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21世纪初论述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十一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沧桑巨变提升卷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十一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沧桑巨变提升卷

专题十一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

会沧桑巨变

提升卷

中型企业在被宣告破产时,却得到了职工的理解和支持。这一现象说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 B.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走向成熟

C.社会保障的完善减轻了改革的阻力 D.市场经济观念已成为社会共识

7.[2018·云南师大附中高三适应性测试]下图的漫画反映了深圳特区创办时社会上比较普遍的一种看法: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这特区不又成租界了么?这种情况表明( )

A.经济特区实际是租界的翻版 B.世界局势变动影响改革开放

C.改革开放需要加强思想解放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8.[2018·湖南长沙高三一模]1992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080.1亿元,比上年增长44.4%;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了24.7%,比上年增长速度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这表明( )

A.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激发活力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浦东开发开放取得显著成就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9.[2018·河南省高三4月适应性考试]从1979年开始,中央多次推动公房出售工作,1982年更是在27个省推行“三三制”试点,居民只需承担房价的三分之一,但仍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这说明( )

A.住房市场机制缺乏方略 B.房屋居住属性遭到破坏

C.体制革新缺乏社会基础 D.市场经济具备社会基础

10.[2018·河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测试]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把“科教兴国”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这一举措( )

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成于邓”

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成于邓”

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成于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始于毛”:

第一,毛泽东率先提出以苏为鉴,且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书本P89)《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道路。(书本P90)

第二,毛泽东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和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学说和解决方针。

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报告,系统的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并指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书本P92)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设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要求各级党委要抓住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全党要学科学,学技术,学新本领。(书本P93)

毛泽东强调,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针对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提出,在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要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在科学文化领域,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既反对大汉族主义,又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书本P94)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主要成果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主要成果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主要成果

1978年以来,中国发生了5000多年历史上最为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中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的客观事实,中华民族再度崛起的巨大成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场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改革经验,认真总结中国改革的历史经验,系统概括中国改革的理论成果,无论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还是对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而且还创造了丰硕的改革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既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理论指导,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多方面的,择其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论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主要内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 2.8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1世纪初)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  2.8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1世纪初)

(3)深化: ①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 ②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目标。
③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提出: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 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地位确立: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 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3)意义: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 大思想武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同
项目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所有制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形式
生产目 的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
实现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Leabharlann Baidu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盲目的,
后果
国家能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
容易引起经济危机

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五个转变 (1)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从单一公有制经济到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3)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地稳步发展。 (5)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①1984年以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②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第3讲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第3讲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三、思想科技文化上: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 1.邓小平理论 (1)形成过程
①酝酿:1978年,邓小平号召 解放思想 , 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②提出: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走自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路,建设 。 ③发展: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邓小平提出“一个中 心,两个基本点”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系 统概括。
3.科技、文艺、教育
(1)科技:2003年,“神舟5号”飞船载人航天成功返回地面,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文艺的春天:“双百”方针得到进一步贯彻执行。 1977 年,恢复高考制度;实行“科教兴 (3)教育: 国”战略;邓小平提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来”的教育方针;制定《义务教育法》;实施“211工程”; 启动“希望工程”。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开始于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 后,与题目中的时间“20世纪80年代”不符
【典题3】(2012·新课标高考·T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
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
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019高考历史第13讲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考点分析

2019高考历史第13讲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考点分析

第13讲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考点分析

——改革开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8年以来),是全面改革开放时期,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起步并取得突破,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3.思想文化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阶段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1978~1992年)

1.政治

(1)民主法制走向健全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②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③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④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

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②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③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探析[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探析[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探析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人真正自觉地开始认识现代化,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重新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机制,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全面开创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一、提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

为了全面纠正十年“文革”的错误路线,实行全面的拔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完成后,如何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地摆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1979年3月,邓小平就明确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他还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重视的两个重要特点,即底子薄及人口多、耕地少进行了分析。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和现代化的基本方向。1984年10月,邓小平强调“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1987年8月,邓小平特别强调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至此,“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想已经趋于成熟,并成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内 容:一化三改 指导方针: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
过渡的含义:
①所有制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 地位向单一公有制过渡 ②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半殖半封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三)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 础 2、主要成就: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 完成 ;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建 立起来。 3、历史意义:①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 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小手工业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材料三
1955年下半年,不少 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 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 私合营的趋势。…… 全行业公私合营,是 使资本主义所有制转 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 大步骤。
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
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成效: 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五)成就:中国先后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
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新修铁路 8000公里,全国除 西藏 外,各省、自治区都通了火车;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石 油已经全部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

