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飘千年——中国古人用香生活

合集下载

古代女性用香之风及其形式变迁

古代女性用香之风及其形式变迁

古代⼥性⽤⾹之风及其形式变迁2019-09-28中国⾹⽂化的发展成熟与⼥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汉唐以来制⾹、熏⾹、化妆是⼥性起居⽣活的重要部分,似乎离开了“⾹”就⽆法表达她们内在神韵的“艳”。

⽆论太平盛世,还是兵⽕战乱,⼥性与“⾹”都融为⼀体,⼥性⽤⾹渐成习俗。

近代⾹料⾹精⼯业的发展,突破了古⽼⽽传统的制⾹、⽤⾹⽅式,⼥性⽤⾹之风及其形式也随之发⽣变迁,⼈们⽣活起居深受影响。

在男权⾄上的封建时期,从待字闺中的姑娘到为⼈妻、为⼈母的少妇⽼妻,绝⼤部分⼥性的“⾹艳”总被藏于深阁,等待⾃⼰所托之⼈的欣赏与赞美。

宋⼈朱敦儒在《满庭芳》中形容这种美好是:“花满⾦盆,⾹凝碧帐,⼩楼晓⽇飞光。

有⼈相伴,开镜点新妆。

脸嫩琼肌著粉,眉峰秀、波眼宜长。

云鬟就,⽟纤溅⽔,轻笑换明”。

因为爱⼈相伴,新妆过后容光焕发,此时的⼥性更美、更艳、更⾹,嘴是檀⼝,腮是⾹腮,发是芳云,就是异性眼中的“佳⼈”。

中国古代世风崇⽂,不仅皇亲⼟族视熏⾹品⾹、填词作赋为雅好,还涌现出⼀个包括贵妇、名媛、妓⼥在内的⼥性⽂⼈群体,他(她)们或吟或唱、或悲或叹,往往以“⾹”为载体描述等待的处境与⼼情,⽂风婉约,⽂采华丽。

⼀、馥郁芳菲间的万种风情:⼥性的⾹艳为谁风流?“⾹艳”,多形容⾐裳芳馥、美丽妩媚的⼥性。

⾹艳⼥⼦多风流。

“风流”⼀词,可褒可贬,亦俗亦雅,既明确⼜含糊。

从“风流薮泽”的紫陌红尘问,到“⾼迈不羁”的仕林清流界,“风流”兼具清浊之义,⼩⾔之指个体风韵,⼤⾔之指⼀代时尚和历史遗风。

亘古⾄今,⼥性⽆论贫贵,她们多习惯于把⼼情寓寄于容貌妆扮中。

李⽩在《清平乐》⾥将⼥性⽐喻为“云”“花”,优雅地形容爱美的⼥性是:“云想⾐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

那么⼥性为谁“着裳妆容”显风流?李清照在她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上阕中写道:“⾹冷⾦猊,被翻红浪,起来慵⾃梳头。

任宝奁尘满,⽇上帘钩”。

⼥词⼈起床时已是“⽇上帘钩”,为何还不赶紧收拾床铺、化妆打扮?⽽是任由“⾹冷⾦猊、被翻红浪,未梳头”,下阕对此给出答案,称:“念武陵⼈远,烟锁秦楼。

对中国香文化的认识

对中国香文化的认识

对中国香文化的认识
中国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香文化通过各种香品的制作、使用和品鉴,将人们的审美、道德、信仰等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之一。

首先,中国香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

各种香品的制作和使用都离不开特定的材料和技术,而这些材料和技术往往与地域、民族、时代等密切相关。

从最早的燔柴祭天到后来的烧香拜佛,从焚香品茗到文人雅士的琴棋书画,都是物质文化的具体表现。

其次,中国香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

香品不仅是物质产品,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人们通过焚香、熏香、佩香等方式来表达对神灵、先祖、圣贤的敬意和祈愿,同时也通过香品来陶冶性情、修身养性。

在中华文化的传统中,香品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如梅花香自苦寒来、兰花香远益清、竹节香高志远等。

最后,中国香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

在古代社会中,香品不仅是个人用品,更是社交礼品。

人们通过赠香、收香、回赠等方式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礼仪之交。

同时,在各种宗教、民俗、节庆等活动中,香品也是必不可少的用品,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中国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魅力之一,它不仅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香文化,让其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中国香文化:封存的传统文化精髓

中国香文化:封存的传统文化精髓

随笔079中国使用和欣赏天然香料的历史极其久远,人们使用时间可以追溯到3000年至5000年之前。

古人对香有这样的评价:利礼仪、表敬意、带灵气、尝韵味、可雅致、可行道。

在远古时期,我们的先祖“燔木升烟、告祭天地”;这其实就是后世祭祀用香的先声。

中国的香文化起源于古代祭祀这种形式,后逐渐发展至生活用香。

中国品香文化萌发于先秦,成长于汉晋,成熟与隋唐,鼎盛于宋元,传承于明清至今。

焚香、点茶、插花、挂画,自北宋以来便成为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和皇室贵族津津乐道的“四般雅事”;成为古代最时尚的生活方式。

