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教学运用、教学实施、教育创新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实验教学也逐渐走入教育实践中。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转变,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引路人;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积极参与实验、发现规律、探索未知的主体。
实验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研究意义在教育实践中,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们可以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实验教学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实践和创新。
研究实验教学运用的案例分析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还可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 正文2.1 案例一: 实验教学在物理课堂中的运用在物理课堂中,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物理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下面以一个具体案例来说明实验教学在物理课堂中的运用。
在一堂关于光学的课程中,老师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演示光的折射现象。
实验仪器包括一个光源、一块玻璃板和一块半透半反射镜。
老师向学生介绍了折射的概念和公式,然后让学生观察光线射向玻璃板时的折射角度,并让他们用折射定律计算出折射角。
幼儿园动手实验室: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案例
幼儿园动手实验室: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案例近年来,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备受关注,幼儿园动手实验室作为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备受教育界和家长的关注。
幼儿园动手实验室通过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实验和创造能力,使他们在快乐和愉悦的氛围中,享受科学的乐趣,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今天,我们将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体验幼儿园动手实验室带来的乐趣和启发。
1. 案例一:水的变化在一个幼儿园动手实验室的活动中,老师准备了一些冰块,让幼儿们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水的变化过程。
幼儿们首先观察冰块的形状、颜色和状态,然后通过手触摸、温度计等方式来验证冰块的确是固态物质。
老师让幼儿们将冰块放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中,观察并记录冰块融化的过程,并思考融化后的水的状态。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幼儿们不仅学会了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还体验了水的固态到液态的变化过程,培养了科学探究的兴趣。
2. 案例二:植物的生长在另一个动手实验室的活动中,幼儿园的老师为幼儿们准备了一些植物种子和一些小花盆,让幼儿们亲自动手种植和照顾小植物。
在这个活动中,幼儿们通过观察、浇水、施肥等方式,亲身体验了植物的生长过程。
他们从种子发芽、根系生长、叶片展开等每一个环节中,探索和发现了生命的奇迹。
通过这个活动,幼儿们不仅学会了照顾植物的方法,还培养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3. 案例三:光的反射在另一次动手实验室的活动中,老师为幼儿们准备了一些镜子和手电筒,让幼儿们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幼儿们通过移动手电筒、观察镜子中的光影等方式,发现了光线的反射规律,并且在实验中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疑惑和问题。
这个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们对光的认识,还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热情和求知欲。
4. 总结与回顾通过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动手实验室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还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们通过观察和实践,体验了科学的乐趣,发现了科学的奥秘,进而培养了对知识和学习的渴望。
幼儿园科学实验探究教学案例
幼儿园科学实验探究教学案例幼儿园科学实验探究教学案例在幼儿园阶段,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科学实验探究教学,幼儿可以通过亲身实践和观察,激发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在今天的文章里,我们将深入探讨一些幼儿园科学实验探究教学的案例,从简单到复杂,由表面到深层,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1. 案例一:探究水的性质通过观察水的性质,可以引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思考和探究。
老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幼儿观察水的形状、颜色和流动方式,引导他们发现水的透明、无色、呈液体状态等性质。
