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初中科学会考知识点汇总——七年级第一学期牛津版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上海牛津版初中科学总复习

上海牛津版初中科学总复习
2. 蜗牛利用 腹足 向前移动。它经过的地方,会留下一些黏稠的物质,这些物质使接触面更加 平滑 , 有助于爬行,还能帮助蜗牛 黏附 在物体上。
3. 蜗牛具有 触觉、嗅觉、味觉、视觉 (触觉 / 嗅觉 / 味觉 / 听觉 / 视觉 / 对光反应的能力)。 (蜗牛具有触觉、视觉、嗅觉、味觉,而没有听觉。)
4. 同种生物之间也有 差异(偏差) ,这种差异是正常的。 无论差异有多大,我们应学会接受。对分布于两端的差异,我们更应予以接受。
5. 科学家主要根据身体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首先根据动物有没有 脊柱 ,把动物分成两大类。然后再把 脊椎动物进一步分成 鱼类 、 两栖类 、 爬行类 、 鸟类 、 哺乳类 。
6. 生物检索表的基本原理是:按生物个体之间存在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来划分。 划分原则是:先划分最基本的差异,再划分较细的,依此类推。 因此,同组生物最少拥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7. 为了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和自然资源,我国已经颁布了《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 法律,违法者将受到制裁。青少年不仅自己要遵守这些法律,还要积极宣传,参加各项有益活动,把我们 周围的环境建设得更加美好。
动物细胞也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但没有细胞壁。 4. 大部分的细胞都可以自行分裂,产生更多的细胞。 5. 动物的雌性性细胞在卵巢产生,称为卵子;
雄性性细胞在睾丸产生,称为精子。 6. 精子和卵子结合的过程称为受精作用。 7. 当人类的精子和卵子结合后,便会发育成胚胎。
胚胎在母体内发育,通过胎盘和脐带等结构从母体吸收所需的养分。 8. 婴儿在出生后都会得到父母的照顾和保护,父母更会教导幼儿各种求生技能,直至幼儿成长,可以独立生
第四单元 物质的粒子模型
内容梳理
指要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第一学期课堂笔记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第一学期课堂笔记

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第一学期科学第八章身边的溶液第一节溶解1.溶液: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如:消毒酒精;生理盐水;碘酒等等可溶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物质。

不可溶物质:不可在水中溶解的物质。

2.溶质:溶解在液体里的物质。

固体、液体或气体。

3.溶剂:溶解溶质的液体。

液体,常见的如水、酒精,汽油。

4.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溶质颗粒大小(颗粒越小溶解速度越快)搅拌与否(搅拌使溶解速度加快)温度高低(加温使溶解速度加快)第二节水以外的溶剂1.生活中除了水,酒精,汽油等也可以作为一些物质的溶剂使用。

2.水是常用的溶剂,但它不能溶解所有的物质。

碘和指甲油等不能溶于水,但却可以溶于其它溶剂。

3.干洗:利用水以外的更容易溶解污渍的溶剂,清洗衣物,并且该溶剂不会溶解衣物。

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溶液的分类:酸性溶液;中性溶液;碱性溶液第四节常见的酸碱指示剂1. 常用酸碱指示剂:石蕊是酸红、碱蓝,水紫(原)色酚酞是碱红、酸和水无(原)色。

2. pH试纸:遇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遇蒸馏水变淡绿色3. pH试纸特点:pH值在0—14之间pH值小于7是酸性 pH值等于7是中性 pH值大于7是碱性pH值越小,酸性越强 pH值越大,碱性越强第五节酸碱溶液混合后的变化1.在碱溶液中加入酸溶液后,溶液的碱性减弱。

2.在酸溶液中加入碱溶液后,溶液的酸性减弱。

3.中和作用:酸碱混合时,会使对方的酸性和碱性减弱生成盐类物质和水。

4.酸碱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第六节酸雨1. 酸雨是pH小于5.6的雨水2. 引起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3. 酸雨的危害:(1)河流、湖泊酸化,导致水生物、植物死亡。

(2)土壤酸化,导致森林死亡,农作物枯萎。

(3)加速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的腐蚀和风化过程。

(4)影响人体健康。

4. 预防酸雨的措施:控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第七节酸碱溶液的腐蚀性1. 稀盐酸的腐蚀性:(1)稀盐酸可以与除铜以外的金属发生反应,反应速度快慢不一,生成氢气等,所以不能将稀盐酸存放在金属容器中。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上学期知识点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上学期知识点

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八章身边的溶液1、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水是常用的溶剂,此外酒精、丙酮、煤油等也可以作溶剂。

溶液=________+__________2、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3、溶液分类溶液分类________溶液(pH_____)________溶液(pH_____)________溶液(pH_____)3、可以使用______________辨别溶液的酸碱性。

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的_______试液、无色的_________试液、_________试纸。

酸性溶液中性溶液碱性溶液石蕊试液(紫色)酚酞试液(无色)4、溶液的pH值范围是___________;其中,pH值越大,_____性越强;pH值越小,_____性越强;5、酸碱溶液混合后,溶液的酸碱性会发生变化,即原酸性溶液的酸性会减弱,原碱性溶液的碱性也会减弱,混合溶液趋向于_________。

6、酸与部分金属反应释放________;酸与大理石反应释放__________。

7、pH < _______的降水,叫酸雨。

引起酸雨的物质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酸雨中含有的酸性物质是硫酸和硝酸。

◆酸雨的危害:(1)使森林枯死;(2)影响农作物和淡水生物,使之减产和死亡;(3)腐蚀建筑物及历史文物古迹等;(4)危害人体健康。

8、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都有一定的___________。

实验后要对酸性和碱性废料进行处理,不能直接排放入下水道。

第九章电力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组成电路的基本元件。

2、电路元件符号:电源导线灯泡开关电流表电压表3、如下面所示电路,其中甲电路为________状态;乙电路为_________状态;丙电路为_________状态。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上册考点大全之令狐文艳创作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上册考点大全之令狐文艳创作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八章令狐文艳第九章《身边的溶液》 1.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形成溶液。

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

2. 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酸碱指示剂。

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和pH 试纸。

3. 酸碱指示剂变色情况:紫色石蕊试液——碱蓝酸红中性紫 无色酚酞试液——只有遇碱才变红。

pH 试纸——酸红黄色/ 碱深绿、蓝紫色/ 中性黄绿色。

4. 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可以用pH 值表示pH 的范围是由0至14。

pH 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pH 越小,酸性越强;pH 大于7的溶液呈碱性,pH 越大,碱性越强;当pH 等于7时溶液呈中性。

5. 在碱溶液中加入酸溶液后,溶液的碱性减弱;在酸溶液中加入碱溶液后,溶液的酸性减弱。

当酸碱正好中和时,溶液pH=7(中性)。

6. 正常的雨水呈弱酸性。

当雨水的pH 小于5.6时,称为酸雨。

酸雨中的主要成分是硫酸和硝酸,引起酸雨的物质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这些物质来源于燃料燃烧和汽车尾气。