香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使用。

从熏燃、悬佩到涂傅、饮用,乃至到奇思妙想地用来计时,都反映了古人对“香”的认识以及古人精致的生活情趣。

中国古代大多的香料大多并不产于中国,而远在西域诸国,正如范晔在为《和香方》所写的短序中说的:“甘松、苏合、安息、郁金、多、和罗之属,并被珍于外国,无取于中土”(《宋书·范晔传附孔熙先传》),所以宋代以前,除了朝贡以外,香料来源比较有限,香料种类也较少,除了祭祀和宗教用香外,香的使用并不广泛,是作为奢侈品而存在的。

汉代时即便贵为皇后的明德马皇后都说:“吾为天下母,而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但着帛布,无香薰之饰者,欲身率下也。

”(《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纪》)魏晋南北朝以后,香多为宫中贵族之家焚熏涂傅,平民百姓是无福享用的。

据史料记载东晋巨富石崇家的厕所“常有十余婢侍列,皆有容色,置甲煎粉,沉香汁,有如厕者,皆易新衣而出,客多羞脱衣。

”(《晋书·王敦传》)一次平素崇尚节俭朴素的尚书郎刘寔去石崇家“如厕,见有绛纹帐,茵褥甚丽,两婢持香囊,寔便退,笑谓崇曰‘误入卿内耳’崇曰‘是厕耳’。

寔曰:‘贫士不能若此’”(《晋书·刘寔传》)像刘寔这样显贵人家尚用不起,更不用说布衣之家了。

宋明以来,在朝贡的基础上,海外贸易极大地扩大,各种香料通过海上之舟大量运入中国,民间各种修合之香也颇为盛行,香在人们生活中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香的使用也更为广泛和多样化,极大地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对香文化的感悟

对香文化的感悟

对香文化的感悟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名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我对香文化有着深深的感悟。

香文化既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也是一种深沉的精神追求,它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以下是我对香文化的一些见解。

首先,香文化是一种审美体验的表达。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以香作为生活的陪伴,以及倾诉自己的心情和思考。

他们喜欢用香品来点缀自己的生活空间,用香味来营造一种幽雅的氛围。

香味的馥郁能够让人感到宁静、愉悦和舒适,进而提升人们对美的感知。

香文化通过独特的气味和视觉效果,营造了一种极致的审美享受,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净土。

其次,香文化是一种精神追求的体现。

在不同历史时期,香文化代表着人们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由的追求。

古人常以“香如意”来形容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他们认为通过燃香或品香可以消弭浮躁、淡泊名利,进而磨砺修行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加,因此更需要香文化来修炼自己的心灵。

香文化不仅是一种感官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修养,它能够让人享受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此外,香文化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的香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

通过香文化的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与精神脉络。

香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

它能够将古代的智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我们从中汲取力量,塑造自己独特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

总的来说,香文化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现象,它既是一种审美体验的表达,也是一种精神追求的体现,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们应该积极去感知、体验和传承香文化,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意义。

香文化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上,更重要的是它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心灵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香文化,我们能够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体验到美好生活的真谛。

关于古人熏香

关于古人熏香

随着香的使用越来越普遍,香器的样式也不断出奇翻新,从香器开始出现到现今,香器的演变,几乎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让人们无论是在用香或是供香时,在嗅觉及视觉的心灵意境上,都达到了美好的升华。
中国历代香器简介
在佛教传入中国用香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同时大量引进各种重要的香料,及用香的观念和方法,于是,香从生活中的附属用品,一跃而成为皇室贵族,文人雅士生活中的重要场景。
关于古人熏香
香器是指焚香用的器皿及用具,除了最常见的香炉之外,还有手炉、薰球、香囊、香盘,及在香粉的香篆、盛香的香盆,都是属于香器的范畴。
这些丰富的香器种类,主要是为了配合各种不同型态的香焚烧或蒸薰的方式而产生。除了实际上的用途之外,基于美观及装饰的考量,香炉的型制、炉身的造型、色彩,更是琳琅满目,配合袅袅香烟,及美好的香味,让用香的情境达到极致。
2、持于手上的炳香炉,如莲华形、狮子镇形、鹊尾形等。
3、坐禅时所用的钓香炉。
4、灌顶时,受者跨越而以净身之象炉。
古时,于佛前行礼拜供养之时,手擎香炉;后世的柄香炉,就是承袭此遗风而来。在新疆地方所发现的佛教遗迹,其中壁画,可推定为唐朝佛画,图中也有手持香炉,长跪礼拜者。而此香炉下部,附有稍高之台座。
宋代曾大量进口香料,北宋时香药是市舶司收入中最大宗的物品之一。真腊、渤泥、蒲端、安南等地其地盛产乳香、龙脑及栈香,朝贡品中也以香药为主。部分的香品如乳香等列入禁榷物品,由政府专卖,民间不得私自交易。
宋代香药输入量虽大,但仍供不应求。宋人普遍用香,焚香用量大。祭祀庆典、官府的宴会、文武官考试及第后的同年宴、祝寿等场合,无不用香。
其他材质的香炉,也有炉底放置隔热砂如石英砂之类,作用是防热,以免炉壁过热而炸裂。而铜香炉,尤其是厚胎的铜香炉,则较少过热炸裂的顾虑,可以不断地添插点燃的沈香木块。现今所见的铜香炉,大多用来点直立的线香,在众人祈福祝祷,香火鼎盛的场面,铜香炉是较为安全的,而一般居家与书斋所用多为小香炉,一般的铜制香炉,大多作为大型祭祀之用。