通过简单的实验,幼儿可以通过亲身经验来理解水的性质,从而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2. 案例二:观察植物生长植物生长是幼儿园科学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老师可以设计一个种植实验,让幼儿亲自播种、浇水、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通过这个实验,幼儿不仅可以亲身体验植物生长的过程,还可以了解植物对光、水和土壤的需求,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耐心。
3. 案例三:探索简单机械原理在幼儿园阶段,介绍简单的机械原理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老师可以组织幼儿制作简单的滑轮、杠杆等简单机械,并观察它们的作用。
通过这个实验,幼儿可以初步理解力的作用、机械的传动原理等基本概念,为将来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总结回顾:通过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科学实验探究教学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幼儿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我的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幼儿园科学实验探究教学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兴趣和探究能力,可以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老师们应该充分利用科学实验探究教学的方式,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幼儿园科学实验探究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处于天生好奇、活泼、充满探索欲望的年纪。
通过科学实验探究教学,可以引导幼儿积极参与,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实验教学的实践性案例
科学实验教学的实践性案例科学实验教学一直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参与,观察现象,进行推断和验证,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个实践性案例,展示科学实验教学的价值和效果。
案例背景在某中学中,一位物理老师决定通过一个实验来教授液体压力的概念和相关原理。
他选择了一个简单且能够直观展示液体压力的实验——"向上移液"实验。
这个实验不仅简单易懂,而且能够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液体压力对物体的影响。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透明的塑料容器、饮水吸管、染料。
2.将染料注入容器中,直到容器装满,同时保证容器上部分有一段空间。
3.将吸管的一端与容器中的染料连接。
4.将吸管插入容器中的染料,确保吸管底部深入染料中。
5.用手指捏住吸管另一端的出口。
6.缓慢松开手指,观察吸管中的染料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实验结果当学生缓慢松开手指时,他们会观察到染料在吸管中上升的现象。
随着手指离开吸管出口,染料上升的高度会随之增加,直到达到一个平衡状态。
这样,学生就可以感受到液体对容器和吸管壁的压力,以及液体高度和压强之间的关系。
实验讨论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并与他们一起讨论实验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学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液体压力的概念: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染料上升的现象,理解在液体中,液体的重力和压力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2.液体高度和压强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结果,了解液体的压强与液体高度之间的线性关系,以及液体压强与容器形状和液体密度的关系。
3.压强的应用: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理解和应用液体压力的概念,利用液体压力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塔的工作原理、潜水艇的原理等。
实验的意义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亲自进行实验,观察现象,推断原理,进行验证,并在讨论中深化自己的理解。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科学实验教学的案例分析
小学生科学实验教学的案例分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科学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以小学生科学实验教学的案例分析为主题,探讨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案例分析一:水的沸腾点实验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水的沸腾点实验是一个常见的案例。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水的沸腾点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合理安排实验环境,确保实验的安全性。
首先,老师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水的沸腾点是指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所需的温度。
然后,老师将一个锅盛满水,并放在热源(例如炉子或火炉)上加热。
学生可以观察到水的表面逐渐产生气泡,最终蒸汽从水中冒出,并且水开始沸腾。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提问他们为什么水会沸腾,以及何时开始沸腾。
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沸腾点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外界环境对沸腾点的影响。