0 1 2 3 4 5 6 78 9 10 11 12 13 14酸性增强 碱性增强7.酸溶液和碱溶液都有一定的腐蚀性。

浓酸和浓碱溶液的腐蚀性更强。

我们在使用酸溶液或碱溶液时,必须格外小心。

实验后产生的酸性和碱性废料要进行处理,不能直接排放。

8.可以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可溶的物质;不可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不可溶的物质。

p29.溶解在液体中的物质称为溶质,而溶解溶质的液体则称为溶剂。

p2例:盐(溶质)+水(溶剂)→盐水(溶液)10.水是最常用的溶剂,但不是唯一的溶剂。

常用溶剂还有酒精、汽油等。

p411.碘可溶于酒精、丙酮;指甲油可溶于丙酮、乙酸乙酯。

p4,512.pH试纸是浸渍过多种酸碱指示剂的试纸。

p1013.用比色卡对比试纸所呈现的颜色,找出相对应的数字,即溶液的pH。

p1114.酸碱中和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a)胃酸过多——服用碱性药片(胃舒宁);b)植物不适宜酸性环境——撒碱性的石灰,改善土质;c)被黄蜂蛰伤——用食用醋涂抹。

上海牛津版科学七年级第一学期学期总复习汇总课件

上海牛津版科学七年级第一学期学期总复习汇总课件

重要实验:探究电流随电压的变化
-+
L1
(a)按电路图 连接电路
(b)以一节干电池作为电源,记录__电__流___表_____和 ___电__压__表___的读数. (c)改变干电池的节数,分别记录
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
(d)仔细分析数据,你发现电流表和电压的读数 变化的规律是:
电流表读数增大,电压表读数增大
2、检验食物中的淀粉、脂类、蛋白质 淀粉遇碘液变深蓝色 脂类在滤纸上呈现半透明亮点 蛋白质遇10%氢氧化钠和3%硫酸铜溶液呈紫色 葡萄糖遇班氏试剂(加热)呈红黄色
三、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1、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肝、胰、胃腺、肠腺
2、了解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
口腔 食道 肝脏 胰腺
小肠

大肠 肛门
四、营养的吸收与运输——血液循环系统
1、血液的成分:血浆+ 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
人体血液分层
显微镜下的人体血液物像 (已染色)
透过毛细血管壁进行气体和物质交换
氧气和养分
二氧化碳 和废物
2、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气 体和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液流过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_氧_气__与__养__分_进入到__细__胞__中_,而细胞中的 二氧__化__碳__与__废_物__进入_血__液____。所以,流进毛细血管的血液中含有较多
六、电流的磁效应
电流通过导线时,会使导线附近的小磁针发生偏转,叫做电流
的磁效应。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工作的电器有 电磁炉等

七、家庭用电安全
列举安全用电的措施:1、不用湿手触摸电器或电线。
2、 家用电器应接地线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一学期剖析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一学期剖析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十章健康的身体1.我们需要适当的和适量的食物、足够的运动和休息,才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健康的四要素?2.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作用如下:a)碳水化合物(淀粉和糖)——供应身体所需的能量。

b)蛋白质——供应身体组织生长及修复所需的原料。

c)脂肪及油——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

d)无机盐维持身体健康及帮助身体抵抗疾病。

e)维生素f)水——构成身体的主要成分,并是输送物质的媒介。

食物纤维能促进肠的蠕动,使食物顺畅地在肠内移动(防止便秘)。

(p94)3.若要检验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可用以下方法:a)淀粉——遇碘液变成深蓝色。

b)糖——遇班氏试剂加热后有红黄色沉淀。

c)蛋白质——使10%氢氧化钠溶液和3%硫酸铜溶液的混合液呈紫色。

d)脂肪和油—在滤纸上留下半透明亮点。

4.在消化的过程中,复杂而不溶的食物会被分解成简单且可溶的小分子物质。

食物经消化后才能透过肠壁进人血液。

5.人体的消化过程是在消化管内进行,消化的过程如下:a)口腔——将食物嚼成小块。

唾液可使食物湿润,方便吞咽,也能把部分淀粉变为糖。

b)胃——胃的蠕动把食物变成糜团,同时胃液对部分的蛋白质进行初步的分解。

c)小肠—在肠内由胰分泌的胰液和小肠分泌的肠液混合并帮助完成对食物的消化。

碳水化合物会被分解为单糖,蛋白质会被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则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这些食物粒子非常细小,可以透过小肠绒毛壁等进人血液。

d)大肠——吸收多余的水分,并将剩下的固体物质暂储在直肠中。

e)肛门——将暂储在直肠中的固体物质形成粪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6.人体中的循环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把吸收进人血液的营养物质和氧运送到身体细胞中,同时把细胞所产生的废物从细胞中运走。

7. 人体的循环系统由血液、心脏和血管(可分成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

8. 全身血液循环的过程:a) 来自各细胞的血液经静脉进入心脏,心脏把血液泵至肺,血液在肺部通过扩散作用进行二氧化碳和氧的交换,从肺中得到氧。

上海七年级第一学期科学复习资料

上海七年级第一学期科学复习资料

七年级第一学期《科学》复习身边的溶液1. 溶质可以在溶剂中溶解,形成溶液。

溶液二溶质+溶剂2.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有:温度、颗粒大小、搅拌。

3. 水、酒精可以洗手,还有汽油、煤油(因为是可溶解的);丙酮是可溶解的,油可以溶解在除了水以外的任何溶剂中。

4. 碘可以溶解在酒精和丙酮中;碘不可以溶解在水和石蜡油中。

5. 指甲油可以溶解在丙酮、煤油、乙酸乙酯中;指甲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6. 水是常用的溶剂,但它不能溶解所有的物质。

7. 能使油扩散的是酒精;汽油是清除油渍的最佳溶剂。

8. 干洗就是利用水以外的溶剂来清洗衣物上的污渍。

9. 酸碱性分类标准:酸性溶液、中性溶液、碱性溶液。

10.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性溶液和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

11. pH试纸范围在0〜14之间。

pH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向红色发展),pH大于7的呈碱性(向蓝色发展),pH 等于7的呈中性(黄绿色);pH计在测量时只要把探头放进溶液,可以得到溶液的pH。

12. 酸碱性次序(某些物质):稀盐酸—柠檬、胃液—醋、柚子—橙、柠檬汁、醋酸—汽水、啤酒—食盐水、马铃薯、鲜奶—自来水、唾液、蒸馏水、血—蛋—肥皂水、苏打水—牙膏—氨水—清洁剂—去污液—稀的氢氧化钠溶液13. 相等强度的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混合后呈中性溶液(中和反应)。

14. 酸雨的pH值小于5.6,成分以硫酸和硝酸为主。

硫酸由人排放的二氧化硫(来源于煤炭、石油等燃料)转化而成;硝酸由氮氧化物(来源于燃料燃烧和汽车尾气)转化而成。

15. 碳酸钙粉末或大理石颗粒与稀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稀酸与大多数金属反应会产生氢气。

