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训论文:高校校训的尚古与维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校训论文:高校校训的尚古与维新摘要:我国校训发端就存在尚古与维新两种倾向。
高校校训尚古,便于将古代文化引入作为宏大宽阔的文化叙事背景,彰显高校人文内涵之深厚,使得校训典雅厚重。
高校校训尚古与中国文人的尚古情结有关。
我国高校众多,高校校训很难避免同质化;而高校校训的尚古与维新相比,后者更容易同质化。
尚古却不囿古,结合高校学科背景或专业特点,在尚古中出新,是今后高校校训拟订的成功思路。
关键词:高校校训;尚古;维新
综观我国两千多所高校的校训,其内容及语言的选择一直都在尚古与维新中徘徊。
所谓尚古,即崇尚古意古语或崇尚古文结构;所谓维新,即使用当代语言表达时代追求。
高校校训无论是尚古还是维新,都包含着拟订者凝练大学精神、追求校训特色的良苦用心。
本文试图就高校校训的尚古与维新作一探究,从而寻找高校校训拟订的成功思路。
一、校训起源的尚古与维新
我国校训的起源应该包含两重意思:第一是虽无其名却有其实的实体校训的起源,第二是既有其名又有其实之校训的起源。
束景南在《朱子大传》中提到:“在岳麓书院讲堂,朱熹大书的‘忠孝廉节’四大字,成为岳麓书院代代遵行的校
训。
”[1]王彩霞博士认为朱熹题写的“忠孝廉节”目前看来应该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实体校训,即虽无校训之名却有校训之实的校训[2]。
朱熹制定的这一院训显然是尚古的。
其尚古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传达的是典型的古代孔子的儒家道德思想;第二,它采用古汉语中使用十分普遍的单音节词语——宋朝白话文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其双音节词语已经十分普遍,但这些并未对朱熹制订院训产生影响。
“校训”一词近代才从日本传入我国。
而我国近代被直接称作“校训”的“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其用语表现出维新的特点。
张留芳先生主编的《治校治教治学——南京师范大学办学理念寻踪》一书中提到:“李瑞清接任学堂 (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便悉心治校。
他亲自书写了‘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
”[3]李瑞清主持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是在1906年,可见在 1906年,两江师范学堂已经有了自己明确的“校训”。
学界一般都将“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作为中国人自己的第一条名副其实的校训。
我国传统文化思想来源集中在夏商周三代的经典,《周易》、《学记》、《大学》、《中庸》也成为后代校训的取材源泉。
然而,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的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却并不直接从三代经典中撷取,而从宋人汪信民的名言“人常
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中提炼。
李瑞清为求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用意取宋人思想,用词取白话,连句式都采用白话文结构。
在校训表述上,李瑞清先生一违中国文人的上法三代的传统,表现出校训提炼上的维新倾向,多少带有一点革命的意义。
从我国第一条虽无其名却有其实的校训和近代第一条
名副其实的校训来看,我国校训的肇端其用语和表述方式就出现了尚古和维新两种倾向。
二、校训尚古现象及尚古情结
高校校训尚古,第一可以将古代文化引入作为高校宏大宽阔的文化叙事背景,彰显高校人文内涵之深厚,第二可以使得校训典雅厚重,第三,如果用语巧妙,还便于形成特色。
因此,高校校训尚古,应该是一种不错的拟订思路。
高校校训的尚古倾向具体表现为:
第一,直接选用古代、尤其是夏商周三代的经典句子或经典词语,使用古汉语句式。
影响最大的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直接取材于上古时代的《周易》。
中山大学的校训为孙中山亲自拟定,被称作是“十字训词”——“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思想和用词从《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减损而来,表达的是儒家增进学业、修养人格的功夫。
第二,虽以表达办学者所在时代的思想追求为目的,却使用古汉语词语(或者说在词语的使用上取其古意)和古汉语语词结构。
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其前半句是典型的为表达办学者的思想追求却使用古汉语词语和
古汉语句式的案例。
1934年,在南开创办三十周年校庆纪念会上,张伯苓先生正式宣布“公”和“能”为南开校训。
“公”便是无私无我,公而忘私、舍己为人,“能”便是实干苦干,具备现代化的理论才能,并且要具有实际工作的能力[4]。
南开学校创办人严范孙先生和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校长共同确定的这一“公”、“能”教育思想,不要说是在当时,即使放到21世纪的今天也极具现实意义,而且契合我党的教育思想,然而二位以推行新式教育为己任的教育家在校训的用语和语词结构上却古得让大部分人看不懂:“允”字是承诺的意思,对受教育者来说也可理解为“要求”或“必须”,“允公允能”,就是必须做到大公,必须训练智能、体能、技能、才能以做到最能。