二、案例分析二:植物光合作用实验另一个常见的小学科学实验案例是植物光合作用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光合作用对环境和人类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准备一些植物叶片,并让学生将其放置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如阳光下、室内光线下等。
学生可以观察到叶片的颜色变化,并通过观察和记录数据来分析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对维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亲自实践,培养科学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方法为了保证小学生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预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并确保这些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和安全性。
2. 安全教育: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应该向学生详细介绍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并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意识。
3. 学生参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实践探究式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本案例以小学科学课程《植物生长的条件》为例,探讨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掌握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组植物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植物生长的条件》。
(二)探究活动一: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1. 教师提出问题: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2. 学生分组讨论,并查阅相关资料,得出结论: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将不同种类的种子分别放入装有不同温度、水分和空气的容器中,观察种子萌发的情况。
4. 学生观察实验结果,总结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三)探究活动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1. 教师提出问题:种子萌发需要哪些自身条件?2. 学生分组讨论,并查阅相关资料,得出结论:种子萌发需要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充足的养分和适宜的休眠期。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将同一品种的种子分为两组,一组浸泡在水中,另一组不浸泡,观察种子萌发的情况。
4. 学生观察实验结果,总结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四)讨论与交流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何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拓展延伸1. 教师布置作业:回家后,观察家里的植物,了解它们生长的条件,并记录下来。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分享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分享幼儿园是孩子们接触科学知识的重要阶段,通过科学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幼儿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本文将分享几个适用于幼儿园科学实验教学的案例,并介绍实验的过程和教学目标。
案例一:浮力实验实验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让幼儿们理解物体的浮力原理。
实验过程:1.准备一个水盆和一些水果,如橘子、苹果等。
2.请幼儿们观察这些水果在水中的状态,并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
3.示范将橘子放入水中,观察橘子浮在水面上的情况。
4.引导幼儿们讨论,为什么水果会浮在水中?5.给出浮力的简单解释,并请幼儿们自己尝试将其他水果放入水中,比较它们的状态。
案例二:颜色变化实验实验目标:通过实验让幼儿们观察和了解物质颜色变化的原因。
实验过程:1.准备两杯水,一杯是常温水,另一杯是冰水。
2.将两滴食用色素分别滴在两个杯子里的水中。
3.让幼儿们预测,在常温水中加入食用色素的情况下,颜色是否会改变。
4.将一滴食用色素加入常温水中,观察颜色变化情况。
5.将另一滴食用色素加入冰水中,观察颜色变化情况。
6.引导幼儿们讨论,为什么颜色在冰水中会变化?案例三:光的折射实验实验目标:通过实验让幼儿们观察和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实验过程:1.准备一杯清水和一只铅笔。
2.让幼儿们预测,当将铅笔放入杯中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3.引导幼儿们观察,当铅笔被放入杯中时,看到的铅笔是否改变了形状。
4.解释光的折射现象,并请幼儿们自己尝试将其他物体放入杯中,观察折射现象是否发生。
通过以上实验案例,幼儿们可以亲身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教师应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幼儿们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并及时解释和引导他们的思考,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总结:幼儿园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可以帮助幼儿们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和步骤,并引导幼儿们自主探究和思考。
