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的若干问题范文
高考历史备考研讨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高考历史备考的方法与策略。
历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了帮助同学们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备考经验。
一、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1. 系统复习教材:全面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包括历史事件、人物、政策等。
同时,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起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2. 精选习题:通过做题来巩固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在选择习题时,要注重题目的质量,避免盲目做题。
3. 定期检测:定期进行模拟考试,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通过检测,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二、关注历史热点,提高分析能力1. 关注时事政治: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将时事与历史知识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2. 关注历史热点:关注历史研究的新动态,了解历史学界的最新观点。
这样,在考试中遇到相关问题时,能够准确把握题意,作出正确判断。
三、培养阅读能力,提高解题速度1. 多读书:广泛阅读历史书籍、论文、资料等,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2. 学会快速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抓住重点,提高阅读速度。
3. 提高解题速度:通过做题、模拟考试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解题速度。
四、加强心理素质,调整备考状态1. 保持良好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2. 学会放松:在备考过程中,适当参加一些文体活动,缓解压力。
3. 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实力,克服焦虑情绪,以积极的心态迎接高考。
总之,备考高考历史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重视基础知识,关注历史热点,培养阅读能力,加强心理素质。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备考,取得优异的成绩。
最后,祝愿大家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谢谢大家!。
高中历史复习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
·
“史” “论” 。“史 ” 历史知识包含 与 两个方面 指历史事实。它是历史学习的 。“论 ” 基础, 是历史知识的本源, 它的突出特征是客观性 指结论, 是分析历史事 。“ ” , 论 属于历史认识论范畴 具有主观性和多元性。 史 实而得出的观点和结论 论结合, 即客观史实和科学理论的结合 , 它是历史学习与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 确立唯物史观、 贯彻论从史出, 才能真正解答好历 与策略。唯有尊重客观史实、 史问题。 解题中的史论结合, 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基础 , 要有鲜明的观点 作为导向, 要坚持从史料中来, 到史料中去的原则。 从史料中来, 即善于从史料 尽量挖掘出史料中蕴含的理论因素 。 到史料中去, 即自觉 中提炼出理论观点, 地把理论观点应用到史料的分析当中去 , 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考生可以正向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也可以反向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 例如, “西方崛起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 ” , 如果考生同意 则可 那么可以列出相反的史 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如果考生不同意这一观点 , 实进行论证。 在解答有关史论结合的问题中 , 有一个细节性的问题, 同学们必须引起高 “根据材料, , 度的重视: 题目的设问一般有两种 , 一种是 回答问题 ” 另外一种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 回答问题 ” 两种问法的答案来源是不同的 。 第一 即只需从材料中归纳总结史实 、 观点; 而第二种问法 种问法的答案来源于材料 , , 的答案来源于材料和所学知识 即除了要从材料中提取答案外 , 还必须结合材 料以外的知识来予以补充 、 印证答案。 所以在归纳基本观点时 , 有时还必须遵 “源于材料, 循 并高于材料 ” 的原则, 要能够把所归纳出来的答案放在相关的材 料中或材料之外所补充的史实中进行印证 。
历史高考复习中的若干疑难问题
映在 高 考 要 求 上 , 是 考 生 必 须对 主干 历 史 知识 有 准 确 的 记 忆 , 就
尤 其 是“ 间 、 间 ” 素 , 考 生 判 断 试 题 要 求 、 出正 确 答 案 时 空 要 是 做 选 择 的 首要 因素 。
部 分要 求 来完 成 复 习 。如 “ 理 大发 现 ” 地 的历 史概 念 要素 有 : 景 、 背
该 模 块 各 专 题 的 内容 结 构 : 史 人 物 所 处 的 时代 背 景 、 物 历 人
的 历 史 线 索 和 规 律 构 成 ,但 不 同 类 型 的 知 识 内容 有 不 同的 复 习 要求 , 面举例说明之。 下 基 本 史 实 类 : 是 由一 定 的 人 在 特 定 的 时 间 、 间 进 行 的具 它 空 体 活 动 组 成 的 , 此 , 间 、 点 、 物 和 事 件 就 构 成 了具 体 历 史 因 时 地 人 史 实 的基 本 元 素 , 秦 始 皇 、 临 时 约 法》 金 田起 义 等 等 。 如 《 、 掌握 这
1. 21
历史高考复习中的若干疑难问题
◎ 上杭 第一 中学 傅 国兴
亩 中历史课程内容的基本呈现形式是模块加专题, 激发学生 I 的知识探究欲望、 团 引导学生的自 主知识建构是其体例设置
的 初 衷 , 该体 例 容 易 造 成 历 史 内容 的 分 割 和 历 史 线 索 的 繁 杂 。 但 考 生 在考 前 有 限 的 复 习 时 间里 , 何 面 对 庞 杂 的 历 史 内容 、 杂 如 繁 的 历 史 线 索 、抽 象 的历 史特 征 以及 不 容 易 理解 的 历 史 概 念 等 等 知识掌握问题? 选修 模块 的 复 习与 必 修 模 块 的复 习有 何 不 同 ? 考
高三历史学习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
高三历史学习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高三历史学习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一、时间与效率:有的同学说已经投入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没有取得相应的成绩。
首先同学们应该认识到,高考与中考考查的方式与能力要求的不同,我们即将应对的不是中考了,而是高考。
