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文言文试题题材的多样性——近六年全国卷文言文试题选文分析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二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二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二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试题分析】2024年新课标Ⅱ卷的文言文阅读,试题材料延续2023年新课标卷的特点——变单一文本为复合文本。

材料由三部分组成,分别选自《史记•魏世家》《史记•留侯世家》和《论衡•非韩》。

材料一讲述魏文侯礼敬名士段干木的故事,材料二讲述汉太子与“商山四皓”的故事,材料三则是汉代思想家王充对上述两个历史故事的评述。

这是学考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检测的表现。

第10题,断句题。

自2023年本题由选择题改为主观题后,这是对考生准确理解语意的要求的提升,而避免了运用比较排除法做题的侥幸。

第11题,文化常识和文言字词含义。

选项一半来自课文,另一半来自材料推断。

第12题,设置四个选择题,考查学生疏通全文文意、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错误选项有一定的隐蔽性,有效考查了学生对文本的归纳和综合分析能力。

第13题,考查重要实词、固定结构的翻译能力。

第14题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

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材料三王充议论的基础上,归纳出材料一中“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与材料二中“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两件事的相似之处。

两件事情表面上无关,但在“力少则修德”上是相通的,试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将崇德重礼、尊贤敬长转化为自觉行为。

【命题趋势与启示】纵观近三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特点,梳理出以下几个新趋向:(1)文体类型趋于多样。

考查的文本打破了“二十四史”“一统天下”的局面,各类文化典籍“百花齐放”,如《论衡•非韩》《读通鉴论》卷三。

文体类型更多样,不局限于纪传体、纪事本末体,议论文亦有可能考查;群文阅读与双文本阅读并重文体多样。

文本形式变一个语段为两个甚至多个出自不同文化典籍的语段,文本间相互阐释,考查考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2)命题形式不断创新。

文言文阅读题型相对稳定,但也会“稳”中求“变”。

比如,往年通常将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考点放入翻译题中考查,而2022年以后将文言实词与古代文化知识组合命题。

高考语文全国卷Ⅲ文言文试题评析与备考建议

高考语文全国卷Ⅲ文言文试题评析与备考建议

高考语文全国卷III文言文试题评析与备考建议◎魏敏魏敏,$川&化工大学人文学-硕士研1生。

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高考语文全国卷皿于2016年应运而生。

至今,全国卷皿在文言文阅读命题形式和内容上初步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和特色,逐步呈现教、学、考有机衔接趋势,对部分地区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可发挥积极导向作用。

诚然,在语文新课标修订、统编教材投入使用等新发展趋势下,一线语文教师必势教学,有文言文选文在高学生文言、文言文阅读和文化承等方面的重要育人功能。

一、试题概况(一)试题选材了高考文言文试题材的,对师生对考文言文阅读有重要导对2016—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皿文言文试题材统,可发现年材分自《宋史•范纯礼传》《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晋,于人,分讲述了、、、、的为了展文言文试题材内容,格形式向展,下年份节选体裁传主2016年《明史•傅珪传》人物传记傅珪2017年《宋史•许将传》人物传记许将2018年《宋史•范纯礼传》人物传记范纯礼2019年《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人物传记吴起2020年《晋书•王彪之传》人物传记王彪之题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题、题分在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重要的重要一,现重要的接表现。

通过对2016—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皿文言文试题题统,可发现年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题、题分于中,文言文的考察试题为10题到13题,10、11、12题为题,题赋3分;第13题为主观题,包括两个小题,小题5分,文言文阅读部分共计19分。

文言文阅读分重占高考语文分的12.67%。

年份题号题型分值2016年2017 年2018 年2019年2020年10客观题文言断句题3分11内容分析题3分12文化常识题3分13主观题文言翻译题10分(三)考查内容根据2016—2020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及其说明,高考语文试题、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达应用和探究六个维度作为考生考查内容。

通过对2016—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皿文言文试题考查内容进行分析,可见在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阅读主要担理解、分析综合两个维度的考查任务年的文言文考查内容稳,考查了文言断句、文言内容、古代文化常和文言翻译,考查维度分布一和分析综合。

2024年高考新课标二卷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

2024年高考新课标二卷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

2024年高考新课标二卷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一、材料选择。

文体选择上传论兼顾。

本题材料为组合文本,由三段文言文组合而成,材料一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魏世家》,材料二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材料三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前两则为史传作品,第三则为史论作品。