16. 强酸溶液和强碱溶液都有腐蚀性。

我们在使用酸溶液和碱溶液时,必须格外小心。

电力与电信1. 灯泡不会发光的电路成为断路,因为无电流通过。

灯泡会发光的电路成为闭合电路,因为有电流通过。

2. 闭合电路有两种:依次连接起来,连接在电路中的两点之间为串联电路;并列连接在电路中的两点之间成为并联电路。

上海七年级第一学期科学复习资料

上海七年级第一学期科学复习资料

上海七年级第一学期科学复习资料身边的溶液溶质可以在溶剂中溶解,形成溶液溶液=溶质+溶剂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有:温度、颗粒大小、搅拌水、酒精可以洗手,还有汽油、煤油(因为是可溶解的);丙酮是可溶解的,油可以溶解在除了水以外的任何溶剂中碘可以溶解在酒精和丙酮中;碘不可以溶解在水和石蜡油中指甲油可以溶解在丙酮、煤油、乙酸乙酯中;指甲油不能溶解在水中水是常用的溶剂,但它不能溶解所有的物质,碘和指甲油等不溶于水,但可以溶于其它溶剂中能使油扩散的是酒精;汽油是清除油渍的最佳溶剂干洗就是利用水以外的溶剂来清洗衣物上的污渍酸碱性分类标准:酸性溶液、中性溶液、碱性溶液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性溶液和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pH试纸范围在0~14之间pH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向红色发展),pH大于7的呈碱性(向蓝色发展),pH等于7的呈中性(黄绿色);pH剂在测量时只要把探头放进溶液,可以得到溶液的pH酸碱性次序(某些物质):稀盐酸→柠檬和胃液→醋和柚子→橙和柠檬汁和醋酸→汽水和啤酒→食盐水和马铃薯和鲜奶→自来水和唾液和蒸馏水和血→蛋→肥皂水和苏打水→牙膏→氨水→清洁剂→去污液→稀的氢氧化钠溶液相等强度的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混合后呈中性溶液(中和反应)溶液应用于生活中、农业中酸雨的pH值小于5.6,以硫酸和硝酸为主。

硫酸由人排放的二氧化硫(来源于煤炭、石油等燃料)转化而成;硝酸由氮氧化物(来源于燃料燃烧和汽车尾气)转化而成碳酸钙粉末或大理石颗粒与稀盐酸融合会产生气体:二氧化碳强酸溶液和强碱溶液都有腐蚀性电力与电信灯泡不会发光的电路成为断路,因为无电流通过灯泡会发光的电路成为闭合电路,因为有电流通过闭合电路有两种:一次连接起来,连接在电路中的两点之间为串联电路;并列连接在电路中的两点之间成为并联电路铜丝、灯泡等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称为导体;另一些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称为绝缘体金属都是导体,非金属中有的是导体,有的是绝缘体电路由电源、导线、小灯和开关四个部分组成有一个灯泡的电路与有两个灯泡的电路比起来,前者更亮并联电路中,其中一条分支电路断开,将不会影响其它支路(适用于家庭)导体中又可以自由运动的粒子成为“自由电子”,自由电子被推动定向移动,会形成电流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发经过导线、开关、电灯回到负极;“电流强度”(电流大小,单位:安培A)大小决定灯泡亮度(0-3和0-0.6的电压,负极最左边)电流表的使用是串联形式,正进负出,不能电流表与电源的正极负极直接相连(0-15和0-3的电压,负极最左边)电压表单位伏特V,使用方法为并联,正进负出不断增加接入的灯泡,电路中的电流强度越来越弱总电压等于两个灯泡分别的电流大小之和用电器不变的闭合电流中,电池数目越多,电压越大,电流越大电能的热效应:电能(电压)→光能(电流)+热能(产热),用电器有电阻,所以能产热,铜丝的电阻小,产热小导体中通过的电流越大,热效应越明显电流的热效应、熔丝、插头及插座在使用多插座时,不能同时接过多用电器,以免火灾熔丝的作用是保护用电器及导线,断路器可代替熔丝额定值靠熔丝保护,熔丝额定值一般是5A-30A不等插头插入插座前,要核对电器的火线、零线与当地电网的地线是否一致,电器金属外壳与地线连接,防治电器内部损坏,火线与金属外壳接触后,人触碰后触电火线和熔丝连接额定功率单位:瓦特W,千瓦kW,千瓦时是用电器正常工作一小时的电能(一度电)用电量=功率(千瓦)×时间(时),所以,灯泡的额定功率越大,消耗电能越多电流表的末尾红色区为小数点,耗电量是两次读数之差电流的磁现象:磁性(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性物质、南极(S)北极(N)、磁极的性质磁铁中红色指北,白色(其他颜色)指南电磁铁一通电就有磁性,为增强通电导线的磁效应,可将导线绕成线圈(螺线管),线圈中插入铁心,就成“电磁铁”通电的导线或螺线管会使小磁针发生偏转或有吸引或有排斥的作用,这就是电流的磁效应,电磁门铃就是电流的磁效应现代通信:1、信息的信号:声音、图像、文字等2、通信手段:电磁波、电信号、光信号3、传播介质:空气、光缆、电缆电磁波:1、产生:电流发生变化的时候2、传播:空气、真空3、光缆传输、光信号4、光导纤维收音机在没有电台出发出卡嚓声的原因:电路中的电流发生变化,产生电磁波向四周发射,收音机受到电磁波发生响声声音、图象可以用光缆(大量光导纤维组成)传播,效果比电磁波好光线能通过弯曲的有机玻璃棒(全反射)健康的身体健康的特征:1、生理(身体)健康2、心理(精神)健康3、社会适应能力较好4、道德健康经常参加适量体育运动,可增强心脏的功能,加强肺与外界进行更多的气体交换相关因素:1、饮食:提供能量→化学能→细胞的呼吸作用→我们自身的能量2、运动:促进健康→积极休息、自然休息3、生活习惯4、心理休息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1、碳水化合物(糖类)2、脂肪(固体,液体是油)作用:后备能源,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的两倍3、蛋白质(细胞的主要成分)有关食物:蛋、肉、鱼、豆类、奶4、无机盐和维生素(促进身体发育、调节身体机能的必须物)5、水“第七种”营养成分:食物纤维,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蔬菜水果中富含食物纤维,肉类中没有食物纤维,有非水溶性和水溶性两类,人体无法吸收食物纤维,食物纤维只是调整人体营养的吸收,减少脂肪摄入,维持血糖平衡检验:1、淀粉+碘→蓝(蓝黑色)2、葡萄糖+班氏试剂→蓝色→加热2、3分钟→红黄色、砖红色(沉淀)3、脂肪+过滤纸→过滤纸上有斑点4、蛋白质+2毫升氢氧化钠溶液(浓度10%)→振荡→加入4滴硫酸铜(浓度3%)→振荡→(淡)紫色消化系统:消化道(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直肠→肛门消化腺(分泌消化液消化食物):唾液腺→肝→胰→胃腺→肠腺消化液中有消化酶消化转化:唾液腺→唾液(消化酶)→淀粉酶胃腺→胃液→盐酸:有利于食物的消化,杀死部分细菌蛋白酶:有利于蛋白质消化肝脏→胆汁→使脂肪更容易消化肠腺→肠液→葡萄糖(碳水化合物变)→氨基酸(蛋白质变)→甘油和脂肪酸(脂肪变)胰腺→胰液→葡萄糖(碳水化合物变)→氨基酸(蛋白质变)→甘油和脂肪酸(脂肪变)淀粉→麦芽糖→葡萄糖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蛋白质→氨基酶牙齿的结构:牙釉质(表面光亮物质,牙齿最坚硬物质,保护作用)→牙本质(似骨骼结构,牙齿主要物质)→牙髓腔(牙齿中间)→神经(感受到外界冷热酸甜刺激)→血管(给牙齿营养)把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口(嚼碎食物、使食物团湿润、淀粉转化麦芽糖)→食道→胃(分泌食物中蛋白质、水、蛋白质、几乎所有酒精)→小肠(胆汁、胰液、肠液消化各种食物,养分吸收血液里)→大肠(吸收不能消化食物的水分无机盐)→直肠(暂时储存食物残渣)→肛门消化道中没有消化功能的是:咽、食道、大肠、肛门糖的检验:3毫升的淀粉溶液+1毫升的唾液溶液→加热水温37ºC→40分钟→变色小肠内壁是绒毛壁(细胞的厚度)绒毛切面图里有微血管,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等)会透过小肠绒毛壁进入微血管膳食:各种营养成份,营养成份要有合适的比例,恰当的膳食(提供不同营养成分的食物)为均衡膳食营养:提供能量、物质血液(三层):血浆(白色)、血细胞和血小板(透明)、红细胞(半透明)血浆:水、被吸收的营养物质、酶、废物红细胞:能与氧结合白细胞:杀死入侵身体的病菌血小板:血管受损,堵住血管损伤部分,止血作用:运输营养物质,代谢废物血管的分类:动脉(将血带出心脏)、静脉(将血带回心脏)、毛细血管静脉血比动脉血薄血管:动脉壁厚弹性大、毛细血管、静脉管壁薄弹性小,静脉血有瓣膜,防治血液倒流,血液pH值=7.35~7.45毛细血管:连接小动脉和小静脉的血管,进行物质气体交换的场所血液循环系统: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全身组织处的毛细血管(除了肺)摄入途径:饮水、食物中的水分,生命活动中产生的水;排水途径:尿液、皮肤、呼吸、粪便。