高考历史考什么?高考历史学科不仅明确要求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如何安排时间,历史学科有大量的接受性知识点,掌握它们是学好历史的前提,必须要有时间保证。
如何有效果,我觉得应该坚持每天都拿出一定的时间,记忆一定量的历史知识要点。
具体地说,每天用于记忆历史知识要点的时间以当天学习到的那部分知识为基本标准,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提高。
二、记忆与遗忘:进入高三以后,同学们学习历史抱怨最多的就是看的越多,遗忘的就越多,甚至在丢掉课本后头脑中出现空白。
首先应该让学生知道一点生理学知识,一定的遗忘是很正常,任何人都是如此。
其次明确的告诉学生,很多知识你并没有遗忘,而是储存在你记忆的仓库里,在你需要用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就能够很快调动这些知识。
同时指出,在投入时间的时候,要避免一种想法,那就是别希望通过一次性投入后,把一个知识点记得滚瓜烂熟,甚至能一直保持到高考。
也许对于容量少、难度低的初中学习和高一、高二的阶段性学习还能勉强应付,对于高三历史学习来说,一定要避免。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坚持每天记忆的同时,每隔三天左右复习一遍,每隔一周左右再梳理一遍,越往后面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延长,每次投入的时间可以逐渐减少。
三、掌握与应用:有的同学课本知识很熟悉甚至整个章节的知识都能够背诵,课堂老师授课也能够接受,单元知识考查的时候也能够考出很不错的成绩,但是一旦大考时却分数不理想。
这种情况在高三学生尤其是平时很是用功的同学中较为常见。
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记忆的方式方法有一定的缺陷,不少同学按照初中的学习方法去死记硬背知识点,没有去掌握基本的知识体系,必须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新的整合。
高三历史复习中常遇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高三历史复习中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陈磊大家好!今天借这次会议的平台,我想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历史复习中常见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简单地说,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历史课本该不该学,又如何学的问题。
问题1:由于近年的高考中,历史题的难度居高不下,同学们走出考场,第一时间见到老师就说“出题人真变态”、“历史课本白学了”、“历史学不学一个样”等等的话,可见大家是如何的受打击呀!甚至我们有不少老师也发出诸如此类的牢骚或慨叹。
如果说学习课本没用,那我们用什么来应对高考?把世界通史、中国通史抱来细细研读?恐怕是不太现实,众所周知,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世界历史又浩如烟海,不说这一年高三,就是我们花费三年五载也读不透呀!而课本恰恰是高考题的依托和本源,所以我们必须得学习教材,而且只有认真学习教材才是考出好成绩的最佳途径。
往往是那些课本没学好,不能把课本知识转化高考题的答案的同学才会“悲催”地说课本没有用。
就拿这两年新课标以来的高考卷来说,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几乎是每一题都与课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高三复习课,一方面要紧扣课本,另一方面要避免浅层次的重复。
此外,有些同学不抓教材而想靠大量的做题来提高成绩,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因为高考题目都是原创性的,再说题山题海是做不完的,而一切题又来源于课本。
新课标历史学习的导向也明确地告诉我们,通过课本的学习和平时的训练,我们需要培养三种能力:对历史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对历史事件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对社会现实借鉴处理能力。
具备了这三种能力,考场上一定是战无不胜。
所以说历史课本不但要学,而且要认真地学,深入细致地学。
学习历史教材的时候,我提两点建议。
第一、知识结构系统化,每天进行的新课我们首先根据课题与子标题之间的关系列一个知识结构表,从整体上感知本节课。
然后再理清子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是并列、递进、或者所属关系,把我们的结构表再进一步细化。
紧接着再把每个标题内部的知识,系统具体地分析、理解、记忆。
高三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高三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近年来,伴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辽宁文综卷历史部分试题的“脱教材”现象愈来愈明显,几乎在全部试卷中看不到任何教科书的影子。
现在的历史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历史学科考查对基础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说明提出“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要想提高高三历史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教师与学生在复习和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三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一)学生在复习和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有些文科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都不及格;历史发展的各阶段特征不明确;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不强,看不懂材料;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较弱;没有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思维的能力较弱;语言组织表达不清晰,答题不规范等。
(二)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困惑的主要问题(1)历史高考试题越来越偏离了“历史”的轨道,失去了“历史”的味道,材料理解的重要性似乎远远掩盖了历史本身,历史考卷更像是语文材料阅读。
(2)由于高考越来越高于教材,讲与考的天平似乎已经严重失衡,就这种情况而言,复习课还要讲教材吗?如果降低讲解教材的比重,增加试题的数量,就能让失衡的天平回归常态吗?(3)12道客观选择题、48分成为了学生决胜高考的关键。
主观的材料解析虽然在分值上占据优势(52分),但是由于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它还能在我们师生的心目中同样占据优势地位吗?我们在指导学生备考的过程中还需要强化主观试题的重要性吗?同时,客观选择题随意性很大,运气似乎比知识重要,老师们有时也是一头雾水,不知何去何从。
困惑和疑问始终都会存在,只不过在不同时期它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如果我们永远生活在困惑和疑问中,而不努力尝试着寻求解决困惑和疑问的办法,那么,我们在三尺讲台上所宣讲的人生哲理是不是显得过于苍白无力了呢?因为我们没有在生活中以身作则地告诉我们的学生:“办法总比问题多!”所以,我们指责试题的偏、难、怪,强调高一、高二应该如何如何,或比较文科生与理科生的差异……都显得无济于事。