天香飘渺——走进传统合香的香熏之旅

天香飘渺——走进传统合香的香熏之旅

天香飘渺——走进传统合香的香熏之旅作者:宋青鸾来源:《百科知识》2018年第09期“一炷烟中得意,九衢尘里偷闲。

”对于焚香乃至香文化,绝大多数人既熟悉,又陌生。

说熟悉,是因为历史悠久的焚香传统至今仍在,寺庙道观、乡间祠堂等场所如今香火依旧,不少家庭仍保持着焚香习俗;不过,若将焚香提到香文化的高度,也许人们就陌生了。

我国用香历史久远,早在4000多年前,古代先民就开始熏烧香草、香木,用来净化环境、驱虫辟秽、防治疾病或祈祝神明、祭祀祖先。

熏香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数千年,香文化深入到生活的各层面:女子闺房燃香,增加意趣;科考朝堂燃香,庄重严肃;庙宇道观燃香,表现庄严……用香形式也多种多样,用于佩戴的香囊,用来美容的香粉,用香炉来熏衣,用香球来熏被……宋代仅文人墨客因对香品的喜爱而自行配制的“梅花香”配方,流传至今的就有近百种;“龙涎香”则有50余种;文人相聚,能有自制的好香是一种荣耀;不仅如此,许多香还要引经据典,甚至配以诗词。

香文化伴随中国人特有的政治观、宗教观、文化观和生活观,融于传统的哲学体系之中。

下面,就让我们展开一次香文化的探寻之旅,从自然以及历史遗物出发,触及那些看似飘渺实则有迹可寻的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门类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而香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更为遥远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早期先人在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过程中,采用燃烧柴木和其他祭品的方式,以扶摇直上九天的青烟作为与上苍沟通的媒介,开启了后世祭祀用香的先河。

据《尚书·舜典》记载,约4100年前,舜接受了尧禅让的帝位,在尧的太祖宗庙举行了盛大的典礼,燔木升烟,上达于天,告于天帝,并以燎祭之法祭拜日月、风雷、四季……燃烧柴黍、祭品的做法被称为“燎祭”,其中用来燔燎的物品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易于燃烧的植物,其中不乏一些含芳香气味、品质较好的树木、灌木及草本植物;另一类是借助柴草之火焚燎的动物牲体及陶器、石器。

西周、春秋时期,基本沿袭前代,用香的唯一目的也是祭祀,祭祀由祭司执行,主要为烧柴木、燃香蒿、烧燎祭品和谷物等。

古人的焚香五事:静坐一炉香,万事可思量

古人的焚香五事:静坐一炉香,万事可思量

古人的焚香五事:静坐一炉香,万事可思量中国古代香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人雅士的重要推动,历代文人诗词、画作、和香学著作都记录了大量文人与香的密切关联。

文人雅士不仅品香,很多还亲自编撰香谱、制作香料、设计香具、制定香席仪规等,并将其内化为一种生活美学和哲思。

净手焚香红尘悟道用香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象征,它与茶文化、插花文化并称为中国的三大文化现象。

华夏文明自上古起,就有熏燎祭祀的传统,宋代丁谓《天香传》中记载:“香之为用从上古矣”。

最晚至魏晋,熏香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唐宋以来,随着外来香料的大量输入,逐渐形成了以文人为主导的用香文化,各种香具、香料、香谱、香仪都日趋完善,并留下了诸多关于香事的诗词歌赋。

时至元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人香事更是得到极大支持,出现了众多影响后世香文化研究的重要典籍。

至清中期以后,外敌入侵,国力衰弱,焚香雅事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香文化由此开始没落,以致近百年来几近失传。