材料一讲述魏文侯礼敬名士段干木的故事,材料二讲述汉太子与“商山四皓”的故事,材料三则是汉代思想家王充对上述两个历史故事的评述。

从文本立意上看均体现了崇仁尚礼的价值观,既能体现高考立德树人的核心,有符合传承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命题导向。

从篇幅上看传论相当,从内容上看,论传有密切的关联性,议论与史实交相印证。

所述史实清晰晓畅,所议事理简易明了,语言典雅规范,与高中语文教材历史类作品的入选标准一致。

从考生学习经验上来看,《屈原列传》的评传结合,《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叙议结合,都会大大削弱考生阅读的陌生感。

此外选文涉及文言知识点全面、平易,契合高中文言文教学重点。

二、题目分析。

文言文阅读题型设计和分值设定相对稳定,未出现较大变化。

10题延续了前两年新课标卷对于断句知识的考查方式,主要考察考生结合语境、运用语法分析法及相关文言知识准确理解句意的能力。

就此题具体来讲,“魏君贤人是礼”,主语为“魏君”,“贤人是礼”是以“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此片段译为“魏君礼遇贤人”;“国人称仁”译为“国人称赞他仁德”,“上下和合”译为“卫国上下齐心”,两个语言片段都相对完整,而“未可图也”是结论,译为“(魏国)不可以图谋(攻伐)啊”,呼应上文“秦尝欲伐魏”。

11题题型也延续前两年的教考衔接,涉及实词含义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记忆、理解两各方面的重点知识和能力。

打通了课外文言选文与初高中所学文言文、常见成语中涉及相关知识,借以强化考生对知识的比较、迁移与运用。

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新婚燕尔中的“燕”同“宴”,是“安乐”的意思。

这在《诗经•卫风•氓》中学过,且“宴尔新昏(婚)”恰好出自该篇拓展阅读篇目《诗经•邶风•谷风》。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阅读文意概括分析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阅读文意概括分析

命题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思,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 方式 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设误方式
比对 方法
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对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 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 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注意是否曲解了人物行为的主动与被动 方式等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2021年全国甲卷第12题D项)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 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原文: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 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 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 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 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 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
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 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 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 而还。(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答案 有误。“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中的“主动”错。从 原文来看,应是契丹主动议和,而非宋朝皇帝。选项曲解了人物行为的主
说其中一个
比对 注意选项中“于是”“因此”“所以”“以致”等表因果的词语, 方法 与原文相关句子比对一下,看因果关系是否成立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2021年全国乙卷第12题D项)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 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 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原文: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 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 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 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 戒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语文高考全国卷文言文试题分析及对策

语文高考全国卷文言文试题分析及对策

教学篇•学业评价2016年湖南告别了持续多年的高考自主命题,采用全国统一试卷。

文言文考题是高考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分值大户,分析近三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试题,掌握其文本选择的内容,明确其题型设置的规律,对我们平日的文言文教学及高考复习都有重要意义。

一、考题设置分析近三年全国卷文言文试题的设置,我们发现,全国卷取消了对文言虚词的单独设题考查。

前两道客观题考点分别是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断句、文化常识的理解。

这三个考点有轮换出题的趋势。

客观题最后一道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

主观题考查的是文言翻译,考查点涉及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全面考查文言知识点。

温儒敏老师说:“文言文命题的改革将不满足于‘读懂’。

”全国卷考题设置已明确了文言文考查的核心能力不再是“识记”,而是把对文化知识的考查延伸到文本中,侧重于“理解”和“运用”能力。

这提醒我们文言文的教学要从细碎的文字、句子教学中摆脱出来,依据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认知规律,站在更高的角度解读文本。

二、文本内容分析近三年全国卷文言文试题的文本,我们发现,全国卷文言文的选文在时间范围上涉及朝代非常广,从五代十国到元、明、清皆有。

从题材上看,都是人物传记,而且多选择官吏一生的小传。

从内容上看,选文都涉及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从结构上看通常第一段介绍传主人物、出生地、身份等。

然后用三四段文字来写和传主相关的典型事件,在叙述传主典型事件时,传主的官位会经过多次变动。

在选文中有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孝,记载着传主对时事政治的看法,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因此,在阅读时要弄清以下内容:知人,即清楚文本写了几个人;明事,要弄清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明志,即分析作者对传主的观点态度。

弄清了这些问题,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备考策略通过分析近三年全国卷文言文试题及选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对。