通过实验,幼儿们能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
科学教育的实验案例
科学教育的实验案例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实验案例的引导和应用,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实践,增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本文中,将介绍几个科学教育的实验案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实验一:植物生长的光照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植物盆、两颗植物种子、水、灯步骤:1. 将两颗植物种子分别种在两个相同的植物盆中。
2. 保持两个植物盆的其他条件相同,如土壤、水分等。
3. 将其中一个植物盆放在阳光充足的位置,另一个植物盆放在没有阳光的地方。
4. 每天给两个植物盆浇相同的水量。
5. 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两个植物的生长情况。
结果与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阳光充足的植物会生长得更快、更茂盛,叶片也会更绿。
而没有阳光的植物生长缓慢,叶片苍白。
这是因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能,阳光提供了充足的能量来促进植物生长。
实验二:溶解度的实验材料:两杯水、食盐、勺子步骤:1. 在一杯水中加入适量的食盐,搅拌均匀。
2. 在另一杯水中不加入食盐。
3. 逐渐加入少量的食盐,继续搅拌直到无法再溶解为止。
4. 记录下两杯水中加入的食盐量。
结果与分析:在第一杯水中,食盐能够完全溶解,称为饱和溶液。
而在第二杯水中,可以加入更多的食盐,因为没有达到饱和溶液的限制。
这是因为水的溶解度取决于温度,温度越高,溶解度越高。
实验三:磁铁的吸引力实验材料:磁铁、不同种类的金属和非金属物品,如铁钉、铝制物品、纸、塑料片等步骤:1. 将磁铁固定在桌子上,确保其不会滑动。
2. 将不同种类的金属物品和非金属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放在磁铁上。
3. 观察不同物体与磁铁之间的吸引力。
结果与分析:只有金属物品受到磁铁的吸引,而非金属物品则没有受到吸引。
这是因为金属物品中含有铁元素,可以与磁铁产生磁性相互作用。
而其他物质中没有铁元素,所以不受磁铁的吸引。
通过以上实验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教育的实验案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科学实践教学案例分享
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帮助我们认识自然界,而且还可以解决许多现实问题。
科学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分享一些科学实践教学案例,让大家更好地了解科学实践教学。
一、案例一在某高中生物实验课上,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细菌培养实验,要求学生通过对比两种不同培养基上细菌生长的情况,探究细菌的优势环境。
在实验中,部分学生经过反复实验,仍然无法得出结论,另一部分学生则对比后得出了正确的答案。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科学实践教学中,学生需要不断探索和思考,以得出结论。
同时,老师在教学中也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以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实验过程和结果。
二、案例二在某小学科学课上,老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例如酸碱试剂的实验等。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仔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告诉他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同时也告诉他们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安全注意事项。
学生操作准确,实验结果稳定。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科学实践教学中,老师的作用非常重要,他们需要为学生提供安全、稳定的实验环境,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同时,学生也需要对实验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和思考,以免错失重要结论。
三、案例三在某高中物理课上,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电路实验,要求他们根据给定的电路图,搭建电路并测量电压、电流和电阻等参数。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尝试和改进,最终得出了正确结果。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科学实践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实践不断探索和改进,以找到正确的答案。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意实验的数据准确性和实验数据的处理过程,以保证结论的可靠性。
四、案例四在某中学生物课上,老师提供了一些样本,要求学生对样本进行观察,并根据不同的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对样本细节的观察和比较,不断探索不同的分类方法,最终得出了正确结果。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科学实践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索和理解自然界的规律。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
幼儿园小小科学探索:实验教学案例精选
