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与大学生就业
新常态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与任务
新常态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与任务在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任务。
新常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必然。
这就意味着传统的经济增长点逐渐减弱,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则成为就业市场的主要增长点,这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迅猛,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
特别是科技创新、互联网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对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要求较高,这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传统的高耗能和低效益产业面临着淘汰和退出,而新兴产业和绿色环保产业则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新兴产业的知识和技能,积极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开拓就业市场。
新常态下的就业形势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就业岗位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虽然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迅猛,但传统行业和农村地区就业岗位供给相对不足。
加上人口红利逐渐减弱,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在新常态条件下,一些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就业环境和待遇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
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要更加理性和看准,不能盲目跟风。
面对新常态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大学生们需要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拓宽就业渠道。
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在知识结构的培养上,既要注重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要增强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还要注重发展软实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沟通能力。
要灵活多样地选择就业渠道。
创业就业、进入国有企业、中小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等不同的就业渠道都有其优势和劣势,大学生要根据自身情况及时调整就业方向,拓宽就业渠道。
大学生还可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实习等活动,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增强就业竞争力。
新常态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虽然面临一定的挑战,但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大学生只要提高自身素质,灵活选择就业渠道,积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就能够顺利应对就业挑战,实现自我价值。
产业转移给大学生带来的就业挑战与机遇
产业转移给大学生带来的就业挑战与机遇由于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因以及市场等因素,中国的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都出现了新的趋势。
在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当今发达国家对我国的产业转移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还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发达国家利用“头脑”和“躯干”的价值差异,将价值链和产业作空间分割,实现“头脑产业”和“躯干产业”的国际分工,并将“躯干产业”转移到我国。
另外服务外包业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向我国产业转移的新方式,产业链的整体转移和地区产业集群现象变得更加明显。
在区域转移方面,我国的区域转移主要针对东中西部之间的产业转移。
近年来,各地积极扶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不断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从目前的产业转移的情况看,转移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行业。
从产业承接地情况看,中部地区省份在产业基础、配套设施等方面明显优于西部地区。
随着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协调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
对于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产业转移既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首先,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
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汇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生。
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事业状态也不远去西部地区就业。
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产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将很大一部分的就业岗位转移到中西部,促进大学生向中西部地区就业,有从而能有效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
新常态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与任务
新常态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与任务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学生就业面临了新的形势和任务。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趋于稳健,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大规模产业转型升级,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需要大学生适应并应对。
1. 就业压力增加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市场压力增大。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素质的人才对于各行各业的需求增加,就业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
2. 就业结构优化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劳动力市场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大学生需要具备更多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跨领域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3. 就业环境多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环境也越来越多元化。
国外公司在中国的投资越来越多,国内公司也在大力拓展国际市场,这就需要大学生具备更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化视野。
二、新常态下大学生的就业任务1. 提高就业自主能力新常态下,大学生需要更加重视自身的发展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自主创业的能力。
就业不再依赖于单位的分配,而是更多地依赖于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2. 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新常态下,大学生需要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积极应对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挑战。
要积极学习新兴行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认识。
3. 多元化就业观念新常态下,大学生需要拓宽就业观念,不仅局限于传统的岗位和行业,还需要关注新兴的产业和就业机会。
应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业特长进行个性化的就业规划,积极主动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
4. 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大学生需要更多地关注国际化的就业机会。
要加强对外语的学习,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化视野,为走出国门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做好准备。
