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推荐】2019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字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目的:加强国防,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果判断正误(1)“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 ×)(2)“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背景(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产量关乎国计民生。
(2)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许多科学家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2.过程(1)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
(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评价(1)地位: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2)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知识点拨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杂交水稻,为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大幅度、大面积的增产,这项成果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农业科研的一项重大成果。
西方世界称,杂交水稻是“东方魔稻”。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1.计算机技术(1)表现①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研制计算机。
②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银河-Ⅰ号”。
③越来越先进的高性能计算机在十几年间先后问世。
(2)地位: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3)意义: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思维点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迎来了科学发展的春天,尤其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2.生物技术(1)表现①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
②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7单元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两弹一星”决策的背景;“两弹一星”研制的主要成果;航天航空技术的新成果;“神舟” 五号载人航天工程;袁隆平和南优2号;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杂交水稻对人类的贡献;1983年,中国研制成功“银河-Ⅰ号”计算机;1965年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成功;(2)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3)通过视频录像播放,引导学生分析、找出中国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及这研究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及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小组讨论、辩论的办法。
(2)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提供史料、图片和影视资料,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教学,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让学生学会尊重科学,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
(2)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建国以来的科技发展状况: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与生物技术的发展。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引导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探究活动——新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及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起了什么作用?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二战后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使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发展的世界背景有个大体的了解。
【重点难点】1、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2、难点: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深入浅出、准确简炼的讲述本节课文所涉及的科学知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考:自古至今,我国科技发展经过怎样的历程?一、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成就1、原子能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仇视中国;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②成果:1964年第1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发射东方红一号成功③意义: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的意义④“两弹一星”后中国的科技成就:★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7单元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 Word版含答案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两弹一星”决策的背景;“两弹一星”研制的主要成果;航天航空技术的新成果;“神舟” 五号载人航天工程;袁隆平和南优2号;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杂交水稻对人类的贡献;1983年,中国研制成功“银河-Ⅰ号”计算机;1965年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成功;(2)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3)通过视频录像播放,引导学生分析、找出中国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及这研究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及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小组讨论、辩论的办法。
(2)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提供史料、图片和影视资料,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教学,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让学生学会尊重科学,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
(2)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建国以来的科技发展状况: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与生物技术的发展。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引导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探究活动——新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及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起了什么作用?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二战后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使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发展的世界背景有个大体的了解。
【重点难点】1、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2、难点: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深入浅出、准确简炼的讲述本节课文所涉及的科学知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考:自古至今,我国科技发展经过怎样的历程?一、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成就1、原子能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仇视中国;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②成果:1964年第1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发射东方红一号成功③意义: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的意义④“两弹一星”后中国的科技成就:★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设计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设计高二历史组—程生风【课程标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中国科研起步的有关史实,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新时期以来重大科技成就,知道科技进步在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重大作用(二)、过程与方法事先布置学生搜集与本节有关的素材,包括图片、文字、表格或音像资料,设计展板。
引导学生在罗列和认识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振兴中国科技事业等问题展开讨论,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多种想法,及时给予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2、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