中国古代香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人雅士的重要推动,历代文人诗词、画作和香学著作都记录了大量文人与香的密切关联。

可以说,用香是古代文人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风雅之事。

一、著书立说天然香料种类繁多,不同种类、不同配比、不同辅料、不同工艺均可能使最终合成的香料千差万别。

古时文人亲自制香来表达自身的精神追求,然焚香作为一种艺术活动不同于书画可长久留世,香飘烟散之后便无可被后人追忆。

故古时文人雅士借著书立作的方式将香方香谱加以整理记录,也有对品香用香之心得的记载,这些文字留存至今的以宋代以后为多,成为还原古时用香文化场景的重要依据。

宋朝香事发展至鼎盛,众多文人编撰整理香方香谱,但有些已佚失,仅存书名。

洪刍的《香谱》是北宋较早的记录香谱的著作,也是现今保存较为完整的香谱类著作之一。

它广泛收罗历代合香配方、用香方法和用香史料,并通过用香事项对上下两卷进行了四大分类:香之品、香之异、香之事和香之法,此分类也被后来各家香谱的撰写所沿用。

古代燃香的品种

古代燃香的品种

古代燃香的品种
古代燃香的品种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线香:一种直线形的香品,可以根据粗细、长短不同有一定规制。

2. 盘香:在平面上回环盘绕,常呈螺旋形。

3. 塔香:使用时以支架托起或悬挂于空中或支架之上,下垂如塔。

4. 印香:用专门模具将香粉打成图案或字,点燃后按顺序燃尽。

5. 香丸:用香药配伍和合后研磨成粉,再调成泥制成丸状。

6. 香膏:将香药配制好后,调成膏状。

7. 香珠:一种或多种香药制成的圆珠状香品,可串成“香串”,多用作挂在身上的佩饰。

此外,古代燃香的品种还有香粉、香篆、香汤、香囊、香枕等。

这些香品各有特色,适用不同的场合和需求,为古代人的生活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香气氛围。

闻香、服气,也带你感悟天地——香文化

闻香、服气,也带你感悟天地——香文化

闻香、服气,也带你感悟天地——香文化《神农本草经》云: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辟秽也。

自古香就是品格高洁、美好正气的象征,香以其清幽、绵绵之气滋润着我们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

香之为用,大矣
始自远古的礼敬天地、祈先祭圣,慢慢依其功用和属性发展为在生活中的广泛使用,香气的美好可使我们保持着相对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着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万物之美以养乐,而香更可以入药养生、修身养性,通达我们的窍脉,内养我们的浩然正气…
通过我们的五感(形、声、闻、味、触)六根对美好的香气有一个综合的感观。

中国古代生活用香风俗

中国古代生活用香风俗

中国古代生活用香民俗内容纲要香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宽泛的使用。

从熏燃、悬佩到涂傅、饮用、以致到奇思妙想地用来计时,都反应了先人对 " 香" 这类国外来物的理解以及先人雅致的生活情味。

本文对古代人们的用香民俗作了仔细的观察,希望对我们认识古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有所助益。

重点词古代社会生活用香民俗说到香,我们第一想到的多是宗庙祠堂和寺院道观里的香烟缭绕,于是香在我们眼里就成了一种祭祀和宗教的用物,其实香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也有着宽泛的用途。

真实的香料其实不产于中国,而远在西域诸国,正如范晔在为《和香方》所写的短序中说的: " 甘松、苏合、安眠、郁金、多、和罗之属,并被珍于外国,无取于中土" (《宋书·范晔传附孔熙先传》),因此宋朝从前,除了朝贡之外,香料根源比较有限,香料种类也较少,除了祭祀和宗教用香外,香的使用其实不宽泛,是作为豪侈品而存有的。

汉代时即使贵为皇后的明德马皇后都说" 吾为天下母,而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但着帛布,无香薰之饰者,欲身率下也。

" (《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纪》)魏晋南北朝以降,香多为宫中贵族之家焚熏涂傅,老百姓百姓是无福享用的。

据史料记录东晋巨富石崇家的卫生间 " 常有十余婢侍列,皆有容色,置甲煎粉,沉香汁,犹如厕者,皆易新衣而出,客多羞脱衣。

" (《晋书·王敦传》)一次向来崇尚节简朴实的尚书郎刘寔去石崇家 " 如厕,见有绛纹帐,茵褥甚丽,两婢持香囊,寔便退,笑谓崇曰’误入卿内耳’崇曰’是厕耳’。

寔曰:’贫士不可以若此’ " (《晋书·刘寔传》)像刘寔这样权贵人家尚用不起,更不用说布衣之家了。

宋明以来,在朝贡的基础上,国外贸易极大地扩大,各样香料经过海上之舟大批运入中国,民间各样修合之香也很是流行,香在人们生活中起了愈来愈重要的作用,香的使用也更加宽泛和多样化,极大地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香的起源及兴盛历史文化