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命题特点及备考建议

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命题特点及备考建议
首先要明确翻译题的采分点。
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
2020/4/24
13
其次要注意规范翻译的训练。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一要让学生重视翻译原则。 要求他们高度忠实于原文字句,克服主观随意性。
二要要求学生圈出采分点。 三要让学生掌握翻译方①在法草。稿纸上翻译。 ①留:人名、地名、官②一名个、字帝一号个等字专地对用照名原词句,检查 ②组:单音词组成双音是否词有来丢翻落译现是象最,看好直的译方是法否之对一应。 ③④补换::古省今略词无义处差不别在明原③,认词显所真,的以抄意和一写译句定到是式答否要结题准牢纸确构记。上不补。同省的略,。要
2020/4/24
10
3.概括分析题 纵观近十年的高考文言题,概括和分析题多数为“选非”
型,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重点为概括和分析。
四个选项的内容设置一般遵照原文中的先后顺序,而拼 合起来往往成为很好的全文梗概。利用好该题选项也可用 来印证、补充、丰富阅读时的理解。 这种题的错误选项 设置常常是“正误相杂”的,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即 在大体框架正确的前提下夹杂一两处错误的表述形成干扰。
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抓住人、时、地、事四要素, 弄清楚哪些人做了哪些事,对谁做的,什么时间、什么情 况下做的,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通常选项中的错误 都出在这四要素的混淆上,我们一定要仔细分析。
2020/4/24
12
4.句子翻译 要求翻译的句子文言现象较为集中, 涉及实词理解、虚词意义与用法、句式及词类活 用、古今异义、通假现象等。
潭……学生做题技巧熟练了,但文言语感却不见 增强,做几十套和做十几套题没有太大区别—— 时间浪费、消磨兴趣,还起不到理想的应试效果。

高考语文:研究高考试题 探究备考策略

高考语文:研究高考试题 探究备考策略

备战高考语文:研究高考试题探究备考策略文言文是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媒介,又是每年高考必考的重要模块之一。

因此,学生学好文言文,老师教好文言文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有必要认真研究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模块的命题特点,以更好地把握命题规律,为2023年制定细致全面的备考计划。

一、研究试题明确方向综观近几年全国卷的文言文,其命题形式及角度略有变化,但最大的变化体现在选材和题型设置上。

选文选材多样化,不再局限于史传文和纪事本末体。

从题材看,前几年高考选文一改过去命题选材来源多样化的特点。

2019年全国卷三篇选文均取材于《史记》,2020年全国一二卷都选自《宋史》,三卷选自《晋书王彪之传》,这些选文有较强的故事性,文字较为浅显,传主多为忠臣良将或在某方面有建树的人物,材料内容选取传主的代表性事件,以表现其杰出的精神品质。

考生需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人物经历及事件,从而快速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到2021年,高考文言文的选材分别为《宋史纪事本末》和《通鉴纪事本末》,虽然与以往人物传记有所不同,但纪事本末仍是以历史事件为主的史书体例,在阅读方法和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方面与过去出入不大。

2022年,全国甲卷、新高考一卷和全国乙卷分别选自刘向的《战国策•秦策二》《战国策•魏策三》和《说苑•贵德》。

全国甲卷和新高考一卷的选材属于国别体史书,依然叙事性较强,但是全国乙卷选材于《说苑》,是古代杂史小说集,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不少篇章中有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

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以及伦理观念。

选材内容系列化,依然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

2021年两篇选文,《宋史纪事本末》中讲的是宋真宗时有关君臣如何处理对外关系的几个事件,体现了一种“和为追求,但若有冒犯,定敢于决战”的思想,《通鉴纪事本末》讲的是唐太宗时期君臣对待国内刑法处置的一系列事,体现了君当有道臣应尽忠的思想。

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特点与趋向分析

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特点与趋向分析

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特点与趋向分析一、测试材料选文范围拓宽,体裁和题材更加丰富多彩文言文阅读一直选用人物传记类散文作为测试材料,从1994 年到2019 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测试材料一直是人物传记,相对而言比较稳定。

随着自主命题试卷的增加,2019 年有了较大的突破。

16 套试卷一共选用了19 篇(段)文言文作为测试材料,9 套试卷依旧选用人物传记类作品作为测试材料,另外的7 套则取材于非史传类著作,包括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唐代散文、明代散文、清代小说等,涉及人物传奇、游记、政论、文论等多种样式,多是名家名篇,内容大都以叙事为主,叙议结合,大概可以概括为人物故事类、山水游记类、阅读诗文感悟类和说理类,具备可读性强、利于测试兼具教化功能的特点。