七年级科学知识点牛津版

七年级科学知识点牛津版

七年级科学知识点牛津版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人们认识和探索自然和社会世界的重要手段。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科学知识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还可以加深对于周围世界的理解。

针对牛津版七年级科学教材,本篇文章将简要阐述其重点知识点。

一、生物学1. 生命的特征:包括细胞、遗传、能量转换、反应刺激等方面,初步认识生命是如何存在并运转的。

2. 分类学的概念:介绍物种、亚种、分类、分类法等基本概念。

3. 外部解剖学的基本概念:介绍植物和动物身体结构的基本组成,如叶、茎、根、头、肢等。

4. 植物的生殖:介绍植物的花、果实及种子结构,简要讲述植物的繁殖过程。

二、化学1. 常见物质的分类: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从而辨别物质的性质。

2. 元素、化合物的概念:介绍元素、化合物、化学符号等基本概念。

3. 拉丁方格的练习:学生需要通过练习将不同的阴阳离子组合成化合物,从而培养拆解、分析物质的思维习惯。

三、物理1. 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介绍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气体)及相应的状态变化。

2. 牛顿三大定律:介绍牛顿三定律内容并用具体实例进行解释分析。

3. 机械波的基础知识:如何区分机械波和电磁波,并认识波的类型及波长、频率、速度等基本概念。

四、地理1. 地球与太阳的关系:介绍地球的公转、自转及其周期,以及日照、季节等基本概念。

2. 气象学的基本知识:介绍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探究天气形成的原因和规律。

3. 地球上的文化差异:介绍不同国家、民族在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五、天文学1. 观测天体:介绍太阳系、恒星、银河系等基本概念,探讨宇宙中的运行和运动规律。

2. 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同地理章节内容,讲述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内容。

3. 天文学测量:Introduction measurement of time、distance、mass and temperature using celestial objects (stars, planets etc.) ,简述天文学中测量方法和精度。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上总复习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上总复习
碱性时呈红褐色,在中性、酸性时呈黄色。
石蕊和酚酞试液的变色 指示剂/指示剂的变色/溶液 紫色石蕊试剂 无色酚酞试剂 黄色咖喱粉试纸
酸性溶液 变红色 不变色 不变色
中性溶液 不变色 不变色 不变色
碱性溶液 变蓝色 变红色 变红褐色
PH(广范)试纸是浸渍过多种酸碱指示剂的试纸,也是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我们可以 找出它在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中所发生的颜色变化。
酸碱指示剂遇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会显示不同的颜色。 英国法学家波义耳,从一种名叫“石蕊”的地衣中制取了石蕊试液。石蕊试液遇酸
性溶液变红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 酚酞试液遇酸性溶液、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 在家里也可以用调味用的咖喱粉涂在布条上,自制酸碱指示剂。咖喱中有姜黄素在
溶液的酸碱性强弱常用 pH 值来表示,范围通常在 0-14 之间。当 pH 值<7 时,溶液为酸 性。pH 越小,酸性越大。 当 pH 值=7 时,溶液为中性。当 pH 值>7 时,溶液为碱性。 pH 越大,碱性越大。
2
pH 计是能较准确地测量溶液 pH 的仪器。测量时只要把探头放进溶液中,便可以得到溶 液的 pH。
第 8 章: 第 9 章: 第 10 章: 第 11 章:
身边的溶液 电力和电信 健康的身体 感知与协调
牛津上海版科学 (七年级上总复习)
第 8 章: 身边的溶液: 溶解;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水以外的溶剂;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ph 值;酸、碱液混合后的变化;酸、碱液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酸
雨;
酸、碱溶液的腐蚀性; 安全使用溶液;
来处理。
酸雨: 1. 正常的雨水呈弱酸性,当雨水的 pH 小于 5.6 时,才称之为酸雨。 2. 酸雨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表现,它是由于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

上海七年级科学会考知识点

上海七年级科学会考知识点

上海七年级科学会考知识点上海市七年级科学的会考考试,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对学生的学业水平与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为了顺利参加考试,七年级学生需要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上海七年级科学会考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章生物1. 细胞及其特性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

每个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细胞的主要特性包括自我复制、内部有序、各自独立、适应环境等。