香的起源及兴盛历史文化

⾹的起源及兴盛历史⽂化中国的⾹⽂化,肇始于远古,萌发于先秦,初成于秦汉,成长于六朝,完备于隋唐,⿍盛于宋元,⼴⾏于明清。

⾹烟始升:萌发于先秦传统⽂化的许多部类都可溯⾄先秦,⾹的历史则更为久远,可以⼀直追溯到殷商以⾄遥远的先夏时期,新⽯器时代晚期。

距今6000多年之前,⼈们已经⽤燃烧柴⽊与其它祭品的⽅法祭祀天地诸神。

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已有了“祡(柴)”字,指“⼿持燃⽊的祭礼”,堪为祭祀⽤⾹的形象注释。

⽽中国的⾹还有⼀条并⾏的线索——⽣活⽤⾹,其历史也可溯及上古以⾄远古时期。

早在四五千年之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已出现了作为⽇常⽣活⽤品的陶薰炉。

到春秋战国时,祭祀⽤⾹主要体现为燃⾹蒿、燔烧柴⽊、烧燎祭品及供⾹酒、供⾕物等祭法。

在⽣活⽤⾹⽅⾯,品类丰富的芳⾹植物已⽤于⾹⾝、薰⾹、辟秽、祛⾍、医疗养⽣等许多领域,并有熏烧、佩带、熏浴、饮服等多种⽤法。

佩戴⾹囊、插戴⾹草、沐浴⾹汤等做法已⾮常普遍,薰⾹风⽓(⽣活⽤⾹)也在⼀定范围内流⾏开来,并出现了制作精良的薰炉。

此外,以先秦儒家“养性”论为代表的“⾹⽓养性”的观念已初步形成,为后世⾹⽂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也为西汉⽣活⽤⾹的跃进创造了⼗分有利的条件。

博⼭炉暖:初成于秦汉⾹⽂化的发展史上有两个⾼峰格外引⼈注⽬:⼀是1000年前的宋代,堪称⾹的⿍盛时期;再就是2000年前的汉代,中国的⾹⽂化初具规模。

西汉初期,在汉武帝之前,熏⾹就已在贵族阶层⼴泛流⾏起来,⽽且有了专门⽤于熏⾹的熏炉,长沙马王堆汉墓就有陶制的熏炉和⾹茅出⼟。

熏⾹在南⽅两⼴地区尤为盛⾏。

汉代的熏炉甚⾄还传⼊了东南亚,在印尼苏门答腊就曾发现刻有西汉“初元四年”字样的陶炉。

⾹⽂化在汉代的快速发展,汉武帝有很⼤贡献。

他在位期间⼤规模开边,遣使通西域,统南越,开海路,使战国时期初步形成的丝绸之路真正畅通起来,在促进东西⽅交流的同时也便利了南部湿热地区及海外⾹料的传⼊。

汉武帝本⼈也很喜欢薰⾹,更是⼤⼤带动了汉代的⽤⾹风⽓。

宋朝民间的佩香风俗

宋朝民间的佩香风俗

宋朝民间的佩香风俗熏香香料是很宝贵的,在古代,香料属于上层人士玩的东西,百姓其实能接触的并不多。

当然除了皇亲国戚,宫里的人物以及一些文人雅士也会把玩香料。

宋代文人的熏香文化与今天的中国人不同,对于传统的上层社会来说,生活中的任何一刻如果没有香气氤氲,都是不可接受的。

经过汉唐的发展,到了宋代,海外香料的进口贸易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制香业也发达到后人难以想象的水平。

在宋代的中国,就早已建立起了非常发达与复杂、精致的体系。

南宋诗人杨万里有一首《烧香诗》,讲述一次焚香的亲历: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令有香不见烟。

素馨欲开茉莉拆,低处龙麝和沉檀。

就像当时的所有的文人士大夫一样,杨万里把焚香当作最高雅的审美享受,对于“香道”也很娴熟。

因此,他亲手在炉中焚炷了一枚“古龙涎”香饼。

所谓“古龙涎”,在宋代,实际是各类高档人工合成香料的一个通称。

“素馨欲开茉莉拆,低处龙麝和沉檀”,恰恰写出了宋代上等合成香料的原料之奢侈,更写出了这些香料在香气层次上的丰富——素馨花构成了香芬的前调,中调是茉莉花香,尾调则以天然沉香、檀香为主打,但混和有少量龙脑、麝香。