因此,今后文言文测试材料的选用,将会更加关注在稳定中有变化、出新意,而抒情性、议论性散文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测试材料体裁和题材的多样化,体现出命题思路的逐步拓宽,值得关注。

二、测试题型、题盘和分值稳定而有变化文言文阅读测试题型保持一贯的方式,分为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

赋分基本保持了稳定和连续,除上海卷的28 分之外,其余巧套试卷的分值集中在18 一22 分之间,较为集中的分值是20 分,达到50 %的比例。

1 .单项选择题的题量与分值单项选择题的题量与分值基本保持稳定,除上海卷外,巧套试卷的单选题仍旧是每题3 分,分值处于9 一巧分之间不等,其中有n 份试卷采用4 道题12 分,占试卷总份数的68 . 8 % ,保持近年来稳定的题量和赋分。

值得注意的是,全国卷两类题型的分值比例有很大的变化,单选型试题比2019 年减少l 道,设置3 道题目,赋分为9 分,使得全国卷的单选题分值首次低于非选择题分值。

联系古诗文阅读测试整体考查,不难发现,因为翻译题和古诗鉴赏题赋分的增加,使得非选择题的分值占古诗文阅读试题总分的比例达到66 . 7 % ,体现出古诗文阅读测试注重采用非选择题考查形式的趋向。

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规律及应试策略

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规律及应试策略

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规律及应试策略四川省广安代市中学校李联柱自从将文言文阅读纳入高考试题以来,它已成了其中一块“重头戏”,特别是近几年全国卷、各省市卷,该题的分值基本上在20分左右。

面对如此厚重的考试内容,广大考生应如何做到“与古人亲密接触”,如何应对看似庞大的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呢?笔者就十多年来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谈一谈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命题规律以及复习备考策略,仅供广大同行和考生朋友参考。

一、命题特点纵观历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较以往,稳中有变,变中呈新,传递出使人关注的诸多新信息。

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从命题原则看,试题严格遵守《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符合阅读规律,贴近考生实际,既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又有利于中学文言文教学。

(二)从选材趋向看,试题取材以史传散文为主,同时又有所突破。

这些史传散文,一般没有生僻难解的词语,没有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也少有难解的名物典章制度方面的专门术语,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历史人物多为正面的,诸如忠臣、孝子、良吏,有利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但近两年,史传类材料“一枝独秀”的局面已被打破,试题选材已向多元化方面发展。

全国及各省市试卷,除“二十四史”以外,选材范围扩大到寓言故事、游记、序言、小品、文言小说等。

比如,2006年江西卷选题取自清代郑日奎《醉书斋记》,北京卷取自《晏子春秋》,湖北卷取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今后这种趋势将继续扩大。

这表现在文本出处会更加多元化,选文的文体会更加丰富多彩,文本的内容更加丰富。

(三)从命题内容看,稳中有变。

实词含义、文句翻译、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虚词用法、信息的筛选与提取、文言句式、古今异义等往往交错考查。

(四)从命题技巧看,错项设置具有相当的迷惑性,其迷惑因素因题而异。

比如实词含义题,常见的迷惑因素有:(1)无中生有。

如1998年全国卷第16题B 项将“以金人曳出,击之败面”中“曳”释为“蜂拥”(正确义:拖,拉),2006年福建卷第5题B 项“天下宗周”中“宗”释为“祭祀”(正确义:尊奉、归顺),这些纯属子虚乌有;如果考生不了解这些常见文言实词的基本义项,则极易信以为真,误入歧途。

文言文阅读(选择题)解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选择题)解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选择题)解题技巧-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高考文言文阅读(客观选择题)解题技巧——个原则,四种方法文言文阅读试题涉及了高中文言文的大多数知识点,综观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以及各单独命题的省市卷,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题型大同小异,无怪乎就是实词解释、虚词辨析、人物形象特征性格的理解以及文章文意的理解与赏析之类,再就是2002年新增加的句子翻译题。

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试题少(4小题),而且绝大部分以客观题的方式出现,所以掌握答题技巧,迅速排除迷惑项,是做好文言文客观题的关键。

原则:自下而上的原则做文言文阅读题,首先应对文段用心精读一遍,文段后的注释往往有提示作用,也要加以关注。

文段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有些生疏,可以暂不去管它。

我们在大脑中应快速存贮以下信息:文章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官运仕途、从政业绩、人品性格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可以在试卷上圈点勾画),但我们如果做完其他题再考虑“信息筛选题”与“分析概括题”,又必须重读选文,费时费力。