2. 生命系统和生态系统生命系统包括人体、动植物等,它们存在于生态系统中。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交织而成的生态群系。

3. 基因和遗传基因是生物遗传信息的单位。

基因携带着决定性的DNA序列,通过配对、突变、杂交等方式进行遗传。

遗传因素决定了生物的形态、性状以及适应能力。

第二章物理1. 力与运动力是动力学中的基本概念,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个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将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所受外力的大小与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2. 光学光是一种电磁波,同时也具有粒子性。

光在各种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反射、干涉等现象,这些现象是光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 功与能在物理学中,功表示物体所做的功,而能则指物体具有做功的能力。

机械能指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它与物体的系综状态相关,从而可以用来描述机械系统的整体状态。

第三章化学1.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物质的最基本单位,由原子组成。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化学元素周期表包含了 118 个元素,反应熟悉。

2. 反应方程式化学反应方程式是化学反应的符号表示,它描述了化合物化学反应的原理和炼金术思想。

3. 正常与异变发生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过程中,正常发生常指理想条件下的化学反应;而异变发生通常指实验或炼金术操作中遇到的不正常情况,有时可以带来出乎意料的结果与促进。

结语上海七年级科学会考重要的知识点包括了生物、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涵盖了生态系统、力与运动、化合物等广泛领域。

上海牛津初中七年级知识点

上海牛津初中七年级知识点

上海牛津初中七年级知识点上海牛津初中七年级是初中阶段的第一年,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掌握尤为重要。

本文将为您介绍上海牛津初中七年级的主要知识点,帮助您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语文知识点1. 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2. 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

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4. 作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等,重点学习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

数学知识点1. 数与式:整数、分数、小数、代数式、方程式等。

2. 几何:点、线、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等。

3.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统计图表、平均数等。

4. 概率:样本空间、事件、概率等。

英语知识点1. 语音:音标、发音规则、口语表达等。

2. 语法:句型、时态、语态、情态动词等。

3. 词汇:常用单词、词义辨析、构词法等。

4. 阅读理解:文本主要意思、段落大意、细节问题等。

物理知识点1. 物质与能量:物质的分类、物理量与单位、能量的转化等。

2. 运动学: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

3. 热学:温度、热量、物态变化、传热等。

4.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光的色散等。

化学知识点1. 物质的性质:密度、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等。

2. 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热、氧化还原反应等。

3. 金属与非金属:金属性质、非金属性质、离子反应等。

4. 简单的化学实验:金属腐蚀、中和反应等。

历史知识点1. 古代史:夏商周、秦汉、三国、南北朝等。

2. 中外史:封建时代、现代史、世界史、当代史等。

3. 历史文化:文化传统、宗教、传统节日等。

4. 社会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

地理知识点1. 自然地理:地球的构造、气候、水文等。

2. 人文地理:人口、资源、交通、城市、环保等。

3. 区域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大洲地理等。

4. 经济地理: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商业贸易等。

生物知识点1. 生命大分类:植物界、动物界等。

2. 细胞与组织:细胞的组成、结构、功能等。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上册考点大全之欧阳家百创编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上册考点大全之欧阳家百创编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八章欧阳家百(2021.03.07)第九章《身边的溶液》 1.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形成溶液。

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

2. 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酸碱指示剂。

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和pH 试纸。

3. 酸碱指示剂变色情况:紫色石蕊试液——碱蓝酸红中性紫 无色酚酞试液——只有遇碱才变红。

pH 试纸——酸红黄色/ 碱深绿、蓝紫色/ 中性黄绿色。

4. 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可以用pH 值表示pH 的范围是由0至14。

pH 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pH 越小,酸性越强;pH 大于7的溶液呈碱性,pH 越大,碱性越强;当pH 等于7时溶液呈中性。

5. 在碱溶液中加入酸溶液后,溶液的碱性减弱;在酸溶液中加入碱溶液后,溶液的酸性减弱。

当酸碱正好中和时,溶液pH=7(中性)。

6. 正常的雨水呈弱酸性。

当雨水的pH 小于5.6时,称为酸雨。

酸雨中的主要成分是硫酸和硝酸,引起酸雨的物质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这些物质来源于燃料燃烧和汽车尾气。

7. 酸溶液和碱溶液都有一定的腐蚀性。

浓酸和浓碱溶液的腐蚀性更强。

我们在使用酸溶液或碱溶液时,必须格外小心。

实验后0 1 2 3 4 56 7 8 9 10 11 12 13 14酸性增强碱性增强产生的酸性和碱性废料要进行处理,不能直接排放。

8.可以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可溶的物质;不可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不可溶的物质。

p29.溶解在液体中的物质称为溶质,而溶解溶质的液体则称为溶剂。

p2例:盐(溶质)+水(溶剂)→盐水(溶液)10.水是最常用的溶剂,但不是唯一的溶剂。

常用溶剂还有酒精、汽油等。

p411.碘可溶于酒精、丙酮;指甲油可溶于丙酮、乙酸乙酯。

p4,512.pH试纸是浸渍过多种酸碱指示剂的试纸。

p1013.用比色卡对比试纸所呈现的颜色,找出相对应的数字,即溶液的pH。

p1114.酸碱中和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a)胃酸过多——服用碱性药片(胃舒宁);b)植物不适宜酸性环境——撒碱性的石灰,改善土质;c)被黄蜂蛰伤——用食用醋涂抹。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上册考点大全之欧阳引擎创编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上册考点大全之欧阳引擎创编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八章欧阳引擎(2021.01.01)第九章《身边的溶液》 1.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形成溶液。

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

2. 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酸碱指示剂。

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和pH 试纸。

3. 酸碱指示剂变色情况:紫色石蕊试液——碱蓝酸红中性紫 无色酚酞试液——只有遇碱才变红。

pH 试纸——酸红黄色/ 碱深绿、蓝紫色/ 中性黄绿色。

4. 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可以用pH 值表示pH 的范围是由0至14。

pH 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pH 越小,酸性越强;pH 大于7的溶液呈碱性,pH 越大,碱性越强;当pH 等于7时溶液呈中性。

5. 在碱溶液中加入酸溶液后,溶液的碱性减弱;在酸溶液中加入碱溶液后,溶液的酸性减弱。

当酸碱正好中和时,溶液pH=7(中性)。

6. 正常的雨水呈弱酸性。

当雨水的pH 小于5.6时,称为酸雨。

酸雨中的主要成分是硫酸和硝酸,引起酸雨的物质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这些物质来源于燃料燃烧和汽车尾气。