宋代的合成香料,包括顶着“古龙涎”名目的各种制品,配制方式繁多,其香氛效果也各自有异,这使得我们无法完全还原《烧香诗》中所焚“古龙涎”的制作工艺。

不过,相传宋人所做的《香谱》足以证明,诗中的描写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

如相传宋人陈敬所著的《陈氏香谱》中有一个“四和香”方:沉、檀各一两,脑、麝各一钱,如法烧。

正是以沉香、檀香为主料,辅以龙脑和麝香。

或许无妨推测,这四样贵重香料的组合,在宋代,是一种公认为“最优组合”的经典香型。

至于杨万里所焚的“古龙涎”香饼中蕴涵着不止一层的花香,这正是宋代制香业的一大特色、一个划时代的成就。

在这个时代,茉莉、素馨等海外香花植物在广州一带广泛引植,南方地区原有的本土芳香花种如橙、橘、柚花等也得到开发,宋人便“更将花谱通香谱”(程公许《和虞使君“撷素馨花遗张立,蒸沉香”四绝句》),开始了把花香引入香料制品的实践。

古代的用香高手,超乎你的想象

古代的用香高手,超乎你的想象

古代的用香高手,超乎你的想象不知道各位inker印象中的古人的生活是如何的?我们都认为古人的生活都很粗糙,其实古人远比现代人精致。

每日以香熏衣熏屋已是稀松平常,帝王将相出行伴香、是贵族彰显身份地位的方式,文人墨客聚会抚琴焚香乃雅事,甚至以香觅知己。

焚香在古代不仅是一种社交礼仪,还是一种修习身心的方法,更是一种文化。

他们是如何用香的,今天小印就跟大家一起来看看这道关于香气的嗅觉风景。

- 01 -以香熏衣古人的“香水味儿”与形象管理香于现代而言,是一种自我形象管理和氛围营造的需求,香用得好可以彰显个性,表达自我,粗暴来说就是古代IP打造的一个部分,是谓“闻香识人”。

但“香水”不是现在才用,嗅觉类的自我形象管理也不是现在才有,在古代特别唐宋时期,人们就已经有对“衣衫飘香”的追求,只是他们的做法不是“喷”,而是“以香薰衣”。

|| 香方就像现代香水有不同的味道可供选择,古人的薰衣香也有很多不同的方子。

有高雅的沉香型,有药香型,也有拟花香“熏衣笑兰香”,“熏衣梅花香”等等,按照方子把材料制成香饼,香丸,香末等进行不同方式的使用。

古籍《陈氏香谱》、《香乘》,《千金翼方》、《千金月令》、《肘后备急方》等都有记录多种不同的香方。

《陈氏香谱》局部这些香方不仅都是各种木头的味道,它们的层次和种类繁多,至今也有一些比较知名的香气配方得以保存。

比如这一组高贵女性香的代表“南阳公主熏衣香”,据说闻之有女性艳丽之感,气味丰富,香调明朗绮丽,展现的是皇室公主的高贵与风情。

在《香乘》和《陈氏香谱》中均有记载再来一组“甜香”。

在《甄嬛传》中有提及过的江南李主帐中香,据说由南唐李后主所发明,也叫鹅梨帐中香,特别之处是要把香料和梨汁或蔷薇水混合,借助梨汁或蔷薇水使香气发甜,所以极其甜美芳香,沁人心脾,甜美可人儿必备。

黄庭坚而香不仅只存在于女性群体,最受宋代文人欢迎的“男香“之一是“韩魏公浓梅香”这一梅花香。

味道如梅般清冽,香学大家黄庭坚形容此香为“如嫩寒清晓,行孤山篱落间”。

中国古代香文化(明清)

中国古代香文化(明清)

中国古代香文化(明清)一、明清简史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

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1644年,李自成大顺灭明,清军入关。

1840年,鸦片战争。

1911年,辛亥革命,清亡。

二、明清用香明清用香进一步民间化,对香料的总体需求量更大,但明清两朝的国策是闭关锁国,特别是明代开始的禁海令,禁绝海外贸易,导致海外的香料输入十分有限,国内的香料种植则繁荣起来。

香料大多产于热带地区,两广、海南是主产区。

例如国产沉香,即白木香(土沉香),在东莞[ guǎn ]大量种植,故又称为“莞[ guǎn ]香”,其中的极品称“女儿香”。

冒襄《影梅庵忆语》中说:“又东莞以女儿香为绝品,盖土人拣香,皆用少女。

女子先藏最佳大块,暗易油粉。

”莞香转运集散于香港岛的一个港口,香港因此而得名。

其他的香料也在南方大量种植,由于沉香、檀香、麝香等贵重难得,所以香方中更多使用日常香料,成本低而适合日常生活。

旺盛的用香需求使海外香料不可能完全禁绝。

郑和下西洋,足迹达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部,因为要传达皇帝的“怀柔远人”,在贸易上是“厚往薄来”,带动了许多小国来中国朝贡,贡品主要是香料。