幼儿园小小科学探索:实验教学案例精选一、引言在幼儿园阶段,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实验教学作为一种直观、感性的教学方式,对幼儿的认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精选几个幼儿园小小科学探索的实验教学案例,帮助家长和老师们了解如何设计有趣、富有启发性的实验教学活动,促进幼儿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案例一:水果的浸泡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水果在水中的浸泡情况,引导幼儿探索水果的浸泡特性和变化规律。
2. 实验材料:苹果、橙子、香蕉、碗、水3. 实验步骤:步骤一:将不同水果放入水中浸泡。
步骤二:观察不同水果在水中的浸泡情况,并记录下变化。
步骤三:和幼儿一起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引导他们总结水果浸泡的特点。
三、案例二:彩色的混合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混合不同颜色的液体,引导幼儿观察彩色的混合规律,并体验光线对颜色的影响。
2. 实验材料:红色、黄色、蓝色食用色素、透明玻璃杯、水3. 实验步骤:步骤一:向不同的玻璃杯中加入红色、黄色、蓝色食用色素,加入适量水搅拌均匀。
步骤二:观察不同颜色液体的混合情况,并记录下变化。
步骤三:使用手电筒照射混合后的彩色液体,观察其颜色变化。
步骤四:和幼儿一起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引导他们探讨彩色的混合规律。
四、案例三:发泡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发泡的情况,引导幼儿探索发泡的原理和变化规律。
2. 实验材料:小苏打粉、醋、玻璃杯3. 实验步骤:步骤一:在玻璃杯中加入适量小苏打粉。
步骤二:倒入适量醋,观察发生的化学反应。
步骤三:和幼儿一起讨论观察到的发泡情况,引导他们思考发泡的原理和变化规律。
五、总结和回顾通过以上实验教学案例,我们不仅让幼儿在实践中探索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幼儿园阶段,通过有趣的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个人观点与理解在幼儿园教育中,实验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开展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案例分享
开展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案例分享介绍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亲自参与、观察和分析现象,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教师在开展科学实验课时,可以通过分享教学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以供其他教师参考和借鉴。
案例一:酸碱中和反应实验目标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并能够正确选择适当的指示剂进行颜色变化观察。
步骤1.准备原料:醋、红蓝试纸、红染料、蓝染料。
2.将少量醋倒入两个试管中。
3.在一个试管中添加几滴红染料,在另一个试管中添加几滴蓝染料。
4.将红蓝试纸分别插入两个试管中,并观察颜色变化。
5.分别加入适量的红染料和蓝染料,观察颜色的变化。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并通过实验观察颜色变化来确定酸碱中和的现象。
同时,教师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红蓝试纸会在酸碱中和过程中改变颜色。
案例二:物体浮沉实验目标掌握物体浮沉原理,并能够根据物体密度预测其浮沉情况。
步骤1.准备原料:不同种类、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塑料球、木块、橡皮筋等)、试验器具(如容器、水)。
2.将各种物体一个一个地放入装有水的容器中,观察其浮沉情况。
3.根据实验结果,总结物体浮沉的规律。
教学点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实验案例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浮沉原理,并了解到密度对于物体浮沉行为的影响。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一些特殊情况,如物体形状对浮沉的影响等。
案例三:光的折射实验目标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并能够解释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路径的变化。
1.准备原料:玻璃棒、水。
2.将玻璃棒倾斜插入水中。
3.观察光线在玻璃棒和水之间的折射现象。
教学点通过这个实验案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并引导他们探索为什么光线会在不同介质之间改变传播路径。
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什么因素会影响光线的折射角度等。
结论通过以上几个教学案例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到,在开展科学实验课时,通过案例分享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实验案例
教学实验案例教学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本文将以教学实验案例为主题,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探讨教学实验的意义、设计原则以及实施方法。
一、案例一:化学实验——酸碱中和反应在化学教学中,酸碱中和反应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案例。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学生能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特点。
实验材料:醋酸、氢氧化钠、酚酞指示剂、试管、滴管等。
实验步骤:1. 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醋酸和氢氧化钠。