高三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高三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作者:武文,李娜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14年第05期近年来,伴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辽宁文综卷历史部分试题的“脱教材”现象愈来愈明显,几乎在全部试卷中看不到任何教科书的影子。
现在的历史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历史学科考查对基础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说明提出“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要想提高高三历史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教师与学生在复习和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三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一)学生在复习和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有些文科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都不及格;历史发展的各阶段特征不明确;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不强,看不懂材料;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较弱;没有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思维的能力较弱;语言组织表达不清晰,答题不规范等。
(二)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困惑的主要问题(1)历史高考试题越来越偏离了“历史”的轨道,失去了“历史”的味道,材料理解的重要性似乎远远掩盖了历史本身,历史考卷更像是语文材料阅读。
(2)由于高考越来越高于教材,讲与考的天平似乎已经严重失衡,就这种情况而言,复习课还要讲教材吗?如果降低讲解教材的比重,增加试题的数量,就能让失衡的天平回归常态吗?(3)12道客观选择题、48分成为了学生决胜高考的关键。
主观的材料解析虽然在分值上占据优势(52分),但是由于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它还能在我们师生的心目中同样占据优势地位吗?我们在指导学生备考的过程中还需要强化主观试题的重要性吗?同时,客观选择题随意性很大,运气似乎比知识重要,老师们有时也是一头雾水,不知何去何从。
困惑和疑问始终都会存在,只不过在不同时期它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高考历史复习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甚 至每段历史都是 围绕某一条或几条 主要线索展 开。 只要我们抓住 主要线索 , 就 会做到纲举 目张 、 主次分明。 如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 民地半 例 封 建社会 的历史 ; 也是中 国人 民为争取 民族独立 和社会进 步 , 坚持反帝反封建斗
向比较 , 足中国 , 立 放眼世界 , 么“ 那 沉睡 的历史” 便会 立体起来 、 鲜活起来 。 整体
把握 、 立体呈现 , 这同样是考前复习时应该重视且必须做到的。
以上 四个方面并非是截然分开 的, 而是相辅 相成 、 融为一体 的。 如果教师 能
够在教 学中灵 活运用 , 融会贯通 , 同时有 目的 、 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这样 的学
号入座 , 这样我们就会把教材 中一个个零碎的知识 串起来 , 让死知识变得生动起
来、 鲜活起来 , 从而产生“ 抓一 点带 全身” 的效果 。 这是 学好历史必须具备 的基本 素质 , 也是在有 限的时间里取得 良好复 习效果的关键一环。
三、 全面理解 , 统筹兼顾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 。 如何准确完整地认识某一特定历史事件? 这就要求 我们在分析思考时学会 自觉运用唯物主义的立场 、 观点 和方法 , 力求客观全面地 认识 、 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 任何 事物都有一个从产生、 发展到衰亡 的过程 , 历史事件也不例外。因此在复习 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弄清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来龙 去脉。 例如学习鸦片战争 , 我们应从其发生 的原 因、 战争 的经过 、 造成的影响等方
一
、
要 点 到位 。 扣 考 纲 紧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高三历史复习呈现一种以质量不足为主要特征的状况,这是面临目前历史学习的一大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关注。
一方面,高三历史学习质量不足,主要表现在学习有关国情、政治形势等方面知识的不熟悉,对历史观点不能正确理解,逻辑衔接整合连贯性不强等。
其原因在于过去太多重复
练习,而知识掌握程度不深;学习任务太多,范围跨度太大,学习时间有限;在复习过程
中没有建立认识框架,也没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评估等。
此外,高三复习过程中受到乱七八糟的信息干扰,十分吃力。
受当时资讯环境影响,学
生在复习历史时,会被其他学科的内容引入,使历史学习质量直线下降;还有就是大量的
媒体信息,以及虚假、夸大的言论等,影响到考生的思维导向;复习模式跟着老师前进,
没有能力自主学习和探索等。
总的来说,高三历史复习存在的问题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学习的质量,另一方面是复习
过程中的乱七八糟的信息干扰。
对策方面,要坚持正确学习思想和方法,认真钻研和学
习历史知识,用心比较、概括和总结,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其次,要加大信息净化力度,注重师生之间心理和言行间的联系,平衡学科和其他活动;最后,要建立良好的学习动机
和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地激发学习欲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三历史的复习质量的提升,衡量的准则无法用价值判断传统的观点来替代,因而,要想
获得更好的历史复习成果,就必须引入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克服复习中的各种问题,才能
使高三历史复习真正成为一次高效的学习。
高三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高三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近年来,伴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辽宁文综卷历史部分试题的“脱教材”现象愈来愈明显,几乎在全部试卷中看不到任何教科书的影子。