“允公”、“允能”这样的词语和语词结构,属地地道道的古汉语用法,不作解释,常人难以理解。
“日新月异”作为现代常用语,其结构其实也属古汉语语法:“日”、“月”都属于古汉语中的名词作状语,表示“新”和“异”的频数。
因此,如果用“古意盎然”来形容南开大学的校训,一点也不为过。
第三,虽用现代常用语,在解释校训时却追根溯源,从古文中寻找出处,以强调其校训与古人的渊源关系。
湖南大学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从词语表面上看应归属“维新派”(“实事求是”虽属古代流传下来的成语,却因为毛主席的提倡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现代常用语),“敢为人先”更是找不到一点古文气息。
但是,湖南大学校园网在解释校训时却重点强调了其根据和缘由:“‘实事求是’是1917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迁入岳麓书院时校长宾步程提出的
‘校训’,原文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充分体现了我校的教育传统和治学传统。
并且,千百年来,岳麓书院奉行的‘务实’精神,就集中体现在‘实事求是’之中……‘敢为人先’是湖湘文化的精髓,而岳麓书院又是湖湘文化的摇篮,将‘敢为人先’列为校训,体现了我校对优秀传统的弘扬。
”
[5]对校训如此溯源让人想到扬州人讽刺盐商的故事:以前扬州人讥讽经济暴发起来的盐商缺少历史文化底蕴,用了这么几句话:“入门但闻油漆香(新房子),箱中没有旧衣裳,堂上仕画时人古(假古董)……”湖南大学对其校训的溯源其实是向我们强调其校训是“真古董”,唯恐别人只闻油漆之香。
第四,校训使用现代常用语言表达时代诉求,在解释其内涵时却又用上了古汉语结构。
这一尚古方式最为典型的例
子莫过于2002年升格为高职院的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该高职院的校训为“诚信、笃实、勤俭、创新”,四个词语都具有现代汉语的特点:不像古代汉语那样每个字单独存在表示某种意义,而是每两个字组成一个词语共同表示某个义项;其中“诚信”和“创新”都是当今时代重点强调的观念,因此,这一校训当属“维新派”。
为了强化这一校训,该院宣传部倡议大家拟写格言来解释八字校训的内涵,为此组织了有奖征集活动,最后从3 000多条格言中删选,获得一等奖第一名的是这样四句格言:“勤俭立事,创新立功,笃实立德,诚信立人。
”“立事”、“立功”、“立德”、“立人”都属于典型的古汉语使动用法,即“使事立”、“使功立”、“使德立”、“使人立”之意。
八字校训维新,而解释校训的句子却尚古,如此案例,在国内高校恐怕很难找到第二家。
高校校训的尚古,原因很复杂,除了古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用古文表达校训便于以最少的词语表达含义丰富的思想内容之外,这还与中国文人的尚古情结有关。
中国文人的“好古”、“尚古”已经变成一种情结,这种情结源于孔子的一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语出《论语述而》,可以用来概括孔子一生的教学与学术研究特点:传述旧章而
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
在孔子看来,古代文化几乎可以成为他自己的护身符:“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孔子被匡地的人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
”[6]而且,孔子对古代文化的赞叹之情溢于言表:“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周礼多么丰富完备啊!我遵从周礼!孔子对三代文化如此推崇,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加之历代受教育着对古文经典的诵读,借助古文以表达的古代文化已经深深打入人们的潜意识,成为一种无意识的冲动,成为一种情结。
这种尚古情结对于高校的校史整理和校训拟订影响深刻。
表现在对大学校史的态度上,就是各个高校都在想方设法地向前追溯自己的历史。
冯友兰先生的一段话毫无遮掩地表达出高校办学者的尚古心理:“我看见西方有名的大学都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北京大学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这同中国的文明古国似乎很不相称。
”所以冯友兰先生希望“北京大
学的校史应该从汉朝的太学算起。
”[7]曾几何时,湖南大学曾经想把自己的校史向前推至宋朝岳麓书院(公元976年),让自己成为具有千年校史的大学,结果被国家教委否定。
陈平原先生研究发现,大学这种建构“悠久历史”的冲动,从1920年便已经开始[8]。
这种尚古情结,自然也影响到高校校训的拟订。
综观我国 2 000多所高校,其校训具有尚古特点的实在不是一个小数目。
以胡锦涛总书记考察过的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为例:园区内共5所高职院,常州纺织服装学院的校训为“进德、立业、敏学、笃行”,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为“厚德勤业”,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为“励志践行”,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为“知行并进”,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为“诚信、笃实、勤俭、创新”,从字面上看,前四家都表现出尚古特点——具有以单音节词语为主、大部分文字都独立表达各自的意义、使动用法等古汉语用词特点。