7. 酸溶液和碱溶液都有一定的腐蚀性。

浓酸和浓碱溶液的腐蚀0 1 2 3 4 5 6 7 89 10 11 12 13 14 中性酸性增强 碱性增强性更强。

我们在使用酸溶液或碱溶液时,必须格外小心。

实验后产生的酸性和碱性废料要进行处理,不能直接排放。

8.可以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可溶的物质;不可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不可溶的物质。

p29.溶解在液体中的物质称为溶质,而溶解溶质的液体则称为溶剂。

p2例:盐(溶质)+水(溶剂)→盐水(溶液)10.水是最常用的溶剂,但不是唯一的溶剂。

常用溶剂还有酒精、汽油等。

p411.碘可溶于酒精、丙酮;指甲油可溶于丙酮、乙酸乙酯。

p4,512.pH试纸是浸渍过多种酸碱指示剂的试纸。

p1013.用比色卡对比试纸所呈现的颜色,找出相对应的数字,即溶液的pH。

p1114.酸碱中和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a)胃酸过多——服用碱性药片(胃舒宁);b)植物不适宜酸性环境——撒碱性的石灰,改善土质;c)被黄蜂蛰伤——用食用醋涂抹。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上册考点大全之欧阳道创编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上册考点大全之欧阳道创编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九章《身边的溶液》 1. 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形成溶液。

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

2. 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酸碱指示剂。

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和pH 试纸。

3. 酸碱指示剂变色情况:紫色石蕊试液——碱蓝酸红中性紫 无色酚酞试液——只有遇碱才变红。

pH 试纸——酸红黄色/ 碱深绿、蓝紫色/ 中性黄绿色。

4. 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可以用pH 值表示pH 的范围是由0至14。

pH 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pH 越小,酸性越强;pH 大于7的溶液呈碱性,pH 越大,碱性越强;当pH 等于7时溶液呈中性。

5. 在碱溶液中加入酸溶液后,溶液的碱性减弱;在酸溶液中加入碱溶液后,溶液的酸性减弱。

当酸碱正0 1 2 3 4 56 7 8 9 10 11 12 13 14 酸性增强 碱性增强好中和时,溶液pH=7(中性)。

6.正常的雨水呈弱酸性。

当雨水的pH小于5.6时,称为酸雨。

酸雨中的主要成分是硫酸和硝酸,引起酸雨的物质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这些物质来源于燃料燃烧和汽车尾气。

7.酸溶液和碱溶液都有一定的腐蚀性。

浓酸和浓碱溶液的腐蚀性更强。

我们在使用酸溶液或碱溶液时,必须格外小心。

实验后产生的酸性和碱性废料要进行处理,不能直接排放。

8.可以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可溶的物质;不可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不可溶的物质。

p29.溶解在液体中的物质称为溶质,而溶解溶质的液体则称为溶剂。

p2例:盐(溶质)+水(溶剂)→盐水(溶液)10.水是最常用的溶剂,但不是唯一的溶剂。

常用溶剂还有酒精、汽油等。

p411.碘可溶于酒精、丙酮;指甲油可溶于丙酮、乙酸乙酯。

p4,512.pH试纸是浸渍过多种酸碱指示剂的试纸。

p1013.用比色卡对比试纸所呈现的颜色,找出相对应的数字,即溶液的pH。

p1114.酸碱中和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a)胃酸过多——服用碱性药片(胃舒宁);b)植物不适宜酸性环境——撒碱性的石灰,改善土质;c)被黄蜂蛰伤——用食用醋涂抹。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上册考点大全之欧阳引擎创编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上册考点大全之欧阳引擎创编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八章 欧阳引擎(2021.01.01)第九章《身边的溶液》 1.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形成溶液。

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

2. 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酸碱指示剂。

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和pH 试纸。

3. 酸碱指示剂变色情况:紫色石蕊试液——碱蓝酸红中性紫 无色酚酞试液——只有遇碱才变红。

pH 试纸——酸红黄色/ 碱深绿、蓝紫色/ 中性黄绿色。

4. 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可以用pH 值表示pH 的范围是由0至14。

pH 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pH 越小,酸性越强;pH 大于7的溶液呈碱性,pH 越大,碱性越强;当pH 等于7时溶液呈中性。

5. 在碱溶液中加入酸溶液后,溶液的碱性减弱;在酸溶液中加入碱溶液后,溶液的酸性减弱。

当酸碱正好中和时,溶液pH=7(中性)。

6. 正常的雨水呈弱酸性。

当雨水的pH 小于5.6时,称为酸雨。

酸雨中的主要成分是硫酸和硝酸,引起酸雨的物质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这些物质来源于燃料燃烧和汽车尾气。

0 1 2 3 4 5 6 7 89 10 11 12 13 14 中性酸性增强 碱性增强7.酸溶液和碱溶液都有一定的腐蚀性。

浓酸和浓碱溶液的腐蚀性更强。

我们在使用酸溶液或碱溶液时,必须格外小心。

实验后产生的酸性和碱性废料要进行处理,不能直接排放。

8.可以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可溶的物质;不可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不可溶的物质。

p29.溶解在液体中的物质称为溶质,而溶解溶质的液体则称为溶剂。

p2例:盐(溶质)+水(溶剂)→盐水(溶液)10.水是最常用的溶剂,但不是唯一的溶剂。

常用溶剂还有酒精、汽油等。

p411.碘可溶于酒精、丙酮;指甲油可溶于丙酮、乙酸乙酯。

p4,512.pH试纸是浸渍过多种酸碱指示剂的试纸。

p1013.用比色卡对比试纸所呈现的颜色,找出相对应的数字,即溶液的pH。

p1114.酸碱中和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a)胃酸过多——服用碱性药片(胃舒宁);b)植物不适宜酸性环境——撒碱性的石灰,改善土质;c)被黄蜂蛰伤——用食用醋涂抹。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上册考点大全之欧阳索引创编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上册考点大全之欧阳索引创编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八章 欧阳家百(2021.03.07)第九章《身边的溶液》 1.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形成溶液。

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

2. 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酸碱指示剂。

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和pH 试纸。

3. 酸碱指示剂变色情况:紫色石蕊试液——碱蓝酸红中性紫 无色酚酞试液——只有遇碱才变红。

pH 试纸——酸红黄色/ 碱深绿、蓝紫色/ 中性黄绿色。

4. 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可以用pH 值表示pH 的范围是由0至14。

pH 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pH 越小,酸性越强;pH 大于7的溶液呈碱性,pH 越大,碱性越强;当pH 等于7时溶液呈中性。

5. 在碱溶液中加入酸溶液后,溶液的碱性减弱;在酸溶液中加入碱溶液后,溶液的酸性减弱。

当酸碱正好中和时,溶液pH=7(中性)。

6. 正常的雨水呈弱酸性。

当雨水的pH 小于5.6时,称为酸雨。

酸雨中的主要成分是硫酸和硝酸,引起酸雨的物质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这些物质来源于燃料燃烧和汽车尾气。