5.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新常态下,大学生必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主动积累实践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
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因素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经济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经济状况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宏观经济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1. 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新兴产业的兴起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
而传统产业的衰退也导致了一些就业机会的减少,这对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国家的整体经济增长水平也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的形势。
经济增长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就业市场的繁荣,但是经济低迷或者衰退时,就业市场将更加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会大大增加。
2. 就业政策和法规国家的就业政策和法规也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些就业政策的出台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保障,比如鼓励创业、支持农村就业、提高劳动者权益等。
而一些法规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比如最低工资调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等,这些都会对大学生就业市场产生影响。
3. 社会保障体系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对大学生就业也具有重要影响。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保障和福利,从而增加他们的就业稳定性和安全感。
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待遇不公等问题则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和就业积极性。
1. 就业市场需求就业市场的需求状况直接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同行业的就业需求也会有所不同。
一些新兴行业和高新技术领域的就业需求较大,而一些传统行业的就业需求则相对较低。
不同地区的就业市场需求也会有所差异,一线城市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而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对产业转移与就业问题的思考
对产业转移与就业问题的思考——如何在就业大军中获得机遇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不平衡。
就业状况严峻,每年有大量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如何在这浩浩的就业大军中,杀出一条血路,获得工作机会,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
就业问题。
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
东西部,城乡发展的差异直接决定了人口的流向,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唐地区因其机遇的众多,使这里囤积了过多的待就业人群,人才必然不在少数,在这些地区谋求一个岗位的压力尤大。
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涌入城市,致使一些低水平的工作的缺失,同时会带来更多人的视野或者是无业。
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主要体现在: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
而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三方面简述。
一.从就业需求角度看,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和高校规模的高速扩张,造成工作岗位的数量与结构均存在问题。
二.从供给角度看,既存在毕业生不愿从事的大量工作岗位,也存在着因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而无法从事的职业。
三.从供求匹配角度看,主要的问题是就业信息不对称、缺乏针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体系、缺少专业的职业顾问等。
从这三方面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会改善现在的严峻形势。
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的实质是生产力的空间转移,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的必然现象。
我国国内的产业转移是在不同地区进行转移。
将劳动密集型的企业由发达地区转移到欠发达地区,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欠发达地区的经济会随着产业的转移而发展。
两个地区的共同的互惠互利型的发展最终会推动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结合产业转移,就业就有了更多的选择。
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是少不了知识的,知识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样,人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在这样地区的就业虽然一开始不能获得很好的或者说是预期工资,但是前景可观,还能获得比较好的满足感。
在这里的创业,会获得更多的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优惠政策也会比较多,而且创业的起点比较低(很低的房租,较为廉价的劳动力),创业的范围较广,欠发达地区相比发达地区而言缺少的东西比较多,一个新的产品或者行业的出现,必然也会取得先机,再通过几年的基础的扎实,想必可以在未来获得比较好的回报。
产教融合视角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举措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创新 创业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实践的能力,提 升其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创新创业教育 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大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 成长,为将来的创业之路积累经验。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 生就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 路径包括课程设置、实践活动和导师指导。高校要根据人 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 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 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 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 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 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通过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引导 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激发他们的创业潜 能,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因此,高校应重视创 新创业教育,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更多具有创新 创业精神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估体系。通过建立科学的培训考核 机制和反馈机制,监督培训过程的质量和效果,及时调 整和优化培训方案。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培训效 果进行客观评价,为进一步改进提供依据和参考。如此, 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持续提升。