现在的历史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历史学科考查对基础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说明提出“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要想提高高三历史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教师与学生在复习和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三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一)学生在复习和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有些文科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都不及格;历史发展的各阶段特征不明确;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不强,看不懂材料;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较弱;没有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思维的能力较弱;语言组织表达不清晰,答题不规范等。
(二)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困惑的主要问题(1)历史高考试题越来越偏离了“历史”的轨道,失去了“历史”的味道,材料理解的重要性似乎远远掩盖了历史本身,历史考卷更像是语文材料阅读。
(2)由于高考越来越高于教材,讲与考的天平似乎已经严重失衡,就这种情况而言,复习课还要讲教材吗?如果降低讲解教材的比重,增加试题的数量,就能让失衡的天平回归常态吗?(3)12道客观选择题、48分成为了学生决胜高考的关键。
主观的材料解析虽然在分值上占据优势(52分),但是由于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它还能在我们师生的心目中同样占据优势地位吗?我们在指导学生备考的过程中还需要强化主观试题的重要性吗?同时,客观选择题随意性很大,运气似乎比知识重要,老师们有时也是一头雾水,不知何去何从。
困惑和疑问始终都会存在,只不过在不同时期它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如果我们永远生活在困惑和疑问中,而不努力尝试着寻求解决困惑和疑问的办法,那么,我们在三尺讲台上所宣讲的人生哲理是不是显得过于苍白无力了呢?因为我们没有在生活中以身作则地告诉我们的学生:“办法总比问题多!”所以,我们指责试题的偏、难、怪,强调高一、高二应该如何如何,或比较文科生与理科生的差异……都显得无济于事。
高中历史备考中的学习困惑解答
高中历史备考中的学习困惑解答在高中历史备考过程中,许多学生常常感到困惑和压力。
历史作为一门深奥的学科,既需要广博的知识面,又要求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因此学生们在备考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惑。
首先,历史学科对学生的记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像我这样的学科,需要你掌握大量的事件、人物和背景信息。
但是,同学们常常发现,单纯的死记硬背并不能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历史的内涵。
记忆只是第一步,理解和应用才是关键。
其次,历史的时间跨度长、内容繁多,学生们常常觉得无从下手。
想象一下,要记住几千年甚至几万年前发生的事件,这对于一个年轻的头脑来说确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们往往会感到迷茫和沮丧,不知道应该如何有条理地学习和整理历史知识。
此外,历史学科的理论性和抽象性也给学生们带来了挑战。
尽管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与当今社会息息相关,但学生们往往难以将古老的历史现象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
理论性的知识和抽象的概念让学习过程显得更为艰难,需要学生们具备跨越时空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最后,考试形式的多样化也给学生们增加了压力。
历史学科的考试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选择题和简答题,还可能涉及到论述题和分析题。
这就要求学生们不仅要掌握知识,还需要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组织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然而,尽管历史备考中存在诸多困惑,但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们完全可以克服这些困难。
首先,建议同学们采用分块记忆法,将历史知识分成小块逐步学习和掌握,而不是试图一次性记住所有内容。
其次,要注重理解和应用,通过阅读历史背后的故事和动机,帮助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此外,多与同学和老师讨论、交流,扩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有助于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最后,要善于利用多样的学习资源,如历史教科书、参考书籍、互联网资源等,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储备。
同时,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和复习计划,有助于在考试前有效地复习和巩固知识。
最新高三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资料
高三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近年来,伴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辽宁文综卷历史部分试题的“脱教材”现象愈来愈明显,几乎在全部试卷中看不到任何教科书的影子。
现在的历史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历史学科考查对基础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说明提出“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要想提高高三历史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教师与学生在复习和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三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一)学生在复习和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有些文科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都不及格;历史发展的各阶段特征不明确;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不强,看不懂材料;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较弱;没有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思维的能力较弱;语言组织表达不清晰,答题不规范等。
(二)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困惑的主要问题(1)历史高考试题越来越偏离了“历史”的轨道,失去了“历史”的味道,材料理解的重要性似乎远远掩盖了历史本身,历史考卷更像是语文材料阅读。
(2)由于高考越来越高于教材,讲与考的天平似乎已经严重失衡,就这种情况而言,复习课还要讲教材吗?如果降低讲解教材的比重,增加试题的数量,就能让失衡的天平回归常态吗?(3)12道客观选择题、48分成为了学生决胜高考的关键。