0 1 2 3 4 56 7 8 9 10 11 12 13 14酸性增强 碱性增强7.酸溶液和碱溶液都有一定的腐蚀性。

浓酸和浓碱溶液的腐蚀性更强。

我们在使用酸溶液或碱溶液时,必须格外小心。

实验后产生的酸性和碱性废料要进行处理,不能直接排放。

8.可以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可溶的物质;不可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不可溶的物质。

p29.溶解在液体中的物质称为溶质,而溶解溶质的液体则称为溶剂。

p2例:盐(溶质)+水(溶剂)→盐水(溶液)10.水是最常用的溶剂,但不是唯一的溶剂。

常用溶剂还有酒精、汽油等。

p411.碘可溶于酒精、丙酮;指甲油可溶于丙酮、乙酸乙酯。

p4,512.pH试纸是浸渍过多种酸碱指示剂的试纸。

p1013.用比色卡对比试纸所呈现的颜色,找出相对应的数字,即溶液的pH。

p1114.酸碱中和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a)胃酸过多——服用碱性药片(胃舒宁);b)植物不适宜酸性环境——撒碱性的石灰,改善土质;c)被黄蜂蛰伤——用食用醋涂抹。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上册考点大全之欧阳术创编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上册考点大全之欧阳术创编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九章《身边的溶液》 1.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形成溶液。

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

2. 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酸碱指示剂。

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和pH 试纸。

3. 酸碱指示剂变色情况:紫色石蕊试液——碱蓝酸红中性紫 无色酚酞试液——只有遇碱才变红。

pH 试纸——酸红黄色/ 碱深绿、蓝紫色/ 中性黄绿色。

4. 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可以用pH 值表示pH 的范围是由0至14。

pH 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pH 越小,酸性越强;pH 大于7的溶液呈碱性,pH 越大,碱性越强;当pH 等于7时溶液呈中性。

5. 在碱溶液中加入酸溶液后,溶液的碱性减弱;在酸溶液中加入碱溶液后,溶液的酸性减弱。

当酸碱正好中和时,溶液pH=7(中性)。

6. 正常的雨水呈弱酸性。

当雨水的pH 小于5.6时,称为酸雨。

酸雨中的主要成分是硫酸和硝酸,引起酸雨的物质是二氧化0 1 2 3 4 5 6 78 9 10 11 12 13 14酸性增强 碱性增强硫和氮氧化物,这些物质来源于燃料燃烧和汽车尾气。

7.酸溶液和碱溶液都有一定的腐蚀性。

浓酸和浓碱溶液的腐蚀性更强。

我们在使用酸溶液或碱溶液时,必须格外小心。

实验后产生的酸性和碱性废料要进行处理,不能直接排放。

8.可以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可溶的物质;不可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不可溶的物质。

p29.溶解在液体中的物质称为溶质,而溶解溶质的液体则称为溶剂。

p2例:盐(溶质)+水(溶剂)→盐水(溶液)10.水是最常用的溶剂,但不是唯一的溶剂。

常用溶剂还有酒精、汽油等。

p411.碘可溶于酒精、丙酮;指甲油可溶于丙酮、乙酸乙酯。

p4,512.pH试纸是浸渍过多种酸碱指示剂的试纸。

p1013.用比色卡对比试纸所呈现的颜色,找出相对应的数字,即溶液的pH。

p1114.酸碱中和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a)胃酸过多——服用碱性药片(胃舒宁);b)植物不适宜酸性环境——撒碱性的石灰,改善土质;c)被黄蜂蛰伤——用食用醋涂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一学期八.身边的溶液1.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形成溶液。

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

2.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酸碱指示剂。

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3.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但不会使酚酞试液变色。

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4.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可以用 pH 表示。

pH 的范围是由 0 至 14。

pH 小于 7 的溶液呈酸性, pH越小,酸性越强; pH大于 7的溶液呈碱性, pH越大,碱性越强;当 pH等于 7时溶液呈中性。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酸性增强碱性增强中性5.在碱溶液中加人酸溶液后,溶液的碱性减弱;在酸溶液中加人碱溶液后,溶液的酸性减弱。

6.正常的雨水呈弱酸性。

当雨水的 pH 小于 5.6 时,称为酸雨。

酸雨对我们是有害的,我们必须采取防治酸雨的措施。

7.酸溶液和碱溶液都有一定的腐蚀性。

浓酸和浓碱溶液的腐蚀性更强。

我们在使用酸溶液或碱溶液时,必须格外小合。

对实验后产生的酸性和碱性废料要进行处理,不能直接排放。

8.可以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可溶的物质;不可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不可溶的物质。

p29.溶解在液体中的物质称为溶质,而溶解溶质的液体则称为溶剂。

p2 例:盐(溶质) +水(溶剂)→盐水(溶液)10.水是最常用的溶剂,但不是唯一的溶剂。

常用溶剂还有酒精、汽油等。

p411.碘可溶于酒精、丙酮;指甲油可溶于丙酮、乙酸乙酯。

p4,512.pH 试纸是浸渍过多种酸碱指示剂的试纸。

p1013.用比色卡对比试纸所呈现的颜色,找出相对应的数字,即溶液的pH。

p1114.酸碱中和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a)胃酸过多——服用碱性药片(胃舒宁) ;b)植物不适宜酸性环境——撒碱性的石灰,改善土质;c)被黄蜂蛰伤——用食用醋涂抹。

p1615.酸雨的成分十分复杂,但通常以硫酸和硝酸为主。

它们分别主要由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转化而成。

这是引起酸雨的主要物质。

p1716.酸雨的危害: p19a)减少叶绿素,阻止光合作用,使植物死亡;b)腐蚀建筑石料和金属材料;c)使河川湖泊变成酸性,使水生生物不能生存;d)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刺激皮肤,引起呼吸道疾病。

17.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况: p22a)镁:反应剧烈,释放大量氢气;b)锌:反应较快,释放大量氢气;c)铁:反应缓慢,释放少量氢气; (下页还有)d ) 铜:不发生反应。

白纸上滴浓硫酸后,白纸炭化、发黑、变焦。

p23 电力与电信 在一个闭合电路中,必须有电源,才会产生电流。

在实验室内,也源可以由电池、干电 池或电池组提供。

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称为导体,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我们用开关接通或断开电路。

我们可以用电路图表示电路的连接。

电流表是一种用来测量电流的仪器。

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 )。

测量电压的仪器称为电压表。

电压的单位是伏特( V )。

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大,通过导体的电流也增大。

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使导体发热,这就是电流的热效应。

熔丝的作用是保护电器,避免受到过大电流的损害。

当过大的电流通过电路时,所产生 的热量会首先将熔丝熔断。

大部分建筑物的电路均已采用断路器代替熔丝。

如果通过电路的电流过大,断路器便会 自动切断电源。

只要再次接通断路器的开关,电路便可恢复使用。

切勿在并联电路中增添过多支路。

过多支路会使电路负荷过重。

多用插座是以并联方式 连接各种电器。

所以切勿利用多用插座接上过多的电器。

家庭用电计算耗电量的单位是千瓦时( kW ·h )。

1 千瓦时 =1000 瓦特的电器在 1 小时内所耗的电能 插座中的火线和零线、与插头相连的用电器可连接成完整的电路。

地线则可在漏电时把 电流引走,以保安全。

导线电后,会使附近的小磁针转动,这就是电流的磁效应。

变化的电流周围会产生电磁波。

无线电广播和电视信号是通过电磁波传播的。

光线能沿弯曲的光导纤维传播。

串联电路:把用电器依次连接起来,然后连接在电路中的两点之间。

并联电路:把用电器并列连接在电路中的两点之间。

p34 电池 - + 导线 电路元件 灯泡开关电流表 A电压表 V p37,44,49 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通路。