“服”阶段,构建就业服务体系。在“转—培—服” 就业策略中,“服”阶段贯穿产教融合全过程,致力于 优化就业服务。“服”阶段旨在消除就业信息的不对称, 确保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能够顺利实现大学生的实践、 就业,同时保障大学生的个人权益。这一阶段过程中, 通过构建校企共建就业指导体系、提供个性化的就业咨 询服务、搭建产教融合信息平台,以提高就业的精准度 和效率。在实际操作中,“服”阶段的优化就业服务和 权益保障工作不仅需要理论指导,更需要创新实践与持 续改进。构建全面的产教融合就业指导体系是“服”阶 段的重要基石,包括设立校企对接办公室,建立具备丰 富职业咨询经验和行业任职技能的双导师制度,为学生 提供贯穿培养过程的职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认知 和职业探索。此外,举办各类职业规划讲座、职业能力 工作坊和行业沙龙,邀请业界人士和校友分享经验,使 大 学 生 提 前 了 解 行 业 动 态 ,培 养 就 业 所 需 的 关 键 软 技 能 。 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是“服”阶段的核心内容。在实 施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每个大学生都有其独特的需求和 挑战,因此,一对一的职业咨询可以帮助大学生识别个 人优势,制定求职策略。实践模拟面试、行业实践实习 实训也尤为重要。通过与就业市场数据的融合,为大学 生精准推荐并提供与专业和兴趣匹配的实习和工作机 会,以提高产教融合效率。信息平台是提升就业服务质 量的关键,可以建立一个集成式就业信息平台,整合招 聘 信 息 、行 业 动 态 、就 业 分 析 报 告 、雇 主 评 价 和 成 功 案 例 , 实时更新,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平台还应具备便捷的 互动功能,让大学生能够与合作企业直接交流,提高沟 通效率。“服”阶段的另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就业权益 的保护。这不仅包括在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维护学生的 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竞争权,还包括在签署劳动合同 时,确保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校企双方应联合政 府、专业机构和法律援助组织,提供法律教育和咨询服 务,帮助大学生预防和解决就业过程中的纠纷。同时, 应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管,打击就业歧视,确保就业市
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综述
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高等教育普及率的逐年提升,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大学生本人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首先概述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基本现状,包括就业率、就业结构、就业难度等方面的情况。
随后,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系统总结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历程和主要成果,包括影响因素、对策措施、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研究方法、数据来源、理论框架等方面的局限性,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
通过全面综述现有研究成果,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教学改革的参考,为大学生本人提供职业规划的指导,共同推动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
二、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当前,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就业压力持续增大。
随着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面临着就业难、择业难的双重压力。
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方面,部分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就业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一些新兴行业和领域的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存在人才短缺的现象。
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失衡。
地域性差异明显。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较大,导致大学生就业的地域性差异明显。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则相对较少。
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不足。
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变化和职业发展的认识不够深入,仍然抱有过高的期望值和理想化的职业观念。
产业结构转型_专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促进_马廷奇
自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大学生就业难表现出一种长期性和持续性的态势;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生就业难是在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产生的。
究其原因,虽然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有很大关系,但更与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吸纳能力偏低密切相关。
与此同时,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以及新一轮的产业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和战略性重组,促使我国必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达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这就必然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产生深刻影响:一方面经济结构转型有助于拓展大学生就业市场,促进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适应性调整;另一方面经济结构转型也必然要求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供求机制的适应性变革。
本文重点分析产业结构转型对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作用效应,探讨产业结构转型与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而探讨如何通过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实现大复杂,但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不匹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当前,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大学生难以就业的人数逐年增长,也即每年大批毕业生难以就业的问题,而相对忽视了对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关注。
事实上,大学生就业难不是大学生就业群体的整体表征,而只是某些学科专业和部分毕业生的局部现象;不同的学科专业和不同的学生个体表现出甚至完全不同的就业境遇。
从根本上来说,结构性失业与总量失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结构性失业问题的解决是降低大学生失业总量的基本途径。
一般而言,就业总量要通过就业结构的形式来反映,大学生就业结构分布反映了不同产业及其内部各生产部门对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变化,大学生就业总量受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同行业吸收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产业类型和产业的效率相关。
一方面,产业结构的改善对吸纳大学生就业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结构的分布是判断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匹配程度的重要依据。
从发展的角度而言,产业结构不是简单的静态比例关系,而是一个在动态中体现的过程。
形势政策论文:产业转移问题 产业转移与就业问题
中国产业转移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导致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趋势。
国际产业转移更加注重满足东道国的本土市场消费需求。
进入21世纪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债务型经济以及超前消费,带动全球进入新一轮快速经济增长。
在这种消费增长模式下形成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是发达国家把世界作为加工厂,进行产业链的布局,从而形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典型的加工基地类型。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零部件的加工制造网络,自己负责产品的总装与营销。
我国则成为世界的加工厂,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
我国中西部地区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重要性日益提高。
随着国际产业转移向消费类型的转变,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将出现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态势。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东部地区受到外部需求减少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同时,东部地区所具有的原材料、劳动力成本相对劣势,使其在承接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的国际产业转移竞争中不具有明显优势。