同时,“分析概括题”不管是“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错误的只在一小点,换句话说,选择项中绝大部分分析概括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这就大大有助于我们理解阅读文段,有助于我们理解解答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信息筛选题时所应该掌握的具体的语境。

因此,精读原文之后,接着我们就应该趁热打铁,从后往前做题,这就是所谓的“自下而上”原则。

方法:1.文言实词题——词性法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

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解题。

如2001春季京、皖、蒙高考试题: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视事,恂恂若不能始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B.不许,于是人人惴恐惴恐:恐惧C.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雨雪:下雪D.以石,行旅便之行旅:行走旅游此题考查实词的理解,解释不正确的是D项。

近五年全国高考文言文断句题探析

近五年全国高考文言文断句题探析

近五年全国高考文言文断句题探析近年来,随着高考文言文的改革,文言文断句题成为了高考必考题型之一。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对文言文语言特点、句式结构有充分的了解,并学会运用正确的断句标点。

本文将对近五年全国高考文言文断句题的命题特点进行探析。

一、题型特点文言文断句题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给出一段文言文材料,然后要求考生对其中某个句子进行正确的断句标点。

二是给出一段文言文材料同时给出多个断句标点,考生需要选择其中正确的标点。

文言文断句题的特点是:一是要求考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律和常见句式结构;二是需要考生对语境和文化背景有一定的认识,并合理判断标点。

1.命题材料新颖近年来的文言文断句题命题材料颇具创意和时代感。

历史人物、名著文学、诗词歌赋等都有成为断句题材料的可能,而材料的选取也较为广泛,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现代化元素的加入。

例如2020年全国卷Ⅰ的断句题材料——《雨花石》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古诗,命题人将其联想到了当今人类破环自然、和谐共存的问题。

2.注重语境命题人在选取材料时,注重材料的语境,考生在做题时需要根据材料的含义和表达方式进行判断。

这也要求考生掌握文言文语言特点,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语义展开。

例如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对句子断句的影响等。

3.重视语法文言文表达含蓄,常常通过语法结构、词义外推等方式来表达意思。

考生在做题时,需要具备基本的语法分析能力,才能正确地断句。

2016年全国卷Ⅰ的一道断句题就给出了一个复杂的句子结构,需要考生通过语法分析找到断句的正确位置。

4.综合考量断句题的命题人在命题时,不仅考虑语言本身要素,而且需要考虑文化、历史、人文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许多题目需要考生对思想内涵、文化渊源、历史背景等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例如2018年全国卷Ⅰ的一道题目就涉及到了《岳阳楼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解题技巧1.熟悉标点符号文言文标点符号较为丰富,例如顿号、句号、问号、叹号、引号、直角引号、书名号、破折号等,考生在做题时需要熟悉各类标点的用法。

江苏高考语文解析:文言文阅读取材发生变化

江苏高考语文解析:文言文阅读取材发生变化

2009年江苏⾼考语⽂卷——江苏⾃主命制的第六份、课程改⾰后的第⼆份⾼考语⽂卷在⼈们的热切期待中终于掀开了⾯纱。

全卷框架依照考试⼤纲及说明作出了调整,中规中矩;正卷阅读量6300余字,少于去年。

⽂⾔⽂和默写课外名句的取材,以及附加卷材料概括题突变为⽂学作品赏析则出乎⼤部分师⽣的意外,影响将波及来年考⽣。

整卷总体⽽⾔:⼈⽂⽓息依旧浓郁,⽂明忧思洪波涌起。

第1题语⾳,延续近两年命题思路,完全落实在多⾳多义词的辨读上,应当说没有难度,每对读⾳都不相同的⼀组是B项“省视/省吃俭⽤,拓本/落拓不羁,纤绳/纤尘不染”。

命题者还是将第2题留给了病句考查,这与之前出炉的诸多模考卷取向不同。

可考查的成语似乎已“弹尽粮绝”,模拟卷⼜不停地“围追堵截”;病句可灵活采⽤新鲜语料,对学⽣表达能⼒考查要求⼜较⾼,“去成语留病句”的命题思路当在情理之中。

A 项“极端⽓象事件”后缺少成分“发⽣”致搭配不当;B项不合逻辑,“存在的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表意费解;D项为滥⽤介词“由于”致使主语缺少。