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
(五)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初中阶段主要列举史实,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需要在已储备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充分利用本科的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教学,材料展示,谈话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七)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一)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和教师发放的相关材料,自住或合作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材料初步探究本科内容。
(二)教师准备:通过直观视频和相关材料以及环环相扣的问题营造课题探究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采用ppt教学模式。
高中历史《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附教学反思点评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实录【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2、理解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3、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介绍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2、历史比较、问题探究、情景再现、分析图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2、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
3、尊重科学尊重知识【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2、难点: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深入浅出准确简练的讲述本节课文所涉及的科学知识【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同学们,中国人最喜欢的吉利数字是几?(生答:8)是的,在一个即将过去的2008年对中国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二月份的南方雪灾,五月份的汶川地震,在这些巨大的灾难面前无不显示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八月份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九月份神七太空行走显示了中国强大的经济和科技综合实力,这是值得每个中华儿女骄傲的事情。
播放《神州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视频,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神七任务的成功,首次进行航天员出舱活动、实行航天员太空行走,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
表明我国的科技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建国以来我国取得了很多重大的科技成就,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呢?(生答)从而进入新课。
2、一面让学生自主学习梳理基础知识,一面板书标题和知识框架。
打出PPT表格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梳理的基础知识,以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
通过检测大家对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那我们接下来探讨一些问题。
3、探讨问题:问题一:投影原子弹爆炸产生蘑菇云图片,引入观点:一种意见认为:中国是热爱和平的国家,而原子弹、氢弹等非常可怕的杀人武器,研制核武器难道不是和我们热爱和平的初衷违背吗?何况,如果那时把研究核武器所耗费的巨大的财力、物力用于发展经济,也许我们的父辈那时候不至于那么贫困。
高中历史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两弹一星”研制的主要成果;航天航空技术的新成果;“神舟”5号载人航天工程。
袁隆平和南优2号;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杂交稻对人类的贡献用2、能力目标:正确理解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培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三、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新中国科技发展概况【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引言部分,了解两个问题:1、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人民当家作主,为我国科技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B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的重视,制订了科技发展的长远规划;C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D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雄厚了人才储备;E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2、主要领域核研究、航天技术、计算机应用和农业新品种研究二、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两弹一星”(1)决策:发展________,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
(2)背景及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果断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以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课中练〗(1)我国第一颗原子弱爆炸成功的作用和意义有:①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②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2)建国初党中央作出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根本目的是:A 维护世界和平B 发展核能源,缓和电力供求矛盾C 打破美苏核垄断D 维护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环境(3)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加强,打破美国、苏联核垄断的事件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载人航天技术A.决策: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
学案1: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重点讲解】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发展原因及其历史启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在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高能物理、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科技成果主要有:1961年制造出1.2万吨水压机,1964年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导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1974年袁隆平研究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1983年我国首次研制成每秒运算1亿次的计算机银河I型巨型计算机,1984年我国首次发射定点卫星同步实验通信卫星成功,1985年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火箭成功,1988年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1999年我国第一艘“神舟”号宇宙飞船安全返回,2003年我国“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并顺利返回。
从“两弹一星”成功到载人航天事业所经历的成功历程,反映了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载录了一个在历史大跨越中自信与豪迈,印证了一个伟大正在实现伟大腾飞的光辉历程。
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二是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三是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化科技事业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它带给我们深刻的历史启示:民族独立是科技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科技发展是民族独立和国际地位提高的有力保障;科技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环境、国家政策关系密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难点分析】充分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进人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为我国90年代乃至跨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驱动力。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七单元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学案)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学习目标】了解新中国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以及载人航天等科技成就理解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活动方案】活动一:了解新中国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阅读本节课的导言,结合新中国成立时的国际环境,思考为什么建国后不久中国的科学技术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活动二:了解新中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阅读教材,①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在“文革”前、“文革”中以及“文革”后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②设计、完成《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览表,要求包括时间、重大成就和意义(作用);③分类概括、整理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活动三:结合国际形势,围绕朝鲜、伊朗核问题,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在全班交流。