2009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13.5%,分别高于各地区加总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1.9、2.8个百分点,增速连续3年高于东部地区。
2008年,我国中部地区利用外资的发展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8%,西部地区更是高出56%。
中西部地区对FDI吸引力加大,外资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趋势日益明显。
为谋求把科技创新优势迅速转化为经济竞争优势,世界各国都把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欧盟等都确定了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
虽然目前很多新兴产业还处于科技突破和推广应用的重要阶段,但是,世界围绕新兴产业的国际布局和争夺已日趋激烈。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新阶段。
第一,面临两方面转型,一方面,向工业经济时代的中后期迈进,对技术升级提出了紧迫的要求;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的“高速列车”正迎面驶来,知识经济时代对材料、能源、通讯、生物、信息技术以及主导产业提出了更高更多的新要求。
新常态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与任务
新常态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与任务一、概述在新常态的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呈现出新的特点与挑战。
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这种转变对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和职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就业市场来看,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传统行业的就业机会逐渐减少,而新兴行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则逐渐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
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更加广泛的知识背景和技能,以适应多元化的就业需求。
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而市场需求却相对有限。
这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
海归、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的增多也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竞争态势。
在新常态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形势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大学生需要积极调整就业观念,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平台和更加优质的就业服务。
1. 新常态经济的定义与特点新常态经济,作为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它是对过去以GDP增长为导向的旧经济形态与模式的深刻转变,转向一种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社会效益和可持续性的新模式。
新常态经济不仅仅是经济数据的简单变化,更是一种经济理念、发展方式和政策取向的根本性转变。
新常态经济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增长方式的转变上。
传统的粗放型、数量型增长方式逐渐被集约型、质量型增长方式所取代。
这意味着经济发展不再仅仅追求速度和规模,而是更加注重效益和可持续性。
新常态经济强调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三产业和消费需求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更加惠及广大民众。
新常态经济还表现为增长动力的转换。
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要素投入和投资驱动,而现在则更加注重创新驱动。
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浅析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浅析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和转型,大学生就业形势也在发生着变化。
本文将就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进行浅析。
一、新时代的经济发展背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近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高质量发展,GDP持续保持在较高增速。
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蓬勃兴起,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空间。
二、新时代的大学生就业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结构调整,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也在发生着变化。
传统的就业方式和领域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而新兴产业和新型职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选择。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就业竞争也日益激烈,很多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和就业困难。
三、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1. 职业选择的多样性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和新型职业日益增多,这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和发展空间。
数字经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与此一些传统行业的就业需求也在减少,大学生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特长进行职业规划。
2. 技能和素质要求的提高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大学生就业所需的技能和素质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知识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的需求,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素质成为了企业招聘的重要条件。
一些新兴职业对于特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要求也在提高,大学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代经济的发展需求。
3. 创业机会的增多随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创业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新选择。
很多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通过自己的创新和创业创造就业机会,并积极参与经济建设。
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措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一些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给予了创业者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工作心得: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建议(最新)
工作心得: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建议(最新)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的发展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多元的就业机会,毕业生人数虽然持续处于高位,但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措施,保障了毕业生就业平稳有序。
但同时高校毕业生还面临着一些挑战,结构性就业矛盾显现,就业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慢就业群体需要密切关注,部分地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对此,需要进一步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措施。
面临的挑战一是毕业生就业在供求匹配上存在结构性矛盾。
首先,由于教育管理体制因素,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一定滞后性,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结构匹配度不高。
其次,不同人才供需紧张程度差异较大,有些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有些专业毕业生则存在一定就业难的情况,供求矛盾呈现差异化。
最后,当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迅猛,对高校毕业生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素质水平等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人才培养和经济产业发展不匹配的矛盾更加凸显,一些新兴产业所需人才难以满足。