5所高职院的校训,4所尚古,1所维新;而即使是维新的校训,其对校训进行解释的句子仍然是尚古的。
校训之尚古,中国高校难以割舍的情结。
三、校训维新的另一景象
如前文所说,我国校训的肇端其用语和表述方式就出现了尚古和维新两种倾向。
随着高校的发展,校训也越来越多,20世纪三四十年代,高校校训更是向着尚古和维新两个系列
发展:国统区由于民国政府教育部的指示出现了一批新的校训,其用语和表述方式都属尚古系列;解放区的校训则呈现一派维新景象:用语平实、白话,通俗易懂,清新直白。
1937年成立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校训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1938年创立的鲁迅艺术学院校训为“紧张、严肃、刻苦、虚心”,两校校训都由毛泽东提出;1948年成立的华北大学,校训为“忠诚、团结、朴实、虚心”。
三校校训用语一律为双音节的现代常用语。
由于解放区高校的办学目的主要就是为解放区政府培养各类干部,办学目的的单一导致解放区高校校训从一开始便强调共性,趋向同质化。
若论校训特色,只能说解放区的校训整体上体现了维新、清新之风,而其各校校训的个性特色基本被淹没。
1977年恢复高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了新一轮校训拟订的高潮,尤其是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越办越多,新增一所高校就新增一条校训。
全国2 000多所高校,在拟订校训的过程中,都试图让自己的校训既承继、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又表达高校的时代追求,还必须努力体现高校的个性追求。
然而,要想让字数这么少的校训肩负如此重大的使命并非易事。
校训拟订的百花齐放,最后还是无可奈何趋于同质化。
请看李翚先生2003年对229所大陆高校校训用语的统计表:
2007年,江西师范大学的教师杨卫军对国内256所高校的校训进行过调查,调查显示,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
在被调查的256所高校中,校训中带有“勤奋”的为68所,“求实”的为65所,“创新”的为59所,“团结”的为49所,“严谨”的为25所。
在256个校训中,包含以上5个词语任何一词以上的有147个,占到被调查高校的近六成。
还有一些学校的校训一模一样——有8所高校的校训同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有27所高校的校训同为“严谨、勤奋、求实、创新”,不同的只是先后排列顺序[10]。
从李翚先生的列表以及杨卫军老师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被反复使用的词语大多为双音节的现代常用语,其思路倾向于维新。
高校校训的这种维新风格,难以体现传统文化的厚重感,缺少让人回味的韵味,比之于尚古风格,似乎更难走出校训同质化的阴影。
当然,高校校训维新,也有成功案例。
朱镕基总理2001—2002年期间,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和当时还在筹建的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制定的校训为“不做假账”,该校训针对时弊,使用白话,而且属于白话中的口头语,并且破天荒地将否定性词语用入校训,真可谓大胆创新,独树一帜,属于百分之百的维新派。
然而,倘若不是
借助于朱镕基的国务院总理这一特殊身份使该校训具备了特有的厚重感、蕴含了特殊的意义,该校训恐怕无法逃脱被人诟病的命运,甚至根本不可能登上校训的大雅之堂(如果说近代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的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还称得上大俗大雅的话,则“不做假账”是怎么也雅不起来的)。
国家会计学院的校训是独具特色的,但若以此证明校训的维新有助于高校校训的特色化、个性化,恐怕难以为学界所接受。
四、校训可“尚古”不囿古[jz]突出特色,重在出新
高校校训走维新之路容易与其他高校雷同,而尚古,即按照传统做法从夏商周三代经典中撷英或者从三代以下的经典中淘金,也很难避免与其他高校重复。
“止于至善”、“自强不息”、“厚德”这样的语词,也不知为多少高校所共享。
在大家眼里,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似乎特色鲜明,其实在近代,以此为校训的学校很多,只不过是其他学校未能文脉延续,而清华大学因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力使得其校训也显得独一无二无可替代而已。
反之,若以当今时代的主流思想表述为务,想让校训特色化更是一句空话——你不想与其他高校“同质”,自然有其他高校因追寻时代主流思想而主动来与你“同质”。
我们认为,“尚古”却不囿古,结合高校学科背景或专
业特点,在“尚古”中“出新”,才是今后高校校训拟订的成功方向。
中国政法大学的校训为“厚德、明法、格物、致公”,“厚”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厚德”者,使德厚;“明”的语法特点,既可以理解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明白”,也可以理解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解释为“使……严明”——不管是哪种语法特点,都属于古汉语语法;“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研究事物规律,纠正人的行为;“致”,翻译成现代汉语双音节词语意思为“招致,使达到”,“致公”,从法律出发,追求公正、实现公平。