主观的材料解析虽然在分值上占据优势(52分),但是由于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它还能在我们师生的心目中同样占据优势地位吗?我们在指导学生备考的过程中还需要强化主观试题的重要性吗?同时,客观选择题随意性很大,运气似乎比知识重要,老师们有时也是一头雾水,不知何去何从。
困惑和疑问始终都会存在,只不过在不同时期它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如果我们永远生活在困惑和疑问中,而不努力尝试着寻求解决困惑和疑问的办法,那么,我们在三尺讲台上所宣讲的人生哲理是不是显得过于苍白无力了呢?因为我们没有在生活中以身作则地告诉我们的学生:“办法总比问题多!”所以,我们指责试题的偏、难、怪,强调高一、高二应该如何如何,或比较文科生与理科生的差异……都显得无济于事。
高考历史复习中的常见问题之我见
高考历史复习中的常见问题之我见新课程下高考对于高三课堂复习的要求已悄然发生变化,论从史出、史料判读、新材料新情境创设、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不仅成为新授课的基准,而且渗透到复习课中。
可是,大多数教师在面对繁多的知识、紧张的高考复习时,往往选择“以讲代教”的方式应对。
通过“焊接”方式,学生获取知识,强化对知识的记忆。
这种课堂复习的“全讲解”方式,片面强调教师对历史知识简单的重复,以讲解历史知识为主,以梳理历史线索为要点,完全忽视知识的归纳、重难点的突破,只是按照课文知识点的顺序,事无巨细,按部就班,忽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不利于学生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
可见,这种复习方式不仅无情地取代了学生对新材料、新情境的体悟,而且抹杀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机会,更挫伤了学生学习历史、备战高考的积极性。
其弊端如下:一、复习内容上流于重复,只将相关知识进行简单整合或概括,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例如历史必修一的专题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复习中,某些教师只是逐个复习课本知识,并未概括中国的现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表现和对应的历史事件,复习必修一,并未以通史的形式概括必修二、三的相关内容,学生知识支离破碎。
如在2013年全国高考历史卷中第29题:现代化是晚晴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戊戌变法———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辛亥革命如果不进行系统性和针对性的概括,学生就很难选出答案,对于现代化的内涵也不能理解,现代化首先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开启近代工业化的是洋务运动,政治民主化主要有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后在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近代化方面主要的事件是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本题选项只有辛亥革命符合。
可见,高考试题强调学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求学生对于相关知识掌握必须系统化,可是大多学生选错了。
基于“问题”的高三历史复习
基于“问题”的高三历史复习作者:李刚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4年第11期在今年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由于接手的是一个新班级,对学情开始不够了解,复习效果不理想,于是对教学进行了一些调整。
但是一轮复习仍存在一些问题,在市一模中我校历史单科一本上线仅有39人,包括两次中原名校联考中的成绩都不太理想。
痛定思痛,我组织高三历史教研组的同志们进行了调查、反思、讨论,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效果变得比较明显。
具体而言,这些问题及其应对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学生情况来看,一是在学科知识与能力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基础欠扎实,其表现为基础题得分率不高,存在知识遗忘现象。
应对措施是: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如联想法、口诀法等;对低分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复习课及讲评课回归基础知识。
二是重训练轻改错,其表现为错题重错。
应对措施是:讲评课讲出错因、解题方法;明确每套习题的改错题目,要求写出解析;对改错注重方法技巧的归纳总结;开展错题变式练习,引导学生练习思维、练习方法。
三是获取信息能力差,其表现是图表分析题、新情境题得分较低。
应对措施是:提高新情境题及图表分析题的比例;增设数据图表、图片漫画等题型指导学生;讲评中重视做题技巧与方法的指导。
四是综合能力差,知识间缺乏内在联系,其表现在综合题得分较低。
应对措施为: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多设计综合类的题目加强训练;讲评课注意知识的横向纵向复习。
从教师情况来看,在课堂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讲评拓展多、时间长,而给学生自己复习时间少。
应对措施为:讲评习题正确率控制在60%以下,重点突破,侧重于归纳同类型的题目、解题方法及技巧,严格落实“粗批快讲”。
二是训练题量大,学生缺乏整理时间。
应对措施为:每周给学生一节课整理自习;自习分段分任务;明确每套习题的改错题目。
三是关注知识多、方法少。
注重知识的讲授,对解题方法的归纳较少,对能力训练重视不够。
采取的措施为:习题讲评时重视四种能力的培养,多给学生传授答题方法与技巧。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中学高三历史 复习中的问题与对策教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中学2014年高三历史复习中的问题与对策教学论文一、对高三历史复习存在的问题及分析总结根据高三复习自主高效优质要求,反思我们的高三历史教学过程,却发现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概括如下:1、学生对整体知识结构的认知能力差。
导致学生记忆基础难度大,知识的衔接能力、整体认知能力差。
2、教学采用“填鸭式”在高三还很有市场。
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自主活动、探究活动少,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不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
3、对历史信息的思考辨析能力欠佳。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只注重对历史结论的记忆,忽视了历史结论论证的过程和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没有很好的把握住,结果会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以记忆为主,缺乏思辨的认识。
4、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欠佳。
教师过多的讲解,大量占用课堂时间,导致需要当堂落实巩固的基础知识未能使学生认知形成自己网络知识体系。
5、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规范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加强。