二是需更加关注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虽然总体平稳,但在就业质量方面却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毕业生从事稳定、全职的就业的比例在持续减少,这既体现了毕业生就业形式的多样性,也反映出毕业生就业的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
另外,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较差,表现为流动性高、离职率高。
三是应重视慢就业的毕业生群体。
从全国情况来看,近年来不就业也无其他计划的慢就业毕业生占比有明显增长。
这与国际上“NEET”族(不升学、不就业、不就业或参加就业辅导)比例上升有相近之处。
这既说明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的比例有所增加,同时也折射出部分毕业生就业信心下降、职业发展理想丧失。
社会上长期存在这一类群体,会较大地影响社会稳定,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四是高校毕业生需求呈现明显区域差异。
从几家网络招聘平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对高校毕业生招聘数量规模上的差异,与各区域经济产业规模和发展情况高度相关。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背景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背景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形势备受关注。
本文将分析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并从政策背景出发,探讨政府的角色和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1. 就业压力加大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市场供求关系逐渐失衡,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巨大竞争压力。
许多毕业生面临着找不到合适工作岗位的问题,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就业困难的情况。
2. 技能需求的变革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劳动力市场对于专业技能的需求也在变化。
传统的一些工作岗位逐渐被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替代,而新兴产业和新技术则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这对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就业结构的调整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大学生的就业结构也在发生调整。
传统的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岗位减少,而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创新创业领域的岗位增加。
这对大学生的就业定位和发展路径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政策背景分析1. 关键词:“就业优先”就业一直是政府关注的重要议题,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
政府积极推动“就业优先”政策,加大对就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招聘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
2. 创业带动政策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创新,通过设立相关创业基金、优惠税收政策和创业扶持计划等,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机会和支持。
政府认识到创业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的重要性,并通过政策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创业。
3. 教育改革与职业教育发展政府通过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等举措,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契合市场需求。
4. 人才引进政策政府通过一系列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和优秀人才回国创新创业或在国内发展。
这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吸引他们留在国内就业。
三、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1. 多元化就业机会政府推出的就业政策扩大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大学生就业中的跨行业就业与行业转型
大学生就业中的跨行业就业与行业转型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和行业的变革,跨行业就业与行业转型正在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趋势。
本文将从就业形势、跨行业就业的需求及优势以及行业转型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就业形势的变化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传统行业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一些传统行业岗位需求逐渐减少,而新兴行业的发展给就业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
因此,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需要重视行业的转型和跨行业就业的需求。
二、跨行业就业的需求跨行业就业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与自身专业不完全匹配的行业或岗位就业。
这种就业方式的出现主要得益于行业对于多元化人才需求的增加。
例如,互联网行业对于具备编程、市场推广等技能的人才需求量大,而这些技能并不是传统专业教育中所主要培养的。
因此,大学生应主动学习和补充跨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跨行业就业的需求源于跨界合作的趋势,不同行业之间的合作交流越来越频繁。
大学生能够跨行业就业,既能够满足自身的职业发展需求,同时也能够为不同行业的合作提供新的机遇和可能性。
三、跨行业就业的优势跨行业就业对于大学生来说有着一定的优势。
首先,跨行业就业可以拓宽个人的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
大学生在毕业之初往往对各个行业的了解相对较少,跨行业就业可以让他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到不同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就业要求,从而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行业。
其次,跨行业就业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专业技能。
不同行业的工作环境和业务要求各有不同,通过跨行业就业,大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最后,跨行业就业有助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
在不同行业的工作经历可以让大学生更加开拓眼界,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思考。
同时,跨行业经验也能为大学生积累更丰富的职业经验和人际关系,为今后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四、行业转型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行业转型是指传统行业由于市场需求或技术变革等因素而调整或改变业务模式,进而引发产业链条上的一系列变化。
行业数字化转型对大学生的职业影响
行业数字化转型对大学生的职业影响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行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
这一变革不仅对企业和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也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行业数字化转型对大学生的职业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就业市场逐渐改变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到来,给就业市场带来了新的变化。
传统产业的衰退与新兴行业的崛起,使得一些职位需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在数字化转型的职业趋势中,对科技能力和数字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
相比传统行业,新兴行业对技术背景的要求更高,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数字技术技能成为必备行业数字化转型对大学生职业的首要影响就是对数字技术技能的需求。
在数字经济时代,掌握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能已成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中的重要资本。
因此,大学生应提早认识到数字技术的重要性,并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相关技能,以适应未来职场的需求。