“厚德”出自《周易》,“明法”出自汉﹑唐﹑宋各代察举人才及科举取士的科目名称;“格物”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致公”并非直接取自古人用语,而是根据“格物致知”中的“致知”一词改写而来,继承中显示变化,变化后仍散发着浓郁的古汉语韵味。
该校训既承继、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又表达出高校的时代追求,还凸显了高校的学科特点、培养方向。
同样,北京林业大学的“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北京舞蹈学院的“文舞相容,德艺双馨”,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京语言大学的“德行言语,敦睦天下”,中国海洋大学的“海纳百川,取则行远”,上海财大的“厚德博学,经济匡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贯中西,明德尚行”,东北林业大学的“学参天地,
德合自然”,山东大学的“气有浩然,学无止境”,都属于尚古却不囿古,与学科背景、专业特点相结合,在尚古中出新的典型案例。
如若考察以上校训的综合效应,绝不在清华大学“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之下。
时代在变,人们对高校使命、功能以及大学精神的认识也在变,高校校训无论与时俱进还是坚守不变,都能找到各自的理由。
如若与时俱进重新拟订,不妨结合高校学科背景或专业特点,从思想追求、词语选择(包括义项选择)、语法结构等多个方面进行“尚古”与“维新”的多项选择多重组合。
参考文献
[1] 束景南.朱子大传[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3:270.
[2] 王彩霞.试探中国近代大学校训的起源[j].高教探索, 2006(2):32-39.
[3] 张留芳.治校治教治学——南京师范大学办学理念寻踪[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2-23.
[4] 百度百科.南开概况
[eb/ol].[2010-10-22]./view/29 67.html.
[5] 湖南大学校园网.湖南大学校训
[eb/ol].[2010-10-20]./hudagaik uang/xiaoyuanwenhua/xiaoxun.
[6] 朱熹.四书集注[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4:84.
[7] 萧超然.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
[8] 陈平原.中国大学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9] 李翚.我国大学校训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走势[j].高等教育研究, 2005(1):82-86.
[10] 刘阳.勤奋、求实、创新、团结、严谨——大学校训,为何似曾相识[n].人民日报,2007-07-25(11).
advocating or modernizing the ancient classic conceptionwhen making university mottoes
ni xiao rong, yang xing hua
(changzhou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abstract: there exist two trends in making university mottoes in china, namely advocating or modernizing ancient classic conceptions. the former
reveals the profound humane connotation of the motto by introducing the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into the broad cultural narrative background, thus refining the school motto. this trend is related to the “respect the ancient conception” complex of chinese scholars. with so many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china, schools may inevitably use mottoes of similar nature, especially by modernizing their ide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creative while respecting the ancient concept b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features of their disciplines and specialties. this is the only way to make an effective school mot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