二、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经验总结在县教研室、学校和年级组的领导和帮助,根据高中历史课的学科特点和课堂、教师、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们对高三复习的探索,粗略地谈谈我们的一些具体做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老师们给予批评指正。
第一轮复习策略:一、研究课标,明确主干重点,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把握好复习方向,着重打牢基础;二、整合教材,化繁为简;三、深入浅出,解析疑难;四、重视反馈,加强训练,强化落实。
具体措施如下:1、坚持集体备课。
梳理基础知识,进行针对复习高三一轮我们坚持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学校给每个学科都明确规定了每周固定的备课时间。
我们利用这一段时间把平时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拿出来,大家一块讨论解决;或者来专门研究某一个问题;一些好的做法,经验也一起交流一下;或是共同商讨学案的制订。
通过集体备课,大家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尽管文科综合卷命题由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但在复习中不能由此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复习。
高考历史基本问题范文
高考历史基本问题范文
1)主动积累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积极培养能力
3)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学会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历史;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4)体验与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复习建议通过近两个月的复习,高三历史的一轮复习任务现已经过半了。
一轮复习是巩固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阶段。
高考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轮复习质量的好坏。
但是,在前面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月考检测中,我们发现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学习中存在的问题1、基础知识不扎实:前面必修一政治史的知识点不能及时复习巩固,遗忘较多,影响了必修二经济史内容的学习;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和重大标志性事件理解不到位,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美国的联邦制、共和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新旧民主革命的划分,“一国两制”的全面理解,美国的冷战政策等内容;由于初中没有学习世界史,必修一第二、三、五、八单元的世界政治史内容基础薄弱,和必修二世界经济史的第二、六、七、八单元联系更为困难,世界史的时段划分和阶段特征难以理解和把握,对近现代历史影响较大的两次世界大战在必修教材中不学习,也影响了许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2、获取解读历史信息和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欠缺审题和解题缺少方法和技巧: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审题不仔细、答偏、答漏、答错,读不懂题目,不明确作者要表达的意图,不知道考什么。
这导致选择题出错率高,非选择题不能根据题目要求去组织答案,尤其是忽视材料中的信息,照搬笔记和教材观点,答非所问。
规范答题上,不能根据题目要求去作答,不使用历史术语、逻辑不严谨、缺乏层次性、不少答案没有序号、没有段落、思维混乱。
3、学习习惯上:课堂学习效率不高,课后及时复习不够,知识点遗忘率高。
高三一轮复习内容多任务重,课余时间又紧张。
许多学生既对课堂学习不够重视,又不能做到课后及时复习,许多该记忆掌握的知识点越积越多,慢慢失去了学习的基础和兴趣。
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同学们学习成绩的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同学们学习的效率,在这里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二、对今后一阶段知识学习中应注意的事项1、准确掌握知识体系和时代特征,提高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必修二经济史部分是高考考查内容中最难的一部分,内容琐碎,经济理论性强。
历史备考中的常见问题与解答
历史备考中的常见问题与解答在历史备考的道路上,考生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
首先,许多人感到历史知识点繁杂,难以记忆。
这时候,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尝试将历史事件按时间线整理,将不同的历史时期、主要事件、重要人物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这不仅帮助记忆,也使复习时更具针对性。
另一个常见问题是如何处理历史中的大量细节。
有时,考生可能会因为过于关注细节而忽略了事件的总体趋势。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将细节与宏观背景结合起来分析,理解每个细节在整体事件中的作用,从而在复习时既能抓住重点,又能掌握细节。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们也常会感到如何选择合适的复习资料和工具。
面对市面上各种版本的教材、复习书和练习题,建议选择权威且适合自己的资料。
可以参考过去的考试真题,了解常考的知识点和题型,同时结合参考书中的讲解进行复习。
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提升解题的能力。
此外,历史考试中常会出现分析题或论述题,这要求考生能够深入理解和分析历史现象。
在备考时,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分析文章、参加讨论会或者进行模拟写作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通过这些方法,考生可以更好地把握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影响,形成更具深度的观点。
最后,时间管理也是备考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确保各个知识点都有足够的复习时间。
可以采用定期复习的方式,将每个阶段的复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巩固,从而提高记忆的持久性。
合理安排时间,避免临时抱佛脚,是确保备考效果的关键。
在历史备考的过程中,解决这些常见问题的终极目标是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和考试能力。
通过系统复习、深入分析、选择合适的资料以及合理的时间管理,考生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历史考试,取得理想的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复习的若干问题一、高考历史复习的教学计划比较难掌握,导致这一情况的有老师的因素,补充了大量的背景、原因和特点、意义等。