2. 在其中一个试管中加入几滴酚酞指示剂。
3. 慢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到醋酸溶液中,同时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4. 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直到酚酞指示剂的颜色发生明显变化。
5. 记录实验现象和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酸碱中和反应发生时,酸性溶液的pH值逐渐增加,直到达到中性(pH=7)。
二、案例二:物理实验——测量重力加速度在物理教学中,测量重力加速度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内容。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重力的存在和影响。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量,学生能够了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质量块、计时器、直尺等。
实验步骤:1. 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并调整为垂直状态。
2. 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的质量块上挂上一定质量的物体。
3. 用计时器记录下质量块自由下落的时间。
4. 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出的重力加速度值接近于标准值9.8 m/s²。
三、案例三:生物实验——观察植物光合作用生物教学中,植物光合作用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可以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学生能够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实验材料:水培植物、盛水的容器、小太阳灯、碘液等。
实验步骤:1. 将水培植物放置在盛水的容器中,确保植物的根部浸泡在水中。
科学实验教学案例
科学实验教学案例
引言
科学实验是研究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原理。
本文档将介绍一种科学实验的教学案例。
实验名称
酵母发酵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和记录酵母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释放现象,让学生了解酵母发酵的原理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实验材料
- 酵母粉
- 砂糖
- 温水
- 透明的塑料瓶
- 气球
- 小漏斗
实验步骤
1. 将透明塑料瓶清洗干净并放置在平坦的桌面上。
2. 在小漏斗中放入一小勺酵母粉。
3. 将酵母粉倒入塑料瓶中。
4. 在塑料瓶中加入适量的砂糖。
5. 慢慢倒入一些温水,使砂糖充分溶解。
6. 将气球口套在塑料瓶的口上,确保气球中没有空气。
7. 静置一段时间,观察气球的变化。
实验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将观察到气球逐渐膨胀,并最终充满气体。
这是由于酵母在糖的作用下进行发酵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讨论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酵母发酵的原理以及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学生还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温度、不同糖浓度等因素对酵母发酵的影响,以及探索其他酵母发酵相关的实验。
实验总结
通过这个实验案例,学生不仅可以研究到科学原理,还可以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参考资料
- 科学教育杂志:XX期,XX年,XX页
---
备注:本文档仅为示例,具体的实验案例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编写。
幼儿园有趣科学:简易实验探究教学案例
幼儿园有趣科学:简易实验探究教学案例幼儿园有趣科学:简易实验探究教学案例一、引言幼儿园阶段是孩子们接触科学知识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通过简易实验探究教学,可以帮助孩子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激发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
本文将通过几个有趣的科学实验案例,展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魅力和重要性。
二、案例一:彩色的牛奶1.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验,引导幼儿了解物质的颜色可以变化。
2. 实验过程:1)准备三杯牛奶和三种食用色素(比如红、黄、蓝)。
2)在三杯牛奶中分别加入不同颜色的食用色素。
3)观察牛奶颜色的变化。
3. 思考引导:1)为什么加入食用色素后,牛奶的颜色会改变?2)我们平时喝的白开水为什么是透明的?4. 思考总结:通过这个实验,幼儿可以初步了解到颜色的魔力,认识到物质的颜色是可以通过外界的影响而改变的。
也可以启发幼儿思考透明物质和不透明物质的区别。
三、案例二:小鸡蛋的奇妙世界1.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验,引导幼儿了解鸡蛋的特性和保护机制。
2. 实验过程:1)准备生鸡蛋和苏打水。
2)将鸡蛋放入装有苏打水的容器中,观察鸡蛋的变化。
3. 思考引导:1)鸡蛋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2)鸡蛋的外壳是否可以保护里面的蛋黄和蛋白不受外界影响?4. 思考总结:通过这个实验,幼儿可以初步认识到鸡蛋的浮力和外壳的保护作用,了解到鸡蛋是多么神奇的食物。
也可以启发幼儿思考其他生活中的保护机制和科学原理。
四、案例三:植物的“喝水”之谜1.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验,引导幼儿了解植物吸水的过程和原理。
2. 实验过程:1)准备几株白色之前的植物和几瓶不同颜色的染料水。
2)将植物放入染料水中,观察植物颜色的变化。