胡椒是当时海外贸易的大宗商品,十五世纪前,胡椒在中国仍是珍品,郑和下西洋后大量输入,且国内开始种植,物多则贱,明中期胡椒已经变成普通物品了。

明人周嘉胄[zhòu]所著《香乘》,集明代以前香文化的大成。

三、明清用香方式元代时线香已出现,明代时因其方便易用,只需点燃插入香炉中即可,成为最主要的用香方式。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除了记载了许多香药的使用方法,还记载了如何制作线香:把白芷[zhǐ]、甘松、独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黄、黄芩[qín]、柏木等制成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剂,可以做香“成条如线”。

这是现存最早的线香制法。

宋代就盛行的“印香”(篆香),在清代有了更方便的器具,丁月湖设计的香具,分数层放置香具,能方便的制作印香,现多藏于南通博物苑。

秋天,古人生活中的香气香道

秋天,古人生活中的香气香道

秋天,古人生活中的香气香道香氣中的生活美學—在古人居住的环境里,香可以净化空气,愉悦人们的心情;可辟邪驱疫,可驱寒;可驱蚊虫,可除湿气;可醒脑,可助眠……卧室里、书房中、花园里、客厅中,都少不了香的影子,焚香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的活动。

此外,香还被用于季节养生之中。

用来和香的香药都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在熏香的过程中,香药中的有效成分被人体吸收,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盛夏溽热,诗人周邦彦燎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

有诗云:“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到了秋天古人会选择龙脑散郁火,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秋日重阳节焚瑞脑的情景:“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瑞脑:即龙脑,又称冰片。

从五行角度来说,秋季气候干燥,肺气旺盛,肝气虚弱,脾胃易受影响。

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故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而养阴的关键在于防燥。

“龙脑”阳中有阴,在清除残留暑气方面也有很好的功效。

《医林纂要》中记载“龙脑“主散郁火,能透骨除热”。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结婚不久,就与相爱至深的丈夫赵明诚分离两地,饱受相思之苦。

焚烧龙脑香还可缓解心中烦闷的情绪。

南唐文学家韩熙载认为龙脑搭配秋天盛开的木犀,会有妙不可言的效果。

韩熙载有五宜说:“对花焚香,有风味相和,其妙不可言者。

木犀宜龙脑、酴醾宜沈水、兰宜四绝、含笑宜麝,薝卜宜檀。

”,对花焚香,花不同,香亦有别。

木犀即桂花,是秋天盛开的香花。

也是和香中常常使用的香花之一。

宋代诗人朱敦儒的《菩萨蛮●芭蕉叶上秋风碧》中描写在秋天的夜晚使用“木樨沈帐中香”:“芭蕉叶上秋风碧。

晚来小雨流苏湿。

新窨木樨沈。

香迟斗帐深。

”诗人夜晚床帐中所焚的“新窨木樨沉”,就是用沉香与桂花调和的合香。

花香型的合香在宋代比较流行。

《陈氏香谱》中记载了很多“木犀香”的香方,有佩戴的“木犀香珠”;用来品闻的香丸、香饼。

宋●陈敬撰写的《香谱》中记载了一方“木犀香”与诗人描写的“木樨沉”很符合。

闻一闻那千年的香气

闻一闻那千年的香气

闻一闻那千年的香气比起那些只会喷涂香水的现代人来说,古人把各种香料用到了极致:佩香囊,熏衣裳,美梳妆,制香枕,入药理,烹香茶,化松墨,斗香席,甚至用来计时刻,盖屋舍,厚墓葬,可谓万物玄同,皆“香”忘于道也。

《簪花仕女图》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

画中描写的是唐代当时贵族妇女的日常生活,她们那高髻簪花、晕淡眉目,露胸披纱、丰颐厚体的风貌,突出反映了中唐仕女形象的时代特征。

从画中可以看出唐代女性对花和花香的喜爱。

那第一个拈花微笑又用它来装饰自己的女子,一定是位蕙质兰心的可人儿。

从她手中散发的这一缕幽香,从未散去,而是渐渐化成了一丝缠绵不断的绕指柔,弥漫了历史的千载华年。

悬佩消魂当此际古人最早用香,就是从自然采撷香草开始,殷商甲骨文里有“鬯(chàng)其酒”一语,班固解释说是“以百草之香,郁金合而酿之为鬯”,品尝这样的美酒,何其甘美也!而屈原也在《离骚》里吟唱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而且这位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香草,《离骚》《九歌》之中,便提到白芷、花椒、佩兰、山药、杜衡、菊花、桂、泽兰、辛夷、蓬荷、菖蒲等香草,诵之仿佛满口留香,簇拥在鲜花之内。