三、职业规划需灵活调整由于行业数字化转型对职业发展的影响,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也需要灵活调整。
在选择专业和就业方向时,应特别关注数字化相关的领域,抓住机遇。
同时,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跟上数字化行业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行业变革,提高职业竞争力。
四、创业机会与挑战并存行业数字化转型既带来了创业机会,也带来了挑战。
数字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应用的普及为有梦想和创新思维的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
然而,数字化转型也使得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创业者需要具备更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因此,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应注重积累经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人际关系网络变得更加重要在数字化转型时代,人际关系网络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数字技术的应用和信息的传播要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拥有广泛的人脉资源能够帮助大学生拓展职业发展的机会。
因此,大学生需要主动拓展人际关系,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和行业交流,从而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行业数字化转型对大学生的职业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浅析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浅析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转型升级,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在这一背景下,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更加深刻,如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成为了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时代经济发展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平台。
随着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和新兴产业的蓬勃兴起,大学生就业的选择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各类创业、就业政策的推出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加便利和灵活,可以选择自由职业、远程办公等多种就业模式。
经济发展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多种新职业、新岗位不断涌现,这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蓬勃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
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需求,如金融、医疗、教育等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与此新时代经济发展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方面,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大学生所受到的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与此一些传统产业和岗位的就业需求却在减少,这也给一部分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困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和领域的就业需求对大学生的专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这也给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带来了挑战。
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学校应从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加强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指导,使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社会应加大对大学生创业和就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创业政策、资金支持、创业培训等服务,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走向就业市场。
也需要加强对就业市场的调研和预测,提前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为大学生提供更准确的就业指导。
社 会环境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
社会环境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形势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社会环境作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前的就业挑战。
从经济环境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一方面,传统产业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压力,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大学生的就业空间。
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如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迅速崛起,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然而,由于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相对滞后,导致部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无法满足新兴产业的需求,从而出现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政策环境对大学生就业也产生着重要影响。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如鼓励创业、提供基层就业岗位、加强职业培训等。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宣传不够等问题。
此外,不同地区的政策差异也使得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存在着一定的困惑和不确定性。
社会文化环境同样不容忽视。
在一些传统观念中,大学生往往被期望从事稳定、体面的工作,如公务员、事业单位等。
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空间。
同时,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就业市场环境的变化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挑战。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存在着过度看重学历、工作经验等现象,使得应届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处于劣势。
此外,就业信息不对称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大学生难以获取全面、准确的就业信息,导致就业机会的错失。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大学生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对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目标认识不足,导致在求职过程中盲目跟风。
同时,一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有待提高,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的就业对比
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的就业对比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就业市场中,大学生面临的不仅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选择,更是对行业趋势、薪资待遇、职业前景以及个人技能匹配的深度考量。
随着新兴行业的蓬勃兴起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两者在吸引大学生就业方面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与优势,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偏好。
一、薪资待遇的差异化影响新兴行业,如计算机、互联网等,以其高速发展的态势和创新性,往往能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资待遇。
这些行业对技术创新和人才需求的紧迫性,促使企业愿意以更高的薪酬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
相比之下,传统行业尽管在薪资水平上可能稍逊一筹,但随着 “焕新工程”的推进,如生产工艺和设备改造升级,其薪资结构也在逐步优化,力求与新兴行业保持一定的竞争力。