3. 思考引导:1)植物是如何吸收水分的?2)不同颜色的染料水对植物的影响如何?4. 思考总结:通过这个实验,幼儿可以初步了解到植物通过根部吸收水分的过程,同时也可以体验到植物对水质的敏感度。
这不仅可以增强幼儿对植物的关注和保护意识,也可以启发他们对生命的探求和关爱。
探索科学实验化学实验教学案例
探索科学实验化学实验教学案例一、引言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化学实验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并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文将探索一些科学实验化学实验教学案例,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化学实验教学。
二、案例一:反应速率实验反应速率是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是化学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进行反应速率实验,可以让学生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并学习如何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
以下是一个示例实验步骤:1. 准备两个试管,一个加入稀硫酸,另一个加入浓硫酸。
2. 分别向两个试管中加入相同量的锌粉。
3. 观察并记录反应发生的时间。
4. 比较两个试管中反应发生的速度差异,并进行思考和讨论。
三、案例二:酸碱滴定实验酸碱滴定实验是常见的化学实验之一,用于确定物质溶液的酸碱度。
通过进行酸碱滴定实验,学生可以学习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并培养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数据处理能力。
以下是一个示例实验步骤:1. 准备一定量的酸和碱溶液,分别加入酸碱指示剂。
2. 将酸溶液慢慢滴加到碱溶液中,同时观察指示剂的颜色变化。
3. 当指示剂颜色变化到一个特定的点时,记录酸碱溶液滴加的体积。
4. 根据滴定体积和已知浓度计算未知溶液的浓度。
四、案例三:溶解度实验溶解度是指单位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量。
通过进行溶解度实验,学生可以了解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并学习如何进行溶解度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以下是一个示例实验步骤:1. 准备一系列不同温度的溶液,将其加入恒温水浴中进行加热。
2. 在每一个温度下,将溶质逐渐加入溶剂中,直到溶解度达到饱和。
3. 记录每一个温度下达到饱和的溶质的质量。
4.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五、案例四:氧化还原实验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中常见的一类反应,涉及电子的转移和氧化态的变化。
通过进行氧化还原实验,学生可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并学习如何进行氧化还原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教学研究的两个案例朱建廉南京市 金陵中学物理实验室 (210005)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所以实验教学在物理学科教学中便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物理实验及其教学无论是设计或者是操作均具备着一定程度的复杂性,所以针对实验以及实验教学而实施的研究便具有先天性的必要;教师是教育教学的行为者,所以从教师的角度而提出的实验研究以及实验教学研究便自然的选择了符合教师职业行为特征的案例研究。
本文从笔者的教学实践出发,呈现针对实验教学而实施相应研究的两则案例,试图以此实现对同行形成启迪,更试图以此就教于大家。
案例1:关于“演示实验装置有序呈现”的研究案例场景:教学现场(教室)课题:《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片断:在探究性演示实验“探究质量确定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如图1所示的演示实验装置以“叙述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作合理配置的方式而有序性的呈现出来,相应的教学运作流程如下。
叙述1:接下来我们在“质量确定”的条件下,借助于实验手段探究“加速度与力之间的关系”。
我们把相应的演示实验安排在水平放置、且一端带有一个小定滑轮的这块木板上来完成。
行为1:将木板水平安放在讲台上如图1-1所示。
叙述2:实验中我们的研究对象是这辆小车,实验过程中我们将保持其质量不变。
行为2:将小车安放在木板的一端如图1-2所示。
图1叙述3:用线系在小车上,并水平牵引而绕过定滑轮挂上重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把重物所受到的重力大小作为小车所受到的合外力大小,而实验中可以通过改变所悬挂的重物的重力大小来实现对研究对象小车所施加的合外力大小的控制。
行为3:将线系在小车上,绕过定滑轮挂上重物如图1-3所示。
叙述4:挂上重物而由静止释放后,作为研究对象的小车将作匀加速运动,而通过改变所悬挂重物的重力大小,将使得小车的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相应的加速度大小可以通过在小车后端连接纸带、并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然后利用对纸带上所打出的点作相应的“纸带处理”而计算出相应的加速度大小。
行为4:在小车后端连接纸带,并将其穿过安放好的打点计时器,如前文中图1所示。
……评析:实验仪器与装置,是实验得以完成的物质基础。
由教师于教学现场而主体性操作的演示实验,其相应仪器与装置的呈现过程便先天性的蕴含着一定量的教育教学功能。
由于在特定的实验目的引领下、在相应的实验原理制约下,演示实验需要借助于特定的实验装置、按照特定的实验方法、实施有序的实验操作步骤来完成,而在实验装置的合理配置和有序呈现中,往往就会蕴含着与所谓的“实验目的指向”、“实验原理制约”、“实验方法设置”、“实验步骤安排”以及“实验教学功能”等各个侧面相关的因素。
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针对实验装置作合理的有序性呈现,显然就应该能够对充分展示实验操作的各种要素和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各种功能而起到积极的作用。