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普遍地采集和利用香草了。

但这时使用的香料,还只局限于花草,大多是阴干后装入小袋子里用于悬佩。

北宋《广韵·平支》中说:“古者香缨以五彩丝为之,女子许嫁后系诸身,云有系属。

”这就是女子系香囊的渊源。

不过因其小巧而便于携带,香囊深得人之喜爱,可以说是贯彻了整个古代用香的历史,一直延续到清代还在使用。

秦观《满庭芳》里有“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的句子,《红楼梦》里一段黛玉和宝玉生气的片段,也是因一只香囊而起。

不唯佩戴,宋代贵夫人的车里也喜欢悬挂香囊,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特别记下了当时的这种风尚:“京师承平时,宋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鬟持香在旁,二车中又自持两小香,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

香文化知识点总结

香文化知识点总结

香文化知识点总结导言香文化指的是以香为载体,通过鼓舞人心的香味,在精神层面上达到纯净心灵、平静身心、提升气质、增加气场等效果。

香文化已经在东方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逐渐传播到了西方。

在香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众多有影响力的香文化知识点。

本文将对香文化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期能够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香文化。

第一部分香文化的历史渊源1. 古代香文化的起源古代的香文化起源于中国的深远历史中,最早可以追溯至商周时期。

据史籍记载,商周时期的商人就曾使用过香来祭祀神灵。

随着时代的变迁,香文化逐渐向全国各地传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香文化。

2. 香文化的发展演变香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经历了道教、佛教、儒家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多元化的香文化体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香文化也在各个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香文化的传入西方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的香文化也逐渐传入了西方国家。

在西方社会中,香文化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喜爱,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一种载体,也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第二部分香文化的种类和功效1. 香的种类目前,香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檀香、龙涎香、麝香等。

每一种香都有其独特的香味和功效,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需求进行选择和使用。

2. 香的功效香具有舒缓情绪、增强气场、净化空气等功效。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使用香可以辅助修炼身心,提升气质,使人更加平和、专注。

在现代社会,香也被广泛用于舒缓压力、改善睡眠、净化空气等方面,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第三部分香文化的艺术表现1. 香道艺术香道是一种通过点香的方式进行修行的艺术形式,起源于中国,传承于日本,并在日本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香道注重修心养性,强调专注、平和、内省,是一种富有禅意的艺术形式,受到了众多艺术家和文人的喜爱和推崇。

2. 香文学香文学是将香的文化内涵融入到文学创作中,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古代文人墨客常常以香为题材进行创作,通过诗词歌赋等形式来抒发情感,表达思想,营造意境,使香在文学艺术中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展现。

秦汉时期中国香文化概述

秦汉时期中国香文化概述

秦汉时期香文化的发展
3、佛事用香开端,开启了宗教用香先河
宗教用香不得不提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用香。 悬壶济世 香可返魂 相传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去世,武帝悲恸欲绝,无限思念,命 画师将她生前的形象画下来挂在甘泉宫,又令方士配以上等沉 香炼制成灵药,放于熏香炉内,夜晚宫殿静悄悄,香烟引领夫 人的魂魄至焚香处,武帝在帐帷里观望,摇晃烛影中,隐约的 身影翩然,惟有泪千行,于是便有了汉武帝的千古重情人之说。 武帝痴痴的看着那个仿如李夫人的身影,凄然写下: “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来迟!”。
赵飞燕&赵合德 汉成帝刘骜与赵氏姐妹荒淫无度的故事。 息肌丸:有催情作用的美容香精,塞到肚脐眼里融化到体内,会使人 肌肤胜雪,双眸似星。
秦汉时期香文化的发展
2、盛行于皇宫贵族为代表的上层社会 不但吃住行用香,丧葬也用香。
丧葬用香 中山王刘胜——错金银博山炉 陕西茂陵陪葬墓——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广州南越王墓——香炉、香料、熏笼
秦汉时期香品的种类、作用
祭祀,熏香:室内熏香、熏衣熏被、宴欢娱乐,香囊,香枕,香口,香药。
《博物志》记载,武帝时期长安瘟疫使用国外贡香祛除。武帝时,弱水西国有人乗毛牛车渡过弱水 来进贡香品,香品的样子“大如燕卵,三枚,与枣相似”,因其外观平常十分不受重视。后来长安城 中出现瘟疫,那位送香的使者又来求见汉武帝,并请求武帝焚烧其进贡的香一枚,并说这香可以辟 疫气。汉武帝不得已听取了送香使者的建议,焚烧了使者进贡的奇香,结果宫中得病者很快就痊愈 了,长安百里以外都可以闻到香气,芳香之气数月不散。汉武帝感激不尽,在使者离去时,武帝馈 赠厚礼并亲自设宴为其饯行。
秦汉时期香文Βιβλιοθήκη 的发展3、佛事用香开端,开启了宗教用香先河
佛事用香:霍去病破匈奴所得休屠祭天金人而开以香供佛先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