然而,薪资待遇的差异仍是大学生择业时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关联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职业发展初期的经济支撑。
二、职业发展前景的对比分析新兴行业以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快速的变革,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在这些行业中,个人能力和创新思维往往能得到更快的认可和提升,职业晋升路径也相对明确。
而传统行业虽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但在稳定性、文化底蕴和行业资源积累方面仍具有优势。
大学生在选择时需平衡考虑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评估自己在不同行业中的成长潜力和机会成本。
随着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一些新兴领域如绿色能源、智能制造等也逐渐涌现,为大学生提供了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多元化职业路径。
三、技能要求与岗位匹配的精准度新兴行业对大学生的技能要求往往更加多元化和前沿化,如编程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创新思维等,这些技能在当前数字化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需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身技能水平,以适应新兴行业的发展需求。
而传统行业则更注重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积累,如制造业的工艺流程控制、服务业的客户沟通能力等。
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需通过精准的自我评估和行业调研,找到自身技能与岗位需求的最佳匹配点,从而提高就业成功率。
2024年《产业转移与就业》学习心得模版(3篇)
2024年《产业转移与就业》学习心得模版自从2022年开始,全球经济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化。
产业转移成为了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考虑到区域差异、资源禀赋和劳动力成本等因素,许多企业开始将生产和制造业转移到其他地区。
这不仅带来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我选修了《产业转移与就业》这门课程,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并寻找适应未来就业市场的发展方向。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产业转移与就业的关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生产和制造业务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这涉及到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资源在不同地区的配置。
而就业则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力供求关系,也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和生活保障的重要方式。
产业转移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因为企业的转移,原来的就业机会可能会受到影响,一些工人可能会失去工作;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也会在新的地区带来就业机会,为当地的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在课程中,我了解到了一些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动因。
一方面,全球化的浪潮使得产业转移成为可能。
企业可以通过在不同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将优势资源和成本进行组合,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区域差异和政策因素也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原因。
一些地区提供了更为优惠的税收和政策环境,吸引了大量企业进行投资和生产。
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背景下,转移生产也成为了一种选择。
然而,产业转移也不是毫无限制的。
一方面,文化、市场和技术等因素也会影响企业的选择。
企业需要考虑新地区的市场需求、文化差异和技术水平等因素,以确保转移后的生产能够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政策和法律环境也会对产业转移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补贴和准入限制等手段来引导和控制产业的转移,以达到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的目的。
在课程中,我还了解到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二种:雁行模式。这一模式最早由日本学者赤松要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原来》一书中提出。赤松要对日 本棉纺工业从进口发展到国内生产,再发展到出口的历史 性考察,认为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应遵循“进口一国内生 产一出口” 的模式,使其产业相继更替发展。工业化初 期, 日本曾以出口丝棉、棉纱和棉布等消费品来换取工 业发达国家的纺织机械等生产资料,随后, 日本对进口 的纺织机械进行了替代性的生产,并由此带动了日本的机 械工业发展;日本的机械工业又依次带动了钢铁、机电等 产业,由此获得的外汇收入用来购买并且消化吸收先进的 技术,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科研和开发体系。日本的各个产 业相继顺次起飞的进程被称为“雁行模式”理论,于产业 转移承接地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转移过程中不是一味的 按部就班,而是注意消化、吸收和创新,从而带动相关产 业链的发展,才能真正促进经济的发展。
3.市场因素 影响企业跨国转移产业 的因素还有很多。国 际经济形势的变化, 国家政策的调整,原 生产的用地紧张,地 价昂贵,环境污染等...
产业转移的类型
• 第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在20世纪6O 年代,发达国家工业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使大量 的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造成产业发生了 转移。发展中国家具有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产 品生产随之进行转移。86 经济导刊2010/08“大 量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 家,包括大量制造业转移到中国。在现令中国东 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大,但是人口红利再 下降,劳动力价格高于中西部地区等因素使劳动 密集型产业发生了地区转移。”
最后,大学生大多积极参加职业认 证资格考试,注重加强职业道德修 养。缺乏职业技能逐渐成为大学生 就业的软肋,这个现实问题极大地 促进了在校大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 证考试的热情。导演证、秘书证、 教师资格汪、商务英语、心理咨询 师等各种职业考试,吸引了大量的 大学生,很多大学生积极报名参加, 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添砖加瓦。
• 首先,积极承接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伴随着知 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获得了新 的发展机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半导体、激光、碰 撞超导等关联行业的成长,加速了生物工程和新材料、新 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而这类产业对于大学生来说, 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更 好的发挥。大学生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于发展技术、知 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产品的设计、相关原料的采购、订 单处理、批发零售和终端零售都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也是获利最高的一些环节。发挥大学生所学专业优势和现 代管理技术的结合,可以为承接地地区带来更多的经济收 入。
•
产业转移的影响
• • • • •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4.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我国的产业转移主要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 加工制造业和资源型加工业开始, 从发达 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渐次推进。
当前大学生就业优势
首先,具有一定专业知识。 大学生有一定专业知识基 础,职业定向性较为明确。 大学毕业生还可以在已有 学科学习的基础上,进一 步深造,给大学生的求职 和工作提供优势。理科生 的优势在于对于技术的 原理和应用结合的更为紧密,而且扎实的数学基础, 给未来的技术应用提供了基础。文科生的专业优势在 语言表达、写作和人际交往方面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学校社团的各种辩论赛、知识竞赛、文艺活动和特长 比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究竟什么是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和大学生就业 有何关系?