考试说明中只要求秦汉时期文化的特点和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这两个问题不难。
教学时不能增加学生负担。
二是紧扣书本要重视细节和条理,如《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容易忽视的有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修长城,要说明两次修长城防御对象的变化;漠南、漠北、漠西的地理位置,准噶尔部的叛乱从康熙开始,到乾隆时结束;永乐年间是明成祖时期等等。
二、如何进行高效的主观题训练(一)好题的界定1、主干知识。
有书本知识作为依托,没有科学性和政治性错误。
政治、经济、文化史比例控制好。
2、设问新颖。
考查多种能力,史论、史评结合,方式可以一题多问,不要赶太多时髦。
3、控制好难度和区分度。
4、现状分析:错误方式有经验性、随意性,劳民伤财,耗费精力。
正确方式是科学性、系统性,少拿来主义,多自己命题。
进行主干知识拉网式处理。
(二)例题讲解1.概述8世纪以来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化情况。
指出这些变化各自的积极意义,并归纳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
[答案]1、两税法。
增加政府收入,改变了人丁为主征税标准,对农民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减轻了农民负担。
2、一条鞭法。
减轻人民负担,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3、摊丁入亩。
人头税废除,对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益。
趋势:①人头税逐渐废除。
②货币地租开始取代实物地租。
2.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后迅速传播,对古代社会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以魏晋南北朝和南宋为例,分析佛教迅速传播的原因,并结合史实指出佛教对其它哲学思想和宗教的影响。
[答案]原因:①社会动荡;②教义的欺骗性;③统治者的推崇。
影响:①南朝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建立神仙体系。
②南朝范缜反佛的《神灭论》,是我国朴素唯物思想的重大发展。
③南宋朱熹等人吸收佛教思想形成理学,成为当时主要哲学思想。
3.清朝前期,统一的各民族国家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①康熙帝统治时期,阻碍国家统一的不利因素有哪些?各举一例说明。
②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如何?[答案]① 1.外国入侵,如沙俄入侵东北。
2.少数民族贵族分裂,如噶尔丹叛乱。
3.地方割据势力,如三藩之乱。
②措施:①平定少数民族贵族分裂活动。
②设立行政机构。
③册封西藏宗教上层,共管西藏。
④平定三藩之乱。
⑤改土归流。
⑥收复台湾。
作用:①加强了跟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和交流。
②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史记》对商鞅变法有这样评述:“行之十年……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回答:①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述是否正确?结合史实说明之。
②“山无盗贼”和“民勇于公战”跟变法哪些条款有关?试作简要评述。
[答案]①基本正确。
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秦国逐步强大起来。
司马迁评价符合客观实际。
②连坐法和明法令的实行,形成“山无盗贼”。
奖励军功则形成“民勇于公战”。
商鞅变法的这些条款,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强化了法律意识,另一方面严刑峻法也有消极影响。
5.指出明清之前我国对外关系的特点和影响。
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出现了哪些新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答案]1、积极的对外政策,对外开放。
影响:中华文化圈不断扩大,中外交流频繁,中华民族成为最强盛的民族,促进了世界向前发展。
2、新现象:①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壮举。
②外国侵犯我边疆。
③出现侵略和反侵略战争。
④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⑤外国科技知识传入我国。
问题:①西方国家已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积极对外扩张。
②封建专制日趋腐朽。
③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造船业发达。
6.指出洋务运动在推进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洋务运动最终的结局如何?说明什么问题?[答案]作用:①机器生产,开始了中国经济上的近代化;②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西方东渐进一步推进;③创办近代海军,开始国防的近代化;④创办新式学校和官派留学生,促进教育近代化。
结局:甲午战争惨败,洋务运动破产。
说明:①没有先进的纲领和组织保证,不能成功;②封建势力占很大优势,近代道路困难重重;③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④中国富强首先需要政治上的彻底变革。
7.《南京条约》与《辛丑条约》签订时,列强在侵华意图上各自的特征如何?举例说明。
分析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
[答案]1.《南京条约》以侵略和商品输出为主,如通商口岸开设,协定关税等。
原因: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需要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
2.《辛丑条约》以资本输出为主,经济掠夺与政治控制并存,侵华力度加大,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如巨额赔款,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禁止中国人民反帝等。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产阶级更富扩张野心,瓜分世界成为扩张的主要手段。
8.20世纪前期,长江下游创办了许多民族工业。
回答:①这些企业的发展有何特点?分析其原因。
②这些民族企业的历史地位和发展的前景如何?[答案]①特点:以纺织业和面粉业等轻工业为主;发展迅速。
原因:重工业的发展需要更多资金,见效慢,当时大都为列强控制。
发展迅速是由于辛亥革命的影响,列强忙于一战,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长江下游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物产以及张謇等人个人的能力等等。
②地位:成为民族工商业效仿的榜样;促进这一地区近代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