在串联电路中添加灯泡会使其他灯泡亮度减弱,即电流 强度减弱。

p41,47在并联电路中,若其中一条支路断开,将不会影响其他支路。

家庭电路常为并联电路。

p4218.九. 1. 2. 3. 4.5. 6. 7. 8. 9. 10. 11. 12. 13. 14.15.16. 17. 18. 19. 20. 21. 22.23. 24. 电路由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四部分组成。

p39 p42 电路 断路闭合电路 串联并联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观察电流表: p45 a) 电流表从外表看有:刻度板、指针、 3 个接线柱、零点调整器和外壳。

b) 接线柱分别标有: 3、0.6、 +c) 刻度表有上下两行刻度,上面一行标有 0~3A ,每大格表示 1A ,每小格表示 0.1A ;下面一行标有 0~0.6A ,每大格表示 0.2A ,每小格表示 0.02Ad) 当导线接至标有 0.6 的接线柱,使用 0~0.6A 的量程挡时,应根据下面一行读数; 当导线接至标有 3 的接线柱,使用 0~3A 的量程挡时,应根据上面一行读数;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强度相等。

p47 当电池首尾连接时,它们的总电压等于每一节电池的电压和。

p51 用电器不变的闭合电路中,电池数目越多,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p53 导体中通过的电流越大,电流的热效应越明显。

p54 并联电路中负载越多,总电流越大。

p54 并联电路中,支路开关闭合的越多,接入的灯泡就越多,干路电流越大。

p55 多用插座各组插孔之间是并联连接的。

p58 插头插入插座前,要核对电器的额定电压与当地电网的电压是否一致。

p59 用电器在单位时间里所转化的电能成为功率,功率的单位是瓦特( W)和千瓦( kW)。

进率为 1kW=1000W p62,64 电器上的额定功率表示这个用电器正常工作时在单位时间里所消耗的电能。

p62 用电器的额定功率越大,每单位时间内用电器所消耗的电能也越多。

p63 1 千瓦时的电能俗称 1 度电。

p64 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

物质的这种性质叫做磁性。

p66 将导线绕成线圈(成为螺线管) ,并在线圈中插入铁芯,这就成了电磁铁。

p69 电磁门铃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而工作的。

p70 利用电流传播信号的通信设备有:电话、传真机; 利用电磁波传播信号的通信设备有:收音机、对讲机、 GPS 其他大多数通信设备利用多种通信手段发送信号。

p72-74用光缆传输信号,通信的速度快,通信的容量大,通信的质量高。

p75 健康的身体我们需要适当的和适量的食物、足够的运动和休息,才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作用如下:a) 碳水化合物(淀粉和糖)——供应身体所需的能量。

b) 蛋白质——供应身体组织生长及修复所需的原料。

c) 脂肪及油——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

f) 水——构成身体的主要成分,并是输送物质的媒介。

食物纤维能促进肠的蠕动,使食物顺畅地在肠内移动(防止便秘) 若要检验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可用以下方法:a) 淀粉——遇碘液变成深蓝色。

b) 糖——遇班氏试剂加热后有红黄色沉淀。

c) 蛋白质——使 10%氢氧化钠溶液和 3%硫酸铜溶液的混合液呈紫色。

d) 脂肪及油—在滤纸上留下半透明亮点。

在消化的过程中,复杂而不溶的食物会被分解成简单且可溶的小分子物质。

食物经消化 后才能透过肠壁进人血液。

25. 26. 27. 28. 29. 30. 31.32.33.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十. 1. 2. 3. 4. d ) e 无机盐维生维持身体健康及帮助身体抵抗疾病。

p94)5. 人体的消化过程是在消化管内进行,消化的过程如下:a) 口腔——将食物嚼成小块。

唾液可使食物湿润, 方便吞咽, 也能把部分淀粉变为糖。

b) 胃——胃的蠕动把食物变成糜团,同时胃液对部分的蛋白质进行初步的分解。

c) 小肠—在肠内由胰分泌的胰液和小肠分泌的肠液混合并帮助完成对食物的消化。

碳 水化合物会被分解为单糖,蛋白质会被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则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 酸。

这些食物粒子非常细小,可以透过小肠绒毛壁等进人血液。

d) 大肠——吸收多余的水分,并将剩下的固体物质暂储在直肠中。

e) 肛门——将暂储在直肠中的固体物质形成粪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6. 人体中的循环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把吸收进人血液的营养物质和氧运送到身体细胞中, 同 时把细胞所产生的废物从细胞中运走。

7. 人体的循环系统由血液、心脏和血管(可分成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

8. 全身血液循环的过程:a) 来自各细胞的血液经静脉进入心脏,心脏把血液泵至肺,血液在肺部通过扩散作用 进行二氧化碳和氧的交换,从肺中得到氧。

b) 含氧高的血流回心脏,心脏把血液泵进动脉,经动脉将血液送到身体各部分。

c) 当动脉把血液输送到分支的毛细血管时,营养物质和氧便会从血液中扩散到细胞 内,而血液同时收集细胞排出的二氧化碳和废物。

9. 比例适中而又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及食物纤维的饮食,称为均衡膳食。

每个人所需要的食 物的量随着个人的性别、重量、年龄及活动量等因素而不同。

10. 肾脏是人体内水的平衡的主要调节器官。

通过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血液中大多数的水 分、全部蛋白质、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来。

11. 健康包括:生理(身体)健康、心理(精神)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的完美和谐。

p8412. 心率指脉搏在 1 分钟内跳动的次数。

p8613. 肺活量指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时呼出气体的体积。

p8714. 通常情况下,做运动前应先要进行热身,运动完成时应慢慢松弛。

p8815. 脂肪提供的能量是相同质量的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的两倍。

p9116. 蛋白质释放的能量等于同等质量的碳水化合物释放的能量。

p9217. 人体对维生素、无机盐等物质需求量不大,但又不可缺乏。

p9218. 维生素、无机盐对人体的作用 p9319.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

p99 d) 含二氧化碳浓度高的血液由静脉流回心脏,再次循环。

上、 外界 O 2、养料CO 2、废料肺部毛细血管 CO 2、废料2 全身细胞 O 2、养料 全身毛细血管肺静脉腔静脉 瓣膜 大动脉20. 牙齿由牙釉质、牙本质、牙髓腔组成。

p101a ) 牙釉质:牙齿表面一层光亮的物质,是人体中最坚硬的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