产业转移
•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 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 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 现象叫做产业转移. • 产业转移有时会扩展 到某类产品甚至某类 产业. • 国内的产业转移叫做 区域产业转移. 跨 国的产业转移叫国际 产业转移.
影响产业转移的原因
1.劳动力因素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
其次,大学生思想积极,善于接受并创造新事物。大 学生处于青年时期,对新技术的掌握能力快,思维善于创 造,这对于产业转移承接地的地区来说具有极大的人力资 源优势。产业转移大多数是较成熟的产业,除了按部就班 的实行原有的技术外,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如何创新就 成为发展的创新点,而大学生素质符合这一特点。国内各 大高校已经开始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潜质。
第三种:产品生命周期。弗农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 投资与国际贸易 中提到的“产品生命周期说”,以发达 国家为视角,阐述了产业如何由发达国家逐渐向发展中国 家转移的进程。他认为工业部门和工业产品像生物一样, 它的发展都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产 品和技术发展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了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 产品地点发生变化。该理论反映了发达国家如何从创新起 步,经过发展、成熟、衰落的阶段性演变,实现有关产业 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 • 第四种:边际产业扩张。小岛清根据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 实践,在比较优势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边际产业转移扩 张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国向外投资的产业,应该是该 国已经处于或者即将处于劣势的产业,小岛清把这些产业 称为边际产业。通过产业移动,来回避产业劣势或者扩张 边际产业,显示其潜在的比较优势。
•
其次,积极承接产业链整体转移的产业。产业链条的整 体转移,一方面有利于承接地对于承接产业更好的吸收和 消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带动承接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国内区域内的产业转移中,产业链的整体转移比较困难, 东部的产业链条NINll发展成熟,很多配套措施都比较完备, 而中西部的基础设施不完备,生产过程中会出现配套设施 不能充分满足生产需要的情形。但在国际产业转移中,产 业链整体转移的趋势开始明显,并且在我国东部地区表现 突出,政府出台的相关措施都要求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 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并要求提升产业集群发展层次,要 求按照生态产业链进行规划布局和建设改造,推动产业集 群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方面发展。同时在承接产业转移 时,有目的地延伸产业链,使产业集群附加值升级。产业 链条整体转移更注重承按地区的技术、人才、研发能力等 综合知识优势和信息基础设施、体制条件等,这对大学生 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都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 最后,积极承接如金融、旅游、咨询等服务业,使转移 的产业多样化。目前国内的产业转移都侧重于劳动密集型 产业,诸如纺织、服装和部分污染比较严重。资源消耗量 大的重工业,多是以高投入低产出作为经济增长方式。金 融、旅游、咨询行业并未完全进入转移的行业中,但这些 行业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利用产业转移促进大学生就业
• 产业转移给承接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机遇,有利 于承接地区域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各个区域的优 势,更新承接地区域观念,促进承接地经济的发展。但与 此同时,我们应该看见,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类型,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耗能及资源型产业以及一部分加工贸易型企业。虽然在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但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高 消耗低回报、资源极大浪费,使产业转移的社会效益过低。 如何在企业结构转移中发挥大学生作用,可以促进承接地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