前景: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缺乏后劲,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9.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政府对外政策取得哪些历史重要成果?分析取得这些成果的原因。
[答案]成果:1943年,英美等国的治外法权被废除;1943年《开罗宣言》明确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1945年中国成为联合国首创国并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原因: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
②反法西斯战争期间英美需要中国的支持。
③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的成员之一。
10.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国在政治、经济和外交领域取得哪些成效?分析取得这些成效的共同原因。
[答案]政治上:①一届人大召开,颁布宪法。
②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③八大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经济上:制定并实施一五计划,成绩显著。
外交上: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外交上的成熟;②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原因: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②中共正确的方针、政策。
③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空前高涨。
11.启蒙思想与文艺复兴相比,在观念上发生了哪些变化?指出形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结合史实说明这一变化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答案]变化:①从注重人性兼顾到理性的发展;②从对旧制度的批评发展到对资本主义新制度的设想。
原因:①17、18世纪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②英国等国已开始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践;③过分推崇人文主义造成私欲膨胀,社会混乱,必须加以变革。
影响:①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②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③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封建统治很大冲击,推动了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
12.法国君主立宪派统治到拿破仑时期土地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一时期法国的经济领域发生了什么变革?指出这一变革带来的影响。
[答案]君主立宪派提出废除封建制度,但没有废除封建地租;吉伦特派在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废除“没有领主的土地”上的封建权利;雅各宾派出售逃亡贵族土地,农村公有土地按人口分配,无条件废除封建权利;拿破仑颁布《民法典》,小农土地所有制得到法律上的保障。
经济领域正在开展工业革命。
影响:机器生产逐步代替工场手工业,进入蒸汽时代。
工人运动发展,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创造条件。
法国扩大了侵略扩张的步伐。
13.世界近代史上的二次工业革命在技术、动力和行业等方面的突破上有何异同点?分别指出这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同:都把动力的突破作为前提,前者为蒸汽,后者为电气。
异:①从第一次棉纺织和交通运输业发展到第二次的全行业;②能源从煤发展到石油大量开采提炼;③技术从经验型向科技型转变。
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完善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体系,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生产力大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4.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进行了种种限制,但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法西斯德国还是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回答:①指出凡尔赛和约中为德国军国主义重新崛起所留的隐患。
②分析希特勒成功发动二战的原因,这给当今世界留下何种启示?[答案]隐患:①分脏式惩罚留下民族仇恨;②单纯军事、经济限制,没有政治改革作为保障;③保留的军事力量被放大使用;④赔款没有真正实施。
原因:①利用经济危机上台;②大国的绥靖纵容和互不信任;③轴心国联盟建立;④世界局部反法西斯力量分散。
启示:①各国应相互配合,建立互信机制;②不能放任军国主义的泛滥。
15.从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到经济发展世界瞩目,亚洲的地位在最近两百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
回答:①举例说明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振兴的两种斗争模式。
到19世纪末亚洲的斗争又呈现出何种新趋势?②比较20世纪后半期东、西亚经济发展的异同点。
[答案]①武装斗争和资产阶级改革两种模式。
前者有印度民族大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
后者有日本明治维新。
趋势:总体上从旧式的斗争发展到资产阶级参与并领导的斗争,即从亚洲革命风暴到亚洲觉醒。
②同:①摆脱殖民压迫;②结合本国国情;③取得成效;④发展不平衡性。
异:①东亚是外向型经济,充分利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良机,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科教。
②西亚是发展石油产生,改变单一经济结构。
三、如何进行高考历史考前指导(心理放松)从以往的情况看,历史考试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是轻松的。
原因有三:一是高考历史着重考主干知识,90%以上的试题都似曾相识,不可能大起大落;二是高考试题精雕细刻,入门容易,有明显的区分度,注重科学性,绝对没有歧义性选项,回答起来比较顺手;三是高考命题有一定的规律性,基本技巧已多次演练,大多数考生成竹在胸。
(内容整理)一、江苏特色内容的梳理1.春秋后期的吴越争霸。
(1)吴越位置,出兵中原成为春秋后期的霸主。
(2)吴越跟长江中游的楚文化(编钟)和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齐名。
(3)书本中有哪些楚文化的记载?(青铜编钟、屈原《离骚》、商业中心郢、楚庄王称霸中原等)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的开发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1)六朝的概念。
江南农业发展的原因、概况。
八辈之蚕。
青瓷技术的发展和建业、扬州与洛阳、长安同为造纸中心,纸取代简牍。
(2)祖冲之的数学成就。
葛洪、陶弘景发展道教。
《采桑度》。
二王的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