高考历史考点-中国新时期1978年以来民主法制的重新建设

高考历史考点-中国新时期1978年以来民主法制的重新建设
专题归纳:台湾问题
(2015·江西赣州高三上学期期末·18)18.1958年之后的全国 人大会议上鼓掌逐渐成为一种表决方式,后来甚至出现用热烈 的鼓掌代替了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直到1979年,相关法律才再 次对票决进行明确。这表明改革开放后我国( )
A.逐步完善民主制度
B.人大制度得以恢复
重点难点突破(政治)
十一届三中全会:教材必修123都有涉及,会议的内容 (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 开放)和意义(转折点、新起点)一定要记准记牢。
一国两制:从设立区域、自治制度、社会制度、解决 问题等方面比较“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与民族 自治区的区别。(两者的联系:都享有自治权,都是 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 权实体性质)
依法治国:“十五大”重点;1999年 “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进入建设法 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二)、“一国两制” 伟大构想
1、最初提出: 针对台湾问题 2、形成过程:(1)思想雏形:20C50S后,某些领导人提出
(2)日渐完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奠定基本框架: 1981年“九条方针”提出
理论形成:
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含义)
现代中国文明建设及发展道路探索的历程 (1949—现在)
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1949-1978)
1949-1956过渡时期 49—53 经济恢复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

【真题演练】 1.(2014· 江苏单科,10)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 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 。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 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 材料观点的是( )。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变式训练答案: ADA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2、两极格局解体,俄国际地位下降,美成惟一超级大国; 3、中国改革开放,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4、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
变式训练答案: ADA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2、两极格局解体,俄国际地位下降,美成惟一超级大国; 3、中国改革开放,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4、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
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 秘密访华两周后, 《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 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 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据材料三分析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因素。中美关系的改善 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因素:应对苏联的威胁。 影响:有利于打破外交僵局,打开外交新局面; 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往。 有利于改善中国国际地位; 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江苏 10·3 安徽 18·4 2014 四川 2·4 天津 10·4 北京 19·4 新课标全 35·4 国Ⅰ 江苏 12·3 2013 山东基能 29·1 天津 9·4 四川 14·12 新课标全 33·4 国 安徽 18·4 江苏 10·3 2012 江苏 11·3 福建 38·6 天津 6·4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ppt课件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ppt课件
解析: 排除法,“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提出,排除B;十一届三 中全会于1978年底召开,排除C;“三个面向”开始于1983年邓小平 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排除D。
1977年,在邓小平等人的主持下,恢复了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 与题干所述的时间、情景相符,这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因此选A。
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 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
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 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2014·北京文综,19)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 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专题十一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 年~21 世纪初)
【网络建构】
【考情分析】
年份
地区 浙江
题号·分 值
考点
切入角度
19·4
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 革
当时的言论叙述
2014
江苏 安徽 四川
10·3 18·4 2·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国加入世贸 经济特区
学者评论 图表材料 邓小平言论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中国特色道路的探索

中国特色道路的探索
上 会主义重大理论成果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
文化 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 上 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一、改革开放后新中国的政治
(一)民主法制建设
1、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 的首要环节),恢复和完善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 的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
法制化: 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一国两制”成为基本国策。
2、含义: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台、港、
澳实行资本主义。国家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一国两制”下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关系: 联系: 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
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性质
区别: 设立区域不同:特别行政区是在港澳台设立,而民族自治
2)政治上: 加强与友好国家以及各国人民的交往,创造
良好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这也有利于我 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科学文化上:加利强于对促外进科我技国、科教技育人、才文的化培的养交,流加,快有我
国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结论:
加速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1983年全面推广。
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发展了生产力。 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1978年至今)第26讲现代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1978年至今)第26讲现代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

第26讲现代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

一、邓小平理论

1.背景

(1)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促进了思想解放。

(2)1978年底,邓小平发表讲话,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3)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过程

3地位: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地位:在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