语⽤题⽅⾯,定向概括是江苏卷的最爱,只是去年以“关键词”拈出,今年则采⽤下定义形式(全国及兄弟省市卷前⼏年前多有涉及):要求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30个字)。

这种形式既有信息采集的要求,也有语句组织的考查,考⽣恐不能轻易上⼿。

今年的第⼆道语⽤题考查较去年“家长是否应接送孩⼦上学”那题要好要巧要活。

题⽬是这样的:汶川⼤地震过去⼀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

请你在博物馆的留⾔簿上写⼀段话,表达对⽣命或对⾃然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运⽤排⽐⼿法,不超过30个字。

考点采⾃鲜活的现实⽣活,考⽣感同⾝受,当不会⽆病呻吟。

⽂⾔⽂阅读,取材发⽣重⼤变化,与兄弟省市卷趋向⼀致:关注本⼟⽂⼈⼩品。

《书沈通明事》以简洁的叙事为主,⽤精当的议论收尾。

作者汪琬,清初三⼤散⽂家之⼀,其⽂风,⼀般论者认为受欧阳修影响,其⽂章“简洁有⽓,似柳⼦厚”,选⽂是其代表作之⼀。

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研究及备考指导

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研究及备考指导

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研究及备考指导【命题探究】综观2016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选材多样,考查全面”的“风貌”清晰可见。

主要特点如下:1.选文来源呈多元化态势。

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卷、Ⅱ卷、Ⅲ卷和上海卷(前一篇)的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二十四史》,北京卷选的是诸子散文,江苏卷选的是家传,浙江卷选的是古典小说,上海卷(后一篇)选的是杂记(《勿斋记》)……选文内容涉及政绩、谏诤、廉洁、经济、民本、治学、读书、孝道、修身等方面,具有鲜明的重视传统文化的倾向。

2.考点设置上有所侧重。

2016年高考的各套试题均考查了文言句子翻译。

值得注意的是,文言断句题备受命题者青睐——全国卷继续直接设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标志着该题型从“地方”走向了“中央”并站稳了脚跟。

此外,全国卷和各省市自主命题卷还重点考查了文化常识、文言实词、概括分析等。

3.主观题题型多样化,分值也在不断攀升。

上海卷、北京卷、江苏卷等,利用主观题考查了考生分析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此类试题在一定程度上昭示着将来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方向。

2016年的文言文阅读试题给予我们的备考启示:(1)阅读文本要多样化。

诸如唐宋八大家的叙事文、蒲松龄的文言小说,游记类、论说类、序跋类、墓志铭等文章,都应进入我们的阅读视野。

(2)要有意识地培养文言断句的能力。

(3)要避免重言轻文的现象。

重视对文本内容、内涵的理解分析,养成良好的阅读文言文的习惯,从人、事、理方面圈点文章要点,为进一步理解分析打好基础。

(4)遇到新的题型、新的考查角度时,要冷静、沉着地应对,看清楚题目问的是什么、要求是什么,然后再作答。

【真题回放】(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全国乙卷(古诗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解析及选文特点初探

全国乙卷(古诗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解析及选文特点初探
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曹伤G君H不如杀之。
• 断句的三处为: B F G
• 难点在第二处,“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
(这一句虽有9个字,但语意连贯紧密,不可中间断开。“他如果有机会回到晋国兴
兵征伐”,古文中多有长句子,比如《过秦论》中的“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 篱”一句,有12字之多呢。)
文言文阅读选文特点初探
1、《韩非子》难度颇大,高考选文侧重简易。
韩非,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他把法家的思想 提高到了宇宙论的高度,从而构成了一种完整的理论系统。 韩非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死后,其法家思想被秦王 嬴政所重用,奉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 统一六国。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D. 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
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但对釐负羁则给予了特别的关照。×
【原文】 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 而出之(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我且杀而以为大戮(我将杀掉他作为大的惩 罚)。”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逼近)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 (做标记)子之闾(街巷),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曹人闻之, 率其亲戚而保(依附)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礼之所用也。故曹, 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形容形势极其危险,如同摞 起来的蛋)也,而以无礼莅(治理)之,此所以绝世(断绝后世传承)也。 由此可见,悬,意思是吊,而非“吊死”;大戮,意思是大的惩罚,而 非“大开杀戒”。理解成:重耳威胁曹君交出叔瞻,他要亲自处死叔瞻 并陈尸示众也可以。
2023高考全国乙卷试题解析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特点及复习对策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特点及复习对策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特点及复习对策一、命题的基本特点总的来说,古代文阅读的命题基本是稳定的。