【检测反馈】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A.发展载人航天技术 B.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C.发展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 D.发展火箭与卫星技术2.“两弹一星”是指()A.原子弹、氢弹、地球资源卫星 B.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C.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D.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3.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①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②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4.中国下列科技成就属于20世纪60年代的有()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③“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④中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5.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事件是()A.1960年,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B.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C.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6.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2019年高中历史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年高中历史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本节概述本课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科技发展远景规划以及20世纪60年代的科技发展规划,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制定的科技发展战略,从总体上概述了不同发展时期的科技成就。
本课共三小目,第一目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重点讲述了我国尖端科技的艰难发展历程,侧重分析战略决策的背景、“两弹一星”概念、重大尖端科技成果,分析尖端科技对我国国防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
第二目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介绍了袁隆平和他对杂交水稻研究与培育的情况,突出了杂交水稻对我国人民生活、对世界人类的主要贡献。
第三目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介绍了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方面我国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分析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起的作用。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建国初期的科技发展成就、载人航天技术、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教学难点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教具准备(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在讲课过程中结合多媒体课件,主要以“启发—发现式”教学法为主,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名词讲解、合作探究等方法,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科学基础概念。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识点: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2)技能: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从“两弹一星”、航空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等分析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阶段现代科技发展战略与成就,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通过比较20世纪80年代前后我国发展高科技的不同侧重点,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2019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专题概述(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余年历史,是一部急速变革,艰难创业和曲折发展的历史。
作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共和国的文化事业也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
“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及十年文革,不仅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挫折,对教育,科学等文化事业也造成了极大地破坏。
但在新中国初期十几年中,在“双百”方针指导下,文化事业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科学技术也有了可喜的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中国的文化事业开始逐步复苏,在“双百”与“双为”方针的共同指导下,新时期文学艺术工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下科学与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教材分析】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爆发前,我国在科研方面的政策和成就。
教师需要让学生依据教材理清线索即可,同时可以补充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科技发展。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但不需要补充太多的课外知识,把课文中的内容讲清楚,使学生能清晰的理解即可,也可以提供相关的影片资料,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情分析】从高二学生知识的状况看,学生已经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是高二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分析,知觉、兴趣、情感等方面理性不多,多为感性体验,所以根据学生的情感和年龄阶段特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环境中掌握学习的经验与技巧,并形成能力,继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
【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三维目标●学科素养】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回顾昨天、把握今天、展望明天”的思路展开教学,通过对“昨天”的回顾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好历史知识点,以“今天”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以“明天”的思辩延伸展望历史的发展趋势,把握时代的脉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专题概述(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余年历史,是一部急速变革,艰难创业和曲折发展的历史。
作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共和国的文化事业也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
“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及十年文革,不仅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挫折,对教育,科学等文化事业也造成了极大地破坏。
但在新中国初期十几年中,在“双百”方针指导下,文化事业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科学技术也有了可喜的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中国的文化事业开始逐步复苏,在“双百”与“双为”方针的共同指导下,新时期文学艺术工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下科学与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教材分析】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爆发前,我国在科研方面的政策和成就。
教师需要让学生依据教材理清线索即可,同时可以补充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科技发展。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但不需要补充太多的课外知识,把课文中的内容讲清楚,使学生能清晰的理解即可,也可以提供相关的影片资料,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情分析】从高二学生知识的状况看,学生已经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是高二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分析,知觉、兴趣、情感等方面理性不多,多为感性体验,所以根据学生的情感和年龄阶段特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环境中掌握学习的经验与技巧,并形成能力,继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