(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面临核威胁。

(2)成就

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美、苏的核垄断。

②改革开放后,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和平利用核能。

③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

④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2.载人航天技术

(1)决策: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2)成就: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3)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成果: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2)意义: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不仅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7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7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

第17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知能提升课Ⅰ宽广的开放之路——改革开放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58页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1.标志: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

(4)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3.意义

(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二、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

(1)背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过程: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推动了“包产到户”的责任制迅速推广,人民公社体制也在全国逐步废除。

(3)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

(1)依据:1984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改革: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措施: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过程

(1)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

改革开放中国的新时代

改革开放中国的新时代

改革开放中国的新时代

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发展道路。自1978年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这一篇文章中,我将讨论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以及新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以经济

特区为试验田,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先进的技术,推动了国内企业的

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引入市场经济的理念,使中国的经济体制发

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中国的国民经济从封闭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企业能够更加自由地开展经营活动,市场的竞争激烈,创新和创业的

活力得到了极大释放。

此外,改革开放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政治制度的改革

使中国的政治环境更加稳定和开放,人民的权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教育、文化和科技领域的改革也推动了知识和文化的广泛传播,提高

了人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从落后到进步的巨大转变。

然而,新时代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和压力。一方面,改革开放所带来

的快速经济增长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收入分配不均、环

境污染等。另一方面,全球化和科技进步使得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中

国需要不断适应变化中的国际环境。

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的挑战包括创新能力的提升、绿色发展的推进、改善民生等。创新是新时代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不断地进行科技创

新和制度创新,才能保持中国的竞争力。绿色发展是当下的重要任务,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的双赢。改善民生是政府的首要任务之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素材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素材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素材人民版必修2

素材

1.经济特区是怎样建立的?

思想准备:

(1)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从粉碎“四人帮”以后到经济特区正式创办,邓小平对有关引进外资、利用外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问题,作出多次论述,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结合。1987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着重强调:“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的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邓选》第2卷第91页)

(2)吸取国外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1978年10月22日至29日,邓小平访问日本,11月5日至14日,邓小平到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访问。世界现代科技的发达和各国利用外资带来的经济迅速发展状况,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邓小平在1979年10月的一次讲话中说:“我到新加坡去,了解他们利用外资的一些情况。外国人在新加坡设厂,新加坡得到几个好处:一是外国企业利润的百分之三十五要用来交税,这一部分国家得了;一个是劳务收入,工人得了;还有一个是带动了它的服务行业,这些都是收入……我认为现在研究财经问题有一个立足点要放在充分利用、善于利用外资上,不利用太可惜了。”(《邓选》第2卷第199页)

政策指导:

(1)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最早的提出了建立经济特区的思想,他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1979年7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市划出部分地区试办特区,当时称“出口特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 .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D.①三大战役胜利 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新 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辨别选项 《共同纲领》 颁布时新中国尚未成立, 排除 B 项; 21 世纪初,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才形成,排除 C 项; 《共同纲 领》规定国家性质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排除 D 项。 答案 A
我国向社会 主义过渡全 面展开 改革开放, 加强民主法 制建设
确立了中国历史 具有临时宪法 性质 上一个新型国家 的架构 ② 我国第一部社 会主义类型的 宪法 ③ 规定我国根本制 度和根本任务, 确定四项基本原 则和改革开放的 基本方针
主干整合
A .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B.①新中国成立后
wk.baidu.com
专题十三
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社
主干整合
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专题十三
1. 邓小平理论 (1)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发展①20 世纪 80 年代,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② 中共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出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深化①1992 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 ②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③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提出: 世纪之交,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创立了 “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 (2)地位确立:在中共十六大上, “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3)意义: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主干整合
3.对外开放
专题十三
(1)20 世纪 80 年代,先后建立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2)1990 年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 (3)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全面与世 界接轨。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2)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7 年中共十五大,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4)到 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问题探讨 专题十三 主题二 影响现代中国不同发展阶段外交政策调整的国际因素
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主要是由 于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 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 上孤立的政策。中国只有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才能避免在维护独立与 主权斗争中处于孤立。 2.20世纪70年代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美苏争 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 善关系的要求。 3.20世纪80年代起在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下,高 举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大旗,建立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4.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我国继续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政策,始终把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积极谋求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世界各 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面临的国 际形势: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的过渡时期;多极化趋势 继续发展;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 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专题十三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 年 ~21 世纪初)
【考点导图】
专题十三
主干整合 专题十三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 1.民主与法制建设 (1)“依法治国” ①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 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②颁布了 1982 年宪法,并 进行了多次修订。③相继出台了《选举法》 《民事诉讼法》 《行政 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为 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④1999 年 3 月,“依法治国”被正式 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国际格局变动对现代中国外交的影响
主干整合
专题十三
(1)1949~1955年,美苏两极格局形成:苏联支持、援助 中国,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中国。新中国加入社会 主义阵营,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接受苏联的经 济技术援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赫鲁晓夫推行霸权政策,苏中 关系开始恶化,美中关系继续对立。中国在外交上,既 反苏也反美。 (3)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美 国处于守势。苏中关系全面恶化;美国改善对华关系。 (4)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攻势,苏 联处于守势。苏中关系走向缓和,美中建交后不和谐的 音符时常出现。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5)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外交上坚持开放,反对霸权主义和 强权政治。
问题探讨 专题十三 第一种观点:这种观点没有认识到前 30 年为后 30 年发展的奠基
作用,过分夸大了前 30 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失误。 改革开放前 30 年我国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进步应充分 肯定。 政治方面:新中国成立时确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后来建立的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实践,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 幅度提高,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经济方面: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 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物质基础。(如果 还能从前 30 年成绩是主流, 错误是支流方面说明, 可适当加分。 ) 科技文化方面:扫盲教育、 “双百”方针、两弹一星等成就为科技 文化发展奠定基础。
主干整合
四、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 2.交通事业
专题十三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
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2006 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给拉萨的旅游业和商业带来 繁荣。 (2)改革开放后,取消了对乘飞机的许多限制,中国现 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3.通讯事业 4.大众传媒 2003 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 1994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 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和娱乐方式。
主干整合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专题十三
(1)政策调整: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反 对霸权主义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2)中美建交:1979 年 1 月,中美正式建交。 (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①发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作用。②代表第三世界国家,倡导建 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③展开反恐外 交。 (4)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①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 动。②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③保持同欧盟的友好 关系,建立起面向 21 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5)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积极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问题探讨
【问题探究】 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
专题十三
新中国从 1949 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自己的 60 多年。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 30 年存在很大差别,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 30 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两种片面的观点:第一种是 在肯定改革开放 30 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 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 30 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 成立 60 年来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革命性的 意义,甚至认为改革开放前 30 年比改革开放后 30 年好。 请选择材料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要求史 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
问题探讨
专题十三
第二种观点:这种观点是对改革开放事业的反对或怀疑,过 分夸大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方面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政治上:拨乱反正,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逐步完善。 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 文化上:科教兴国、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科技文 化事业全面发展。
主干整合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确立
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专题十三
确定党和国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2.经济体制改革 (1)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 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②意义:极大地调 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2)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①1984 年以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②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③中共十四大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 的制度创新阶段,推进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④意义: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主干整合
2.“一国两制”的理论、含义与实践
专题十三
(1)理论: 1984 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 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 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 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3)实践 ①1997 年 7 月 1 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②1999 年 12 月 20 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③在“一国两制”的指导下,海峡两岸关系得到发展,两 岸交流不断增强。
主干整合 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
专题十三
(1)载人航天:2003 年,我国“神舟 5 号”飞船发射成功,中国成 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信息技术:改革开放后,我国“银河”系列电子计算机研究取 得突破。 (3)生物技术:20 世纪末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文学与学术的发展 (1)坚持贯彻“双百”方针。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学艺术重新焕发了青春,形式 多样化,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3.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完善中高等教育。 (3)推动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2)恢复与完善民主:平反冤假错案的同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 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 民主建设。 (3)基层民主选举:包括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和城市居民自治制度, 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一环。
主干整合 专题十三 • “比较”是历史学习、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 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 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文件 《共同纲 领》 1954年宪 法 1982年宪 法 产生的背景 ① 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或 评价
问题探讨 主题一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时段特征
专题十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 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新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也是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完善的时期。 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 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 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 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思想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 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 想指南。文化上: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 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