主要表现为下列几点:1、选择“浅易”的古文语段所谓“浅易”,主要特征是:①从表达方式来说,以叙述为主,偶尔有一点议论,或者是作者直接发议论,或者是借人物之口发议论;②从运用的词语来说,主要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的文言虚词,较少涉及非常见的实词和虚词;③从句式上说,主要运用常见的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等,极少出现非常见的文言句式;④从内容上说,与作者写作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没有更多的联系,较少涉及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

因此高考所选择的古代文语段几乎全是史传文的语段。

这样的语段,一般高中毕业生阅读是不太困难的。

2、人物性格由单一趋于复杂以往所选古文语段中的主要人物性格比较单一,或忠或奸,或孝或廉,或善处事或善用兵等。

如2001年所选关于田单的片断,主要表现其作战善于用“诈”。

而2002年所选《李将军列传》片断中的李广,其性格比较复杂,2003年所选《裴矩传》中的裴矩,则有“佞于隋”而“忠于唐”这个侧面,性格明显趋于复杂。

人物性格的趋于复杂,表明阅读难度有某些提高。

而2005年江苏省语文高考文言文试题,则节选了《新唐书·阳城传》中的一段,根据阳城这个人物的特点,选取“智谋”为信息点,视角较新。

3、侧重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以往在古文阅读的试题中,考字词理解的试题通常有三题,而2003年则改为实词、虚词各一题,而筛选信息、分析文意、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试题则由过去的两题增加为三题。

这是很显然的变化。

再则,过去理解文句含意的试题全用选择题,而从2002年起,则改用考生直接翻译的试题,分值为6分。

2005年江苏省语文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分值达到9分,看起来只是题型的变化和分值的变化,实际上对文意理解的要求更高,而且它把对文意理解的考查和语言形式的考查结合在一起,更具有综合性。

4、强调根据语境来答题可以这样说,现在的古文阅读的每一道试题,都要以对全文的正确理解为背景,都要以对上下文句的正确分析为条件,方能作出正确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容 易 寻 找 规 律 , 影 响 考 着 人 物 传 记 类 作 品 能 突 破 固定 模
人 物形 象的单 一化 容易 让备 现 。 要 注意 的是 , 国古代 散文 需 我
性 、 廉 仁 义 的 孟 尝 , 能 爱 民 、 考 师生 寻 找 规 律 , 疑 会 影 响 考 试 博 大 精 深 , 体 多 样 , 全 可 以 在 清 义 无 文 完
选 文 出 自《 阳 文 忠公 集 ・ 怿 传 》 生 加 以 适 当 的 引 导 。 欧 桑 外, 其余 均为 史 传 类 作 品 。
试题 题材 的评价 1人 物 传 记 类 作 品 的 优 势 。 . 二 、 对 近 六 年 全 国 卷 文 言 文 应 学 生 多 样 化 发 展 的 需 要 。
全 国 卷 文 言 文 试 题 题 材
如 0 5年 全 国卷 Ⅱ的 文 言 文 人 物 传 记 类 作 品 的 主 人 公 大 式 。 2 0
的 特 点
史 滑 记 多 具 有 良好 的 品德 与 修 养 ,这 是 选 文 出 自《 记 ・ 稽 列 传 》, 叙
近 六 年 全 国 卷 文 言 文 选 文 共 我 们 民 族 的 传 统 美 德 ,在 今 天 仍 的 是 楚 国 的 歌 舞 艺 人 优 孟 讽 谏 的
全 国 卷 文 言 文 试 题 的 选 文 都 易 接 受 新 鲜 事 物 ,渴 望 获 得 多 方 在 选 文 内 容 及 文 体 上 能 有 所 突
是 人 物 传 记 类 作 品 ,作 品 的 主 人 面 的发 展 。 而 全 国 卷 传 记 类 作 品 破 。 当 然 并 不 是 要 取 消 史 传 类 作

例 如 《 记 》 的 作 者 司 马 迁 坚 持 史 “ 录 ” 精神 , 为人物 作传 时 , 实 的 在
不 受 成 规 限 制 ,记 载 了 各 阶 层 的 人物 , 仅 写 了帝王 、 侯 、 吏 、 不 诸 循
试题题材的多样性
全国卷文言 文试题选文分析
⑩岳 海燕