【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三维目标●学科素养】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回顾昨天、把握今天、展望明天”的思路展开教学,通过对“昨天”的回顾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好历史知识点,以“今天”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以“明天”的思辩延伸展望历史的发展趋势,把握时代的脉搏。
(2)本节课教学过程以探究、体验和发现为核心,以创设情境为主线,以引导为辅助手段,关注课堂启发性和趣味性,给学生探手可得结论和全面思考和探究的机会。
(3)体现课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等理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
【课时安排】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教学设计】第一步:夯实基础(自主学习、突破重点、形成体系)注:1、请同学们阅读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2课;2、请同学们结合导学案思考;3、自主完成导学案夯实基础部分(填空)。
<一>.建国初期()和十年探索时期():(1)政策:①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②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2)成就:①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②1960年导弹成功,1964年导弹成功;③年中国第一颗弹爆炸成功;④年世界上首次合成结晶。
<二>.十年文革时期():(1)政策:对科学家进行劳动改造。
(2)成就:①1967年第一颗氢弹发射成功;②年中国用自制的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一号送入预定轨道;③年袁隆平培育了籼型杂交水稻 .<三>.改革开放时期( ):(1)政策:①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体制改革的决定》;②1988年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是第一生产力;③863计划( 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④计划(经中国政府批准实施的第一个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
中国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5年5月,国家科委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可以燎原”,因而誉名为“计划”,意为科技的,必将燃遍中国农村大地。
1986年初,中国政府批准实施这项计划);⑤燎原计划(1988年国家教委提出并组织实施,以通过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⑥丰收计划(1987年农牧渔业部和财政部共同组织的夺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的综合性计划);⑦火炬计划(火炬计划是一项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于1988年8月经中国政府批准,由科学技术部(原国家科委)组织实施);⑧兴国的战略(1995年)。
(2)成就:①1980年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②年成功研制第一台计算机;③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④2001年到2002年相继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⑤2002年研制超级计算机;⑥神州系列飞船(神舟飞船载着胜利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
【答案】第二步:难点突破(合作探究、提升素养、深化知识)注:1、小组合作讨论(2人小组);2、相互合作,讨论探究(结合课本、导学案、资料);3、小组总结(请同学们把讨论结果记录在导学案上,推选发言人)。
合作探究一:20世纪50~70年代高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中国迫切需要原子弹的理由?合作探究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原因?合作探究三: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案】合作探究一:中美两国处于敌对状态,苏联与中国关系逐渐恶化,发展原子弹可以打破美苏的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
合作探究二:它是一次技术上的革命。
袁隆平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杂交水稻的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
它又是一次农业上的革命。
由于常规稻的产量、抗病性、各种综合性状都比不上杂交水稻,这就意味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有助于缓解日益增加的人口与有限土地之间的矛盾。
它又是一次世界性的革命。
研究和种植杂交水稻有助于解决世界上粮食不足的问题。
合作探究三: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是科技发展的政治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
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为科技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推动和需要是重要动力。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
第三步:知识迁移(限时训练、学以致用、知识升华)注:1、请同学们独立自主完成训练试题;2、请同学们思考做题方法;3、展示做题方法(抽查)。
【基础达标】1.邓小平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由此可见,“两弹一星”的研制:①体现了中国科技进步②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③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④为维护中国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2.电影《钱学森》再现了钱学森冲破重重困难最终回国报效祖国,成为“两弹一星”之父的传奇经历。
下列有关钱学森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成就表述,正确的是:A.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仿制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B.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C.“文化大革命”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3.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
此卫星被命名为:A.“东方红” B.“神舟”C.“嫦娥”D.“银河”4.中国的农民说,吃饭靠“两平”(邓小平、袁隆平)。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分别作出了如下贡献:A.解放思想、杂交水稻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杂交水稻C.改革开放、勤俭节约D.“一国两制”、转基因技术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战略核潜艇、银河系列计算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等,并打入国际航天市场。
这些自主创新的巨大成就的重大意义有:①带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②彻底完善了中国的科技创新体制③使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D.②③④【能力提升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材料二“嫦娥二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二颗绕月探测卫星,它……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首次使用X频段测控、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这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将为今后的“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奠定基础。
从地面迈向天空,再迈向太空,继而迈向深空、迈向另外一个天体,我们可以离开自己栖息的摇篮,奔向原本陌生的宇宙空间,这是科学的力量、进步的阶梯、文明的标尺。
——新华网《嫦娥二号: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阶梯》(1)材料一表明20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科技发展的重心有何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从卫星的运行轨迹上看,“嫦娥二号”卫星有什么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对天体(或月亮)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8分)【答案】3.【答案】A【解析】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选择A项。
4.【答案】B【解析】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走向富裕之路。
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的实验成功,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故B项符合题意。
5.【答案】B【解析】“打入国际航天市场”说明这些成就的取得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①正确;高精尖科技成果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④正确;②说法明显错误;③说法不符合史实。
6.【答案】(1)变化:70年代前重点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防科技;70年代后在高新技术的多个领域取得众多突破。
影响:有利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2)“嫦娥二号”是绕月卫星(或“嫦娥二号”主要是绕着另外一个天体运行)。
由想象到近距离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