上述案例中,通过对演示实验装置的有序性呈现,对作为演示实验观察者的学习主体将能够自然产生诸多积极影响:第一,能够使得学习主体在认识层面上自觉按照演示实验装置的呈现次序而有序的梳理演示实验的操作流程;第二,能够使得学习主体在认识的深度上通过演示实验的有序操作流程深刻清晰明确实验目的、深刻领会操作意图、准确理解实验原图1-1 木板 图1-2 木板 图1-3小车理、整体把握实验运作;第三,作为教师的一种行为示范,上述案例中对演示实验装置有序性呈现的教学行为,其深远的价值和意义还在于使得学习主体在非意识的状态下经受了一次科学精神的洗礼;第四,作为教师的一种理性行为,上述案例中对演示实验装置有序性呈现的教学行为,折射出的是作为教学行为者的教师的一种理念:教学现场中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均应该视为严肃的教学行为,基于教学活动的任何一个行为片段都应该能够荷载着一定量的教学功能,整合每一个行为片段所荷载的相应功能而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教师针对职业行为研究的不懈努力与追求。
案例2:关于“变压器演示实验改进”的研究案例(1)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呈现在“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选修3-2”模块第五章《交变电流》的第四节《变压器》中,教材设置了一个关于变压器的演示实验。
相应的设置在“思考与讨论”的栏目中以如下方式呈现,即思考与讨论把两个没有导线相连的线圈套在同一个闭合铁芯上,一个线圈连到交流电源的两端,另一个线圈连到小灯泡上(图 5.4-1,按本文中的图序为图2)。
小灯泡可能发光吗?说出你的道理。
连接电路,接通电源,看看你的判断对不对。
(2)笔者对演示实验的改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考虑到教材针对上述演示实验的设置其相应的教学功能尚显不足,所以笔者对教材中所设置的上述演示实验作了相应的改进:实验仪器分别选用J2423型教学用可拆变压器、J1202型学生低压电源和规格为“4.8V ,0.5A ”的小灯泡,原、副线圈匝数分别为200匝和100匝,交、直流电源电压均为8V 。
演示分为三个步骤依次进行步骤1:如图2-1所示,拆去上端条形铁轭而使变压器的铁芯不闭合,原线圈接低压直流电源、副线圈接小灯泡。
图2现象1:接通电源后小灯泡不发光。
步骤2:如图2-2所示,拆去上端条形铁轭而使变压器的铁芯不闭合,原线圈接低压交流电源、副线圈接小灯泡。
现象2:接通电源后小灯泡发弱光。
步骤3:如图2-3所示,装上条形铁轭并把压紧螺钉旋紧而使变压器的铁芯闭合,原线圈接低压交流电源、副线圈接小灯泡。
现象3:接通电源后小灯泡发强光。
注意:针对演示实验实施改进的前两个步骤中,由于原线圈接直流电源时副线圈“空载”、由于原线圈接交流电源但变压器铁芯不闭合时副线圈“弱载”,均将可能造成变压器原线圈“过载”而烧毁,所以相应的实验改进操作是:先通过分压电路对原线圈供电而逐渐调高供电电压,在取得能够确保安全的数据后再实现相应的改进操作。
(3)设置与改进的对比分析(b )图2-1 (a )(b ) 图2-2 (a )(b ) 图2-3 (a )①演示实验设置的主观意图可以从设置演示实验的文本呈现方式中了解其主观意图。
应关注如下要点第一,教材将设置的演示实验呈现于“思考与讨论”的相应栏目中,其主观意图是:教学运作应该以演示实验的相关现象来佐证“思考与讨论”中的相应判断。
第二,对设置的演示实验中所涉及到的两个线圈作文本表述时强调“没有导线相连”,其主观意图是:引起对能量传递方式、传递途径及相应原理的足够关注。
第三,对设置的演示实验可能呈现的现象以直白的设问“小灯泡可能发光吗?”而引发学生思考,其主观意图是:期望学生能够给出“小灯泡可能发光”的判断。
第四,对设置的演示实验所引发的讨论以“说出你的道理”而提出相关要求,其主观意图是:期望学生在讨论中能够意识到在两个没有导线相连的线圈中实现能量传递的基本原理是“电磁感应”。
第五,相应的文本表述中对“电源”指明为“交流”、对“铁芯”强调要“闭合”,相应的主观意图应该分别是:“交流——变化”而满足发生电磁感应现象的“磁通改变”的相应条件;“闭合——导磁”而符合理想变压器的“忽略漏磁”的理想化条件。
第六,至于“连接电路,接通电源,看看你的判断对不对。
”的相应表述,无论其主观上的意图如何,鉴于演示实验在设置上的局限,只能在客观上起到验证对“小灯泡是否能够发光”的相应判断是否正确,而不能对讨论中所阐述的“道理”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②演示实验改进的相应思考鉴于对演示实验在设置上的主观意图的揣摩与理解,针对该演示实验的改进在主观上被纳入下列合理的思考之中。
思考1:考虑到演示实验的设置其主观上的意图是将所设置的演示实验作为“思考与讨论”中所作判断的“验证性实验”,因而其相应的教学功能就将受到较大程度的抑制;而针对演示实验所作的改进,是针对相应的实验条件实现有梯度、分层次的控制,其意图是将演示实验改造成为启发性更强、相应的教学功能更强的“探究性实验”。
思考2:考虑到演示实验的设置在客观上只能起到对“小灯泡是否可能发光”的设问所作判断的验证作用,在逻辑上并不能起到支撑着讨论中所阐述的“道理”的作用,所以相应的改进便设置了“接直流电源”与“接交流电源”的比较,并通过比较而凸显出在两个没有导线相连的线圈中实现能量传递的基本原理是“电磁感应”。
思考3:考虑到演示实验的设置在相应的教学流程中仅仅是借变压器的实际运用而引入课题,却未能够在引入课题的同时而将变压器的实际运用直接切入课题所讨论的较为深入的具体问题中去,所以相应的改进便设置了“铁芯不闭合”与“铁芯闭合”的比较,并通过比较而凸显出闭合铁芯的“导磁”效应,从而在引入《变压器》课题的同时有效的直接切入课题所讨论的理想变压器的理想化条件问题。
思考4:之所以对教材所设置的演示实验作上述改进,实际上就是抱定了所谓“旨在放大相应的教学功能”的既定宗旨。
把改进后的演示实验融入教学的流程,则相应的教学过程将自然会强调如下几个教学要点:第一,原线圈接在直流电源两端时接入副线圈的小灯泡不会发光,原线圈接在交流电源两端时接入副线圈的小灯泡会发光;第二,原线圈“接直流电源”与“接交流电源”的鲜明对比,揭示出了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电磁感应;第三,“铁芯不闭合”时小灯泡发弱光而“铁芯闭合”时小灯泡发强光的强烈反差,凸显出了理想变压器的理想化条件——闭合铁芯的“导磁作用”保证了“忽略漏磁”的理想化近似。
注:本文是向2011年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提交的交流材料。
——发表于《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2年第6期全文收录于《中学物理教与学》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