儒生 , 有 游侠 、 吏 、 客 、 还 酷 刺 商
侠 , 谐 幽 默 、 辩 讽 君 的 优 孟 , 部 分 , 文章 重 点 及设 题 重 心 均 在 渐 丰 富 。 除 了 仍 占据 优 势 的 人 物 诙 雄 而 宽 容 谦 让 、 全 大 局 的 丙 吉 , 廉 政 绩 政 声这 一 部 分 。我们 会 在 一 些 传 记 类 作 品 之 外 ,开 始 出 现 了 论 顾 清
就 我 有 l 5篇 ,其 中 2 0 0 4年 4篇 ,0 5 需 大 力 弘 扬 。 也 应 看 到 , 些 主 故 事 , 令 人 眼 前 一 亮 。另 外 , 2 0 但 这
年 3篇 , 2 0 从 0 6年 到 2 0 0 9年 每 年 人 公 都 是 封 建 统 治 者 所 极 力 表 彰 国 传 记 类 作 品 中 也 有 不 少 优 秀 的 各 2篇 。从 题 材 上 看 , 1 这 5篇 文 言 的 人 物 ,他 们 的 某 些 思 想 ,如 愚 女 性 形 象 ,0 8年 上 海 卷 就 记 叙 20 文 选 文 全 部 都 是 人 物 传 记类作 品 , 忠 、迷 信 色 彩 及 个 人 主 义思 想 等 了 一 位 智 慧 、 敢 、 明 大 义 的 女 果 深 且除 了 2 0 0 4年 全 国 卷 Ⅱ的 文 言 文 已 不 合 时 宜 , 此 应 作 说 明 , 学 性 杨 氏 的 故 事 。 对 对
公 多 是值 得 肯 定 的 正 面人 物 , 其 的 主 人 公 大 多 是 清 官 廉 吏 ,形 象 品 , 过 这 么 多 年 的 实 践 检 验 , 经 它
中 大 多 为 文 官 武 将 ,他 们 具 有 良 单 ~ 。 文 缺 乏 性 格 多 样 、 性 鲜 们 已经 成 为 成 熟 的 文 言 文 测 试 文 选 个 好 的 品 质 和 修 养 : 孝 仁 义 、 智 明 的各 阶 层 的 人 物 形 象 ,不 利 于 本 , 然 有 着 旺 盛 的 生 命 力 , 着 忠 机 仍 有 勇 敢 、 爱 谦 让 、 强 果 断 、 正 学 生 的 多 样 化 发 展 。 友 坚 刚 不 阿 、 政 廉 明 、 恤 百 姓 等 。 这 勤 体 教 育 功 能 不 容 忽 视 。 例 如 修 身 养 类 作 品具 有 积 极 的 现实 意 义 , 试 选拔 的公平度 。 其 强 大 的教 育 功 能 。 我 们 只 是 期 待 式 的 限 制 , 泛 选 材 , 新 面 孔 出 广 有
2对 全 国 卷 文 言 文 选 文 题 材 .
( 人 物形象 脸谱化 , 能适 有所 变化 的期待 。 2) 不
作 为 高 考 试 题 的 风 向标 , 全
随 着 网 络 的发 展 普 及 ,现 在 国 卷 在 文 言 文 选 文 方 面 相 对 各 省 的 中学 生 思 维 活 跃 , 识 面 广 ,知 容 市 试 题 略 显 保 守 ,我 们 期 待 着 它
有 谋 略 的 桑 怿 , 良 仁 德 、 子 有 选 拔 的公 平 度 。 一 般 来 说 , 物 传 文 体 和 题 材 上 有 进 一 步 的 突 破 。 贤 教 人
方 的 疏 广 , 雅 孝 顺 、 廉 俭 朴 的 记 类 作 品包 括姓 名 字 号 、籍 贯 、 近 几 年 随 着 各 省 自 主 命 题 的 增 儒 清 家 吴 隐 之 , 廉 俭 朴 、 惠 爱 民 的裴 族 渊 源 、 职 变 迁 、 绩 政 声 等 几 加 , 言 文 选 文 的体 裁 、 材 正 逐 清 贞 官 政 文 题
人 、 生 、 优 等 。 可 贵 的是 , 医 倡 更 司
马 迁 看 到 了下 层 百 姓 身 上 的 闪 光 点 , 为 他 们 皆有 可 取 之 处 。 考 认 高
何华 堂
文 言 文 人 物 传 记 类 作 品 的 选 文 可 以并 且 也 能 突 破 清 官 廉 吏 的 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